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新手必学脉诀脉诀(一、二)原文脉诀(卢铸之老老师所传文字部分):其一:肺和膈间右寸知,胃脾大肠命关尺。
膻中与心左寸辨,肝胆之脉左关明。
小肠膀胱肾左尺,女子宫胞亦此寻。
轻取六腑重为脏,举寻按取浮中沉。
注:轻取六腑脉,重取五脏脉,肾脉重取要至骨。
其二:脉速需用息度衡,每分十七应永恒。
常脉一息四五至,三至为迟六七急。
注:诊脉者以自己的呼吸每分钟十七息,衡量被诊者脉速。
故“平脉”为诊脉之要。
脉诀讲解各部脉的解释:(1)膈间:横膈膜上叫膈间;膻中:心包,即心的包膜。
要把部位弄清,记熟,熟到不想,一搭手就知道哪个脏腑。
(2)举:搭上为举;寻:切脉时不准,可移动手指,举起另外手指,直到找到,为寻;按:重取。
(3)此脉诀与老本的《内经知要》上是一致的,其他的都不要看。
(4)现在亚健康的我们看有90%以上,官方的统计数字是60%~70%,这些人都需要姜、桂、附,不然我也不用那样辛苦。
需要大家认认真真学习郑卢医学,解决真正阳虚的问题。
(5)一息:一呼一吸。
每分钟十七次要永恒,要准确,多半次或者少半次都不行。
(6)四五至是常脉,也就是说每分钟68次,到85次之间是常脉。
要不看手表就能够知道患者的脉数,看手表就是西医的做法了。
(7)三至和六七至都是病脉。
要求1. 一个月练好每分钟十七次呼吸。
2. 先学四个脉象(自己去体会)(1)浮脉:如水中浮木(小块木头),去按,搭指即得,浮脉主风。
沉取时浮起为脏脉浮,就是洪大。
(2)沉脉:与浮脉相对,轻取无,沉取有,叫沉脉。
轻取时稍重一点就是腑脉沉;沉取时再重一点就是脏脉沉。
沉脉主气虚。
(3)紧脉:①如绞绳索。
体会粗线绞起来的味道,一松一退的,就是紧。
我当时在成都的黄瓦街看绞麻绳,一看就是半天,就是去体会这个紧的感觉。
②来去匆匆。
似人走得很匆忙。
这个比较常用,外感,太阳伤风、伤寒,都要查紧脉等。
(4)滑脉:如珠滚盘(上覆绸子)那种感觉。
这种脉常遇到,特别是女子,女子月经、怀孕、白带等都有滑脉,月经的滑脉如果不明显的话,月经就不正常。
中医推荐《脉诀》脉诀章,中医切脉有妙招,收藏了吧!《脉诀》左寸下指法如六菽(大豆也)之重,(仍以其人之肥瘦为别)为心本位。
(在指顶为阴、为心,在指节为阳、为小肠。
余皆仿此)。
五菽以下,七菽以上,皆心与小肠络脉也。
关以十二菽为肝胆本位,尺以至骨为肾、膀胱本位;右寸三菽为肺、大肠本位,关以骨肉之间为并仿前例推之。
浮大而散,心之平。
弦而长,肝之平。
按至骨,举指来疾而实者,肾平也。
肺平浮涩短,脾胃平缓而满指。
凡下指本位不平,便可寻详病情矣。
切脉至右尺部,必两手并诊消息之。
取三焦应脉,浮为上焦,与心肺脉合;中为中焦,与脾胃合;沉为下焦,与肝肾合。
不合,则气必乱而脉不真,须再切也。
盖此部命门之火,系于心包,而三焦之位,实在五脏部位之中虚处,一气流行,绵绵不息,所谓呼吸之根,性命之蒂也。
男子喜满指沉实,似弱而无数滑,女人喜满指浮泛,似盛而不伏涩。
故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
高阳生,五代时入,着为《脉诀歌括》,托为王氏叔和。
而今本杂以洁古“伤寒脉入式歌”,又被熊宗立妄注,大为俗学之疑。
叔和,晋人,自有《脉经》,犹复抵牾,大段古书难尽信也。
脉家书甚多,要不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外,求脉之明,为脉之晦。
独滑伯仁《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者为提纲。
予补以有力、无力二者。
丹溪以血、气、痰、水为病之提纲,则脉滑在血分,而有余为痰,凡有形者从之;涩在气分,而有余为火,凡无形者从之。
浮在表,沉在里,(非三部九候之浮沉,此为脉势,彼为指法。
)迟为寒,数为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执此提纲,脉可得而明矣。
《入式歌括》是以伤寒脉为例而作,不然,阳弦头痛定无疑,凡弦脉皆头痛乎?《脉经》谓∶性急人脉急,缓人脉缓。
夫脉者,气血之营运于呼吸者也。
血禀偏胜必多缓,阴之静也;气禀偏胜必多急,阳之躁也。
以此论其血分、气分孰为不足可也,岂情性之谓哉?重大之病,一日三脉多变,难治。
沉日日脉不移,难治。
痼疾岁月不改,难治。
本脉皆平,络脉否者,宜攻击之。
脉诀脉理细如毫毛发,得其精微有几家,明了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不论它,知四者辨析分明,用方选药定不差。
总纲:浮脉:听我把浮脉细说,沉脉:将沉字说于你知,轻轻的就能摸着,重重的要按至底,浮字之中分迟数,沉中亦寓迟数理,浮迟表寒何用讲,沉迟里边寒如冰,浮数往往表热多,沉数内热不须提,浮而无力是虚火,沉而无力知是气,浮而有力寒风搏,沉而有力定有积,把浮字牢牢记着。
把沉字且且记之。
切脉:学看脉部位分明,寸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大小肠两寸分并。
临诊脉时贵沉静,不要斜视勿妄听,诚心静气念脉情,病在何脏与何腑,虚当补来实当攻,寒宜温来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恕不愧当医之名。
诊脉时要稳呼吸,以己呼吸候彼息,察其间断与连续,一息四至和平脉,再加一至也是吉,三迟二败寒冷疾,六数热来七为急,八九十死期将至,当医人要阴阳分,浮数为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有阴,阴极似阳阳似阴,其间最易把人混,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左寸浮脉:归脾汤诗: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参术芪龙神,远志香枣仁,脾土困,金必败,咳嗽痰吐;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养心汤诗: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
半草志桂味,血足心知宁。
补心加石菖,开窍效更灵,蜜丸朱砂衣,引用灯心尝,去了五味子,加草和中堂。
补心丹诗:补心三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左寸沉脉:导赤散诗:左寸沉,心火实,实则亢害,生地木通甘草稍,还有竹叶清上焦,移热于小肠中,便闭赤涩,数为清凉降实火,南方丙丁自然消。
或淋浊或口糜,疼痛难忍,逍遥散:导赤散或逍遥,一剂清泰,逍遥治人不自得,苓术芍药当归柴,如不然泻心汤,亦可使得。
生地薄荷同煎服,加味栀子丹皮来。
泻心汤:泻心汤中芩连黄,三味能泻实火强,大黄必须酒蒸用,至于芩连生无妨。
五世家传《脉诀》诊脉口诀山西老中医萧通吾继承五世家传《脉诀》诊脉口诀萧通吾继承五世家传《脉诀》的基础上经过六十多年的临床实践,验证了各种脉象与疾病变化的关系。
