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医新手必学脉诀郑卢医学脉诀脉诀(一、二)原文脉诀(卢铸之老师所传文字部分):其一:肺和膈间右寸知,胃脾大肠命关尺。
膻中与心左寸辨,肝胆之脉左关明。
小肠膀胱肾左尺,女子宫胞亦此寻。
轻取六腑重为脏,举寻按取浮中沉。
注:轻取六腑脉,重取五脏脉,肾脉重取要至骨。
其二:脉速需用息度衡,每分十七应永恒。
常脉一息四五至,三至为迟六七急。
注:诊脉者以自己的呼吸每分钟十七息,衡量被诊者脉速。
故“平脉”为诊脉之要。
脉诀讲解各部脉的解释:(1)膈间:横膈膜上叫膈间;膻中:心包,即心的包膜。
要把部位弄清,记熟,熟到不想,一搭手就知道哪个脏腑。
(2)举:搭上为举;寻:切脉时不准,可移动手指,举起另外手指,直到找到,为寻;按:重取。
(3)此脉诀与老本的《内经知要》上是一致的,其他的都不要看。
(4)现在亚健康的我们看有90%以上,官方的统计数字是60%~70%,这些人都需要姜、桂、附,不然我也不用那样辛苦。
需要大家认认真真学习郑卢医学,解决真正阳虚的问题。
(5)一息:一呼一吸。
每分钟十七次要永恒,要准确,多半次或者少半次都不行。
(6)四五至是常脉,也就是说每分钟68次,到85次之间是常脉。
要不看手表就能够知道患者的脉数,看手表就是西医的做法了。
(7)三至和六七至都是病脉。
要求1. 一个月练好每分钟十七次呼吸。
2. 先学四个脉象(自己去体会)(1)浮脉:如水中浮木(小块木头),去按,搭指即得,浮脉主风。
沉取时浮起为脏脉浮,就是洪大。
(2)沉脉:与浮脉相对,轻取无,沉取有,叫沉脉。
轻取时稍重一点就是腑脉沉;沉取时再重一点就是脏脉沉。
沉脉主气虚。
(3)紧脉:①如绞绳索。
体会粗线绞起来的味道,一松一退的,就是紧。
我当时在成都的黄瓦街看绞麻绳,一看就是半天,就是去体会这个紧的感觉。
②来去匆匆。
似人走得很匆忙。
这个比较常用,外感,太阳伤风、伤寒,都要查紧脉等。
(4)滑脉:如珠滚盘(上覆绸子)那种感觉。
这种脉常遇到,特别是女子,女子月经、怀孕、白带等都有滑脉,月经的滑脉如果不明显的话,月经就不正常。
《医道捷径》——王叔和二十四部大脉诀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人)著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
八里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几家,明其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用药饵,庶乎不差。
河南省中医院肛肠科王凯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用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而无力大虚火,浮而有力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至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里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而无力知是气,沉而有力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部位明,寸关尺,左右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大小肠两寸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莫斜视,勿妄听,澄心静虑念脉经,病在某腑在某脏,,虚当补来实当攻,寒宜温来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至诊脉时,稳呼吸,以己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连续。
一息四至平和脉,再加一至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疾,八九十至将死期。
为医人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足把人混,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7、心经浮脉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土困兮,金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
归脾汤诗曰:参术龙芪神,远归香枣仁,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养心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血足心自宁。
补心丹诗:人元(玄)丹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又诗:补心加石菖,开窍效更良,蜜丸朱砂衣,引用灯草汤,去了五味子,加草和中堂。
8、心经沉脉左寸沉,心火实,实则亢害,移热于小肠中便闭赤涩,或淋浊,或口糜,疼难忍耐,导赤散合逍遥,一剂清泰,若不然,泻心汤,亦可使得。
《四言脉诀》崔嘉彦人身之脉,本乎荣卫,荣者阴血,卫者阳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手太阴经,可得而息,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寸关与尺,两手各有,揣得高骨,上下左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三至名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在人消息,在人差别,迟数即得,即辨浮沉,浮表沉里,深浅酌斟,浮数表热,迟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察其六部,的在何处,一部两经,一脏一腑,左寸属心,合于小肠,关为肝胆,尺肾膀胱,右寸主肺,大肠同条,关则脾胃,尺命三焦,不特脏腑,身亦主之,上下中央,三部分齐,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直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浮沉迟数,有内外因,外因于天,内缘于人,天则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寒,数则热盛,内因浮脉,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躁何疑,表里寒热,风气冷燥,辨内外因,脉证参考,浮沉之脉,亦有当然,浮为心肺,沉属肾肝,脾者中州,浮沉之问,肺重三菽,皮毛相得,六菽为心,得之血脉,脾九菽重,得于肌肉,肝与筋平,重十二菽,惟有肾脉,独沉之极,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脉理浩繁,总括于四,六难七难,专衍其义,析而言之,七表八里,又有九道,其名乃备,浮而无力,是名芤脉,有力为洪,形状可识,沉而有力,其脉为实,无力微弱,伏则沉极,脉迟有力,滑而流利,无力缓涩,退同一例,数而有力,