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2 第7章 第17讲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教师用书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2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辅导教案导学诱思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 的含量基本相等。
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过程: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过程: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离体细菌转化实验①过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结论:由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过程①TVARNA感染TVA病毒;②TV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③TVBRNA感染TVB病毒;④TV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⑤TVARNA+TVB蛋白质感染TVA病毒;⑥TVBRNA+TVA蛋白质感染TVB病毒。
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01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案---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知识点详解】遗传现象: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
一、人类对遗传本质的探究19世纪中叶,孟德尔通过植物的杂交实验提出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通过遗传因子(后称基因)来传递的。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成单存在,配子结合(受精作用)后,遗传因子又恢复到成对状态。
19世纪末,科学家研究了生物生殖过程中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了解到染色体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体细胞(2N);配子(N);受精卵(2N)。
据此,有人设想:莫非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遗传因子?这不可能,因为生物的性状很多,而染色体的数目有限。
那么,一定是一个染色体上有许多个遗传因子(基因)。
基于这样的认识,1903年萨顿和鲍维里提出遗传因子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二、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2、能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性状;4、具有存储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能力。
三、核酸(核酸、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核酸是遗传物质(一)格里菲思细菌转化实验1、两种菌落的比较2、实验过程3、小结为什么第四组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因为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艾弗里核酸转化实验(图解)艾弗里的思路1.实验材料:选用肺炎双球菌。
2.假设:核酸是遗传物质。
3.实验操作: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 型细菌进行混合。
人教版高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高考总复习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考纲要求】1.理解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2.掌握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经典实验的实验过程3.掌握证明RNA 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实验过程4.重点理解证明DNA 或R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实验原理和思路【考点梳理】要点一、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核酸的分布(如下表)2.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当DNA 与RNA 同时存在或只有DNA DNA 为遗传物质 只有RNA 存在时,RNA 是遗传物质要点二、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 体内细菌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实验过程(如下图): DNA 是主要 的遗传物质。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2)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注意:①该实验中的转化因子即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格里菲思的实验为后人研究遗传物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本实验共设了4组对照,对于“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较关键的是第4组实验。
第1组实验说明S型菌有毒,第2组实验说明R型菌无毒,第3组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已失活;第4组实验将无毒的R型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出乎意料地死亡了且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了S型活菌。
证明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促使R 型菌发生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2.体外细菌转化实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S型菌中什么物质是转化因子(遗传物质)(2)实验思路:将S型菌中的各种物质分开,分别起作用(3)实验过程:②③注意:1、2组实验对照:说明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即DNA是遗传物质1、3组实验对照:说明DNA保持结构完整才能行使遗传物质的功能(4)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3.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实验材料:噬菌体和细菌(大肠杆菌)①选择噬菌体的原因:噬菌体是营寄生生活的病毒,结构简单,仅由蛋白质和DNA构成。
定额市鞍钢阳光实验学校考点10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考向一 DNA 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思路:T 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一个DNA 分子。
基于病毒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2)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1)模板: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DNA 。
(2)合成噬菌体DNA 的原料: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3)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原料: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场所:大肠杆菌的核糖体(4)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 进入细菌细胞,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
2.方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用35S 标记蛋白质,用32P 标记DNA 。
(1)实验过程(2)结论: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 ,即DNA 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1)含32P 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含35S 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提示 (1)该实验不能标记C 、H 、O 、N 这些DNA 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否则无法将DNA 和蛋白质区分开。
