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肯定的民间元青花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造型端庄,釉色明净,青花发色浓艳。
梅瓶上的图案分为上,中,下三层。
梅瓶颈部的花纹为凤凰展翅飞翔,穿飞在缠枝牡丹花丛中。
器腹中部有四个海棠性开光,在四个海棠型开光内,分别会有四幅人物故事图案。
在四个海棠型开光之间,点缀有三角状的祥云纹。
梅瓶的下腹部装饰有莲叶纹。
莲瓣中有垂叶状的祥云纹。
整件梅瓶釉面细腻光洁,青花发色鲜艳青翠,造型精巧规整是一件典型的中国元代青花瓷的精品。
通常元青花的瓷器之描绘一幅主题图案,而这只梅瓶的主题图案确有四幅,十分罕见。
这四幅图案分别是: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
画中的四位人物,都是人们熟悉的中国古代著名文人。
而梅兰菊莲这些植物则象征君子美德。
专家介绍说,全世界现存的中国元青花完整器不超过100件。
而带有人物图案的则更为稀少,这只四爱图梅瓶描绘的人物众多,题材经典,堪称元青花当中的珍品。
根伟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件有明确来历的出土文物。
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的一座明代古墓。
经专家考证,墓主人为明朝的郢靖王和他的王妃郭氏。
郢靖王朱栋出生于公元138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3个儿子。
3岁被封为郢王,20岁到郢州做藩王,郢州也就是今湖北省武汉市的武昌地区。
郭氏是明朝开国元勋郭英的女儿。
此四爱图梅瓶就是郭氏的随葬物品之一,专家推测,这件品质上乘的元青花瓷器因该是一件皇帝御赐之物。
关于梅瓶的用途现在是众说不一:有人说他是用来插梅花的,因此称为梅瓶;也有人说他是古代人的盛酒器。
元青花开辟了有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掌握青花瓷烧制技术的景德镇,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从诞生起就价格昂贵,因为元青花是用钴作为绘画的原料,制作元青花所用的钴料产自西域,当时完全依赖井口,因此,烧制一件元青花瓷器成本很高。
元青花瓷的诞生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打破了以往青瓷、白瓷等只靠釉面装饰,或在胎体上刻、划、印、剔花的装饰局限,用其传统的笔绘手法,在白底之上用蓝色图饰配村起来,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鉴定民窑元青花瓷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胎体上看,由于元青花采用二元配方制胎,即瓷石与麻仓土(高岭土的一种)按照一定比例配方混合制胎。
这就决定了元青花的胎体普遍较厚重(、胎质坚硬;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胎色不是纯白色的,而是层次不一的灰白色(比官用瓷器白中泛灰显得更灰)或灰黄色或土黄色的;由于粉碎瓷石、淘洗瓷土等工艺的局限性,烧成后的胎体比后世景德镇瓷器仍然粗糙,颗粒状态突出,有偏狭形缝隙,气孔较多,远说不上细腻洁白。
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
其中,元代民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其胎与元青花官窑瓷器差别不大。
从成型工艺上看:民用元青花瓷器与元青花官窑瓷器的制作方法是一样的。
如采用内模外刮削制坯、外膜内刮削制坯,再以泥浆做粘合剂合模或多层重叠成型。
故大件器物的内壁、内底、腹部、口部等处胎体接痕现象明显;粘接处器物表面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虽经抹平或打磨,但接痕仍清晰可见;内壁接胎痕更为明显,多为凸起状态,一般1~2毫米不等,粗细大小也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的质感。
瓶、罐的内部,修胎痕、抹胎痕等手工加工痕迹都清晰可见,远不如后世同类瓷器光洁;底部与器身分开制作,然后钻再粘接的工艺是普遍的,在器物的内外或多或少可能发现连接痕迹。
从挖足、修口工艺上看,与同时代其它知名窑口(如龙泉窑、钧窑等)有一致的风格: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底厚重、圈足厚宽,圈足既向内斜削,又向外斜削,从圈足正面看,呈八字形;圈足内底普遍有螺旋状旋坯痕、跳刀痕和乳钉状突出点,圈足上往往能发现修坯不连贯的刀痕;器口向外下方斜削形成的器口极具时代感。
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小瓶、小罐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
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小型器物(小罐、小瓶、小壶和碗、盘等)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的元代突出特点。
元代青花瓷器的这种特殊削足处理方法所形成的“八”字形圈足是器物的重叠垫烧方式的客观需要,是与一些器物的的内底有露胎涩圈相吻合的。
元青花苏麻离青料特征元青花苏麻离青料是我国传统瓷器制作中的一种重要的釉料,其独特的质地和颜色,成为了元代青花瓷器的代表之一。
而在这些青花瓷器中,苏麻离青是一种颜色较深的瓷器釉料,其在元代青花瓷器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下面从苏麻离青的特征入手,深入探讨一下苏麻离青料在元青花瓷中的重要性。
