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生歌
- 格式:docx
- 大小:20.09 KB
- 文档页数:8
六字诀是一个极简单又很古老的功法,其中的六字即“嘘、呵、呼、呬、吹、嘻”。
通过正确地口型呼此六字,其发音所产生的气流振动能激发相应器官(肝、心、脾、肺、肾及三焦所包括的器官)产生共振,促使其相应器官快速排病,并能激发其相应气机,促进经络运行,补气扶正。
六字诀治病见效快、效果好,养生保健功效显著,所以自古不仅为中医所推崇,而且为道家、佛家、武术家所接受,并在中医、道家、佛家、武术界广为流传。
关于六字诀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庄子(约前369-前286年)的《庄子·刻意》:“吹呴(xu)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
”在西汉时期《王褒传》一书中,也有“呵嘘呼吸如矫松”的记载。
六字诀较为完整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著名道士、医药学家陶弘景(456~536年)的《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及隋代京黑先生所撰的《神仙食气金柜妙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
委曲治病,吹以去寒;呼以去热;嘻以去风,又以去痛;呵以去烦,又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劳极)”。
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541或581~682年)的《孙真人卫生歌》:“春嘘明目本扶肝,夏呵心火可自闭,秋呬定收金肺润,冬吹肺肾得平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在后来各个时期的医、道、佛家著作中,关于六字诀的治病养生作用多有记述,如《崇山太无先生气经》说:“…呬属肺,主鼻,有寒热和,依呬吐纳,兼皮肤疮病。
…”《赤凤髓》说:“…腰膝冷多阳道微,微微纵气以吹之,不用外边求药饵。
”《四时调摄笺》则言:“损有吸以补之法”。
若肝脏虚以“嘘”作吸气以补之,若心脏虚以“呵”作吸气以补之,若脾脏虚以“呼”字作吸气以补之,肾虚以“吹”字作吸气以补之,肺虚以“呬”字作吸气以补之。
《景岳全书》则言吸气发音补阳,呼气发音补阴,故“阴微不练吸,阳微不练呼。
”明代名医、明太医院医官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以六字诀治五脏六腑之病。
六字诀养生功吐故纳新是中国古代养生术之一,它可以祛病延年,健身养生,也是道家初级修炼的基础功夫。
一、功理六字指的是:嘘(xū)、呵(hē)、呼(hū)、呬(xì)、吹(chuī)、嘻(xǐ)。
唐代名医孙思邈,配合四时之季节,编写了卫生歌: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
发宜常梳气宜敛,卤宜数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
二、功法1、吐纳法语心肝脾肺肾五脏,命门三焦精神常。
心“呵”顶上连叉手,肝若“嘘”时目瞪睛。
脾病“呼”时须口嘬,肺知“呬”气双手擎。
肾“吹”抱取膝头平,三焦隔若卧“嘘”宁,早晚呼吸三十六,七十二候自精明。
久练此功有妙津,行步如刮一阵风。
2、吐纳身形吐纳身形,也就是指吐纳的身体姿势,站行坐卧皆可吐纳健身。
身体正常强健者,四种姿态皆可吐纳。
站:身体虚灵正直,双脚站与肩平,两手自然放于下丹田处(指肚脐),目平视前方。
行:身体虚灵逍遥,在河边草地上,树林中,或环境优雅的地方吐纳。
在专人指导下,可以走九宫八卦步吐纳。
一般人不易做到,只有高级养生者可效。
此法很难普及。
坐:年老体弱有残疾者,可以采取坐姿,在庭院或家里都行,坐椅要适中,身体不要靠椅背,脊椎要正直,两手平放于双膝上,两脚踏地与肩宽,目视前方,全身松开,虚灵自然。
卧:年老体弱有残疾者,可取卧姿平躺于床上,枕头不要过高,双手交叉平放于下丹田上(肚脐上),全身放松,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吐纳方法古人养生提倡吸取天地日月之精华,吐纳的要旨也是如此,要求撷取日月星之精华。
吐纳太阳之气:早上太阳刚出山,面对太阳,取站行坐卧四种姿势,将“呵嘘呼呬吹唏”六字,按顺序张口(字要低微出声)呼气各九次。
尔后自然将嘴合拢,全身放松,鼻子无为吸气。
无为吸气,即鼻自然吸气至肺部,非后天有意有为之作。
即吐气有为(有意),纳气无为也。
吐纳月亮之气:太阳落山,明月高照,面对皎月即可吐纳,方法与吐纳太阳方法相同,但要求每字数为六。
字字珠玑的古人养生歌诀作者:郁鲲来源:《科学养生》2015年第10期少饮酒,多吃粥;多茹菜,少食肉;少开口,多闭目;多梳头,少洗浴;少群居,多独宿;多收书,少积玉;少取名,多忍辱;多行善,少干禄;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没。
