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的结构和层次
- 格式:pdf
- 大小:376.12 KB
- 文档页数:9
202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及答案01.《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
1、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
Λ.文化B.人文C.文学D.制度答案:B2、在汉代()是六经博士必须学习的重点教材。
Λ.《论语》B.《孟子》C.《春秋》D.《大学》答案:C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有糟粕,也有精华,而且精华是主要的,是()学派的思想。
A.西化派B.复古派C中体西用派D.传承创新派答案:B4、从历史上来看,()在发展民生经济方面,是表现最好的一个文明体。
A.古埃及文明B.印度文明C.北欧文明D.中华文明答案:D5、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
A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B.全国动手、全社会参与C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D.全党动手、民众参与答案:C6、戏剧、曲艺、秧歌、工艺美术等属于()资源类型。
A.在途资源B.在线资源C.在地资源D.在场资源答案:D7、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体系建设的需要。
A.制度B.政治C.核心价值D.道路答案:A8、()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A.共同进步B.多元交融C.和平D.包容答案:B9、要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Λ.2025年B.2030年C.2035年D.2040年答案:C10、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是守护中华民族()命脉的需要。
A.经济B.政治C精神D.文化答案:C11、()是18世纪中后期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A.托马斯•阿奎那B.亚当•斯密C.威廉♦配第D.大卫・李嘉图答案:B12、()的多元性体现人类的丰富创造力。
A.文明B.发展C.价值观D文化答案:D13、中国文化具有典型的()»A.和平性B.连续性C统一性D创新性答案:C14中国有()年的文化史。
1. 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21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20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革命及其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曲折和新的发展。
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和核战争的威胁,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愿望更加强烈。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深入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缩小南北差距,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文明程度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经过20世纪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民主法治意识、公平意识、教育水平、思想道德水平普遍提高,文明多样性深入发展,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20世纪人类社会遗留的主要问题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仍然繁重。
发展问题仍然突出。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加深,可持续发展问题严峻,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等内容。
民族、宗教矛盾冲突不断。
生态环境破坏加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类文明程度仍然任重道远。
21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存在着许多风险和负面影响,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更多的风险考验。
消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加快自身发展。
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发达国家内部的利益分化,少数国家决定世界命运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
但是,维护世界和平面临诸多挑战,霸权主义仍然存在,恐怖主义威胁,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路程漫长,需要世界各国付出不懈努力。
学习一带一路心得体会1000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合同范文、申请书、导游词、演讲稿、主持稿、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experiences, contract templates, application forms, tour guides, speeches, hosting drafts, other template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学习一带一路心得体会1000字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文化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作为国家形象塑造手段之一的文化外交,其主旨是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投射和相互交流,产生“文化吸引力”,激发他国的认同感,从而在国际社会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
本文重点介绍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外交的概况,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外交的新途径进行探索。
西方国家的成功案例西方国家大规模的文化外交活动始于近代,最初是以文化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形式出现。
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商品贸易和军事征服,尤其是西方众多传教士向殖民地推销其宗教,大量西方社会价值观和思维意识涌入世界各地。
二战后,主要西方国家逐渐改变文化外交的方式,淡化了灌输宣传色彩,转而利用各种大众媒介走上了对外文化传播的道路。
相对于中国而言,这些西方国家的文化外交不仅起步较早,而且经验丰富。
1.美国:塑造大国形象美国是较早意识到文化外交对于塑造国家形象重要性的国家之一。
