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 04 说理议论类文言文阅读(含详解)
- 格式:docx
- 大小:180.25 KB
- 文档页数:15
一、积累运用思维导图:
二、综合性学习思维导图:
三、阅读理解思维导图:(一)非连续性文本思维导图:
(二)记叙文思维导图:
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思维导图(一):
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思维导图(二):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思维导图(二):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思维导图(四):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思维导图(六):
(三)文言文思维导图:
文言文思维导图(一):
文言文思维导图(二):
(四)诗歌鉴赏思维导图:诗歌鉴赏思维导图(一):
诗歌鉴赏思维导图(三):
诗歌鉴赏思维导图(五):
四、作文思维导图:。
2024年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全国通用)议论文阅读(十三)从论的方向视角看,议论文可划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
立论文指直接正面阐释自己观点的议论文,如《怀疑与学问》;驳论文指先摆出对立的反方观点,批驳反方观点,然后再提出自己观点的议论文,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立论与驳论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有时也会融合交汇于一文。
中考试卷看,立论文是考查主体,但复习时这两种议论文的阅读训练都要加强。
从论的对象角度看,可以将议论文划分为时评、文艺评论、科学评论和道德评论。
中考议论文的题材,主要集中于时评和文艺评论以及道德评论,文艺评论如河北卷《略谈文章的结尾》,科学评论如四川自贡卷《信息和情感不可混淆》。
语言层的理解,考查任务主要是字词的音形义,应用层级考查主要任务有关联词语的运用、陈述句与反问句的改写等。
备考时,我们还要加强评鉴层和应用层的训练,一方面要抓好词语语境义解释的训练,对关键词语作出评价与赏析,另一方面要重视语言运用。
信息层考查等级包括理解、评鉴与应用,理解层主要是中心论点(及分论点)的辨识、筛选、提取、判断与归纳,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记忆、辨识;评鉴层主要考查中心论点、分论点与论据的解释与评价、赏析,或联系生活实际评价观点;应用层的主要考查方式是根据论据提炼分论点,根据分论点与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历选择、拟写恰当的论据。
未来对于信息层的考查会趋向社会生活情境化,且走向创造等级,要求考生进行创造性评价或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艺术层,主要考查等级是理解、评鉴与应用,其主要任务有全文宏观与微观段落论证思路的梳理、归纳、解释与评价、赏析,引论方式与结构功能及过渡语段的辨识、解释与评价、赏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与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辨识、判断、解释与评价、赏析,议论文语言特征或文体风格的评价与赏析。
议论文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并列、递进、正反);解决问题(结论)。
中考文言文归纳主旨推断写作意图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依树建庙会稽①石亭埭②有大枫树,其中空朽,每雨,水辄满溢。
有估客载生鳣至此,聊放一头于枯树中,以为狡狯③。
村民见之,以鱼鳣非树中之物,或谓是神,乃依树起屋,宰牲祭祀,未尝虚日,因遂名鳣父庙。
人有祈请及秽④慢,则祸福立至。
后估客返,见其如此,即取作臛⑤,于是遂绝。
(节选自刘敬叔《异苑》,有删改)【注】①会稽:古郡名,在今江苏东南部及浙江西部。
②石亭埭(dài):古镇名。
③狡狯(ku ài):取乐。
④秽:不敬重。
⑤臛(huò):肉羹。
题目: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⑤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注】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终止的样子。
④喧:因分心而遗忘。
⑤裂:割断。
题目: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三)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节选)【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ɡāo),麦陇朝雊(ɡòu)。
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原卷版)划分句子节奏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技巧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技巧五: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我”(吾、予、余、我),“你”(尔、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六:利用对称句式断句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
实词解释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01 人物传记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湖北省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一、文言文阅读(10分)张养浩传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优其过勤而止之。
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②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①不忽木,大奇之,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②也。
”③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③,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④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注释】①平章:官职名。
②掾(yu àn ):属官,副职,助手。
③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第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受审讯的规定。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遇人有遗.币于途者 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四顾.壁立 顾.野有麦场 C. 其.人已去 其.真无马邪 D. 乃.荐入御史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思维导图习题训练2. 下列对文中画我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B.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C.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D.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焦遂听说张养浩“幼有行义”“读书不辍”,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08 文言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山东烟台·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曾国藩①家书【甲】纪鸿②吾儿: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受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乙】温甫③六弟: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
