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251.00 KB
- 文档页数:52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2012年1月20日出处:赋帝司马呈祥潘氏审辑作者:高校讲座【教学设想】本章不作重点要求,只作介绍,几篇美文布置学生课外阅读。
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一、建安文章:1、建安文风“以气质为体”,影响及建安文章注重“气质”。
曹丕提出“诗赋欲丽”,加速了东汉以来文章渐趋骈化的进程,推动骈文臻于成熟,建安文章“气”与“丽”的结合,为后世确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2、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教令甚具异彩,饶有通脱之风。
其《让县自明本志令》自叙身世志愿,恳切率真。
3、曹丕、曹植的书札,能随境生趣,慷慨任气,文采焕然。
曹植的表文也是情文并茂。
二、抒情小赋的繁盛:1、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
2、王粲的代表作《登楼赋》将荆州的离异之感于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融为一体,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论辩文的勃兴:魏晋是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高峰,各种思想交锋争辩,受谈辩风气的影响,论辩文出现高潮。
其中嵇康的辩论文最为杰出(前面已讲过)。
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1、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带有阶段性的特点。
刘宋时代,抒情体物的华美文章繁盛起来,至齐梁时期,变本加厉,美文的影响力还波及北方。
2、元嘉三大家的美文创作。
3、陈寿的《三国志》,叙事议论,高简有法,质而不野。
范晔的《后汉书》合史职与文才于一体,尤其是纪传的论赞部分,对偶工稳,辞采润泽,声律协畅,显示出以骈文论史的高超水平。
史传文学的递嬗轨迹,反映了南朝美文的衍化。
4、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深得文理”著称,但也表现出卓尔不凡的骈文才力。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和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赋,⾃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赋,但咏物抒情⼩赋占了较⼤的⽐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与⼩赋作者于⼀⾝,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种增加语⾔对称美的修辞⼿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代之⽂学”。
骈⽂和散⽂是相对⽴⽽存在的。
散⽂是⼀种⽐语⾔精练⽽⼜不受形式约束的⾃由体⽂章。
由于⽂⼈⼤量地⾃觉运⽤骈偶这种修辞⼿法,因⽽南北朝的散⽂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的是北魏郦道元的《⽔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是咏物赋增多,⼤多取材于“草区禽族”,⽽在此外的⼀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则表现为除个别⼤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也⽇趋活泼,很⼤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对楚王神⼥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神⼥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个神⼈相恋,⽽⼜⽆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氛与神奇⾊彩。
作者将⼀位端庄秀丽的美⼥形象刻画得⼗分⽣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的神情,更画出了⽔上⼥神的特点,给⼈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尘,动⽆常则,若危若安,进⽌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宋⽟《神⼥赋》可以⽐拟。
王粲在辞赋⽅⾯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一、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个性化1文学的个性特征曹丕:“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
沈约:“以气质为体”;“以情纬文”。
抒情性与文采性。
2作品举例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与吴质书》;曹植《与杨德祖书》;诸葛亮《出师表》;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李密《陈情表》。
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以及:向秀《思旧赋》,嵇康《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鲁褒《钱神论》等。
二、追新逐丽的南朝文坛:骈俪化“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刘勰语)1刘宋过渡期“元嘉三大家”:谢灵运《山居赋》;颜延之《陶征士诔》;鲍照《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
2齐梁泛滥期A 永明声律说:声调韵律B 文笔之辨:有韵美文(“沈诗任笔”)C 追求“新变”:不拘常体江淹《恨赋》、《别赋》;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三、北朝二书:《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1郦道元《水经注》《水经》是一部记述水道的古书,相传为汉代人作。
内容简略,文字枯燥。
郦道元以水道为纲,作了二十倍的补充发挥,实际上成了另一部地理著作。
其手法是:“因水以记地,即地以存古。
”全书约30万字,引用书籍达340多种。
此书的可贵之处在于:A 作者是北人,不以南北为鸿沟;B 作者未临南方,却广泛搜集有关南方地志,因而“集六朝地志之大成”;C 作者写的是地理著作,却亲切道来,写出了文学性很强的山水散文。
最好的段落是《三峡》。
2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是一部追述北魏鼎盛时期洛阳城里寺塔林立的盛况,当北魏消亡、洛阳丘墟后13年,作者旧地重游,感慨万端,决心用文字记录下当年的佛事本末,建筑之弘丽,人事之沧桑,尽在其中。
最有名的段落是《永宁寺》。
思考题:1魏晋文坛、南朝文坛、北朝文坛各有怎样的创作倾向?各举出两篇(部)代表作品。
2熟读本章列举到的作品。
钱神论(节录)[西晋] 鲁褒……大矣哉!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
魏晋南北朝小说、骈文、辞赋及散文一、小说1、古代小说含义的演变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发展在我国,“小说”一词的出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是指一种文体,它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叙事性的内容,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但是,最初的“小说”一词,与今天所说的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是不相同的,它是指一引起不合大道的琐屑之谈。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即“悬”,“令”即“美”,他的意思是说,修饰琐屑浅薄的言论以求取崇高声望和美好的名誉,是不可能达到至境的。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庄子先举了一个任公子钓鱼的故事。
任公子钓鱼与众不同,他用大钩长线,用五十头键牛作钓饵,然后他蹲在浙江的会稽山,把鱼饵投放于东海,可是一年过去了,仍然没有钓到鱼,后来终于有一天一条大鱼游过来吞食了鱼饵,大鱼翻滚腾跃,搅得海水动荡,白浪冲天,吓坏了方圆千里的人们,而任公子所钓到的大鱼,使方圆几千里的人都饱餐了鱼肉。
庄子由此生出感慨说,那些拿小竿细绳,直奔小河沟渠,守着些鲇鱼鲫鱼的人,怎么可能钓到大鱼呢?任公子从容洒脱,毫不着意,反而钓到了大鱼,因此,凡事只有任其自然才能获得成功。
这是庄子最终想要说明的道理。
而庄子所说的“小说”是与“大达”相对的的小道,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然案其实,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
”在这里,庄子把“小说”与“大达”并举,显然是贬“小说”而扬“大达”的。
他是把儒、墨等诸子视为无关道术的琐碎言谈的,认为它们是“小说”而非“大达”。
但是,尽管庄子鄙薄小说,但“小说”一词却由此起步而不断演化发展。
到了东汉初年,桓谭作《新论》,称小说是“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词。
”他从不同的角度对“小说”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认为从内容上讲,“小说”不同于经籍之作,而是联缀一些零碎、琐细的语言而成的杂记,不同于官方的高文典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