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8
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现代汉语词典》词义引申方式的隐喻转喻研究
我们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现代汉语多义词的考察,将现代汉语多义词义项间的隐喻引申方式分为:形状相似、作用相似、位置相似、性质相似、情状相似及多种相似六种类型;将现代汉语多义词义项间的转喻引申方式分为主体与特征、材料、职务、处所、时间,主体与活动关系,活动与活动结果,整体与部分,一般与特殊及综合式六种类型。
我们还研究了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的特点:现代汉语多义名词的词义引申以转喻引申为主,转喻引申的数量约是隐喻引申数量的3.14倍。
在现代汉语多义动词的词义引申中,转喻引申和隐喻引申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
现代汉语多义形容词的词义引申以隐喻引申为主,隐喻引申的数量约是转喻引申数量的1.92倍。
最后,我们总结了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词词义引申的特点,得出部分引申在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词词义引申中所占比重最大。
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名词及多义动词的词义引申都以部分引申为主,各占总数的65.02%和59.44%;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形容词的词义引申以整体引申为主,占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形容词总数(951例)的58.36%。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语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隐喻的本质及其语义特征,揭示隐喻在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隐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隐喻的定义和分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隐喻的本质,包括其认知功能、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随后,文章将探讨隐喻的语义特征,如隐喻的创造性、模糊性、多义性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通过对隐喻本质及语义特征的研究,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隐喻的认知能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从而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本文也希望为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的本质隐喻,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本质远超过单纯的修辞手段。
在深层次上,隐喻是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对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的工具。
隐喻的本质在于其能够跨越不同领域,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连接起来,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隐喻的本质体现在其认知功能上。
隐喻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使得我们能够以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以具体的概念来把握抽象的概念。
这种映射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者相关性。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是在将时间的价值映射到金钱上,以金钱的有限性和可度量性来理解时间的宝贵和不可再生性。
隐喻的本质也体现在其创造性上。
隐喻能够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这种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新颖性上,更体现在其能够引导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世界。
隐喻的创造性使得语言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也使得我们的思维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隐喻的本质还在于其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隐喻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汉语“眉”的隐喻和转喻意义解读————————————————————————————————作者:————————————————————————————————日期:汉语“眉”的隐喻和转喻意义解读-汉语言文学汉语“眉”的隐喻和转喻意义解读何漂飘胡赛月摘要: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
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关键词:眉隐喻转喻认知一、引言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视为修辞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和文体学的研究对象。
