肠系膜脂肪炎
- 格式:pdf
- 大小:193.10 KB
- 文档页数:4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介绍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肠系膜和脂膜组织中。
它通常由感染、自身免疫或创伤引起,可导致肠系膜和脂膜的炎症反应和改变。
2.影像学检查方法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检查通常包括以下方法:2.1 腹部CT扫描:通过CT扫描可以观察肠系膜的增厚、结节形成和脂肪层的浸润等表现。
2.2 腹部MRI扫描:MRI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肠系膜和脂膜的图像,能够显示病变范围、程度及相关结构的受累情况。
2.3 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肠系膜腔和脂肪层的异常回声,并可以评估血流情况。
3.影像学表现3.1 肠系膜增厚: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肠系膜可出现不对称性的增厚,厚度通常大于5mm。
3.2 结节形成:肠系膜脂膜炎可导致肠系膜上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融合成片状。
3.3 脂肪层浸润:在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腹腔内观察到局部或弥漫性的脂肪层浸润,脂肪密度减低。
3.4 血管增粗:肠系膜脂膜炎引起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肠系膜血管扩张和增粗。
4.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肠系膜:位于腹膜的内层,固定于胃肠道,包裹着肠道组织。
5.2 脂膜:肠系膜外的一层脂肪组织,具有保护和支撑肠系膜的作用。
5.3 炎症反应:机体对感染、损伤或其他刺激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5.4 自身免疫: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的异常现象,导致炎症和损伤。
5.5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多次X线扫描得到断层图像,可以观察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
5.6 MRI扫描: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人体内脏器官的高清影像,对组织结构和病变进行评估。
5.7 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进行医学诊断的方法,可以观察内脏器官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一、引言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疾病,其影像学表现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和处理该疾病。
二、背景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以肠系膜和脂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复杂,常见的包括自身免疫异常、感染、外伤等。
该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因此影像学检查成为其诊断的重要手段。
三、影像学检查方法1·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能够帮助观察肠道壁的增厚、血管扭曲和脂膜的厚度等特征。
2·CT扫描:CT扫描是最常用的肠系膜脂膜炎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全面观察肠系膜和脂膜的炎症表现,包括增厚、增强、水肿等。
3·MRI检查:MRI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肠系膜脂膜炎有一定优势,可以观察到肠道壁的充血、水肿和脂肪浸润等特征。
四、影像学表现1·肠道壁增厚:肠系膜脂膜炎的最主要影像学特征之一就是肠道壁的明显增厚。
增厚部位通常呈现节段性分布,以回肠和盲肠最为常见,常伴有弥漫性腹腔气液或脂液积聚。
2·肠系膜增强:CT增强扫描时,肠系膜和脂膜的血管呈现明显的增强,在炎症发生时,肠系膜的增强程度明显大于正常情况下,且呈团块状分布。
3·肠道血供改变:肠系膜脂膜炎常伴随肠道血供改变,CT或MRI检查可见纵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的扭曲和增粗。
五、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1·肠系膜脂膜炎影像学检查示例图像。
2·相关研究论文和案例报告。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肠系膜脂膜炎:一种炎症性肠疾病,以肠系膜和脂膜的炎症为主要特征。
2·影像学检查: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观察和分析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以辅助诊断和治疗。
3·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断层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4·MRI检查:磁共振成像,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进行断层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一、背景介绍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疾病,主要发生在肠系膜和脂膜之间。
其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1·腹部CT扫描:腹部CT扫描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肠系膜和脂膜的显像。
通常采用薄层扫描,可进行增强扫描以更好地观察血管和炎症灶。