【丙】诸位贤弟足下: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注释】①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②纪鸿:曾国藩次子,数学家。
③温甫:曾国华,字温甫,曾国藩胞弟。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尔既看《史记》既:已经B.不敢稍染官宦习气稍:稍微C.亦复无益益:增加D.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负: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为:也没有益处。
益:益处;故选C。
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仕宦之家先天下之忧而忧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为人谋而不忠乎C.常限以功课先帝不以臣卑鄙D.但须专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为:动词,成为/介词,替;C.以:介词,用/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D.但:副词,都可译为“只,只是”;故选D。
02 山水游记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2022·河南·中考真题】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
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
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思维导图习题训练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2.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
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
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中考语文文言文主题分类整理一、山水篇包括:《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观潮》1、作者因贬谪而用山水体现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被贬黄州,因无人与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寻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总结】以上两篇游记因作者被贬而表现内心的凄苦悲凉。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借作此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好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朋友。
《醉翁亭记》作者虽被贬谪,但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总结】以上两篇,作者虽被贬,但却无被贬的悲凉,而是心中想着国家想着天下百姓。
2、通过描写景色来感受自然。
《三峡》通过对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激发出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通过对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与朱元思书》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含蓄地传达出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总结】以上三篇通过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
《满井游记》作者抓住了早春生机盎然的景色描写,表现出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湖心亭看雪》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表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桃花源记》在文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观潮》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就写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以上三篇借对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之说理明志类知识点讲解一、《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一)作者作品《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二十篇。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圣人”。
(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1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二)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三)句式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鉴赏品味__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三问三答之后紧扣下文“思”字,由妻之私我,妾之畏我,客之有求于我悟出了受蔽的原因。
因小见大。
由家事想到国事,通过三比使齐威王连连称“善”,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谏。
而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又带来了群臣吏民进谏的三变,终于使齐国战胜于朝廷,从此威名大振。
这篇__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二、周亚夫军细柳《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东汉末年改为今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叙述帝王的政迹;“表”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词多义1.军驻军周亚夫军细柳军队上自劳军2.以任用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用来以备胡3.及和至霸上及棘门军赶上徐公何能及君也4.之到已而之细柳的不闻天子之诏助词,无实意,补充音节称善者久之5.使派遣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人称谢使臣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2【专题复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常见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准确地写出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三:内容理解1.通过复习,基本掌握阅读理解文言文内容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能运用所学方法解答具体试题。
