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对水产养殖危害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8.22 KB
- 文档页数:5
水产养殖池塘蓝藻的特征及防控探讨作者:利洋水产斗山店范自豪近年来,为追求池塘高产而大量投饵,以及池塘老化,水体积累了较多的营养盐类。
富营养化的池塘,在高温季节频繁爆发蓝藻水华。
蓝藻的爆发性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厚度从几毫米到几厘米,整个水体散发出腥臭味。
轻者鱼虾吃食不正常,严重时大量死亡,常常给水产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蓝藻的生物学特点分布在池塘中的蓝藻主要有微囊藻、念珠藻、鱼腥藻、颤藻等,而危害最大的主要是微囊藻。
根据对微蓝藻的生活规律进行的研究,发现微蓝藻在早晨和中午浮上水面,大量聚集,午后开始分散,在晚上会下沉至水下,然后第2天又重复上述过程。
研究表明,微蓝藻是靠调节细胞内的气核大小来达到上浮和下沉的。
早晨,微蓝藻的光合反应加强,气核变大,所以上浮到水面,当光合反应进一步加强时,气核内的压力上升,最后导致较弱的气核破裂,气泡的破裂使得部分的蓝藻群浮力下降而沉降到水面以下。
由于水下250px的日照强度只有入射日光的百分之几,所以蓝藻在水下得以休息,等待机会再行上浮。
二、蓝藻的爆发条件:蓝藻最适宜生长在温度25-30℃的,碱性大,氮、磷含量多,水体流动性小,阳光充足的水体中。
①水体氮、磷过多是根本原因藻类数量取决于水体中供其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含量,当水体中总磷与无机氮浓度分别达到0.02mg/L与0.3mg/L,呈富营养化时,会引起蓝藻爆发,而当水体中氮含量是磷含量的15—20倍时,就能加速蓝藻生长。
②气候影响是加速条件水温在28℃一30℃,蓝藻生长速度最快;塘口面积较小,微风就有利于藻类的聚集;强烈的光照,也有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加速蓝藻分裂生长。
三、蓝藻爆发的危害①蓝藻的大量爆发会导致原来健康的生态系统崩溃。
其恶化水体的通风及光照条件、抑制水体中浮游生物等有益种类的生长繁殖、阻碍有益藻的光合作用,挤占鱼类易消化藻类的生存空间,使水体遭受污染。
②多数蓝藻属于不易消化的类型,鱼虾摄食后往往会造成吃料减慢,长期摄食蓝藻还易引起肝脏的病变③蓝藻环境突变死亡或者后期老化死亡时,会产生大量蓝藻毒素,容易造成鱼虾等养殖对象大量死亡;并且死亡藻类不断沉到底部,加快了底部溶解氧的消耗,使表面以下的水体处于厌氧状态,加速了水质恶化,最终使塘底的氮、磷含量也增高,形成了恶性循环。
伴随着气温的回升,北方的水产养殖业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除了养殖动物都已各就各位,不请自来涌入池塘里的还有部分赤潮藻类。
蓝藻大部分蓝藻易出现在淡水养殖池塘,但近两年来蓝藻在海水池塘中频频亮相,以反面教材的形象引人关注。
近些年来东港海域蓝藻首次出现的时间在2014年6月,因其体积较小,几乎不活动在当时被误以为是杂质。
确认为藻类后,因其引起水质发黄,透明度急剧下降而再次被误以为是金藻或是黄藻。
最后被归纳为蓝藻门隐球藻属已经是当年8月份了。
蓝藻的繁殖对于温度很敏感,在温度17℃以下时不易大量繁殖且对养殖动物危害较小,温度达到25℃以上时,由于其他藻类繁殖受到限制,同时又被养殖动物大量摄取,竞争营养的藻类减少从而使得蓝藻形成优势种群并在池塘内爆发。
蓝藻喜欢偏碱性水体,一般在pH值8.0—9.5间水体中易形成种群优势。
蓝藻既可以利用水中的氮元素,但对磷元素的利用率更高。
含磷比较高的富营养化池塘可能导致蓝藻的大量繁殖,因蓝藻与其它藻类构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养殖池塘提供了近八成的溶解氧,因此这些生产者除了参与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也影响着养殖动物的生存。
海域蓝藻赤潮的形成大致分四个阶段:休眠期,复苏期,繁殖数量增加,蓝藻上浮。
上浮后形成蓝藻赤潮,继而出现转水现象。
【蓝藻的危害】蓝藻会改变膨压,高温强光照环境下聚集水体表层吸收大部分阳光,在自己大量繁殖的同时抑制其它藻类正常繁殖,蓝藻的繁殖不断向水体分泌有毒的代谢物质,从而影响浮游生物的种族演替和繁殖周期,还可以引起浮游植物的大量死亡危害养殖动物。
蓝藻颗粒很难被养殖动物消化,大量繁殖后很快形成优势种群,蓝藻既可以和其它藻类形成竞争,也会在同类竞争中导致蓝藻大量死亡。
当蓝藻成为池塘中唯一优势种群后,便成为池塘溶解氧的主要来源,它的交替死亡会使得池塘溶解氧供应严重不足,死亡后的蓝藻自身分解也会消耗大量溶解氧,释放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在缺氧和有毒物质聚集的环境下养殖动物极易出现死亡。