脉名为紧,小紧为弦,疑似宜审,合则为四,离为七八,天机之秘,神授之诀,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泛泛浮浮,如水漂木,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滑脉如珠,往来转旋,举按皆盛,实脉则然,弦如张弦,紧如细线,洪较之浮,大而力健,隐隐约约,微渺难寻,举无按有,便指为沉,似迟不迟,是谓之缓,如雨沾沙,涩难而短,迟则极缓,伏按至骨,濡则软软,弱则忽忽,既知七表,又知八里,九道之形,不可不记,诸家九道,互有去取,不可相无,可以相有,过于本位,相引曰长,短则不及,来去乖张,形大力薄,其虚可知,促结俱止,促数结迟,代止不然,止难回之,三脉皆止,当审毫厘,牢比弦紧,转坚转劲,动则动摇,厥厥不定,细如一线,小而有力,弦大虚芤,脉曰改革,涣漫不收,其脉为散,急疾曰数,脉最易见,即脉求病,病无不明,病参之脉,可决死生,然有应病,有不相应,此最宜详,不可执定,人安脉病,是曰行尸,人病脉和,可保无危,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扶危温痰,风未可疏,寒中太阳,浮紧而涩,及传而变,各状难悉,阳明则长,少阳则弦,太阴入里,迟沉必兼,及入少阴,其脉遂紧,厥阴热深,脉伏厥冷,在阳当汗,次利小便,表解里病,其脉实坚,此其大略,治法之正,至于大法,自有仲景,伤寒有五,脉非一端,阴阳俱盛,紧涩者寒,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此名中风,勿用寒药,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此非风寒,乃湿温病,阴阳俱盛,病热之极,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惟有温病,脉散诸经,各随所在,不可指名,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或涩或细,或濡或缓,是皆中湿,可得而断,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随时变迁,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香港脚之脉,其状有四,浮弦为风,濡弱湿气,迟涩因寒,洪数热郁,风汗湿温,热下寒熨,腰痛之脉,皆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濡细则湿,实则闪肭,指下既明,治斯不忒,尺脉虚弱,缓涩而紧,病为足痛,或者痿病,涩则无血,厥寒为甚,尺微无阴,下痢逆冷,热厥脉伏,时或而数,便秘必难,治不可错,疝脉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沉迟浮涩,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晕而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证治,滑数为呕,代者霍乱,微滑者生,涩数凶断,偏弦为饮,或沉弦滑,或结或伏,痰饮中节,咳嗽所因,浮风紧寒,数热细湿,房劳涩难,右关濡者,饮食伤脾,左关弦短,疲极肝衰,浮短肺伤,法当咳嗽,五脏之嗽,各视本部,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形盛脉细,不足以息,沉少伏匿,皆是死脉,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证内脉,参考秤停,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沉弦细动,皆气痛证,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心中惊悸,脉必代结,饮食之悸,沉伏动滑,癫痫之脉,浮洪大长,滑大坚疾,痰蓄心狂,乍大乍小,乍长乍短,此皆邪脉,神志昏乱,汗脉浮虚,或涩或濡,软散洪大,渴饮无余,遗精白浊,当验于尺,结芤动紧,二证之的,鼻头色黄,小便必难,脉浮弦涩,为不小便,便血则芤,数则赤黄,实脉癃闭,热在膀胱,诸证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设见浮大,后必难治,水肿之证,有阴有阳,察脉观色,问证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屎赤溺,兼渴为阳,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则可治,虚则危急,胸痞脉滑,为有痰结,弦伏亦痞,涩则气劣,肝积肥气,弦细青色,心为伏梁,沉芤色赤,脾积痞气,浮大而长,其色脾土,中央之黄,肺积息贲,浮毛色白,奔豚属肾,沉急面黑,五脏为积,六腑为聚,积在本位,聚无定处,紧浮牢,小而沉实,或结或伏,为聚为积,实强者生,沉小者死,生死之别,病同脉异,气口紧盛,为伤于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滑而不匀,必是吐泻,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夏月泄泻,脉应暑湿,洪而数溲,脉必虚极,治暑温泻,分其小便,虚脱固肠,罔或不痊,无,不痢,脉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细无害,五疽实热,脉必洪数,如或微涩,证其虚弱,骨蒸劳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如汗加咳,非药可除,头痛阳弦,浮风紧寒,风热洪数,温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必涩,痰厥则滑,肾厥坚实,痈疽浮数,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疼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发痈之脉,弦洪相搏,细沉而滑,肺肝俱数,寸数而实,肺痈已成,寸数虚涩,肺痿之形,肺痈色白,脉宜短涩,死者浮大,不白而赤,肠痈难知,滑数可推,数而不热,肠痈何疑,迟紧未脓,下以平之,洪数脓成,不下为宜,阴搏于下,阳别于上,血气和调,有子之象,手之少阴,其脉动甚,尺按不绝,沉为有孕,少阴属心,心主血脉,骨为胞门,脉应于尺,或寸脉微,关滑尺数,往来流利,如雀之啄,或诊三部,浮沉一止,或平而虚,当问月水,男女之别,以左右取,左疾为男,右疾为女,沉实在右,浮大在右,右女左男,可以为,离经六至,沉细而滑,阵痛连腰,胎实时脱,血瘕弦急,而大者生,虚小弱者,即见死形,半产漏下,革脉主之,弱即血耗,立见倾危,诊小儿脉,浮沉为先,浮表沉里,便知其源,大小滑涩,虚实迟,容据脉形,以审证治,大凡妇人,及夫婴稚,病同丈人,脉即同例,惟有妇人,胎产血气,小儿惊疳,变蒸等类,各有方法,与丈夫异,要知妇孺,贵识证形,问始之详,脉难尽凭,望闻问切,神圣工巧,愚者脉脉,明者了了,病脉诊法,大略如斯,若乃持脉,犹所当知,谓如春弦,夏名钩脉,秋则为毛,冬则为石,实强大过,病见于外,虚微不及,病决在内,四脉各异,四时各论,皆以胃气,而为之本,胃气者何,脉之中和,过与不及,皆是偏颇,春主肝木,夏主心火,脾土乘旺,则在长夏,秋主肺金,冬主肾水,五脏脉象,与五运配,肝脉弦长,厌匕聂匕,指下寻之,如循揄叶,益坚而滑,如循长竿,是谓太过,受病于肝,急如张弦,又如循刀,如按琴瑟,肝死之应,浮大如散,心和且安,累匕如环,如循琅,病则益数,如鸡举足,死操带钩,后踞前曲,浮涩而短,蔼匕如盖,此肺之平,按之益大,病如循羽,不下不上,死则消索,吹毛匕,沉濡而滑,肾乎则若,上大下锐,滑如雀啄,肾之病脉,啄啄连属,连属之中,然而微曲,来如解索,去如弹石,已死之肾,在人审识,脾者中州,平和不见,然亦可察,中大而缓,来如雀啄,如滴漏水,脾脏之衰,脉乃见此,又有肥瘦,修长侏儒,肥沉瘦浮,短促长疏,各分诊法,不可一途,难尽者意,难穷者理,得之于心,应之于指,勉旃小子,日诵琅琅,造道之玄.。
