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品文体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整理1.《藤野先生》。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文体常识: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中心内容: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要是本仙台学医时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断,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深切怀念。
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叙事线索:明线,以作者与藤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以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来贯穿。
2.《我的母亲》。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了一定的贡献。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
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主要著作有:《胡适文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
《我的母亲》文体常识:传记及自传:传记指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分自传和他传。
自述生平的叫自传;由别人撰写的叫他传。
自传的写作应注意真实、完整、突出重点。
文题理解:中心内容:本文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通过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切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品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
著有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等文题理解:“我的的第一本书”是指作者童年时代用过的有特殊意义的小学教科书,也是指作者人生的第一课。
作者以此为线索,回忆了童年时代苦难的读书生活。
中心内容:本文记述了“我”第一本书的故事,它有着不寻常的经历,是“我”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本书。
作者通过这第一本书讴歌了人间真情,表达了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4.《列夫•托尔斯泰》。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习题训练【说明文】一、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等三、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作引用、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列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作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9. 摹状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更具体。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四、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五、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七、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八、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不能删,“××”词的意思是……,在文中是说……,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题钥匙】一、考点梳理科普类文体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中的一种类型。
关于该种文体的考查,其中涉及到分析文体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等方面。
1.科普文的特征(1)科学性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
无论是阐明科学原理,还是介绍或推广某一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旨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使之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南。
文章提供的材料都应是准确无误的事实材料,而且这些事实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2)思想性科普文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
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也在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
(3)通俗性通俗性指用明白晓畅的方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和表现科学内容,使之生动具体。
整个科普文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业知识通俗化的过程。
(4)逻辑性科普文以逻辑思维为基础,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在不断地说明、叙述、论证中揭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从而得出新的概念和结论。
行文缜密,结构严谨,富有理趣。
因此,逻辑思维是科普文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5)生动性科普文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有时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的说明,甚至兼以议论、抒情等。
2.文体分类科普文可分为两类:科学说明文和科学小品。
科学说明文以说明的表达方式来对某一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属性等进行说明,具体来说,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手法。
科学小品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通常以小品的写法,运用一些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来说明科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
3.方法科普文的方法主要以说明为主。
说明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外情况及其规律,通常经过严密的定义、合理的结构、清晰的分层、准确的解说,让读者“一读了然”。
五大类实用类文本知识概要一、传记一传记的含义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
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
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
“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
“传要真实,评要中的”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传记的特征胡适对传记的写作原则和要求:一是应该做到“纪实传真”。
二是要有“写生传神的手笔”。
1.真实性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
我们所说的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
写传记不允许任意虚构。
2.生动性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除了真实记录外,还必须有感人的力量。
传记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经历、情感在内;而一旦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就倾注了爱憎的情感,需要用艺术的色彩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根据课标的要求,阅读传记,要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区分出作者评论的成分,分析作者评论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传记的表现手法1.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
