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肾损害
- 格式:ppt
- 大小:6.77 MB
- 文档页数:21
1. 血管炎型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提出血管炎型IgA肾病的缘由: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临床表现多样,由于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是十分清楚,目前仍无法采取病因治疗。
为此,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曾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损害特点,将IgA肾病分为若干临床亚型,有针对性地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控制疾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临床上一些反复肉眼血尿的患者在血尿发作一个月内肾活检,常常可以见到新月体及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坏死,多数患者在血尿发作期间伴有少量蛋白尿,血尿缓解后均能自行消失,但也有部分患者蛋白尿不仅不消失,且有增多趋势或出现肾病综合征。
在这些病例肾活检组织中,除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大量增殖外,还合并有以下特点:1、大量新月体形成,常为节段、非环状体,多出现在血管坏死区域附近。
2、囊壁增厚及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与包囊壁粘连十分普遍,常常在其附近有大量的浸润细胞聚集。
3、肾小球内炎细胞浸润突出,除单个核细胞外,可以有淋巴细胞等其他炎性细胞。
4、间质区亦有明显的炎细胞聚集(多在球周附近)。
这些改变均与过敏紫癜性肾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肾脏损害极为相似,即在有肾小球系膜病变的基础上同时合并有毛细血管袢坏死伴毛细血管外增生性病变等血管炎样损害,但患者从没有皮肤及其他系统的损害。
这些病理生理机制?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出答案,对具有此类病理该病的IgA肾病患者采用霉酚酸酯或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时,绝大多数患者疗效非常突出,除蛋白尿、血尿缓解外,原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肾功能多有逆转或不再进展。
这类患者无论是病理损害特点,还是起病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均明显有别于临床反复肉眼血尿发作的IgA肾病,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应以一个独立的临床亚型来对待。
其实,在IgA肾病肾病早期研究中,已观察到部分患者的肾组织可以有节段性肾小球坏死、新月体等病变,但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将其与疾病的预后联系起来。
血管炎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血管炎症状,尤其是血管炎的早期症状,血管炎有什么表现?得了血管炎会怎样?以及血管炎有哪些并发病症,血管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血管炎常见症状:乏力、肌痛、关节疼痛、紫癜、皮疹、发烧*一、症状1、肺部:出现弥漫性、间质性或结节性病变,可以有咳嗽、气急、呼吸困难等表现;2、肾:出现血尿、蛋白尿,发生率高,常较早出现肾功能减退;3、肝脏:出现肝区不适、肝功能损害;4、心血管:出现无脉、双侧肢体血压差异增大。
5、神经系统:因向颅内供血血管病变,引起脑缺血的症状、颅内血管炎可引起颅内出血或结节样病灶。
供应周围神经的血管病变,可以引起神经病变而出现神经感觉、运动障碍;6、鼻咽部:在韦格纳肉芽肿(血管炎中的一种),可有鼻咽部肉芽肿样病变,出现鼻塞、鼻出血等症状;7、皮肤:很多血管炎都会出现皮疹、皮肤血管改变,有时皮疹是唯一的临床表现。
在过敏性紫癜时,可以有皮肤出血点、出血斑。
有些表现为结节样病灶,似蚊叮虫咬后出现的疙瘩,在变应性血管炎、白塞氏病等病种中,都会出现这种皮损。
此外还有关节痛、消化道症状等。
多数病因不明,少数病因较明确,如血清病,药物变态反应及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已证实是长期多种血管炎的病因,进而又发现中华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均能引起血管炎。
*以上是对于血管炎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血管炎并发症,血管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血管炎常见并发症: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血管炎、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相关巩膜炎、过敏性血管炎、显微型多血管炎、中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结节性血管炎、变应性皮肤血管炎、非特异性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肺血管炎、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复发性皮肤坏死性嗜酸粒细胞血管炎、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网状青斑和青斑性血管炎、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系统性血管炎、荨麻疹性血管炎、变应性血管炎*一、并发病症病变部位可有血栓形成或动脉瘤样扩张,愈合的病变可出现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增生,可导致管腔狭窄。
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如何诊断鉴别,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常见检查:常见检查: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尿常规、血常规、血沉、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尿隐血(BLD)、尿糖(GLU)、尿比重(SG)、尿管型、尿中红细胞(RBC,BLO)*一、检查1、尿常规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
2、多数病人贫血、血白细胞增多,偶见嗜酸细胞升高。
3、急性期血沉快,C反应蛋白定量超过正常。
-球蛋白常增加。
4、多数ANCA阳性,是确诊原发性小血管炎的重要依据;ANCA 可反映病变的活动性或复发,复发前约4周即可出现ANCA阳性。
5、Ccr常不同程度下降,血尿素氮、肌酐升高。
6、胸部X线多表现肺泡出血、小叶性肺炎或局限性成腔性坏死性肺炎; CT扫描可发现鼻窦或眼眶病变;B超检查显示双肾大小正常或增大。
7、争取及早肾活检可帮助诊断本病。
*以上是对于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应该如何鉴别诊断,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易混淆疾病。
*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如何鉴别?:*一、鉴别应注意排除Goodpasture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等病。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应该做哪些检查,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双重血浆置换对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肾功能和BVAS评分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双重血浆置换对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肾功能和BVAS评分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我院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3例。
对照组予以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双重血浆置换治疗。