(作者不详,清代褚人获《坚瓠三集》卷二中收录)这首无名氏所作的《多少箴》流传很广,它以极其简洁的语言讲述了八多八少的养生原则。
第一条讲少饮酒,第二条讲多吃蔬菜,这是古代养生学一贯主张的饮食原则。
第三条讲少开口,意思是多言伤气,且易祸从口出,招惹是非。
多闭目是讲“闭目养神”可使心神免受侵扰,有利于健康。
第四条讲多梳头,这是因为人的头部经络密布,用梳齿摩擦头皮,不仅有益于头发的保养,还可以通络醒脑,顺经助思;讲少洗浴是因为古代浴室简陋,缺乏必要的保暖设施,冷天洗浴容易受寒。
如今洗浴条件已可以保证不会轻易受寒,这一条可忽视不拘,因为多洗浴对促进肌肤与身体健康有利。
第五条“少群居,多独宿”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群居时多人同室呼吸,空气混浊,易于疾病传染。
二是指“夫妇同房”,古人认为,夫妻同衾,难免煽起欲火,导致性生活无节制,损伤身体。
第六条中的“多收书”是指多读书,这样可以明白事理、促进思维;“少积玉”是指不要贪聚财物,防止骄奢淫逸对身心的危害。
第七条“多忍辱”是古人倡导的修身养性原则,意思是受辱时要有宽宏的肚量,不要因为激愤而丧失理智,做出不冷静的事情,招致祸端,伤害身体。
“少取名”是指名高易遭忌和丧失自我,不如不求闻达,安命保身。
第八条“多行善”是佛家与道家的一贯宗旨,其意义在于我与人为善,人亦与我友好,从而造成有利于养生的和谐人际环境。
“少干禄”就是远离官场,这是道家“无为”主张的具体化,道家认为官场复杂,仕途险恶,容易使人身心俱疲,损害健康。
末句“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没” 说的是养生的要点是清心寡欲,只有这样才能不受物欲诱导,不做出伤身伤心的事情。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中医传统养生功法六字诀六字诀,也称“六字气诀”,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
它是通过呬、呵、呼、嘘、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动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
其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历史源流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
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
陶弘景是当时著名的道家修炼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
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
在《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部分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
”自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变化。
传至唐代名医孙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顺序,配合四时之季节,编写了卫生歌,奠定了六字诀治病之基础。
歌云: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
发宜常梳气宜敛,齿宜数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
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
自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
六字诀流传到现在,在功法上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功法理论保持了唐宋以来按中医五行五脏学说来阐述的主体框架,对呼吸口型及发声方法的认识渐趋统一,肢体的动作导引与意念的导引原则上遵循中医经络循行规律。
六字诀与脏腑的关系呵为舌音正对应于心——火,呼为喉音正对应于脾——土,吹为唇音正对应于肾——水,嘘(嘻)为牙音正对应于肝(胆)——木,呬为齿音正对应于肺——金。
“嘻”通少阳经脉,既可疏通胆经,又可疏通三焦经脉。
中医认为“少阳为枢”,通少阳即可调理全身气机,三焦的作用正是通行全身诸气。
养生歌人到古稀休叹老,企盼百岁精神好。
微笑坦然人生事,修身养性保健康。
人生兴趣嗜好多,篮排足球老力衰。
扑克棋艺喜欢乐,乒乓球拍仍拼搏。
动时家务手脚勤,静时书报益心脑。
世无长生不老人,更无仙丹与妙药。
人生长短实难料,生命运动益康寿。
生命一眠万事空,哪有灵魂永世存。
科学的睡眠睡眠是人体自然的生理现象,合乎人体生理的要求。
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应。
