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实训教学计划表
- 格式:xls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6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要素和形式美法则,掌握平面构成的创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平面设计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3. 平面构成的创作方法教学难点:1. 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的应用2. 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平面构成?它有哪些基本要素和形式美法则?二、讲解1. 教师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要素和形式美法则。
a.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平面构成是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通过组合、变化、对比等手法,创造出富有美感的视觉作品。
b. 平面构成的要素:点、线、面、色彩、构图等。
c.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等。
2. 教师结合实例,讲解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的应用。
三、实践1.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平面构成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面构成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平面设计,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展示与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平面构成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方法。
2. 在实践环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突破。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面构成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课
程
教
学
进
度
计
划
表
所属教研室
《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填写说明
1.本表既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也是学校和系部日后进行教学检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和考试命题质量的主要依据之一。
务请各位教师在认真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现实状况的基础上,予以仔细填写,并做到项目填报完整、规范。
2.由多人同时主讲的课程,应由课程领衔教师组织课程组共同编写《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每位教师各填一份;一人给多班授课的,不同班级应分别填写并上传到相应班级课程群或网络教学平台。
3.《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教学内容安排”栏应具体到章节标题或授课的具体内容,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内容相对应,学时安排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规定。
相关信息必须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一致。
4.如遇法定节假日调休补课导致调整或变更者,应按实际上课情况填写教学进度,并在“备注”栏注明。
5.本表一式2份(可复印),经审查签字后于开学第一周内交开课单位1份,任课教师自留1份,电子文档上传教务管理系统供学生学习参考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核查。
6.本表经任课教师本人、教研室主任审签后,不得随意变动。
如有特殊情况作调整时,需经教研室和系部教学负责人同意,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执行情况。
任课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年月日。
《色彩构成》教学进程表总计学习课时为60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 60课时,实验课时为 0 课时,专业:新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各章节课时分配如下:教学负责人复审:教研组长初审:编制人:张小青日期:日期:日期:2010-4-01《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XHYNZ-013课程性质:辅修先修课程:素描水粉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材:《平面构成的教学与应用》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色彩构成》课程是我院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和广告设计师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认识和理解形态构成的本质,掌握抽象的表现语汇,将造型研究推向美术科学的理论高度。
从一般侧重于技法训练转为培养形态空间感觉和表现技能并重,且以提高感觉力为主导。
美学的参与有利于基础向设计的推进,通过训练能使学生掌握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提高形态的审美意识。
能较好地掌握形态、色彩、材料的综合设计和运用能力。
《色彩构成》采用教师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教学(投影、电子分屏)同时借助实验课以增加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理解、掌握和应用。
要注重每一个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重要性及其与相关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教学时注意课程的系统性,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要开展启发性的教学,注重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学学员应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员如何去学习,达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目的。
二、课程的考核方法《色彩构成》为阶段考试考察课程,采用的授课教师自主命题的考试方法,即在课程结束后以学区自行组织考核,考核权重8%,综合评定成绩。
三、课程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是指通过教师的讲授及学生的认真学习所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目的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
“掌握”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使学生达到彻底明了,能用文字或语言顺畅地表述,并能独立做好实验,对网络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排除,同时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熟悉”的内容,要求教师予以提纲挈领地讲解,使之条理分明,使学生对此内容完全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及其梗概,在考试时会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进行考核;“了解”的内容,要求教师讲清概念及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粗浅的印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2)掌握平面构成的元素和基本构成形式;(3)熟悉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平面构成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构成作品的创作。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概述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在我国的应用。
2. 平面构成元素讲解点、线、面、体等基本元素的特点、组合方式和在构成中的应用。
3. 平面构成形式介绍重复、对称、近似、放射、分割等基本构成形式,并举例说明。
4. 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平面构成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领域的应用。
5. 平面构成作品欣赏与评价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面构成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理论结合实例,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知识。
3.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平面构成作品的创作,包括点、线、面、体等元素的组合,以及基本构成形式的运用。
4.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邀请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互相学习、交流。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拓展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平面构成设计能力。