浮脉左寸脉浮是伤风,目眩头痛风痰壅。
浮兼虚迟心气少,心神恍惚不安宫。
浮散心气虚烦躁,洪数心经被热攻。
左关脉浮主腹胀,数因风热入肝中,怒气伤肝脉浮促,心胸逆满不相通。
左尺脉浮小腹胀,膀胱风热是尿涩。
芤则男子必尿血,妇女崩带定无疑。
迟是疝气脐下痛,浮而无力是肾虚。
右寸脉浮肺受寒,咳嗽清涕寒风痰,如遇洪浮为肺热,浮迟喘咳吐痰涎浮细本是肺阴伤,干咳少痰声嘶哑。
右关脉浮是脾虚,中满不食郁气居,浮大涩来因吐食,浮迟脾胃虚寒余。
右尺脉浮下焦风,大肠秘结苦难通,若逢浮虚元气少,浮数风热大肠攻。
沉脉左寸脉沉心内寒,胸痛皆因饮与痰。
关沉痃癖小腹痛,沉伏肝寒胁刺连。
尺沉肾脏寒邪侵,腰背冷痛便浊频。
男子精冷女结血,沉细筋酸尿余淋。
右寸脉沉肺受寒,停痰咳喘气舒难,紧滑咳嗽因伤冷,细滑骨蒸寒热缠。
右关脉沉是胃寒,食积中满与吐酸。
右尺脉沉腰酸痛,若还沉细痢脐寒。
迟脉左寸脉迟心内寒,湿凌膻中布散难。
关迟手足皆拘急,胁下时痛因受寒。
尺迟肾虚小便浊,妇女月水定然难。
右寸脉迟寒入肺,冷痰气促胸不宽。
右关脉迟中焦冷,脾胃有寒食不甘。
右尺脉迟脏冷泻,小腹疼痛腰膝艰。
数脉左寸脉数口舌疮,咽喉疼痛苦难当。
左关脉数肝经热,头晕目疼邪火亢。
左尺数为下焦热,遗浊淋癃小便黄。
右寸脉数肺经热,吐红咳嗽内生疡。
右关脉数肺有热,呕逆痰壅火炎亢。
尺为相火炎上象,滋阴降火始能康。
滑脉左寸脉滑心热盛,实大心惊舌又硬。
关滑目痛肝有热,尺滑淋赤茎中痛。
右寸脉滑痰涎呕,毛焦咽燥晕在头,有时津涕粘而咳,须知肺热疗解瘳。
关滑脾热并口臭,食不化时吐逆咎。
右关滑因相火炎,肠鸣下痢不能安。
涩脉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浅散。
或一止复来,三五不调。
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
左寸脉涩心耗虚,冷气心痛有血淤。
关涩肝虚胸胁痛,筋失濡养身转疼。
中医脉诀长脉左寸脉长心火盛,心烦失眠并多梦。
左关脉长肝气逆,胸肋胀满带呃逆。
左尺脉长奔豚证,少腹攻冲常作痛。
右寸脉长满逆定,肃肺降气法宜用。
右关脉长土郁病,呃逆呕吐胃胀痛。
右尺脉长肾气强,根固柢深体健壮。
短脉左寸脉短心气亏,心悸气短不得眠。
左关脉短肝气郁,胸肋满闷善太息。
左尺脉短小腹痛,月经淋漓是漏证。
右寸脉短肺气虚,咳嗽气短精神疲。
右关脉短胃气痞,胃脘满闷常嗳气。
右尺脉短真阳衰,精滑梦遗火不实。
洪脉左寸脉洪心热盛,目赤口疮头痛证。
关洪邪热在肝经,烦躁易怒遍身疼。
左尺脉洪膀胱热,小便淋漓或尿血。
右寸脉洪因肺热,口燥咽干喘急烦。
关洪吐逆郁口渴,皆因胃热使其然。
右尺脉洪大便秘,腹满下血苦难言。
微脉左寸脉微心内惊,心虚血少头又疼。
关微气少胸中满,四肢拘急恶寒生。
左尺脉微败血症,男子精伤女血崩。
右寸脉微上焦冷,寒痰不化在胸凝。
关微胃寒并气胀,脾虚难化腹痛增。
右尺脉微因脏冷,虚寒泄泻冷似水。
细脉左寸脉细心血衰,健忘怔忡梦多惊。
关细肝经阴血伤,双目涩困并头晕。
左尺脉细肾阴虚,腰酸腿困或梦遗。
右寸脉细肺阴伤,潮热盗汗或音哑。
关细脾虚湿邪旺,肠鸣泄泻大便溏。
右尺脉细丹田冷,泄泻温补救之康。
濡脉濡脉极软而浮,如绵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如水上浮沤。
左寸脉濡心血虚,自汗如珠常怔忡。
关濡气血不通畅,血不营筋身酸疼。
左尺脉濡男精少,夫人溺数淋漓重。
右寸脉濡体倦怠,憎寒发热肺气壅。
关濡脾弱难消化,纳呆腹胀或浮肿。
右尺脉濡下元冷,相火无力泄泻生。
弱脉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
多为气血两亏,尤以阳气虚弱为主。
左寸脉弱阳气虚,心慌气短精神疲。
左关脉弱筋萎软,四肢拘急并恶寒。
左尺脉弱小便频,肾虚耳鸣腰脊痛。
右寸脉弱多恶寒,神疲气短懒开言。
右关脉弱是脾虚,便溏腹胀食不思。
右尺脉弱肾阳衰,阳痿遗精并早泄。
紧脉左寸脉紧必项强,头痛目痛食寒伤。
左关脉紧腹肋痛,筋脉拘急是应症。
左尺脉紧腰膝痛,脐痛小便不能通。
右寸脉紧鼻塞壅,恶寒咳嗽身酸疼。
脉诀完整版脉诀脉诀脉学著作。
①宋·崔嘉彦撰。
又名《崔氏脉诀》、《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
一卷。
撰年不详。
作者鉴于脉理难明,“非言可传,非图可状。
”遂以较通俗易晓的文笔,以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义理,便于习诵。
崔氏论脉以“浮、沉、迟、数为宗”,对后世脉学有相当影响,明·李言闻曾予补订,改名《四言举要》,李时珍将其辑入《濒湖脉学》中。
②《王叔和脉诀》的简称,详见该条。
③南宋·刘开撰。
又名《刘三点脉诀》、《复真刘三点先生脉诀》。
撰于1241年。
本书将七表八里脉法总括为浮、沉、迟、数四类,分别就寸、关、尺三部四类脉的主病作了概述。
④清代刘璞、叶盛、董西园、朱铭石、陈璞等分别曾撰《脉诀》,但流传不广。
<篇名>金匮篇书名:脉诀作者:崔嘉彦朝代:宋年份:公元1189年 <目录> <篇名>正文属性:人身之脉本乎荣卫荣者阴血卫者阳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手太阴经可得而息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寸关与尺两手各有揣得高骨上下左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三至名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在人消息在人差别迟数即得即辨浮沉浮表沉里深浅酌斟浮数表热迟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察其六部的在何处一部两经一脏一腑左寸属心合于小肠关为肝胆尺肾膀胱右寸主肺大肠同条关则脾胃尺命三焦不特脏腑身亦主之上下中央三部分齐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直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浮沉迟数有内外因外因于天内缘于人天则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寒数则热盛内因浮脉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躁何疑表里寒热风气冷燥辨内外因脉证参考浮沉之脉亦有当然浮为心肺沉属肾肝脾者中州浮沉之问肺重三菽皮毛相得六菽为心得之血脉脾九菽重得于肌肉肝与筋平重十二菽惟有肾脉独沉之极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脉理浩繁总括于四六难七难专衍其义析而言之七表八里