一、苏麻离青的特征苏麻离青的名字来源于它的颜色,它的色调呈深绿色,而且颜色浓郁,给人以深远,清新的感觉。
在元代青花瓷器上,苏麻离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釉料,它的色彩深度和色泽非常出色。
它的质地细腻,比较透明,散发出柔和的光泽,在阳光下显得非常明亮,因此也被称为“明亮青”。
二、苏麻离青料的重要性苏麻离青料在元青花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它的颜色非常受人们的喜爱,其次在元代青花瓷器上苏麻离青的数量较多。
从元代青花瓷器的残碎片可以看出,苏麻离青在元代青花瓷制作中的重要地位。
在元代青花瓷上,苏麻离青釉花容易发现,它的釉层厚度较为一致,且釉面光亮度很高,质地非常细腻。
而且苏麻离青不仅仅是在青花瓷上有所应用,在其它种类的瓷器上也有很好的运用。
苏麻离青在元代瓷器制作中的广泛应用,就说明了它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三、制备苏麻离青料的方法苏麻离青料的制备方法并不是很简单,制作过程需要非常精细的手工技艺。
制作过程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制作苏麻离青原料,第二步是烧制苏麻离青料。
在制作苏麻离青原料的时候,需要采用正确的原材料,按照正确的比例进行混合。
原材料的比例会影响到苏麻离青颜色的深浅,因此需要经过多次实验,才能找到比例最为合适的配方。
在烧制苏麻离青料之前,需要对瓷器进行上釉处理,通常使用的是一种透明的刷釉。
总之,苏麻离青是元代青花瓷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釉料,其色泽、光泽和质地都非常出色。
苏麻离青料的烧制过程非常精细,需要经过多次实验和调整,才能找到最为合适的配方。
苏麻离青的应用在元代青花瓷中非常广泛,是元代青花瓷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瓷器在宋代达到了极致的美学高度。
但是,真正让中国瓷器扬名海外的还是从元代开始, 景德镇 特产的 青花瓷。
青花色泽优雅,隽永娟秀,宛如江南烟雨一般,让人如痴如醉。
但是目前元青花的存世量一直是个谜,有人说400件,也有人说300件。
而绘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罐,所知传世者仅有8件。
这8件传世人物青花瓷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故事。
今天,一家君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八件堪称举世无双的青花瓷。
八大青花瓷瓶一、【鬼谷子下山图】人物故事罐鬼谷下山,原出自《战国策》的一个历史故事,说的是 战国时期 ,燕国和齐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敌方所擒,他的师傅鬼谷子前往营救,率领众人一行下山。
这里的鬼谷下山是指一件拍卖成交的中国青花瓷。
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 佳士得 进行的“中国瓷器及 艺术品 ”拍卖中,一款元青花人物罐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2.3亿多元,拍出了目前中国瓷器的最高价格。
二、【百花亭图】人物故事罐原物所在地: 日本 大阪万野美术馆百花亭罐的题材取于元代无名氏所著《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书生王焕生性风流,人称“风流王焕”,时值 清明,前往百花亭游春,邂逅著名**贺怜怜,一见倾心。
在卖查梨条的 王小二 的帮助下,两人一处生活了半年。
半年后,赶走王焕,强迫贺怜怜嫁给高邈将军,移住承天寺。
贺怜怜托 王小二 传达对王焕的思念,王焕扮作卖查梨条的 小贩 ,一路叫卖吆喝,到寺里与心上人相会。
怜怜用首饰,资助王焕, 让他去西延边关从军立功,并告之高邈的许多违法行为。
王焕投延安府镇西夏立功荣归,升西凉节度使,告高邈盗用官钱买妾等罪行,夺回爱人贺怜怜。
荣升团聚,双喜临门。
三、【三顾茅庐图】人物故事罐文物 现状:香港苏富比拍品。
罐腹的一侧,诸葛孔明头包软巾,身穿长袍,坐在苍松下的山石之上。
头梳双髻的童子手捧书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双髻童子正倾身禀告。
画面的另一侧,有一枝繁叶茂的诸葛亮的高逸潇洒,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关、张二人的焦急烦躁刻划得淋漓尽致。
关于元青花的简单鉴别⽅法⾸先是胎与釉。
真品总的观感为胎较粗重,釉为青⽩⾊,釉⾯的坚实感强烈。
表⾯呈现的是⽟⼀般地光泽。
新品的胎地较细,釉⾊偏⽩,常在釉⾯上做⽔碱痕迹,也有经打磨后釉⾯出现缺失光泽的现象。
第⼆,原料与青花斑点。
元青花使⽤两种青花料,⼀种⼤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原料,⾊调蓝艳,有宝⽯蓝的感觉,带有⿊褐⾊的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感微微下凹。
这种斑点是⾃然形成的。
另⼀种为国内墓葬出⼟或外销到东南亚的⼩件青花瓷,多使⽤国产料,⾊调蓝灰。
后⼀类仿品较少。
新仿制的元青花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出的⿊褐⾊斑点⽐较密集,斑点颜⾊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仿佛浮有⼀层薄薄的银灰⾊⾦属⽚。
