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选择性5- HT 再摄取抑制剂(SSRIs)舍曲林可抑制突触前膜对5- HT 的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5- HT 的含量而起到抗抑郁作用,能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其神经功能。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神经科2008年1月-12月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器质性精神障碍抑郁状态的诊断标准和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项≥18分;无严重躯体疾病史及癫痫、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病史;意识清楚,无严重智能损害。
共64例,随机平分为两组。
舍曲林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2±6.8) 岁;平均病程(68±3.5)个月。
阿米替林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4±7.2)岁;平均病程(8.3±5.1)个月。
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
1.2 方法在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分别加服舍曲林或阿米替林。
清洗期1周。
舍曲林初始剂量50mg/d,最大剂量100mg/d,早晨顿服。
阿米替林初始剂量25mg/d,最大剂量150mg/d,分两次服用。
治疗中根据药物耐受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对失眠的患者予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口服。
1.3 疗效评定以副反应量表(TESS) 评定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周末各评定一次,各量表一致性检验r=0.86。
按HAMD 减分率评定疗效,≥75%为痊愈,74%~50%为显进,49%~25%为进步,<25%为无效。
治疗前及治疗后2、4 、6 周末各查一次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
1.4 统计分析采用t检查,χ2检验。
2 结果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阿米替林组3例因严重的心律失常而脱落。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综合治疗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271-01【摘要】目的:探讨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17例采了综合治疗措施,同时与同期收治的行常规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5例就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两组在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15例采用帕罗西汀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1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系统的心理康复临床干预,具体操作为: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因对手术的担心及脑卒中引起病痛,使身心都承受着较大的痛苦,护理人员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健康宣教和生活指导,引导他们自我放松,消除焦虑、恐惧心理,建立康复的信心。
康复训练室干预:在患者者开展器械康复训练,如步行练习、套圈等,并鼓励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做器械康复,加强其与家属,与其它患者间的交流沟通。
中药饮服及针灸治疗:中药处方为:百合10g、柴胡10g、茯苓15g、白芍15g、菖蒲12g、郁金15g、半夏10g、栀子10g、枣仁10g、桃仁15g、丹参15g、薄荷6g等,水煎,1剂/d,分2次服,1个疗程为18剂,共服2个疗程。
针灸治疗:取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应用毫针直刺得气后行20min的留针,1次/d,1个疗程为15d,连用1-2疗程。
1.3疗效评定: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的nih-ninds 卒中评分、hamd评分进行效果评定。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数据采用均数±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hamd在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优于对照组hamd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状态调查分析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了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首先,我们对这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了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的评估。
结果显示,有147例(51.4%)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有96例(33.6%)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其中,有43例(15.0%)患者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说明在脑卒中患者中,焦虑和抑郁是比较常见的精神问题。
其次,我们对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与焦虑和抑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女性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60岁以下患者(P<0.05);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P<0.05);未婚或离异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已婚的患者(P<0.05);病情严重程度和焦虑、抑郁存在相关性(P<0.05)。
这些结果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应该针对不同群体的脑卒中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策略。
最后,我们分析了焦虑和抑郁与患者康复的关系。
结果显示,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总体上表现较差,康复周期较长,康复效果较差。
这说明焦虑和抑郁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对身体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注重心理健康的干预,及时发现和处理焦虑和抑郁问题,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女性、年龄较大、教育程度低、家庭状况不稳定、病情严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些心理问题会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及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治疗体会【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及神经功能康复的治疗。
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也就是神经系统的药物与支持治疗,观察组使用氟西汀治疗,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抑郁症和神经功能康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抑郁症和神经功能康复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
结论氟西汀能够有效的控制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况,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中非常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老年脑卒中;抑郁症;神经功能;康复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57-02老年脑卒中不仅会使患者出现运动障碍,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产生抑郁症,脑卒中抑郁症会阻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院在临床使用氟西汀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对患者抑郁症和神经功能的康复起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具体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1年6月诊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00例,都符合老年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
