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 有几块积木 1课件 北师大版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13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有几块积木》教案篇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6~P7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略问习题,进一步领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的:能根据详细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⑴通过详细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络。
⑵培养孩子对详细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⑶在解决问习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取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求几个雷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一、情境诱思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老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二、解决问习题⑴ 学生各自用自己喜爱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⑵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⑶ 报告情况。
加法乘法5+5+5+5+5+5+5=35(人)5×7=35(人)7+7+7+7+7=35(人)7×5=35(人)⑷ 你喜爱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局部学生会喜爱用乘法计算)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⑸ 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稳固应用完成“练一练”中的第⑴⑵、⑶4习题。
要求:⑴独立读习题、列式计算;⑵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⑶报告,勘误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络”五、作业:教科书P11“练一练”⑴⑵3习题。
附录;1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老师教学用书》篇二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中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页、第7页。
公开课教案北师大数学二年级:《有几块积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3.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具准备:每组中有3个三角形的4组标注;教科书P6上的积木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出示4组标注,每组中有3个三角形,如图(可事先画在小黑板上):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2、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你是怎样算的?二、探索新知1.独立思考。
这里有一些积木,它们可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玩的啦(出示课本P6上的积木图)!请你仔细观察,它们一共有多少块,想一想,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看图思考。
2.小组交流。
(1)各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注意发现同学回答的错误之处,并给他提出改进意见。
(2)指名回答并列出算式。
如A:每排7块,有5排,一共是35块。
5×7=35(块)列5块,有7列,一共是35块。
7×5=35(块)如有“异想天开”者,如:有35个1块,35×1=35(块),也应予表扬,指出这种办法虽然可以,但较为“慢”!(3)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对于“有几块积木”这个问题,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可以看成5个7,也可看成7个5。
用乘法算式表示都可以写成:7×5或5×7。
三、加深拓展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再列出算式,数出得数,并讲讲自己的想法或算法。
2.“练一练”第2题与第4题。
让学生独立做,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练一练”第3题。
有条件的话,可以采取“小狗送信”的形式进行练习;否则,也可直接让学生连线解答,再说说算法。
四、布置作业数一数有几个方格,列出算式。
图为5行4列表格。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到原来的2倍,高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A.2倍B.3倍C.5倍D.6倍2.一位工人搬运1000只玻璃杯,每只杯子的运费是3分,破损一只要赔5分,最后这位工人得到运费26元,搬运中他打碎杯子()只.A.30 B.50 C.60 D.803.生活中,无论做人做事我们都喜欢追求完美。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有几块积木-北师大版秋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几”的概念,并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感知,以便使用更精确的语言和判断描述数量。
2.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物品的数量和进行相应的分类,并且对减法概念有所了解。
二、教学内容1.数的概念。
2.数的大小比较和分类。
3.减法的初步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几”这个概念,并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感知,以便使用更精确的语言和判断描述数量。
2.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地比较物品的数量和进行相应的分类,并且对减法概念有所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老师带着学生提前玩一些计数和分类的游戏,为本节课程做铺垫。
游戏可以是拨测计数器或将纸上的数字数字点数和物品数量对应。
2. 导入新知识通过主题磁铁、口袋等工具将一些积木和一些其他同学带来的物品交给学生,让他们比较、分类和计数这些物品。
让学生充分体验几个字的含义并且认知到可以通过比较大小、分类来了解物品的数量。
3. 讲解新知识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动画来说明几个数字的表示以及比较和分类的方法。
4. 练习与巩固通过唱歌、游戏等互动性强的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唱歌让学生数出教室里几个窗户、几个门等;通过游戏让学生比较几个水果的数量。
5. 拓展老师可以通过拓展更难的问题来挑战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给学生较难的积木的数量后,老师询问学生有多少个积木在手上,同时告之学生“减去一颗”后还剩几颗。
通过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减法的概念。
6. 课后作业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适当的作业。
例如让学生在家里对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并回答问题“一共有几个物品?哪一类物品的数量最多?数量最少?”五、板书设计数学概念数字的表示及大小比较数的分类数字的计数减法的初步认识积木数量的比较六、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主题磁铁、积木、口袋、图片或动画等教学资源可事先准备好。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有几块积木》教案本节课的重点是要会直接用列出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理解乘法的意义。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6_P7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一、情境诱思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二、解决问题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3、汇报情况。
