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逻辑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72.08 KB
- 文档页数:8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语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隐喻的本质及其语义特征,揭示隐喻在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隐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隐喻的定义和分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隐喻的本质,包括其认知功能、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随后,文章将探讨隐喻的语义特征,如隐喻的创造性、模糊性、多义性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通过对隐喻本质及语义特征的研究,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隐喻的认知能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从而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本文也希望为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的本质隐喻,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本质远超过单纯的修辞手段。
在深层次上,隐喻是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对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的工具。
隐喻的本质在于其能够跨越不同领域,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连接起来,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隐喻的本质体现在其认知功能上。
隐喻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使得我们能够以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以具体的概念来把握抽象的概念。
这种映射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者相关性。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是在将时间的价值映射到金钱上,以金钱的有限性和可度量性来理解时间的宝贵和不可再生性。
隐喻的本质也体现在其创造性上。
隐喻能够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这种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新颖性上,更体现在其能够引导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世界。
隐喻的创造性使得语言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也使得我们的思维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隐喻的本质还在于其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隐喻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隐喻相关知识点总结归纳一、隐喻的定义隐喻指的是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是一种非字面的比喻。
它通过对照或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一种比喻的含义。
隐喻不是直接说明,而是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比喻手法来表达新的含义。
二、隐喻的特点1. 隐喻是一种比喻手法,它通过类比和象征来表达新的含义。
2. 隐喻不是直接说明,而是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
3. 隐喻可以使作品更富有诗意和艺术性,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4. 隐喻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三、隐喻的类别1. 形象隐喻:通过对具象事物的比喻来暗示抽象概念。
2. 比喻隐喻:通过类比的手法来暗示新的含义。
3. 链接隐喻: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暗示新的含义。
4. 概念隐喻:通过对一种概念的暗示来表达另一种概念的含义。
四、隐喻的运用方法1. 隐喻常常通过对比或对照的手法来表达新的含义。
2. 隐喻可以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
3. 隐喻可以通过形象、比喻、联接或概念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新的意义。
4. 隐喻常常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通过修辞手法和语言的运用来达到表现的效果。
五、隐喻和比喻的区别1. 隐喻是一种非字面的比喻,它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新的含义。
2. 比喻是一种直接的比喻,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表达新的含义。
3. 隐喻常常使用形象、比喻、联接或概念等方式来表达新的意义,而比喻直接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比较。
4. 隐喻更加抽象和深奥,常常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而比喻更加具体和直接,常常运用在日常语言中。
六、隐喻的典型例子1.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比喻了女主角的哀怨和自身命运的坎坷。
2.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齐天大圣”比喻了他的伟大和威严的形象。
3. 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你是我的太阳”比喻了爱人的伟大和光芒。
