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 格式:docx
- 大小:16.26 KB
- 文档页数:2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出自唐代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原文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创作背景: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花间集卷第一菩萨蛮十四首(其一)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2.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3.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4.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5.罗襦:丝绸短袄。
6.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诗歌鉴赏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 1.眉妆的名目, 指小山眉, 弯弯的眉毛。
2.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
3.形容女子隆起的发髻。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 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 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 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 暗。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⑨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 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 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译文】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 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地后镜, 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 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大意】 这首 《菩萨蛮》 , 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 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 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 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 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成功地 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 寂寞空虚。
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1/6【赏析】 飞卿为晚唐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 俦, 影响后来, 至为深远, 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 士大夫偶一拈弄, 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 视之。
温庭筠《菩萨蛮》李清照《一剪梅》对比赏析温庭筠擅作闺词,李清照本身就是女词人,男儿闺音与女性词的艺术特征常常形神俱似。
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对比赏析温庭筠的词极为香艳,词中的女子也有点俗脂艳粉的味道,而李清照笔下的女子却有着冰肌玉骨、超凡脱俗。
男子眼中的女子和女子眼中的男子本就有很多的不同,因为一个是写眼中的风景,一个是写心中的风景。
不管男词人怎样了解女子,写得怎样的生动,终归不能走进女子的心底,感受他最真挚的感情和感受。
往往感觉有点雾里看花,能欣赏到朦胧的美,却看不到美丽的花蕊。
王国唯形容温庭筠的词是“画屏金鹧鸪”我也深有同感,一个男子穷尽了所有的词语,想要描绘一个美丽的女子,却又如同用金线锈在画屏上一样,奢华而又呆板,终无法达到近在眼前,若隐若现的地步。
而李清照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将一段心情和感受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自己就是词中的女子一般。
温庭筠写女子多描写外在的动作和外貌,也就是说他写的女子大多数是眼中看到的。
而李清照更多的是用景写情,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是《一剪梅》中很典型的例子。
在萧瑟的秋天,粉红色的荷花凋谢了,铺着光泽如玉的竹凉席,睡觉也觉得有些凉了,心事重重的女主人公在着秋意浓重的天气里,轻轻地解下了身上穿的绸制长裙,独自一人划着漂亮的小船荡漾在空荡的湖面上。
“残”、“轻”、“独”把女主人公的神态和心情一下子就显现了出来。
而“独”字更是表明了女主人公孤独、苦闷、惆怅的心情。
而温庭筠写女子时用了“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完完正正摆在面前的就像一幅画,少了很多灵动。
在他的笔下的女子很难分清谁是谁,仿佛千篇一律,因为他只抓住女子的外表作为自己描写的重点。
解读温庭筠《菩萨蛮》解读温庭筠《菩萨蛮》引导语: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
《菩萨蛮》就细细的描绘了一幅女子梳妆的场景,下面让我们仔细解读一下这首词。
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唐代人,字飞卿。
后人称他为“温八叉”,据传其双手交叉八次,大作就会诞生。
这足以和曹植七步成诗相媲美。
按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词并不是唐代文学的主流,但温庭筠是一个例外。
在内容上,《菩萨蛮》写了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的过程,大体顺序如下: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有人会问,温庭筠一个大老爷们写女孩子起床梳洗之事,未免太“娘”了吧?其实,这是典型的以现代人观念揣度古人的想法。
词,和今天的流行歌曲没有本质区别。
词的功能是娱乐,多由美丽女孩在酒席间演唱。
说柳永词作“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这个意思。
试想,如喝酒时唱“红星照我去战斗”这样“高大上”的歌曲,不能不说是大煞风景吧!可见,温庭筠《菩萨蛮》写女子梳洗打扮的小情调是篇“优秀作文”,一点儿也不跑题。
不仅不跑题,还写得文思细密、辞采飞扬、耐人咀嚼。
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是什么意思,“金”又指什么呢?这是两个麻烦的问题。
可以肯定,“小山”肯定不是小山丘。
原因很简单,写女孩子起床梳洗,跟山丘八竿子打不着。
教材的说法,“小山”是一种眉的样式,据说还是唐明皇李隆基发明的。