4.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面构成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平面构成作品的创意和表现力;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效果;4. 学生对平面构成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深入的了解。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平面构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2)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重复、对比、对称、节奏、平衡、层次、比例、尺度等(3)平面构成的分类:图案构成、图形构成、文字构成、色彩构成等2. 平面构成的应用技巧(1)图案构成: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图案的组合与变化等(2)图形构成:图形的创意与表现、图形的变形与组合等(3)文字构成:文字的设计与排版、文字的创意与表现等(4)色彩构成: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搭配与应用等3. 平面构成的实际应用(1)广告设计(2)海报设计(3)包装设计(4)室内设计(5)环境艺术设计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的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平面构成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平面构成的设计方案。
5. 网络资源法: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3-4周: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和分类。
3. 第5-6周:讲解图案构成、图形构成、文字构成、色彩构成等。
4. 第7-8周:讲解平面构成的应用技巧。
5. 第9-10周:进行平面构成设计实践,学生分组完成设计项目。
6. 第11-12周:进行设计项目评审,总结教学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的设计作品质量、创意程度等。
3. 设计实践: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4. 学生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等。
平面构成教案《平面构成》教学大纲一、执教者:二、课题:平面构成三、授课对象:班学生(人)四、授课时间: 学年第学期周共课时五、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1、课程性质:《平面构成》属于我校艺术系下设的装潢艺术和电脑美术两个专业共同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2、设置目的:《平面构成》是造型设计中的一项基础内容,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型活动。
所谓“平面”是指造型活动在二维空间中进行,所谓“构成(Composition)”是将造型要素按照某种规律和法则组织、建构理想形态的造型行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创造的方法。
构成在造型艺术领域里还有组织、建造、结构、构图、造型等含义。
概括来讲,《平面构成》就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形态按照一定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
平面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下学期,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为素描、色彩、中外美术史,所以本课程主要作用在于“启下”,而“承上”的作用并不明显。
所谓“启下”是指本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共性问题,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包装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CIS设计》等专业课程中有着较大地应用,尤其是在《标志设计》课程中更是有着直接的应用。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由于本课程的学习较为偏重于抽象的理性思辨,较少涉及到具体的专业设计项目或课题。
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强应用实例的分析讲解。
通过实用的、有趣的、对不同专业课程有较强针对性的多种应用实例,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艺术设计专业三年专科《平面构成程》课程教学大纲开课时间:一年级第一学期总学时数:68学时(上课64课时+考试4课时)学分:24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本课程是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方向)舞台美术等专业必修课程教学任务:本课程属于业技能基础课程,主要运用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技法,以平面造型的创作训练为主线,了解抽象形态的视觉意义,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设计制作。
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平面构成意识。
正确的理解平面构成中各种要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空间感表现和意象的构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平面构成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2、理解平面构成的元素分类教学重点与难点:1、平面构成与抽象形态2、平面构成形态与知觉心理教学内容:1、平面构成的造型概念2、学习和掌握视觉表达在二维空间中的应用第二章平面构成三要素教学要求:1、正确理解点、线、面2、正确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1、联系实际分析设计实例教学内容:1、点、线、面的特性和表现力2、对抽象形在二维空间中的视觉感知力第三章形态构成中的平衡法则教学要求:1、了解平面构成形式法则中的平衡法则2、了解视觉意义中的平衡与对称教学重点与难点:1、形态构成中的平衡法则2、平衡在现实设计中的应用教学内容:1、几何纹样的特点与社会作用2、单形、复形、正形、负形、正负形之间的定式3、构成三要素中的对称与平衡第四章骨骼与基本形教学要求:1、骨骼与基本形这两个平面构成的基础概念及其构成方法2、了解几何纹样中的骨格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1、骨骼与基本形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及关系教学内容:1、基本形与骨骼2、形式美的法则3、作为切割二维空间的骨格中的几种定式和应用第五章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教学要求:1、基本元素的构成形式2、骨骼构成种类及其构成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骨骼构成种类间的导同2、规律性骨骼构成与非规律性骨骼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及方法教学要求:1、基本形与骨骼2、渐变3、重复4、近似5、发射6、特异7、密集8、肌理9、空间10、打散分割第六章平面构成的肌理训练及平面空间技法教学要求:1、肌理的分类2、肌理在平面构成上的应用3、平面空间的构成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平面空间的特性及在设计中的应用教学内容:1、传统手工技法的应用2、数字电脑技法的开阔3、平面空间表达方法四、使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使用教材:《色彩构成》中国高等院校美术、设计教材、王磊、卢嘉编著辽宁美术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目:1、《三度空间设计》 LOOIS WOLCHONOK著李长俊译《大陆书店》 83年出版2、《情感与形式》(美)苏珊:朗格著者刘大基并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6年出版3、《艺术与错觉》(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并译《淅江摄影出版社》87年出版4、《象征之旅》杰克·特里锡德著石毅并译著《中央编译出版社》01年出版五、实践要求及实践内容1、实践中能较好的体现出创新的意识,同时结合课上的理论知识作到学以致用并活学活用。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不同形式的平面构成。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平面构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增强对平面构成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基本概念:构成要素、构成方法、构成规律。
(2)基本方法:线的构成、面的构成、纹的构成、点的构成。
2.不同形式的平面构成(1)线的构成:直线、曲线、折线、曲线的组合等。
(2)面的构成:基本平面构成单元、平面构成元素的组合等。
(3)纹的构成:基本纹样、纹样的变化、纹样的组合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
2.理论讲解(3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示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学生实践(4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进行平面构成的实践,将所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中。
4.展示和评价(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引导法:通过提问和示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具:白板、彩色粉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2.图片和示例:准备一些与平面构成相关的图片和示例,用来辅助教学和实践活动。
六、教学评价1.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2.互评评价: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分享,老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情感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