五脏平脉歌: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一、浮脉:脉居浮位,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但不空虚。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二、沉脉:脉位在下,重按始得,轻取不应。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
三、迟脉:一息三至,来去轻慢。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
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脉:一息六至,来去较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五、虚脉:浮大迟软,按之空虚。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六、实脉:坚实有力,举按皆得。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家传脉诀心法歌诀(推荐收藏)四字捷要脉诀脉理精微人不测,七表八里难分别。
我非歧黄非和意,独持四字捷要诀。
四字之脉是大纲,浮沉迟数为关节。
浮主表而数主热,沉主里而迟主寒。
更看有力与无力,虚实之间定分别。
表里寒热与虚实,四字抱着六家诀。
浮而有力则为风,无力气虚是本宗。
沉而有力则为积,无力气逆或上壅。
迟而有力痛难禁,无力寒痰在胸中。
数而有力则当热,无力血虚疮疡痛。
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
八里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精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几家,明其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暂不论,辨析分明此四者,但用药饵庶不差。
3、浮脉听我来把浮脉学,轻抚肌肤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不用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而无力是虚火,浮而有力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至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里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而无力知是气,沉而有力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寸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大小肠两寸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心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至诊脉时,稳呼吸,以己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
一息四至平和脉,再加一至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八九十至将死期。
当医人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足把人混,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7、左寸浮脉(心)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土困兮,金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
归脾汤诗曰:参术龙芪神,远归香枣仁,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养心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血足心自宁。
脉诀完整版脉诀脉诀脉学著作。
①宋·崔嘉彦撰。
又名《崔氏脉诀》、《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
一卷。
撰年不详。
作者鉴于脉理难明,“非言可传,非图可状。
”遂以较通俗易晓的文笔,以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义理,便于习诵。
崔氏论脉以“浮、沉、迟、数为宗”,对后世脉学有相当影响,明·李言闻曾予补订,改名《四言举要》,李时珍将其辑入《濒湖脉学》中。
②《王叔和脉诀》的简称,详见该条。
③南宋·刘开撰。
又名《刘三点脉诀》、《复真刘三点先生脉诀》。
撰于1241年。
本书将七表八里脉法总括为浮、沉、迟、数四类,分别就寸、关、尺三部四类脉的主病作了概述。
④清代刘璞、叶盛、董西园、朱铭石、陈璞等分别曾撰《脉诀》,但流传不广。
<篇名>金匮篇书名:脉诀作者:崔嘉彦朝代:宋年份:公元1189年 <目录> <篇名>正文属性:人身之脉本乎荣卫荣者阴血卫者阳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手太阴经可得而息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寸关与尺两手各有揣得高骨上下左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三至名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在人消息在人差别迟数即得即辨浮沉浮表沉里深浅酌斟浮数表热迟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察其六部的在何处一部两经一脏一腑左寸属心合于小肠关为肝胆尺肾膀胱右寸主肺大肠同条关则脾胃尺命三焦不特脏腑身亦主之上下中央三部分齐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直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浮沉迟数有内外因外因于天内缘于人天则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寒数则热盛内因浮脉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躁何疑表里寒热风气冷燥辨内外