这一方面是源于美国传统的思想根源,即美国文化中的“天定命运论”,美国人普遍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自认为有一种道义将“自由”、“民主”的文化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
另一方面,美国历史上形成的众多文化外交战略理论,为其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文化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
首先,美国以贸易形式输出文化产品的做法在其文化外交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众多的美国音乐、电影、新闻以及服饰等文化产品畅销世界,它们共同组成了传递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载体。
其次,美国创建了多种对外文化教育交流项目及对外文化援助活动。
历史上,美国资助了包括富布赖特项目、“和平志愿者项目”在内的多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且积极吸收海外留学生到美国学习,潜移默化地将美国文化传播开来。
美国在其文化外交中,凭借超强、高效的信息传播技术和畅通、高速的跨国物流,向全球推广、普及美国“人权”、“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并使他国自觉追随这些观念,实现了自身的全球霸权利益。
2.法国:塑造独树一帜的国家形象法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法国文化的保护,其文化外交同样也是特色鲜明。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复习提纲一、人类文明的开端(社会的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1、人类的形成起源地及时间非洲三四百万年前过程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露西)→完全形成中的人(四种,其中现代人的特征出现在晚期智人时期)主要动力劳动在古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形成标志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也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主要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划分依据体貌特征差异原因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进化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元谋人、北京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从猿到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行走,具有决定作用的是劳动。
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母系氏族1、群婚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2、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占据主导地位3、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也以集体为主父系氏族1、婚姻关系相对固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2、农业、畜牧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商品生产出现3、男子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后期,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私有财产→私有制→奴隶制→军队,监狱、法庭→国家,奴隶社会逐渐取代原始社会2、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奴隶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期)文明名称古国名河流文明初现统一时间文明成果影响古代埃及文明古埃及尼罗河约公元前3500年约公元前3000年金字塔(法老的坟墓)是古代埃及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统治者压迫、奴役人民的见证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公元前3500年以后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法典》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维护奴隶主利益)古代印度文明古印度印度河约公元前2500年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印度后来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古代中国文明古中国黄河约公元前2070年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2023年第2期No.22023华文教学与研究TCSOL Studies总第90期Sum No.90[收稿日期]2023-03-20[作者简介]李宝贵,男,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国际传播、语言规划与政策等。
电子邮箱:********************。
魏禹擎,女,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
电子邮箱:*********************。
李慧,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
电子邮箱:*******************。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配合支持更多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研究”(22BYY154);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大课题“新时代国际中文传播体系研究”(21YH03A );国家语委重点项目“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挑战与对策研究”(ZDI145-37);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华文教育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22GQB007)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构建:内涵意蕴、现实境遇与实践逻辑李宝贵1.2,魏禹擎1,李慧2(1.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内涵意蕴;现实境遇;实践逻辑[摘要]为扎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通过分析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涵意蕴以及现实境遇,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建设提供优化路径:国际中文教育要通过树立融通贯通的大学科观念、设置合理完备的专业领域来夯实学科体系建设的厚度;通过不断扩大学术体系论域、加大学术主体国际参与来抓牢学术体系建设的广度;通过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话语平台、加强话语内容的创新、不断推进话语媒介的推陈出新来丰富话语体系建设的新颖度,促进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构建。
