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1A型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脉象训练仪使用方法
脉象训练仪是一种辅助医生进行脉诊的设备,可通过记录九脉的数据,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下面是脉象训练仪的使用方法:
1.准备工作
将脉象训练仪放置在安静的环境中,以避免外界干扰。
打开仪器开关,等待『2分钟,直到仪器运行正常。
2.穴位定位
脉象训练仪共有九个穴位,包括尺泽、尺泽下、关冲、孔最、中封、关元、尺中、尺阳、尺佑。
在进行脉诊时,需要准确对应这些穴位。
3.操作步骤
(1)选择穴位:按下仪器上的“穴位选择”键,选择需要检测的穴位。
(2)测量脉搏:将手指轻轻按在相应穴位上,等待仪器检测到脉搏信号,记录数据。
(3)保存数据:检测完毕后,按下“数据保存”键,将数据保存在仪器内存中。
(4)数据复位:使用完毕后,按下“数据复位”键,将仪器的数据清空。
4.注意事项
(1)使用时,要保持手部和仪器干燥,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2)使用前,需检查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如果出现故障,应及时联系
维修人员。
(3)使用过程中,要保持仪器与人体的接触良好,以确保信号的准确传输。
通过以上步骤,您就可以使用脉象训练仪进行脉诊了。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仪器的维护和保养,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适用范围:脉诊仪适用于根据中医四脉脉象诊断理论,进行五路脉象数据实时采集、绘制脉图、提供脉象分析参考结论。
1.1 型号命名1.2结构组成由主机(含键盘及鼠标)和采脉传感器两部分组成。
2 采脉传感器要求:2.1.1测力范围: 0~1.96N (200个显示单位);2.1.2准确度:±0.098N(±10个显示单位);2.1.3分辨率: 0.0098N (1个显示单位);2.1.4五路传感器是各自独立的,分别测量。
2.2 耗能:脉象系统最大输入功率不超300VA+30VA。
2.3 软件功能:2.3.1脉诊功能通过色条实时显示五路采脉传感器触力值;实时显示五路脉象采集波形;显示单路脉图放大图形;提供脉象分析参考结论;通过USB接口输出五路脉图、脉象分析参考结论。
2.3.2病历管理通过脉诊功能中病历储存模块,建立电子病历,可存储患者基本信息、脉象图形、脉象分析参考结论;通过病历管理模块可查询、调出并显示患者病历内容;通过USB接口输出电子病历数据。
2.3.3脉象学习提供脉象学习资料。
2.3.4系统帮助输入使用单位名称、单位编码。
2.4 外观要求:2.4.1脉象系统外观应整齐、色泽均匀、无伤痕、划痕等缺陷。
2.4.2脉象系统上的文字和标志应清晰可见。
2.4.3脉象系统的控制应灵活可靠、紧固部位无松动。
2.4.4脉象系统的塑料件应无起泡、开裂、变形以及灌注物溢出现象。
2.5安全要求:2.5.1符合GB 9706.1-2007的要求见附录A(电气安全特征)2.5.2应符合YY0505-2012《医用电气设备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的相应章节的要求2.6环境试验脉象系统环境试验应符合GB/T14710-2009的气候环境试验II组,机械环境试验II组及附录B的规定进行试验。
2024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规模分析引言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是一种新兴的医疗设备,可以通过对患者脉搏的检测和分析,辅助医生诊断疾病。
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医疗的回归和对个性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加,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的市场也逐渐扩大。
本文将对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的规模进行深入分析。
市场规模分析根据市场研究数据,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正以平均每年10%的增长率快速扩大。
预计到2025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的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
以下是该市场规模扩大的几个主要原因:1. 传统中医医疗的复兴传统中医医疗在近年来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医医疗在某些领域的独特优势。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作为传统中医的辅助工具,其市场需求也相应增加。
2. 个性化医疗设备的需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个性化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作为一种能够根据个体脉象特征进行精准诊断的设备,十分符合个性化医疗的趋势。
3. 创新技术的推动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的技术不断创新,提高了其诊断准确性和便利性。
例如,一些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已经通过智能手机应用与云端服务连接,可以实时分析和储存患者的脉象数据,为后续的诊断提供参考。
这些创新技术的推动也增加了消费者对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的购买意愿。
4. 不断扩大的应用领域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不仅被应用于传统中医诊疗,还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例如,一些健康管理机构和体检中心也开始使用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进行脉象检测,以更好地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
这种扩大的应用领域也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市场前景展望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的前景看好。
随着中医医疗的进一步普及和个性化医疗需求的增加,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有望继续扩大。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一步进步和创新,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将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效果。