2·磁共振成像(MRI):MRI提供了较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可以显示肠系膜脂膜炎的病变范围和炎症的程度。
常用的序列包括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
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系膜和脂膜的病变情况,对于明确病变的性质和伴随病变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增厚:肠系膜脂膜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肠系膜的增厚,可导致肠系膜血管受压和狭窄。
在CT扫描中,可见肠系膜密度增高,MRI中肠系膜呈现高信号。
2·肠腔变窄:由于肠系膜的增厚和炎症的影响,肠腔可出现狭窄。
在CT扫描中,可见肠腔变窄,MRI中肠腔呈现狭窄及变形。
3·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肠系膜脂膜炎可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的增大和增生。
在CT和MRI中,可见肠系膜淋巴结的增大,并伴有炎症的信号改变。
4·脂肪炎症:肠系膜脂膜炎的病变范围主要包括脂膜的炎症反应。
在CT和MRI中,可见脂膜的密度减低,信号异常,呈现炎性改变。
四、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1·腹部CT扫描影像资料2·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资料3·结肠镜检查结果报告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肠系膜脂膜炎:一种炎症性肠疾病,主要发生在肠系膜和脂膜之间,可导致肠系膜和脂膜的病变。
2·腹部CT扫描:一种通过X射线扫描腹部器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供高分辨率的肠系膜和脂膜的显像。
3·磁共振成像(MRI):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具有较好对比度的人体影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肠系膜脂肪炎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肠系膜脂肪炎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消化内科病症体征:腹部压痛,腹膜刺激征,腹膜炎,食欲不振疾病介绍:什么是肠系膜脂肪炎?肠系膜脂肪炎是怎么回事?肠系膜脂肪炎(MESENTERIC PANNI CULITIS)是以腹部包块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肠系膜疾病,临床少见症状体征:肠系膜脂肪炎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肠系膜脂肪炎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1.一般表现病人多为体质虚弱,消瘦,慢性低热,食欲不振,以及体重下降等慢性消耗的状态,病程可长达数年。
2.腹部表现主要为腹部疼痛,以右下腹部较多见,左侧腹及上腹痛也可发生,但较少,腹痛程度不太剧烈,呈慢性反复发作的隐痛,一般尚可忍受,腹痛无转移,也不向他处放射,当肠腔完全闭塞出现肠梗阻时,腹痛较为剧烈,有时呈绞痛样发作,而肠系膜血管被绞窄后,可出现肠段坏死及化脓性腹膜炎,此时腹痛呈持续性并有腹膜刺激征,一般情况下,腹部压痛轻,有时触到包块,相伴随的症状有腹胀,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据68例的统计,腹痛发生率为6 7.7%,呕吐32.3%,便秘8.8%,而腹部包块出现率约为50%。
据68例的分析,约1/4病人曾患有腹部外科疾病,而22%病人曾接受过腹部手术治疗,有下列情况,可考虑为肠系膜脂膜炎。
化验检查:肠系膜脂肪炎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关于肠系膜脂肪炎检查的详细介绍: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可以升高。
2.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3.结肠或小肠双对比造影可见病变部肠管壁僵硬,张力减低,管腔狭窄,黏膜增厚,紊乱,管壁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并有肠管外压性移位变形,局部肠管有固定感,钡剂通过缓慢,蠕动消失或减弱等。
4.结肠镜检查可见管腔狭窄,扩张不良,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触及易出血,有时有溃疡形成。
5.腹部B超可探及肿块,肿块呈内部低回声和边缘强回声的混合型回声以及肠系膜根部欠均的低回声肿瘤图像,肿块的边缘不清,与肠管关系密切。
6.CT平扫见肠系膜内脂肪CT值增高,表现为后腹膜的脂肪密度高于皮下脂肪,其内见有线条状密度增高的血管影,纤维化严重可形成软组织肿块,内可见钙化,增强CT见内部强化的线条状血管影是其特征,并可见增厚肠壁之内低外高双晕征(DOUBLE HALO SIGN),后者是良性病变的特有表现,其病理影像学基础是增厚肠壁的内侧低密度系粘膜下组织的水肿,外侧的高密度为浆膜下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肠系膜脂肪炎,肠系膜脂肪炎的症状,肠系膜脂肪炎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肠系膜脂肪炎(mesenteric panni culitis)是以腹部包块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肠系膜疾病,临床少见。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腹部外伤、腹部手术、感染、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
由于文献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既往都有外伤史和腹部手术史,所以推测外伤和手术与本病关系密切。
变态反应对本病的发生可能起重要作用。
二、发病机制本病的致病性缺陷包括脂肪组织过度生长以及随后的变性、脂肪坏死及黄色肉芽肿性炎症。
在增生的肠系膜脂肪组织变性后,可能是正常的脂类物质从变性的脂肪细胞中释放出来,而促进了肉芽肿性浸润,并最终纤维化。
