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6.07 MB
- 文档页数:15
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尿毒症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导致患者肾功能丧失,需进行血液透析来代替肾脏的排毒功能。
尿毒症患者在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上消化道出血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挑战。
下面就我在护理工作中对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进行分享。
对于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最重要的是及时观察和发现出血情况。
患者在进行透析治疗时,身体虚弱,抵抗力低,出血风险较高。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以及观察患者是否有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工作,需要保持患者的血液循环稳定。
在出血的情况下,患者的血容量会减少,血压可能会下降,需要及时给予输液以补充血容量。
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血液的凝血功能,及时监测出血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患者的血液循环处于稳定状态。
对于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还需要保持患者的营养状态。
在出血情况下,患者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及时补充,会导致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
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膳食,增加高蛋白、高热量的补充营养,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还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出血再次发生。
在患者出血的情况下,需要保持患者的休息,减少剧烈运动,避免受伤。
还要避免患者接触硬物,防止出血口腔、胃肠道再次受到刺激,加重出血的情况。
还需要加强口腔护理和胃肠道保护,避免感染引起出血的风险。
对于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出血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压力,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态。
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保持乐观的心态,促进康复。
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对于患有尿毒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我们首先要关注其病情的严重程度。
有些患者出血并不严重,只是轻微的出血,但是有些患者出血会严重到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所以,我们要首先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下一步的护理方案。
在护理这类患者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密切的监护工作。
尿毒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后,往往会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皮肤苍白等症状,我们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我们要保持患者的通畅呼吸道,确保患者有足够的氧气供应。
我们还要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药物治疗。
一些患者出血后需要进行止血药物的治疗,有些患者出血严重还需要输注血液来补充体内的血容量。
我们在进行药物治疗时,一定要按照医嘱来,严格掌握药物的用量和频次,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我们还要注意给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
尤其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由于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所以我们要确保透析室的环境清洁卫生,避免细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还要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对于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工作,我们还要做好病情的宣教工作。
通过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相关的病情知识,告诉他们如何预防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如何在发生出血后进行正确的急救处理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疾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
对于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工作,我们要做好密切的监护工作,提供准确的药物治疗,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并做好病情的宣教工作。
通过这样的工作,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度过难关,让患者早日康复。
应用低分子肝素血液透析抢救尿毒症并上消化道出血36例目的总结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透析抢救尿毒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经验。
方法36例尿毒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速碧林血液透析。
结果30例临床治愈,6例死亡。
结论低分子肝素血液透析是抢救尿毒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手段。
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于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36例尿毒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血液透析,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尿毒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3~78岁,平均(56±8)岁,透析时间3个月~4年。
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4例,全部患者均有排黑便或柏油样便,严重者伴呕血、休克等症状。
20例经电子胃镜检查,其中急性胃、十二指肠黏膜糜烂性出血18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7例,胃溃疡出血5例。
另6例因衰竭和(或)家属拒绝而未作胃镜检查。
6例因腰腿痛曾短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
全部病例均排除肝病、鼻咽出血、血液病。
