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892.50 KB
- 文档页数:7
社会建构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的新取向社会建构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具有丰富的方法论意蕴。
其基本旨趣“交往中的建构”彰显着教学活动的实践本性与文化品性,其核心范畴“主体间性”、“生活世界”、“结构化”等动态言说着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与生成本质。
以社会建构论为分析话语,是对教学理论研究传统的突破,是对教学理论研究视角的转换,亦是我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创新的需要。
[标签]社会建构论建构主义教学研究分析话语由于对建构者、建构材料、建构机理等存在认识上的分野,使建构主义分流为不同的话语系统或流派,如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控制论系统观、对待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等。
国外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因此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我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一度比较活跃,学人纷纷引入建构主义来解构传统教学理论,率先向传递说、培养说、塑造说等教学本质预成论发难,反对将学生作为“容器”、“花草”、“泥板”,主张视学生为实践生成主体。
然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发展至今,却受到了来自学界内部的质疑。
譬如有学者认为,建构主义理论“若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的原有经验与主动建构,而忽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否认知识掌握的客观标准,那就超出了其合理的范围”。
我们需要从这些质疑中反思:究竟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自身值得质疑,还是我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取向值得反思?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主要选择激进建构主义作为其分析话语,所倡导的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实质是建筑主义学习理论,不能全面揭示教学活动的实践本性;社会建构论的基本旨趣“交往中的建构”正好符合教学活动的实践本性,其核心范畴动态言说着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与内在机理,具有丰富的方法论意蕴,是我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的未来取向。
一、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意蕴社会建构论根植于二三百年前开始的哲学发展,尤其是受到启蒙运动、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等的影响。
社会建构主义简介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一股重要思潮,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又称科学知识社会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理论,是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变革。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以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理论为基础,所以,也称之为“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
剑桥哲学辞典认为:“社会建构主义。
它虽有不同形式,但一个共性的观点是,某些领域的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
”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因此,它反对客观主义,强调主客体间的互动,认为个人主体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个人心理的潜在隐喻。
个人主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各类工具和符号为中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与社会的协商,在内在“自下而上的知识”的基础上转换、吸收外来“自上而下的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与知识,实现“有意义的社会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作为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深深地扎根于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倡导的建构性认识论指导着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和行动。
而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当今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同样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思潮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产物,这在性质上决定了其流派众多、体系庞杂,不同的学者受不同学科、不同思想来源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的理论倾向。
瑞士学者迪斯贝尔根曾经列举了不同范式倾向的建构主义,包括: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认知图式论、批判建构主义、情境建构主义、建构实在论、系统建构主义等诸多理论观点。
但所有的建构主义都坚信: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获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
这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建构主义的第一信条。
建构主义的其它一些信条,多数体现着各种样式建构主义流派间的分野。
建构主义定义建构主义是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和理解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知觉和认知过程。
它认为知识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通过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社会交往中建构出来的。
在建构主义的框架下,知识和现实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建构主义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观察者的主观解释。
它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知识是通过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观察、交流等互动过程中建构出来的。
个体的认知过程和经验是有限和片面的,因此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变化的过程。
同样的事件或事物对不同的个体来说可能引起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建构主义关注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和知识建构的影响。
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观点、价值观、信念等产生深远影响。
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文化圈子会给予个体不同的认知框架和知识结构。
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学习,逐渐接受并与他人共享特定的观点和知识。
这种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得知识成为一种共同构建的社会产品。
建构主义也强调语言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人类表达和传递意义的重要工具,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语言交流,个体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理解和解释,同时也从他人那里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
语言的使用和交流过程中,个体的观点和知识得以不断修改和调整,最终形成一种共同的认识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教育过程也被视为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育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探究、实践、合作等方式建构知识。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从事实探究、问题解决和对话交流等活动,帮助他们建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结构。
总体而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一种个体和社会之间互动建构的产物,个体在社会、文化和语言环境中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方式建构自己的认识和知识。
建构主义的观点对于理解个体认知过程和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社会学的核心理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试图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并通过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互动来揭示社会规律。
在社会学中,有一些核心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
本文将介绍几个主要的社会学核心理论。
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社会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不同部分相互依存的系统,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
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需要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和平衡。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二、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冲突理论是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核心理论。
它强调社会中的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存在。
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和冲突构成的。
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是由资源、权力和地位的分配不均引起的。
社会冲突理论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并试图揭示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三、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人们之间的符号交流和互动构成的。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对符号的解释和意义的构建。
个体的行为和行动是基于他们对符号和意义的理解。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角色和身份的建构,以及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四、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现实是由个体和群体共同建构的。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现实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而产生的。
个体和群体的观念、信念和价值观对社会现实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关注社会现实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并强调社会现实是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产物。
这些核心理论在社会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们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并提供了不同的分析框架和视角。
当然,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还有许多其他的理论和观点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但是,这些核心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特征探索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是一个在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中广泛讨论和运用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世界的本质是由社会的交互过程所建构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断通过自身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建构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探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特征。
一、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发展不是由个体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其周围的经验和社会实践决定的。
它认为,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于人类认知的形成和运作至关重要。
个体是在社会关系中发展并形成的,而这种关系是与时间和空间相关的,不同的社会环境会影响其认知和行为的发展。
二、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认知和行为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产物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过不断的交互和建构而不断变化的。
它认为,社会和文化环境会影响个体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发展。
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由其参与社会交互和建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所决定的,而这些经验和知识可能会因人际互动的不同而变化。
三、社会建构主义强调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语言和符号是人类认知和交流的基本工具。
它认为,个体在与其他人互动中所使用的符号和语言会影响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塑造。
符号和语言的意义是由社会建构的,他们所表达的意义只是对于人们的理解而言是有效的,这也意味着,意义的建构需要通过社会交互和讨论来实现。
四、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构造性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交互和建构得到的,这意味着知识是动态的和不稳定的。
它认为,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和理解是通过其参与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取得的。
这也意味着,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个体对于世界的理解是通过交互而形成的,所以任何一个观点或理解都是暂时的和相对的。
综上所述,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建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