4.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红花会谢,绿叶将长”比喻了人生的美好和曲折。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有些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可能所有的词都源自于隐喻。
目前隐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语言学、心理学、符号学、语用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隐喻在文学作品、日常及科学语言中的广泛使用充分展示了其美学和实用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是隐喻呢?一、隐喻的概念及其特征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
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
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
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被各个学派普遍接受的隐喻概念,理论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隐喻做出了不同的定义。
(一)、隐喻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化的反映隐喻是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原则,是人以隐喻化的方式对世界进行知觉、理解的产物,许多文化现象以隐喻的方式联系起来。
隐喻的类别包含理论认为,隐喻是人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分类的过程,通过隐喻化手段,将原本不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并到同一类别中。
喻体与本体不是同一范畴,但属于包含两者的另一范畴。
在该范畴中,喻体是典型例证,类别的显著特征被赋予本体。
跨文化研究表明,恰当的隐喻其本体和喻体属于同一属性类别。
研究表明,类别包含理论符合已知的隐喻理解模式。
认知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概念化和推理的工具。
隐喻可分为属层和种层两种。
前者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后者则恰恰相反。
(二)、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任何语言的词汇相对于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言都是极其贫乏的。
隐喻化是增强语言表达力,保持语言系统开放性和活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隐喻可表达不可表达的事物和思想。
另外,新出现的事物在现有语言资源中没有适宜的词来表示,常用熟悉的事物来描述。
第二,隐喻富有表现力,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复杂的思想。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一、概述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一种事物或概念来理解和表达另一种事物或概念,这种理解和表达的方式通常是非字面的,需要读者或听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理解。
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隐喻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念隐喻理论尤其引人注目。
概念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系统地、连贯地理解和构建世界。
本文旨在探讨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我们将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明确其定义和范围。
我们将重点分析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包括隐喻的层次结构、隐喻之间的关联以及隐喻如何构建我们的认知体系。
接着,我们将探讨概念隐喻的连贯性,包括隐喻的内部逻辑、隐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及隐喻如何帮助我们进行跨领域的思考。
我们将总结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我们的语言理解和认知活动的重要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和体验转化为更为直观、生动的形象,从而实现对这些概念和体验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系统性意味着隐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隐喻体系。
连贯性则是指隐喻在构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时.,始终保持一致性和逻辑性,使得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更加有条理和连贯。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更加生动地描述复杂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一、隐喻分析的概念 1.隐喻的概念。
隐喻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通常体现在人们会借用已知事物来描述、认知未知事物的一种手段,是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思维的认知手段。
传统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认为是比喻的一种,它还有一个名字即暗喻。
但是一般研究的隐喻理论多事基于当代隐喻理论的认知隐喻。
认知隐喻认为隐喻包括三个部分,即源域、目标域、映射,其中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就构成了隐喻。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认识到的已知事物包括经验和知识,而目标域则是我们想要借用别的事物来描述的、不熟悉的事物或概念,也就是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而构成逻辑上的隐喻。
