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第一课时《亚细亚民间风情》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3
《亚细亚民间风情》鉴赏【教材分析】亚洲分布着四十八个国家,拥有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同时又是人种类型(种族)最多的洲,全洲囊括了世界三大人种。
世界四大古国文明,除北非尼罗河文明外,其余三大文明都发祥于亚洲,它们是两河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文明和黄河文明。
这片土地培育创造的灿烂音乐文化,不仅对本地区。
而且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为主,辅以西亚和中亚音乐。
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尽量结合特色乐器、文化历史、舞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和多种参与形式,贯彻思考,体验,探究,实践的原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以点代面激发学生对亚洲民间音乐文化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音乐基础薄弱,喜欢音乐但是根本不了解音乐,对于音乐鉴赏的内容多数不感兴趣,偏向于东西方的流行音乐与歌唱,导课的内容与方式多需要图音或歌舞的影像资料,以及流行唱法演绎的音乐作品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选择了电影片段作为教学资料,如果进入内涵较高的鉴赏课需要音乐知识的补充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亚洲相关的人文、历史、地理及艺术作品的鉴赏2、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樱花》(日本民歌)、《拉网小调》(日本民歌)、《星星索》(印度尼西亚民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鉴赏曲目与相关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联系的讨论交流,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与认知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特征。
难点:能辨别亚洲各个音乐文化区域内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在整节课中我会应用讲授法,体验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具准备】电教化多媒体设备【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请学生课前独立搜集亚洲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图片、地响及文字资料,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二、导入新课出示亚洲地图。
请学生在涂上找出自己比较熟悉的国家的地理位置。
《亚细亚民间风情》教案课题:《亚细亚民间风情》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自制课件教学目标:一、聆听与体验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内各代表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二、探讨并能分辨出五个音乐文化区的音乐特点。
三、通过体验五个音乐文化区的音乐,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
教学重点:从器乐、声乐、歌舞音乐三方面让学生感受亚洲音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鲜明性的民族性。
教学难点:分辨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内风格各异的声乐和器乐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亚洲地图,引导指出亚洲五个文化区域,从而引出课题---亚细亚民间风情。
二、新课教学:1、东亚文化区---朝鲜播放音乐视频《长鼓咚咚敲起来》①思考视频中出现的主要乐器?②讨论歌曲的音乐特征(从节奏、旋律、音乐风格、音乐情绪等)。
③介绍朝鲜的服饰和美食。
2、东南亚文化区---印尼①介绍印度尼西亚“克隆宗”民歌《星星索》。
②总结克隆宗音乐的特点。
3、南亚文化区---印度①听《天竺少女》导入印度音乐。
②印度简介和印度音乐。
③介绍印度的建筑、美食。
服饰。
④欣赏《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印度歌舞片段,思考印度歌舞音乐的风格。
4、播放中亚《苏丽珂》和西亚《你呀,你呀》简单介绍中亚和西亚其音乐特征。
三、拓展延伸播放三段不同地区的音乐,让学生分辨出属于哪个音乐文化区?四、课堂小结通过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一起了解了亚细亚各个区域的音乐文化特点,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在这节课后延续我们的音乐之旅,去发现、品味亚洲的,乃至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音乐之美。