从⽓韵上看没有达到元青花那样古雅深沉。
第三,纹饰风格。
元青花的纹饰⾃如,笔线有⼒,具有⼀种潇洒的⼒度美。
多层次绘画装饰的器物,纹饰紧凑和谐,留的地釉不多。
新制品笔线拘谨⽆⼒,有的画⾯纹饰较稀松,给⼈的感觉过于⼯细华丽。
第四,底部釉斑现象。
⼀般出现在⼤罐、⼤瓶的底部。
元代陶瓷⼯匠在施满釉后需将底部釉擦除,但⼜没有擦除彻底。
没有擦除的釉,即成为后⼈说的釉斑,是在⾃然状态下形成的。
釉斑有⼤有⼩,或宽或窄,釉斑周围有的还有浅淡的⽕⽯红⾊。
现在的新产品,釉斑给⼈的感觉仿佛是使⽤⽑笔类⼯具随便抹成的,很不⾃然。
第五,⽕⽯红与跳⼑现象。
不⼀定每件器物底部都会出现,⼀般呈现浅淡的⽕⽯红⾊,仿佛刷过的泥浆⾊,表明有点油亮的光泽,旋纹及跳⼑痕隐现。
现代的仿制品⽕⽯红⾊过于浓重,跳⼑的痕纹路很深。
有的赝品底部还涂抹⼀些⿊灰⾊的脏污表⽰器物的旧意,⽐较易于识别。
第六,元青花很少写款识。
⽬前只发现⼀对收藏在英国⼤维德基⾦会的雍正11年元青花云龙象⽿⼤瓶,这是众所周知的。
⽽新制品中出现许多写有 “⼤元国某某年制”的字样,以迷惑他⼈,要特别⼩⼼元代青花可分为⼤件器和⼩件器两种,典型的元青花瓷鉴别特征主要有七点:⼀、元青花⼀般胎体厚重,上⼿感觉适中;⼆、器底⽆釉,多数器底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痕并黏有填砂。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元代青花瓷器属于高温釉下彩瓷。
它是用钴料彩绘于制成的瓷胎上,再加罩一层透明釉料,以高温一次烧成的。
大量的考古出土品证明,元青花的蓝色稳定、沉静,图象纹饰清晰、华美,白色透明釉纯净、润泽。
元代青花瓷器是一种成熟的釉下彩瓷,是元代彩瓷的代表。
元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
由于元青花瓷在选料、配方、工艺技术和造型与装饰、审美等方面均有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对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陶瓷美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近代人对元青花的认识却一直停留在十分模糊的状态。
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调查发掘的更多展开以及大规模的动土工程和各种挖掘出土等,不仅考古及文博单位拥有一批新发现的元青花瓷器,在民间也有一定数量的元青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只是由于民间收藏的元青花,并不具备准确的出土时间、地点的“标签”。
近些年来,收藏家们手里的元青花和市场上流通的元青花,都可说是“鱼龙混杂”。
它们给元青花瓷的收藏、鉴定和市场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这种从未有过的“元青花现象”,要求我们理清对元青花的认识。
元青花瓷的鉴别,已有不少人做过工作,提出了许多看法和意见,总结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国内较早者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孙瀛洲的《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新近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国际收藏协会发布的《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等①。
国外新近发表的《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和《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的中国瓷器藏品》两文②,在元青花瓷的鉴定方面,也讲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都十分值得借鉴。
《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的“总则”中说:“鉴定元青花瓷器,应该以元代瓷器的时代特征及构成要素为依据,对当时的历史文化与贸易背景等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评定”。
述无疑是正确的。
笔者直接触摸元青花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尔后,中国文物海外展览工作的需要和在工作中的有利条件,有更多接触历代陶瓷,包括元青花瓷的机会。
元青花瓷(概述)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
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绝大多数珍品出自景德镇(产地)扬海外,显示了对元青花的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元青花的窑址调查。
准确的元青花烧造地难寻,元青花的窑址究竟在哪里?《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从几位国内知名陶瓷专家口中听到了较为一致的答案:元青花珍品绝大多数出自景德镇。
据悉,除了景德镇外,云南的玉溪窑、浙江的江山窑等地也遗存有一定数量的元青花。
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位陶瓷专家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元朝时云南玉溪窑等地烧制的是青釉青花,精美的白釉青花基本都是在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其他窑非常少。