“一带一路”心得体会5篇一带一路心得体会1十年来,由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国际影响力、道义感召力、合作吸引力不断增强,为促进全球发展、造福各国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唯有更高水平的开放、更深层次的合作,才是各国应当作出的明智选择。
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要以绘制工笔画的精神,共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走深走实、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把共建一带一路推向前进指明了方向。
精谨细腻绘好和平画。
中国人素来追求天下大同,这体现的是和合共生的智慧、互利共赢的思想。
从古丝路上的烽火,到近代战争的硝烟,再到今天一带一路的兴盛,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和则兴、战则衰,和平安全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要强化和平观念,牢固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公道正义,着力化解冲突,积极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努力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增进合作互信,减少相互猜疑,着眼消除贫困,致力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环境。
精谨细腻绘好繁荣画。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共建一带一路,需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
在一带一路上,各国市场规模和资源禀赋各有优势,互补性强,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
要充分凝聚共识,在全面照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基础上,按照战略对接、规划对接、平台对接、项目对接的工作思路,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实现优势互补,切实将共识转化为行动。
要强化互联互通,抓住产业这一经济之本,畅通金融这一经济血脉,聚焦公路、铁路、港口、航空、航天、油气管道、电力、网络通信等重点领域,推动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设施联通,充分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努力打造同甘共苦、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江苏卷历史试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
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
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
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3.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
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4.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
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
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A.乡约与法律合流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C.保甲制形同虚设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5.如图为唐代至清代扬州城的变迁图。
据此可知()A.城市中心区域不断扩大B.运河漕运影响城市发展C.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显D.内河河道交错密布全城6.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
图书馆学概论1、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包括(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
2、所谓微观对象是指(图书馆)的多方组成要素以及馆藏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
3、所谓宏观对象是指(图书馆及图书馆事业)。
4、一切与图书馆及图书馆事业有关的因素,都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
5、我国较早提出“要素说”的是(陶铸)先生。
6、陶铸先生于(1929)年在(《图书馆广告学》)中说,图书馆,其要素有三:(书籍、馆员和读者)。
7、(1930)年(杜定友)先生在(《浙江图书馆月刊》)上发表的(《图书馆管理法上之新观点》)一文中,认为图书馆有(书、人和法)三个要素。
8、(1934)年(刘国钧)先生在(《图书馆学要旨》)中提到图书馆要素有四种为:(图书、人员、设备、方法)。
9、(1957)年,刘国钧先生又写了(《什么是图书馆学》),其中指出:图书馆事业有五项组成要素,它们是(图书、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与设备、工作方法)。
10、用(分析矛盾)的方法来确定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在我国大约开始于(五十年代末)的关于图书馆工作基本矛盾问题的讨论。
11、(矛盾说)的基本论点认为图书馆工作是(藏书)与(读者利用)这一对特殊矛盾的统一体。
12、藏是用的(条件),用是藏的(目的)。
13、管理是图书馆工作的(手段),科学管理是为社会利用服务的。
14、在图书馆学对象问题上,(规律说)是(矛盾说)的延伸和发展。
15、规律说的基本论点是:(图书馆事业)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16、交流说的基本论点,即图书馆学应研究图书馆在科学交流和情报传递中的(地位和作用)。
17、知识说的基本论点是把图书馆看成是社会知识交流链中的一个(环节)。
18、(普通图书馆学)是指研究图书馆学的(基本问题)。
19、(专门图书馆学)指的是(专门)研究图书馆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的图书馆学。
20、(应用图书馆学)可分为(狭义应用图书馆学)和(广义应用图书馆学)。
