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案例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5.36 MB
- 文档页数:2
《交通运输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本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旨在通过专业启蒙教学,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专业知识体系和应用领域。
由于行业划分和专业设置过细,学习交通运输工程的学生或从事交通运输工程的技术人员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往往局限于某种交通运输方式,或者局限于该方式中的某一方面。
该课程较系统地介绍交通运输工程的各个方面,使得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学生和专业人员以及交通运输工程有关或对其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员,对该领域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专业的知识理解、基本方法、行业视角和职业认可。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分目标如下:课程目标1:理解交通运输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原理、地位、作用、发展演变、技术等,加深对交通运输行业中交通现象的认识,理解交通与环境、社会的关系,培养行业视野和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2:结合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在交通运输专业的背景下,简单描述交通现象中各元素的关系,了解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工作基本原理和方法,基本掌握五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应用。
(H)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三、实践项目内容本课程的实践项目包括九项,具体内容如下:实践项目一、认识运输和交通运输系统1、实践目的(I)掌握运输的基本概念,了解运输的作用;掌握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各类交通运输系统总体性能的通用评估指标;(2)了解铁路、道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使用性能特点;了解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运、货运构成比例及其变化特点;(3)了解我国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各类交通运输系统的供给与需求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2、实践主要内容(1)运输的性质和作用(2)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和特点(3)我国各交通运输系统概况(4)城市交通运输系统3、重难点(1)运输的概念、作用与组成;(2)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与区别。
实践项目二、学习交通运输领域中典型载运工具的运行特性1、实践目的(1)了解评价各类载运工具的使用性能的通用评价指标;(2)了解轨道载运工具、道路载运工具、水上载运工具、空中载运工具的应用类型、主要使用性能指标及主要运行特性指标。
平面交叉说明一、路线交叉路线与各级公路交叉,根据被交路等级分为分离式交叉和平面交叉两种。
本项目有2处立体交叉:主线下穿在建晋中南铁路沂源段,主线下穿G22青兰高速公路。
平面交叉有:与省道相交2处,分别为S329薛馆路、S332韩莱路。
与县道相交3处,其余均与乡村道路及机耕路相交。
以下主要说明平交口设计情况。
(一)设计原则本项目为二级公路改建工程,为发挥公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延误和保证行车安全,平面交叉的间距根据情况予以控制。
平面交叉口保证主线交通流快速、畅通,尽量减少冲突点,缩小冲突区,并分散和分隔冲突区。
对交叉间距较小的村道,采取改路或修建辅道的方法适当合并交叉口,减少平面交叉的数量。
(二)平面交叉现状全线与薛馆路(S329)平面交叉1处,与韩莱路(S332)平面交叉1处,与县道平面交叉3处(X019鲁村-沟泉、X023娄家铺子-龙廷、X024新村-保安庄)。
其余多为城镇道路和通往村庄或厂区的道路,被交路路面结构形式有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砂石路面或土路。
平面交叉路口顺接共255处。
沿线穿村路段的辅道顺接559处。
(三)改建方案1、平面交叉口结构设计(1)一般路口宽3-5m,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为:3cm沥青混凝土+15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为:20cm C30水泥混凝土+20cm手摆拳石灌砂。
(2)主要路口宽5-10m,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为:3cm沥青混凝土+20cm水泥稳定碎石+15cm 水泥稳定风化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为:20cm C30水泥混凝土+15cm水泥稳定碎石+15cm水泥稳定风化砂。
(3)重要路口宽8-20m,路面结构与主路相同。
(4)做竖向设计的路口:做竖向设计的有K4+823.711连接线路口、K13+282.308沟泉路口、K25+329.904韩莱路路口。
K4+823.711连接线路口为连接沂台路与G22青兰高速连接线的新建路口。
原连接线路口位于S329薛馆路北侧40m处,现状为两丁字交叉路口,由薛馆路至沂台路和沂台路到薛馆路的车辆需要先拐入连接线行驶40m才能通过对面路口驶出,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道路平面交叉设计是指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处,根据交通流量、交通需求以及道路空间等因素,设计合理的平面布局和交通信号设施,以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的一种工程设计。
本文将详细介绍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背景、设计原则、设计要素以及常用的交通信号设施。
一、背景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通流的通行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车辆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道路交叉口成为交通事故高发区域。
因此,通过合理设计道路平面交叉,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交通安全。
二、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在交叉口设计中,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
应尽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包括车辆之间的碰撞、行人的闯入等。
因此,设计时要考虑车辆的转弯半径、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等。
2.通行效率原则:道路平面交叉设计应既能满足交通流量需求,又能保证交通的高效率。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交通流量的分配和高峰期的通行能力,合理设置车道数量和交通灯控制等装置,以提高交通流的通行效率。
3.秩序原则:为了保障交通秩序,设计时应考虑各方车辆和行人的流线,尽量减少交叉口内的冲突和混乱,提高交通的顺畅度。
这包括合理设置车辆的转弯区域、行人的过街设施以及车辆的黄标线等。
三、设计要素1.车道设置:根据交通流量的需要,设计合理的车道数量和宽度。
在交叉口的前方,根据道路转向需求,设置直行车道、左转车道、右转车道等。
2.交通灯控制:交通灯是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引导交通流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设计时要根据交通流量的需要,设置合理的交通灯控制方式,包括绿灯时间的设定以及交通灯的安装位置等。
3.行人设施:为了保障行人的安全通行,交叉口设计中要考虑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包括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等。
4.车辆引导:为了减少交叉口内的交通混乱和冲突,设计时应设置车辆的引导标志和线路,包括转弯标志、直行标志、可变导向箭头等。
路基平面交叉施工方案设计1. 引言路基平面交叉施工方案设计是道路交通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关系到道路的安全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施工方案设计的角度,对路基平面交叉的施工方案进行探讨。
2. 方案设计原则在进行路基平面交叉的施工方案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性原则:施工方案必须确保施工过程中道路的安全性,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经济性原则:施工方案应合理利用资源,达到经济性最优。
•可行性原则:施工方案必须可行,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3. 施工步骤路基平面交叉的施工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现场勘测和准备:施工前需要对现场进行勘测,了解地形和土质情况。
同时,需要准备施工所需的人力、机械和材料等。
2.排水系统设计:根据现场情况设计适当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在雨水天气条件下的畅通。
3.路基施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路基的挖填与夯实工作,保证路基的平整度和稳定性。
4.桥梁施工:根据桥梁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包括桥墩和桥面的建设。
5.道路平整施工:进行道路平整施工,包括路面铺设和路肩修整等。
6.标线和交通标志:进行道路标线和交通标志的施工,确保道路交通的有序性和安全性。
7.环境保护: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包括清理工地、精确回填坑槽等。
4. 施工工艺路基平面交叉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一些常见的施工工艺,主要包括:•挖填路基工艺:通过使用挖掘机等机械设备进行土方开挖和填筑,保证路基的平整度和稳定性。
•桥梁施工工艺:根据桥梁设计方案,采用桥梁施工工艺,包括桥墩和桥面的建设。
•路面施工工艺: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包括路面基层处理、沥青混凝土铺设和压实等。
•标线施工工艺:采用标线施工工艺,包括道路线型设计、标线材料选择和标线施工等。
5. 施工注意事项在进行路基平面交叉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施工期间严格按照规定的交通管制措施施工,保证交通的畅通和安全。
•施工材料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确保施工质量。
•施工过程中需要保护周边环境,防止土石方施工引起的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