其他瓷窑所产的元青花,在颜色、纹饰等方面都远逊色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
据文博界专家考证,景德镇的制瓷业在元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存在多种原因。
一方面,宋元交战频繁,北方大量工匠艺人为谋生路举家南迁,江西景德镇成为陶瓷工匠汇聚之地。
他们把北方窑业的先进技术与人文艺术,融入了南方瓷业生产。
另一方面,景德镇有比北方更优越的制瓷环境、更好的制瓷矿产资源,瓷石、高岭土、水和森林等资源丰富。
此外,元代统治者对景德镇白瓷的偏爱,也促成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元政府在景德镇专设的浮梁瓷局,使景德镇拥有较大的瓷器生产规模。
赏鉴APPRECIATION焕发幽蓝神采的元青花瓷器文、图:上海博物馆成熟的青花瓷器始烧于公元14世纪的元代景德镇,这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古雅幽蓝,雅俗共赏。
这种瓷器在诞生后不久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不少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国外。
现在,无论是欧美还是亚洲地区,都有元代青花瓷器的收藏或出土。
在中国国内,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和收藏,元青花瓷器得以广布于许多地区。
60多年来,世人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随着国内外考古发现的增多、收藏的扩大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元青花瓷器已成为一个受到格外关注的中国瓷器品种。
可以说,元青花瓷器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国际性的品牌和重要收藏品种之一。
上海博物馆在十年前就有举办元青花瓷器大展的意愿。
今年,在庆祝建馆60周年之际举办这样的展览,宛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这是一个集国内外众多机构元青花瓷器收藏之大成的综合展览,展览包括来自土耳其、伊朗、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及国内文博、考古机构和本馆的收藏,参展机构30余家,总数90余件。
国外展品基本上是首次来到中国,有的国内展品也属首次公开露面。
传世的元青花瓷器,分布于中国(包括港台地区)和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Array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
此次参展的传世元青花瓷器,既有“至正十一年”铭云龙纹瓶这样的标志性文物,又有全面反映元青花绘画和制作水平的器物。
集聚这些重要作品,旨在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收藏之菁华、水土之精魂。
同时,这里也展示上海博物馆60年来征集的元青花瓷器。
1. “至正十一年”铭青花龙纹象耳瓶元(1271—1368)高63.8厘米 口径14.3厘米 足径17.5厘米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盘口、长颈、颈部有象首环耳一对,腹部瘦长,台足。
纹饰自颈至底共有九层,依次为:缠枝菊花、蕉叶、云凤、缠枝莲花、云龙纹、海涛纹两层、缠枝牡丹纹以及杂宝莲瓣。
青花发色浓艳,纹饰繁而不乱,绘制精细。
颈部有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
被肯定的民间元青花
作者:陈逸民陈莺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年第05期
民间有没有元青花瓷器,这本来应该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却因“鬼谷子”元青花瓷罐拍了一个天价,使得元青花瓷器变得无比珍贵。
于是,便有人怀疑如此珍贵的元青花瓷器怎么可能还留存在民间呢?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恰恰忘记了“鬼谷子”元青花瓷罐本身就是一件民间藏品。
博物馆的东西,哪怕是国外,也不会轻易将其送上拍卖市场。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富贵人家的东西,普通平民百姓家是不可能有这样珍贵的元青花瓷器的。
这里先来讨论一个问题,元青花瓷器是否珍贵?当然珍贵,不珍贵如何会有2亿多的天价?从鬼谷子瓷罐拍卖以后,元青花瓷器的价格就飚上了天,成为珍贵和稀有的代名词。
我们来回顾一下元青花瓷器在拍卖市场上在不同年份的不同表现。
2003年11月26日,北京华辰拍卖公司拍卖的元青花行龙牡丹纹兽耳大罐,起拍价是45万,成交价为209万;另一件元青花海水云龙纹罐,以462万成交。
在2006年华辰春季拍卖中,一件以咨询价预展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以1372万成交。
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分析,2006年华辰拍卖的这件牡丹纹罐是无法与海水云龙纹罐相比的,但价位却是后者的3.5倍。
升幅之快,令人咋舌!