然而,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
中医四诊仪数量:一套一、脉象采集仪1、采用气动无极梯度加压模式,腕带式脉象采集组件(传感器与腕带分离可拆卸)找脉准确;精确模拟中医诊脉浮中沉指法;2、脉搏传感器触力面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8mm*8mm触力传感器;3、脉搏传感器为防过载传感器,具有过载保护功能,传感器触力面可承受≥2.5㎏过载;4、灵敏度>2.0mv/g FSO;5、采样精度:24位bit;6、静压测量:在0.0g-200.0g范围内,分别取60g、80g、100g、120g、150g 不同重量进行测量,显示误差<±5%;7、时间常数:脉搏采集交流放大器(动态压)的时间常数>2s;8、脉搏放大器频谱特性:0.08-25Hz ;9、提供中医脉象图及相关测量参数,输出量化参数≥20种,提供中医脉象自动辅助识别;10、内置热敏打印机;11、可结合舌面象信息、体质辨识信息完成四诊分析;二、舌象采集仪1、舌面采集单元包括前面板、面框;2、光源环境为模拟日光光源,发光组件为球面无影光源,其中照明光源为LED 灯;3、LED 光源显色指数≥80,色温范围在 4000k~7000k;4、照度的均匀性:多点检测舌、面单元患者应用部分的照度值(EC)在3600±15%范围之内;5、舌面单元的图形分辨率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都应≤0.5mm;6、对舌:舌色≥14种,舌络≥3种,舌态≥5种,苔色≥4种,苔质≥12种;7、对面:唇色≥6种,面色≥17种,面部光泽≥3种,局部特征≥3种;科室确认签字:8、可结合脉象信息、体质辨识信息完成四诊分析;三、中医体质辨识与养生方案指导系统1、体质辨识量表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ZYYXH/T 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要求制定,可作为判断普通人群、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医体质分类的标准化工具;2、可提供体质成因解读,以及易发疾病的风险预警提示;3、可对9种基本体质和44种复合体质进行自动判别;4、中医养生模块:(1)提供不同体质对应的当令季节的健康养生指导及干预服务;(2)提供个体化辨体施养方案,包含四季食疗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膳食养生等内容,为被测试者提供个体化的健康养生指导建议;(3)具备中医体质辨识与养生方案指导系统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公布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推荐品目(2011版第一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2.01.06•【文号】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2]2号•【施行日期】2012.01.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公布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推荐品目(2011版第一批)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由我局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分会开展的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工作已经完成。
现将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推荐品目(2011版第一批)予以公布。
供各地在医疗器械配置与采购工作中参考。
二○一二年一月六日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推荐品目(2011版第一批)说明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从2008年10月开始,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分会组织开展了两次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工作。
第一次推荐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工作于2009年完成,并以国中医药办函〔2009〕116号文件公布了35个推荐中医诊疗设备名单。
第二次中医诊疗设备推荐品目评估选型工作现已完成,现将其中的166个品种的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推荐品目予以公布,并就有关情况说明如下:一、入选产品排名不分先后。
二、评估选型工作采取厂商自愿申报方式,尽管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发布信息,仍有少数厂商未申报参与评估。
三、请各生产企业对各自的推荐品目中的设备开展更深入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我会将对推荐品目设备的有效性、操作性、安全性、售后服务、价格等方面的情况适时开展评估调查,调查结果将作为下一批推荐品目筛选的重要依据。
四、各生产企业不得打着本推荐品目的名义开展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对于涉嫌虚假宣传和构成不正当竞争的设备,将取消推荐品目资格。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分会二○一二年一月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推荐品目(2011版第一批)。
中医诊断仪操作手册一、引言中医诊断仪是一种现代中医诊疗设备,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辅助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操作手册将详细介绍中医诊断仪的使用方法,帮助用户正确操作仪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二、仪器概述中医诊断仪是一款集触摸屏、传感器、智能算法等技术于一体的设备。
其主要功能包括脉象识别、舌诊分析、面诊分析等,以辅助中医医师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 将中医诊断仪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并连接电源线。