又有九道其名乃备浮而无力是名芤脉有力为洪形状可识沉而有力其脉为实无力微弱伏则沉极脉迟有力滑而流利无力缓涩退同一例数而有力脉名为紧小紧为弦疑似宜审合则为四离为七八天机之秘神授之诀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泛泛浮浮如水漂木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滑脉如珠往来转旋举按皆盛实脉则然弦如张弦紧如细线洪较之浮大而力健隐隐约约微渺难寻举无按有便指为沉似迟不迟是谓之缓如雨沾沙涩难而短迟则极缓伏按至骨濡则软软弱则忽忽既知七表又知八里九道之形不可不记诸家九道互有去取不可相无可以相有过于本位相引曰长短则不及来去乖张形大力薄其虚可知促结俱止促数结迟代止不然止难回之三脉皆止当审毫厘牢比弦紧转坚转劲动则动摇厥厥不定细如一线小而有力弦大虚芤脉曰改革涣漫不收其脉为散急疾曰数脉最易见即脉求病病无不明病参之脉可决死生然有应病有不相应此最宜详不可执定人安脉病是曰行尸人病脉和可保无危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扶危温痰风未可疏寒中太阳浮紧而涩及传而变各状难悉阳明则长少阳则弦太阴入里迟沉必兼及入少阴其脉遂紧厥阴热深脉伏厥冷在阳当汗次利小便表解里病其脉实坚此其大略治法之正至于大法自有仲景伤寒有五脉非一端阴阳俱盛紧涩者寒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此名中风勿用寒药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此非风寒乃湿温病阴阳俱盛病热之极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惟有温病脉散诸经各随所在不可指名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或涩或细或濡或缓是皆中湿可得而断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随时变迁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香港脚之脉其状有四浮弦为风濡弱湿气迟涩因寒洪数热郁风汗湿温热下寒熨腰痛之脉皆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濡细则湿实则闪肭指下既明治斯不忒尺脉虚弱缓涩而紧病为足痛或者痿病涩则无血厥寒为甚尺微无阴下痢逆冷热厥脉伏时或而数便秘必难治不可错疝脉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沉迟浮涩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晕而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证治滑数为呕代者霍乱微滑者生涩数凶断偏弦为饮或沉弦滑或结或伏痰饮中节咳嗽所因浮风紧寒数热细湿房劳涩难右关濡者饮食伤脾左关弦短疲极肝衰浮短肺伤法当咳嗽五脏之嗽各视本部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形盛脉细不足以息沉少伏匿皆是死脉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证内脉参考秤停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沉弦细动皆气痛证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心中惊悸脉必代结饮食之悸沉伏动滑癫痫之脉浮洪大长滑大坚疾痰蓄心狂乍大乍小乍长乍短此皆邪脉神志昏乱汗脉浮虚或涩或濡软散洪大渴饮无余遗精白浊当验于尺结芤动紧二证之的鼻头色黄小便必难脉浮弦涩为不小便便血则芤数则赤黄实脉癃闭热在膀胱诸证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设见浮大后必难治水肿之证有阴有阳察脉观色问证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屎赤溺兼渴为阳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则可治虚则危急胸痞脉滑为有痰结弦伏亦痞涩则气劣肝积肥气弦细青色心为伏梁沉芤色赤脾积痞气浮大而长其色脾土中央之黄肺积息贲浮毛色白奔豚属肾沉急面黑五脏为积六腑为聚积在本位聚无定处紧浮牢小而沉实或结或伏为聚为积实强者生沉小者死生死之别病同脉异气口紧盛为伤于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滑而不匀必是吐泻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夏月泄泻脉应暑湿洪而数溲脉必虚极治暑温泻分其小便虚脱固肠罔或不痊无不痢脉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细无害五疽实热脉必洪数如或微涩证其虚弱骨蒸劳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如汗加咳非药可除头痛阳弦浮风紧寒风热洪数温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必涩痰厥则滑肾厥坚实痈疽浮数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疼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发痈之脉弦洪相搏细沉而滑肺肝俱数寸数而实肺痈已成寸数虚涩肺痿之形肺痈色白脉宜短涩死者浮大不白而赤肠痈难知滑数可推数而不热肠痈何疑迟紧未脓下以平之洪数脓成不下为宜阴搏于下阳别于上血气和调有子之象手之少阴其脉动甚尺按不绝沉为有孕少阴属心心主血脉骨为胞门脉应于尺或寸脉微关滑尺数往来流利如雀之啄或诊三部浮沉一止或平而虚当问月水男女之别以左右取左疾为男右疾为女沉实在右浮大在右右女左男可以为离经六至沉细而滑阵痛连腰胎实时脱血瘕弦急而大者生虚小弱者即见死形半产漏下革脉主之弱即血耗立见倾危诊小儿脉浮沉为先浮表沉里便知其源大小滑涩虚实迟容根据脉形以审证治大凡妇人及夫婴稚病同丈人脉即同例惟有妇人胎产血气小儿惊疳变蒸等类各有方法与丈夫异要知妇孺贵识证形问始之详脉难尽凭望闻问切神圣工巧愚者脉脉明者了了病脉诊法大略如斯若乃持脉犹所当知谓如春弦夏名钩脉秋则为毛冬则为石实强大过病见于外虚微不及病决在内四脉各异四时各论皆以胃气而为之本胃气者何脉之中和过与不及皆是偏颇春主肝木夏主心火脾土乘旺则在长夏秋主肺金冬主肾水五脏脉象与五运配肝脉弦长厌匕聂匕指下寻之如循揄叶益坚而滑如循长竿是谓太过受病于肝急如张弦又如循刀如按琴瑟肝死之应浮大如散心和且安累匕如环如循琅病则益数如鸡举足死操带钩后踞前曲浮涩而短蔼匕如盖此肺之平按之益大病如循羽不下不上死则消索吹毛匕沉濡而滑肾乎则若上大下锐滑如雀啄肾之病脉啄啄连属连属之中然而微曲来如解索去如弹石已死之肾在人审识脾者中州平和不见然亦可察中大而缓来如雀啄如滴漏水脾脏之衰脉乃见此又有肥瘦修长侏儒肥沉瘦浮短促长疏各分诊法不可一途难尽者意难穷者理得之于心应之于指勉旃小子日诵琅琅造道之玄。