一、思维导图二、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理解、概括文章内容(事件)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包括句意、段意和篇意,能根据要求对重要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
对经典内容要能像阅读现代美文一样进行欣赏,对重点内容有自己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
阅读过程中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切忌架空分析。
归纳概括要点就是从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人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到答案所在的区域,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分点解答,并带回文中检验,不要漏答。
如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中的问题:阅读文章第二、三段,从两个方面概括桃花源的主要特点。
这样的题目设计紧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阅读文言语段、抓住关键信息、筛选答题要点等能力的考查宗旨,对教学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知识点二:分析评价人物分析人物形象是写人叙事类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难点。
初中文言课文,写人的篇目较多,以人物形象分析带动文言文学习,是阅读这类文章的一个有效途径。
它考查学生在理解文言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上的分析能力、概括和鉴赏能力。
只有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这种题型常以简答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再分析人物形象时,做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原文,然后仔细分析原文中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并结合所写人物的相关事件概括出人物形象。
文言文中有关人物的考题,大致有三种提问方式:(1)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2)主人公有哪些美好品质和才能?(3)主人公是怎样为人(为学)的?分析、评价人物的常用词语1.正面人物君王:善于纳谏、知人善用、体贴民情、爱民如子臣子:敢于进谏、忠君爱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精于谋划、以死卫国、人不居功、为人谦让名士:情趣高雅、超凡脱俗、桀傲不羁、多才多艺、机智果断、破案如神、父母:教子有方、爱子情深、深明大义、重视教育、教导有方。
温馨提示:
1.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
2.点击菜单栏中的“视图——导航窗格”即可查看本文档目录,直接跳转至各个部分的对应内容。
课标文言文阅读知识整合
(一)按主题
1.写景抒情类
篇目:《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2.议论说理类
篇目:《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有嘉肴》《鱼我所欲也》
3.托物言志(寓意)类篇目:《陋室铭》《爱莲说》(托物言志);《马说》(托物寓意)
4.劝谏治国类
篇目:《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劝君主);《送东阳马生序》(劝晚辈)
(二)按知识点
1. 相同内容
2. 相同意象。
04 说理议论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山西·中考真题)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③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④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
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
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②隅:角落。
③骜:通“傲”,傲慢。
④蚤:通“早”。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
(标3处)2.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二、(2022·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泊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述隐然,至今犹存。
前辈为学,勤苦如此。
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
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
功深力到,无早晚也。
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
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
”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注]①胡澹庵:人名。
后文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
②昧爽:天将亮未亮时。
③泊(jì):思维导图 习题训练及。
④趺(fū):同“附”,足背。
这里指脚。
⑤少陵:即杜甫。
⑥老苏:指苏洵。
⑦欧公:指欧阳修。
⑧朱文公:即朱熹。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执( )(2)是( )(3)之(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2)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2022年天津市立德中学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题目。
鸟雀近人苏轼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
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②可俯而窺也。
又有桐花凤③四五,日翔集其间。
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④,殊不畏人,闾里⑤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⑥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⑦言:“鸟雀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害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苛政猛于虎,信哉!(节选自《闲雅小品丛书》)【注释】①武阳君:苏轼母亲程氏,武阳君是她的封号。
①鷇(kòu):初生的小鸟。
①桐花凤:鸟名,以暮春时栖集于桐花而得名。
①驯扰:驯服。
①闾(lǘ)里:乡里。
泛指民间。
①忮(zhì):加害。
①野老:村野老人。
①鸱鸢(chī yuān):鹞鹰和老鹰。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武阳君恶.杀生恶:__________。
(2)欲.免此害也欲:____________。
2.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
3.请用自己的话简述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四、【2021年浙江省中考真题】穷鱼赋[唐]卢照邻余曾有横事①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②,友人救护得免。
窃感赵壹穷鸟③之事,遂作《穷鱼赋》。
常思报德,故冠之篇首云。
有一巨鳞,东海波臣。
洗净月浦,涵丹锦津。