1.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给予禁食、应用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止血、输血及预防感染等内科常规治疗,病情严重出现休克者,予抗休克治疗。
在此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血液透析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①血管通路:全部病例均为动静脉内瘘穿刺建立血管通路,血流量250~300 ml/min;②透析器:选用聚砜膜F6;③透析液:均为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流量500 ml/min;④透析前先用含肝素5000 U/L 的等渗盐水浸泡透析器及体外循环通路10~15 min,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体外循环通路及透析器;⑤用低分子肝素抗凝。
速碧林:民生赛诺非公司生产,规格:4100antia XaIU/0.4 ml,血透开始时从透析管道动脉端一次注入。
剂量按体重分为:70 kg 用0.6 ml;⑥每次进行低分子肝素血液透析时间3~4 h,隔日1次。
什么是上消化道出血?所谓的上消化道出血病症指代的是人体屈氏韧带上的消化道出现出血症状,其中包含有十二指肠部位、胃部以及食管等位置,此外,人体胃空肠吻合术后产生的空肠病变出血也属于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人体如果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过于严重,那么将会直接危及生命。
主要衡量标准以失血量是否超出1000毫升为主,或者失血量是否为人体循环血容量的百分之二十。
根据我国当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该病症患者主要表现出黑粪与呕血症状,并且随着血容量的减少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该病症起病较急,并且致死率极高,达到了8%~14%,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
1 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病症的主要原因你知道吗?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众多,其中包含有胃癌、急性胃粘膜损害以及消化性溃疡等病症导致的出血症状,主要病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首先,上胃肠道疾病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病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见的上胃肠道疾病有食管类疾病、空肠疾病以及胃十二指肠疾病,其中胃炎病症、食管炎病症等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其次,门静脉高压病症也是导致上消化出血的主要因素,常见的门静脉高压病症有人体内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炎以及肝静脉阻塞等,这些病症都有可能会导致患者上消化出现出血现象。
人体上肠胃道的周边器官组织一旦出现病变现象,那么也有可能会导致患者上消化道出现出血症状,例如胆道出血、各类型胰腺疾病等都有可能导致患者上消化道出现出血症状。
除了上述病症之外,如果患者患有全身性疾病,例如血液病、尿毒症、血管性疾病等,也有可能会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病症。
2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这些表现你知道多少?结合我国以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看,该类型患者主要有五种临床表现,呕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典型表现。
如果出血部位处于人体幽门上方,那么患者会表现为黑便与呕血,出血现象如果处于患者幽门以下部位,那么患者的表现有可能为黑便。
但是该症状仅仅只是参考,部分患者的出血部位哪怕处于幽门以上,但是出血量较小,也会只出现黑便现象,没有呕血病症,而出血量较大,并且出血速度很快的患者,那么出血部位哪怕处于幽门部位以下,那么也极有可能导致血液反流到患者胃部,使其出血呕血症状。
105·健康科学·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查明原因是关键韩剑勇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十二指肠、胃、食管、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包括胃空肠吻合术后空肠病引起的出血。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其中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疾病均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如果患者在数小时内失血量>1000mL或超出循环血容量的20%,则称为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通常该类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临床表现,从而导致机体血容量减少,引起周围循环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病死率在8%~13.7%之间,是临床非常常见的急症。
要有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关键是查明原因、对症治疗,那么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什么?哪些疾病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原因均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下面将详细介绍引起上消化出血的各种疾病。
(一)食管相关疾病食管相关疾病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如食管炎、食管癌、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
此外,由于食管疾病进行的食管器械检查、异物或放射性等检查引起的物理损伤,强碱、强酸或其他化学剂引起的腐蚀性食管炎等也是引起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二)胃、十二指肠疾病除了食管疾病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外,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常见胃部疾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胃血管畸形、急慢性胃炎、血管瘤、胃黏膜脱垂、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畸形破裂(Dieulafoy病)、Zollingger-Ellision综合征等,同时胃平滑肌、胃十二指肠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壶腹周围癌等胃肠肿瘤疾病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还包括急性胃扩张、胃息肉、胃扭转、膈裂孔疝、急性糜烂性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憩室炎等;此外,胃或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组织、胃或十二指肠淀粉样变性、胃或十二指肠结核、胃或十二指肠克罗恩病、嗜酸性胃肠炎以及重度钩虫病、胃血吸虫病等疾病较为少或脓肿破入食管、门脉高压性胃疾病及十二指肠异位静脉曲张等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艾普拉唑对尿毒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效果分析雒婷婷,赵大奎(安徽省淮南东方医院集团肿瘤医院,安徽 淮南 232000)[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为尿毒症患者应用艾普拉唑对预防其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期间安徽省淮南东方医院集团肿瘤医院收治的49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4)。