脉诀脉法纂要脉诀十六则,二十七脉医家四要古谓医法,望闻问切,为之四要。
望者,望其气色,为之色诊,得病人神色,知病人之轻重;闻者,得病人之声音,知中气之虚实;问者,得病之根由、平习之壮弱、病候、脏腑、饮食、二便、好恶、情形;然后察脉,为之切,切者,病症与脉相符相反,层层细察,详夺病情,立方用药,庶无谬误。
古人立法意蕴幽深,当以为规矩准绳。
脉之名义《内径》曰: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者,精神之妙用也,脉行而气血随行;胃气者,后天之本也,胃气旺则气强血旺,精神足也;肾水者,先天之源也,人之根本也,名为神门,是以胃气神门二脉之为要也。
古人云:由此二脉则生,无此二脉则死。
谷气者,饮食之精华也。
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为阴;六腑者,胃、胆、三焦、大小肠、膀胱也,为阳;营者,血之营于内,为里;卫者,气之卫于外,为表。
脏与腑,阴阳配合,为表里也。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肝与胆、脾与胃、肾与膀胱,皆阴阳表里也。
三焦者,上中下气候也。
上焦如雾,以候膻中胸膈也;中焦如沤,以候中脘腹中也;下焦如渎,以候少腹丹田也。
膻中者,心包络也,为厥阴经。
以五脏六腑并心包,为十二经络也。
以脉之流行,人之五脏六腑、表里阴阳反复推明,以求病之根源也。
寸关尺之名义脉之流行,于寸关尺之总会也。
手大指鱼际下肘腕高骨之分也。
上部为寸,在高骨上;中部为关,在高骨前;下部为尺,在高骨下。
左右手同,先准关部,然后寸尺,肘长宜疏,肘短宜秘。
左关前为人迎,右关前为气口。
脏腑之气,皆出于谷气,亦为气口也。
以关脉一部,分为三段,上段即人迎气口也。
按左关肝脉,肝为风府;右关脾脉,脾为仓癝,故伤寒症中,人迎紧甚伤于风,气口紧甚伤于食。
脾胃者,水谷之大源也。
脏腑之气,皆出于谷气,即气口也,六部之总称,非专指右关前而言也。
脉辩至数一呼一吸,合为一息。
脉来四至,平和之则;五至无疴,闰以大息;三至为迟,迟则为冷;二至少气,寒之极矣;一至以下,是为死脉;六至为数,数即热症;七至夺精,八至脱精,热之极矣;九至离经,十至命尽。
【脉诀口诀】精脉经:脉法体象、主病、兼病诀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脉①脉管。
气血运行的通道。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
”《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
《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②脉搏,脉象。
《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促脉脉脉学名词。
系一种脉象。
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
《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
《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
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死脉。
为不宜耳。
余仿此。
三部死脉。
脉经尺脉上不至关。
为阴绝。
寸脉下不至关。
为阳绝。
死不治。
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
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虽困无害。
所以然者。
如树之有根也。
按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若其脉微细如丝。
按之无有者。
此肾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
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
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
此几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
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
无此虽凶无妨。
《陈氏幼科秘诀》革脉革脉脉学名词。
指一种脉象。
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 作者:结脉结脉脉象之一。
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
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
《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
”《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
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
主寒。
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中医脉诊速成:脉诊口诀与百误歌,中医必背!六四脉诀是指左手寸、关、尺,右手寸、关、尺,两手共六部脉。
每部脉按浮、沉、迟、数四种脉象进行阐述!肝经沉脉歌诀左关沉肝经实,郁而不伸。
胸胁痛,胃脘疼,二目赤昏。
怒伤肝不荣筋,久则崩淋。
每食后,吞酸味,如醋浸心。
数般病,逍遥散加入左金。
六四脉决的脉象均由歌诀表示,化繁为简,便于记忆。
能让学习者在短短的五天之内掌握脉诊并恰当的选方遣药,并能应用于临床,得心应手。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伞。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脉诀考证译注pdf引言概述:脉诀考证译注PDF是一种能够帮助医学爱好者深入了解脉诀的电子书籍。