蓝藻对池塘养鱼生产的影响及防治措施作者:刘福会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9年第5期刘福会作者简介:刘福会,男,1964.8生,鹤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水产养殖。
(鹤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黑龙江鹤岗 154100)随着池塘养鱼产量的提高,池底泥厚度的增加,养殖水体富营化水平逐渐提高,导致养殖水体中蓝藻大量生长、繁殖,蓝藻的大量生长繁殖给养鱼场户养鱼经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在养鱼生产过程中防治蓝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笔者在多年的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和养鱼生产实践中对防控蓝藻进行了有益探索。
1 蓝藻的生活习性蓝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或蓝细菌。
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又叫粘藻。
在藻类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如蓝球藻、螺旋藻、微囊藻、念珠藻、鱼腥藻、颤藻、项圈藻等。
蓝藻本身无鞭毛,比重轻,多漂浮在水面上或悬浮于水中,鉴别池塘蓝藻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蓝藻水整体显浑浊、不清爽且晴天早中晚水色无变化。
这个特征是辨别蓝藻水、裸藻水以及绿藻水的主要特征,裸藻、绿藻大量繁殖的时候也会使水色浓绿,但裸藻本身是鞭毛藻,其大量繁殖时,水体会在日照条件好的情况下出现和蓝藻类似的水色(如浓绿、浑浊),但在早晨太阳未出现之前呈现表面清,底部浊的现象,且早中晚有明显的水色变化;绿藻大量繁殖,其藻相结构中多含有大量衣藻,衣藻也是鞭毛藻类,其特征和裸藻水相似,但绿藻水相对颜色亮,裸藻水颜色暗。
2 蓝藻的爆发的原因2.1 温度蓝藻大量繁殖的首要条件是温度,多在水温25-35℃时高发。
2.2 水体富营养化这里说的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指过量投肥或者大量投喂引起的水体富氮或者说水体中碳氮比失衡,氮磷比失衡。
2.3 水色多变,藻相抗逆性差实践证明,池塘蓝藻爆发前都存在水色多变,藻相不稳定的情况。
由于藻相的不稳定,出现的倒藻、恶性转水现象为蓝藻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机会。
3 蓝藻对水产养殖生产的危害3.1 微囊藻细胞内含有微囊藻毒素,死亡后释放到水体中,被浮游动物或鱼类摄食后会出现明显的肝脏中毒现象,或是体液循环代谢中毒现象。
蓝藻水华危害防治措施论文摘要:蓝藻水华会造成鱼虾死亡,导致水体污染,水道堵塞,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除此之外,蓝藻毒素也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我国众多湖泊水体蓝藻水华发生频率高,藻类生物量巨大,水华种类的产毒力强,因此,迫切需要具有长效、经济和安全的预防和控制蓝藻水华策略和技术措施。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蓝藻水华的发生机理,并结合国内外爆发蓝藻水华事件及后果,分析水华爆发的三大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蓝藻水华;发生机理;危害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但近年来,我国的江河、湖泊及近海海域的氮磷污染呈加重趋势,内陆主要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部分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大量繁殖,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产生异味,水体功能遭到破坏。
2007年太湖、滇池以及巢湖蓝藻暴发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关注。
因此,治理富营养化水体,防治水华,恢复水体的综合功能,已成为当前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一蓝藻与蓝藻水华蓝藻是藻类生物,又称蓝细菌或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牯藻,一般呈蓝绿色,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