然而,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赵艳芳,2009)。
大量研究事实证明,隐喻和转喻既存在于文学语言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语言中,比如“山头、山脊、山腰、山脚”等等,就是将“山喻”为“人体”。
近年来,关于身体部位词的隐喻和转喻义的研究大量出现,比如王文斌教授的《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以及其他各种关于“眼、手、脚、耳”等的隐喻和转喻义的研究。
这些研究都从侧面说明隐喻和转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本文将结合汉语“眉”的语料分析,研究“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说明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二、隐喻和转喻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人们就将隐喻和转喻视为修辞格。
隐喻在传统的修辞学里又常常被看作是对正常语言的偏离或违背。
这种传统的语言观在西方多年来的修辞学研究中占据着主要地位。
英汉名词化隐喻实现形式及语篇功能对比研究英汉名词化隐喻实现形式及语篇功能对比研究p 汤洁(南京审计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从隐喻性思维角度对比英汉名词化隐喻实现形式和语篇功能。
英语是综合语型语言,可通过多种方式添加词缀隐喻化为名词。
汉语属于形态不发达的语言,汉语的动词或形容词一致地体现过程或特性,隐喻地体现事物,它与英语的差别在于它从过程或特性转化为事物缺少形态变化,变化的仅仅是句法功能,词本身形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名词化隐喻不仅在英汉语篇中大量出现,而且都具有使语篇衔接、客观的功能关键词:名词化隐喻;表现形式;语篇功能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5)03-0089-02收稿日期:2004-07-08作者简介:汤洁(1977)),女,江苏徐州人,南京审计学院外语系讲师。
名词化隐喻这一概念由Halliday 在80年代提出,是构建语法隐喻最强有力的手段,/是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形式为动词)和特性(其一致式为形容词)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
0(Halliday,2000)长期以来汉语中的名词化隐喻现象受到忽视,人们的思维还局限在汉语语法学界从语法角度所进行的/名物化0或/名词化0的讨论和争议中。
名词化隐喻在英语尤其是英语科技语篇中的普遍性及有效性已达成共识。
对于其在汉语中的存在性,朱永生、严世清在5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6(2000)一文中指出:/语法隐喻也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0,其中包括名词化隐喻现象。
但他们并未对汉语中的名词化隐喻现象进行讨论。
本文拟通过系统对比英汉语中名词化隐喻现象的表现形式和语篇功能来说明英汉语中名词化隐喻现象的异同,并尝试从认知角度和句法结构角度来解释。
一、名词化隐喻在英汉语中的实现形式参照Quirk 等在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 -lish Language 中对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化的分类,本文认为,英语中的名词化隐喻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第28卷第5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28, No.5 2008年5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May. 2008, 098~099 语法隐喻视角下的名词化隐喻分析李飞建(广东金融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21)[内容提要] Halliday于1985年提出语法隐喻(grammar metaphor)的概念,他认为名物化隐喻(nominalization)是产生语法隐喻的一项重要来源。
名物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变化、小句层次和词组结构的变化,重新组合,使之表达的概念意义浓缩为一个词。
在正式的语体中,因为名物化具有囊括和浓缩的功能,可以使得意思在语篇组织严密,达到语言表达简练、客观、信息量大等行文要求。
[关键词] 语法隐喻;一致式;隐喻式;名词化[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8)05-0098-02一、语法隐喻内涵Halliday从语言元功能的角度出发,引入对隐喻理解的两种视角,即词汇隐喻及语法隐喻,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
在1996年,他明确指出:“传统上该术语(即:隐喻)仅用于指词汇转换,并被阐释为‘同样的能指,不同的所指’……但我要讨论的是语法转换,我对语法转换的解释是‘同样的所指,不同的能指’[2]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有层次的,至少可分为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三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是体现关系(Realization),即对意义的选择体现对形式的选择(胡壮麟,996),而形式和意义之间又不是一对一的关系(黄国文,1999)。
任何语义形式在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之间的各种体现可分为一致式(Congruent Form)和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两种。
语法隐喻则是自上而下,从意思出发来看意思是如何被表达的。