(2)35S (标记蛋白质)和32P (标记DNA )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3)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1.某研究人员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 标记的细菌 ③用18O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适宜时间后搅拌和离心以上4个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A .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 .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C .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D .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实验的结果,解答此题需要明确T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 或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含有噬菌体DNA的细菌分开,因此上清液是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是含子代噬菌体的细菌。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选择题1.(2014·金华一中月考)下列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是( )A.科学家提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C.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斯帕兰札尼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2.(2015·浙江五校联考)“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的抗体含量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D.将S型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3.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对这两个实验的研究方法可能有:①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②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者都运用了①和②B.前者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②C.前者只运用了②,后者运用了①和②D.前者只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①和②4.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表。
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A.1、3 B.1、4C.2、3 D.2、45.下列有关实验及实验结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6.某人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利用肺炎双球菌做了系列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能够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内有某种物质仍然具有生理活性B.该实验证明了S型菌体内的DNA是遗传物质C.第1、2、3组实验是该实验的对照组D.第3组与第4组进行对照可说明S型菌体内有某种物质能使正常R型菌转化成S型菌7.(2015·衢州二中月考)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过程都要加热处理B.③过程要将所有提取物与R菌共同培养C.④过程的结果是只有S或R一种菌落D.①④过程的结果可能是有S、R两种菌落8.下图表示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S型菌有荚膜且具有毒性,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R型菌无荚膜也无毒性。
高中生物3.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1)浙科版必修2第1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2.了解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概念;3.理解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4.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及示意图,明确核酸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5.了解RNA也是遗传物质,明确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能力训练点1.从生殖过程、染色体化学组成以及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来分析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为例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遗传、变异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且遗传的物质主要是核酸,也有RNA,这就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了解实验研究的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1)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
[解决方法](1)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的内容,先让学生用阅读的方法去感知,再用讲解的方法去强调遗传物质必须具有的特点中“相对稳定性”中的相对,“自我复制”中的自我,“指导蛋白质合成”中的指导,“可遗传变异”中的可遗传。
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理解。
最后,通过布置作业的方法去让学生巩固这部分内容。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的内容,先让学生用目标学习的方法,边看图、边看书去感知,再用反馈点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最后通过例题和作业布置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解决方法](1)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方法讲清噬菌体的结构和细菌的结构。
(2)让学生用目标学习的方法,边看书,边看图去感知,再用反馈点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如何理解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物质。
第七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NA 的分子结构和特点1.染色体的组成和功能染色体⎩⎪⎨⎪⎧组成⎩⎪⎨⎪⎧DNA RNA 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功能: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活体细菌转化实验①实验材料:S 型和R 型肺炎双球菌、小鼠。
③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能把某些R 型菌转化为S 型菌的转化因子。
(2)埃弗里的离体细菌转化实验①实验材料:S 型和R 型细菌、培养基。
②实验目的:探究S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 还是蛋白质或多糖 ③实验过程及结果:S 型活菌――→分离⎪⎪⎪⎪⎪—DNA →DNA +R型活菌—⎪⎪⎪→R 型活菌→S 型活菌—蛋白质→蛋白质+R 型活菌→R 型活菌—多糖→多糖+R 型活菌→R 型活菌—DNA +DNA 酶→DNA 水解物+R 型活菌→R 型活菌④结论:S 型细菌中的DNA 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异的物质,即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①噬菌体的结构②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3)实验过程及结果(4)实验结果分析①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②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 来遗传的。
(5)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4.RNA 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1)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①实验过程及现象:②结论:RNA 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2)病毒重建及其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①实验过程及结果:②结果分析与结论:重组病毒所繁殖的病毒类型取决于提供RNA的病毒类型。
(3)人类的探索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1.(2016·10月浙江选考)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其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可知()A.RNA是转化因子B.荚膜多糖具有生物活性C.DNA是转化因子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从实验结果可知:只有加入S型菌的DNA分子才发生R型菌的转化。
] 2.(2015·10月浙江选考)下列关于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子代噬菌体的DNA控制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合成B.合成子代噬菌体外壳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外壳都含35SC.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DNA都不含32PD .大肠杆菌的DNA 中嘌呤碱基之和与嘧啶碱基之和的比值与噬菌体的相同C [子代噬菌体的DNA 利用细菌的原料、能量和核糖体,控制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合成,A 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所以合成子代噬菌体外壳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外壳都含35S ,B 正确:由于DNA 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所以用含32P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合成子代噬菌体DNA 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含有32P 的有2个,C 错误;大肠杆菌的DNA 中嘌呤碱基之和与嘧啶碱基之和的比值与噬菌体的相同,都等于1,D 正确。
