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辞赋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535.00 KB
- 文档页数:41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大赋,自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小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大赋,但咏物抒情小赋占了较大的比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言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一种增加语言对称美的修辞手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文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一代之文学”。
骈文和散文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散文是一种比语言精练而又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体文章。
由于文人大量地自觉运用骈偶这种修辞手法,因而南北朝的散文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高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一、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方面是咏物赋增多,大多取材于“草区禽族”,而在此外的一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方面则表现为除个别大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小,行文也日趋活泼,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一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人。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手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一个神人相恋,而又无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气氛与神奇色彩。
作者将一位端庄秀丽的美女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至的神情,更画出了水上女神的特点,给人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非宋玉《神女赋》可以比拟。
王粲在辞赋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赋 理解:魏晋南北朝赋创作⼤势。
形成了承前启后、既沿⼜⾰的新局⾯。
其⼤势为:建安赋作继承发扬汉末抒情⼩赋的成就,抒情更加深切,内容与描写对象更⼴阔地扩展向⾃然、社会与⼈⽣。
艺术形式上则追求“诗赋欲丽”。
两晋之赋,⼀⽅⾯有左思《三都赋》那样的鸿篇巨制,成为汉⼤赋的复兴反照。
另⼀⽅⾯⼜有很多短篇⼩赋,体现了偏安江左的⼠⼈情怀,更注意辞藻⾳韵,引⾔⽤事,进⼀步发展了赋的创作技巧。
南朝辞赋题材渐趋狭窄,但感情更加细腻,形式更加尖巧,开唐代律赋的先声。
北朝之赋则追随汉赋讽刺之义,⽂风质朴。
并因南北交流,以及南朝赋家尤其是虞信的⼊北,北朝赋出现了⼀批内容充实、技巧精熟的慷慨悲凉之作。
第⼀节 建安赋作的繁荣 简单运⽤: ①建安赋作繁荣的原因。
建安赋作家⾯对汉末*,亲⾝体验战争乱离、戎马倥偬的艰苦,加之主观思想中的经学桎梏已彻底打破,客观形势上⼜有建功⽴业的机遇,⽽且还有当权执政者的提倡⿎励,于是形成建安赋作情⽂并茂的特点。
②《洛神赋》艺术成就: 《洛神赋》叙写眷恋之情,辞采绚烂清冷臻于极致,赋中所创造的许多美丽的意象,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深远地影响了后代⽂学的意象创造。
在它们后⾯,形成了⼀些意象的历史系列。
综合运⽤:建安赋作特点。
⼀、有⼀个⾃觉主动进⾏辞赋创作的作者群,他们积极创作,并且进⾏理论探讨。
主要集中在三曹、七⼦等邺下⽂⼈集团中。
⼆、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泛。
如⼤⾃然的寒暑阴晴《秋思赋》、飞禽⾛兽《神龟赋》、⽠果树⽊《⽠赋》等,⼴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三、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步加强。
四。
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后期辞藻流利妍美,对仗⼯巧整齐,且注意到韵律和谐。
第⼆节 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 理解:两晋赋坛⼤势。
多样化。
体制上,虽⼩赋仍占主流,⼤赋也⼀度复兴。
题材上,除感伤、刺世外,出现了⼭⽔赋。
艺术形式上,语⾔在妍丽⼯整和使典⽤事⽅⾯进⼀步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简述《三都赋》的特点。
《三都赋》是西晋赋家左思的的主要成就,其特点:一.内容丰富,详尽细致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
二.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壮丽,下笔琳琅。
三.以求实的精神去创作。
简述建安赋作的特点。
一.有一个自觉主动行动辞赋创作的作者群。
如三曹、七子等。
二.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
如大自然的寒暑阴晴《秋思赋》、飞禽走兽、瓜果树木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三.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四.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名词解释:骈文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