比较两组肾功能和BVAS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cr、BUN均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前PR3-ANCA阳性患者、MPO-ANCA患者的B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PR3-ANCA阳性患者、MPO-ANCA 患者的B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双重血浆置换对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的影响较为显著,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降低BVAS评分,利于病症好转,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双重血浆置换;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肾功能;BVAS评分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小血管炎,好发于老年患者群体,引起此病发病机制尚不知晓。
随着此病进展可累及多器官,尤其是肾脏,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同程度下降等。
现阶段选择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但部分患者治疗后病情改善并不明显[1-2]。
对此,需要在临床上另寻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研究选择2022年1月-12月我院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双重血浆置换对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肾功能和BVAS评分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1月-12月我院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3例。
对照组男23例,女10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4.03±3.43)岁。
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吃什么好?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饮食保健,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的食疗方。
得了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吃什么好,同时又不能吃什么呢?
*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吃什么好?
*适宜食物:芹菜,油菜,菜花,鸡蛋
*忌吃食物:油豆腐,猪油(板油),油条,羊油*一、饮食
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吃什么好,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不能吃什么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饮食保健、食疗方面的问题,请继续关注疾病库频道,或者在站内搜索“原发性小血管炎性肾损害”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上面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第1 页。
iga血管炎的诊断标准
Iga血管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小血管,导致多种器官的损害。
因为其症状和表现多样化,因此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是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于1990年制定的标准,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皮肤损害:包括紫癜、荨麻疹、水疱、结节等。
2. 肾脏损害:包括蛋白尿、镜下血尿、肾功能异常等。
3. 关节炎: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等。
4. 消化系统损害: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5. 神经系统损害:包括头痛、中风等。
6. 血液系统损害: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根据ACR标准,如果患者同时存在以上两个或以上的方面的表现,且经过一定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后,没有其他原因能够解释这些表现,那么就可以诊断为Iga血管炎。
除了ACR标准,还有其他一些辅助诊断方法,如:
1. 血清IgA水平:IgA是Iga血管炎的特异性指标,其水平升高可以提示可能存在该病。
2. 肾穿刺活检:对于肾脏损害明显的患者,肾穿刺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3. 组织学检查:对于皮肤、关节等部位的损害,进行组织学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以帮助发现内脏损害,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Iga血管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该病,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检查。
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的护理【中图分类号】r6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080-01血管炎病指因血管壁炎症和坏死而导致多系统损害的一组自身免疫病,分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小血管炎。
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 anca) 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 肾脏受累多进展迅速, 造成不可逆的终末期肾衰竭, 肺受累可引起大咯血而危及生命[1] 。
现将本院我科自2008年6月-2011年5月共收治7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男性5名,女性2名年龄52-68岁。
7例均有不规则低热、乏力、蛋白尿,镜下血尿,红细胞管形尿,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气短3例,咳嗽、咯血2例,肌肉酸痛3 例,纳差、胃肠道症状4例,血压升高4例,肾功能不全进入尿毒症期2例。
实验室检查:anca阳性7例, 血肌酐异常5例。
确诊后予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0.5-1g/kg.d),待急性期过后患者病情平稳,改甲泼尼龙片剂口服再酌情减量维持治疗。
4例病情严重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环磷酰胺冲击治疗。
其中1例患者死于肾衰竭,1例在行透析治疗,另5例患者一般情况好,肾功能正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
2 护理2.1 心理护理: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临床表现多且不典型,明确诊断时间长,临床症状明显。
患者往往出现焦虑、恐惧心理,加上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可能会使患者出现脱发、痤疮、向心性肥胖等, 导致自我形象的改变, 加上疾病的折磨会使病人出现一些不良情绪, 大量的临床经验证明, 不良的心理活动可使机体对几乎所有的身体疾病都有较高的易感性[2]。
作为护理人员,要倾听患者的主诉,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一旦诊断明确,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及其他病患治疗成功的例子,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2.2 肾损害护理:由于肾脏血管丰富,因此肾脏是anca 相关性血管炎最常见、最致命的受累部位[3],并发肾功能不全是影响血管炎患者预后的另一重要因素[4]。