”“天地”指自然界,意即人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
古人曰:“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眠食者能长生”。
莎士比亚曾写道:“睡眠是一切精力的源泉,是病患者的灵药。
”毛主席曾对睡眠、休息和工作作了辩证而精辟的阐述,他说:“睡眠和休息失去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
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
”太阳累了天就黑,月亮累了天就亮。
人疲劳了自然思睡。
人们在生活中,有劳有逸,逸是为了更好地劳。
人的脑神经活动,有兴奋,有抑制,抑制是为了保护脑神经细胞过度疲惫而遭破坏。
睡眠,闭目安息,大脑处于抑制状态,而且,四肢运动停止,肌肉张力松弛,呼吸深长,心跳平缓,全身都得到最充分的休息。
所以,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使头脑清醒,精神饱满,更好地进行学习、工作和劳动。
俄国贝蒂洛娃教授说过:“睡眠是休息的主要方法,在各项健脑方法中,没有一项比睡眠更重要。
”她做了一个试验:使一条小狗绝食,使另一条小狗日夜不眠,看看饥饿和失眠,谁最厉害?绝食的小狗25天还能活着,而日夜不眠的小狗5昼夜就死了。
可见动物也不能缺少睡眠,人更是如此。
人们通常是白天学习工作或劳动,黑夜睡眠(特殊情况例外)。
此外,还应根据各人的需要和习惯,进行午睡,特别是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容易疲劳。
无论大人小孩,应该适当午睡,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保证下午更好地学习工作或劳动。
睡眠不足,人会烦躁、易怒,食欲不振,肌肉软弱,体重减轻等。
但是,睡眠过多,大脑长时间处于抑制状态,反而会使人昏昏欲睡,呵欠连天,精神萎靡不振,新陈代谢减弱,加速大脑和人体器官的衰老。
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
它的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南北朝时代陶弘景发明长息法。
他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
纳气有一,吐气有六。
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嘘、呵、呼、呬、吹、嘻,皆为长息吐气之法。
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
歌云: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
发宜常梳气宜敛,卤宜数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
明代太医院的龚廷贤在他著的《寿世保元》中,也谈到六字诀治病。
书中说:“不炼金丹,且吞玉液,呼出脏腑之毒,吸入天地之清。
”又说:“五脏六腑之气,因五味熏灼不知,又六欲七情,积久生病,内伤脏腑,外攻九窍,以致百骸受病,轻则痼癖,甚则盲废,又重则伤亡,故太上悯之,以六字诀治五脏六腑之病。
其法以呼字而自泻去脏腑之毒气,以吸气而自采天地之清气补气。
当日小验,旬日大验,年后百病不生,延年益寿。
卫生之宝,非人勿传。
呼有六曰:嘘、呵、呼、呬、吹、嘻也,吸则一而已。
呼有六者,“以嘘字治肝气,以呵字治心气,以呼字治脾气,以呬字治肺气,以吹字治肾气,以嘻字治胆气。
此六字诀,分主五脏六腑也。
“嘘”字吐气法:“嘘”字音xū,属牙音。
发音吐气时,唇齿微开,嘴角后引,口唇微微用力拉“扁”,槽牙上下平对,中留缝隙,舌尖放平,舌体微微后缩,槽牙与舌边亦有空隙。
发声吐气时,气从槽牙间、舌两边的空隙中呼出体外。
“呵”字吐气法:呵音hē,为舌(上)音,发声吐气时,唇齿微张,舌体微微后缩并上拱,舌体后部两边轻贴上臼齿,气从舌上与上腭之间缓缓而出。
“呼”字吐气法:“呼”音hū,为喉音,发声吐气时,唇齿张开,舌两侧上卷,口唇撮圆前伸,气从喉出后,在口腔中形成一股中间气流,经撮圆的口唇呼出体外。
延年益寿歌养生有道人寿过百不稀奇,早逝多因情欲起①;勤劳乐观人老慢,闲懒欲纵易生疾。
淡泊名利心舒畅,切莫犯法和违纪;修善积德能增寿,嫖赌黄毒害无际。
早睡早起勤锻炼,做爱必须按规律;饥餐渴饮防过量,一日三餐少油腻。
忠孝善真传家宝,教育后代齐努力②;家门和顺万事兴,延年益寿靠自己。
注:① 前人对“情、欲”的解释不一,主观认为:“七情”指喜、怒、哀、乐、忧、恶、惧;“六欲”指食、睡、性、物(含金钱与求能)、爱(含尊重与归属)、生(含长寿、健康与求后)故素有“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之说。
② 指后代成材是延年益寿的滋补剂,必须有赖于家人教育的同一性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配合。