李隆基艺术修养很高,把女子所画之眉分成十种,“小山眉”是第二种。
我猜测这种眉大概画得长度比较短、颜色比较浅,远山如黛嘛!但问题来了,眉如何“重叠”呢?有人说这女子晚上没卸妆,早起时眉色凌乱不均。
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合事理,一觉就能将眉睡“花”,那得出多少汗?太不堪了!“小山”,指眉可备一说,但我并不认同。
第二种解释,小山是一种屏风。
叶嘉莹持这种观点,我认同。
古人的床前枕畔有一个用来遮面的屏风,被称为小山屏。
温庭筠《菩萨蛮》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这两首词内容都属于题材,都描写了一个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分)2.比较两首词的下阕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
(4分)【参考答案】:暂无参考对比赏析温庭筠的词极为香艳,词中的女子也有点俗脂艳粉的味道,而李清照笔下的女子却有着冰肌玉骨、超凡脱俗。
男子眼中的女子和女子眼中的男子本就有很多的不同,因为一个是写眼中的风景,一个是写心中的风景。
不管男词人怎样了解女子,写得怎样的生动,终归不能走进女子的心底,感受他最真挚的感情和感受。
往往感觉有点雾里看花,能欣赏到朦胧的美,却看不到美丽的花蕊。
王国唯形容温庭筠的词是“画屏金鹧鸪”我也深有同感,一个男子穷尽了所有的词语,想要描绘一个美丽的女子,却又如同用金线锈在画屏上一样,奢华而又呆板,终无法达到近在眼前,若隐若现的地步。
而李清照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将一段心情和感受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自己就是词中的女子一般。
温庭筠写女子多描写外在的动作和外貌,也就是说他写的女子大多数是眼中看到的。
而李清照更多的是用景写情,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是《一剪梅》中很典型的例子。
在萧瑟的秋天,粉红色的荷花凋谢了,铺着光泽如玉的竹凉席,睡觉也觉得有些凉了,心事重重的女主人公在着秋意浓重的天气里,轻轻地解下了身上穿的绸制长裙,独自一人划着漂亮的小船荡漾在空荡的湖面上。
“残”、“轻”、“独”把女主人公的神态和心情一下子就显现了出来。
而“独”字更是表明了女主人公孤独、苦闷、惆怅的心情。
而温庭筠写女子时用了“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完完正正摆在面前的就像一幅画,少了很多灵动。
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介绍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介绍《菩萨蛮十四首》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组词作品,小编整理的古诗内容,供参考!菩萨蛮其一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其二水精帘里颇黎枕。
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
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
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
玉钗头上风。
其三蕊黄无限当山额。
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
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
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其四翠翘金缕双鸂鶒。
水纹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
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
烟草粘飞蝶。
青琐对芳菲。
玉关音信稀。
其五杏花含露团香雪。
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
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
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
镜中蝉鬓轻。
其六玉楼明月长相忆。
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
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
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
绿窗残梦迷。
其七凤凰相对盘金缕。
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
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
栏外垂丝柳。
音信不归来。
社前双燕回。
其八牡丹花谢莺声歇。
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
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
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
燕飞春又残。
其九满宫明月梨花白。
故人万里关山隔。
金雁一双飞。
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
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
燕归君不归。
其十宝函钿雀金鸂鶒。
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
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
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
此情谁得知。
其十一南园满地堆轻絮。
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
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
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
无聊独倚门。
其十二夜来皓月才当午。
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
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
往事那堪忆。
花落月明残。
锦衾知晓寒。
其十三雨晴夜合玲珑日。
万枝香袅红丝拂。
闲梦忆金堂。
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箓簌。
眉黛远山绿。
春水渡溪桥。
凭栏魂欲消。
其十四竹风轻动庭除冷。
珠帘月上玲珑影。
山枕隐浓妆。
绿檀金凤凰。
两蛾愁黛浅。
故国吴宫远。
温庭筠诗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译文赏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
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
”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20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小山重叠金明灭,鬓(bìn)云欲度香腮(sāi)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rú),双双金鹧(zhè)鸪(gū)。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