病变主要侵袭小肠系膜,而且以肠系膜根部为多见,也可蔓延到肠壁处。
结肠系膜也可受累,但病变常较局限,外观酷似结肠恶性肿瘤。
病变极少侵及网膜或向腹膜后蔓延。
病变特征表现为受累的肠系膜表面散在着大小不等的脂肪坏死灶,外观呈暗棕色或灰黄色。
病灶可互相融合呈大片状,并由肠系膜根部向肠壁侧扩展。
后期随着纤维组织的增生及瘢痕组织收缩,肠系膜逐渐缩短,所属之肠襻也随之纡曲、变形、狭窄,甚至肠腔完全阻塞而出现肠梗阻。
肠系膜的血管也常常被包绕。
纤维化病变范围大小不等,但从剖腹探查所见,大多直径在5~10cm,肿块边界不清楚,较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器官常有广泛、复杂的粘连,不易分开。
症状体征一、症状1、一般表现病人多为体质虚弱,消瘦,慢性低热,食欲不振,以及体重下降等慢性消耗的状态,病程可长达数年。
2、腹部表现主要为腹部疼痛,以右下腹部较多见,左侧腹及上腹痛也可发生,但较少。
腹痛程度不太剧烈,呈慢性反复发作的隐痛,一般尚可忍受。
腹痛无转移,也不向他处放射。
当肠腔完全闭塞出现肠梗阻时,腹痛较为剧烈,有时呈绞痛样发作。
而肠系膜血管被绞窄后,可出现肠段坏死及化脓性腹膜炎,此时腹痛呈持续性并有腹膜刺激征。
一般情况下,腹部压痛轻,有时触到包块。
2024肠系膜脂膜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一、概述肠系膜脂膜炎(MP)是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Ju1a 在1924年首次描述其为"回缩,性肠系膜炎retracti1emesenteritis,Ogden等在1965年将其命名为肠系膜脂膜炎,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局部脂肪坏死和纤维化形成为典型特征,主要累及小肠系膜,空肠最为常见。
有研究称该病的发病率在0.16%~0.34%,男女比例约2~3:1,50岁以上多发,常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腹胀、体重减轻等,肠梗阻较少见。
该病的其他命名包括Pfeiffer-Weber-Christian病、黄色肉芽肿性肠系膜炎、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收缩性肠系膜炎、硬化性肠系膜炎、脂肪硬化性肠系膜炎、脂肪瘤病和肠系膜脂肪肉芽肿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M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以独立发生,也可能与腹部手术或夕M 灯、胆结石、恶性肿瘤、血管疾病、肿块、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有关。
1 .腹部夕M灯及手术:Mahafza等的一项研究纳入了4758例腹部多层螺旋CT检查的病例,其中90例诊断为MP,其中的49%既往有腹部手术史。
该研究中,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MP患病率为9.2%(44/476),明显高于无腹盆部手术史患者的1.1%(46/4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提示其可能与腹盆部手术或创伤相关,可能存在的MP遗传易感者在经过腹盆部手术或创伤后,结缔组织的愈合及修复反应异常,进而可能导致肠系膜脂膜炎的发生。
2 .恶性肿瘤:MP与潜在的恶性肿瘤之间关系尚不清楚,目前很多研究表明,恶性肿瘤与MP之间有一定联系。
vanPutte-katier等对94例MP患者(48.9%合并恶性肿瘤)的五年随访研究显示,MP患者既往发生恶性肿瘤和/或并发恶性肿瘤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Scheer等对143例MP患者(74.8%合并恶性肿瘤)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MP在恶性肿瘤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无恶性肿瘤组。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肠系膜脂膜炎概述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罕见的炎症性肠病,它主要累及肠系膜和脂膜,通常与其他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
肠系膜脂膜炎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与自身免疫反应和基因遗传有关。
本文将重点介绍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和评估中,影像学检查起到关键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1. 腹部X线:可评估肠袢的扩张、排气情况和钙化结节等,但其对肠系膜脂膜炎的检出率较低。
2. 腹部超声:可观察到肠段的厚ening,肠壁的回声增高,肠系膜的局部增厚,以及淋巴结的异常增大等。
3. 腹部CT扫描:是肠系膜脂膜炎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包括肠壁增厚、肠袢粘连、脂膜的异常增厚以及淋巴结的增大等。
4. MRI检查:在确定肠系膜脂膜炎病变的位置和范围方面,MRI比CT更有优势。
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且不需使用放射性物质。
典型影像学表现肠系膜脂膜炎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肠壁增厚:肠壁的增厚是肠系膜脂膜炎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在CT图像中,肠壁呈圆形或卵圆形增厚,并且密度均匀一致。
增厚的肠壁还可能同时伴有层状剥脱的表现。
2. 肠袢粘连:肠袢粘连是肠系膜脂膜炎的另一个常见表现。
在CT图像中,肠袢之间出现沟壑状的粘连,致使肠袢之间无法自由移动。
3. 脂膜增厚:脂膜增厚是肠系膜脂膜炎的特征之一。
CT图像中可以观察到肠系膜脂膜增厚,并且呈现出局部块状或连续的增厚区域。
4. 淋巴结增大:肠系膜脂膜炎还伴随着淋巴结的异常增大。
CT图像中可以观察到淋巴结的增大,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
5. 其他表现:少数肠系膜脂膜炎患者还可以出现肠系膜下脂肪块状或结节状的密度异常,并且伴有腹腔积液的形成。
结论肠系膜脂膜炎在影像学表现上具有一些特征性的改变,包括肠壁增厚、肠袢粘连、脂膜增厚、淋巴结增大等。