■王业创既不违背原则,又不给人以难堪,所以得人尊敬。
◇ 科学生活 长寿老人生活有规律,早起早睡,睡硬板床,一日三餐,软饭为主,营养适中。
由于不少老人过惯了半饱半饥生活,所以患胃肠疾病的老人很少,这些老人不因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暴饮暴食,注意饮食有度。
◇ 家庭和睦 采访中发现,百岁老人家庭大部分都是二代、三代同堂,和睦相处,邻里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代际和谐,子孙孝敬,家庭幸福。
◇ 社会和谐 东台市政府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颁发《高龄老人优待证》,让这些老人享受多项优惠。
为百岁老人整生日一次性发放500元慰问金,每月还发放300元/人的“尊老金”;各级卫生部门每年为高龄老人定期体检,查病治病,建立健康档案;基层党政组织制定了高龄老人优惠措施,建立起高龄老人整生日祝寿和节日慰问制度,如该市新曹社区还对100岁、90岁整生日的高龄老人家庭的子女分别颁发敬老奖金1088元和488元,鼓励出现更多的高龄老人。
东台市老人长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她)们都懂得养生之道。
古代医学家提倡“天人合一”, 讲究的就是“顺其自然,心理健康,适量运动,平衡膳食,自我保健,科学生活”。
东台市的老人就是这样通过自觉、不自觉的养生行为,延缓了衰老,涌现出许多寿星。
失传已久的50首中医养生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
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
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百病生于气,止于音音乐可以深入人心,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
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
生理学上,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
这就是“五音疗疾”的身心基础。
急!附近新出一室一厅,家电齐全,可做饭,0中介费。
广告用乐如用药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
展开剩余94%音乐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具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
而且音乐需要炮制,同样的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
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
让情绪兴奋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乐曲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
养心音乐:心:五脏中的君主★心脏通常不会偷懒,它一刻不停的搏动完全符合属于火的特性。
心脏掌控着精神和血液的循环,然而,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在减少的睡眠、很少运动的身体……无一不在伤害我们的心,所以很容易心脏系统的不适。
★心常见不适:失眠、心慌、心胸憋闷、胸痛、烦躁、舌尖部溃疡。
★属心的音阶:徵音,相当于简谱中的“5”。
徵调式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性情欢畅的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最佳曲目:《紫竹调》。
心气需要平和,这首曲子中,运用属于火的徵音和属于水的羽音配合很独特,补水可以使心火不至于过旺,补火又可使水气不至于过凉,利于心脏的功能运转。
我国古人洗脚沐足养生诗歌25首在古代,洗脚沐足是一种养生方法,旨在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清洁。
古人也常将自身的经验和体验用诗歌表达出来,以此来传授这些养生技巧。
以下是我国古人洗脚沐足养生诗歌25首。
1、《洗足颂》:“足兮其若皮帛,骨其若筋木。
俯视自亲报,不磷不蹙,厚而无形。
”2、《洗足颂》:“美惟洗足,犹卧草枕,归而按之,污泥不复。
”3、《洗足颂》:“采物未有美于足兮,名言虽多物不若足。
”4、《捧盆子儿》:“捧盆子儿泼水来,惊起一堆蛐蛐。
还好今天天气好,太阳公公来照耀。
”5、《洗足颂》:“足在支筵,不肯交尾。
”6、《足阳明经》:“足阳起于承山,流注分足荥泉。
足荥泉在足之上液。
”7、《洗足颂》:“足以算无数,分趾以为名。
”8、《洗足颂》:“足为身之余冠,在下而居上。