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即详写读者陌生的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的,略写读者熟悉的不符合主题的内容。
2.人物描写方法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
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7.《松鼠》知识点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经常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
特点①科学性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②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例如: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所以科学小品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③通俗性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一、生字组词鼠:shǔ(松鼠、老鼠、鼠目寸光)秀:xiù(秀丽、优秀、眉清目秀)玲:líng(玲珑、玲琅、小巧玲珑)珑:lóng(玲珑、八面玲珑)歇:xiē(歇息、歇脚、歇凉)窝:wō(鸡窝、做窝、被窝)滑:huá(光滑、滑冰、油腔滑调)拾:shí(拾取、拾荒、拾金不昧)狭:xiá(狭窄、狭小、狭路相逢)勉:miǎn(勉励、勉强、勉为其难)梳:shū(梳理、梳头、梳妆打扮)二、我会认驯:xùn(驯马、驯服、桀敖不驯)矫:jiǎo(矫健、矫正、矫捷)杈:chà(分杈、树杈、杈子)藓:xiǎn(苔藓、清藓、黑藓)锥:zhuī(圆锥、锥子、锥形)三、多音字翘:qiào(翘起来)qiáo(翘首)露:lù(露水)lòu(露马脚)强:qiǎng(勉强)qiáng(强大)jiàng(倔强)塞:sāi(塞子)sài(塞外)sè(堵塞)扎:zā(包扎)zhā(扎针)zhá(挣扎)四、近义词乖巧——灵巧驯良——温顺漂亮——美丽喜欢——喜爱矫健——矫捷追逐——追赶轻快——轻巧锐利——锋利警觉——警惕躲藏——躲避强烈——剧烈锐利——尖锐狭窄——狭小光滑——平滑坚实——结实五、反义词漂亮——丑陋喜欢——讨厌敏捷——笨拙躲藏——暴露乖巧——顽劣清秀——粗犷强烈——微弱轻快——笨重光滑——粗糙锐利——滞钝干净——肮脏暖和——寒冷坚实——松软端端正正——歪歪斜斜六、理解词语乖巧:(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各类文体知识一览一、记叙文1.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的记叙文。
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表达方式:(1)种类: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2)正确辨别: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 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季节、时令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时代大背景。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B.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E.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3)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叙述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描写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抒情是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议论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5.线索: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之科普文备考指导1.科普文的概念科普文章属于说明文,目的是讲述科学道理,介绍科学知识。
科普文章寓科学性、知识型、趣味性于一体,能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2.科普文的分类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
(1)科学说明文。
科学说明文是指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
(2)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也称知识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经常运用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3.科普文的文体特征(1)内容的科学性,鲜明的思想性。
科普类文章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建筑学的科普作品。
文章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和世界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认真品读文章,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2)生动的文学性,丰富的趣味性。
科普类文章以说明、阐述为主,以介绍某一科学知识为目的,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
科普文章常常灵活运用描写、记叙等各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生动活泼,有生动的文学性、丰富的趣味性。
(3)语言的准确性,表意的通俗性。
由于介绍知识的需要,科普文章的语言或准确周密,或平实生动,或诙谐幽默。
文章中词语的意义比较单一、稳定、简明。
(4)文笔的生动性,修辞的多样性。
科普文章通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趣味性,如比喻、比拟等手法。
4.科普文中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更详细具体。
科普小品文中的语言学习文峰学校陈微娅科普小品文是小学语文课本中比较特别的一种文体。
它把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生动地、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是科学小品的主要特征。
科普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
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一般都是科普小品文。
一般说明文字,总是有些枯燥的,而科学小品正避开了这个短处:它短小精悍,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它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它通俗生动,常采用拟人的手法或漫话的方式娓娓而谈吸引读者,或以引人入胜的故事、优美的诗句引入正文,然后解说事理。
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常被综合运用在行文中。
因此这类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科学小品文教学最难处理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将课上成科学课或说明方法讲座课。
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往往“买椟还珠”——误以为说明文的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在教学中就应当以此为主要学习目标。
因此,我们处理科学小品文,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会千方百计地大量拓展关于该领域的知识:讲《奇妙的克隆》,教师搜集大量动植物有性无性繁殖的知识给学生阅读讲《看云识天气》,课堂成了各种天气预报……这样大雨倾盆式的课外的知识轰炸,势必将语文课异化为常识课。
在这样的课上,知识,似乎成了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这恰恰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做法。
科学小品,选入语文教材,它就成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
因此说明文教学理应具有语文课共有的特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则是语感。
因此,科学小品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主要目标,将获取知识,领悟方法,培养语感有机地整合起来。
中招语文系列讲座说明文阅读指导附助资料:科普小品与说明文的区别何谓科学小品,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语文课本中的科学小品,很多只能说是一种科普说明文,是广义上的科学小品。
有人说:“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说明文。
”其实,科学小品还有更深刻的内涵。
