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来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要点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可追溯至瑞上的皮亚杰(J. 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位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是早期的建构主义理论,具有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了唯物辩证法。
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就是这些原始概念构成了思维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外界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不断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扩充、完善与发展,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建构与发展的主要方法。
皮亚杰还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其认知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即维持原有平衡的认知状态过程(同化一一图式的扩充)和寻找新的平衡的认知状态过程(顺化一一图式改变)。
其中图式就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刺激情景中,会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所谓同化就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己有的认知结构(图式)L|」,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所谓顺应就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因此平衡就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层次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而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丁•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简介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一股重要思潮,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又称科学知识社会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理论,是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变革。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以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理论为基础,所以,也称之为“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
剑桥哲学辞典认为:“社会建构主义。
它虽有不同形式,但一个共性的观点是,某些领域的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
”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因此,它反对客观主义,强调主客体间的互动,认为个人主体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个人心理的潜在隐喻。
个人主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各类工具和符号为中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与社会的协商,在内在“自下而上的知识”的基础上转换、吸收外来“自上而下的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与知识,实现“有意义的社会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作为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深深地扎根于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倡导的建构性认识论指导着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和行动。
而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当今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同样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思潮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产物,这在性质上决定了其流派众多、体系庞杂,不同的学者受不同学科、不同思想来源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的理论倾向。
瑞士学者迪斯贝尔根曾经列举了不同范式倾向的建构主义,包括: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认知图式论、批判建构主义、情境建构主义、建构实在论、系统建构主义等诸多理论观点。
但所有的建构主义都坚信: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获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
这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建构主义的第一信条。
建构主义的其它一些信条,多数体现着各种样式建构主义流派间的分野。
维果斯基对于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强调有社会性意义的活动对人类意识的影响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认为社会环境对学习有关键性的作用,认为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的整合促成了学习。
社会行为是一种能够帮助解释意识变化的现象,并能建立起一种使行为与思想相统一的心理。
社会环境通过它的“工具”影响到认知;工具是指它的文化物品及它的语言和社会机构。
认知发展源于在社会交互作用中文化工具的使用,源于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心理转换的过程中。
维果斯基的思想是一种辩证建构主义的理论,因为它强调人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介是发展与学习中的关键机制。
维果斯基的最有争议的观点是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来源于社会环境。
这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声明,有很多的事实来支持它。
语言过程可能是最有影响的。
维果斯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掌握传播文化发展和思想的外部过程,即掌握语言、计数和写作之类的方法。
一旦这个外部过程被掌握,下一步就是运用这些符号来影响思想和行为,以及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管理。
在自我管理中使用内部言语的重要功能。
尽管这样的论述给人以深刻印象,维果斯基的理论似乎有些过于强悍。
研究证据显示,年幼的儿童在他们有机会从所处的社会文化中学习这前,就已了解很多这个世界运作的方法。
儿童也似乎有获得某种概念的生理性预设机制(如:理解做加法可以使数量增加),这是不依赖于环境的。
尽管社会学习影响到知识的建构,但是那种宣称所有学习者是源于社会环境的论点似乎过于夸张。
虽然如此,我们理解学习者的文化是很关键的,在解释学习和发展的时候需将之考虑进去。
启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看上去并不难理解,有社会性意义的活动对人类意识有很大影响,既是将人们的意识放之于社会的背景中,似乎是为如何建立人类意识指出了一条道路,将“人类的自我意识”这个词条进行分解,便是人类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类意识在众多流派哲学家中并没能被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不像星系反而像是流沙,大抵社会活动只能是对个人自我意识的参考与影响。
看看理论基础和简评就行一、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基于建构性的认识论,在当代哲学思潮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相互融合中逐渐发展起来,并演化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当代哲学思潮为社会建构主义提供哲学基础影响社会建构主义的当代哲学思潮较多,催生并推动社会建构主义发展的哲学思潮主要有三股:一是以波普尔为首的科学哲学,二是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三是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
以波普尔(Karl Popper)为首的科学哲学的发展,动摇了人们对知识可靠性的迷信,给当今建构主义以重大启示。
波普尔认为经验可以证伪一种理论,任何理论都最终逃脱不了被证伪的厄运,猜测——证伪——再猜测——再证伪……就是科学迫近真理的道路。
在他的基础上,库恩又发展了这种思想。
库恩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在科学革命中的决定作用,主张科学的增长是非理性的,还认为“科学只是解释世界的一种范式”,而“知识是个人的理解”。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日常语言哲学则反对客观主义,为建构主义理解事物提供新的思维。
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概念,他认为说话者在依据一定的规则用语词做各种游戏,语词只是工具,它本身没有意义,它的意义是我们在按自己的目的使用它们时赋予它们的;同时强调事物只是在某种意义上有共同的特点,但不存在绝对的普遍的规律,每一种事物都是独特的。
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是在批判结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哲学流派。
后结构主义认为任何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没有它自身的“实质的”意义,只有“关系上的”意思,强调结构意义的不确定性,进而指出“文本”在更广阔范围内和更大程度上的意义的不确定。
后结构主义观点引起了大部分人文科学领域观察问题角度的深刻变化,建构主义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
这三股哲学思想汇聚起来,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要求去掉本质和必然。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是20世界心理学宝库中颇具特色的瑰宝。
该理论主要涉及彼此间有机联系着的有关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活动说、中介说和内化说。
这一形成于本世纪初的心理发展理论在70年代传入西方后,与建构主义思潮融汇,产生了作为建构主义重要范型之一的“社会建构主义”,本文将扼要阐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的社会建构主义作一个简介。
1.心理发展的活动说心理发展的活动说是维果茨基有关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维果茨基有关“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这就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维果茨基,1956,p,7)。
维果茨基早在20年代就注意到活动在高级心理机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意识与活动的统一性,即意识不是与世隔绝、与活动分离的内部封闭系统,活动正是意识的客观表现。
所以,可以通过活动对意识进行客观研究,把意识的事实加以物化,转换成客观的语言,转换成客观存在的东西。