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在此期间为观察组患者应用艾普拉唑,不为对照组患者应用任何质子泵抑制剂或胃黏膜保护剂,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胃液的酸碱度(pH)及透析期间上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心悸、头晕的发生率。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胃液的pH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透析期间,观察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心悸及头晕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为其应用艾普拉唑能显著提高其胃液的pH,降低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关键词]艾普拉唑;尿毒症;上消化道出血;胃液pH[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13-0111-02尿毒症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晚期阶段的统称。
目前,临床上对尿毒症患者主要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是尿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有报道称,尿毒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10%~25%[1]。
此病患者若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可进一步加重其病情,威胁其生命安全[2]。
因此,有效地预防尿毒症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至关重要。
有研究指出,为尿毒症患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能预防其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但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的疗效易受到患者肝脏中CYP2C19酶多态性的影响,从而导致其临床疗效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3]。
艾普拉唑是最新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具有半衰期长、药效作用持久及用药的安全性高等优点。
尿毒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无肝素透析与枸橼酸钠抗凝血液透析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7-02-20T17:39:27.9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作者:杨静蒋文勇吴欣于黔闵亚丽陈松[导读]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机器包括德国费森尤斯mulitFiltrate Ci-Ca。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贵州贵阳 550002)【摘要】目的: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无肝素透析与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抗凝的疗效。
方法:将56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无肝素透析组(28例)和枸橼酸钠(RCA)抗凝组(28例),观察上消化道出血停止时间及管路凝血情况。
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枸橼酸钠(RCA)抗凝组上消化道出血控制率明显高于常规无肝素抗凝组。
【关键词】尿毒症;上消化道出血;无肝素透析;枸橼酸钠【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101-02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1.1.1临床资料: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入院的尿毒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6例,其中女20例,男36例,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年龄22~82岁。
患者表现为便潜血阳性、排黑便或柏油样便,无呕血病例。
Hb:4.3~8.1g/L,PLT:71~165×109/L;大便潜血(+—+++);Bun:21.3~41mmol/L。
Cr:750~1400umol/L。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8例,采用枸橼酸钠抗凝血液透析治疗;另一组28例,采用常规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肾功能,血小板,凝血功能有均衡性(见表1)1.1.2 CRRT设置: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CVVHDF)治疗,采用德国费森尤斯mulitFiltrate Ci-Ca,德国费森尤斯空心纤维血液透析滤过器:Ultraflux AV600S,有效膜面积1.4m2,最大跨膜压600mmHg,德国费森尤斯连续性血液净化管路mulitFiltrate Cassette。
尿毒症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上消化道出血是尿毒症的重要合并症,为尿毒症病人死亡原因之一。
此症状在临床较常见,病因复杂,病变为胃肠道多部位病变。
主要病因有:
1、尿毒症患者常合并胃肠黏膜损害。
患者血液中的尿素弥散到消化道,在尿素分解细菌的作用下使胃肠道氨含量增加,氨对胃肠黏膜损害引起糜烂、出血、溃疡。
2、尿毒症多伴凝血功能障碍。
尿毒症时体内尿素、肌酐及胍类等毒素增多,影响血小板的粘附和生成,同时体内多抗凝物质降低,抗凝作用减弱导致出血。
3、尿毒症患者钙磷代谢紊乱。
尿毒症时钙磷代谢障碍,血钙降低,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增多,刺激胃泌素分泌,胃酸分泌增加,破坏了胃黏膜屏障。
4、尿毒症常合并贫血,胃肠黏膜缺血,黏膜自身修复差。
一旦发生消化道出血又可使肾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
治疗原则:
1、尿毒症合并消化道出血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治疗尿毒症的基础病是关键。
进行充分合理的透析一旦出现尿毒症,应早期进行血透或腹膜透析,有出血时应行无肝素透析。
2、必要时应及时输入新鲜血液及富含血小板的新鲜血浆,可有效补充血小板第Ⅲ因子和凝血因子。
3、尿毒症时禁用或慎用可引起出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冬眠灵、安定、潘生丁、前列腺素E1等,以及纤维蛋白溶解酶抑制剂、磺胺类和广谱抗生素、中分子右旋糖酐。
4、尿毒症时若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阳性,应使用肝素。
对贫血者可输注红细胞等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