2.名词性隐喻。
名词性隐喻即名词所构成的隐喻,名词不像动词或者形容词,有选择成分,但是名词有其特殊的自足性。
可以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关系,这也就让人更容易超越词汇的选择限制和组合规则,应用的更加广泛。
每一个词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可以被指向一个新的语义场或者有背景文化关联的关联域。
以人生如戏为例,人生是上文提到的目标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戏则是源域,也就是一个具体概念。
在一台戏中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和不同情绪则是人们对一台戏的认知理解,因此将对一台戏的认知应用于对人生的理解,表示人的一生也是会像一场戏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
这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进而达到对认知域进行认知的目的。
3.動词性隐喻。
动词性隐喻则是指话语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者宾语构成的冲突所形成的隐喻。
动词的选择性很强,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名词才能构成隐喻,这也就导致主谓结构的组合关系时常出现的原因。
动词作具有的动作感觉的联想让人想象与把没有出现的动作主体暗示出来。
4.形容词性隐喻。
形容词一般充当修饰名词或者充当谓语的句子成分,与动词特征十分相似。
形容词的选择性体现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具有选择性,因此通常会与同质的名词相搭配,但是隐喻的语言通常会违反和偏离这种选择限制的组合方式,以此来表达事物间隐含的内在联系。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摘要:几千年以来,语言依旧是当今人类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的汉语言不管是在结构、含义还是其他方面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致于人们对汉语言的使用变得更加多元化。
作为一门语言,除了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外,还间接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语言行为,很多人也能从他人的语言中感受到所要表达的情感。
然而对中华民族而言,汉语言的使用中还被融入了一些隐喻的特质。
关键词:汉语言、隐喻性、文化特质、文化体系一、隐喻从现代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是作为一种认知结构存在的,属于语言修辞学的范畴,与逻辑语义学共同构成了人类的认知和语言。
语言的符号结构主要由诗性语言和科学语言两大块构成,其两大根本特征隐喻和逻辑性在语言的结构及运用发展中是相对存在的。
从语言的结构上讲,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意象符号的运用,使语言结构变得柔和灵动;从语言的运用发展上讲,隐喻性主要强调语义的创新和语义相似的运用,较逻辑性的严谨和保守,使语言更为丰盈新颖。
在语言学的存在与发展上,人类思维的开始就预示着隐喻的出现,发展到现在,隐喻已经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领域深入到了美学及更为广泛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人类自由的情感表达。
二、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基础汉字自文字出现并发展以来,有两大分类: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
自源文字,即自然产生的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又被称为象形文字。
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是基于人类将自然界的呈象通过感官的自然感知构成关系,并用象形文字记录下来,那么这一过程所反映出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就是隐喻。
人与自然界的相似性成为隐喻形成的基础,而象则成为隐喻发展的中介。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久远且惟一延续了象形根基的文字,这也显示了汉字所独具的隐喻性特质,而这一特征使汉语言成为了最具隐喻特制的语言。
三、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关键非形态化与汉语语词汉字作为汉语言的基本单位,被视为整个汉语言的发育基因,而汉语语词又该怎样定位呢?古代的汉语言构成中并没有词这一概念,只有字和句相互关系构成语言,而词则是以一种非形态化的形式作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单元在字与句之间发挥作用的。
从隐喻的语义特征探析《老人与海》中的隐喻作者:郭培培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12期内容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于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在小说中运用大量隐喻,体现出他永不妥协的坚韧精神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束定芳根据语义矛盾的特点,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划分出隐喻意义的四种结构和十二种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
本文从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入手,对《老人与海》中的隐喻进行研究,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名著。
关键词:《老人与海》隐喻语义结构语义特征一.引言《老人与海》于1952年出版,曾荣获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是海明威创作生涯中所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
小说因语言简洁有力,故事简单易懂,寓意发人深省,所以小说自出版后备受关注。