ANCA相关性血管炎导致的肾小球肾炎:治疗新进展MARK A LITTLE and CHARLES D PUSEY英国,伦敦,Hammersmith 医院,伦敦帝国大学医学部摘要:患有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的患者经常并发多器官疾病,而且在治疗上具有特殊性。
导致该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很高的原因是肾脏及肺部疾病。
本综述将参考我们在病理学上的最新进展着重研究由血管炎导致的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
现在对于轻度、中度、重度不同程度的肾脏血管炎的治疗手段基于对泼尼松龙、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和血浆置换等手段的临床试验,而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霉酚酸酯和英利昔单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我们将对2005年这些对于小血管炎的治疗进展的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免疫治疗,血浆置换,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血管炎。
导致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RPGN)临床综合征的病因是通过肾脏病理的免疫荧光区分的。
共有三组不同的病因(图1):IgG线性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病:Goodpasture 病);弥漫增生性免疫复合物沉积(本组包括狼疮性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和冷球蛋白血症性肾病。
);寡免疫复合物或无免疫复合物沉积疾病[“微免疫沉积型”快速进展性肾炎,可导致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SV)]。
在所有这些病理改变中,RPGN的病理特点是包曼氏囊内毛细血管增生导致的肾小球新月体形成,从而导致严重的肾小球肾炎。
在所有年龄组中,小静脉血管炎是最常见的病理改变(占45-60%)。
近15年来,我们在对这些疾病病理学上的理解、制定诊断标准以及建立在完整的临床资料上的循证医学治疗手段进展等方面发生了戏剧性的进展。
在本综述中,我们将对以下疾病的目前最新的治疗手段进行回顾:由ANCA相关性小静脉血管炎引起的RPGN,Wegener 肉芽肿(WG),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Churg Strauss 综合征(CSS)和肾脏局限性血管炎(RLV)。
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原发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观察薛超;卜昆鹏;罗佐杰;廖蕴华【摘要】目的:探讨激素加环磷酰胺双治疗方案对原发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的干预效果.方法:56例完成使用激素加环磷酰胺双治疗方案的原发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患者,与17例激素单治疗的患者相对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完成1疗程前后的血尿、蛋白尿、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及慢性肾衰发生率.结果:①治疗1疗程后,单用激素组蛋白尿程度(中位数=2.00),激素加环磷酰胺组蛋白尿程度(中位数=0.0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自身配对资料的非参数分析显示,激素加环磷酰胺双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尿(治疗前/后=2.00/0.25)和蛋白质程度(治疗前/后=1.0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单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1疗程后,确诊慢性肾衰发生率激素加环磷酰胺双治疗组(28/56),低于激素单治疗组(12/17),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双治疗对原发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能有效保护肾脏,其治疗作用优于激素单治疗.【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28)002【总页数】3页(P256-258)【关键词】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激素;环磷酰胺【作者】薛超;卜昆鹏;罗佐杰;廖蕴华【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南宁,530021;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原发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vasculitis,AAV)以中老年人多见,临床可累及各个系统。
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及治疗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ANCA相关血管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肾脏,导致肾功能丧失及慢性肾病。
随着诊断及治疗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于ANCA相关血管炎患者肾损害的治疗方案也得到了较大的改观。
但对于不同类型及严重程度的ANCA相关血管炎,其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疗效具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深入研究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案,将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肾脏损伤,从而呈现出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将重点探讨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
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ANCA相关血管炎患者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分级2. 分析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的影响因素3. 探究不同治疗方案对于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的治疗效果差异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收集符合ANCA相关血管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并根据肾损害分级标准进行分层。
2. 数据采集:采用问卷调查、临床表现记录等方法,收集患者的基础资料、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
3.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性。
四、研究预期成果1. 探明ANCA相关血管炎患者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
2. 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于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的治疗效果差异。
3. 提出针对不同类型及严重程度ANCA相关血管炎患者肾损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五、论文结构1. 绪论:介绍ANCA相关血管炎的病理生理特点、肾损害的相关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方法:详细介绍研究的对象、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叙述结果。
4. 讨论:根据结果,深入探讨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提出相应的对策。
5. 结论: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并阐述此研究的意义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