- 打开设备电源,并确保触摸屏显示正常。
2. 脉象识别a. 进入脉象识别界面,在屏幕上选择“开始识别”。
b. 按照提示,将手指轻放在脉搏感应区域,待仪器完成脉象识别。
c. 在结果页面查看脉象分析报告,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诊断。
3. 舌诊分析a. 进入舌诊分析界面,对准舌头拍照按钮,并轻触拍照。
b. 仪器将自动分析舌苔、舌体颜色、舌质等指标,并生成分析报告。
c. 根据分析报告,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舌诊诊断。
4. 面诊分析a. 进入面诊分析界面,确保面部被良好亮度照明。
b. 按下面部拍照按钮进行面部拍照。
c. 仪器将自动分析皮肤、五官、面色等指标,并生成分析报告。
d. 根据分析报告,结合中医理论进行面诊诊断。
5. 其他功能中医诊断仪还提供了一些其他功能,如中药查询、穴位推拿等。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这些功能。
四、注意事项1. 操作仪器时,要保持手部干净,并避免用力过猛。
2. 使用中医诊断仪时,要保持放松状态,避免紧张和焦虑。
3. 仪器分析结果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中医师的诊断。
4. 长时间使用中医诊断仪时,要注意眼睛的休息与保护。
5. 定期清洁仪器,保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
五、总结通过本操作手册,您已经了解了中医诊断仪的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希望您能准确并正确地使用中医诊断仪,为中医诊疗工作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注:此为虚拟助手生成的示例文章,仅供参考。
实际写作中应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和相关技术特点进行编写。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是一种利用先进的科技和中医传统理论相结合的医疗设备,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快速地诊断患者的脉象情况,为中医诊断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
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逐渐受到关注。
本报告将对该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并提供有关市场现状、需求趋势、优势劣势分析以及市场前景展望的全面信息。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应包括关于本篇长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的描述,可包括以下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分析报告的背景和目的,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的定义、市场现状分析和市场需求趋势分析,结论部分主要涵盖了优势与劣势分析、市场前景展望和建议与总结等内容。
通过引言部分的概述,读者可以对本篇长文的整体内容和重点有所了解;正文部分的细致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情况;结论部分则包括对市场前景的预测和相关建议,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市场分析和发展评估。
整体而言,本篇长文的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通过逐步展开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成果。
1.3 目的目的部分:本报告旨在对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市场现状、需求趋势以及优势与劣势进行综合评估,以期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市场情报和未来发展方向,为行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通过对市场前景展望和建议与总结的讨论,提出对市场发展的战略建议,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1.4 总结通过本文的市场分析和研究, 我们得出了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的一些重要结论。
首先, 我们了解了该设备的概念和定义,并对市场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其次,我们对市场需求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些市场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最后,我们对该市场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
2024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发展现状1. 简介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技术结合传统中医理论的医疗设备。
通过采集人体脉搏信息,快速、精准地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具有快速、非侵入性等优点。
本文将对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
2. 市场规模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传统医学的普及,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在市场上得到了迅速推广。
根据数据显示,市场规模在过去五年中保持了平均每年30%的增长率。
3. 市场驱动因素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3.1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作为一种快速、方便的健康检测工具,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3.2 全自动化技术的突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的发展得益于全自动化技术的突破。