同时这部作品也是一部象征性小说,海明威运用大量隐喻来体现他对人生命运的理解,使我们对这位与命运搏斗而耗尽一生的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曾说“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男孩、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
如果我能把他们描写得足够真,他们会意味着许多东西。
”我们可从这段话中看出,有大量的隐喻意义隐含在小说中。
二.隐喻的主要隐喻特征在小说中的体现1.矛盾性隐喻的矛盾性是指在句子的字面意义中出现了逻辑上的矛盾性。
海明威用具有某些特征的事物与主人公内心活动这两种不同的概念造成前后矛盾,形成了一种语义上的冲突。
I'm being towed by a fish and I'm the towing bitt. (Hemingway, 1989:36)上例中,I与towing bitt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类别的事物,作者将两者等同,便形成一种逻辑和语义上的矛盾与冲突。
而towing bitt栩栩如生的映射出老人深陷困境时的场景。
2.临时性隐喻语义的临时性是指其隐喻创造性及隐喻变化特征。
新词汇的隐喻的意义并不是原来焦点词义的一部分,因而它有临时性特征。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基本上都是参照熟知的概念来理解和认识那些未知的概念,以此形成这些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隐喻正是通过这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借助清晰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和认识那些相对抽象甚至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因此,隐喻是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抽象概念的最重要途径,它在人们认知客观世界中起着指导性、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隐喻与思维、认知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人们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外部的客观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一、隐喻的基本内涵和发展传统的观念来讲,隐喻是一种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现代隐喻研究的观点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现象,还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对世界各种事物认知的思维模式。
隐喻是用一个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性去理解、感知和表达出另外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在彼类事物特征的暗示下去感知、想象、理解、体验甚至讨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我国古人早在先秦诸子中就已经提及隐喻,尽管只是笼统的称之为“比喻”。
到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开始系统地对比喻进行研究,他把隐喻放在了比喻之下并进行了分类。
直到12世纪,南宋陈骙首次在汉语修辞学上提出了隐喻的概念,并作出详细分类。
发展至此,隐喻在国内的研究层次无异于亚里士多德。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隐喻理论的发展,中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的理论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对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
“五四”运动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基于白话文的隐喻修辞蓬勃发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唐钺的《修辞格》将我国对隐喻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总结和论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现当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莱考夫对隐喻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也纷纷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
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林书武为代表人物,包括胡壮麟《认知隐喻学》、束定芳《隐喻学研究》、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等等一些列隐喻研究的着作。
在西方的隐喻研究中,按照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范围来看,基本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修辞学下的隐喻研究、语义学下的隐喻研究和交叉学科的隐喻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会出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文章分析了隐喻的特点,分析了有关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标签:隐喻;认知;理解隐喻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
在日常的对话、广告、报纸文章、科学论文、哲学文章、小说以及诗歌中都可以见到隐喻。
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隐喻把词或句子作为重点,把篇章作为框架。
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和工具。
隐喻是否存在以及它应该如何被解释都要取决于篇章。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理解,并讨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1. 文献综述隐喻,英文为“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意为“carrying across”, 即“由此及彼”的意思。