脉诀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理解中医理论和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脉诀考证译注PDF的内容和作用。
正文内容:1. 脉诀的概述1.1 脉诀的定义和作用脉诀是中医学中关于脉搏的理论和诊断方法,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
脉诀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判断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以及预后的判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2 脉诀的分类和特点脉诀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脉象、脉度、脉形等。
每种脉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诊断意义,通过对脉诀的分类和特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脉诀进行诊断。
2. 脉诀考证的意义2.1 脉诀考证的历史渊源脉诀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脉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书,通过对古代医书的研究和考证,可以了解到脉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理解脉诀的内涵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脉诀考证的方法和过程脉诀考证是通过对古代医书和文献的研究和比较,来确定脉诀的真实含义和用法。
脉诀考证需要深入研究古代医书的语言、文化背景和医学理论,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医书和文献,可以找出其中的异同之处,从而确定脉诀的准确含义。
2.3 脉诀考证的意义和作用脉诀考证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脉诀。
通过对脉诀的考证,可以避免对脉诀的误解和错误应用,提高脉诀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脉诀考证还可以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学习和研究资源,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
3. 脉诀译注的意义和方法3.1 脉诀译注的定义和目的脉诀译注是对脉诀进行解释和注释的过程,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脉诀的含义和用法。
脉诀译注可以对脉诀的关键词汇、短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和注释,使其更易于理解和运用。
3.2 脉诀译注的方法和技巧脉诀译注需要深入了解脉诀的内涵和背景知识,同时结合古代医书和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细致的解释和注释。
诊脉赋-中医脉诀诊脉赋诊脉之法细条陈,一静其心定本神,思虑两忘无外意,三匀呼吸诊他人。
皮下轻指探六腑,胃气微虚肌肉寻。
六十滑间明藏珠,七讨息数往来分。
人身大抵同田地,必须祥明其五行。
观听脉声与察色,为医治病得见精。
七表八里九道脉总论七表属阳名不同,浮风芤血滑多痰。
实热弦劳紧痛间,沉因气痛缓皮顽。
涩则伤精阴败血,又闻迟冷伏格间。
濡多自汗偏宜老,弱脉精虚月体酸。
长则气理短则病,细气少虚代气衰。
促为热极结为积,虚惊动脱血频来。
数则心烦大病进,革去精血亦奇哉。
七表八里总浮沉迟数浮脉主风虚之病。
浮病脉属阳,在表,举指轻按而得之,曰浮。
浮而有力为洪。
无力为芤。
浮而长大为实。
沉脉主痰气之病。
沉脉属阴,在里,举指轻按而得之,曰沉。
沉而有力为滑。
沉而无力为弱。
沉而似有似无为微。
沉而至骨为伏。
迟脉主冷痛之病。
迟脉属阴,在脏。
举指半重之在内,再按乃见。
一息三至曰迟。
有力为涩。
无力为濡.迟而似有似无曰缓.数脉主疮热之病.数脉属阳在腑.举指轻按而极急.一息六至曰数.数而有力曰弦.无力为紧.凡诊脉按至骨而见者,谓之有力.按至骨而无者谓无力.余皆仿此.总解脉诀男子先看左手,女子先看右手,左寸脉应乎手小肠.沉取应乎心.左关脉,浮取应乎胆,沉取应乎肝.左尺浮取膀胱,沉取应乎肾.男肾为藏精之腑,女肾繁胞之门.右手寸取应乎大肠,沉取应乎肺.右关浮取应乎胃,沉取应乎脾.右尺浮取应乎三焦,沉取应乎命门.命门即是包络.三焦无脏为空寄之名.浮于上,沉于下,动于前,应乎后,上者属气属阳,轻乎皮毛而得者曰表.沉下者曰属血属阴,属腑.重于筋骨而得者故曰里.浮之下,沉于上,筋骨之间而得者曰中部,故曰半表半里.血气之分,主阴阳两病.动前者乃人迎气口.宜用侧手取之,动前有脉,则血气有余.动前无脉,则气不足.应后者亦侧手取之,应后有脉则血有余,应后无脉则血不足.浮应七表为阳.沉应八里为阴.寸脉应乎为上焦.关脉应乎为胸腰.尺脉应乎为脐足.六脉浮中沉迟数.六脉浮而有力为之气实.浮而无力为之气虚。
二十八脉[脉诀]1;浮脉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暑伤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疾。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畜,沉迟痼冷,沉数主热,沉滑痰实,沉涩气病。
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或有痰。
无力而沉虚于气,沉而有力疾病寒。
寸沉痰淋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3;[迟脉]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
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一吸三至来去既慢。
多有塞障现象。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煨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结瘫数虚肺痿,一吸六至脉流薄疾。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遗凉泻虚稳补,肺病秋深及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饮降火汤。
