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精华版)
- 格式:doc
- 大小:224.01 KB
- 文档页数:7
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习题 -1-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测量的描述,正确的是: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2、参照点就是确定事物的量时,计算的起点;3、用1代表男,用2代表女等等,这样的量表通常叫命名量表;4、我们通常将学生的考试结果按名次排队,这些名次属于顺序变量;5、在顺序量表中,变量具有等级;6、0℃并不意味着没有温度,这种说法对;7、其数值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量表是等比变量;8、一般来说,心理测量是在顺序变量上进行的;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心理测验,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10、测验的客观性不包括绝对的标准的客观性;11、错误的测验观包括: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12、比内(A.Binet)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13、近些年来,我国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心理测验的本土化研究;14、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15、常模样本量的大小,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16、全国性常模,样本量一般要在2000-3000之间;17、样本大小适当的关键是样本要有代表性;18、取样是指从目标人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19、随机号码表法是简单随机抽样;20、系统抽样法的关键是计算组距;21、先将群体分组,再在组内进行随机取样的方法是分组抽样;22、常模分数又叫导出分数;23、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就是通常所就的常模,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24、发展常模就是年龄量表;25、在年龄量表中,个人的分数指出了他的行为在按正常途径发展方面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26、最早的一个发展顺序量表的范例是葛塞尔发展程序表;27、按照葛塞尔研究的婴儿行为变化的顺序,16周的婴儿能使头保持平衡;28、皮亚杰的研究着重于从婴儿到十多岁的儿童认知过程的发展,尤其注重某些特殊概念的形成,其中最著名的工作就是对守恒概念的研究;29、皮亚杰发现,儿童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守恒概念,通常儿童到5岁时才能理解质量守恒;6岁时才会掌握重量守恒;7岁时才具有容量守恒概念;30、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31、在吴天敏修订的比内-西蒙量表中,某儿童通过了4岁组的全部题目,5岁组通过3题,6岁组通过2题,7岁组通过1题,其智龄为5岁;(智龄=4岁+3*2月+2*2月+1*2月)32、常模样本中6年级的算术平均分为35,某儿童在算术测验中得35分,那就是说,该儿童的算术年级当量是6年级水平;33、55的百分等级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55%的人比这个分数低;34、王红在30名同学中物理成绩是80分,排列第五名,刚其百分等级为85;[PR=100-(100R-50)/N,即100-(100*5-50)/30=85];35、高考的最高分为650,其百分等级为100,最低分为105,百分等级为1,要录取20%的学生进入大学,百分等级为80的百分位数540;(100-80)/(650-PP)=(80-1)/(PP-105),得出PP=540;36、四分位数是将量表分成四等份,相当于百分等级的25%、50%和75%对应的三个百分数分成的四段;37、十分位数1%-10%为第一段;38、Z=(X-Ⅹ)/SD式中SD为样本标准差;X为任一原始分数,Ⅹ为样本平均数;39、Z=A+BZ式中Z为转换后的标准分数,A、B为根据需要指定的常数。
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知识核心讲义第五章 心理测量学知识第四节 测验的效度【考查重点】1.效度的定义;2.效标的性质:效度具有相对性、效度具有连续性;3.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效度的定义和评估方法;4.影响效度的因素:测验本身、测验实施中的干扰因素、样本团体和效标。
【内容详解】第一单元 效度的概念一、效度的定义在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的符合程度,或者简单地说是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
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必备条件,一个测验若无效度,则无论其具有其他任何优点,一律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
因此,选用标准化测验或自行设计编制测量工具,必须首先鉴定其效度,没有效度资料的测验是不能选用的。
测量的效度除受随机误差影响外,还受系统误差的影响。
可信的测验未必有效,而有效的测验必定可信。
简言之,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
二、效度的性质(一)相对性任何测验的效度是对一定的目标来说的,或者说测验只有用于与测验目标一致的目的和场合才会有效。
每种测验各有其功能与限制,世上没有一种对所有目的都有效的测验,也没有一个测验编制者能把所有的心理特性都包含在他的一套测验之中。
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某测验有没有效,而应说它对测量什么有没有效。
例如一个数学测验,可能对学生的数学成绩的预测效度较高,而对学生的性格没有多少预测效度。
也就是说,在评鉴测验的效度时,必须考虑其目的与功能。
只有所测的结果符合该测验的目的,才能认为它是个有效的测量工具。
(二)连续性1.测验效度通常用相关系数表示,它只有程度上的不同。
因此,我们评价一个测验时,不应该说“有效”或“无效”,而应该用效度较高或较低来评价。