音乐欣赏《亚细亚民间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不同国家的民间音乐风格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亚洲民间音乐的欣赏能力和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3. 通过音乐欣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不同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亚洲国家民间音乐的代表作品2. 各国的音乐特点及文化背景3. 音乐欣赏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1. 欣赏法: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分析亚洲民间音乐作品,体验音乐的美感。
2. 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各国民间音乐的特点及文化背景。
3. 互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视频材料2. 相关乐谱和文字资料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亚洲民间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欣赏的状态。
2. 作品分析:介绍作品的曲式、旋律、节奏等特点,解析作品所体现的文化背景。
3. 欣赏与讨论:让学生聆听不同国家的民间音乐作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进行小组讨论。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其他国家的民间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亚洲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小组活动。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选择的歌曲、研究的深度和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收获。
七、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亚洲民间音乐主题的音乐会,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
2. 开展亚洲民间音乐知识竞赛,增加学生对亚洲音乐的认知。
3.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结合本节课学到的音乐元素,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亚洲风格的音乐作品。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人喜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避免误解和不恰当的解读。
亚细亚民间风情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并能随乐学唱几首歌曲,记住歌曲的主旋律。
2、能了解并分辨本课所聆听的五个音乐文化区民间音乐作品的风格。
3、能独立搜集亚洲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图片、音响及文字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在班上进行专题交流。
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多元文化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请学生课前独立搜集亚洲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图片、地响及文字资料,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二、新课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了它们的特点。
其实中国只是亚洲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亚洲其它国家的音乐又有何特点呢?我们一同去探讨。
2、引出课题:《亚细亚民间风情》3、出示亚洲地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自己比较熟悉的国家的地理位置。
三、新课教学:今天,我将以亚洲的地理方位为线索,以进行一次亚洲音乐之旅为话题,来了解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以及相关文化。
(一)东亚音乐文化区东亚音乐文化区是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在内的东亚温带地区。
这一地区的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
在琵琶、胡琴、三弦为代表的乐器运用、音乐曲式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的因素。
1、朝鲜半岛音乐文化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隔著长白山与中国大陆、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
朝鲜半岛现时有两个国家,分别是北半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朝鲜半岛音乐特点:1.音阶属于无半音五声音阶。
多以la为主音,构成la、do、re、mi、sol、la的音列。
旋律中,音高摇动的技法为最大特征。
在管乐器中叫摇声(转声),在弦乐器中称为弄弦,无论雅乐、民俗音乐还是宗教音乐的各种体裁中,都有这种摇声、弄弦。
2.节奏:习惯三拍子类的节拍。
朝鲜族民歌的节拍形式属三拍系统.三拍子以及由三拍子复合而成的6/8,9/8,12/8,18/8等复拍子占极重要的位置.这种鲜明的以三拍为基础的节奏形式与朝鲜族语言直接相关.朝鲜族语言的单词有长音节和短音节之分,语言重音的安排往往形成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的节奏形式,它柔和自然,符合朝鲜族语言的自然美。
亚细亚民间风情说课稿