由此,维果茨基明确区分了“意识”与“心理”这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概念:“心理”概念既适用于动物,也适用于人,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反映形式,而意识则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级的反映形式,它是人所特有的。
混淆“心理”与“意识”的本质区别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论的问题,这会导致生物还原论的错误。
维果茨基提出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心理学原则,强调意识从来都是某种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
该原则的提出表明:1)维果茨基力求克服传统心理学最主要、最基本的弊病之一棗将意识的理智方面与其激情棗意志方面分离开来,而坚持将意识看作是由理智与激情、认知与情绪棗意与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统一的、动态的意义系统。
2)维果茨基努力纠正以孤立看待各种心理机能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以及视心理机能变化的机能心理学的错误。
他指出,意识与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维果茨基心理学观点概述维果茨基作为西方心理学的一座里程碑,因其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
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主张,心理学应该坚持科学的、决定论的、因果性的解释原则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反对将复杂的形式分解成简单的成分。
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质由社会关系构成”之论断的正确性,拒绝从大脑深处解释高级心理过程。
维果茨基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
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
4、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以下是维果茨基在心理学方面的主要观点阐述:1. 心理发展观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的发展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对于个体来说: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两条客观规律是:一、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二、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据此,维果茨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显然,这种转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棗“内化”机制。
同时,这也表明内化的过程是一种转化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的过程。
2、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式: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行为主义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
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二)华生的行为主义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影响注意的因素有:(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2.保持过程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维果茨基一、生平概况维果茨基,列夫·谢苗诺维奇(1896—1934年)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学教授,普通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病理心理以及艺术心理等方面许多著作的作者。
维果茨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雅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他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读了许多心理学、语言学和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著作。
他开始在戈麦尔做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1924年被邀请到莫斯科工作,先后在心理研究所、H.K·克鲁普斯卡娅共产主义教育学院、第二莫斯科大学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或教学工作,1934年因患病逝世,终年38岁。
维果茨基在苏联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一些研究与观点对以后苏联心理学和许多心理学家(如A.H·列昂捷夫、A.P·鲁利亚等)影响很大。
他在苏联心理学中最先提出所谓“文化历史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的一切高级心理过程(言语、思维、逻辑记忆、随意注意等)都是在活动中发展和借助语言实现的。
语言具有社会历史的根源。
它最初在人的共同活动中形成,以后变成个人心理的工具。
人借助这个工具,能够思维并可以随意地控制自己行为,能使心理过程具有间接的性质。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论,承认人的心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是正确的。
在教学和发展问题上,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大纲和方法,应当不仅符合儿童已经达到的智力水平,而且应当符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布置给儿童要完成的作业,应当符合他们智力发展的水平,这样才能促进他们智力的不断发展。
显然,这一观点也是正确的,而且至今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维果茨基对心理学的很多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
1925年,他针对行为主义与唯心主义心理学所导致的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发表了“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的重要论文。
他明确指出“忽视意识问题就给自己堵塞了研究人的行为这一相当复杂问题的途径。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是认知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以维果茨基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的社会文化机制。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虽然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且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但这种建构也不是随意的任意建构,而是需要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并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只有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来参与某一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内化有关的知识。
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专家、教师、辅导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
知识建构的过程,不仅需要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更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一、内化理论:学习作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维果茨基认为,人具有动物所不具备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概念思维、理性想象、有意注意、逻辑记忆等,其核心特点是以语言和符号作为工具,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各种活动和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
所谓内化,就是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地指引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维果茨基说,一切文明的东西都是社会的东西。
因此,行为的文化发展来自于社会的发展。
与此相应,符号最初也是社会联系的手段、影响他人的手段,而后才成为影响自己的手段;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高级心理机能,也是“社会的东西的模塑品”。
在文化发展中,任何机能最初都是作为心理之间的范畴表现出来,而后才作为心理之内的范畴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高级心理机能最初是社会的、集体的、合作的,而后才变成个体的、独立的。
这种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化,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内化机制。
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区别与联系1,认知建构主义描述的是个⼈⽅⾯的⼼理,将其范围局限于个⼈的头脑。
是以⽪亚杰的
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与原来的认知学习理论有更⼤的连续性。
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个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形成、丰富和调整⾃⼰认知结构的过程。
就其实质⽽⾔,意义建构是同化和顺应统⼀的结果。
⼀⽅⾯,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融⼊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另⼀⽅⾯,新经验的进⼊⼜会使原有的经验发⽣⼀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
换⾔之,认知建构主义强调意义的双向建构过程。
2,社会建构主义是认知建构主义的进⼀步发展,是以维果茨基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的社会⽂化机制。
3,在知识⽅⾯,认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主观、积极建构的⽤来反映其个⼈的经验;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类社会范围中,通过个体与个体间的相互作⽤及个体⾃⾝的认知过程⽽建构进来的。
4,认知建构主义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强调双向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强调实践,强调⽂化中介和社会源泉的影响。
5,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应主动、积极的操纵要学习的对象和观念。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应在社会情境中积极的相互作⽤。
⽪亚杰认为发展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喂过死鸡“最近发展区”认为学习应先于发展促进发展。
我不知道应不应该放进去。
我现在找到的资料有关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乎都是⽪亚杰与喂过死鸡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