加法乘法5+5+5+5+5+5+5=35(人) 5_7=35(人)7+7+7+7+7=35(人) 7_5=35(人)4、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五、作业:教科书P_“练一练”1、2、3题。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有几块积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6~7页“有几块积木”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
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初步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
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数出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具准备:
课件、练一练第三题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动手画一画
1.每行画4个圆形,画5行。
2.每列画5个圆形,画4列。
(同桌互相检查画的结果)
二、提出问题
1.想一想,写在本子上。
2.全班交流。
三、尝试解答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乘法算式是……
四、观察积木
1.说说你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积木的?同桌交流不同方法:横着看……竖着看……
2.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有几块积木吗?5×7=35(块)
7×5=35(块)
3.全班交流。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上册课题:有几块积木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的:1、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图写出乘法算式。
2、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列乘法算式的理由。
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积木。
1、出示积木图2、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木图。
提问:图中有多少积木,你是怎样算的?二、解疑合探1、同桌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同桌讨论汇报。
(1)、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极木,有5排,一共有35块积木。
横着看,第排有7块积木,有5排,就是有几个?(5个7)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什么?(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个数相加得多少)求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7×5=35(块)或5 ×7=35(块)〕谁会读出这个算式?(7×5=35读作7乘5等于35,5 ×7=35读作5乘7等于35)算式中“7”表示什么?(7表示每排有7块积木);“5”表示什么?(5表示有5排)35”表示什么?(35表示一共有35块积木)在这个乘法算式中,“7”叫什么数?(7叫乘数)“5”叫什么数?(5也叫乘数)“35”叫什么数?(35叫积)三、质疑再探(1)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一共有35块。
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就是有几个5?(7个5)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什么?(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个数相加得多少)求7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5×7=35(块)或7×5=35(块)〕谁会读出这个算式?(5×7=35读作5乘7等于35 ,7×5=35读作7乘5等于35)算式中,“5”、“7”、“35”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每列有5块积木,7表示有7列,35表示一共有35块积木)在这个乘法算式中,“5表示”叫什么数?(5叫乘数)“7”叫什么数?(它叫乘数)“35”叫什么数?(35叫积)四、运用拓展。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有几块积木》教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6~P7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依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预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一、情境诱思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二、解决问题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爱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3、汇报情况。
加法乘法5+5+5+5+5+5+5=35(人)5×7=35(人)7+7+7+7+7=35(人)7×5=35(人)4、你喜爱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会喜爱用乘法计算)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觉了什么?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五、作业: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附录;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篇二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页、第7页。
有几块积木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页、第7页“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会用乘法解决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初步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排列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准备: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亲爱的小朋友,你还记得吗?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走进了《儿童乐园》,认识了乘法,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乘法,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问题。
(设计思考:运用谈话法,通过与学生的自然交流,言简意赅地总结上节课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思想很快进入课堂,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复习旧知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一、读一读。
(1)2×3= 6 3×2= 6(2)5×4=20 4×5=20(3)3×7=21 7×3=21二、说出乘法算式。
(1)6个8相加:6×8或8×6(2)9个2相加:9×2或2×9。
(3)3个5相加:3×5或5×3。
三、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加法:7+7+7+7+7=35(个)乘法:7×5=35(个)或5×7=35(个)(设计思考:形式多样的复习,既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巩固,又为本节课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三、学习新知小朋友,你玩过积木吗?玩积木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今天,李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
把你看到的说一说。
有小朋友说,五颜六色的积木真漂亮!有小朋友说,一排排的积木真整齐!也有小朋友说,我看到一共有5排积木,每一排都有7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