亚西亚民间风情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年级湘版音乐教材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中的第二节《亚细亚民间风情》,本节是欣赏课,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选择亚洲地区几首风格各异的文化区域的声乐、器乐作品,通过有选择地精听和浏览性地了解,引领学生走进亚洲音乐殿堂,并使之尝试理解多元文化,开阔学生的国际音乐文化视野。
同时,在多种学习方式中去感知、认识相关的社会环境、民俗风情、悠久文化、宗教信仰等,以扩大文化视野。
2、辨别本课所聆听音乐作品的不同地区风格,尝试记住乐器音色特点,能随音乐学唱几首歌曲,并能记住歌曲的主旋律。
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创设学生理解、欣赏、体验、活动、探究音乐的平台,在开放式的教学空间中获得较高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
教材分析:
1、《樱花》这首歌曲采用日本着名的都节调式,mi、Fa、la、xi、do、五声音阶,带有一种柔和、淡雅、略带忧伤的音乐色彩,体现了浓郁的日本民歌风格,展现了一幅日本民族的风俗画。
2、《索兰调》又称《拉网小调》,是日本北海道渔民的劳动号子。
全曲为非方整。
亚细亚民间风情教案亚细亚民间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亚细亚地区的民间风情特点;2. 学习亚细亚地区的民间歌曲和舞蹈;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亚细亚地区的民间风情特点;2. 亚细亚的民间歌曲和舞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亚细亚地区的音乐和舞蹈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亚细亚地区民间风情的好奇心。
2. 学习亚细亚地区的民间歌曲(20分钟)选择一首亚细亚地区的民间歌曲,让学生观看歌词并听音乐。
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唱这首歌曲,并加上动作和节奏感。
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逐渐熟悉歌曲,掌握歌词和节奏。
3. 学习亚细亚地区的民间舞蹈(20分钟)选择一支亚细亚地区的民间舞蹈,展示给学生观看。
然后,给学生简单的舞蹈教学,并让他们跟着音乐节奏一起跳舞。
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舞蹈的动作和节奏。
4. 表演和欣赏(10分钟)分组,让每组选择一支亚细亚地区的民间歌曲和舞蹈进行表演。
并请其他学生观看和欣赏。
在表演后,让学生陈述自己对表演的感受和对亚细亚地区民间风情的了解。
5. 总结和反思(10分钟)让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的亚细亚地区的民间风情特点,并回答一些相关问题。
然后,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表演情况,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观看、听音乐、唱歌、跳舞、分组表演和欣赏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亚细亚地区的民间风情,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情况和表演情况,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表演表现。
六、教学资源音乐和舞蹈视频、民间歌曲和舞蹈的歌词和曲谱。
七、教学延伸可以邀请亚细亚地区的音乐家和舞蹈家给学生进行亲身指导和演示,深化学生对亚细亚地区民间风情的了解。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亚细亚地区民间风情音乐和舞蹈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进行亚细亚地区民间风情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亚细亚民间风情》实习老师:汪明指导教师:肖江华实习班级:高中一年级378班课题:亚细亚民间风情教学设想本课充分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新意识的课标新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帮助他们建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理解多元文化的关键在于理解的能力,听赏时所涉及的面不在于全,而在于国家与地区的代表性,同时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其差异,认识其各自的音乐文化特色与价值。
本课重点选择了亚细亚民间音乐中有代表性的东亚(日本)音乐和南亚(印度)音乐作为探讨的话题,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增进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1、能认真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印度的民间音乐作品,说出自己的感受、体验,并能随乐哼唱歌曲片段。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能以简洁的语言总结所听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聆听与体验东亚和东南亚两个音乐文化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2.难点:能辨别两个音乐文化区域内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亚洲地图)二、深入展开(一)日本:1.日本文化漫谈2.赏析《樱花》A、随谱哼唱《樱花》B、从旋律特色的角度简介《樱花》①学生谈对《樱花》的感受和音乐的特点。