温庭筠菩萨蛮阅读及表现手法赏析 菩萨蛮是作者怀才不遇生活的真实写照 ,既表达作者的同情之心,也抒发自 己内心无人赏识的孤独寂寞之情。
下面是温庭筠菩萨蛮阅读及表现手法赏析, 欢 迎参考阅读!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1.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1)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闺怨 B.梳妆 C.相思 D.送别 (2)请对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句作简要赏析。
(2 分) (3)曾经的经历与该词中主人公的境况有相似之处的诗(词)人是( ) (2 分) A.李清照 B.李贺 C.李白 D.李绅 参考答案: (1)D(2)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 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3)A 阅读练习二: 1.花面交相映化用唐代诗人 的诗句 。
(2 分) 答:.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
2.简要赏析度的妙处。
(3 分) 答: 度, 度过, 纷披, 描写如云鬓发纷披于白净如雪的脸庞的情状; (2 分) 化静为动,富于联想与想象。
(1 分) 3. 简要赏析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两句。
(3 分) 答:最后两句运用反衬手法,(1 分)以绣罗襦上的金鹧鸪的成双成对反衬 美妇的孤独和寂寞。
(2 分) 赏析: 这首《菩萨蛮》,为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 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一幅 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
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
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
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
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
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注释
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古瑟大小不等,弦数亦不同。
义山《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诗有“锦瑟惊弦破梦频”;《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诗有“雨打湘灵五十弦”。
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
此隐隐有悲伤之感,乃全诗之情感基调。
历代解义山诗者,多以此诗为晚年之作。
李商隐妻子故去,所以二十五根弦断后变为五十弦。
“思”字变读去声(sì),律诗中不许有一连三个平声的出现。
⑵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
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也有着人生如梦的惆怅和迷惘。
⑶望帝春心托杜鹃: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一九《杜鹃》诗注引《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
”传说蜀国的杜宇帝因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则隐归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
⑷沧海月明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闫立本如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
⑸蓝田日暖玉生烟:《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文选》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困学纪闻》卷十八:司空表圣云:“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
”
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
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惆怅了.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这两句诗表达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
《鬲溪梅令》
“好花不与殢香人。
”起笔运用提空描写,空中传恨。
好花即梅花,亦暗喻所念之情人。
以好形容花,纯然口语而一往深情。
殢香人是词人自道。
好花不共惜花人,美人不与怜香惜玉者,传尽天地间一大恨事。
“浪粼粼”词人寤寐求之,求之不得,想象之中,遂觉此梅花所傍之溪水,碧浪粼粼,将好花与惜花人遥相隔绝。
正是盈盈一水,隔断万古柔情。
此即调名“鬲溪梅”之意。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想望好花,在水一方。
只怕重归花前,已是春风吹遍,绿叶成阴,好花已无迹可寻。
此词化用杜牧《叹花》诗语意,又不露痕迹,正是白石词的妙处。
又恐二字,更道出年年伤春伤别的无限伤感。
玉钿本为女子之首饰,此转喻梅花之芳姿。
此词本以好花象征美人,此则用首饰象喻好花,喻中有喻,而出入无间,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尤妙者,由玉钿之一女性意象,遂幻出过片之美人形象,真是奇之又奇。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
”全幅词境本来全是想象,过片二句,则是想象中之想象,可谓梦中之梦,幻中之幻。
梦寐中,词人忽与久违之美人重逢,共荡扁舟于波心,恍若遨游于云表。
“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
翠禽啼一春。
”梦醒云散,如花美人无法寻觅,即好花亦亦不可得。
此情此景,人何以堪?从过片至结笔,词境情节呈大幅度跳跃,裁云缝月之妙,在盈盈二字。
《古诗十九首》云:“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盈盈本为美人之形容,此又借美人转喻好花之芳姿,一语双关,美人之形象又幻化为想象中之好花。
句首下一漫字,写尽好花亦不可求之失落感。
惜花人空向孤山山下寻觅好花,而好花终不可得,整个春天,唯闻翠禽对鸣而已。
此词论意境乃如梦如幻,梦中有梦,幻中有幻。
好花象征美人,烟波象征离绝,此是词中第一境界。
木兰双桨,梦中美人,乃梦中之梦,幻中之幻,是第二境界。
第一境界实为词人平生遭际之写照,第二境界则为其平生理想之象征。
营造出如此奇幻之意境,真是匪夷所思。
此词论意脉则如裁云缝月,无迹可求。
上片以玉钿喻好花,遂幻出如花之美人,下片用盈盈喻好花,又由美人幻为好花。
故过片梦境之呈现,真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玲珑剔透,不可凑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