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和地球仪
- 格式:ppt
- 大小:37.20 MB
- 文档页数:36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能力目标: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对真理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学导式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5′)2、讲授新课(30′):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15′)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5′)课堂活动3 看模型──研究地球(10′)3、课堂练习(5′):详见多媒体课件4、动动手──制作地球仪(5′)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时拍摄的地球视频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忆历程──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臆想证实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使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学以致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三、教具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二、地球的模型(板书)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四、纬线和经线(板书)(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首先我们来看纬线和经线的定义,(填写表格)接下来同学们再观察,看一看:(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
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三、教学难点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课型:单一课。
五、教学方法,刚要信号法、教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能遥望到的太阳,月球都是球体,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是球体,在古代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人类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二)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学生如图1.1,思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归纳总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直觉认知天圆地方,早期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②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③实践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④科技手段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2、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那些例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老师归纳总结:(1)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月食发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呈弧形),可以看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材共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五部分内容,这节课内容是学生认识地理的开始。
通过本节课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
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用色彩鲜艳的图示和生动的文字说明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从猜测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最后得出地球是球体的结论。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依这个过程逐渐认识地球,让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在今天看来很容易得出,但在人类历史上,却经过了漫长、艰难的过程,使其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对地球的大小认识。
学生能用图“地球的大小”所给的数据进行描述即可,重点引导他们利用图表描述地理事物能力。
3、地球仪是缩小的地球模型。
教材中安排了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的点和线,为学习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作铺垫。
4、纬线和经线,经度和纬度。
这部分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已认识了一些关于地球仪的基本概念。
纬线和经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是通过图示、简述等方式完成的。
活动要围绕观察实物地球仪展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练习,最后达到掌握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基本特征,经度和纬度分布规律的目的。
5、利用经纬线定位。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方法步骤和用途。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地理的第一课,六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地理的概念,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又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学习难度很大。
教师宜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现象入手,循序渐进,由简到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时1 【学习目标】1.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读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难点: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播放视频“神州、天和带你看太空”,让学生直观观察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形状,既紧扣时事,又能激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探索欲。
新课讲授:【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刚刚通过视频,大家看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依据高科技手段很直观的认识地球形状,但是在古代,我们的先辈们是如何让一步步来探索地球的形状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一阶段:“天圆地方”古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构成的,天是圆的,地是平的。
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补充:“盖天说”、“浑天说”第二阶段:推测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第三阶段:证实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第四阶段:确证20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
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1)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2)站得高,看得远(3)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地球的大小】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那地球到底多大呢,我们通过几组数据来认识一下。
图中有两个半径:极半径、赤道半径,对比两个数据,你有什么发现?结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由于真实的地球太辽阔了,我们穷尽一生都很难完全领略,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用地球仪演示):动手活动:学生结合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知,利用相应材料做个小地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