②师小结:这首民歌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点。
其调式别具一格,音阶排列为346713,是日本民间音乐中的“都节调式”,曲调的进行很有特点。
它用朴素的语言、简单的曲调和从容不迫的节奏表现了日本人民成群结队、携亲邀友争赏樱花的喜悦心情。
3.听赏日本北海道民谣《索兰调》师:《索兰调》又称《拉网小调》,是日本北海道渔民在捕捞鱼时演唱的一种劳动号子。
这首歌的曲调是在无伴音阶的五声调式(5 6 1 2 3 5)的基础上构筑而成,民族风格颇为浓郁,属于典型的日本“八木节”音乐样式4.小结日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引伸到日本民族的特征)。
音乐特点:拖腔多,悠长缓慢,速度徐缓,节奏较为舒展。
音乐欣赏《亚细亚民间风情》教案教学目标:1、能聆听与体验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清津浦船歌》、《我们跳喃旺》、《海鸥》、《苏丽珂》等歌曲。
2、能辨别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风格。
3、收集亚洲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图片、音响及文字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或进行专题研讨、交流。
扩大音乐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多元文化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1、感受与欣赏亚洲有关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
2、辨别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风格。
教学准备:1、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亚细亚民间风情歌曲题材分类以及音乐特点。
2、教师准备图片、音响、音像等有关资料,制成课件让学生更加只管的了解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亚洲,世界上最大的洲,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颇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能谈谈你们对亚洲音乐文化的认识吗?(生):------(师):插入亚洲地图,并讲解五个音乐文化区域的所属国家(二)、欣赏音乐《清津浦船歌》:1、学生听《清津浦船歌》属于亚洲那个音乐文化区的歌?《清津浦船歌》是一首朝鲜东北部咸镜北道地区民歌。
该地区东临日本海,水产业很发达,是个不冻港和渔业基地。
自古以来,当地渔民唱着各种渔民号子出海捕鱼,与水上作业有关的行船歌、划桨歌、撒网歌、拉网歌、捞鱼歌、收网歌,还有属于远洋号子的远捕归帆歌以及卸鱼歌、庆丰收的风竹谣等。
朝鲜的船歌也是与捕鱼劳动有关的歌曲体裁。
2、学生说出本曲的特点。
音乐特点:节奏悠长,3、老师出示课件归纳朝鲜渔民的特点。
《清津浦船歌》是其中传唱颇广的一首。
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6\8拍子。
第一段的节奏悠长,蕴含着渔船摇摆的韵律,曲调明快跳跃、具有歌咏的特点,描绘了清津浦港碧波荡漾,渔船乘风破浪出海捕鱼的情景。
第二段轻松有力,加之富有朝鲜民族风格的捕鱼号子的衬词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朝鲜渔民在风浪起伏摇摆不停的渔船上辛勤劳动的情景。
亚细亚民间风情教学目标:1.认真聆听与体验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对这五个音乐文化区内的民间音乐风格以及社会环境、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能随乐哼唱歌曲片段。
能分析本课所聆听各国民间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能辨别五个音乐文化区域内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3.能归纳、总结亚洲有关国家的音乐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多元文化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如何较生动地使学生接受并了解亚洲各地音乐文化教学过程:以亚洲的地理方位为线索,以进行一次亚洲音乐之旅为话题,来了解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以及相关文化。
东亚音乐文化区东亚音乐文化区是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在内的东亚温带地区。
一、日本1、日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介绍2、日本音乐:A.宫廷雅乐B.民谣:《索兰调》欣赏歌曲: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五声调式(田舍节)La、Do、Re、Mi、Sol 、LaC.都市传统音乐3、日本的乐器介绍二、朝鲜1、朝鲜半岛音乐文化2、朝鲜半岛音乐包括:雅乐:管弦合奏音乐与管乐合奏音乐、吹打、歌乐。
民俗音乐:包括唱乐、农乐、杂歌、民谣等。
3、朝鲜半岛音乐特点:无半音五声音阶。
多以la为主音,构成la、do、re、mi、sol、la的音列。
节奏:习惯三拍子类的节拍。
乐器和音色:喜欢用音量非常大和音色嘶哑的声音。
4、欣赏《清津浦船歌》5、对比《索兰调》和《清津浦船歌》,比较两国音乐的特点东南亚音乐文化区1、印度尼西亚介绍佳美兰音乐敲击2、泰国介绍泰国文化观看泰国舞蹈视频欣赏《我们跳喃旺》并简单分析作品南亚音乐文化区介绍本区音乐文化印度四种音乐:宗教音乐、古典音乐、民俗音乐和大众音乐器乐曲欣赏,肚皮舞、电影欣赏,弦乐王国《晚上的拉格》听辨音色印度舞学跳中亚音乐文化区欣赏《信号》(乌兹别克斯坦民间乐曲)1.介绍乐曲:《信号》是一首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器乐合奏曲。