21、(狭义应用)图书馆学是以图书馆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图书馆工作的环节、程序、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绪论单元测试1、判断题:西方国家在安全理念上依然固守“零和博弈”、在发展理念上继续追求“赢者通吃”、在开放理念上竭力传播“新自由主义”、在创新理念上盛行“科技保护主义”、在文明交流中大肆推广“普世价值”。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单选题:在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中,主导者是()选项:A: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B:世界所有国家平等参与C: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D: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大国答案: 【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大国】3、单选题:一般认为,全球治理开始的时间是()。
选项:A:20世纪9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15世纪60年代答案: 【20世纪90年代】4、多选题:西方发达国家依然掌控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主要体现在()。
选项:A:主导国际关系B:掌控国际组织C:决定国际关系理论D:制定国际规则答案: 【主导国际关系;掌控国际组织;决定国际关系理论;制定国际规则】西方全球治理理念存在的弊端包括()选项:A:在文明交流中大力宣扬“普世价值”论B:在安全理念上固守“零和博弈”C:在开放理念上竭力传播“新自由主义”D:在发展理念上追求“赢者通吃”答案: 【在文明交流中大力宣扬“普世价值”论;在安全理念上固守“零和博弈”;在开放理念上竭力传播“新自由主义”;在发展理念上追求“赢者通吃”】6、判断题: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面大爆发,暴露出西方全球治理理念的诸多弊端()。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第一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在人类历史上,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是古代( )地区。
选项:A:欧洲B:非洲C:东方D:西方答案: 【东方】2、判断题:“丝绸之路”首次进入繁荣时代是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汉朝,在陆上和海上都采取积极进取的政策。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3、判断题: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主要目的是“双边经济合作”()选项:A:对B:错答案: 【错】“一带一路” 抓住了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致力于构建()的互联互通网络。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的结构和层次据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报道:本讲谈谈企业文化的层次和结构。
关于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层次,不同人也有不同的分法。
国内、国外学者的看法不同,以实践为主的学者和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学者也看法有异。
我先介绍几个典型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
2.1三个观点张德教授和其他一些专家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企业文化的同心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分层次的,主要由三个同心圆嵌套组成。
最外层是企业的物质文化,例如说企业的LOGO、商标、建筑物、制服等等,再深一点的层次是制度和行为规范。
越是有特色的制度和行为规范,就越是对企业文化的外显和固化。
最中心的圆是理念层,是文化的核心层。
大部分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根据三同心圆论给企业提供服务。
要给企业提供什么具体的产出呢?一般是三个报告。
首先是VI(视觉识别体系策划),就是策划LOGO、标准色等等。
特别强调一下,做这项工作时,不能只从艺术的角度看问题。
围绕企业的制度和理念来设计,更容易获得企业的认可。
第二个叫BI (行为规范)策划报告,重点在于帮助企业建立、提炼和推广的行之有效的一套制度和行为规范,尤其是能反映文化内核的制度和行为规范。
第三个是MI(理念层)策划报告,重点在于建立一套价值观体系,主要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
荷兰文化学者霍夫斯泰德认为企业文化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核心是价值观,其次统称为文化实践,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符号、英雄和仪式。
其中符号是指承载着某种意义而且仅能被共享这种文化的群体所了解的语言、行为姿态、图画或其他的象征物。
英雄是指一些人物,包括真实的人物,或者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他们因为具有某种高度赞扬的品格,因此被视为行动楷模。
仪式是指一些集体活动,活动本身即为主要的目的,人们在活动中找到共享的意义。
美国文化学者沙因认为企业文化分三个层次。
最外层是表象层,看得见的都是表象,相比刚才三同心圆论里的物质层,它的范围更大,实际上把物质层和制度层全部放进去了。
第二个层次是表达的价值观,是指企业在文化手册或是网站上面列出的东西,或者公开宣称的东西,表示它倡导什么,希望达到什么。
但是大家注意,表达出来的东西,和实际运作的东西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沙因特别强调第三个层次,即基本假设,它是指在企业中实际运行的价值观体系,由于有历史,已经被大家接受,所以变成了默认的共识。
因为习以为常,反而不被大家常常提及。
2.2观点之间的异同我们来看看这些观点之间关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那里。
这三个观点都认为价值观是核心。
价值体系反映的是我们对事物重要性和优先次序的一种判断。
可能有人觉得价值观抽象,其实并不然。
价值观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诗人裴多芬曾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他的这首广为流传的诗中,价值观表现的很明显。
电影《勇敢的心》中,男主人公英勇就义之前,喊道:“Freedom(自由)”!也很明确地表现了他的价值观。
为什么企业要有一个和文化相关的价值判断体系?经济学有一个非常强的对人性的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可以清晰地去计算收益和损失,会按照净收益最大化的方式去行动。
但是一个企业中人与人需要合作,很多工作没有办法跟别人讲清楚,你这么做就能收益最大化,至少短期收益可能并不大。
价值观能够避免或减弱那种过于按照短期收益计算的逻辑而带来的不合作和冲突。
人和人能不能在一起合作,合作能不能长久,与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