因脉证参考浮沉之脉亦有当然浮为心肺沉属肾肝脾者中州浮沉之问肺重三菽皮毛相得六菽为心得之血脉脾九菽重得于肌肉肝与筋平重十二菽惟有肾脉独沉之极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脉理浩繁总括于四六难七难专衍其义析而言之七表八里又有九道其名乃备浮而无力是名芤脉有力为洪形状可识沉而有力其脉为实无力微弱伏则沉极脉迟有力滑而流利无力缓涩退同一例数而有力脉名为紧小紧为弦疑似宜审合则为四离为七八天机之秘神授之诀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泛泛浮浮如水漂木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滑脉如珠往来转旋举按皆盛实脉则然弦如张弦紧如细线洪较之浮大而力健隐隐约约微渺难寻举无按有便指为沉似迟不迟是谓之缓如雨沾沙涩难而短迟则极缓伏按至骨濡则软软弱则忽忽既知七表又知八里九道之形不可不记诸家九道互有去取不可相无可以相有过于本位相引曰长短则不及来去乖张形大力薄其虚可知促结俱止促数结迟代止不然止难回之三脉皆止当审毫厘牢比弦紧转坚转劲动则动摇厥厥不定细如一线小而有力弦大虚芤脉曰改革涣漫不收其脉为散急疾曰数脉最易见即脉求病病无不明病参之脉可决死生然有应病有不相应此最宜详不可执定人安脉病是曰行尸人病脉和可保无危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扶危温痰风未可疏寒中太阳浮紧而涩及传而变各状难悉阳明则长少阳则弦太阴入里迟沉必兼及入少阴其脉遂紧厥阴热深脉伏厥冷在阳当汗次利小便表解里病其脉实坚此其大略治法之正至于大法自有仲景伤寒有五脉非一端阴阳俱盛紧涩者寒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此名中风勿用寒药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此非风寒乃湿温病阴阳俱盛病热之极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惟有温病脉散诸经各随所在不可指名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或涩或细或濡或缓是皆中湿可得而断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随时变迁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香港脚之脉其状有四浮弦为风濡弱湿气迟涩因寒洪数热郁风汗湿温热下寒熨腰痛之脉皆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濡细则湿实则闪肭指下既明治斯不忒尺脉虚弱缓涩而紧病为足痛或者痿病涩则无血厥寒为甚尺微无阴下痢逆冷热厥脉伏时或而数便秘必难治不可错疝脉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沉迟浮涩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晕而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证治滑数为呕代者霍乱微滑者生涩数凶断偏弦为饮或沉弦滑或结或伏痰饮中节咳嗽所因浮风紧寒数热细湿房劳涩难右关濡者饮食伤脾左关弦短疲极肝衰浮短肺伤法当咳嗽五脏之嗽各视本部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形盛脉细不足以息沉少伏匿皆是死脉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证内脉参考秤停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沉弦细动皆气痛证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心中惊悸脉必代结饮食之悸沉伏动滑癫痫之脉浮洪大长滑大坚疾痰蓄心狂乍大乍小乍长乍短此皆邪脉神志昏乱汗脉浮虚或涩或濡软散洪大渴饮无余遗精白浊当验于尺结芤动紧二证之的鼻头色黄小便必难脉浮弦涩为不小便便血则芤数则赤黄实脉癃闭热在膀胱诸证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设见浮大后必难治水肿之证有阴有阳察脉观色问证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屎赤溺兼渴为阳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则可治虚则危急胸痞脉滑为有痰结弦伏亦痞涩则气劣肝积肥气弦细青色心为伏梁沉芤色赤脾积痞气浮大而长其色脾土中央之黄肺积息贲浮毛色白奔豚属肾沉急面黑五脏为积六腑为聚积在本位聚无定处紧浮牢小而沉实或结或伏为聚为积实强者生沉小者死生死之别病同脉异气口紧盛为伤于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滑而不匀必是吐泻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夏月泄泻脉应暑湿洪而数溲脉必虚极治暑温泻分其小便虚脱固肠罔或不痊无不痢脉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细无害五疽实热脉必洪数如或微涩证其虚弱骨蒸劳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如汗加咳非药可除头痛阳弦浮风紧寒风热洪数温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必涩痰厥则滑肾厥坚实痈疽浮数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疼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发痈之脉弦洪相搏细沉而滑肺肝俱数寸数而实肺痈已成寸数虚涩肺痿之形肺痈色白脉宜短涩死者浮大不白而赤肠痈难知滑数可推数而不热肠痈何疑迟紧未脓下以平之洪数脓成不下为宜阴搏于下阳别于上血气和调有子之象手之少阴其脉动甚尺按不绝沉为有孕少阴属心心主血脉骨为胞门脉应于尺或寸脉微关滑尺数往来流利如雀之啄或诊三部浮沉一止或平而虚当问月水男女之别以左右取左疾为男右疾为女沉实在右浮大在右右女左男可以为离经六至沉细而滑阵痛连腰胎实时脱血瘕弦急而大者生虚小弱者即见死形半产漏下革脉主之弱即血耗立见倾危诊小儿脉浮沉为先浮表沉里便知其源大小滑涩虚实迟容根据脉形以审证治大凡妇人及夫婴稚病同丈人脉即同例惟有妇人胎产血气小儿惊疳变蒸等类各有方法与丈夫异要知妇孺贵识证形问始之详脉难尽凭望闻问切神圣工巧愚者脉脉明者了了病脉诊法大略如斯若乃持脉犹所当知谓如春弦夏名钩脉秋则为毛冬则为石实强大过病见于外虚微不及病决在内四脉各异四时各论皆以胃气而为之本胃气者何脉之中和过与不及皆是偏颇春主肝木夏主心火脾土乘旺则在长夏秋主肺金冬主肾水五脏脉象与五运配肝脉弦长厌匕聂匕指下寻之如循揄叶益坚而滑如循长竿是谓太过受病于肝急如张弦又如循刀如按琴瑟肝死之应浮大如散心和且安累匕如环如循琅病则益数如鸡举足死操带钩后踞前曲浮涩而短蔼匕如盖此肺之平按之益大病如循羽不下不上死则消索吹毛匕沉濡而滑肾乎则若上大下锐滑如雀啄肾之病脉啄啄连属连属之中然而微曲来如解索去如弹石已死之肾在人审识脾者中州平和不见然亦可察中大而缓来如雀啄如滴漏水脾脏之衰脉乃见此又有肥瘦修长侏儒肥沉瘦浮短促长疏各分诊法不可一途难尽者意难穷者理得之于心应之于指勉旃小子日诵琅琅造道之玄。