一致式是与现实接近的形式,而隐喻式是偏离现实的形式(Halliday,2000:342)。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3王治敏提要 本文考察了汉语名词隐喻表达中源域词语的分布规律,总结归纳出源域是人、动物、植物、自然物、自然现象、建筑物等类别的隐喻特点,同时也挖掘出这些领域从名称、部件、动作、行为等有价值的映射规律。
通过源域的考察,可以进一步确认,源域词语不仅仅是我们周围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和实物相关的抽象属性特征,隐喻的映射就是把这些已知领域物体的典型特征及相关属性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
关键词 源域;目标域;语义架构;隐喻映射一 前言一般来说,隐喻映射是用一个具体概念类比一个抽象概念,或者把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不熟悉的事物上。
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源域(喻体)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本体)之上(蓝纯2005)。
本文所说的名词隐喻是指由名词充当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表达①,即n+n隐喻。
例如:(1)去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稍后便波及到了韩国和日本。
(2)院子变成了花的海洋。
n+n隐喻在结构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源域和目标域经常共现,同时隐喻表现出来的含义往往只能沉积在源域上。
例如:“风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原指:“刮大风而且往往同时有大雨的天气现象”,由于人们为了表达“规模大而气势猛烈的事件或现象”,就以“风暴”作源域,形成“金融风暴、革命风暴、审计风暴”等隐喻表达,映射的目的是把“风暴”映射到目标域“金融、革命、审计”上。
但最后的隐喻义并没有附着在目标域上,而是源域“风暴”上。
如果能收集足够多源域词语的隐喻实例,建立1个源域到n个目标域的隐喻映射关系。
这对于隐喻的计算理解和识别是非常有价值的。
近年来,人们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胡壮麟2004,赵艳芳2002,蓝纯2005)。
隐喻的计算理解国内研究不多,不过最近两年有一些讨论。
例如:俞士汶(2003)从自然语言理解角度提出了“空手套白狼”、“郎平是个铁榔头”、古诗词等多个层面的隐喻理解问题;袁毓林(2004)的容器套件隐喻研究以及多位学者在隐喻逻辑推理方面的探索等等(周昌乐2007,张威2004)。
网络新词“XX哒”的概念隐喻分析-汉语言文学网络新词“XX哒”的概念隐喻分析石艳摘要:网络新词“XX哒”主要是受日系“萌文化”的影响而走红,并迅速成为当下网友热捧的一种万能表达方式。
从隐喻映射的角度来看,“XX哒”的语义经历了一个泛化的过程,这跟大众认知途径和认知心理的不断变化是分不开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XX哒”满足了人们的求新求异心理和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XX哒” 隐喻认知网络新词一、“XX哒”的来源及发展林伦伦(2012)指出:“网络新词是指由一定的网络用户群体在BBS、QQ、聊天室等网络虚拟空间创造或大量使用的鲜活特色的语言。
”而当下盛行的各种“XX哒”正是典型的网络新词。
据百度百科的搜索可知,“XX哒”这一表现形式最先源于“么么哒”这一用法,且“么么哒”原先在中国指的是一款软件应用,是杭州鸿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于2013年6月4号上线的继屏客来电秀之后的又一款重量级手机应用。
因受到日系“萌文化”的影响迅速地演变成为网络词汇。
新兴网络词汇的“么么哒”,是“mu a”的谐音,是大人亲小孩的时候夸张的声音,通常作为人名的后缀,表示对一个人的钟情与喜爱,一般是对女性的称呼,常用于对偶像的亲昵称呼,如“某某,么么哒”,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卖萌的语气词。
随后,2010年爆红的网络用语“萌”顺势也加入了这一队伍。
2014年2月12日豆瓣小组一位网友发帖,标题就是:“今天出来没吃药,感觉整个人都萌萌哒。
”接着,2014年4月17日百度贴吧一位网友在百度剑网3吧发帖表示,VIP要是能被喷没了,自己就直播生吞仓鼠。
然而仅仅一天,剑网3制作人郭炜炜就在新浪微博宣布取消VIP服务,这位贴吧网友只落得生吞仓鼠的命。
该网友在贴吧发帖:“今天吃了仓鼠,感觉整个人萌萌哒,萌萌哒。
”表示自己不得不要兑现惩罚了,在那里卖萌。
可见,“萌萌哒”起始于豆瓣小组,是“该吃药了”的含义,即医治“中二病”之意,后由于新堂爱的GIF图片而流行起来。
摘要:认知语言学家莱柯夫和约翰逊认为: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它以相似性为基础,是人们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
汉语成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成语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用我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表达那些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实现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关键词:隐喻;汉语成语;相似性;映射引言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功能上看,隐喻是人们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从结构上看,隐喻包含始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认知域。
一、成语和隐喻汉语成语极为丰富,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熟悉也最乐于使用的一种语言材料,使用频率很高,很容易被用来隐喻其他事物,成语隐喻是最常见的一种隐喻现象。
二、汉语成语运用中的隐喻性思维结构分析下面我们以四个成语为例,来分析说明汉语成语运用中的隐喻性思维结构。