2.效度是针对测验结果的。
三、信度和效度的关系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信度和效度的差别在于所涉及的误差不同。
信度考虑的是随机误差的影响,效度则还包括与测验无关但稳定的测量误差。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从方差分配公式:可以看出,增大,即效度高,信度的真方差2222E I V X S S S S ++=2V S 必然大,故信度必然高。
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一、什么是测量1。
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该定义包括三个要素,即事物、数字和法则。
2。
数字具有区分性、序列性、等距性和可加性。
二、则量要素(一)参照点1.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做参照点。
2.参照点有两种:一是绝对零点。
二是人为确定的参照点,即相对零点。
3。
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零点,但在心理测量中很难找到绝对零点,多采用人为标定的测量零点。
(二)单位:具备两个条件1.有确定的意义。
2。
有相同的价值。
三、测量量表根据量表的精确程度,斯蒂文斯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种水平:(一)命名量表1。
命名量表是测量水平最低的一种量表形式,只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物归类.2.这种量表分为两种:(1)代号-—用数字来代表个别事物.(2)类别-—用数字来代表具有某一属性的事物的全体。
3.在命名量表中,数字只用来作标记和分类,而不能作数量化分析,既不能比大小,也不能做加、减、乘、除运算.(二)顺序量表1。
顺序量表比命名量表水平高,其中的数字不仅指明类别,同时也指明类别的大小或含有某种属性的程度。
2.数字包含有数量关系,代表符号是“>”,如A>B>C等,主要用于分等或排出顺序。
3。
顺序量表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数字仅表示等级,并不表示某种属性的真正量或绝对值。
(三)等距量表1.有大小关系,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其数值可做加、减运算,但因为没有绝对零点,所以不能做乘、除运算。
2.等距量表的数值加上或减去一个常数,或者用一个常数去乘或除,不会破坏原来数据之间的等距关系.(四)等比量表1。
等比量表是最高水平的量表,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
2.长度、重量、时间等都是等比量表,其数值可以做加、减、乘、除运算。
心理测量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利用某种统计方法,可以把顺序量表得到的数据换算为等距数据来进行统计。
第二单元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一、心理测量的定义: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心理测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始于欧洲,20世纪初传入中国,引起我国心理学家与临床工作者的关注。
无论是进行临床诊断、判定疗效,还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都必须以心理测量为基础。
因此,心理咨询师有必要了解心理测量的理论和技术。
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一、什么是测量简单他说,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从字面上看,该定义包括三个主要的元素:(1)事物;(2)数字;(3)法则。
所谓“事物”,指的是我们要测量的对象,更准确他说,就是引起我们兴趣的事物的属性或特征。
在心理测量中,我们所感兴趣的、所欲测量的当然就是心理能力和人格特点等。
由于这些心理现象不能直接测量,因此我们测量的实际是心理现象的外显行为。
所谓“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
这些数值具有自然数的特点,如区分性,即1就是1,2就是2,没有任何数与1或2这个数相同,被1指派的事物都是在所测量的方面相同的;数也有序列性或等级性,如:1<2<3;数也具有等距性,1和2,2和3之间的差的绝对值总是相等的;数还有可加性,某数与它数之和,必得另一个独特的数。
数的这种逻辑性,是我们进行运算的基础。
必须指出,在测量中,我们是根据事物的属性和属性的大小来分派数字的,数字是否具有如上自然数系统的功能,还必须考虑到事物的性质或指派数字的原则。
所谓“法则”,代表的是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
例如,用秤量物体的重量,依据的是杠杆的原理;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依据的是热胀冷缩规律;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是以相等的小单位构成刻度,把尺子的零点对准物体的一端,看物体的另一端所对着的刻度,即得出长度。
而人的心理特征的测量,如智力测验,就是根据智力理论编制,以得分多少衡量智力水平。
法则有好坏之分,使用较好的法则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而较差的法则所获得的结果则不令人满意。
许多事物易于测量,因其使用的法则易于建立和遵守;心理现象难以测量,是因为我们很难设计清晰而良好的法则。
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P348-350)一、测量的定义: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该定义包括三个主要的元素:事物(指的是我们要测量的对象,更准确地说,就是引起我们兴趣的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法则(代表的是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
二、测量要素:参照点、单位参照点: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做参照点。
1绝对零点(全无)2相对零点(人为);单位:是测量的基本要求,没有单位就无法进行测量;好的单位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有确定的意义、相同的价值。