”9、《海神操》:“足足神疲,双手无力。
”10、《洗足颂》:“足如飞鸟,行如低飞。
”11、《洗足颂》:“日入之后,洗足而眠。
”12、《洗足颂》:“足践不增葳蕤,膝弯不生虚肿。
”13、《浴足歌》:“浸泡之水非泉非源,但见人身化为白纸。
”14、《洗足颂》:“纵令清风扫脚心,裸足踏沙梭出境。
”15、《洗足颂》:“足之为言,莫若善柔。
”16、《临湘诗》:“清水浸足,潺潺而流。
”17、《拈花诗》:“水落为足,风吹成沙。
”18、《洗足颂》:“足践之物,莫若蒲草。
”19、《足阳明经》:“足阳之气,贯穿于股;流注于足。
”20、《洗足颂》:“足兮顣顲,惊恐慎尔。
”21、《洗足颂》:“足之不逝,在于合节。
”22、《洗足颂》:“足下抵土,其气向上。
”23、《洗足颂》:“足立方宇,当如水落泉流。
”24、《洗足颂》:“足似倾钟,令人且欲睡。
”25、《洗足颂》:“足兮朝露,沐浴之时心自桃李。
”这25首诗歌既有养生之道,也有诗意美感。
它们将洗足沐足的养生效果、注意事项、步骤等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相信在今天,这些古老的养生方法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可供我们从中寻找灵感和启发。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养生歌 诀中,有两首问答形式的歌诀十分有趣,它们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阐述了未病先防、注意保健、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
第一首是三国时期魏国文O李润《三叟长寿歌》与《十叟长寿歌》学家应瑋(190年~ 252年)所作的《三叟长寿歌》: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
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辞,内中妪貌丑; 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 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这首歌诀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路人在田间遇见三 位年逾百岁的老叟在锄草,非常惊奇,就上前拜问三老如此 健康长寿的原因。
第一位老人说,他长寿的诀窍是家中老婆长得丑陋。
这 听起来有点开玩笑的意思,实则是指要健康就要节欲固精,颇有道理。
第 二位老人说,他的诀窍是节制饮食,即吃饭不可过饱。
这与现代“吃饭七分饱”的养生观念一致。
第三位老人说,他长寿的诀窍,是夜里睡觉时不用被子蒙住头。
睡觉时把头露在外面,可以保证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当然有利健康。
天气寒冷时,还可以锻炼头部对寒冷的耐受力,不会轻易感冒。
这首歌诀以“行道人”与“陌上三叟”的 问答形式,告诉人们要想长寿必须注意的三 点因素。
尽管没有涵盖长寿的全部要素,所 涉及的几点都是养生的重要因素,值得人们吸取。
第二首是清代名医叶桂(1667年~ 1746 年)所作的《十叟长寿歌》:昔有行路人,海滨逢十叟,年皆百余岁,精神加倍有。
诚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寿?一叟捻须曰:我不湎旨酒;二叟笑莞尔:饭后百步走;三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四叟拄木杖:安步当车久;五叟摩巨鼻:清气通窗牖;六叟抚赤颊:沐日令颜黝;七叟稳回旋:太极朝朝走;八叟理短鬓:早起亦早休;九叟颔首频:未作私利求;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
善哉十叟词,妙诀一一剖。
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寿。
不难看岀,叶桂作这首歌诀,明显受到 《三叟长寿歌》的启发,只不过将故事发生地 从“田间”改为“水边”,将“三叟”敷陈为“十 叟”。
养生功法——六字诀展开全文偈颂: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歌云: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
发宜常梳气宜敛,齿宜数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
六字诀:呵(管心脏)、嘘(管肝脏)、呼(管脾胃)、嘻(管三焦)、吹(管肾脏)、呬(管肺)。
六字诀,即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
特点: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养性延命录》:“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