5;[滑脉]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畜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咳嗽多。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浊淋看尺部。
6;[涩脉]涩主血少伤精病,妇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妇人无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肘胸,胃虚肋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7;[虚脉]血虚脉虚弱,久病脉虚为死脉,虚病在内气血两亏。
虚脉身热为伤暑,自汗怔仲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血气莫蹉跎。
血不营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精血病。
却在神门两部居。
8;[实脉]血脉实者为水谷之病。
血脉虚者[营养不良]。
实脉为阳火并成,发狂言语吐频频。
或是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痛舌强气填胸。
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5、牙痛长,腿痛短。
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5、四季脾旺不受邪。
1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2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2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2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2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2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2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2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如血室。
2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3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3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32、内侵膻中则为厥脉理心灯医家脉理最为先,此中妙决要精研,三部五脏犹易识,七诊九侯至难传;掌后高骨为关脉,前寸后尺三部全,左寸心经与小肠,关部肝胆正相当,尺部膀胱合与肾,右寸肺经与大肠,脾胃正在关部内,尺部命门和三焦,三部五脏既分明,七诊之法亦要精;静心忘虑均呼吸,先诊虑际指要轻,微重饥端沉至骨,病人息数俱察清,七诊既明论九侯,浮中沉在指下求,三部俱有浮中沉,此为九候莫在等,七诊九侯辩既真,人身三焦亦要分,脉中寸部管上焦,须知从头至于心,中焦从心至于脐,脉居关部不须疑从脐至足为下焦,尺部寻之自不迷,三焦部位即分当,各脉形状亦要商,脉行三十最繁浩,浮沉迟数为大纲,浮脉形状果如何,按之不足举有余,沉脉重按方可得,一息三至脉为迟,数脉一息来六至,四脉形状亦辨真,诊时下指细推祥,先求本脏脉相当,肺脉浮涩脾和缓,心脉浮大肝弦长,命门三焦宜沉细,肾脉沉滑最为良,一息四至中和象,不浮不沉气悠扬,此为平脉休断病,有病之脉再参祥;浮而有力风来侵,无力为虚损真阴; 沉而有力乃为积,无力气逆脾寒深;迟而有力乃为寒,无力腹疼因痞端;数而有力当作热,无力疮痒疼难安;数而沉细属虚火,若兼繁盛是伤寒;总言回脉知大略,再分六部仔细参;左寸脉浮心不宁,神昏话乱梦多惊,胸中烦躁痰涎甚,伤风发热与头疼;心脉来沉积浮梁,胸满肋疼冷饮伤,咯血虚惊夜不寐,气粗崩漏淋难当;心迟腹疼胃虚真,心疼呕水小便频,胸满脐疼身拘紧,怔仲虚汗渐伤神;心数烦躁言语狂,小便不和舌生疮,目昏头眩兼呕血,烦渴口苦与舌强;左关脉浮肝受风,瘫痪筋拘怒气冲,身疼麻木臂不举,面肿牙疼便血脓;肝脉沉兮怒伤肝,血虚爪枯目昏酸,肥气肋疼胸胀满,惊悸肠鸣睡不安;肝迟中寒疝气成,筋挛骨疼目泪盈,痃癖肠疼不大息,转筋麻木触事惊;肝数风热渴难当,血少头眩目无光,骨蒸烦躁兼呕吐,善怒气逆塞胸堂;左尺脉浮气不和,风博牙疼背腰驼,足腿生疮小便赤,女人崩带渐成00 肾沉下寒经不通,肠满奔脐下壅,风滞腰疼溺浊涩,精衰目暗耳不聪;肾迟虚冷精自遗,阴亏血满便淋漓,腿膝酸疼梦涉水,盗汗阴湿疝无疑,肾数下焦虚火生,发热消渴并耳鸣,血淋遗溺身湿痒,肾壅足肿筋骨疼,女人逢此成胎气,男人遇之多遗精;右寸肺浮肺气伤,痰嗽咽热吐血浓,头面疮肿大便秘,青涕自汗鼻塞壅;肺脉生沉肺生壅,息奔胸满痰气功,皮毛焦枯兼喘嗽,骨蒸呕血声不洪;肺迟气弱寒痰多,喘嗽呕逆痞成疴虚汗耳聋并溏泻,皮肤燥痒梦涉河;肺数喉腥痰火生,咳嗽吐血目不明;面生痤痱大便结,气喘咽干语无声;右关脉浮宿食壅,脾虚泻痢滞难通,发虐齿宣并盗汗,喘呕麻木腹虚膨;脾沉胃虚饮食难,脾气关格又吐酸,吐泄贪睡手足乱,身黄肿满腹如盘;脾脉逢迟胃中寒,食停虫积膈不宽,痰壅呕逆兼咳嗽,泻泄腹疼不能安;脾数中消常嗜眠,胃酸口臭齿龈宣,多食多饮臂不举,霍乱烦躁有涎痰;右尺脉浮相火生,阴肿后结多遗精,脉沉虚汗脐下疼,遗精白浊膝腿疼;脉迟腰疼溺难禁,下元虚冷泻不轻;脉数阴虚三焦热,烦渴大便秘难行;五脏分明六腑通,万机总归回脉中,须知随时有主脉,良医细心再研究,弦洪毛实分四季,总要和缓胃气充,男子关前脉常腾,女子尺脉定浮洪,两手关前于寸后,右为气口左人迎,人迎脉大伤六气,气口脉大伤七情,浮风紧寒虚中暑,濡湿涩燥从火生,喜缓怒弦夏脉涩,思结悲散最分明,若逢沉脉心多恐,脉若动兮必为惊,妇女诸证同男断,惟辨胎产和月经,尺脉浮数先期至,沉迟过期腹冷疼,经断脉和知胎气,须辨女孕与男形,左实为男右为女,左右皆然双胎城,产后数大难调治,沉细而缓可保生,小儿脉与大人异,一息七至为和平,六至沉细知为冷,九至热极病难宁,浮为风痰沉细食,弦急气凝促虚惊,虎口脉纹先祥视,紫热红寒青为惊,白色为疳黑为恶,淡黄淡红病渐宁,命关已过无安日,气关为重风关轻,脉中消息知大略,再有危脉细参评,。
御医脉诀歌脉理细细说皇室诊病命担保,不能望色询病因。
隔丝诊脉审脉理,判断不准掉脑袋。
精通脉理真功夫,皇恩昭示天下知。
熟读叔和脉诀歌,不如临证细琢磨。
要想真知脉学理,请读御医脉诀歌。
浮沉迟数是强弱,弦长细短是形模。