1、出类拔萃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这一段话包含三个基本要点:( 1) 孔子( 2)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创建儒家学派( 3) 被后世尊为圣人三点凝炼为成语“出类拔萃”,形容某人的水平超出同类。
例句: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偏生出一个智勇双全、出类拔萃的儿子来。
这人就是大清国第一代皇帝,清朝子孙,称为太祖,努尔哈赤是他英名。
”这一段话也包含三个基本要点:( 1) 努尔哈赤( 2) 智勇双全,才能过人,建立大清国( 3) 被后世尊为清太祖蔡东藩在使用“出类拔萃”时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隐喻性的思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语言环境中的“出类拔萃”是源域, 它被激活后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投射到《清史演义》第二回中的“出类拔萃”上, 具体的投射关系为: “孔子对应努尔哈赤”。
“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创建儒家学派对应努尔哈赤的智勇双全,才能过人,建立大清国”。
名词性隐喻结构的认知语义研究作者:朱守信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第04期名词性隐喻依据映射的性质可以分为语义体映射和关系体映射,与之对应的分别为XY、XYZ和XYZW三种结构。
与传统的语义体映射不同,关系体映射依赖认知域中语义体关系结构的建立,其实质是将一个关系结构投射到另一关系结构。
关系体映射反映的是动词性概念的隐喻过程,关系体背后为概念比的认知结构,在认知中起到背景框架的作用,弥补了认知语境的不足。
单纯的XY结构无法反映隐喻映射的全貌,对隐喻多结构映射的讨论能够让我们从形式的角度加深对隐喻本质的理解。
隐喻;结构;关系体;认知H005A011807一、引言名词性隐喻作为最为重要和常见的一种隐喻类型,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
当代认知语言学对名词性隐喻的研究取得了瞩目成果,提出了众多解释框架和理论模型。
其中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美国学者Ortony(1979)的突显不平衡模型(Salience Imbalance Model)、Glucksberg 和Keysar(1990)的特征归属模型(Property Attribution Model)以及Lakoff(1993)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等。
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深层认知过程做出了有益探索,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但是都无一例外地集中于单一的“X is Y”的表达形式上(即XY结构隐喻),忽略了对隐喻的其他结构类型的研究。
事实上,名词性隐喻除了XY结构这一种形式外,还包括由多个语义项参与形成的复杂结构隐喻(Gibbs,1999),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三个语义项构成的XYZ结构隐喻,如(1);以及由四个语义项构成的XYZW结构隐喻,如(2)。
(1) a.围棋乃智慧的体操。
b.金钱是万恶之源。
c. Troubles are the price of success.d. Newton is the father of physics.(2) a. 作家手中的笔就是战士怀里的枪。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摘要:几千年以来,语言依旧是当今人类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的汉语言不管是在结构、含义还是其他方面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致于人们对汉语言的使用变得更加多元化。
作为一门语言,除了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外,还间接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语言行为,很多人也能从他人的语言中感受到所要表达的情感。
然而对中华民族而言,汉语言的使用中还被融入了一些隐喻的特质。
关键词:汉语言、隐喻性、文化特质、文化体系一、隐喻从现代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是作为一种认知结构存在的,属于语言修辞学的范畴,与逻辑语义学共同构成了人类的认知和语言。
语言的符号结构主要由诗性语言和科学语言两大块构成,其两大根本特征隐喻和逻辑性在语言的结构及运用发展中是相对存在的。
从语言的结构上讲,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意象符号的运用,使语言结构变得柔和灵动;从语言的运用发展上讲,隐喻性主要强调语义的创新和语义相似的运用,较逻辑性的严谨和保守,使语言更为丰盈新颖。
在语言学的存在与发展上,人类思维的开始就预示着隐喻的出现,发展到现在,隐喻已经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领域深入到了美学及更为广泛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人类自由的情感表达。
二、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基础汉字自文字出现并发展以来,有两大分类: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
自源文字,即自然产生的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又被称为象形文字。
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是基于人类将自然界的呈象通过感官的自然感知构成关系,并用象形文字记录下来,那么这一过程所反映出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就是隐喻。