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简述《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正始时期的文章都是“师心以遣论”,或直言指斥,言辞激烈而掷地有声;或反语讥讽。
堪为代表的,就是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但两者在艺术上也有异同:一.《大人先生传》中,作者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
针对这种规行矩步以谋私利的“君子”,大人先生予以有力的驳斥。
达到一种酣畅淋漓,具有震撼心魂的艺术效果。
二.《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另一番风貌。
他拒绝山涛的举荐,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却以幽默嘲讽出之。
貌似平易之言,将其高洁不污之志尽显,且将官场之俗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嵇康、阮籍的散文,既继承建安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的特点,又有鲜明独特的现实内容,是散文在重艺术特质方向上发展的重要一环。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一节魏晋南北朝辞赋一、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
这个时期的辞赋作家与辞赋作品,据严可均辑《三国六朝文》和陈元龙辑《历代赋汇》统计,有作品保存至今的作家有284人,保存至今的作品(包括残缺)有1095篇。
其总数为今存汉赋(包括残缺)的六倍。
而且辞赋作品在五十篇以上的作家有曹植(五十八篇)和傅玄(五十六篇),这也是以前未曾有过的盛况。
这个时期辞赋的发展具有下述特点。
第一,抒情化的复归,并有明显的诗赋合流的趋势。
虽仍有散体大赋,但咏物抒情小赋占了较大的比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形式也逐渐融入五、七言诗句;随着永明新体诗的产生,诗句逐渐律化,融入辞赋的诗句也逐渐律化。
第二,语言趋向骈偶化,出现辞赋的一种新形式——骈赋。
第三,艺术风格由汉代散体大赋的堆垛板滞转变为清深绮丽。
第四,辞赋的题材大大扩展。
汉大赋的题材,大都以宫殿、游猎、京都、歌舞为主,咏物赋也多是写帝王贵族身边之物。
东汉以后,稍有变化,然其范围仍然狭小。
到魏晋南北朝,辞赋的题材就大大扩展,抒情、说理、咏物、叙事,各种内容都出现;登临、凭吊、悼亡、伤别、游仙、招隐,各种人生题材都写到。
其中最多的是咏物赋。
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天地、风云、江河、湖海,都是辞赋描写的对象;柑橘、芙蓉、春桃、秋菊、蝙蝠、螳螂、燕鹊、龟鳖都可以入赋。
这类赋,有些侧重于“体物”,但有寄兴者,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托物以讽,二、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发展概况辞赋在建安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局面,获得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作品篇幅短小,题材丰富,抒情性强,具有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融入了大量的情感因素,与歌功颂德、侧重客观外部物象描写的汉代大赋截然不同,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和表现风格。
大量抒情小赋的涌现,标志着辞赋由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的基本完成,为六朝抒情赋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在这些赋作家中,以王粲和曹植的成就最高。
展/示/联/家/风/采骈文辞赋对联2019.E I 骈文辞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概况文丨李牧童虽然辞赋是有汉一代之文学,但学者赵逵夫认 为,若从艺术成就来看,汉魏南北朝才是辞赋发展最 为充分和成熟的辉煌时期。
这一时期的辞赋特色,首先是抒情化的回归,辞 赋的主流是风格清新的咏物抒情小赋。
其次,从语 言形式来看,辞赋的骈偶化很明显,出现了一种新的 赋体——骈赋。
从表现题材来看,纪游和两性情爱 主题的辞赋大量出现,并有不少同题赋作,诗赋合流 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赋作出现了五七言诗句揉 合的现象。
另外,这一时期也是辞赋理论的发展成 熟阶段,产生了像《文心雕龙•诠赋》这样系统化理论 化的学术著作。
究其成因,一则汉末以来的党锢之祸和黄巾起 义等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整个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 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残酷的权力斗争,政局极不稳 定,文人士大夫人人自危,大都避谈政治,厌世自 保。
儒家礼乐那一套已经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是 老庄及佛教思想的盛行。
《晋书》中描述当时的社会 风气道:“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 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油为通,而狭节信;进仕 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 勤恪。
”儒家重视群体,老庄强调个体,个性的觉醒造 就了文学的自觉,抒情化的冋归成为了大势所趋。
而两性关系本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食色性 也”,两性情爱题材成为表现主题之一,也自在情理 之中。
其次,魏晋时期汉语声律学得到系统发展,尤 其是南齐永明之际,周顒、沈约等人倡导“四声八病”之说,并将其应用到诗文创作之中,对辞赋的骈偶化 乃至律化影响颇大(骈赋和骈文虽然都是骈偶化的 文字,但其主要区别在于,骈赋是有韵之文,而骈文 则是无韵之文)。
李调元曾说道:“永明、天监之际,吴均、沈约诸人,音节谐和,属对密切,而古意渐远,庾子山沿其习,开隋唐之先躅。
古变为律,子山实开 其先。