传统的中医脉象诊断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而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通过采集和分析脉象信息,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3.3 政策支持为促进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推广,相关政策给予了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的推行,为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4. 主要厂商和产品目前,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上主要的厂商包括国内外的医疗设备制造商和科技公司。
他们开发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4.1 厂商A厂商A拥有多年的研发经验,其产品在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厂商A的产品以高准确性和稳定性著称,深受医院和中医诊所的青睐。
4.2 厂商B厂商B在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厂商B的产品采用了先进的传感技术,能够实现非接触式的脉搏采集和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诊断体验。
4.3 厂商C厂商C是一家刚起步的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企业,其产品以价格实惠和良好的性能性价比而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使用脉象训练仪,深入了解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对脉象的认知能力,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验原理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脉象训练仪是一种模拟人体脉象的设备,通过模拟不同的脉象,使学习者能够在没有实际患者的情况下,进行脉象触诊训练。
三、实验器材1. 脉象训练仪一台2. 实验指导书一本3. 记录纸及笔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确保脉象训练仪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了解各个按键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2. 脉象模拟:根据实验指导书,依次模拟平脉、迟脉、数脉、滑脉、弦脉等常见脉象。
3. 脉象触诊:在模拟脉象的同时,学习者用手指触摸脉象训练仪的模拟脉搏,感受不同脉象的特点。
4. 脉象识别:观察模拟脉象的特点,如脉的速率、节律、强度等,尝试识别出对应的脉象名称。
5. 记录与分析:将模拟脉象的名称、特点以及识别过程记录在实验记录纸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6. 重复训练:重复模拟不同脉象,加深对脉象的认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平脉:平脉是正常脉象,其特点是脉率、节律、强度均匀,触感柔和。
2. 迟脉:迟脉是脉率较慢的脉象,触感较硬,节律不均。
3. 数脉:数脉是脉率较快的脉象,触感较硬,节律不均。
4. 滑脉:滑脉是脉象较滑的脉象,触感较软,节律均匀。
5. 弦脉:弦脉是脉象较硬的脉象,触感较硬,节律不均。
通过本次实验,学习者对常见脉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根据脉象的特点进行初步的脉象识别。
六、实验结论1. 脉象训练仪是一种有效的脉诊教学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脉诊技能。
2. 通过反复模拟不同脉象,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脉象的特点,提高脉诊准确率。
3. 本实验结果表明,脉象训练仪在中医脉诊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七、实验建议1. 建议增加实验次数,使学习者更加熟练地掌握脉象特点。
2. 建议结合实际病例,将脉象训练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
2024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市场策略引言中医脉象诊断是一种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发展情况。
然而,传统的脉象诊断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且不够客观和准确。
为了提高脉象诊断的可靠性和便捷性,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的市场策略,包括目标市场、定位、推广渠道和竞争策略等。
目标市场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可以在中医诊所、医院和个人家庭中使用。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目标市场:1.中医诊所:中医诊所是传统中医诊断的主要场所,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可以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吸引更多的中医诊所使用。
2.医院:在一些大型综合医院中,中医门诊部分也非常重要。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可以在医院中作为辅助工具使用,提供客观的脉象指数,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3.个人家庭:中医养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健康。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可以方便地在家中使用,帮助个人了解自己的脉象状况,及时调整养生方案。
定位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的定位是一款具有高准确性和便捷性的中医诊断设备。
我们的产品特点如下:1.高准确性: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可以准确地测量和分析用户的脉象数据,提供客观的脉象指标。
2.便捷性: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采用简化的操作界面,用户可以轻松地完成脉象检测,无需专业知识和经验。