【脉诀口诀】精脉经:脉法体象、主病、兼病诀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5、牙痛长,腿痛短。
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5、四季脾旺不受邪。
1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2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2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2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2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2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2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2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如血室。
2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3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3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32、内侵膻中则为厥脉理心灯医家脉理最为先,此中妙决要精研,三部五脏犹易识,七诊九侯至难传;掌后高骨为关脉,前寸后尺三部全,左寸心经与小肠,关部肝胆正相当,尺部膀胱合与肾,右寸肺经与大肠,脾胃正在关部内,尺部命门和三焦,三部五脏既分明,七诊之法亦要精;静心忘虑均呼吸,先诊虑际指要轻,微重饥端沉至骨,病人息数俱察清,七诊既明论九侯,浮中沉在指下求,三部俱有浮中沉,此为九候莫在等,七诊九侯辩既真,人身三焦亦要分,脉中寸部管上焦,须知从头至于心,中焦从心至于脐,脉居关部不须疑从脐至足为下焦,尺部寻之自不迷,三焦部位即分当,各脉形状亦要商,脉行三十最繁浩,浮沉迟数为大纲,浮脉形状果如何,按之不足举有余,沉脉重按方可得,一息三至脉为迟,数脉一息来六至,四脉形状亦辨真,诊时下指细推祥,先求本脏脉相当,肺脉浮涩脾和缓,心脉浮大肝弦长,命门三焦宜沉细,肾脉沉滑最为良,一息四至中和象,不浮不沉气悠扬,此为平脉休断病,有病之脉再参祥;浮而有力风来侵,无力为虚损真阴; 沉而有力乃为积,无力气逆脾寒深;迟而有力乃为寒,无力腹疼因痞端;数而有力当作热,无力疮痒疼难安;数而沉细属虚火,若兼繁盛是伤寒;总言回脉知大略,再分六部仔细参;左寸脉浮心不宁,神昏话乱梦多惊,胸中烦躁痰涎甚,伤风发热与头疼;心脉来沉积浮梁,胸满肋疼冷饮伤,咯血虚惊夜不寐,气粗崩漏淋难当;心迟腹疼胃虚真,心疼呕水小便频,胸满脐疼身拘紧,怔仲虚汗渐伤神;心数烦躁言语狂,小便不和舌生疮,目昏头眩兼呕血,烦渴口苦与舌强;左关脉浮肝受风,瘫痪筋拘怒气冲,身疼麻木臂不举,面肿牙疼便血脓;肝脉沉兮怒伤肝,血虚爪枯目昏酸,肥气肋疼胸胀满,惊悸肠鸣睡不安;肝迟中寒疝气成,筋挛骨疼目泪盈,痃癖肠疼不大息,转筋麻木触事惊;肝数风热渴难当,血少头眩目无光,骨蒸烦躁兼呕吐,善怒气逆塞胸堂;左尺脉浮气不和,风博牙疼背腰驼,足腿生疮小便赤,女人崩带渐成00 肾沉下寒经不通,肠满奔脐下壅,风滞腰疼溺浊涩,精衰目暗耳不聪;肾迟虚冷精自遗,阴亏血满便淋漓,腿膝酸疼梦涉水,盗汗阴湿疝无疑,肾数下焦虚火生,发热消渴并耳鸣,血淋遗溺身湿痒,肾壅足肿筋骨疼,女人逢此成胎气,男人遇之多遗精;右寸肺浮肺气伤,痰嗽咽热吐血浓,头面疮肿大便秘,青涕自汗鼻塞壅;肺脉生沉肺生壅,息奔胸满痰气功,皮毛焦枯兼喘嗽,骨蒸呕血声不洪;肺迟气弱寒痰多,喘嗽呕逆痞成疴虚汗耳聋并溏泻,皮肤燥痒梦涉河;肺数喉腥痰火生,咳嗽吐血目不明;面生痤痱大便结,气喘咽干语无声;右关脉浮宿食壅,脾虚泻痢滞难通,发虐齿宣并盗汗,喘呕麻木腹虚膨;脾沉胃虚饮食难,脾气关格又吐酸,吐泄贪睡手足乱,身黄肿满腹如盘;脾脉逢迟胃中寒,食停虫积膈不宽,痰壅呕逆兼咳嗽,泻泄腹疼不能安;脾数中消常嗜眠,胃酸口臭齿龈宣,多食多饮臂不举,霍乱烦躁有涎痰;右尺脉浮相火生,阴肿后结多遗精,脉沉虚汗脐下疼,遗精白浊膝腿疼;脉迟腰疼溺难禁,下元虚冷泻不轻;脉数阴虚三焦热,烦渴大便秘难行;五脏分明六腑通,万机总归回脉中,须知随时有主脉,良医细心再研究,弦洪毛实分四季,总要和缓胃气充,男子关前脉常腾,女子尺脉定浮洪,两手关前于寸后,右为气口左人迎,人迎脉大伤六气,气口脉大伤七情,浮风紧寒虚中暑,濡湿涩燥从火生,喜缓怒弦夏脉涩,思结悲散最分明,若逢沉脉心多恐,脉若动兮必为惊,妇女诸证同男断,惟辨胎产和月经,尺脉浮数先期至,沉迟过期腹冷疼,经断脉和知胎气,须辨女孕与男形,左实为男右为女,左右皆然双胎城,产后数大难调治,沉细而缓可保生,小儿脉与大人异,一息七至为和平,六至沉细知为冷,九至热极病难宁,浮为风痰沉细食,弦急气凝促虚惊,虎口脉纹先祥视,紫热红寒青为惊,白色为疳黑为恶,淡黄淡红病渐宁,命关已过无安日,气关为重风关轻,脉中消息知大略,再有危脉细参评,。
七十八脉诀及其用药指导中医号脉七十八脉诀杨氏针推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
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
把脉口诀100句一、脉象总诀1. 浮脉轻轻按即得,就像那水上的浮萍呀,轻轻一触就在水面漂着。
比如说感冒初期,身体刚有外邪入侵,这时候的脉象往往就是浮脉。
我有次感冒,去找老中医,他一搭脉就说:“哟,这浮脉,外感了吧。
”真的很准呢。
2. 沉脉需重按才知,好似那水底的石头,不使劲摸不到。
要是一个人身体里有寒邪或者里证比较重,常常就会出现沉脉。
我邻居大叔,老是觉得身体内部冷痛,老中医给他把脉说是沉脉,寒邪在里啊。
3. 迟脉一息三至间,就像是那慢慢踱步的老人。
要是身体阳虚或者有寒证,这迟脉就可能出现。
我爷爷身体阳虚,每次把脉,医生都说这迟脉很明显,就像爷爷那慢吞吞的生活节奏似的。
4. 数脉一息超五至,仿佛那热锅上的蚂蚁,急急忙忙的。
要是有热证,不管是实热还是虚热,数脉就容易出现。
我朋友上火了,满脸长痘,中医一把脉说数脉,体内有热啊。
二、部位脉象诀5. 寸脉主头胸之疾,就像那灯塔照亮着上部的海域。
要是头疼或者胸口不舒服,寸脉常常会有变化。
有一回我头疼得厉害,中医在我寸脉上按了又按,说这寸脉有点异常呢。
6. 关脉管中腹之情,如同那桥梁连接着中部的两岸。
如果肚子里不舒服,关脉就可能给我们信号。
我吃坏肚子的时候,中医把过关脉就说有问题。
7. 尺脉察下元之况,好似那树根滋养着地下的部分。
要是肾或者下焦有毛病,尺脉就会有体现。
我同事总说腰酸,中医一摸他尺脉就皱眉头,说尺脉显示下焦有虚损。
三、兼脉诀8. 浮紧脉,像那被寒风吹紧的旗帜,浮在外面又绷得紧紧的。
外感风寒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种脉象。
我冬天冻着了,去看中医,他说我这浮紧脉,就是外感风寒的典型脉象。
9. 浮缓脉,好比那春天里轻轻飘动的柳枝,浮而和缓。
这可能是伤风的脉象。
有一次我有点伤风,那中医搭脉后说浮缓脉,还真是呢。
10. 沉迟脉,宛如那寒冬里行动迟缓的乌龟,在深处又慢悠悠的。
这多是阳虚寒盛的表现。
我有个亲戚就是这样,身体阳虚,脉象就是沉迟脉。
四、脉象与气血11. 洪脉如波涛汹涌,那是气血旺盛的表现吗?也不一定呢。