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生活在淡水中,少数分布在海水中。
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某些蓝藻能快速生长,当达到一定生物量时,这些蓝藻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
形成肉眼可见的藻类聚集体,即蓝藻水华。
二水华的发生机理水华又称“水花”或“藻花”,是当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时,只要具备适当的温度、光照、风浪悬浮等有利于藻类滋生的气象、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就能促使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类过度生长繁殖或聚集并达到一定浓度,引起水体颜色变化,并在水面上形成或薄或厚的绿色或者其他颜色的藻类的漂浮物的现象。
蓝藻水华爆发需有以下条件:水体处在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主要营养物氮、磷含量增加导致浮游生物过量繁殖的现象。
文/ 梁瑞青水产养殖水体中蓝藻的防治第11月 下半月刊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1)蓝藻易暴发成为水华,老化的蓝藻死亡时,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溶氧,而且还会释放出蓝藻特有的毒素,其毒性非常大,常造成大量养殖动物死亡。
在夜晚和阴雨天气易于缺氧浮头。
(2)养鱼池中蓝藻直接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虽然鲢鱼可以消化利用蓝藻,但实际上消化利用率太低,易于为鱼类利用的藻类被抑制。
(3)养蟹池中发生蓝藻时,首先对水草构成威胁,如得不到及时治理,将造成烂草,水质变混浊、变浓。
同时,老化蓝藻或其尸体常堵塞于鱼类鳃丝上,导致黑鳃、烂鳃。
(4)养虾池中发生蓝藻后,由于水体中缺乏良好藻类,影响虾正常摄食生长,同时因恶化的环境,造成虾蜕壳困难,软壳虾增多,发病虾增多,零星死虾增多,最终严重减产。
二、养殖水体中控制蓝藻的常用方法1.投放白鲢滤食。
此法只适用于可以投放较多白鲢的养殖水体。
对老池塘即底泥较深的富营养型水体,可以加大白鲢的投放量,对一些新池塘,对白鲢的投放量适当地降低。
一般来说,每667平方米水面放养300尾花白鲢,可以有效控制蓝藻。
鲢鱼是滤食性的鱼类,蓝藻是它的天然饵料之一,不过投放白鲢也要讲究时机,在春天就要提前做好准备,调整好池塘的养殖结构,形成一个良性的生物链。
氮、磷是有益微生物和藻类的食物,而微生物和藻类又是白鲢的食物,白鲢和其他鱼类的排泄物又可以分解出氮、磷,这样整个池塘的生物链就稳定了,形成了良性循环,蓝藻也就不会大规模地爆发了。
2.传统药物杀灭法。
可以用来杀灭蓝藻的如含氯石灰、二氯异氰脲酸钠、三氯异氰脲酸粉及二氧化氯等。
这些含氯消毒剂使用方便又安全,可以控制蓝藻。
缺点是过几天蓝藻又会繁盛起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大剂量使用硫酸铜或灭藻剂可以彻底杀灭蓝藻,缺点是硫酸铜的毒性大,对于养殖动物不太安全,易造成二次污染。
3.有益菌控制法。
此法适合于平时预防蓝藻发生,当有少量蓝藻时,用此法可以有效控制。
但当大量暴发以后,不适合使用这种方法。
养殖水体蓝藻暴发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唐 强(江苏如皋市搬经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江苏如皋 226561)摘 要 蓝藻种类繁多,螺旋藻、发菜等均属于蓝藻的一种,其繁殖速度快、生命力强、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易暴发成水害。
水体蓝藻暴发受多种因素综合导致,仅靠单一方法很难控制蓝藻的滋长。
在实践生产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手段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值得借鉴推广。
基于此,讨论了蓝藻概况、发生危害、产生原因以及处理措施。
关键词 养殖水体;蓝藻暴发;危害;综合防治水体养殖过程中,蓝藻暴发是高温天气中常见的一种情况,若处理不当常常会给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关于处理蓝藻导致的水产养殖动物死亡,引发的经济纠纷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养殖者缺乏科学认识和合理防治,出现蓝藻时盲目消杀,操作不当,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蓝藻防治过程中,要分析原因,科学施策,防治结合,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蓝藻带来的危害。