年龄60-80岁。
平均年龄(67.2±2.4)岁,脑出血患者19例,脑梗死患者31例;观察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8.3±3.1)岁,脑出血患者21例,脑梗死患者29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先做神经内科的常规与康复治疗,对照组使用安慰剂茴拉西坦进行治疗,药物100mg/d,治疗持续2个月;观察组患者使用氟西汀进行治疗,药物25mg/d,持续2个月。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等相关检查,观察监控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药物反应。
1.3 疗效评定标准在治疗后对患者随访5个月,使用抑郁状态量表(sds)的评分标准与神经功能缺损(messs)的评分标准来评估患者治疗效果[1]。
拉莫三嗪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癫痫共病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症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近年来,拉莫三嗪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作为抗抑郁药物,被广泛用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拉莫三嗪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10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患者口服拉莫三嗪8mg,每天2次;草酸艾司西酞普兰20mg,每天1次。
对照组患者口服安慰剂,每天3次。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为12周。
治疗前后使用抑郁症状量表(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使用脑卒中后抑郁症状评定量表(HAD)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抑郁症状治疗前后的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后的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0%。
结论:拉莫三嗪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拉莫三嗪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对患者的安全性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讨论:拉莫三嗪作为一种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中枢5-HT2A受体和受体再摄取来发挥作用。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则是一种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两者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具有互补作用,可以提高抑郁症状的缓解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本研究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拉莫三嗪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有效方案。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该疗效,并研究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往往导致患者长期的瘫痪或导致其他严重后遗症。
在康复的过程中,患者也经常面临着抑郁症的困扰。
近年来,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焦虑或是什么都不想做等类似症状。
据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非常高,其主要原因是受损脑区的化学信号在脑内的不平衡。
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这两个方面。
在药物治疗方面,大部分医生选择使用抗抑郁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影响脑内的神经递质,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一些抗癫痫药物、镇静药物和睡眠药物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且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指示来使用。
在心理治疗方面,有认知行为治疗(CBT)、白羊教育(SEE)、支持性治疗等治疗手段。
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患者,心理治疗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通过受训的治疗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技能、认知重构和修补支持,患者可以逐渐重建自己的生活,并减轻他们的症状。
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外,一些其他的治疗手段也会被应用到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中。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物理治疗也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此外,音乐治疗、艺术治疗等非传统的治疗方式也被一些医生所采用,通过这些治疗方式,可以使患者感到更加放松和愉快,从而缓解他们的抑郁症状。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有望应用到脑卒中后抑郁症研究之中。
例如,一些基于脑刺激的治疗方式,如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已被证明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效。
此外,一些neurofeedback治疗方案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这些治疗手段都使用了神经调节技术,通过直接操纵脑部信号来调节脑内化学物质的平衡,有望能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
总之,脑卒中后抑郁症是常见的疾病,它会给患者造成重大的困扰,也需要我们更加严谨和科学地研究它的成因及治疗方法。
奥氮平联合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究奥氮平联合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7月—2017年4月收治的符合脑卒中后抑郁入选标准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人,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脑血管治疗下服用舍曲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外加服用一定小剂量的奥氮平,治疗一个月后通过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巴氏指数量表(MBI)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评分情况以及各自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奥氮平联合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的HAMD、MBI、CSS评分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5)。
结论:奥氮平联合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在临床上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临床检测显示该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忧郁状况,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关键词】奥氮平;舍曲林;脑卒中后抑郁【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077-02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后并发症。