2.欣赏乐曲:3.为乐曲划分段落并分析各段的音乐特点4、欣赏《苏丽珂》(格鲁吉亚民歌)5、小结中亚音乐文化特点西亚音乐文化区欣赏《你呀,你呀》(叙利亚民歌)1.《你呀,你呀》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叙利亚民歌,全歌为歌谣体形式,2/4拍子,自然小调式,二段体结构。
《亚西亚民间风情》
之丰富多彩的亚洲民间
一、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鉴赏》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音乐与民族》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日本,印尼,印度的民间音乐,感受其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魅力。
(2)能从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说出日本、印尼、印度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3)通过体验、感受、分析日本、印尼、印度的音乐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2、设计思路:(包含教材结构、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及手段)
思路:从器乐、声乐、歌舞音乐三方面让学生感受体验亚洲音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了解日本、印尼以及印度民间音乐文化及其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我认为本课设计比较好的方面在于:
1、课堂内容的设计详略分明。
2、三个国家的民间音乐采用的是不同的导入方式。
3、尽力地让学生通过“体验、比较、探究、合作”来完成和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和认识。
本课还需注意的方面在于:
1、本人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仅不足一年,深感在音乐的教学中有很多不足。
作为音乐艺术的传
播者——音乐教师,要准确地理解、感悟、欣赏音乐,传授音乐作品,就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一定会不断充实我的知识框架。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4高中音乐亚西亚民间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亚洲部分国家如:日本、朝鲜、印尼、印度等民族民间音乐,并能随乐哼唱几首歌曲,记住歌曲的主旋律。
2、能了解并分辨本课所聆听的民间音乐作品的风格。
3、能搜集亚洲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图片、音响及文字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在班上进行专题交流。
扩大音乐视野,培养多元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熟悉朝鲜、日本、印尼、印度等民间音乐特点。
难点——各国家民间音乐风格的把握。
三、教学音像资料1、朝鲜长鼓舞选段(视频)2、朝鲜民歌《清津浦船歌》(音乐)3、日本北海道民歌《索兰调》(音乐)4、日本北海道民歌《拉网小调》(音乐)5、日本歌舞伎表演《大蛇》(视频)6、印尼佳美兰音乐《日出》(音乐)7、印尼克隆钟歌曲《美丽的梭罗河》(视频)8、印度西塔尔琴民间音乐《晚上的拉格》(音乐)9、印度民间歌舞表演(视频)10、印度古典舞蹈卡塔卡利(视频)11、泰国民歌《我们跳喃旺》(音乐)12、中亚民间音乐《信号》(音乐)13、西亚卡侬琴音乐《塔克西姆》(音乐)四、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①、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亚洲国家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或教师展示部分亚洲国家的风景图片。
[前面几节课我们一同欣赏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了它们的特点。
其实中国只是亚洲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亚洲其它国家的音乐又有何特点呢?我们一同去探讨。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②、出示亚洲地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自己比较熟悉的国家的地理位置(对亚洲五个文化区作一简要说明)。
③、引出课题:《亚细亚民间风情》2、朝鲜①、听赏《清津清船歌》,回答问题。
提问:歌曲的节奏以下面哪种节奏型为主?这种节奏组合给你怎样的感受?X X X XX X X X X X X XX.X X.X X.X X.XX X X X X X X X②、听赏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插曲“春天年年到人间”。
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亚细亚民间风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真聆听与体验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并能随音乐学唱《我们跳喃旺》、《海鸥》、《苏丽珂》等歌曲,并记住歌曲的主旋律。
2、能辨别本课所聆听的五个音乐文化区民间音乐作品的风格。
3、能独立搜集亚洲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图片、音像及文字资料,在班上展开研究性学习和进行专题研讨、交流。