1 蓝藻概述蓝藻也称为蓝绿藻、蓝细菌,是原核生物的一种[1]。
蓝藻种类中多数都有固氮作用,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化合成自身生长所需的氮肥。
蓝藻生长茂盛时,可使水体变蓝。
养殖中比较常见的蓝藻种类一般有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微囊藻、颤藻、鱼腥藻及项圈藻等,具体判断是哪一种类需通过显微镜进行镜检确定。
夏日高温时期,养殖水体中蓝藻大量滋长后会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蓝藻大规模繁殖后,水体表层会形成一层较厚的由藻类聚集形成近似于油漆状的油膜,造成水体流动交换减弱,并产生大量藻毒素,进而引起水质恶化,对渔业养殖对象危害极大。
蓝藻具有较强趋光性,受光照影响蓝藻一般常集中在水体表层,多数蓝藻适合生长在弱碱性条件下。
蓝藻具有一般藻类的生长特点,整个生命周期大约为30 d,可分为3个阶段:生长期(水体发浑、水中有机质丰富)、高峰期(水面会呈鲜亮的绿色,下风口有油漆状膜,水体透明度极低)、老化期(水体表面发暗,下风口处也是有绿色油漆状油膜)[2]。
蓝藻对水产养殖危害论文
摘要:蓝藻的危害非常可怕,但并非不能治理,治理蓝藻应该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源头上遏制蓝藻的生长初期,这样才是对水产养殖区最健康最明智的选择。
蓝藻在自然水体中分布很广,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喜欢生活在有机质丰富且pH值较高的水体中,喜高温。
可在极端不良的环境中出现,对温度、盐度升高,照度、养分、溶氧下降及硫化氢出现等不良环境有较强的耐性。
蓝藻有些种类具有固氮能力,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自身需要的氮肥,从而改变水体中的氮磷比,所以蓝藻的发生和水体的营养元素比例失衡有很大关系。
一、蓝藻的植物特性分析
总体来讲,蓝藻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温度。
蓝藻繁殖时对温度敏感,水温在17℃以下时,不会大量发生,或者不会对鱼类构成危害。
当水温上升到28℃时,由于其它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同时又大量被鱼类吞食(温度高鱼类摄食代谢增强),蓝藻很容易形成优势种群而大量爆发。
对于水产养殖区而言,形成蓝藻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条件适宜,放养鱼类不合理和施肥不均匀。
因为,蓝藻水华多发生在夏季6-9月,有明显的季节性。
温度、光照、营养物质、气候条件等都是其生长的影响因子,当在适宜水温(20C以上)、水体富营养化、较高pH值、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条件下,蓝藻形成气囊,上浮到水体表面,群体繁殖迅速,这样蓝藻水华就在水面的形成。
在施肥量较高和
有生活污水排入的鱼池,水中营养盐类含量丰富,能促进鱼腥藻、铜绿微囊藻、螺旋藻、颤藻等蓝藻大量繁殖,若此时能摄食这些藻类的花白链和罗非鱼数量较少,以致大量浮游植物得不到利用,在水中自然老化而死亡。
一般是前期施肥量过高,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后期缺肥或追肥不及时,浮游植物细胞随即衰萎而死亡,这些死亡后的浮游植物漂浮于水面,从而形成水华。
二、蓝藻对水产养殖的危害综述
蓝藻的显著特征就是疯狂的长势,从这点上对水产养殖的危害表现在难以消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鱼类不喜摄食蓝藻,藻类难以消化,利用率低。
如在水华盛期链针、鲸和草鱼等鱼类肠道里混大量藻体,对其前中后肠的内含物进行镜检时看到一个个藻团完好无损,不易消化。
大量难消化吸收藻体存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同时,蓝藻水华引起水体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蓝藻大量繁殖恶化了池水的通风及光照条件、抑制了鱼池中浮游生物有益种类的生长繁殖、阻碍水藻的光合作用,挤占鱼类易消化藻尖的生存空间,使鱼池中的丝状藻和浮游藻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营养成份而死亡。
另外,蓝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缺氧,水质变坏,蓝藻大量繁殖以及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了大量溶解氧,可以导致水体缺氧甚至无氧状态,易导致养殖水体发生泛塘。