3.数据记录与分析: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可以记录用户的多次脉象数据,并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功能,帮助用户了解自身脉象的变化趋势。
推广渠道为了将中医全自动脉象诊断仪推广到目标市场,我们将采用以下推广渠道:1.医疗设备展览会:参加行业内的医疗设备展览会,向专业观众展示产品的特点和优势,与潜在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与中医机构合作:与中医诊所、医院和中医养生机构等合作,提供试用设备,并与机构合作开展宣传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
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脉象诊断准确性的评价胡镜清1 赵婷1*寇秋爱2 徐贵诚1 吴烈1庄红2 李振华2 宿明良3 张广福3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3北京斯脉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070[摘要]目的:评价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脉象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应用诊断性试验设计,评价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120例受试者溢脉、聚脉、韧脉、紊脉等四种基本脉象与中医专家诊断结果对照的一致性及其自身重复性。
结果:与中医专家脉象诊断对照,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溢脉、聚脉、韧脉、紊脉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0.859、0.945、0.957和0.898;特异度分别为0.875、0.8、0.907和0.833;Kappa值分别为0.733、0.631、0.763和0.549;正确率为0.867,0.933,0.917和0.892,Youden指数分别为0.734、0.745、0.864和0.731。
其自身两次重复诊断的完全符合率为81.7%。
结论: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可以较为准确的模拟刘绍武老中医“三部六病”学说中“四脉定证”方法进行诊脉,具有较为可靠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 脉诊仪;诊断性试验1 引言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在中医临床辨证中有不可替代的的作用。
但脉诊主要依赖医生的经验判断,难以把握。
所以有西晋王叔和《脉经》中“脉理精微,其本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感叹。
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是北京斯脉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脉象诊断仪(以下简称脉诊仪),它是根据山西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的“四脉定证”理论应用高精度触力传感技术设计研制的脉象诊断系统。
为评价该脉诊仪诊断溢脉、聚脉、紊脉、韧脉四脉的准确性及其可靠性,我们应用诊断性试验设计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于下。
2 资料与方法2.1“四脉定证”设计原理“四脉定证”是山西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总结其多年的临床经验自创的脉学理论。
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产品技术要求simaifu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适用范围:脉诊仪适用于根据中医四脉脉象诊断理论,进行五路脉象数据实时采集、绘制脉图、提供脉象分析参考结论。
1.1 型号命名1.2结构组成由主机(含键盘及鼠标)和采脉传感器两部分组成。
2 采脉传感器要求:2.1.1测力范围: 0~1.96N (200个显示单位);2.1.2准确度:±0.098N(±10个显示单位);2.1.3分辨率: 0.0098N (1个显示单位);2.1.4五路传感器是各自独立的,分别测量。
2.2 耗能:脉象系统最大输入功率不超300VA+30VA。
2.3 软件功能:2.3.1脉诊功能通过色条实时显示五路采脉传感器触力值;实时显示五路脉象采集波形;显示单路脉图放大图形;提供脉象分析参考结论;通过USB接口输出五路脉图、脉象分析参考结论。
2.3.2病历管理通过脉诊功能中病历储存模块,建立电子病历,可存储患者基本信息、脉象图形、脉象分析参考结论;通过病历管理模块可查询、调出并显示患者病历内容;通过USB接口输出电子病历数据。
2.3.3脉象学习提供脉象学习资料。
2.3.4系统帮助输入使用单位名称、单位编码。
2.4 外观要求:2.4.1脉象系统外观应整齐、色泽均匀、无伤痕、划痕等缺陷。
2.4.2脉象系统上的文字和标志应清晰可见。
2.4.3脉象系统的控制应灵活可靠、紧固部位无松动。
2.4.4脉象系统的塑料件应无起泡、开裂、变形以及灌注物溢出现象。
2.5安全要求:2.5.1符合GB 9706.1-2007的要求见附录A(电气安全特征)2.5.2应符合YY0505-2012《医用电气设备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的相应章节的要求2.6环境试验脉象系统环境试验应符合GB/T14710-2009的气候环境试验II组,机械环境试验II组及附录B的规定进行试验。
SM-1A中医四脉脉诊仪脉象诊断准确性的评价胡镜清;赵婷;徐贵成;吴烈;寇秋爱;庄红;李振华;宿明良;张广福【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1(013)001【摘要】目的:评价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脉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应用诊断性试验设计,评价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120例受试者溢脉、聚脉、韧脉、紊脉4种基本脉象与中医专家脉诊结果对照的一致性及其自身重复性.结果:与中医专家脉诊结果对照,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溢脉、聚脉、韧脉、紊脉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0.859,0.945,0.957和0.898;特异度分别为0.875,0.8,0.907和0.833; Kappa值分别为0.733,0.631,0.763和0.549;正确率为0.867,0.933,0.917和0.892;Youden指数分别为0.734,0.745,0.864和0.731.