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
传统的解释为“两种相似的事物间的比较”[1]。
对于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隐喻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他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
”他认为“隐喻是基于事物相似之处的一种比较,是附加于语言的装饰品,它的作用是使得语言变得美妙”[1]。
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主要用于文学作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隐喻的研究引入认知领域,认为隐喻除了是语言现象,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体现了一个语义创新和生成的过程[2]。
国内以系统得认知语言学为视角研究隐喻的历史是很短暂的。
1994年,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和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的发表,使得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国外隐喻的认知研究。
此后束定芳(1996,2000)、胡壮麟(1996,2004)、蓝纯(1999)等发表了许多元与隐喻认知研究的论文。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我们为什么要把概念隐喻理论单独摘出来讨论呢?这是因为,这种理论最方便应用。
不论用什么观点和理论来谈论隐喻,最终都要借助概念来讨论它们。
并且,概念隐喻理论与现代认知科学研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已经是认知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以及组成部分。
最重要的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基本隐喻”方面。
基本隐喻具有元认知性。
一旦深入到基本隐喻层面,大量的新颖隐喻就能得到最彻底的揭示,会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也有不少人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它的解释力和实用性是有目共睹的。
在实际的隐喻理解和分析中,概念隐喻理论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本章主要对概念隐喻理论做一下简要的介绍。
第一节概念隐喻及其基理论发展一、认知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在西方,人们长期以来并没有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只是认为隐喻属于类比。
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人们逐渐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指出:隐喻是“真实的”。
美国思想家派帕(1948)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与哲学思想无不源于根隐喻,并在此基础上类推地构想和认识世界。
当代解构主义哲学进一步挖掘了哲学的隐喻本性,认为“思维或曰主体实为隐喻中的隐喻、中心的隐喻”。
当代隐喻的认知研究在西方经历了大致三个发展阶段:1)以古德曼(Nelson Goodman)为代表的康德主义“创造现实”(world-making)论;2)皮亚杰的“建构论”(constructivism);3)莱考夫—约翰逊的“经验论,也即概念隐喻论。
“创造现实论”和“经验论”分别主导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进程。
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研究者致力于认证和辩护隐喻的认知价值,同时也探讨了若干可能的隐喻认知模式。
古德曼在《艺术的语言》中宣称“ 隐喻可以视为一种改变观察世界万物的模式”。
波普尔(Karl Popper)指出人类根据某些“内在先天的预期”隐喻地映射现实,并通过试误筛选(trial-and-error elimination)获取外界知识。
隐喻修辞手法和言外之意的探索隐喻: 修辞手法和言外之意的探索隐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段,将某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以达到表达深层含义的目的。
它不光是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用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引发情感共鸣。
一、隐喻的定义和特点隐喻是一种比喻的形式,是将某一概念或事物用另一概念或事物来表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与直喻(直接比喻)相比,隐喻使用了含蓄的方式,需要读者进行联想和解读。
隐喻的特点是多样性和灵活性。
它可以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被使用,如诗歌、小说、散文等,也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辞中。
通过运用隐喻,作家和说话者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表现力,让读者和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所表达的意义。
二、隐喻的分类和例子隐喻可以分为直接隐喻和间接隐喻。
直接隐喻:直接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
例如,"他是一只鹰"表示某人具有鹰一样的锐利目光和迅猛动作。
间接隐喻:通过比喻的比喻,间接表示某一概念。
例如,"他是一颗石头"表示某人非常冷静和坚定。
除了上述常见的隐喻形式,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隐喻,如拟人化隐喻、典故隐喻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隐喻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三、隐喻的功用和效果隐喻的使用可以起到两种主要的功用:表达和启发。
在表达方面,隐喻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更具体、形象的形式,使表达变得更生动、有趣。