通常合作时,大家相互之间看到的是资源、技能、能力等是否互补,但是如果价值观有较大的差异,合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难以长久。
三个观点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例如霍夫斯泰德就不认为制度属于文化。
为什么呢?按照他的观点,文化包括了社会游戏中那些不成文的规则。
制度是明确了的规则,而文化本质上是implicit(内隐)的。
写得清楚就不再是文化,属于制度了。
但这个观点可能和企业管理者们通常使用的一些概念不相符,例如通常大家认为“制度文化”,就是指制度化了的文化。
沙因呢,他认为制度和符号一样,都属于表象层。
表象层的特点是,你可以拿其中的东西来解释文化,但只是举例说明,而且说的是文化的表面,并不能说清楚文化的核心。
沙因强调价值观的重要性,但是他看到了人们的言和行有差异,甚至说一套、做一套,人们对外宣称的价值观可能和自己实际活动中使用的价值观并不一致。
所以,他把宣称的价值观和实际使用的价值观分开了。
我也认为这很重要。
我们容易观察到宣称的价值观,但是想知道实际使用的价值观是什么,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付出努力去仔细观察、分析。
沙因文化理论最显著的贡献,就在于深入地对实际使用的价值观,他称作基本假设的东西做了剖析。
我感到,如果我们分析企业文化,没有剖析到基本假设的层面,很难说真正理解了一家企业的文化。
2.3制度和文化制度算不算文化呢?按照张德教授的观点,不是所有的制度都算作文化。
例如,企业中有很多制度是具有一般性的,大同小异,这些一般性的制度并不属于文化。
当然这种一般性也是相对来说的,例如同样在银行业,有些制度是大同小异的,这些制度很难说是企业的文化。
但是如果我们比较银行业和广告业的不同企业,我们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制度,这些制度就能反映出文化差异,至少是行业的文化差异。
有的企业具有特殊的制度和行为规范,即它有,别人没有。
越是特殊的制度和行为规范,越具有文化意义。
例如十年前我在一家企业看到“乐捐制”,即开会迟到的人,不论理由,首先自罚一定数量的钱作为对自己的提醒,这些钱用于集体的活动。
当时这项制度还是不多见的,后来被学习扩散了,变得不那么特殊了,文化意义就少了。
我所在的学院开展管理者培训班,有一项制度就是迟到的学员交罚款,也叫“乐捐制”,希望迟到的人高高兴兴地捐,为班集体活动做贡献。
制度的优点是利于文化和复制和传承,所以当企业规模变大,需要把文化复制出去的时候,需要依靠制度。
美国沃尔玛公司早期,创始人山姆希望自己的店员能优质服务客户,为此不断地在演讲中提到优质服务。
可是优质服务具体怎么做呢?当时公司实施了一项“微笑法则”的制度,主要内容是,在三米以内遇到顾客时,要微笑着与他打招呼,同时询问能为他做些什么。
这项制度怎么保证呢?首先领班会巡视,遇到员工不符合行为规范的情况,会指出甚至警告;其次,公司会有神秘客户,即内部员工装扮成普通客户的样子,来监督员工对顾客是否符合“微笑法则”的要求。
有的员工一开始并不习惯,只是被动地冲着客户微笑,可是随着客户被吸引,尤其是店里的利润增加,员工自己的收入也增加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员工认为老板山姆推行这个做法,以及理念是行之有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们把这个行为固化了,甚至认为服务好顾客是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一些企业宣称自己已经进入了文化管理的阶段。
我有个经验的方法来判断企业是不是已经到了文化管理阶段。
即,如果管理层把某个制度放松,和那个制度相关联的行为就显著减弱了,我认为很难说这个企业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
某家企业整顿厂容厂纪,从细微处抓起,例如在厂区内吐一口痰罚款50元,很快没有人吐痰了。
是不是进入文化管理阶段了呢?没有,当时员工虽然行为收敛了,思想没有转变。
不少员工私下里说,如果以后不罚了,要多吐几口。
虽然挣不到钱,但是一口值50元,多吐几口消费消费,也很开心。
如果员工是这种心理状态,肯定说不上企业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
文化是要求入心的,即人们从心里认可这种文化。
制度的缺点是不利于改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容易形式化,甚至和当初设立这项制度的初衷相矛盾。
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乐捐制”,在培训班上实施,起初效果是好的。
后来学员认为这是变相的罚款,就不是很配合了,效果开始变差。
甚至有的学员认为,班上不就差钱吗?我有钱,出钱就完了呗,所以还是迟到。
效果变差的原因,是这个制度被形式化了,后来改进,有了创新。
现在如果学员迟到,不光需要“自愿”提供集体活动费用,而且要现场休息时表演节目,但是节目不能自选,而是要求在一个有突起的橡胶垫上,光脚背起一个同学走一圈。
我觉得这样的制度创新虽然小,但很好,寓教于乐,符合历史上设立“乐捐制”的初衷。
2.4变和不变了解了文化的不同层次,就可以试着回答文化变不变的问题了。
我的基本看法是,文化是变化的,但是不同层次的变化速度是不同的。
表象层变化的较快,也比较容易发生变化,但是基本假设的层面是非常稳定的。
如果我对沙因的理解是对的,那么他认为基本假设是不变的。
例如,IBM很早提出“服务顾客”的理念,为了表示自己的专业性和对商业客户的尊重,在着装上有要求,即要求员工穿深色的上衣、白色衬衫、深色领带。
很长一段时间,这几乎成为IBM员工的固定形象。
但是这个文化的层面是应该与时俱进的,特别是当IBM的战略发生改变,客户群体也发生改变的时候,是不是非得坚持这个着装才算IBM文化风格呢?我看未必。
制度层面的文化改变就比较缓慢,尤其是当制度固化下来,而且和结构、群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固化下来的时候,就变成了某种体制,难以改变。
但是制度的改变也是可能的,当强势领导出现,企业遇到困难和危机的时候,制度是会被改变的。
我国的历史上,“铁饭碗”的雇佣制度曾经存在了相当一段时期,在改革的进程中被打破,到现在,这个制度基本上已经被彻底改变了。
在美国历史上,黑人和妇女的人权曾经得不到保障,经过几十年的运动和变革,目前在制度上已经做到了平等。
基本假设变不变?这是我和沙因的观点有所不同的地方。
沙因的观点是,不变,而且就是企业倒闭了,文化基本假设也不变。
他写过一本书,名字叫《DEC is dead,long live DEC》,翻译过来就是《DEC:公司已逝,精神万岁》。
他的逻辑是:DEC公司作为一个经营实体虽然没有了,但是DEC的精神没有消失,在哪里呢?在离开DEC后去创业的那群人身上。
按照沙因的逻辑,离开DEC后去创业的人,在新的公司里注入了DEC的精神。
我的看法是:基本假设的变化非常缓慢,但是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会发生变化。
只不过变化太缓慢,不易被我们察觉。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联系到企业管理,我是这么看的:人法地,是指人要遵守制度;地法天,是指制度要和理念一致;天法道,是指理念要服从基本假设;道法自然,什么是自然呢?我认为是自然而然,就是指环境。
人类文化作为有意义的符号体系,是人造的,最终需要服从环境的支配。
我们谈企业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市场,是指人类组成的大大小小的社区。
我们每个人活一辈子,性格变不变呢?我的看法是会变的,由于性格是基因和社会环境共同的产物,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一个人的性格也多多少少会发生改变,只不过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因素,变化缓慢,所以有人的观点是不变。
所以可以看出我和沙因的哲学取向是有区别的:沙因是“以不变应万变”,我倾向于“唯一不变的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