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湖心亭看雪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精炼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寂静、清冷、洁净的西湖雪景图。
作者以浅淡的笔触将对故国往事的怀恋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开头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和天气状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选择在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这个“独”字,突显了作者的心境和个性。
接着,作者描绘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景象。
湖上影子只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些描述用了白描的手法,几笔就勾勒出了湖山夜雪的全貌,给人一种朦胧、寂静的美感。
当作者到达湖心亭时,遇到了两个金陵人在此饮酒。
他们见到作者大喜,拉着他一起饮酒。
这段插曲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也让人感受到他对人性的热爱。
文章最后,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既是对作者的赞美,也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通过舟子的话,我们更能感受到作者那种痴迷山水、淡然超脱的心境。
总的来说,《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好文章。
它不仅让人欣赏到了西湖雪景的美,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湖心亭看雪》重点字词答案
一、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
二、古今异义
(古义:酒杯)
三、一词多义词
1.是(这)(判断动词,是)
2.一数词,一条)(全)
3.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
4.白(白色)(酒杯)
四、其它重点字
1(消失)
2(白气弥漫的样子)
3(哪里)
4(等到)
5(尽力)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日,西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一片全白。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翻译:想不到西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翻译: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就告辞了。
六、理解内容思想
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痴”具体指什么?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2.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
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这幅画面从什么方面表现文中了人物的什么形象?(3分)
写出的景象: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1分)。
侧面(1分)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致(1分)。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6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习目的:1、诵读积存,明白得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明白得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明白得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学习难重点:在深入明白得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明白得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预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致的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觉并提出咨询题。
●学习时刻: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同学讲雪,激趣引读。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假设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闻名文学家。
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专门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杰出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显露出许多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二、诵读积存,整体感知。
1、读一读: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第一要读得清晰,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淳朴的语言。
③学生依照自己情形即时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
拥毳衣:拥,围裹。
毳衣,细毛皮衣。
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明末清初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注释题记:《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原文: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下了很多天大雪,湖里行人和鸟儿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那天晚上8点左右,我撑着一艘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去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冰花弥漫,天空和云,山和水,天空和湖都是白色的,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的痕迹,湖亭的轮廓,我的船,船上的两三个影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当我到达湖心亭时,我看到两个人铺着毡子,坐在对面,一个孩子正在把酒炉(里面的酒)烧得沸沸扬扬。
见余大喜曰:“(他们)看到我,很高兴地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没想到湖里会有你这样的人!拉余同饮。
(他们)拉着我一起喝酒。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试着喝了三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住在这里。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下船时,船夫喃喃地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别说相公你痴,还有像相公你这样痴的人啊!”注释:注释校对自《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湖心亭看雪》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及地位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1。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作者简介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
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
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29 《湖心亭看雪》测试题
一、给加粗字注音(4分)
①毳.()②强.()饮③沆砀.()④一芥.()
二、填空(8分)
1.《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________,字宗子,又字
石公,号陶庵,___ ___时人。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写作手法。
3.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上下一白 B.余挐一小舟 C.一童子烧酒 D.湖心亭一点
三、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6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拥毳.衣炉火()
(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四、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
的区别。
(4分)
五、写出描写雪景的诗句两句。
(4分)
1、
2、
六、简答题,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4分)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
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
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
《西湖梦寻序》
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陶庵梦忆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