二十八脉[脉诀]1;浮脉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暑伤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疾。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畜,沉迟痼冷,沉数主热,沉滑痰实,沉涩气病。
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或有痰。
无力而沉虚于气,沉而有力疾病寒。
寸沉痰淋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3;[迟脉]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
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一吸三至来去既慢。
多有塞障现象。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煨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结瘫数虚肺痿,一吸六至脉流薄疾。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遗凉泻虚稳补,肺病秋深及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饮降火汤。
5;[滑脉]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畜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咳嗽多。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浊淋看尺部。
6;[涩脉]涩主血少伤精病,妇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妇人无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肘胸,胃虚肋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7;[虚脉]血虚脉虚弱,久病脉虚为死脉,虚病在内气血两亏。
虚脉身热为伤暑,自汗怔仲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血气莫蹉跎。
血不营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精血病。
却在神门两部居。
8;[实脉]血脉实者为水谷之病。
血脉虚者[营养不良]。
实脉为阳火并成,发狂言语吐频频。
或是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痛舌强气填胸。
中医新手必学脉诀郑卢医学脉诀脉诀(一、二)原文脉诀(卢铸之老师所传文字部分):其一:肺和膈间右寸知,膻中与心左寸辨,小肠膀胱肾左尺,轻取六腑重为脏,注:胃脾大肠命关尺。
肝胆之脉左关明。
女子宫胞亦此寻。
举寻按取浮中沉。
轻取六腑脉,重取五脏脉,肾脉重取要至骨。
其二:脉速需用息度衡,每分十七应永恒。
常脉一息四五至,三至为迟六七急。
注:诊脉者以自己的呼吸每分钟十七息,衡量被诊者脉速。
故“平脉”为诊脉之要。
脉诀讲解各部脉的解释:(1)膈间:横膈膜上叫膈间;膻中:心包,即心的包膜。
要把部位弄清,记熟,熟到不想,一搭手就知道哪个脏腑。
(2)举:搭上为举;寻:切脉时不准,可移动手指,举起另外手指,直到找到,为寻;按:重取。
(3)此脉诀与老本的《内经知要》上是一致的,其他的都不要看。
(4)现在亚健康的我们看有90%以上,官方的统计数字是60%~70%,这些人都需要姜、桂、附,不然我也不用那样辛苦。
需要大家认认真真学习郑卢医学,解决真正阳虚的问题。
(5)一息:一呼一吸。
每分钟十七次要永恒,要准确,多半次或者少半次都不行。
(6)四五至是常脉,也就是说每分钟68 次,到85次之间是常脉。
要不看手表就能够知道患者的脉数,看手表就是西医的做法了。
(7)三至和六七至都是病脉。
要求1. 一个月练好每分钟十七次呼吸。
2. 先学四个脉象(自己去体会)(1)浮脉:如水中浮木(小块木头),去按,搭指即得,浮脉主风。
沉取时浮起为脏脉浮,就是洪大。
(2)沉脉:与浮脉相对,轻取无,沉取有,叫沉脉。
轻取时稍重一点就是腑脉沉;沉取时再重一点就是脏脉沉。
沉脉主气虚。
(3)紧脉:①如绞绳索。
体会粗线绞起来的味道,一松一退的,就是紧。
我当时在成都的黄瓦街看绞麻绳,一看就是半天,就是去体会这个紧的感觉②来去匆匆。
似人走得很匆忙。
这个比较常用,外感,太阳伤风、伤寒,都要查紧脉等。
(4)滑脉:如珠滚盘(上覆绸子)那种感觉。
这种脉常遇到,特别是女子,女子月经、怀孕、白带等都有滑脉,月经的滑脉如果不明显的话,月经就不正常男子有风湿的,也有滑脉。
《新著四言脉诀》明.李中梓1脉为血脉,百骸贯通; 大会之地,寸口朝宗. 诊人之脉,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是名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胞络与心,左寸之应; 惟胆与肝,左关所认. 膀胱及肾,左尺为定; 胸中及肺,右寸昭彰. 胃与脾脉,属在右关; 大肠并肾,右尺班班. 男子之脉,左大为顺; 女人之脉,右大为顺. 男尺恒虚,女尺恒盛;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属肾,两在关后;人无二脉,必死不救.2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寻.又有九候,即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为名.每候五十,方合于经;五脏不同,各有本脉;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涩而短;肝在左关,沉而弦长.肾在左尺,沉石而濡;右关属脾,脉象和缓;右尺相火,与心同断.若夫时令,亦有平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和缓不忒.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四时百病,胃气为本.3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凝神,调息细审.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平和之则.五至无疴,閏以太息;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4迟数既明,浮沉须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浮表沉里,迟寒数热.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寒,沉迟冷结.5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虚极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 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更有革脉,芤弦合看.6沉脉法地,如投水石; 沉极为伏,推筋着骨. 