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多元化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介绍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域内风格各异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设计:亚细亚民间风情一、东亚民间音乐1、《清津浦船歌》朝鲜民歌2、《索兰调》日本北海道民歌二、东南亚民间音乐1、《我们跳喃旺》泰国民间歌舞曲2、《日出》印度尼西亚佳美兰音乐三、南亚民间音乐1、《海欧》缅甸民歌2、《晚上的拉格》印度民间音乐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东亚音乐文化区是指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在内的东亚温带地区。
这一地区的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
日本虽有含半音的都节音阶、琉球音阶和不含伴音的律音阶、民谣音阶的区别,但也都是五声音阶。
另外,在以琵琶、胡琴、三弦为代表的乐器运用、音乐曲式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因素。
二、新课教学东亚民间音乐:(一)朝鲜篇1、朝鲜文化漫谈欣赏一组朝鲜图片及歌舞片段2、听赏《清津浦船歌》朝鲜民歌要求:体验朝鲜歌曲的风格特点。
师: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6/8拍子。
第一段的节奏悠长,蕴含着渔船摇摆的韵律,曲调明快跳跃,具有歌咏的特点,描绘了清津浦港碧波荡漾,渔船乘风破浪出海捕鱼的情景。
第二段的曲调轻松有力,加之富有朝鲜民族风格的捕鱼号子的衬词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朝鲜渔民在风浪起伏摇摆不停的渔船上辛勤劳动的情景。
3、歌曲介绍这是一首朝鲜东北部咸镜北道地区民歌。
该地区东临日本海,水产业很发达,是个不冻港和渔业基地。
自古以来,当地渔民唱着各种渔民号子出海捕鱼,有装网上船的装网歌,有与水上作业有关的行船歌、划桨歌、撒网歌、拉网歌、捞鱼歌、收网歌,还有属于远洋号子的远捕归帆歌以及卸鱼歌、庆丰收的风竹谣等。
朝鲜的船歌也是与捕鱼劳动有关的歌曲体裁。
《清津浦船歌》是其中传唱颇广的一首。
(二)日本篇1、导入(播放《樱花》片段提问:音乐把我们带进了哪个国家?1、日本文化漫谈师: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1)同学们能谈谈你所了解的日本吗?生:(樱花、和服、富士山、茶道、插花……)(2)欣赏一组日本图片及歌舞片段2、听赏《索兰调》日本北海道民歌要求:体验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师:这首歌为非方正式一段体结构,2/4拍子,分节歌形式,首尾的两句均为衬词,歌曲第一句“呀连,索兰索兰”旋律铿锵鲜明,具有劳动号子的韵律,是渔民把捕捞上来的鲱鱼转移到其它搬运船上的吆喝声;第二、三句是一种呼应式的对答句,旋律明快活泼;第四句“巧依呀沙……”是渔民拉网的劳动号子。
歌曲生动地描绘了渔民捕鱼时愉悦的劳动场景。
(1)歌曲介绍《索兰调》又称《拉网小调》,是日本北海道渔民在捕捞鲱鱼时演唱的一种劳动号子。
这首歌的曲调是在无半音的五声律调式(5 6 1 2 3 5)的基调上构筑而成,民族风格颇为浓郁,属于典型的日本“八木节”音乐样式(节拍规整,在母音上不太延长)。
(2)日本音乐特点拖腔多、悠长缓慢、速度徐缓,节奏较为舒展。
东南亚民间音乐师:东南亚地处亚洲的东南地区,旧时也称南洋。
这一地区由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分布在南中国海、印度洋、菲律宾海的大小岛屿所构成,包括大陆半岛地区的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越南和岛屿地区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家和地区。
境内种族、民族、语言复杂,宗教信仰有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及天主教等。
这一地区文化复杂交混,全区一方面有许多共同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其变化的多样性也成为一大特色。
东南亚地区大致可以分为大陆和岛屿两部分。
大陆部中的北部其少数民族的各种音乐文化与中国西南地区的音乐文化有许多共同点。
比如:云南傣族的象脚鼓,在泰国得以广泛使用;在云南等中国西南部地方流传的芦笙与东南亚大陆地区的“肯”[也是芦笙类乐器]相对应。
在岛屿部,以佳美兰为代表构成了共同的音乐领域。
但自古以来,东南亚在接受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影响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在音乐形态方面,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存,其构造根据各民族不同的爱好而有差异。
节拍以三拍子、四拍子为基础。
以青铜和铁为制作材料的旋律打击乐器和以此为乐队成为这一地区的特征,同时,在这一地区也有丰富的竹制管乐器和竹制打击乐器。
(三)泰国篇1、导入(播放泰国歌舞片段)提问:音乐把我们带到了哪个国家?师:泰国拥有许多少数民族,其民俗音乐也十分丰富。
北部民俗乐器“坡安”、东北部的笙舞“喃旺舞”及“喃旺歌曲”,受到人民广泛爱好。
其中喃旺舞是从老挝传人的以笙来伴奏的舞蹈,这种笙叫“肯”[Khen],有14管,长度在1米至2米之间。
舞蹈动作简单,舞姿端庄,手势优美,边唱边舞,舞时男女成对,一步一趋,是男女的社交舞蹈,歌曲是在祖先传下来的古老曲调中即兴填人歌词进行演唱。
喃旺歌曲是泰国流行范围最广的一种民歌体裁,常在结婚仪式和法事、节日等场合演唱,成为不可缺少的传统民谣。
其内容不仅有传统故事和男女恋爱题材,且经常反映现实生活。
2、泰国文化漫谈(1)欣赏一组泰国图片及歌舞片段3、听赏《我们跳喃旺》泰国民间歌舞曲要求:体验泰国歌曲的风格特点(1)介绍泰国民歌师:《我们来跳喃旺》是一首喃旺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吾拍子。
歌曲的节奏稳健而富有动感,语言质朴易懂,曲调欢快明朗,表现了人们在跳“喃旺”时的愉悦心情。
4、师生互动(1)学生随琴学唱《我们跳喃旺》这首歌曲的第一段,体验泰国民歌的风韵。