第二单元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P350-352)一、心理测量的定义:心理测验的定义: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1、心理测验测量的是人的行为。
2、心理测验在测量个别差异的时候,往往只是对少数经过慎重选择的行为样本进行观察,来间接推知被试者的心理特征。
3、为了使不同的被试者所获得的分数有比较的可能性,测验的条件对所有的被试者都必须是相同的。
4、个人在测验中所得到的原始分数并不具有什么意义,只有将它与其他人的分数或常模相比较才有意义。
二、心理测验的性质:间接性(心理测量的间接性迄今为止,我们还无法直接测量人的心理,只能通过测量人的外显行为,即通过测量人们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出他的心理特质);相对性(心理测量的相对性我们在比较不同人之间的行为或心理特征时,没有绝对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零点,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客观性(1、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2、对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3、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错误的测验观:万能论、无用论、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正确的测验观: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第五单元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P355-356)在我国的心理门诊中应用较多的三类心理测验:智力测验(可在求助者有特殊要求时及对方有可疑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应用);人格测验(有助于治疗者对求助者人格特征的了解,以便于对其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可针对性地开展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心理评定量表(用于检查求助者某方面心理障碍的存在与否或其程度如何)。
第六单元心理测量的发展史(P356-359)1、世界上最早的心理测量的实践:我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始于汉代、兴于隋唐);2、★高尔登十年(19世纪8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登为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①倡导科学心理测验;②遗传决定论的代表;③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④奠定了统计学基础;⑤提出了相关的概念。
皮尔逊创立了积差相关法。
)★卡特尔十年(90年代):1890年,【美国】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并认为心理测验的结果应与常模进行比较;★比内的智力测验十年(20世纪头10年):1905年,【法国】比内与其助手西蒙研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3、此后心理测验的发展:操作测验、团体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的发展(人格测验的先驱是克雷佩林,最早将自由联想测验施测于精神病人)。
第二节 测验的常模第一单元 常模团体(P360-362)一、 常模团体的性质: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常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对测验将要施测的总体的认识,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
确定常模团体的步骤:一般总体→目标总体→样本。
对测验的使用者来说,要考虑的问题是,现有的常模团体哪一个最合二、 常模团体的条件:(一)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性别、年龄、教育水平、职业、社经地位等);(二)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三)样本的大小要适当(一般标准:最低不少于30或100人;全国常模:一般2000~3000人;关键:要有代表性;基本原则:经济、实用、减少误差);(三)时空性和新近性(一) 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是心理测验时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分数标准。
按样本大小及来源:全国常模、区域常模、特殊常模;按具体应用标准和分数特征:百分位常模、标准分数常模。
(二) 常模分数(导出分数、量表分、标准分):施测常模样本后,将受测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原始分数本身没有多大意义;导出分数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它实际上是一个有意义的测验量表,它与原始分数等值,可以进行比较;第二单元常模类型(P363-368)一、发展常模(叫年龄量表):根据特质的平均表现所制成的量表(一)发展顺序量表最直观的发展常模是发展顺序量表(儿童的发育正常、超前、滞后);最早的范例是葛赛尔发展程序表(按月份显示出儿童在运动水平、适应性、语言、社会性四个方面的大致发展水平)。
【瑞士】着重于从婴儿到十多岁儿童认知过程的发展,尤其注重某些特殊概念的形成,其中最著名的工作就是对守恒概(二)智力年龄(智龄):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就是最能代表他智力水平的年龄。
比内西蒙的量表中首先出现智力年龄的概念。
儿童的智力年龄是基础年龄与在较高年龄水平的题目上获得的附加月份之和。
B-S 量表答对每题得智龄2个月。
(三)年级量表(年级当量):测验结果属于哪年级水平;指标:年级水平平均数;在教育成就测验中最常用;年级量表单位通常是10个月(一个年级)(4.0表示四年级开始的水平,5.5表示五年级学年中间的平均成绩)二、百分位常模:包括:百分等级;百分点;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一)百分等级: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