自鬼谷子瓷罐拍卖后,元青花瓷器从贵重变为珍贵了。
一字之差,不仅是价格的陡升,更是让元青花瓷器家喻户晓。
谁要说元青花不珍贵,不要说文博界收藏界不答应,普通老百姓也不会答应。
“辽沈晚报”曾经报道过一件在鞍山发现的元代青花八棱瓷罐。
因为全世界仅存两件,这个瓷罐的市场价值估计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成为鞍山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篇报道推出后,当年把祖传瓷罐20元卖给文物站的老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当年的“买卖合同”。
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最后的法律结果,但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民间确实有元青花。
图1就是这件惹上官司的元青花开光松竹梅纹八棱罐。
它从几十元涨到现在专家估价的2亿元以上,从数字来看,已经相当珍贵。
难怪老人现在不答应,要撤销“买卖合同”。
这就是所谓元青花瓷器珍贵和天价的故事,也是民间没有元青花瓷器这一说法最好的反驳!
这样的例子远不止这一个,在新疆也发现了一件元青花瓷器。
不过,这件元青花瓷器却以农民的爱国热情而被人传颂。
乌鲁木齐在线讯:3月20日至6月21日,首都博物馆举办“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
一件由伊犁州博物馆送展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引起了国内瓷器研究专家的注意,它与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一出土于北京西城区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交相辉映,鸾凤和鸣。
这件元代青花瓷器,正是11年前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回族残疾农民马忠从自家农田挖出后上交当地文物部门的。
如今提起当年的事情,马忠说因为上交了瓷壶,他没少被村里人笑话。
加上家庭一直都比较困难,村里人更是不能理解他的做法。
伊犁州博物馆副研究员安英新透露,目前国内出土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只有两件:一件是当年马忠上交的,另一件是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
相比较而言,马忠上交的那件比较完整。
两件凤首扁壶,除了大小几乎一致,花纹的位置一致外,凤凰尾部的样式却不同。
安英新说,首都博物馆的专家对比两者后认为,北京出土的扁壶花纹是卷草纹,而马忠上交的则是锯齿纹,应该是一凤一鸾,两者在一起叫“鸾凤和鸣”。
此壶高18.4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8.2厘米、腹径17.2厘米,重660克。
胎骨洁白,釉质莹润,白色中闪青。
壶身为扁圆形,细颈小口,以凤头作壶流,凤尾卷曲作柄。
器形基本完整,仅壶流及执柄稍残。
(图2)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叙述这样的报道,一方面是弘扬像马忠这样朴实的中国人;另一方面是告诉研究者和探索者,类似这样的事情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会仅仅一例。
如果没有捐献这件类似北京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凤纹扁壶,这件元青花凤纹扁壶会不会不被承认呢?难说!