浮而有力是中风,浮而无力气血弱。
沉而有力有滞积,沉而无力寒闭络。
迟而有力风湿痛,迟而无力病因多。
数而有力诸般热,数而无力疮疡多。
脉理总纲牢记心,下面脉理细细说。
浮脉轻扶即可知,犹如水中漂木材。
有力伤风清涕嗽,感冒发热令人愁。
无力可知气血弱,补血理气不用说。
寸浮头痛关浮满,尺浮癃闭肝肾弱。
浮弦伤寒浮虚暑,浮缓风湿早医求。
浮滑风痰浮数热,浮脉之相细研读。
应指浮大细审详,来盛去衰洪脉居。
真阴不足病邪盛,急治方保君无忧。
左寸心热多失眠,右寸涕嗽无奈愁。
左关肝呕右胃胀,调胃理肝可不忧。
左尺阴虚消渴症,右寸温烧骨蒸痿。
虚脉浮大软无力,夏月暑病可知因。
寸虚自汗多惊悸,关虚中宫胀不舒。
尺虚潮热骨蒸痿,若不急治要亡躯。
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是芤脉。
寸关吐衄肠有痈,尺芤崩淋便血浓。
有表无里大散脉,散脉止数定不齐。
左寸怔忡右自汗,左关溢飮右食庳。
足下阳明定浮肿,尺散定是血大虚。
两尺如斯终寿算,良医难医无血人。
重按指下如欲绝,若有若无微脉居。
微脉阴阳虚之极,恶寒发热汗淋菲。
寸微衄血惊兼喘,关微中寒拘急危。
尺脉厥逆元阳损,女子崩中带下亏。
重按始有沉牢脉,寸沉胸胁痛膈水。
关尺腹背腰痛急,沉缓寒湿沉数热。
沉滑当知痰食积,沉若无力必气虚。
沉若有力是寒疾,依脉遣药定有奇。
伏脉推筋按至骨,体虚伤寒双解急。
厥逆脐疼复感寒,急服姜附病不危。
寸思呕吐关思痛,尺伏疝瘕泻谷痢。
何为实脉大而长,浮沉有力皆是实。
实脉风热蕴蓄深,谵语发狂宜下急。
寸实肝呕心胸满,关实腹痛胃肠疾。
尺实肠结是急症,细心医生莫迟疑。
迟缓数结仔细辨,促代更需仔细推。
一息三止号迟脉,浮迟表寒浮沉里。
有力无力皆寒疾,抑阴扶阳不用疑。
寸迟心痛吐酸水,附子茱萸治有奇。
若有滑数是湿热,清热燥湿最相宜。
脉①脉管。
气血运行的通道。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
”《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
《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②脉搏,脉象。
《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促脉脉脉学名词。
系一种脉象。
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
《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
《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
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死脉。
为不宜耳。
余仿此。
三部死脉。
脉经尺脉上不至关。
为阴绝。
寸脉下不至关。
为阳绝。
死不治。
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
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虽困无害。
所以然者。
如树之有根也。
按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若其脉微细如丝。
按之无有者。
此肾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
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
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
此几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
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
无此虽凶无妨。
《陈氏幼科秘诀》革脉革脉脉学名词。
指一种脉象。
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 作者:结脉结脉脉象之一。
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
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
《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
”《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
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
主寒。
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 作者:缓脉缓脉脉象名。
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
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
《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
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洪脉洪脉脉学名词。
脉象之一。
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多主气分热盛。
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
作者:妊娠脉娠脉生理学名词。
亦称胎脉。
指孕妇正常的脉象。
常见为滑而冲和;或滑数搏指有力;或尺脉滑数,寸脉微小等,与正常人之脉象有所不同。
《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濒湖脉学》:离经脉脉学名词。
即离其经常数之脉。
《难经·十四难》:“脉有损、至,……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四夺精,……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
”此外,孕妇临产时,脉象突然一反常态,亦称。
《脉诀汇辨》:“夫孕妇将产,亦得离经之脉平脉女子阴。
故右大。
此男女左右之平脉也。
丹溪格致余论。
以左右指医者手之左右。
谓右大顺男。
左大顺女。
其说似牵强。
凡人肥脉沉。
人瘦脉浮。
人长脉长。
人短脉短。
人大脉大。
人小脉小。
顺也。
反此则逆。
《脉确》清黄琳述公元1644-19真脉真脉脉学名词。
即真脏脉。