映红莲而得性,戏碧波以全身。
宕而失水④,届于阳濒⑤。
渔者观焉,乃具竿索,集朋党,凫趋雀跃,风驰电往,竟下任公之钓⑥,争陈豫且之网⑦,蝼蚁见而甘心,獱獭闻而抵掌。
于是长舌利嘴曳纶争钩拖鬐挫鬣抚背扼喉。
动摇不可,腾跃无繇⑧,有怀纤润,宁望洪流。
大鹏过而哀之,曰:“昔余为鲲也,与是游乎。
自余羽化,之子其孤。
”俄抚翼而下,负之而趋,南浮七泽,东泛五湖。
是鱼也已相忘于江海,而渔者犹怅望于泥途。
(选自《全唐文》(注释)①横事:遭遇横祸。
横祸指作者因为诗歌《长安古意》得罪权贵,被直接下狱。
②深议:从重论罪。
③赵壹穷鸟:东汉词赋家赵壹,曾遭诬枉下狱,获释后写了《穷乌赋》。
④失水:搁浅。
⑤阳濒:北岸水滨。
⑥任公之钓:指巨大的钓钩。
⑦豫且之网:指巨大的渔网。
⑧繇:同“摇”,动摇。
1.解释下列各组划线词。
①(具)A.乃具.竿索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②(过)A.大鹏过.而哀之 B.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限断3处)于是长舌利嘴曳纶争钩拖鬐挫鬣抚背扼喉3.参考词典解释,联系全文,题目《穷鱼赋》中的“穷”字,应选择哪个义项?请简述理由。
4.文中,“大鹏”和“渔者”、“蝼蚁”等对待“穷鱼”的态度对比鲜明,结合全文并联系《北冥有鱼》,分析作者写作的深意。
(以下是《北冥有鱼》的片段,供参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五、【2021·浙江温州中考真题】书柳子厚《牛赋》①后[宋]苏轼岭外②俗皆.恬杀牛,而海南为甚。
客自高化③载牛渡海,百尾一舟,遇风不顺,渴饥相倚以死者无数。
牛登舟皆.鸣出涕,既至海南,耕者与屠者常相半。
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
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巫。
以巫为医,以牛为药,间有饮药者,巫辄云:“神怒,病不可复治。
”亲戚皆.为却药,禁医不得入门,人牛皆.死而后已。
地产沉水香,香必以牛易之黎④,黎人得牛皆.以祭鬼,无脱者。
中国⑤人以沉水香供佛燎帝求福,此皆.烧牛肉也,何福之能得?哀哉!余莫能救,故书柳子厚《牛赋》以遗琼州僧道赟⑥,使以晓喻其乡人之有知者,庶几⑦共少衰乎!庚辰三月十五日记。
(选自《苏长公小品》)(注解)①《牛赋》,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所作。
赋以牛自喻,谓牛有耕垦之劳,虽有功于世而无益于己。
②岭外:指今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③高化:指广东的高州和化州。
④黎:海南土著少数民族;⑤中国:古称汉族活动的中原地区。
⑥僧道赟:一个叫道赟的僧人。
⑦庶几:或许。
1.请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
2.作者眼中,牛的不幸遭遇....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文中画线句中都有“皆”字,其主语不尽相同。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加以概述。
4.本文在为牛“鸣不平”,而韩愈的《马说》在为马“鸣不平”。
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04 说理议论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山西·中考真题)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③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④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
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
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②隅:角落。
③骜:通“傲”,傲慢。
④蚤:通“早”。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
(标3处)2.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答案】1.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2.只有问得恳切,思考得深入,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解析】1.考查断句。
句意为: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
“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与“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在语义上构成了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
“而”是表转折的连词,字前应断开。
故断句为: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2.考查筛选信息。
“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意为: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他们问得不恳切,听得就不专注,他们思考得不深入,得到的知识也就不牢固。
由此可知,只有问得恳切,思考的深入,才能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思维导图 习题训练【点睛】参考译文:王某人说:古代的学者,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
所以说,作为老师要不厌烦,学生们才能有所收获。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要说出来却不知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的知识,却不知道通过这一点来推想其他的方面,这样的学生也就可以不必再教他了。
”孔子难道敢于专爱他的道理,就在天下的学生面前摆架子,不愿他们早一点儿觉悟吗?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他们问得不恳切,听得就不专注,他们思考得不深入,得到的知识也就不牢固,不专注又不牢固,那么知识只是进入了他们的口、耳而已。
而我所要教的并不只是要求他们会说、会听啊。
二、(2022·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泊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述隐然,至今犹存。
前辈为学,勤苦如此。
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
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
功深力到,无早晚也。
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
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
”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注]①胡澹庵:人名。
后文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
②昧爽:天将亮未亮时。
③泊(jì):及。
④趺(fū):同“附”,足背。
这里指脚。
⑤少陵:即杜甫。
⑥老苏:指苏洵。
⑦欧公:指欧阳修。
⑧朱文公:即朱熹。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执( )(2)是( )(3)之(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2)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答案】1.拿这样的2.(1)张无垢被贬谪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
(2)苏洵三十岁才开始读书,被欧阳修赞许。
3.(1)学习贵在坚持,(2)学习没有开始(起步)早晚。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句意为:他就拿着书站在窗下,就着亮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