纳气有一,吐气有六。
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
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古代文献对此有很多论述,秦汉《吕氏春秋》有关于用导引呼吸治病的论述。
《庄子·刻意》篇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六字诀方法:六字诀是一种吐纳法。
它是通过呬、呵、呼、嘘、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
预备式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双膝微屈,全身放松,呼吸自然。
呼吸法顺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所时读字,同时提肛缩肾,体重移至足跟。
调息每个字读六遍后,调息一次,以稍事休息,恢复自然。
一、嘘字功平肝气嘘,读(xū)。
口型为两唇微合,有横绷之力,舌尖向前并向内微缩,上下齿有微缝。
呼气念嘘字,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自小腹前缓缓抬起,手背相对,经胁肋至与肩平,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上。
两眼反观内照,随呼气之势尽力瞪圆。
屈臂两手经面前、胸腹前缓缓下落,垂于体侧。
再做第二次吐字。
如此动作六次为一遍,作一次调息。
嘘气功可以对治目疾、肝肿大、胸胁胀闷、食欲不振、两目干涩、头目眩晕等症。
无名氏的《多少箴》
清代褚人获《坚瓠三集》卷二有一篇《多少箴》云:
少饮酒,多吃粥;
多茹菜,少食肉;
少开口,多闭目;
多梳头,少洗浴;
少群居,多独宿;
多收书,少积玉;
少取名,多忍辱;
多行善,少干禄;
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没。
延年益寿要诀《十寿歌》
《坚部补集》卷一还有一篇《十寿歌》
一要寿,横逆之来欢喜受;
二要寿,灵台密闭无情窦;
三要寿,艳舞娇歌屏左右;
四要寿,远离恩爱如仇寇;
五要寿,俭以保贫常守旧;
六要寿,平生莫遣双眉皱;
七要寿,浮名不与人争斗;
八要寿,对客忘言娱清昼;
九要寿,谨防坐卧风穿牖;
十要寿,断酒莫教滋味厚。
孙思邈的《四少歌》和《卫生歌》
他的《四少歌》云: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
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孙思邈又有一首《卫生歌》云:
春寒莫使绵衣薄,
夏热汗多需换着。
秋冬衣冷渐加添,
莫待疾生才服药。
古代三叟的长寿诀
郑喧《昨非庵日篡》记述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某地农村有三个老叟都活过了100岁,可是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康,还能参加体力劳动。
有一天,一位客人看见三叟在田间锄草,非常惊奇,就上前拜问道:"三老如此健康长寿,有什么秘诀呢?"
一叟答道:
家中妻粗丑。
二叟答道:
量腹节所受。
三叟答道:
暮卧不覆首。
苏东坡的四味药歌诀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善养生之术。
《东坡志林》卷一载,有一次张鄂向他请教,求他给开一个药方,东坡说:"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
其药四味而已。
"于是就提笔写下来,张某接过来一看,那四味药是:
无事以当贵,
早寝以当富。
安步以当车,
晚食以当肉。
无名氏的《坐忘铭》
郑暄的《昨非庵日篡》还记有一则《坐忘铭》,其文云:
常默元气不伤,
少思慧烛有光。
不怒百种和畅,
不恼心地清凉。
这里,顺便介绍一则今人的"四不要诀",也饶有趣味。
诀云:
说话不要吵,
吃饭不要饱。
走路不要跑,
遇事不要恼。
陈宪章的《忍字箴》前节讲到养生贵在忍字,而忍最难,前人对此有不少深刻的议论。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明代著名思想家陈宪章的《忍字箴》:
七情之发,唯怒为遽,
众怒之加,唯忍为是。
当怒发炎,以忍水制,
忍之又忍,愈忍愈励。
过一百忍,为张公艺,
不乱大谋,乃其有济。
如其不忍,倾败立至。
邵雍的《养心歌》
《坚部补集》卷三有《养心歌》三篇,说是出自《说圃识余》,考其原作者,乃是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
邵雍字尧夫,晚年隐居于洛阳城南,名其居处为"安乐窝",精心研究养生之道,
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其《养心歌》云:
得岁月,忘岁月;
得欢悦,忘欢悦。
万事乘除总在天,
何必愁肠千百结?