治疗肠系膜脂膜炎最好的方法肠系膜脂肪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腹部胀气、恶心、呕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治疗肠系膜脂肪炎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治疗肠系膜脂肪炎最好的方法呢?首先,改变饮食习惯是治疗肠系膜脂肪炎的重要一步。
患者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同时应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等。
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脂肪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减轻炎症。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肠系膜脂肪炎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炎药、止痛药等。
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细菌感染,抗炎药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止痛药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但是,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避免滥用药物,以免产生药物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此外,中医治疗也是治疗肠系膜脂肪炎的一种选择。
中医认为肠系膜脂肪炎属于“湿热”病证,因此可以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茯苓、泽泻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作用,对于肠系膜脂肪炎有一定的疗效。
除了药物治疗外,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推拿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这些疗法对于治疗肠系膜脂肪炎具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治疗肠系膜脂肪炎。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但是,患者在进行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总之,治疗肠系膜脂肪炎最好的方法是综合治疗。
患者应改变饮食习惯,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食物,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尝试中医治疗,如中药、针灸、艾灸等;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治疗。
综合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肠系膜脂肪炎的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肠系膜脂肪炎应该如何预防?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肠系膜脂肪炎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肠系膜脂肪炎应该如何护理,肠系膜脂肪炎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肠系膜脂肪炎:
*一、预防
避免腹部外伤和各种腹部手术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肠系膜脂肪炎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肠系膜脂肪炎的护理方法,肠系膜脂肪炎的常见护理措施。
*肠系膜脂肪炎常见护理方法:
*一、护理
适当增加运动,促进体内脂肪消耗。
每天跑步,每小时至少6公里才能达到消脂效果。
仰卧起坐或健身器械锻炼都是很有益的。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怎样预防肠系膜脂肪炎,肠系膜
脂肪炎的护理方法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相关资料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肠系膜脂肪炎”可以找到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疾病名:肠系膜脂肪炎
英文名:mesenteric panni culitis
缩写:
别名:肠系膜脂肪肥厚症;肠系膜脂性肉芽肿;孤立性肠系膜脂营养不良症;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退缩性肠系膜炎;原发性肠系膜脂硬化症ICD号:K92.8
分类:消化科
概述:肠系膜脂肪炎(mesenteric panni culitis)是以腹部包块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肠系膜疾病,临床少见。
Crane(1955)首先报告于临床,Dgder(1960)对本病的临床及病理做了详细的描述,指出该病是因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系膜广泛增厚,继而纤维化,故又称肠系膜脂肪肥厚症、肠系膜脂性肉芽肿、原发性肠系膜脂硬化症、孤立性肠系膜脂营养不良症、退缩性肠系膜炎、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等。
本病大多数病人临床经过良好,有自限性趋势。
流行病学:1960年Ogden等最先报告1例本病,本病在欧美发生率较高,1975年Reske等,统计时共68例,1977年Durst等统计就上升达148例。
日本截止1992年底共报告28例。
国内牛军(1997)报告1例12岁男孩患有此病。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0:6。
4岁~86岁都可发病,平均年龄53岁,这与40岁以上患者腹部手术机会明显增加有关。