通过运用隐喻,作家可以有效地传达情感、描绘场景和刻画人物。
同时,隐喻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启发方面,隐喻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通过暗示和象征,隐喻在表面意义之外暗藏着更深层的思考和观点。
这种言外之意激发了读者对于作品的解读和思考,促使读者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欣赏作品。
四、隐喻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尽管隐喻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
隐喻的逻辑推理解构文健【摘要】摘要:隐喻是一种语用推理,它由前提、结论和规则组成。
正是由于隐喻的这一逻辑内涵,才使它具有认知功能。
隐喻言外之意的得出是一个语用推理的过程,该推理的关键在于推理者自身的推理能力。
推理者的推理能力是与其自身的认知积累成正比的。
隐喻的语效和隐喻推理的成效也成正比。
【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3)001【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隐喻;语用推理;认知;范畴隐喻研究的传统派把隐喻视为一种修辞现象,而隐喻研究的现代派则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
2010年,笔者在《昆明学院学报》发表的《隐喻的逻辑支点解析》一文中采用现代派的观点解析了隐喻的逻辑支点[1],在此文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语言逻辑的视角,通过解构隐喻的逻辑推理机制来回答两个问题:一是隐喻为何会具有认知的功能?二是人们是如何通过隐喻去认知的?一、隐喻的逻辑内涵、逻辑结构及认知功能隐喻的逻辑解构是指从逻辑视角揭示隐喻的逻辑结构,这需先从隐喻的逻辑内涵入手。
(一)隐喻的逻辑内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可以用语言、音乐、绘画、雕塑等形式来表现。
我们探讨的隐喻只限于用语言来表达的隐喻。
在语言的表达中,隐喻能以语词、语句、语篇的形式出现。
我们把隐喻的这三种语言形式分别称为:语词隐喻、语句隐喻和语篇隐喻。
它们是隐喻的语言表现形式,是人们隐喻思维语言化的结果。
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隐喻,都是思维形式中的推理。
推理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根据一定的规则,推出一个新的命题的思维形式。
完整的推理在语言层面上往往表现为“句群”,如:例1:操作系统不是应用软件,Windows 7是操作系统,所以Windows 7不是应用软件。
在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命题,称为推理的前提,如上例中的“操作系统不是应用软件,Windows 7是操作系统”;由前提得出的命题,称为推理的结论,如上例中的“所以Windows 7不是应用软件”。
隐喻手法的特点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隐喻手法这个奇妙的东西呀!隐喻,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想象的大门。
它不是直愣愣地告诉你一件事,而是像个调皮的小精灵,拐着弯儿地让你去领悟。
你看啊,比如说“时间就是金钱”,这可不是在说时间真的能变成钱在你兜里叮当响哦!而是用金钱这个我们都熟悉的概念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时间的宝贵呀。
这就好像是给时间穿上了一件“金钱”的外衣,一下子就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价值啦。
再想想“人生如戏”,哇,这可真是太妙啦!难道我们的人生真的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吗?嘿嘿,其实呀,这是在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各种角色和情节,有起有落,有悲有喜,就和戏里一样丰富多彩呢。
我们都是自己人生这场戏的主角,得好好演,不是吗?隐喻就像是给我们的语言加了魔法调料,让普通的话语变得趣味十足。
比如说“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总不能真的掏出他的心来看看是不是石头做的吧,但这么一说,我们马上就知道这个人很冷酷无情啦。
又或者“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阳光多温暖多耀眼呀,这样一比喻,我们就能想象出她的笑容是多么让人开心和舒服啦。
它还像个秘密通道,能让我们更快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抽象的东西。
比如说“知识是海洋”,那得有多少知识呀,深不见底,广阔无边,让我们对知识的浩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而且呀,隐喻还能让我们的表达更有韵味呢。
比起干巴巴地说“他很厉害”,说“他是一头雄狮”是不是更带劲呢?这就像给语言穿上了一件华丽的袍子,一下子就高大上了起来。
所以啊,朋友们,可别小看了这隐喻手法呀。
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调味料,给我们的交流增添了许多乐趣和深意。
它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能更轻松地理解那些不容易说清楚的事情。
在我们日常的说话、写作中,多运用隐喻手法,就像是给我们的表达插上了翅膀,能飞得更高更远。
让我们用隐喻这把神奇的钥匙,开启更多的智慧之门,发现更多的美好和奇妙吧!不用隐喻,那多无趣呀,对吧?大家都快来试试这神奇的隐喻手法吧!。
隐喻和典故的名词解释隐喻和典故是文学和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加文字的韵味和深度。
本文将对隐喻和典故进行详细探讨,并对其含义和使用方法进行解释。
一、隐喻的定义和特点隐喻是一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以达到更深刻、更生动地表达的效果。
隐喻往往通过寓意的比较,赋予被描述对象以新的形象或意义。
它可以使读者或听者在不经意间联想到更深层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文字所传递的信息。
隐喻的特点主要包括:1. 隐藏的比较:与直接比喻不同,隐喻并不明确地使用“像”或“如”,而是通过暗示、联想或隐晦的方式来进行比较。
举例来说,当我们说某人“是一片大海”,并非字面上的意思,而是通过比喻,暗示其拥有广阔深邃、包容万物的特质。
2. 创造意义:隐喻的核心在于创造新的意义,以丰富语言表达。