有力为牢,大而弦长; 牢甚则实,愊愊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迟脉属阴,一息三至; 缓脉和匀,春柳相似. 迟细为涩,往来极滞;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 代亦来缓,止数不乖.7数脉属阳,一息六至;往来流利,滑脉可识.有力为紧,切绳相似;数时一至,其名为促;数如豆粒,动脉无惑.别有三脉,短长与弦;不及本位,短脉可原.过于本位,长脉绵绵;长而短直,状类弓弦.8一脉一形,各有主病;脉有相兼,还须细订.浮脉主表,腑病所居;有力为风,无力血虚.浮迟表冷,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9沉脉主里,为寒为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鬱;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畜.沉牢锢冷,沉实热极;沉弱阴亏,沉细虚湿.沉弦饮痛,沉滑食滞;沉伏吐利,阴毒积聚.10迟脉主藏,阴冷相干;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实热,无力虚疮;滑司痰饮,右关主食;尺为畜血,寸必吐逆.涩脉少血,亦主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可测.弦脉主饮,木侮脾经;阳弦头痛,阴弦腹疼.长则气治,短则气病;细则气衰,大则病进.11浮长风痫,沉短痞塞;洪为阴伤,紧主寒痛.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血伤,缓滑湿痰. 涩小阴虚,弱小阳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 阳动汗出,为痛为惊; 阴动则热,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为革; 男子失精,女子漏血. 阳盛则促,肺痈热毒; 阴盛则结,疝瘕积鬱. 代则气衰,或泻脓血; 伤寒霍乱,跌打闷绝; 疮疽痛甚,女胎三月.12脉之主病,有宜不宜; 阴阳顺逆,吉凶可推.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 坚大急疾,其凶可知.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阳证见阴,命必危殆.阴证见阳,虽困无害.劳倦内伤,脾脉虚弱;汗出脉躁,死证可察.13疟脉自弦,弦数则热;弦迟则寒,代散则绝.泻泄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数,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则亡.霍乱之后,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嗟.嗽脉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紧,死期将至.喘息抬肩,浮滑是顺;沉涩肢寒,均为逆证.火热之证,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骨蒸发热,脉数为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则数.14失血诸证,脉必现芤;缓小可喜,数大堪忧.畜血在中,牢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则希.三消之脉,数大则生;细微短涩,应手堪惊.小便淋閉,鼻色必黄;实大可疗,涩小知亡.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象,沉吉凶殃.癎宜虚缓,沉小急实.或但弦急,必死不失.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速愈,浮大延久.疝属肝病,脉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黄疸湿热,洪数偏宜;不妨浮大,微涩难医.15胀满之脉,浮大洪实; 细而沉微,岐黄无术.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可生,沉细难愈. 中恶腹胀,紧细乃生; 浮大惟何,邪气己深. 鬼祟之脉,左右不齐; 乍大乍小,乍数乍迟. 痈疽未溃,脉宜洪大; 及其己溃,洪大宜戒. 肺痈己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 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浮大相逢,气损血失. 肠痈实热,滑数可必; 沉细无根,其死可测. 妇人有子,阴搏阳别;少阴动甚,其胎已结.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斧.欲产之脉,散而离经;新产之脉,小缓为应;实大弦牢,其凶可明.16奇经八脉,不可不察;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坚实,衝脉昭昭;胸中有寒,逆气里急.疝气攻必,支满溺失.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浮起,督脉可求.腰背僵痛,风痫为忧;寸口丸丸,紧细实长;男疝女瘕,任脉可详.寸左右弹,阳蹻可诀;尺左右弹,阴蹻可别.关左右弹,带脉之诀.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脉有反关,动在臂后;别由列缺,不干证候.经脉病脉,业已昭详;将绝之形,更当度量.心绝之脉,如操带钩;转豆操疾,一日可忧.肝绝之脉,循刀责耳;新张弓弦,死在八日.脾绝雀啄,又同屋漏;一似水流,遣如杯覆.肺絕维何,如风吹毛;毛羽中膚,三日而號.肾绝伊何,发如夺索;辟辟弹石,四日而作.命脈將絕,魚翔蝦游.至如湧泉,莫可挽留.。
脉诀
脉理细如毫毛发,得其精微有几家,明了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不论它,知四者辨析分明,用方选药定不差。
总纲:浮脉:听我把浮脉细说,沉脉:将沉字说于你知,
轻轻的就能摸着,重重的要按至底,
浮字之中分迟数,沉中亦寓迟数理,
浮迟表寒何用讲,沉迟里边寒如冰,
浮数往往表热多,沉数内热不须提,
浮而无力是虚火,沉而无力知是气,
浮而有力寒风搏,沉而有力定有积,
把浮字牢牢记着。
把沉字且且记之。
切脉:学看脉部位分明,寸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
命门脉紧对三焦,大小肠两寸分并。
临诊脉时贵沉静,
不要斜视勿妄听,诚心静气念脉情,病在何脏与何腑,
虚当补来实当攻,寒宜温来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
恕不愧当医之名。
诊脉时要稳呼吸,以己呼吸候彼息,
察其间断与连续,一息四至和平脉,再加一至也是吉,
三迟二败寒冷疾,六数热来七为急,八九十死期将至,
当医人要阴阳分,浮数为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
阴中有阳阳有阴,阴极似阳阳似阴,其间最易把人混,