《素问·阴阳别论》:“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 作者:持脉持脉诊断学术语。
即切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详切脉条。
作者:肝脉肝脉①解剖结构名。
指肝脏的经脉,即足厥阴肝经。
《灵枢·经脉》:“厥阴者肝脉也。
” ②脉学名。
指肝脏的脉象。
参见肝平条。
作者:六脉六脉①指三阴三阳经脉。
《素问·阴阳类论》:“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
” ②六种脉象。
《难经·四难》:“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 ③两手寸关尺三部脉的合称。
见《脉经》。
作者:脉会脉会八会穴之一。
《难经·四十五难》:“脉会太渊。
”太渊为肺经俞穴,肺朝百脉,本穴位于寸口,为脉之大会,属中医诊脉之处,故名脉会。
凡脉病皆可酌情取用。
作者:数脉数脉脉象名。
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
《脉经》:“数脉来去促急。
”主热证。
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作者:肺脉肺脉脉学名词。
①肺脏的经脉,即手太阴肺经。
《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
” ②肺脏的脉象。
参肺平条。
作者:八脉八脉奇经八脉的简称。
《难经·二十七难》:“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见奇经八脉条。
作者:脉气脉气①脉中的精气。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 ②即经气。
《灵枢·官针》:“微内针内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
”详经气条。
作者:奇脉奇脉①指奇经八脉。
详该条。
②脉学名词。
与色泽不相符合的脉象。
《素问·五脏生成》:“凡相五色之奇脉……”王冰注:“奇脉,谓与色不相偶合也。
”作者:十脉十脉经络分类名。
《素问·气穴论》:“……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王冰注:“……五脏之脉,左右各五,故十脉也。
” 作者:红脉红脉生理学名词。
指月经。
宋·宋仲甫《女科百问》:“经脉来时,俗呼为红脉。
” 作者:搏脉搏脉指脉来搏击应指。
《素问·玉版论要篇》:“搏脉痹躄,寒热之交。
” 作者:黑脉黑脉犹言肾脉《素问·五脏生成篇》:“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
”(一说:“黑脉之至也”作“黑,脉之至也。
”“黑”指面黑色。
)作者:长脉长脉脉学名。
指一种脉象。
脉长超过本位,首尾端直,如循长竿。
若脉长而和缓,是中气旺。
《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
”若长而弦硬,按之有牵绳感,则属邪正俱盛的实证,可见于实热内结或热盛动风等。
《濒湖脉学》:“长主有余,气逆火盛。
” 作者脉口脉口脉学名词。
即寸口。
又称气口。
《灵枢·终始》:“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详寸口条。
作者:月脉月脉妇科名词。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二:“桃仁丸治妇人脐腹积滞,月脉不调,疼痛气闭……”月脉当指月经。
详该条。
作者:紧脉紧脉脉象名。
脉来绷紧,状如索绳转索,多见于寒邪、痛证、宿食。
《濒湖脉学》:“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 作者:大脉大脉脉学术语。
指脉来大而满指,波动幅度倍于平常。
若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大而无力为虚损,气不内守之证。
《素问·脉要精微论》:“大则病进”。
《素问·三部九候论》:“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 作者:耳脉耳脉早期经脉名。
即手少阳三焦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耳脉:起于手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
是动则病:耳聋,煇煇焞焞,嗌肿。
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 作者:耳脉耳脉早期经脉名。
即手少阳三焦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耳脉:起于手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
是动则病:耳聋,煇煇焞焞,嗌肿。
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 作者:胃脉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景岳全书》:“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壅容和缓之状,便是有胃气之脉。
”脉有胃气,说明正气尚存,预后较好。
②十二经脉之一。
即足阳明胃经。
《素问·阳明脉解》:“阳明者,胃脉也。
” 作者:脉名脉。
即芤之兼弦者。
芤主阴虚病。
革亦主阴虚病。
今以革附于芤也。
沉伏实大。
千金翼谓之牢。
主寒主痛。
是即沉脉而有力者。
今附于沉。
经一脉有数名者。
如秋脉谓之毛。
又谓之浮。
非二脉也。
是疾脉即数。
大即洪。
小即细也。
今删弱革牢疾大小七名。
定为二十三脉短脉短脉脉象名。
首尾俱短,不能满于寸口,应指在关部较明显,而寸、尺部均有不足之感,一般主气病。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素问·脉要精微论》:“短则气病。
” 作者:脉痔脉痔病名。
肛门痔之一种。
①《五十二病方》。
有“脉者”,释为脉痔。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肛边生疮,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
”相当于肛裂。
②又《外台秘要》卷二十六引《集验方》,《医心方》卷七引《龙门方》云:“五痔中均有脉痔。
”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