放一宽,莫胆窄,
古今兴废言可彻。
金谷繁华眼里尘,
淮阴事业锋头血。
陶潜篱畔菊花黄,
范蠡湖边芦月白。
临潼会上胆气豪,
丹阳县里萧声绝。
时来顽铁有光辉,
运退黄金无艳色。
逍遥且学圣贤心,
到此方知滋味别。
粗衣淡饭足家常,
养得浮生一世拙。
王阳明的《修身歌》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原名守仁,字伯安,后世尊称他阳明先生。
他对养生之道也很重视,有些见解不同于常人,曾作诗一首云:
饥来吃饭倦来眠,
只此修元元更元。
说与世人浑不解,
却于身外觅神仙。
石天基的《却病歌》
石天基是明代人,生平未详。
他有一首《却病歌》云:
人或生来气血弱,
不会快活疾病作。
病一作,心要乐,
心一乐,病都却。
心病或将心药医,
心不快活空服药。
且来唱我《快活歌》,
便是长生不老药。
清代人金武祥《粟香随笔》中有一则《五行养生格言》云: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
淡泊寡欲,肾水自足。
耐人寻味的"八个一"歌
明代人胡文焕辑录的《类修要诀》中,有一首养生歌,非常风趣:
笑一笑,少一少;
恼一恼,老一老;
斗一斗,瘦一瘦;
让一让,胖一胖;
袁树姗的《心命歌》
清代命理学家袁树姗在他的《命理探源》中曾作过一首《心命歌》说明一个人在世上的贫贱富贵,除了先天的命理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修心养性积德行善。
兹复录于此:
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
心好命不好,天地终有保。
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
心命俱不好,贫贱受烦恼。
心乃命之源,最要存公道。
命乃形之本,穷通难自料。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桥。
修心不听命,造物终须报。
李广诛降卒,封侯事虚杳。
宋祁救蝼蚁,及第登科早。
善乃福之基,恶乃祸之兆。
阴德与阴功,存忠更存孝。
富贵有宿因,祸福人自招。
救困与扶危,胜如做斋醮。
天地有洪恩,日月无私照。
子孙受余庆,祖宗延寿考。
我心与彼心,各欲致荣耀。
彼此一般心,何用相计较。
第一莫欺骗,第二莫奸较。
萌心欲害人,鬼神暗中笑。
命有五分强,心有十分好。
心命两修持,便是终身宝。
范传忠的《明心歌》
现把今人命理大师范传忠所作《明心歌》也复录于此,意在告戒世人凡事要顺其自然,不要
过份强求,但同时更要自强不息地去奋斗:
世上人人想发财,
富贵自然有安排。
非份之想君莫有,
自强不息衣食来。
人人都知当官好,
命里无官莫强求。
逢迎贿赂可怜虫,
不如垂钓看水流。
人人都知美酒香,
志气消磨身体伤。
劝君莫贪杯中物,
俭约勤奋福自昌。
非德之色君莫爱,
须知福里藏祸胎。
欲多身命皆有损,
那堪事后悔不该。
争强好胜性凶顽,
横事官非来缠绵。
劝君莫忘忍与和,
气大伤身后悔难。
冯梦龙的《酒色财气》歌
酒是烧身硝焰,
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阎王钓铒,
气是无烟火药。
吕洞宾《养生诗》
不负春光不负人,不欺神道不欺贫。
有人问我修行法,只种心田养此身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合和服平安。
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奉真修道守中和,铁杵成针要琢磨。
此事本然无大巧,只争日逐用功多。
息精息气养精神,精神丹田气养身。
有人学得这般术,便是长生不老人。
如鼎沸,如沉沦,失道迷真业所根。
有人平却心头棘,便把天机说与君。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
有人跳出墙儿外,便是长生不老方。
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见人。
忠孝义慈行方便,不需求我自然真。
举世人士何所依,不求自己更求谁?绝嗜欲,戒贪痴,莫把神灵暗里欺。
命要传,性要悟,入圣超凡由汝做。
三清路上行人少,畜类门前争入去。
人人气血本通流,营卫阴阳百刻周。
岂在闭门学引气,正如头上又安头。
精养灵根气养神,此真之外更无真。
神仙不肯分明说,迷了千千万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