人与自然界的相似性成为隐喻形成的基础,而象则成为隐喻发展的中介。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久远且惟一延续了象形根基的文字,这也显示了汉字所独具的隐喻性特质,而这一特征使汉语言成为了最具隐喻特制的语言。
三、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关键非形态化与汉语语词汉字作为汉语言的基本单位,被视为整个汉语言的发育基因,而汉语语词又该怎样定位呢?古代的汉语言构成中并没有词这一概念,只有字和句相互关系构成语言,而词则是以一种非形态化的形式作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单元在字与句之间发挥作用的。
从认知视角看汉语名量词的隐喻现象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将隐喻现象纳入了语言研究的范围。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汉语名量词的隐喻现象出发,深入名量词词义的内部结构,挖掘其词义本身蕴含的隐喻特征,从而发现量词与名词的深层搭配规律。
标签:名量词隐喻认知语义隐喻概念最早由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人类的认知规律。
首先,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概念来体验和理解另一种概念;其次,隐喻是一种无意识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后,隐喻以人类经验为基础,源于日常经验中两个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或相似之处。
一、汉语名量词的隐喻现象黎錦熙、刘世儒在《汉语语法教材》中将名量词分为专用名量词和临时名量词两类。
从语法意义上看,临时名量词和专用名量词都是一种计量事物的单位,但是两者在表达中所体现的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内容有所不同。
(一)临时名量词的隐喻临时名量词多是从名词借用过来的词,其量词功能比较弱。
它们并非使用于某一固定对象,而是在特定场合中,认知主体对某一特定对象产生比较特别或强烈的感知时,会临时地、即兴地选择这些词。
例如“一叶小舟”,“叶”本身是名词,但为了体现“小舟”轻小的外在形状,便用“叶”来计量“小舟”,义为“像叶子一样的小舟”。
临时名量词不仅具有专用名量词的认知特征,还有其独特的、心理的和临时性的认知特征,能更加形象地传达出所计量事物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情态。
再如名词“季”,它的名词性义项主要有两个:1.一年的四分之一,即春、夏、秋、冬四季;2.一段时间,季节、季候。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它的语义特征为[+个体上的独立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
当名词“季”转化为量词用来计量事物时,这些语义特征也随之扩展,奠定了“季”的认知基础。
“季”用作量词通常出现在传媒领域,比如用“第X季”称呼同一系列的电视剧(尤其是美剧、英剧)、综艺节目等,这些传媒名词与“季”相搭配,是存在着认知上的相似性。
从语义学角度来探讨语言中的隐喻[摘要]隐喻(metaphor)是一个常见的文化现象。
表面上看隐喻只是一种润饰辞藻的修辞手法,然而其背后蕴含着人类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反映出人类对世界、对自身的认知,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桥梁。
因此隐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问题,还涉及到哲学、美学、心理学等领域,古往今来也有无数大家对隐喻进行研究。
本文作者凭借其所掌握的基础语言学知识,试图初步地从语义学(Semantics)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结构、本质、意义和运用。
[关键字]隐喻语义学字面意义/比喻意义本质认知一.引言在大学以前的初等教育中,“比喻”常被强调,然而“隐喻”却极少提到。
使我对隐喻这一语言现象产生兴趣的是熊学亮教授的著作《语言学新解》上的一个例子:You are wasting my time.The gadget will save your hours.I don’t have the time to give you.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以上的语句都是“时间是金钱”这种基础隐喻的变体,是用与“金钱”具体概念有关的东西来衬托出抽象概念“时间”的价值①。
在这些语句中,比如“waste”和“time”、“spend”和“time”都是我们平时习以为常但从未想过这也是一种隐喻的搭配,从中我看到了隐喻神奇的魔力并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Lakoff(1987)认为,“隐喻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是隐喻式的”。
因此我把这无处不在的隐喻作为我期末论文的主题,希望能初步地了解这朵语言学中的奇葩。
二.历史中的隐喻在西方,隐喻作为修辞学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修辞学的历史息息相关。
西方修辞学诞生于2000多年前古希腊。
当时希腊的民主形式得到一定的发展,在议会上进行政治辩论和在法庭上辩护法律辩论的需要促使人们去学习演讲、劝说、辩论的艺术,修辞学就此诞生。