其自身两次重复诊断的完全符合率为81.7%.结论: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四脉诊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总页数】4页(P74-77)【作者】胡镜清;赵婷;徐贵成;吴烈;寇秋爱;庄红;李振华;宿明良;张广福【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北京斯脉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027;北京斯脉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医四诊仪对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J], 刘凤群;林家坤;巫秋珍;舒宇;姚晓文;颜树峰2.基于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的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对比研究 [J], 韩天;杨学智;朱庆文;李海燕;牛欣3.基于“四诊合参”构建符合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探索——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人才分类评价为例 [J], 陈姣;戴鸥;郑川;杨静4.100例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中医四诊仪测试后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规律分析 [J], 郑淇丹;金坤;何立群;陈刚5.喘证痰热郁肺证四诊辨证与中医经络检测仪检测结果的关系 [J], 何咏;黄文通;朱红超;荆新建;杨洁;魏娜;康倩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脉诊仪标准一、准确性准确性是脉诊仪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必须得到严格保障。
脉诊仪的准确性应定义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脉诊仪测量的结果与医生手工脉诊的结果之间的误差应不超过±5%。
为了达到这一标准,脉诊仪需要具备高精度的传感器和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确保对脉搏信号的准确采集和分析。
二、可靠性可靠性是衡量脉诊仪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靠性应定义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使用不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应达到95%以上。
为了实现这一标准,脉诊仪需要具备稳定可靠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确保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三、便携性便携性是现代医疗设备的重要特性之一。
为了方便医生和患者使用,脉诊仪的体积和重量应尽可能小,同时应具备良好的握感和操作体验。
此外,脉诊仪还应具备可充电电池和长续航能力,以满足长时间使用的需求。
四、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是提高脉诊仪使用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
脉诊仪的人性化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界面: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操作。
2.舒适度:应具备良好的握感和重量分布,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感到疲劳。
3.易读性:应配备高清晰度的显示屏和语音提示功能,方便患者和医生查看测量结果和操作指令。
4.功能多样性:应具备多种功能,如血压测量、心率监测等,以满足医生和患者的多样化需求。
五、安全性安全性是保障患者和医生使用脉诊仪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安全性,脉诊仪需要具备以下特性:1.质量保障:应采用高品质的原材料和先进的生产工艺,确保设备的耐用性和稳定性。
2.材质安全:应选择无毒、无害的环保材质制造设备,避免对患者和医生造成潜在危害。
3.设备维护:应提供全面的设备维护和保养指南,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此外,应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帮助医生和患者解决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信息安全:应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信息安全,如加密技术、权限管理等,确保患者信息不被泄露和滥用。
5.符合法规要求: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要求,包括医疗器械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等。
SM-1A型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京药监械(准)字2008第2270278号”
1、概述
以脉象诊断疾病,是我国中医传统的独特诊断方法,在中医疾病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中医的标志。
脉诊的文字记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到《脉经》,由古代著名医学家扁鹊、王叔和总结应用到现在,经过了2000多年历史长河的实践考验,证明通过察看双手的寸口脉,便可以知晓人身整体情况、判断健康变化,是一准确、可靠、有效的诊断方法。
然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中医脉诊仍然沿用着几千年前“三个指头,一个枕头” 的方法,诊病依赖的是中医师的手指感觉和经验判断,这就大大阻碍了中医对脉诊的教授、学习和发展。
致使目前能够正确掌握脉诊的中医师越来越少,这一中国的“国粹”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近些年来随者中国传统医药快速发展并走向国际化,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开展了对脉象诊断机理、脉象诊断仪器设备的研究,但是由于中医脉象诊断的特殊性,直到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家投入了大批的资金,研究的各种脉象仪器,形成的很多专利、成果技术都未能得到推广应用。