蓝藻大量死亡时容易败坏水质,可产生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直接危害水生动物。
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的有机质,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生长,其中部分对鱼类来致病菌,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
蓝藻大量繁殖时,散发出腥臭味,影响水体的
正常功能。
环境恶化引起水生动物死亡。
发生蓝藻水华时水体的理化指标常常超出水生动物的忍受限度,从而引起死亡。
例如池塘中蓝藻白天的光合作用,可以使PG上升到10左右,超过一些水生动物的忍受限度而使水生动物死亡。
在水产养殖的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以及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可以导致水体缺氧甚至无氧状态,易导致养殖水体发生泛塘。
蓝藻大量死亡时可产生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直接危害水生动物。
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的有机质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生长,其中部分对养殖动物是致病菌,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
这种情形和对虾养殖过程中倒藻引发虾塘发病的情形类似。
养殖水体中常见的蓝藻可分作两类:营个体生活的丝状蓝藻,包括颤藻、鱼腥藻和螺旋藻等;营群体生活的单胞藻,如微囊藻等。
其中微囊藻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藻类聚集体,是水产养殖中最为常见的蓝藻水华。
因而微囊藻毒素是藻毒素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微囊藻毒素是一组单环七肽物质,其中有两种可变氨基酸,到目前为止,根据甲基化、羟基化、表异构化程度以及可变氨基酸的不同,已经发现了80种不同的微囊藻毒素的亚型。
由于其肝脏、肾脏等器官毒性以及强促癌性,微囊藻毒素已被认为是严重威胁野生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的环境污染物并得到广泛关注。
由此可见,蓝藻无论其活体还是残体对水生动物都有明显的生物学危害。
三、针对蓝藻危害水产养殖的防治措施探讨
针对蓝藻不同的蔓延情况可以对症下药,比如当蓝藻还没有覆盖
水体表面,只是小部分生长时,人工打捞是首选。
人工打捞除了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成本外,对整个水产养殖区的水体成分是最安全的。
当蓝藻逐渐出现蔓延之势,人工打捞已经无法阻止整体蓝藻扩算的趋势是,我们可以尝试从蓝藻本身的生长环境进行考虑,在不损害水产品生长的情况下,一般采取芽孢杆菌对N、P营养盐强烈吸收的特点施用芽孢杆菌,以枯草芽孢杆菌最佳,静止水体,水体流速<4cm/S,适宜蓝藻生长,>10cm/S则抑制蓝藻生长。
对虾养殖过程中,可利用水车式增氧机提高流速;高温,水温>28℃,适宜蓝藻生长,<17℃则抑制蓝藻生长,因而阴雨天气来临前是处理蓝藻问题的较佳时间窗;高pH,水体pH>8.4,HCO3-在无机碳中占比高达95%,而CO2低于3%。
蓝藻可以利用CO2、HCO3-生长,其他有益藻类则只能利用CO2,因而高pH有利于蓝藻生长。
生产上可施用乳酸菌或EM或有机酸降低水体整体或局部pH来抑制蓝藻生长。
除此之外,放养白鲢,利用食物链从源头也可以控制藻体繁殖。
在万不得已情况下不建议采取化学药品杀灭的方式,这样会给养殖水体带来很多的毒素沉积。
四、结语
总结来讲,蓝藻的危害非常可怕,但并非不能治理,治理蓝藻应该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源头上遏制蓝藻的生长初期,这样才是对水产养殖区最健康最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陆开宏,晏维金,苏尚安. 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与修复的环境生态工程——利用明矾浆和鱼类控制桥墩水库蓝藻水华[J]. 环境科
学学报. 2002(06).
[2]于虹漫,冷云. 浅谈蓝藻水华的危害与防治[J]. 北京水产. 2004(01).
[3]王玉群,李志文. 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下)[J]. 科学养鱼. 2006(09).
[4]方爱红,黄银芝,钱瑾. 浅谈太湖蓝藻暴发的原因、危害及其预防治理[J]. 净水技术.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