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左寸浮脉:归脾汤诗:
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参术芪龙神,远志香枣仁,
脾土困,金必败,咳嗽痰吐;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养心汤诗:
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
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
半草志桂味,血足心知宁。
补心加石菖,开窍效更灵,
蜜丸朱砂衣,引用灯心尝,
去了五味子,加草和中堂。
补心丹诗:
补心三参苓,归地天麦冬,
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左寸沉脉:导赤散诗:
左寸沉,心火实,实则亢害,生地木通甘草稍,还有竹叶清上焦,移热于小肠中,便闭赤涩,数为清凉降实火,南方丙丁自然消。
或淋浊或口糜,疼痛难忍,逍遥散:
导赤散或逍遥,一剂清泰,逍遥治人不自得,苓术芍药当归柴,如不然泻心汤,亦可使得。
生地薄荷同煎服,加味栀子丹皮来。
泻心汤:
泻心汤中芩连黄,三味能泻实火强,
大黄必须酒蒸用,至于芩连生无妨。
左寸迟脉:
左寸迟,心经寒,抽搐冷战,真武、理中汤:、
面色青,小便白,毛骨悚然,苓术芍附是真武,参术姜草名理中,喜热食,恶凉饮,烈火不暖,返本回阳加桂附,二方可治真寒症。
真武汤,理中汤,桂附难免,养荣汤:
不大寒,养荣汤,亦保安全。
参苓芪术草陈皮,归芍五味远桂地,
此方无乎不能补,温经去寒大有益。
左寸数脉:六味丸:
左寸数,心经热,热即是火,地黄山芋苓丹泽,加入归芍滋阴来,心属火,数为火,火上加火,阴升阳降自然理,何愁脉数见火灾。
或赤肿或疮疡,无非火烁,
归芍汤,善能泄火中之火,
六味丸加归芍,渐能消却。
左关浮脉:七味饮:
左关浮,肝经虚,木中无火,六味加桂名七味,辛以润之此方数,木无火,不生心,心血立涸,水能生木木自强,何虑肝经脉浮疾。
血枯涸,不荣筋,筋挛脚弱,
或结核或瘰疬,肝气不和,
只须用七味饮,一方安乐。
左关沉脉:吴芋炒连即左金,逍遥见前不再伸,
左关沉,肝经实,郁而不伸,疏发肝胆两经火,风宜散之此方真。
胸肋疼,胃脘疼,二目赤昏,
每伤肝,不荣筋,久则崩淋,
每食后,吞吐酸,如醋浸心,
数般病,逍遥散加入左金。
左关迟脉:右归、八味诗:
左关迟,肝经寒,冰里藏炭,右归八味差不多,俱有桂附两味药,体是寒,用凉药,不得正权,八味没有甘枸杞,右归苓丹泽去却。
浑身战,二目闭,两手搐拳,
腰又弓,脚痠软,金急拘挛,
右归丸,八味丸,二方任捡。
左关数脉:
左关数,肝经热,木中增火,
上灼金,中凌脾,咳嗽行削,
君不明,贼臣乱,助纣为虐,
向北方,求救兵,剿灭贼伙,
大剂量,六味饮,重加归芍,
补北方,泻丙丁,国自安和。
左尺浮脉:补中八味汤:
左尺浮,肾经虚,虚则水泛,补中八味前已有晓,用以治痰皆有灵,水既泛,土不摄,湿盛为痰,土不摄来火不配,二者务必分别清。
补中汤,加白蔻,木香制半,
亦有因命火衰,不能配间,
即当用八味汤,补而化痰。
左尺沉脉:方诗:
左尺沉,肾经实,实则水聚,二方俱能益水源,水盛何惧岸头坚,水不流,其余脏,何以滋济,决渎沟开沟壑满,、恰如渴急遇甘泉。
目眼赤,口唇糜,鼻无润滞,
皮肤燥,咽喉干,二目且闭,
四物汤,左归饮,重加六味。
左尺迟脉:方诗:
左尺迟,肾经寒,寒则水凝,寒则水凝热流通,大凡医家无不明,
水凝聚,遇严冬,必冻成冰,太阳一照冰霜解,不投四八投理中。
穿厚衣,近烈火,难免寒冷,
四肢厥,两唇青,小腹绞疼,
用姜附,上元桂,加入汤中。
左尺数脉:方诗:
左尺数,数为热,热则水沸,与其扬汤治沸滚,莫若釜底早抽薪,
水既沸,必横流,谁能遏阻,水来土挡是妙法,不必问卜去求神。
上涌痰,下遗精,何其危笃,
益气汤,知柏丸,清水补土,
服二方,兼善养,救其危乎。
左手三部以写完,心与肝肾俱周全,
莫嫌粗俗仔细看,再把右手详细参。
右寸浮脉:黄芪汤、生金饮:
右寸浮,肺经虚,不能固表,黄芪汤中参术芪,远志枣仁补骨脂,
不制木,不生水,反被火燎,生金饮中有丹皮,参术归芍麦草地。
空咳嗽,盗自汗,黄芪汤效,玉屏风:
木势盛,水势弱,唯肺可保,黄芪15 白术20 防风5
玉屏风,生金饮,两方更好。
(糯稻根30 麻黄根30 生牡蛎30 )
右寸沉脉:平肺、生脉、泻白诗:
右寸沉,肺气实,内热表寒,参苓青陈知味天,即是人参平肺散,
嗽声沉,咽微干,见饭懒餐,生脉散中参麦味,泻白桑骨二皮甘,
气不散,胸腹膨胀难堪,参术苓草四君子,益气归芪升柴添。
轻四君,重益气,二方任捡,
生脉散,平肺散,泻白三散。
右寸迟脉:诗曰:
右寸迟,肺经寒,寒难克木,金生水亦生,水生木火平,
木势胜,反灼金,更凌脾土,金木受火制,不敢向脾凌。
脾土衰,不生金,金欲受苦,
外不卫,表更松,贼风易入,
亦须将生金饮连进数付,
右寸数脉:甘露、清金汤诗:
右寸数,肺气热,清肃令缺,天降甘露润万物,地气不升天气无,
伐肝木,肝难藏,痰嗽动血,二地二冬苓壳草,枇杷茵陈共石斛,
鼻孔干,皮胃燥,大肠枯竭,麦味汤中增枯芩,清金滋水病息除。
取其子来劝母,怒火可削,
甘露饮,清金汤,二方可啜。
右关浮,脾土虚,难以消食,枳术只两样,备急姜豆黄,
脾难纳,胃不磨,定成积滞,参苓白术散
善治者,枳术丸,补消兼施,扁莲药薏砂,参术健脾强,
不得已,备急丹,中病即止,还有苓甘桔,引陈加枣姜。
总不如,参苓散,无穷利益。
右关沉脉:方诗:
右关沉,脾经实,实则为郁,陈半苓草名二陈,再添参术即六君,土既郁,不能食,久则作湿,焦楂炒曲善消导,温经和胃缩砂仁。
湿盛久,变痰涎,呕吐不止,
二陈汤,六君子,斯症妙剂,
焦山楂,缩砂仁,炒过神曲。
右关迟脉:方诗:
右关迟,脾经寒,胃中亦寒,脾胃位乎中,汤名号理中,
不能食,食不化,行下仍然,中寒显此症,故以中投中。
腹中疼,四肢凉,二目不闪,
观其行,闻其声,病势危险,
只须用理中汤,一付安痊。
右关数脉:方诗:
右关数,脾土热,热即是火,归脾引血血归脾,血不归脾必用之,火生土,土炎越,不许过烈,它症木香换白芍,唯有血虚木香宜。
过于烈,脾难疏,必致失血,
血妄行,循空走,谁可拦截,
归脾汤,加栀丹,服之可也。
右尺浮,浮为虚,命火衰,虚火炎上症,引血归本经,
有火形,无火实,似乎不烈,若问用何方,八味细变通。
却反能,炎上焦,大大为害,
炎上症,不一条,难以细排,
养肾水,配肾火,夫妇相得。
右尺沉脉:方诗:
右尺沉,名火实,不能发越,六味加味名都气,重加泽泻泻毒矣。
如湿草,盖覆着,似乎将灭,
却内热,成便毒,小便溺血,
捡一方,既滋阴又清火又将毒泻,
急须用都气汤,重加泽泻。
右尺迟脉:方诗:
右尺迟,命名寒,阳气将散,返本回阳参附将姜,麦味陈草肉桂强,若阳绝,能救活,必是神仙,腊茶姜枣同煎服,入蜜两勺润五脏,仅言迟,一线阳,幸而未断,无脉加入猪胆汁,呕者姜炒半夏良。
想一个妙法儿,救其危险。
返本汤,重参附,回阳气转。
右尺数脉:方诗:
右尺数,命门相,火太旺,理欲不并行,邪正难两立,
右命门,与绝络,同是为相,满场皆君子,小人无客地。
君主弱,臣相强,扰乱疆场,
助君火,灭相火,国自安康,
或八味,或养荣,正复邪往。
右手三部亦写完,肺脾命门都完全,唯是按症施煎丸,学者必须要互看,
历举数法是方宗,不贵熟读贵变通,果能融于方寸地,神明变化用无穷。
七怪脉:
万机六脉已包含,生死怪脉别有原,浮数沉迟无一点,数来无数难保全,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鱼翔似有亦似无,虾游静中跳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