程民认为:“科学小品作为科普说明文与散文小品的后代,从内容、形式、语言直至作品的思想蕴意、审美情趣等,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追求。
”科学小品文的独特追求是什么?中国科学小品的始作俑者之一柳湜先生在《论科学小品》一文指出:“小品文如果与科学结婚,不仅小品吸取了有生命的内容,同时科学也取得了艺术的表达手段,艺术的大众科学作品于是才能诞生。
”这就是说,科学小品是科学与小品文联姻的产物。
著名的老一辈科普作家则各有各的说法。
科普作家周作人说:“所谓科学小品该是内容说科学而有文章之美者,若本是写文章而用了自然史的题材或以科学的人生观写文章,那似乎还只是文章罢了。
”我国著名科学小品作家高士其则说:“科学小品,是科学文学的一个品种,是科学普及作品中的轻骑兵,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裁(《点燃理想和希望之灯》)。
”从老一辈科普作家的追求,再通过70年的的实践、发展,我国独有的科学小品文已形成了自己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崇尚科学的今天,还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首先,科学小品是科普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科学性是科学小品文的基石。
所谓科学性,不仅是指科学小品中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宏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
”其次,科学小品要有文学性,要有品味,要有滋有味,供人品赏。
为此,科学小品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学手段,使科学变成一种“易为公众接受”的兴味盈然的东西。
科学小品应充分继承发扬散文、小品文形式多样灵活的特长,用故事形式、对话形式、闲适淡雅类散文小品的形式来谈科学,将科学内容、对象人格化、故事化,通过各种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刻板、深奥的科学原理用故事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
品味科学小品的写作特点作者:周永沛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版)》2021年第03期在说明文的大家庭里,有一种反映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某个方面发展状况、科研动向和科研成果的文章,文章学上称之为科技说明文。
它包含两种类型,一种叫作科学说明文,一种叫作科普说明文。
科学说明文是对某一事物的性质、特点、属性或某项研究的事理、过程、成果等进行科学说明的文章,它行文极其缜密,纯科学的口吻十分鲜明。
科普说明文通常以小品的写法,运用一些文学手法来介紹科学现象、说明科学内容,它行文较为活泼生动,普及科学知识的意味十分浓厚,所以人们又将其叫作科学小品。
我们中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是科普说明文,即科学小品。
所以很有必要品味一下它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
对于科学小品,我们首先要品味的当然是它的科学性特点。
这个问题可以分作两个层面来谈。
其一叫作准确性。
“准确”和“正确”不同,“正确”是说事物的性质没有错误;而“准确”则是强调事物的状貌没有偏差。
我们说科学小品的科学性特点表现为准确性,就是说科学小品在说明某个说明对象时,不管是从哪些视角着笔,都必须真实地反映其原貌,不能出现误差,而不是“对”与“错”的问题。
其二叫作严谨性。
“严谨”和“严格”不同,“严谨”的意思是严密谨慎,“严格”的意思是办事要认真地遵守某种规定或掌握某种标准。
我们说科学小品的科学性特点还表现为严谨性,就是说科学小品在说明某个说明对象时,不管怎么条分缕析,都要严实细密,不能违背逻辑,而不是是否遵守了某种规格和标准的问题。
如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从灰尘的“旅行”行踪和状态、灰尘的来源和危害、对灰尘的监督和治理等视角作了具体翔实的说明,圆满地再现了灰尘的真实面貌,细致审慎地说明了灰尘存在的客观性、危害性和对其进行治理的必要性。
说明的内容极其准确,说明的过程也至为严谨。
因此,其科学性的特点就彰显得十分鲜明,使读者对灰尘构成了清晰、完整的科学认知。
毫无疑问,《灰尘的旅行》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科学小品,能数度入选中小学教材,与作者善于采用轻松的笔调表现科学性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1、什么是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它在语言上比较活泼,常借
助于某些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点作些
描绘,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使读者轻松愉快地获得科学理解,这类说明
文的特点是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
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
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读这类文章能
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
读者的喜爱。
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A. 内容的科学性(典型性、代表性)
B. 文笔的生动性、趣味性。
C. 内容的
充实性、通俗性、娱乐性
语言特点:活泼、通俗、运用拟人等
形象化手法(具有科学性、文艺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举例分析:本文介绍有关荔枝知识,十分注意准确性和科学性。
运用确凿的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并对古人诗文中的错误给予纠正。
如对白居易文中的“壳如红缯”的说法,作者纠正其不足:“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
”然后用果树学术语,准确地说明荔枝壳的形状。
又如对白居易文中“膜如紫绡”的说法,作者指出,这“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这是一篇具有文学性的说明文,除了注意介绍知识的科学性外,还使用了不少生动、形象的语言,突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形象性。
尤其是有二十多处引用了古代诗文,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本身就十分吸引人。
前半篇以白居易《荔枝图序》为线索,对荔枝果实逐层说明。
其间又引“飞焰欲横天”(郭明章《荔枝》)、“红云几万重”(邓肃《看荔枝》)等诗句描写荔枝的颜色;引“盈盈荷
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徐《咏荔枝膜》)诗句表现荔枝的膜,更加收到良好的效果。
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一方面印证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同时揭露封建帝王、王妃的奢侈生活,增强了思想性。
引用的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增强了阅读兴趣,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高度的科学性、鲜明的思想性、生动的文学性、语言的准确性,这四者完美的统一,是这篇科学小品的鲜明特点。
高度的科学性表现在作者能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纠正前说的谬误,还事物以真实面目。
引用史实都有科学依据,对无法证实的问题,则不妄加结论。
鲜明的思想性则表现在倡导科学求索精神。
展望荔枝生产的前景,指出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这就更鲜明地体现了文章的思想性。
本文在平实的说明中穿插许多生动的描写,在精确的介绍中又大量引用古诗,相互融合,诗意盎然,情趣充溢。
而精确无误的语言又表达了作者严密的思
想,这一切把科学性、思想性、文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本文鲜明的艺术特色。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作者广征博引(举例),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文字生动活泼,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味。
文章从作者幼年时读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所产生的疑虑,自然引出要说明的对象。
在指出白居易的比喻有“不足之处”后,就正面地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对荔枝加以说明。
首先一般介绍荔枝质地粗糙的外壳,再介绍膜,再介绍肉(假种皮),最后介绍最里面的核(种子),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把果实结构的各个部分作了有形有色的介绍。
介绍中,作者连续引用白居易、徐和杜牧的诗句,描写了吃荔枝时扔在地上的壳和膜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的景状,嘲讽了唐明皇为宠幸杨贵妃而派人从南方专程运送荔枝至长安的荒唐行径,这些内容的穿插,增添了作品的文学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