”(《赋话》)这一时期的辞赋发展,又可以大致分为建安正 始、两晋、刘宋、齐梁陈隋等几个阶段(按:学者叶幼 明的分法)。
第三编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一、单项选择题1.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人是()。
A.曹植B.曹操C.王粲D.孔融【解析】B 鲁迅说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有“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他还“力倡通脱”。
2.下列属于曹植作品的是()。
A.《求自试表》B.《与繁钦书》C.《让县自明本志令》D.《求贤令》【解析】A 选项B为曹丕作品。
选项CD为曹操作品。
3.建安文章的作者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其中尤有特色者为()。
A.曹植B.孔融C.曹操D.陈琳【解析】C 建安文章的作者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这与建安士人心态关系密切。
时局给士人带来建功立业的机会,士人们又自视颇高,自信颇强,家家自谓握灵蛇之珠,咸以自骋骐騄于千里,造成了风格各异、异彩纷呈的局面。
其中尤有特色者为曹操。
4.王粲最著名的赋作是()。
A.《登楼赋》B.《思旧赋》C.《洛神赋》D.《三都赋》【解析】A 王粲最著名的赋作是《登楼赋》。
5.建安赋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
A.王粲和陈琳B.曹植和刘祯C.曹植和曹丕D.王粲和曹植【解析】D 建安赋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和曹植。
6.魏晋之际的正始时期,政治黑暗恐怖,给士人的精神造成极大压力,表现在赋的创作,其情绪低沉抑郁,其表现委婉曲折,最典型的是()。
A.阮籍的《清思赋》B.曹植的《洛神赋》C.向秀的《思旧赋》D.曹丕的《悼天赋》【解析】C 魏晋之际的正始时期,政治黑暗恐怖,给士人的精神造成极大压力,表现在赋的创作,其情绪低沉抑郁,其表现委婉曲折,最典型的是向秀的《思旧赋》。
7.西晋散文的总体特征是()。
A.繁缛绮丽B.清词丽句C.粗犷豪放D.质朴自然【解析】A 西晋文坛也是注重形式技巧的讲究,以繁缛绮丽为特征。
8.《兰亭集序》的作者是()。
A.李密B.陆机C.王羲之D.陶渊明【解析】C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
9.下列属于左思作品的是()。
A.《籍田赋》B.《三都赋》C.《西征赋》D.《海赋》【解析】B 左思作品的是《三都赋》。
魏晋南北朝辞赋
魏晋南北朝辞赋芜城赋主旨:讽谏临海王刘子顼Xū或广陵王刘诞叛乱。
终极哲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
《长阿含经》中的生老病死?今正是时,太子即乘宝车诣彼园观。
于其中路见一老人,头白齿落,面皱身偻,拄杖羸步。
喘息而行。
太子顾问侍者:“此为何人。
”答曰:“此是老人。
”又问:“何如为老?”答曰:“夫老者生寿向尽,余命无几,故谓之老。
”太子
又问:“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
”答曰:“然,生必有老,无有豪贱。
”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侍者回驾还宫,静默思惟。
念此老苦,吾亦当有。
又于异时,复勅御者严驾出游。
于其中路逢一沙门,法服持钵,视地而行。
即问御者:“此为何人?”御者答曰:“此
是沙门。
”又问:“何谓沙门?”答曰:“沙门者,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逢苦不戚,遇乐不欣,能忍
如地,故号沙门。
”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绝尘累,微妙清虚,惟是为快。
”江淹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宋、齐、梁三朝。
长于辞赋,与鲍照并称“江、鲍”,他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俱为南朝辞赋佳作。
江郎才尽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
”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
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
诗品》庾信《小园赋》。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的文赋这一章所论述的是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散文,也包括这一历史时期的辞赋。
随着东汉末年经学的衰微,出现了许多“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离经叛道之士,士人们由两汉主要是伦理的存在变为丰富复杂的精神个体,因而魏晋南北朝的文赋在艺术风貌上与两汉迥异:抒情性的文赋大量增加,记叙性的文赋也更能表现作家的气质和个性,连议论文也富于师心使气的特点;散文语言由质朴趋于华丽,由单句趋于骈偶,并逐渐定型为长期统治文坛的骈体文,赋也越来越受到骈体文的影响出现骈化的趋势。
第一节魏晋文章与辞赋建安时期年长一辈作家的文章还比较质朴,曹操的文风清峻通脱,孔融的文章气势很盛但不尚华丽,曹丕、曹植兄弟一变乃父古直之风,华靡之习便日益滋长,陈琳和阮瑀的章奏檄文喜欢征引史事和点缀辞藻,不过建安文赋不管是质朴还是华丽,都鲜明地表现出了慷慨多气的时代风格。
阐述魏晋文章得从曹操说起,这位汉魏政坛上的霸主也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东汉作家拘束于礼教,不可能在文章中充分展露自己的个性,摛文结藻又日趋典雅骈丽,所以明人张溥说“东汉文章拘密”(《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
曹操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地位,加之他那自负、强悍、狡诈而又率直的性格,只有他才可以在政坛上翻云覆雨,招揽贤才时敢招不仁不孝之徒,打击政敌时又可以不仁不孝治罪,也只有他才可以为文时“想说甚么便说甚么”,披露胸襟既无须遮藏掩饰,行文结句也不必雕琢对偶,他的文章纵意自如了无窒碍,这便形成了鲁迅先生所说那种“清峻通脱”的文风。
“清”则不冗杂,“峻”则不平弱,“通脱”则无所拘忌。
《让县自明本志令》是其代表作: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