基于新HSK词汇大纲汉语名词的概念隐喻分析与应用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1选题缘由 (1)1.1.2研究意义 (2)1.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回顾和隐喻应用研究总结 (3)1.2.1 (3)1.2.2 (4)1.3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5)1.4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6)第二章理论框架 (7)2.1概念隐喻理论概说 (7)2.2概念隐喻的识别 (8)2.2.1语义冲突 (8)2.2.2词语映射 (9)2.2.3词语间的相似性 (10)2.3概念隐喻的类型 (11)2.4习得理论概说 (14)2.4.1习得的定义 (15)2.4.2词汇习得的有关理论 (15)2.4.3习得理论模型 (17)2.5认知语言学的习得观 (17)2.5.1概念习得 (18)2.5.2理据习得 (20)2.5.3洞察习得 (21)第三章新HSK词纲中名词的概念隐喻分析 (23)3.1新HSK大纲中的名词统计 (23)3.2图表说明 (23)3.2.1建类依据 (24)3.2.2选词依据 (25)IV3.3生物类名词分析 (25)3.3.1马 (26)3.3.2老虎 (29)3.3.3狗 (32)3.3.4狼 (34)3.3.5老鼠 (35)3.3.6鸟 (36)3.3.7蛇 (37)3.3.8其他生物类词 (38)3.3.9生物类名词的语义异同 (40)3.4动宾类词汇分析 (40)3.4.1“打+N”的分析 (40)3.4.2“出+N”的分析 (43)3.5身体类名词分析 (44)3.6小结 (46)第四章概念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49) 4.1基于概念隐喻理论词汇教学的目标 (49)4.2基于概念隐喻理论词汇教学的原则 (50)4.3概念隐喻理论在具体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51)4.3.1多义词的教学 (51)4.3.2成语教学 (53)4.4基于概念隐喻理论词汇教学的局限与难点 (53)4.4.1基于概念隐喻理论词汇教学的局限 (53)4.4.2基于概念隐喻理论词汇教学的难点 (54)第五章结语 (55)5.1本文的成果 (55)5.2本文的不足 (55)5.3今后的展望 (56)参考文献 (59)附录 (63)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1.1.1选题缘由本文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视角下,以名词教学为样本,研究汉语名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概念隐喻问题。
隐喻是指在表面上表现为一种意义的词语实际上包含另一种意义的语言现象。
隐喻在汉语新词义产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机制生成新词义:
•基于语义相似性的隐喻。
这种隐喻是基于语义相似性生成的,即在表面意义相似的情况下,对原有词义进行拓展和转化。
例如,“做手术”原有的意义是指进行医学手术,但是在某些情境下也可以指进行改装操作,这就是基于语义相似性的隐喻。
•基于形似性的隐喻。
这种隐喻是基于形似性生成的,即在表面形似的情况下,对原有词义进行拓展和转化。
例如,“白菜价”原有的意义是指菜市场上卖得非常便宜的菜,但是在某些情境下也可以指非常便宜的价格,这就是基于形似性的隐喻。
总之,隐喻是汉语新词义产生中的重要机制,它能够帮助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人们的交流和理解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汉语名词的隐喻知识表示及获取研究汪梦翔;饶琪;顾澄;王厚峰【摘要】隐喻知识的表示和获取是进行隐喻计算的基础.该文把隐喻知识看作是本体和喻体的特征和属性之间的关联.主要通过惯用语导入和句法模式识别两种机制,来获取名词的隐喻知识.惯用语的隐喻比较固定和单一,从专门的词典释义中就能获取准确的隐喻特征和属性.而一般名词的隐喻知识比较复杂,该文主要依托语料库和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和句法匹配来获取同一名词不同的隐喻特征及对应属性.该项工作的结果,对隐喻句隐喻意义的获取和名词语义属性特征的描述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价值.%The Acquisition and Expression of metaphorical knowledge is the basis of metaphor computation.In this paper,metaphor knowledge is regarded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iginal and target domain,described by the fea-tures and attributes.In order to get Chinese concretenouns'metaphor features,we use 2 methods:one is idiomatic expression importing,and the other is syntax pattern matching.For the metaphor knowledge of idiom,we derive the accurate metaphorical features and attributes from idiomatic dictionary definitions.As for general concrete nouns, metaphor knowledge is more complex and we mainly rely on corpus and search engine to acquire different metaphori-cal features and corresponding attributes of the same noun by keyword and syntactic matching.This work may make sens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ouns' semantic feature system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etaphorical sentences.【期刊名称】《中文信息学报》【年(卷),期】2017(031)006【总页数】9页(P1-9)【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隐喻计算;模式识别;惯用语【作者】汪梦翔;饶琪;顾澄;王厚峰【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100011;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北京100871;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北京100871;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100083;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0 引言(1) 他是一只白眼儿狼。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3王治敏提要 本文考察了汉语名词隐喻表达中源域词语的分布规律,总结归纳出源域是人、动物、植物、自然物、自然现象、建筑物等类别的隐喻特点,同时也挖掘出这些领域从名称、部件、动作、行为等有价值的映射规律。