百分等级是应用最广的表示测验分数的方法;百分等级表示个体在常模团体中的位置,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就越低。
(百分等级是85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85%被试比这个分数低);(二)百分点(百分位数):百分等级是计算低于某测验分数的人数百分比,而百分点则是计算处于某一百分比例的人对应的测验分数是多少;在分数量表上,相对于某一百分等级的分数点就叫百分点或百分位数;(高考只录取15%的被试,投档线相当于85百分等级的测验分数)。
与百分等级的计算方法正好相反。
百分位常模是通过双向方式(由原始分数计算百分等级;由百分等级计算原始分数)编制的原始分数与百分等级对照表。
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
它的基本单位是标准差,所以叫标准分数。
标准分数的获得:线性转换、非线性转换(一)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最典型:Z分数(以标准差所表示的原始分数(X)与平均数的偏差;Z=A + BZ;加上一个常数是为了去掉负值;乘以一个常数是为了使单位变小从而去掉小数;这种变化并不改变原来分数的性质)(三)非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前提:只有所测特质的分数在实际上应是正态分布,由于误差导致非正态,方可转换。
X分布非正态时的正态转换:X→PR→Z(将原始分数转化为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常态分布上对应的标准分数)计算步骤:①对每个原始分数值计算累计百分比;②在常态曲线面积表中,求出对应于该百分比的分数Z分数四、智商及其意义最早的比内-西蒙量表是用心理年龄(MA)来表示受测者智力的高低。
若心理年龄高于其生理年龄,则智力高。
(一)比率智商= 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而后乘以100(1916年【美国】推孟教授修订斯坦福-比内量表在心理年龄的基础上,以智商表示测验结果,即比率智商,不适合年龄较大的受测者)(二)离差智商= 15Z + 100;韦克斯勒提出(使用最广;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表示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的位置;是表示智力高低的理想指标;注意点:从不同测验获得的离差智商;只有在标准差相同或接近时方可比较)▲几种导出分数之间的关系:高一个标准差对应的百分点为百分之八十四比率智商离差智商:IQ=100+15z或IQ=100+16z第三单元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P368-370)(一)转换表法(最基本,常模表):是最简单基本表示常模的方法;一个转换表显示出一个特定的标准化样组的原始分数与其相对应的等值分数——百分位、标准分数、T分数或者其它任何分数。
因此测验的使用者利用转换表可将原始分数转换为与其对应的导出分数,从而对测验的分数作出有意义的解释。
简单转换表:把单项测验X转换成一种或几种导出分数。
复杂转换表:多个分测验或各种常模团体的X与导出分数的对应关系。
(二)剖面图(最直观):是将测验分数的转换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
从剖面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被试在各个分测验上的表现及其相对的位置。
第三节测验的信度第一单元信度的概念(P371)一、信度的定义(可靠、一致、稳定性):指同一被试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只受随机误差影响,系统误差产生恒定效应,不影响信度)。
信度是反映测量中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
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
二、信度的指标:两大类、三种表示方法(信度系数与信度指数,测量的标准误)(一)信度系数与信度指数:信度系数是一种相关系数(同一受测者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的相关);信度指数的平方是信度系数。
三、(二)测量的标准误:公式为:SE=S X SE为测量的标准误,S X是所得分数的标准差,r xx是测量的信度系数(信度越高,标准误越小)。
第二单元信度评估方法(P372)一、重测信度(稳定性系数)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
最适宜的时距较宜,间隔时间最长二、复本信度(等值系数):以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测量同一群体,复本系数反映的是测验在内容上的等值性。
如果两个复本的实测相隔了一段时间,则称为重测复本信度或稳定等值系数;在计算复本信度时,应该有半数的被试先作A本再作B 本,另一半被试先作B本再作A本,由此可以抵消施测顺序的效应。
优点:能够避免重测信度的问题(记忆效果、学习效应),缺点:①测量行为易受练习影响,则复本系数仅能减少其影响,②存在问题迁移,③建立复本困难。
三、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同质性):主要反映的是题目之间的关系,表示测验能够测量相同的内容或特质的程度。
▲分半信度(采用分半法估计所得的信度系数),分半系数实际上反映了两半测验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存在测验越长信度越高的问题,容易低估信度;通常按项目编号的奇、偶数分为等值的两半。
▲同质性信度(主要代表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当测提的得分有较高的正相关时,无论题目的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则均为同质,反之)。
四、评分者信度:用于测量不同评分者之间所产生的误差。
一般要求在成对的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平均一致性达到0、9以上,才能认为评分是客观的。
第三单元信度与测验分数的解释(P373)一、解释真实分数与实得分数的相关:可以解释为总的方差中有多少比例是由真实分数的方差决定的,也就是测验的总变异中真分数造成的变异占百分之几;信度系数也告诉我测量的误差比例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