病因: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腹部外伤、腹部手术、感染、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
由于文献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既往都有外伤史和腹部手术史,所以推测外伤和手术与本病关系密切。
变态反应对本病的发生可能起重要作用。
发病机制:本病的致病性缺陷包括脂肪组织过度生长以及随后的变性、脂肪坏死及黄色肉芽肿性炎症。
在增生的肠系膜脂肪组织变性后,可能是正C D D C D D C D D C D
D
常的脂类物质从变性的脂肪细胞中释放出来,而促进了肉芽肿性浸润,并最终纤维化。
病变主要侵袭小肠系膜,而且以肠系膜根部为多见,也可蔓延到肠壁处。
结肠系膜也可受累,但病变常较局限,外观酷似结肠恶性肿瘤。
病变极少侵及网膜或向腹膜后蔓延。
病变特征表现为受累的肠系膜表面散在着大小不等的脂肪坏死灶,外观呈暗棕色或灰黄色。
病灶可互相融合呈大片状,并由肠系膜根部向肠壁侧扩展。
后期随着纤维组织的增生及瘢痕组织收缩,肠系膜逐渐缩短,所属之肠襻也随之纡曲、变形、狭窄,甚至肠腔完全阻塞而出现肠梗阻。
肠系膜的血管也常常被包绕。
纤维化病变范围大小不等,但从剖腹探查所见,大多直径在5~10cm,肿块边界不清楚,较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器官常有广泛、复杂的粘连,不易分开。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病人多为体质虚弱,消瘦,慢性低热,食欲不振,以及体重下降等慢性消耗的状态,病程可长达数年。
2.腹部表现 主要为腹部疼痛,以右下腹部较多见,左侧腹及上腹痛也可发生,但较少。
腹痛程度不太剧烈,呈慢性反复发作的隐痛,一般尚可忍受。
腹痛无转移,也不向他处放射。
当肠腔完全闭塞出现肠梗阻时,腹痛较为剧烈,有时呈绞痛样发作。
而肠系膜血管被绞窄后,可出现肠段坏死
及化脓性腹膜炎,此时腹痛呈持续性并有腹膜刺激征。
一般情况下,腹部压痛轻,有时触到包块。
相伴随的症状有腹胀、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
据68例的统计,腹痛发生率为67.7%,呕吐32.3%,便秘8.8%,而腹部包块出现率约为50%。
并发症:病变后期可发生肠梗阻。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可以升高。
2.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其他辅助检查:
1.结肠或小肠双对比造影可见病变部肠管壁僵硬、张力减低,管腔狭
窄,黏膜增厚、紊乱,管壁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并有肠管外压性移位变形,局部肠管有固定感。
钡剂通过缓慢、蠕动消失或减弱等。
2.结肠镜检查可见管腔狭窄,扩张不良,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触及易出血,有时有溃疡形成。
3.腹部B超可探及肿块,肿块呈内部低回声和边缘强回声的混合型回声以及肠系膜根部欠均的低回声肿瘤图像,肿块的边缘不清,与肠管关系密切。
4.CT平扫见肠系膜内脂肪CT值增高,表现为后腹膜的脂肪密度高于皮下脂肪,其内见有线条状密度增高的血管影,纤维化严重可形成软组织肿块,内可见钙化。
增强CT见内部强化的线条状血管影是其特征,并可见增厚肠壁之内低外高“双晕征”(double halo sign),后者是良性病变的特有表现,其病理影像学基础是增厚肠壁的内侧低密度系粘膜下组织的水
肿,外侧的高密度为浆膜下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5.血管造影可见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分支血管扭曲、受压、移位,无肿瘤
染色及动静脉瘘,严重者血管闭塞。
诊断:据68例的分析,约1/4病人曾患有腹部外科疾病,而22%病人曾接受过腹部手术治疗。
有下列情况,可考虑为肠系膜脂膜炎。
1.病程发展缓慢,数月至数年,伴长期低热,慢性消耗体质,体重下降等。
2.腹痛及腹部包块相继出现,以右侧腹或右下腹为主,腹部包块质地较C D D C D D C D D C D
D
硬,伴压痛,活动度极差。
3.消化道钡透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消化道黏膜无溃疡及占位性病变。
鉴别诊断:在消化道造影中,本病应注意与消化道癌肿、缺血性肠炎、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等鉴别。
这些病变在消化道造影中均有相应比较特征性的表现,一般不难与本病鉴别。
比较难以区别的是肠系膜病变,如脂肪瘤、脂肪肉瘤、恶性淋巴瘤、转移瘤、腹膜间皮瘤、胰腺炎性肠系膜改变、脓肿等。
上述肿瘤性病变在CT中均有各自的特征,只要注意观察肿瘤的大小、数目、性状、内部结构及密度、有无邻近组织浸润及浸润程度、有无转移灶及腹水等,多数可以与本病作出鉴别,必要时可借助血管造影。
胰腺炎性改变和脓肿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抗炎治疗奏效等容易鉴别之。
治疗:本病有自限性的趋势,临床资料显示,约3/4的病人经数月至数年的支持治疗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故一般情况下可先行综合治疗。
无明确
指征切忌盲目剖腹探查。
1.全身支持治疗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及体质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2.药物治疗 文献报道,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及三苯氧胺综合治疗后,症状可得到控制。
3.放射治疗 个别病人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4.手术治疗 剖腹探查的目的,在于明确诊断(经术中冰冻病理切片),切
除病灶、解除肿块对肠系膜血管及肠腔的压迫。
手术方式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
可进行粘连松解、病灶切除、肠管切除等手术。
预后:本病有自限性,预后佳。
通常2年内,大多数病人的疼痛消失及肿块退缩。
恶性淋巴瘤见于15%的病人,但两者的关系尚未阐明。
预防:避免腹部外伤和各种腹部手术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C D D C D D C D D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