就连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制定的,要求各级中医院都要配备中医脉象仪的规定,都未得到实际落实。
所以,如何将中医脉象诊断指标定量化和经验判断数据化,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标准化,使“脉诊”成为容易学习掌握,临床应用方便准确的科学诊断方法,已成为中医发展的迫切任务和重大科研课题之一。
“据脉定证”是我国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集自己80年的行医经验的总结,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脉象诊断、处方治疗体系。
他的学术继承人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宿明良主任早在1988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医理继承研究,研制出了可以自动进行脉象采集、数据分析、证侯提示、出具治疗处方的“全自动脉象诊疗仪”。
2006年在北京组建的“北京斯脉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业致力于中医脉象临床诊断、研究教学系列产品的研究、生产。
新一代的“SM-1A型中医脉象专家系统”样机,
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学工程学会选定为中医科技成果,用于“绿色健康扶贫公益活动”。
随着我国对医疗器械管理的日益规范,在近2年的时间里,“SM-1A型中医脉象专家系统”,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严格的“注册检验”,通过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家中国权威中医院的“临床试验”,结论为:“通过严格的盲法评价,SM-1A中医专家脉象系统已经具备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备临床可用性,值得推广应用并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下去。
” 北京市医药管理局已经批准了产品的技术标准,通过了对公司质量体系的考核认证,批准下发了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京药监械(准)字2008第2270278号”。
“SM-1A型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通过了国家最新规范检测试验、批准生产的中医脉象诊断仪器,它标志着中医脉诊有了科学仪器的诊断方法,在国内外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技术特点
“SM-1A型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采用了目前最新的高精度触力传感器、高速计算机、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特别是仪器的关键部分脉象测量传感器和专家系统软件都是自行研究设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中国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一种脉象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中国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中医采脉检测装置;中国知识产权局外观专利:“五单元脉诊探头;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中医专家综合诊疗系统V1.0;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中医专家脉象系统V2.0,
1)脉象测量精确、可靠、速度快
“SM-1A型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采用了自己的专利技术--三向调节功能采脉传感器、和美国Hoenywell公司最新技术的高精度触力元件,可同时对患者寸、关、尺、寸上、尺下五路脉象进行准确的测量如图1所示:
五路脉象采集示意图
仪器在15秒内一次性的将五路脉象的10000个数据采集到计算机中,再由计算机专家系统软件举行全面、快速、自动分析判断,给出15种脉象结论,供临床医师作为诊断参考。
同时还可以把五路脉象的图形同时显示、打印出来,或存储起来供医
师研究、分析、学习、参考。
为中医的脉象诊断提供了一个客观、规范、可视化的科学方法。
2)专家系统功能完善、实用方便
“中医脉象专家系统”不但可以准确的测量、判断脉象,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脉象及证侯,由专家诊疗系统软件自动分析判断、开出治疗处方,解决基层中医师诊疗经验不足的问题,使一个年轻的中医师的诊疗水平提高到中医全科主治医师以上水平,专家系统软件具体功能如下:
整体诊疗——“脉象”诊疗专家系统
以脉象诊断为主,根据采脉传感器对“寸上、寸、关、尺、尺下” 五路脉象实时同步采集数据,通过专家系统进行分析判断,以“溢、聚、紊、韧”四种病理脉象辨识“寒、热、虚、实”病理四性,并根据病理脉象的简变、传变、激变、互变原理,确定出具有代表性的15种病理脉象,出具协调治疗参考处方。
系统诊疗——“证侯辩证”诊疗专家系统
根据人体“表部、中部、里部”三部的划分,依据对立统一法则分别列出六类不同性质的症候群,谓之“六病”。
再根据各部的病理复合变化分别列出阳性病、阴性病、部证、合病、合证、兼证和局部病,其类性质不同的症候辨证群(菜单)。
供临床辨证选用,形成系统的望、闻、问诊的综合辨证体系。
应用纠偏疗法为主,具体实施“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提供辨证施治治疗参考处方。
局部诊疗——“西医疾病”治疗专家系统
本专家系统根据患者已经确诊的局部疾病,给出中医治疗方法,实现了一病一方,为临床15个科系,296种局部病证的局部病提供了治疗参考处方。
以上三个专家诊疗系统的实施,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要求和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采取脉诊辨证诊疗、证候辨证诊疗、局部辨病诊疗和脉证合参、脉病合参、证病合参、脉证病综合诊疗七种辨证诊疗模式,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
健康保健——健康预测专家系统
本专家系统根据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通过十五种病理脉象诊断;显示相应的健康变化趋势、提示可能发生的病变;并给出中医预防治疗参考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