]1.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与离体细菌转化实验比较(1)加热杀死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 热稳定性较高,加热只使其氢键断裂,若将其慢慢冷却,分离的单链又可以恢复其双螺旋结构,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加热不会导致DNA 变性。
(2)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的实质是S 型细菌DNA 与R 型细菌DNA 实现重组,表现出S 型细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广义上的基因重组。
(3)转化后形成的S 型细菌的性状可以遗传下去,说明S 型细菌的DNA 是遗传物质。
(4)转化的只是少部分R型细菌。
由于转化受到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都转化成了S 型细菌。
3.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比较(1)用35S标记T2噬菌体,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的原因: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2)用35S标记T2噬菌体,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T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3)用32P标记T2噬菌体,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的原因:DNA进入大肠杆菌,离心后存在于沉淀物中。
(4)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T2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②保温时间过长,T2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5.“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1.(2017·浙江协作校联考)为证明蛋白质和DNA中究竟谁是遗传物质,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过程中与32P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B.若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则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D.要达到实验目的,还需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的实验,两组均为实验组B[①过程中与32P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A项正确。
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或过短,但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项错误,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就会从细菌中释放出来;而侵染时间过短,有的噬菌体DNA没有进入细菌,都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C项正确。
要达到实验目的,还需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的实验,两组均为实验组,互为对照,D项正确。
]2.(2016·3月温州选考测试卷)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不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大肠杆菌,适当时间后对标记物质进行检测,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的是()A.3H标记B.32P标记C.35S标记D.32P和35S标记B[本题考生常由于对噬菌体组成的相关知识识记不牢和对侵染过程理解不透而误选C。
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表明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而蛋白质未被标记,故可用32P标记。
]3.(2017·金华十校联考)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S型菌的菌落表面有荚膜B.S型菌和R型菌表现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C.肺炎双球菌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D.注射到小鼠体内的肺炎双球菌能够引起免疫应答D[S型菌的细菌表面有多糖类形成的荚膜,具有毒性,R型菌表面没有多糖类形成的荚膜,不具有毒性,A项错误;S型菌和R型菌为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分化,S型菌和R型菌表现不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项错误;肺炎双球菌有细胞结构,具有核糖体,其能利用自身核糖体合成蛋白质,C项错误;肺炎双球菌具有抗原特性,将其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会引起免疫应答,D项正确。
] 4.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体内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体内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体内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体内以上4个实验中的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D[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在DNA酶催化作用下分解,因此S型菌的DNA在DNA酶作用下分解而失去转化作用,加入R型菌,子代仍为R 型菌,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体内有S型菌,小鼠患败血症而死。
R型菌+DNA酶,经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后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体内无活细菌,因此小鼠存活;第④组小鼠体内也无活细菌,小鼠存活。
]考点二|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1.DNA分子的化学组成(1)基本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脱氧核苷酸。
2.DNA分子的结构(1)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以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3)碱基配对规律:A=T;C≡G(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DNA分子的特点(1)多样性,n个碱基对构成的DNA具有4n种碱基对排列顺序。
(2)特异性,如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等。
(3)稳定性,如两条主链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顺序不变,碱基对构成方式不变等。
(2015·10月浙江选考)下图表示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一个片段。
其中存在的错误..有()A.3处B.5处C.7处D.8处B[图中有五处错误:①五碳糖应为脱氧核糖,而不是核糖;②DNA不含碱基U,而是含碱基T;③腺嘌呤(A)应该与胸腺嘧啶(T)配对;④A与T之间应该有2个氢键;⑤C和G之间应该有3个氢键。
]1.DNA分子的组成与结构(1)DNA 的分子的组成(2)DNA 分子的结构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卡伽夫法则,在双链DNA 分子中各种碱基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的规律:双链DNA 中,由于A =T ,G =C ,则A +G =T +C ,即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相等。
(2)互补碱基之和规律:DNA 双链中,一条单链中(A +T)/(G +C)的值,与另一条互补链中(A +T)/(G +C)的值是相等的,也与整个DNA 分子中(A +T)/(G +C)的值是相等的。
(3)非互补碱基之和规律:①在DNA 双链中一条单链(假定为链1)中(A 1+G 1)/(T 1+C 1)的值与另一条互补单链(假定为链2)中(A 2+G 2)/(T 2+C 2)的值互为倒数关系。
②整个DNA 分子中,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为1,即(A +G)/(T +C)=1。
1.(2016·浙江宁波3月选考模拟)下列关于DNA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间以氢键相连B.DNA的两条链等长,但是反向平行C.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D.外侧是由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部是碱基C[DNA的两条链等长,但是反向平行,两条链上的碱基间以氢键相连,外侧是由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部是碱基(对),A、B、D正确;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