一般多指中风或脑血管患者在发病2月到1年内产生的器质性情感障碍[1],该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一般认为其发病是由于缺血性病变导致脑内生物胺的利用度有所降低,例如脑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分泌减少[2]。
PSD按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抑郁和重度抑郁两种类型。
如果该病不给予重视和及时治疗,将可能严重影响患者及周围亲戚的生活质量,该病也可能提高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以及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临床上及早诊断该疾病并给予相应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对我院8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取奥氮平联合舍曲林的疗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16年7月—2017年4月收治的符合脑卒中后抑郁入选标准的86例患者,其中男患者40例,女患者46例,年龄为50~80岁,平均年龄为(73.65±9.5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人。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探析
作者:雷雅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2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抑郁的药物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对照组给予舍曲林治疗,疗程为1-6周,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汉密顿评分。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汉密顿评分于治疗后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卒;文拉法辛;舍曲林;不良反应
脑卒中后抑郁是一种临床高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病患后并发的疾病,如果对此病症的治疗不够及时彻底,影响的不仅是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极大的危害,增加了脑卒中的病死率[1]。
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是非常重要的。
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是一种起效快,抗焦虑和抑郁的双重功能抗抑郁制剂,同时其有较好的依存性和安全性,对于脑卒中的预后及其后期康复都有重要意义。
本次的研究对比了脑卒中后期的综合治疗中的盐酸文拉法缓释片和舍曲林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旨在为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相应的合理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后患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
选定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75.89±11.55)岁;病程(18.45±7.56)个月。
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例数相等的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于所选取的患者的脑卒中均符合对这一病症的诊断标准,同时经CT或MRI证实,两组所选取的患者其抑郁障碍符合诊断标准,同时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大于17(P>0.05).排除了对药物敏感者,患病前存在行为过激者,肝肾功能受损以及对酒精和药物有心因性依赖的患者。
1.2 方法在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口服文拉法辛缓释片和舍曲林。
其中文拉法辛缓释片的初始剂量为37.5mg/d,舍曲林的初始剂量为25mg/d。
疗程中观察患者的各项反应,并给予相应的数据考察,并于6周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断应用HAMD评定,评定时间为治疗前与治疗后的1周、2周、4周、6周末,在6周末,行HAMD减分率判定,减分率大于70%为治愈,大于50%有效,大于25%为进步,小于25%为无效,在治疗前与治疗后行血尿常规检查以及肝肾功能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全部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对比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以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HAMD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起始1周末,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HAMD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因严重的不良反应退出试验的病例,观察组3例出现不良反应,2例为头晕其中多例伴有口干,停药后相伴症状消失;对照组6例出现不良反应,3例恶心、头晕,4例视物有轻微模糊。
停药后,相应症状消失。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患病后所并发的情感障碍[2]。
其发病机制,现今多认同为中枢神经系统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的代谢障碍。
患病后对于大脑皮层有极大的损伤,致使皮层下结构的丰富的神经细胞受损,进而对于脑卒中后期的康复极为不利,致残及致死率较高。
此外,对于脑卒中后的社会环境也给予病患一定的心理压力。
国内数据统计,脑卒后抑郁的发病率达到25%-49%[3],同时,国外数据的统计中其致病率为25%-76%,但多在35%-55%区间[4]。
对于患者的综合治疗不排除物理治疗方式,即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重组机能,调整其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可塑造性。
同时主要对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5-羟色胺(5-HT)两者的代谢率是否存在障碍具有密切的联系[5-6],对于脑卒后抑郁的药物治疗,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同舍曲林均为抗抑郁制剂,其中,舍曲林的临床表现为情绪兴奋、胃肠道有不适反应,些许激越状态,但是药物相对而言不十分稳定,安全性相对没有确定保证。
对于药物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别于舍曲林等抗抑郁剂,其在抗抑郁的同时,也具有抗焦虑的功效,经数据统计,观察组的用药,盐酸文拉法缓释片的安全性和治疗的依从性能要更好。
总之,对于脑卒后抑郁的治疗不仅仅能辅助患者提高其病后的生活质量,完善其身心健康,同时也对于患者的脑卒后的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治疗中,在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之外,还要结合药物及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的方案选择上,推荐对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这一一线用药的应用,在对比其同舍曲林的临床应用的疗效来看,其较好的抗焦虑和抗抑郁性,以及其较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从而降低脑卒后这一病症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Keller MB,Pinder RM.The role of mirtazapine in the pharmacotherapy of depression[J].J Clin Psychiatry,2008,61(3):609-610.
[2] 周盛年,于会艳,刘沥青,等.脑卒中后抑郁[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17(4):154.
[3] 杜海霞,郭芳,郭素琴,等.文拉法辛与氟西汀治疗儿童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1):70-71.
[4] 刘永珍,龙洁.卒中后抑郁状态对预后的影响及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1,9(4):245-247.
[5] 贾艳滨.周迁璋.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24(6):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