由此可见,元青花瓷器的鉴定,不仅仅是眼学和科学鉴定的争论,更重要的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问题。
如果都对农民手中的元青花瓷器采取如伊犁州博物馆副研究员安英新一样的认真态度,我们就有可能认识更多的元青花瓷器。
事实上,许多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也是十分慎重地对待民间藏品的。
上海博物馆就严禁馆内的研究人员参与民间的鉴定活动,这种态度应该说是对学术研究的负责态度,它可以保护博物馆作为研究单位的独立地位,同时也保护了研究人员的独立地位。
但在元青花的研究中,民间收藏界和主流文博界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
民间收藏界对非科学发掘的出土品和传世品的认知往往比主流文博界大,而主流文博界对民间的藏品往往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这种谨慎的态度也就成为一部分民间收藏人士对主流文博界不满的原因。
我们这里说的主流文博界是指迄今为止还在文博系统岗位上的研究人员,而非一些本来也是民间收藏人士,有了点名气,忽然也成了主流人士,而对原本的同道采取打压态度的名人,也不包括一些已经退休的原文博系统的工作人员。
一些还在岗位上的博物馆研究人员对某些事物的谨慎态度,是值得民间收藏人士尊重的。
我们千万不能因为意见的不同,而对这些研究人员采取对立的态度。
同时,他们也对民间研究采取了尊重和讨论的态度。
2009年由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元青花瓷器展中也出现了民间藏品。
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博界研究人员对待民间的研究是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
只要的确是真正的元青花器,他们也会采取科学的态度来认证和承认。
即使对某些元青花的认定标准有不同的理解,也需要我们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进行科学的讨论,而非意气用事地说些不应该说的话,而使主流文博界的人士退避三舍。
他们沉默,不是因为理亏,而是理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是不会在媒体上大肆宣扬自己的。
所以,民间收藏界和主流文博界之间应该没有鸿沟。
看一看我们国家的许多博物馆中,有多少藏品是民间收藏家捐献的。
民间收藏家和文博专家应该是天然的盟友。
图3是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一件元青花瓷器,是一件残器,名称是“青花缠枝纹象耳瓶”,展出时只说明这件瓷器是安徽省博物馆的藏品,而没有指明它的出处。
这件元青花缠枝象耳瓶,曾经在安徽省博物馆五十周年大庆时展出。
图4是在安徽省博物馆展出的一件元青花照片。
从图片上看,无论是器形、裂纹、残缺的部位和纹饰都说明这是同一件元青花瓷器。
首都博物馆展出时因放在中心柜而能把腹下面的残缺部分拍摄得十分明显,在安徽省博物馆展出时,因放在边柜中,腹下面的残缺部分就只能拍摄出一小部分。
同时,这件元青花缠枝纹象耳瓶,安徽省博物馆展出时,标注为“陈波”收藏。
这说明它是由民间人士收藏的元青花瓷器。
民间藏品在安徽省博物馆展出,后来又在首都博物馆展出,这应该是令民间收藏界人士高兴的事情,说明民间的确有元青花。
其实在安徽省博物馆成立50周年展出中,还有两件元青花瓷器的残件,如图5和图6所示,展出时都注明为“海齐阁”收藏。
“海齐阁”显然是安徽当地一位藏家的斋名,这两件瓷器能够入选安徽省博物馆的50周年庆展览,不仅证明了收藏家的眼力,还证明了博物馆的胆识。
但愿陈波先生等人的民间藏品在博物馆的展出能给我们启示。
在收藏领域的争论中,一定要心平气和,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尊重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
也许读者会说,这些现在都是博物馆的藏品,拿出这样的青花瓷器来讨论当然不会有争议或者不会有太大的争议。
但是,它们的前世今生不正是民间的收藏品吗?如果我们拿现在还在民间收藏家手中的藏品来进行命题讨论,结果还没有提出,就会被人否定。
因此,用这样已经被业内广泛认可的原先的民间元青花瓷器来证实民间的确有元青花瓷器存在的命题,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我们还可以指出扬州博物馆的一件蓝釉白龙纹梅瓶,它是以人民币18元的价位收进的,当然也有香港几位藏家以几千倍这个价格收藏的元青花瓷器,这些价格悬殊的元青花民间藏品,都是以毫无争议的真实性被业内所承认。
我们在技术层面上讨论元青花瓷器真伪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社会学科层面上的讨论,尤其强调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元青花研究中的作用,一切都在实物的探讨之后,结论只能以实物为基础。
民间是否存在元青花的结论,只能是把现有已被承认的馆藏原民间元青花瓷器晾晒出来,才能具有无可争辩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