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起源1--浙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384.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1节宙的起源【教材分析】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作为本章的导入教材从古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宇宙起源的证据、大爆炸宇宙论三方面介绍宇宙的起源。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
②尝试根据证据建立假说。
③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情感目标:树立科学的宇宙观,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尝试根据证据建立假说。
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教学准备】课件教材中涉及的实验器材【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研究周围的自然界,希望知道自然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寻找自然界深化的演化的轨迹。
宇宙是怎样诞生的?最终是否会走向终结?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我国古代就有记载: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那宇宙到底是怎么样的呢?1.概念: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
一、古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古时候流传着一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说的是在天地开辟之前,宇宙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
这时候,出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
轻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就成了地。
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本人也每天长高了一丈。
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第一节宇宙的起源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尝试根据证据建立假说;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科学思考】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最终又会走向哪里?【解决问题】学生根据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操作“气球膨胀和黑点运动”的实验,尝试建立大爆炸宇宙论的假说。
【情感与态度】促使学生形成科学宇宙观,宇宙起源学说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完善的。
要点扫描【课标解读】介绍人类对宇宙认识的科学史发展过程、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知道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依据相应的证据演绎推理科学假说的能力。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在教科书第1~5页。
教科书首先介绍有关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导入本章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介绍哈勃对星系光谱研究的成果,建立星系运动模型。
教科书还安排了一个学生实验——“气球膨胀和黑点运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星系运动特点,最后根据这些证据建立大爆炸宇宙论的宇宙起源学说。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根据星系运动的特点建立星系运动模型。
【学情分析】学生在宇宙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很缺乏的,教学过程中也很难找到直观的实验和真实的模型支持,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同时学生对未知的宇宙充满了好奇。
这节课开始带领学生进入神秘的宇宙,为学生发展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法点拨】1、学生在课前应阅读有关宇宙的书籍,如霍金的《果壳中的宇宙》和《时间简史》等,了解一些关于宇宙的信息,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的兴趣,同时为课堂的发言和提问做好准备。
2、学生通过交流了解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小组讨论,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是和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3、做好“气球膨胀和黑点运动”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星系运动的正确理解,如果学生讨论后没有的结论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帮助学生建立假说——大爆炸宇宙论。
宇宙的起源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章第1节教学准备:PPT课件,气球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古代人类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传说;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哈勃研究星系光谱的发现);尝试根据证据建立假说;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知道霍金及霍金对于宇宙研究的理论成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提出关于宇宙的问题,并通过探究宇宙起源的问题,搜索古代人类对于宇宙起源的认识,当代科学界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建立初步的宇宙大爆炸论的模型。
3.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科学宇宙观,宇宙起源学说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完善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宇宙大爆炸理论难点:根据星系运动的特点建立星系运动模型、实验探究引导设计说明《宇宙的起源》属于科学天文学知识,本节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也比较抽象,学习中很难找到直观的实验和真实的模拟支持,对初三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同时也为学生发展想象力和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处理教材。
(1)反复研读文本,制定合理教学目标;(2)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建模思想;(3)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宇宙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很缺乏的,教学过程中也很难找到直观的实验和真实的模型支持,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同时学生对未知的宇宙充满了好奇。
这节课开始带领学生进入神秘的宇宙,为学生发展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实验探究式学习法;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引入: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太阳的光和热与昼夜交替,月亮的柔和与相位变化,满天星斗的旋转循回,寒暑变换的周而复始,流星的出没,日月食的奇迹,彗星的来临,天有无边际,天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今天,人类已亲自登临月球……神秘宇宙的面纱已徐徐掀开,第一章《演化的自然》向同学展现一个已知的自然世界,浩淼太空和生命的孕育还有更多更多的秘密等着你们去探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宇宙的起源》。
第1节宇宙的起源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对宇宙的认识2、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3、尝试根据证据建立假说4、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课题: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课型:新知识课课时:1教学目标:1、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体系。
2、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
3、知道地球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诞生的。
教学方法:图表法、讲授法教学用具:PPT教学重难点:地心说,日心说,星云说,地球的形成和诞生。
教学过程:复习:(七年级科学第三章“地球和宇宙”)图片:太阳系师:请按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的九大行星的名称。
生答:水、金、地球、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问:其中最大的两颗行星是?生答:木、土问:木、土星有何最显著的特点?生答:都是固体的核心和几千万米厚的由氢气和氦气组成的大气层,并且有光环。
师:地球是太阳系中一个小行星,它和其他八大行星及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一样,按一定的轨道绕着太阳公转。
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在整个宇宙中,目前人们能观察到的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有10多亿个。
新课引入: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地球的诞生与太阳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认识这些问题,人们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板书: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图:托勒密的宇宙体系问:结合这个体系,你能说说最开始人们的认识是怎样的吗?生答:地心说讲解:人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而大地是静止不动的,根据这种感觉,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转动的。
在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在心说”宇宙体系。
板书:地心说:地球为中心------希腊托勒密介绍:地心说的提出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的说法刚好相到吻合,得到占统治地位的教廷的竭力支持。
因而“地心说”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第一章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一章1—4节宇宙的起源、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恒星的一生、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二. 重点、难点:了解宇宙大爆炸的主要观点;地心说与日心说;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地球及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程;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
【教学过程】1、宇宙的起源宇宙是如何起源的?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最感兴趣和不懈探索的问题。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如中国古代盘古开天辟地、欧洲神话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等等,但宇宙的起源本身却是一个科学问题。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对宇宙观测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重大发现。
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斯莱弗在研究远处的旋涡星云发出的光谱时,首先认识到了旋涡星云正快速远离人们而去。
1929年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对于宇宙的起源,最有影响的假说就是美国天文学家伽莫夫提出的大爆炸理论,他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好像是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大爆炸理论把宇宙的演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基本粒子形成阶段(宇宙的极早期),在大爆炸发生后的第一秒内,宇宙就进入了基本粒子阶段,这时宇宙处于一种极高温、高密的状态,温度高达100亿摄氏度,在宇宙里没有任何化学元素,只有各种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存在,如:中子,质子,电子,光子等!宇宙在这个阶段的时间特别短,在不到1秒钟就完成了!第二阶段辐射阶段(元素起源阶段),从大爆炸后的第一秒到三分钟,宇宙就进入了辐射阶段,这时宇宙的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宇宙各处都充满了排斥(辐射),在以辐射为主阶段的后期,实物(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已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温度进一步下降时(时间约为三分钟),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开始与质子合成重氢(氘)、氦等核元素,于是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化学元素,核合成结束后,氦的含量按质量计算约占25-30%,氘占1%,其余大部分都是氢,由于氦十分稳定,所以这些氦能够一直保留到今天,这一阶段足足持续了将近一万年!第三阶段实物阶段约在大爆炸后一万年,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下降到几千摄氏度,实物密度大于辐射密度,辐射退居次要位置,辐射减退后,宇宙间主要是气状物质,由于这种实物物质不再受辐射的影响,当发生某种非均匀扰动时,有些气体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气体云,气体云再进一步收缩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星系,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在无数恒星的演化中产生了太阳、太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