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可以赋予被描述对象更多的象征和抽象意义。
二、典故的定义和特点典故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引用名人、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事物,来传达一种隐含的信息或情感。
典故的特点主要包括:1. 文化共识:典故的使用需要读者或听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
只有了解相关典故所代表的意义,才能真正理解文字所传递的信息。
2. 暗示和启发:通过引用熟知的典故,可以借用其所代表的意义和情感,起到暗示和启发的作用,使读者或听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隐喻和典故的应用场景隐喻和典故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无处不在,能够给语言带来更多的趣味和丰富性。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和典故常被用于描写和借用,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通过隐喻,作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象和意象,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而典故则可以让读者与作家建立共鸣,通过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在日常语言中,隐喻和典故也是常见的表达方式。
我们在交流中常常使用隐喻来形容事物或表达情感,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科学哲学・隐喻的逻辑特征3安 军 郭贵春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传统中,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逻辑或反逻辑的思维与语言现象,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哲学派别更是严格地把隐喻排斥在经典逻辑的范畴之外。
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当代逻辑与认知科学的新发展逐渐揭示出一种事实:在认知主体的实际思维运作过程中,隐喻与逻辑绝非两种毫无关联的离散体;相反,两者在意义的暗示与牵连、概念的生成与转换、语言的理解与交流中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上交叉互动,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隐喻本质地蕴涵着深层次的认知内容,并生动地展现出相应的逻辑特征。
一、隐喻构造的分类学逻辑特征隐喻不仅是概念意义发明、转换、理解与评价的有效载体,而且是整个语言系统生成、演化、嬗变、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它以一种独特的形态表达着隐含的分类逻辑真理,体现出分类逻辑本质性的动力学特征。
这种特征源自伴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认知与知识结构的格式塔转换。
由于对语义单元逻辑内涵的重新排列整合,隐喻远远地超越了单纯进行风格修饰的修辞学功能。
隐喻连接词“是”以语形上明确的或隐含的方式,在语句意义系统中对分类逻辑框架进行重组,构造出新的语用语境,从而通过一种曲折意义传达出特定意向的认知内容。
1.隐喻构造与分类学逻辑互为前提 这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隐喻构造“发生转移的两极也就是逻辑的两极”。
(R icoeur,p.21)也就是说,隐喻的产生以由种和属所构成的分类学逻辑序列为基础性条件,是在由从属关系、协调关系、比例关系和平等关系等规则所支配的分类活动中形成的。
如果不存在某种既有的逻辑分类学标准,所谓隐喻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其次,逻辑秩序本身来源于对语义场系统的隐喻构造。
由于语义场本身的性质是隐喻的,因此,从种属之间的逻辑区分到整套分类学逻辑的建立本质上也是一种隐喻构造。
再次,隐喻打乱了原有的逻辑秩序,破坏了相关的分类活动,“将种的名称赋予属,将比例关系的第二项的名称赋予了第四项,或者相反,将比例关系的第四项的名称赋予了第二项。
这样做既承认又违反了语言的逻辑结构。
”(同上)这意味着,隐喻构造所形成的语言表层结构上的范畴错误,在事实上构成了处在描述与重新描述之间、既具有解构性又具有建构性的分类逻辑重组的中间环节。
2.隐喻概念的语义场结构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类型层级(type h i erarchy)结构 类型层级是一种特殊的语义网络,是根据概念所包含的意义的内涵与外延的一般性程度的层次建构起来的。
在类型层级的层次结构中,当一个概念上移时,其意义的抽象性增强;当它下移时,其意义的具体性增・001・3本文系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研究趋势”(编号04JZ D0004)成果之一。
强。
这就是说,相对而言,处于上层的概念比其下层概念更抽象,处于下层的概念比其上层概念更具体。
换言之,在类型层级的结构中,任何概念类型的属性、特征与关联均由处在其下层的亚类型(sub 2type )所继承。
“继承”主要是指语义方面的延续与保留,而这种意义上的继承性充分保证了类型层级的建构绝非是以一种任意化的方式进行的。
这一点具体表现在:亚类型是否继承了上层类型的语义内涵,从而呈现出其相应的超类型(super 2type )关键性的原特征。
事实上,隐喻构造就是把本来属于不同超类型的语义场放置在同一超类型之下,使得两个原本互不相交的语义场之间产生交集。
类型层级又可以具体划分为两种主要形态:(1)分类的类型层级(taxonom ic hierarchy of types ),表现为“属于……的一种或一类”以及“是……的一个例子或实例”两种形式。
举例来说,如果X 属于Y 的一种或一类,那么,X 就是Y 的亚类型,而Y 则是X 的超类型。
分类关系具有传递性,这种特殊性质构成分类类型层级的基础。
由于将所有的分类概念囊括在同一种语言体系之中,因此,分类类型层级呈现为庞大的概念结构系统。
隐喻正是由于违背了由概念分类层级所编码和制定的、在常规意义上可接受的分类结合而产生的。
(2)部分-整体关系的类型层级(mereol ogical hierarchy of types ),即语义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单向包含、依赖关系与双向类比、映射关系的统一。
在这种类型层级结构中,概念由“属于……的一个部分”或“作为……的整体”这样的双重关系而获得界定与理解。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样具有传递性,这种传递性构成了部分-整体关系类型层级的基础。