通过源域的考察,可以进一步确认,源域词语不仅仅是我们周围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和实物相关的抽象属性特征,隐喻的映射就是把这些已知领域物体的典型特征及相关属性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
关键词 源域;目标域;语义架构;隐喻映射一 前言一般来说,隐喻映射是用一个具体概念类比一个抽象概念,或者把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不熟悉的事物上。
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源域(喻体)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本体)之上(蓝纯2005)。
本文所说的名词隐喻是指由名词充当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表达①,即n+n隐喻。
例如:(1)去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稍后便波及到了韩国和日本。
(2)院子变成了花的海洋。
n+n隐喻在结构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源域和目标域经常共现,同时隐喻表现出来的含义往往只能沉积在源域上。
例如:“风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原指:“刮大风而且往往同时有大雨的天气现象”,由于人们为了表达“规模大而气势猛烈的事件或现象”,就以“风暴”作源域,形成“金融风暴、革命风暴、审计风暴”等隐喻表达,映射的目的是把“风暴”映射到目标域“金融、革命、审计”上。
但最后的隐喻义并没有附着在目标域上,而是源域“风暴”上。
如果能收集足够多源域词语的隐喻实例,建立1个源域到n个目标域的隐喻映射关系。
这对于隐喻的计算理解和识别是非常有价值的。
近年来,人们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胡壮麟2004,赵艳芳2002,蓝纯2005)。
隐喻的计算理解国内研究不多,不过最近两年有一些讨论。
例如:俞士汶(2003)从自然语言理解角度提出了“空手套白狼”、“郎平是个铁榔头”、古诗词等多个层面的隐喻理解问题;袁毓林(2004)的容器套件隐喻研究以及多位学者在隐喻逻辑推理方面的探索等等(周昌乐2007,张威2004)。
关于名词隐喻的专题研究很少,王治敏(2008)对名词隐喻的句法分布及构成进行了初步考察,同时也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探讨了汉语名词隐喻的识别,但该文没有3本研究得到国家973项目(2004CB318102)和北京语言大学一般项目(06Y B06)的支持。
对名词隐喻的源域做深入的分析。
因此,本文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对源域做进一步考察,勾画出基于这种短语结构的隐喻架构体系,为计算机隐喻识别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资源。
二 名词隐喻语义架构的设想通过实际语料的考察,本文发现n+n隐喻中的源域词语一般来自具体的概念域,而且在数量上是有限的。
如果以某种语义分类体系作为参照,把有限的源域词语像投棋子一样投到某种分类体系中,就有希望廓清汉语名词隐喻的系统分布。
目前名词隐喻所表现的知识架构是什么,至今仍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周亚民(2005)参照S UMO,将540部首意符概念与S UMO连接,建立了意符概念知识架构,受其启发,本文选用了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研制的中文概念词典(CCD)的语义概念分类作为参照②,同时又不拘泥这一分类体系,在局部分类方面根据隐喻的特点有所调整。
CCD使用树形图来表示概念节点。
它的初始概念节点有25个。
表2人类动物植物人工物自然物身体物质食物属性性质数量价值关系通信时间认知知识感觉情感动机自然现象过程动作行为事件群体团体位置处所所有物形状状态 在初始义类中,可以为它们找到一个共同的父节点,例如“人类、动物、植物”都属于“生物体”的范畴;“人工物、自然物、物质”都属于“非生物体”的范畴;而“生物体”和“非生物体”又可以统一到更大的范畴———“实体”中。
本文以“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两大主线展开研究。
三 源域为“生物体”的语义特点根据CCD的名词语义分类,源域为生物体的语义类别如下。
3.1源域是“人类”“人”在语义分类词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源域在表示“人类”的概念域下有如下分布。
3.1.1表示“人”的名称可以充当源域,隐喻表达一般出现在“是”字句中。
例如:(3)他简直就是现代的李白。
(4)他是中国的白求恩。
当“人名”作源域时必须满足这些人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名人,这些名人进入隐喻表达时,就会把名人所具有的显性特征映射到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上。
比如: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在这里把李白会作诗的特性映射到目标域“他”上。
使目标域“他”具有了源域的部分特征。
除了人名之外,人的类型也可以充当源域。
例如:中西方文化的混血 精神文明的使者电视文化的囚徒 金钱的奴隶3.1.2源域词语一般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指身体的某一部分或者人的某种功能属性。
