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作一概述。
一、政治激荡与文学思想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剧变不断,不仅出现了三国分裂的局面,而且还涌现了一些领袖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这些政治上的变革,对文学思想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政治权力之间的角逐、文人的反战思想等都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二、文学思潮、形式的发展1、“文学三绝”这个时期,文学出现了“文学三绝”,即“骈文、乐府、演义”。
骈文是一种具有特殊韵致的文学形式,采用对偶、叠韵等手法,如《琵琶行》、《长恨歌》等都是骈文。
乐府是民歌的一种形式,常常被作为大众文学的一种形式,如《木兰辞》。
演义则是和历史和官方颇为相似,其主要是描写英雄豪杰的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2、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文学思潮在这个时期,中国文人对文化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因此出现了很多具有文化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如王安石的《登幽州台歌》、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等。
这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坚持自我价值,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着明显的民间色彩和文化情调。
3、唐宋古文运动之前的体裁面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体裁和形式,如城楼诗、宫体诗、新乐府、小令等,都是为达到抒发个人感情和表达政治、社会思想而诞生的。
其中,小令是一种具有民间色彩的短歌,比较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且歌词简单易于记忆,因此大受欢迎。
三、代表作品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梁代的一部文学著作,分上、中、下三卷,共494条。
它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书,记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人物的言行,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风尚。
这部书已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散文作品十分重要。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还注重个体感受和情感的表达。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情感和个体的表达。
他们通过描写内心的痛苦、欢乐和纷争等各种情感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代表作之一是曹丕的《观沧海》。
这首诗以壮志未酬的曹操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疑问和对壮志未酬的无奈。
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文学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
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佛教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境界,鼓励人们通过修行和悟性实现心灵的自由。
因此,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反映佛教思想和题材的作品,如陶渊明的《饮酒》、佛印的《紧那罗塔的梦》等。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还出现了不少世俗主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强调人间的欢乐和世俗的快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陶渊明的作品。
陶渊明是一位农民诗人,他的作品饱含对农村生活和自然界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怀疑。
他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不同风格和思潮。
它在文学思想、哲学与文学的融合、个体情感和佛教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时间:196年到589年(共约400年)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文体: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朝代:汉末——三国·魏——西晋——东晋——南北朝。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文学什么是建安文学:1、建安汉宪帝年号,(190——220)共25年的时间。
2、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3、指建安的东西,在此期间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史学上习惯把建安时期以及若干年以后的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
三曹的评价及作品分析:曹操:诗风与文风:诗风高爽,苍凉而又沉雄;文风通脱而机智。
诗歌的突出成就:①曹操诗是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
他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
②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短歌行》等诗“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
锺嵘说:曹公骨直,甚有悲凉之句。
③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
作品:《蒿里行》找出诗中名句并说明?答:“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大幅度地勾画出了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深刻反映了战乱破坏的严重,控诉了军阀的罪行。
你认为锺惺〈古诗归〉评此诗说“汉末之实录,真诗史也”的评论如何?答:诗歌首写群雄起兵,次叙军阀混战,末言人民遭殃,真实而概括地记录了东汉末年诸侯拥兵自重,为争夺权利而互相残杀,至使百姓遭殃的受沉重灾难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特别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大幅度地勾画出了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深刻反映了战乱破坏的严重,控诉了军阀的罪行。
《短歌行》举例说明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此诗的语言特点?答:以“朝露”比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比喻才德高盛。
以山、海比喻胸怀宽阔,招纳人才越多越好;语言质朴自然,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积极向上的情绪。
一、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从经学中彻底解脱出来,实现了自身的自觉发展。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韵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能敞开胸怀,无拘无束地抒写自我,显示自己的个性。
因而文学本身固有的特色即抒情性,更加鲜明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诗、赋等文学作品抒情性的加强上。
如潘岳善写哀情;左思则善于咏史;刘琨善为凄厉之辞,自有清拔之气;郭璞则善以游仙形式,来慨叹咏怀。
西晋末至东晋,玄言诗占领诗坛,抒情文学走向低谷。
但到了南北朝时,文学的抒情性又加强了,而且比以往更为突出。
这时的作家都重视自我感情的抒发,即使同是一情,也能写出各种细微差别。
例如同是“恨”,江淹的《恨赋》就写出了各种“恨”状;同是“别”,其《别赋》就写出了种种“别”情。
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在此时几乎已被淡忘了。
作家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写出了独特的感情内蕴。
陶渊明写他鄙薄官场、向往真淳之情;谢灵运写他“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胜”的矛盾;鲍照抒发他的豪迈与愤懑,庾信写他的沉痛与哀伤;宫体诗人也宣称“文章且须放荡”,要尽情显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于这时的作家大多数都独抒情愫,自显性灵,因而促进了作家各自独特风格的形成。
以建安而论,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丕则如幽闺思妇,流丽婉转;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刘桢则高风跨俗,挺拔清奇;王粲捷而能密,苍凉悲慨;蔡琰则长于叙事,凄婉深长。
建安以下,阮籍之遥深,嵇康之清峻,陆机之华美,左思之雄迈,刘琨之悲壮,陶渊明之恬淡,谢灵运之典丽,鲍照之俊逸,庾信之清新,各具风格,自成一家。
这种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正是文学自觉的表现。
这一时期,文学的地位被抬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
风貌。
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
(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
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
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
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
他成功的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三、南北朝文学
(一)文人诗
1、谢灵运和山水诗
(1)谢灵运山水诗的最突出特色,在于他对山水景物的精细刻画,善于营造画境。
(2)工于锤炼字句,是谢灵运山水诗又一显著特色。
2、鲍照和七言诗
鲍照诗的思想内容:(1)反映门阀制度下的社会不平现象,特别是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问题表示强烈的愤慨和抗议。
(2)描写边塞战争和征人的生活,抒发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反映现实的黑暗,同情人民的苦难。
鲍照的影响: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押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3、谢朓和新体诗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
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
4、庾信和宫体诗
庾信是文风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
庾信汲取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手法技巧,并接受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南朝文学
1、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
2、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朓、王融等
3、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4、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三)北朝文学
1、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2、散文: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四)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散文与小说
1、诗歌: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
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
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古诗的成熟。
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骈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赋
4、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新文学样式,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主要有志怪小说《搜神记》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