不仅作为隐喻特例的提喻(synecdoche )直接基于部分-整体关系的转换,而且作为隐喻相似性的类比关系也是通过部分-整体层级的映射而建构起来的。
3.隐喻意义映射是概念类型层级的调整与再分布 概念的类型层级结构及其转换功能有效地解释了不同意义系统之间相似性的产生基础与类比映射的结构关系。
更重要的是,对于超类型的确定可以把语义场相关的相似性与不相关的相似性区分开来。
以一个典型的科学隐喻“原子是微缩的太阳系”为例:原子与太阳系被纳入到同一个超类型即“中心力场系统”(central force syste m )语义场之中,共同继承了该超类型语义内涵的相关元特征。
超类型语义特征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发挥出一种限制性作用,使得否定性的隐喻映射关系无法在超类型的层次上获得合理性表征,而只有那些肯定性的映射关系才能成为一种有理由的选择,因此该科学隐喻的意向性能够得到适当的确定性评价。
(Mon 2tuschi,p.281)这实质上意味着,在该科学隐喻产生之前,原子与太阳系在概念类型层级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是完全不同的:原子类属于“简单对象”的超类型,太阳系则类属于“复杂系统”的超类型;但是,该隐喻一旦产生并在科学共同体中获得广泛认可之后,原子就从“简单对象”超类型之下转入“复杂系统”超类型之下,使得原有的概念类型层级在结构与分布上发生了变化,该隐喻的本体和喻体被纳入到同一语义场即“中心力场系统”之中,由此呈现出同构性(aut omor phis m )和同态性(is omor phis m )的对称结构。
这种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原有范畴分布与逻辑分类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的事实,意味着认知主体超越了传统知识局限,对于世界本质结构的逻辑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4.隐喻构造是分类逻辑重组的结果 隐喻所包含的概念分叉在本质上具有整体性特征,能够牵动类型层级结构的全局,从而造成整个逻辑分类系统的重新分化组合。
这鲜明地反映出,概念的类型层级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隐喻所造成的语义场互动与整合中作动力学式的调整与演化。
其表现就在于,认知主体对于世界构造的知识总是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动,对于一种新的隐喻言说的理解和接受总是在适时地改造重塑认知主体的相关知识和信念。
因此,隐喻的构造必然依赖于语用语境所限定的概念类型层级的结构方式及其重组,结果是导致了原有概念分类范畴之间界限的模糊与融合,为概念的类型层级增添了新的关联与内涵。
也就是说,隐喻为原有的逻辑分类框架“引入了更高层次或更为抽象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通常是被忽略掉的”(W ay,p.187)。
在这样的情形中,原初的分・101・隐喻的逻辑特征类学逻辑自然而又必然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
可见,隐喻的构造隐含着深层次的、潜在的概念类型层级的重组。
但是,这种牵涉不同语义场内容的分类逻辑重组是通过隐喻表层结构的极端简单性表现出来的。
换言之,隐喻的产生是以一种简单的语形构造引发出创造性的语义突变,从而对固有的逻辑分类系统进行改造,对固有的逻辑规则进行质疑和重塑。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隐喻视为分类逻辑的动力学引擎:由于隐喻的存在,分类逻辑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僵化的框架,而是获得了不断调适自身的能动性。
二、隐喻本质的可能世界逻辑特征从人类思维与语言发展的实际历史进程来看,包含着推断性模态词的判断性陈述在早期阶段已经出现了,此后逐渐发展出“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s )的观念。
可能世界观念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是另外一种不同于它们实际所是状况的情态。
也就是说,事物可能会具有无数种不同的存在方式:除了在现实世界中实际所是的存在方式之外,还可能会具有其他许多种可能的存在方式。
这些作为可能性的存在方式同样具有某种实体性意义,与现实世界的概念相对而言,可以称之为“可能世界”的实体。
可能世界观念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于已知世界现实性逻辑的一种超越,即对于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具有认知意义的内容的一种追求、描摹和把握。
1.隐喻的本质在于可能世界的仿本对应(coun terpart correspondence) 以可能世界观念为依托的语义学认为,任何一种实在都以某种特定形式表征着一个逻辑空间,该逻辑空间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即可能世界。
我们所存在的现实世界是这些可能世界中的一种,其他世界则是现实世界的可能的相关物。
隐喻的语形标志“是”所表征的类比性,实质上就是对于可能世界之间仿本对应关系的表达。
所谓仿本,即在不同的可能世界中处于相类似的概念层次或在意义结构上相类似,或具有相似属性、特征等,因而可能产生类比关系的比照对象或配对对象。
在这种意义上,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也就是可能世界之间原本与仿本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同一性关联即仿本对应关系的确立。
2.隐喻连接词“是”展现了可能世界仿本对应的逻辑意义 隐喻意义无论是否能够还原为字面意义,都符合可能世界的语义逻辑。
在字面的意义上,世界W 中任何形式为“x 是y ”的句子为真,当且仅当在W 中x 在形式和数量上等同于y 。
同样,在世界W 中,任何一个形式为“x 是y ”或者潜在地蕴涵着“x 是y ”的语义单位的隐喻句子为真,当且仅当在W 中存在情态S 和T,x 在其所属情态T 中是y 在其所属情态S 中的仿本对应物。
在这里,“情态”(situati on )即逻辑空间的部分,也就是可能世界的一种亚类型,包含某些具有特定属性的个体,而这些个体之间存在着意义关联。
因此,可能世界或情态实际上表征着不同的语义场或语境,从而限定着不同的仿本对应的可能性。
“我们通常在严格限定的意义上对世界进行量化,将注意力限定在那些以某种方式类似于我们自己所处世界的仿本对应物上,并将其称之为对于可接近世界的限定。
与此同时,我们通常在严格限定的意义上对可能的个体进行量化,并且将注意力限定在那些以某种方式类似于一些给定的现实世界的个体上,我把它称之为对于那个个体的‘仿本’的限定。
”(Le wis,p.234)对于隐喻而言,这里所涉及到的可接近性实质上就是一种构成隐喻基础的类比关系。
这就意味着,当且仅当S 类似于T 或S 与T 是可比拟的,情态S 才有可能从情态T 中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