(四)印度尼西亚篇1、导入播放《星星索》歌曲片段提问:音乐把我们带进了哪个国家?2、印度尼西亚文化漫谈(1)观赏一组印度尼西亚民间图片及歌舞片段师: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赤道横贯其间,由大小13000多个岛屿组成,被称为“千岛之国”,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
1.3亿多人口,由爪哇族、马来族、马达族和阿齐族等100多个民族组成。
爪哇岛的人口占全国半数以上,是印尼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3、听赏《日出》印度尼西亚佳美兰音乐要求:体验印度尼西亚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师:《日出》是一首为乔吉德晶基坦舞表演开场的器乐作品,也是一首乔吉德佳美兰音乐。
乐曲开始由十多根竹管平排组成的打击乐器(类似于木琴的特点)奏出了一段快速流畅的主题,接着,在一阵小钹轻快的节奏声中,双面鼓击出欢快的鼓点,同时,竖笛的快速演奏与鼓钹声一起构成多层次的丰富音响,并不断反复,情绪颇为热烈。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节奏更密集,演奏的即兴性更强,情绪层层递进,乐曲最后在欢腾奔放的气氛中结束,仿佛描绘出人们在日出时欢乐歌舞的场景。
(1)介绍乔吉德品基坦舞乔吉德品基坦舞是一种社交舞蹈的名称。
在这种舞蹈中,观众不只是观看,也必须参与其中,并且互相认识。
这种舞由来已久,表演时先由一位妇女拿着扇子在台上跳一圈,然后从观众中挑出一位男士作为舞伴,俩人即兴地跳一段罗曼谛克的舞蹈,称为恩吉宾[N小b-ing],男士需使出浑身解数,以获得女士欢心。
这种舞蹈有多种伴奏的佳美兰,最普遍的便是乔吉德佳美兰。
(2)介绍佳美兰音乐佳美兰[Camel]印尼语的原意是“用手操作”、“敲击”,所用乐器大多数是青铜乐器,即:以按吊挂型、水平放置型组合的乳锣类乐器为中心,加上双面鼓“肯坦”、木琴“甘班”、弓奏弦乐器“列巴布”、拨弦乐器“切连朋”、“卡恰皮”、竹笛“苏铃”,以及男女歌手。
这些乐器如从功能方面看,有线的乐器群,主要表现旋律的横向连贯及其装饰,如:竖琴、木琴、排琴、列巴布、切连朋以及歌声等;点的乐器群,主要是强调旋律的骨干音,如锣类乐器的吊锣、釜锣;介于它们之间,掌握节奏和速度的是双面鼓,这些乐器的组合,可以说是构成立体化的乐音组织。
佳美兰如按地方特色分的话,大致有四种代表性类别:即西爪哇、中爪哇、东爪哇、巴厘。
南亚民间音乐南亚音乐文化区以印度为中心,包括其邻近国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锡金马尔代夫等国。
其音乐文化以发达的印度音乐理论为背景,印度音乐占主流地位。
南亚各国由于人种、民族、语言、宗教及地理、历史、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在音乐方面又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音乐艺术与宗教、民俗紧相关联。
鼓类乐器和拨奏乐器在这一地区得以充分运用。
(五)缅甸篇1、导入(播放《缅甸歌舞》片段)提问:音乐把我们带进了哪个国家?2、缅甸文化漫谈(1)观赏一组缅甸图片及歌舞片段师: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东北与中国相接,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为邻,东南与老挝、泰国接壤,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是中南半岛最大的国家。
缅族为主要民族约占总人口的65%,其他较大的民族有克伦、掸、克钦和孟族等。
80%信仰佛教,以缅语为国语。
2、听赏《海欧》缅甸民歌要求:体验缅甸民歌风格特点。
师:《海鸥》以抒情的笔调,表达出缅甸人民向往自由、热爱家乡的炽热情感。
全歌为带再现的三段体,七声音阶,4/4拍子,歌曲第一段节奏均匀平稳,旋律以级进小跳结合,柔美而又深沉,乐句发展采用模仿的手法,强拍弱位的弱起节奏贯串全歌。
第二段开始的切分音的运用,使音乐与前段形成较大的对比。
这段音乐情绪激越奔放,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我”对壮丽的伊洛瓦底江由衷的赞美。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特别是第一乐句“7#4”两音的变动,使歌曲的溢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提升。
最后,在尽情讴歌祖国锦绣河山的高潮中结束全曲。
(1)简介伊洛瓦底江是缅甸的第一大河,也是亚洲中南半岛著名的河流之一。
河谷平原是缅甸盛产稻米的农业区,密布的河网形成了缅甸内河运输的大动脉,每当夕阳西下,彩霞缤纷,江水静静东流,歌声轻轻回荡,成群的海鸥在江面上自由翱翔。
(六)印度篇1、导入(播放《神奇》孙燕姿演唱)提问:这一段歌舞音乐把我们带进了哪个国家?师: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北枕喜马拉雅山,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接印度洋,地处远东与欧洲、非洲和大洋州之间的海路要地。
人口现有8亿,既有属白色人种的雅利安人,又有黑色皮肤的达罗毗荼人,还有少量黄色人种,故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印度民族众多。
宪法规定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用语。
2、印度文化漫谈(1)观赏一组印度图片及歌舞片段3、听赏《晚上的拉格》印度民间音乐要求:体验印度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师:这首乐曲的开始是西塔尔琴以连续拨奏空弦C或C、c等以及带装饰性的下行音调2176543217,音响简练(单一)、安谧,具有空灵迥响的韵味。
仿佛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天边的美丽风情画卷。
接着音乐由慢惭快,随着乐曲的展开,轻快富有动感的旋律,使人宛如置身于异国初夜来临、令人无限遐想的美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