例如“n1+的+n2”:民族的脊梁 社会的细胞 工业的心脏 经济的咽喉 国民经济命脉大地的面目 时间的脚步 大树的臂膀 石雕的寿命 心灵的伤疤大海的怀抱 政府的腰板 经济的活力 党的声音 大自然之魂魄源域n2“脊梁、细胞”和表示“-生命”的词语搭配,形成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隐喻。
其结构形式也和字面表达完全相同。
例如:人的心脏 人体的细胞 她的灵魂 身体的命脉字面表达要满足n1的语义类来自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同时n1和n2表现“整体-部分”的语义关系。
上例中“人体、身体”和“细胞、命脉”来自同样一个语义类,而隐喻表达则正好相反,隐喻表达的“n1的n2”来自不同的语义大类。
其中目标域n2往往来自抽象领域或非生命物领域。
有学者认为源域和目标域表面存在一种语义冲突,W ilks(1975)称其为语义优选冲突。
实际上源域和目标域隐含着一个隐喻映射,“民族的脊梁、工业的心脏”实际上是“人”的概念域分别映射到“民族、工业”上,形成“民族比作人,工业比作人”的隐喻,有了这样一个映射基础,“人类”概念域中的下位概念人体部件和人的功能属性名词也有了映射的可能,因此,当这些人体部件映射到n1中,就使n1具有人的某种特点。
汉语修辞学通常称其为“拟人”。
La2 koff(1980)谈到了拟人的问题,他指出,拟人是一种本体隐喻,这种隐喻提供了一种根据具体的物体或物质来进行抽象经验的理解。
3.1.3除了表示身体部件的词语可以进入n+n框架外,人的“动作和认知属性”也同样可以进入这一结构。
例如:源域是人的“动作、行为”时代的呼唤 历史的召唤 世纪的起跑 时代的进步源域是人的“认知、知识”时代的思考 时代的梦想 科学的迟钝生活的甘甜 枪口的悲愤 历史的热情源域的语义类“动作、行为”“认知、知识”虽然不是直接来自表示人的概念域,但是它所表示的是和人相关的动作、认知等属性。
这说明人们在源域词语选取时往往更注重人的典型部件以及相关的属性特点。
根据上述描述可得到这样一条规则,当源域词语来自表示人体的部件、动作行为、认知等语义类时,其前面的搭配词语如果具有“-人”的属性,进入“n的n”结构一般为隐喻表达。
3.2源域是“动物”源域虽然是“动物”,但是表示具体动物名称的词语通常不进入“n+n”隐喻,因为一般不说“思维的昆虫、科技的小鸟”,而是选取具有特殊功能的动物的部件来作为源域,例如:(5)思维的触角伸入社会。
(6)在这里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
在CCD中并没有表示动物部件的类别,都统一归并在“动物”大类之下,例如“触角、翅膀”的语义类都是“动物”。
这涉及到分类体系的粗细,细分可能更有利于发现规律。
源域“触角、翅膀”都属于动物身体的组成部件,“触角”的功用是敏锐性,“翅膀”的功用是可以飞翔,当“触角、翅膀”作为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思维、科技”上时,源域的“敏锐性、飞翔”的属性特征被凸现出来,并被“思维、科技”继承过来。
有时源域部件也被省略,而表示属性特征或动作的词语占据其源域位置,例如:“经济的腾飞、中华民族的腾飞”。
不过源域部件也可以还原回去,可以说“经济的翅膀、中华民族的翅膀”等等。
和“n1的n2”相比,“n1是n2”却有不同的表现,动物名称可以大量充当源域n2。
这是两者在源域选取方面的重要差别,例如:(7)他是动物。
这里源域n2可以是各种动物,只要这个动物具有某种突出的属性特点,就可以进入“n1是n2”。
比如,汉语中“猴子”一般具有“聪明、灵活”的特点,就有“他是个猴子”的隐喻表达,“老虎”是森林之王,具有“勇猛、威武”的特征,因此也就有“他是老虎”的隐喻说法。
同时也有以源域为核心的词义演化。
例如:汉语中“狐狸”一般是“狡猾、奸诈”的象征,因此出现了以“狐狸”为核心的构词,如“老狐狸、狐狸精”。
选择什么动物作源域往往和民族的使用习惯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表现也各不相同。
例如:“如鱼得水(L ike a duck t o water)、胆小如鼠(A s ti m id as rabbit)、热锅上的蚂蚁(L ike a cat on hot bricks)”。
汉语中的“如鱼得水,胆小如鼠,热锅上的蚂蚁”在英语中分别使用了“鸭子,兔子、猫”做比。
再比如汉语中“老黄牛、哈巴狗、落汤鸡、落水狗”的隐喻说法在日语里没有对应的词语。
在韩国语中虽然有类似说法,但是表示“落汤鸡、落水狗”时通常以“老鼠”作为构词的核心。
不同语言的源域选择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源域“牛、狗、鸡、老鼠、兔子”的选择一般都是动物范畴系统中较为典型的形象,这和认知科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基本相符。
除此之外,不同语言中以动物为源域的隐喻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例如汉语中“狗”被认为是卑贱的动物,如“他简直是条狗”,而英语中“dog”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带有褒义色彩,这往往和文化背景相关。
3.3源域是“植物”源域是植物时,情况又有了不同,植物名称可以进入名词隐喻结构。
例如:集体主义的精神之林 中科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之树人才的春草 生命之花表示植物部位的词语也可以作为源域,例如:艺术之根 友谊的种子 时代的年轮 生活根基当表示植物部位的词语做源域时,往往隐含着一个深层的推理。
例如:“艺术之根”实际上是把“艺术比作一颗树”,由于源域“树”和“根”存在“整体-部分”的语义特点,因此“根”继承了源域“树”的某种属性,形成了“艺术这颗树”和“这颗树的根”的套叠形式,即“艺术【这颗树】的根”,这恰恰体现了隐喻映射的系统性。
植物的有关概念包括植物名称、植物部位、植物描述、植物的功用(周亚民2005),根据这样一个分类,笔者发现“植物描述、植物的功用”两类很少出现在n+n隐喻中。
蓝纯(2005)指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这种映射是单向的,只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而不是相反,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植于我们的身体构造,日常经验和知识。
“身体构造,日常经验和知识”到底指什么?能否给出更加具体的答案?通过上文的描述,可以确认,这种日常经验就是我们自己和熟悉的动植物,以及他们的某种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