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评价
- 格式:docx
- 大小:29.51 KB
- 文档页数:13
论《马氏文通》之“字有定类”与“字无定类”《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语法著作,是汉语语法学史上一个转折点。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语法研究从此走进了世界的视野,同时也为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马氏文通》问世至今,对它的研究一直是语法学界的热门,尤其是对其词类问题的讨论,各家说法不一。
迄今为止仍存在某些不可回避的疑义。
本文试图就《马氏文通》中提出的字有定类、字无定类之说作一些讨论。
《马氏文通》关于字类有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字有定类”说,一是“字无定类”说,以及由此引申的“字类假借”说。
马建忠第一次系统地给汉语划分了词类。
“字类凡九,举凡一切或有解,或无解,与夫有形可形、有声可声之字胥赅矣。
”“字分九类,足类一切之字。
无字无可归之类,亦类外无不归之字矣”。
他先把汉语的词类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并对实词、虚词作了进一步划分:“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
实词包括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虚字包括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从这一层面说,马建忠是主张“字有定类”的。
但马氏同时又指出“字各有义,而一字有不止一义者……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
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
”“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如何耳”。
这是他注意到汉语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有不同的用法。
如马氏在书中分析到的:“人莫于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惟止能止众止。
”“止”字四用:“止水”之“止”,静字,言水不流之形也。
“惟止”与“众止”两“止”字,泛论一切不动之物名也。
“能止”之“止”,有使然之意,动字也。
是一“止”字而兼三类矣。
这就是马氏“字无定类”说。
先提出“字有定类”,紧接着又提出“字无定类”,这两种观点究竟是统一关系,还是对立关系呢?在对《马氏文通》的研究的最初几十年里,很多语法学家都认为这两个观点是矛盾的,是字类划分原则和贯彻划分原则之间的矛盾,也由此引发了20世纪一直争论不休的关于词类划分和词是否有类别的讨论。
马氏文通》的修辞意识《马氏文通》一直被视作中国现代语法学乃至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然而,我们还认为,《马氏文通》也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萌芽之作,因为它通篇不仅“常常要涉及修辞”,而且往往以修辞为旨归:“抉前人作文之奥,开后人琢句之门”。
也就是说,《马氏文通》有着自觉的修辞意识,不仅揭示汉语的结构规律,而且还揭示其动态的修辞功能。
一、句法修辞《马氏文通》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字无定类”。
《文通》说:“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文之文义何如耳”,“夫字无定类,是惟作文者有以驱遣耳”。
对此,后来不少学者给以批评。
如何容在《中国文法论》中说:“它既然有其‘本为'之类,还不说是有定类吗?既说是字无定类,又按有定类来讲,这就是自相矛盾了。
” 吕叔湘等也认为“马氏的字类假借说与字无定类说是矛盾的。
它在讲字类假借时,常常说某字本何类”。
等等。
然而我们认为,如果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却并无不妥。
首先,马氏明确指出字有类:“字类凡九,举凡一切或有解,或无解,与夫有形可形、有声可声之字胥赅矣。
”这是从语法的角度说的,而“字无定类”的前提是“上下文文义”和“作文者驱遣”,这明显是从修辞的角度说的,不在同一平面,何矛盾之有?至于“字无定类”和“字类假借”不也是字类在语法与修辞中的不同体现么?如果从修辞的角度来谈,《文通》的好多认识都谈的是修辞问题。
《文通》谈字无定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字数类”,二是“字类假借”。
第一种多属兼类和同音现象,第二种则大都是修辞上的“转类” 现象。
如在“动字假借五之一”中列举了名字、代字、静字、状字假借为动字的大量例证,既有语法说明,也有修辞评价。
如引用《谷梁传?僖公八年》之“言夫人必以其氏姓,言夫人而不以氏姓,非夫人也,立妾之辞也,非正也。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夫人卒葬之,我可以不卒葬之乎?”作者评曰:“‘夫人'‘卒葬'四字,用如外动,奇创。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体系述评
(实用版)
目录
一、《马氏文通》的背景和影响
二、《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
1.正名和术语
2.实词和虚词的分类
3.模仿拉丁语系统的缺点
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
正文
一、《马氏文通》的背景和影响
《马氏文通》是清朝时期马建忠所著的一部汉语语法书。
该书对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等著作都受到了它的启发和影响。
二、《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
1.正名和术语
《马氏文通》的第一卷“正名”主要介绍了全书的主要术语和概念,相当于该书的语法大纲。
这些概念和术语为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奠定了基础。
2.实词和虚词的分类
《马氏文通》的第二至第九卷分别论述了各类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包括助词、介词、连词等。
这种分类方法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模仿拉丁语系统的缺点
虽然《马氏文通》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该书在构建语法体系时过于模仿拉丁语系统,这使得部分内容显得过于复杂和繁琐。
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
《马氏文通》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汉语语法书。
它不仅对当时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氏文通>>的指称理论指称问题在、逻辑学、语言学、符号学诸领域的重要地位,现在已是众所周知。
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指称研究更日益成为上述诸学科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的一个问题。
十九世纪末,东西方各有一位学者几乎同时对指称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各自发表了对本学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著。
这就是德国的弗雷格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所作的指称研究和的马建忠从语言学角度所作的指称研究。
一《文通》指称研究的哲学基础马建忠的指称理论,是他的语言观的核心。
他的语言观集中体现在《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的《后序》中:荀卿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
”夫曰群者,岂惟群其形乎哉!亦曰群其意耳。
而所以群今人之意者则有话,所以群古人之意者则惟字。
传曰:“形声相益之谓字。
”夫字形之衡从、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字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高下、清浊,其变幻莫可端倪。
微特同此圆顶方趾散处于五大洲者,其字之祖梵、祖伽卢、祖仓颉,而为左行、为右行、为下行之各不相似而不能群;即同所祖,而世与世相禅,则字形之由圆而方,由繁而简,字声之由舌而齿、而唇,而递相变,群之势亦几于穷且尽矣。
然而言语不达者,极九译而辞意相通矣,形声或异者,通训诂而经义孔昭矣。
盖所见为不同者,惟此已形已声之字,皆人为之也。
而亘古今,塞宇宙,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钧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
则常探讨画革旁行诸国语言之源流,若希腊、若辣丁之文词而属比之,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
于是因所同以同夫所不同者,是则此编之所以成也。
(《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12页,以下仅注页码)这里,马氏从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两个关系的角度论证了语法的“天赋”性,其要点是:1.在思维领域里,人类有着不分种族的、古今一贯的共同的意义世界。
《马氏文通》对词类理论的贡献《马氏文通》在中国语法史上意义非凡,是中国语法的开山之作,从《文通》出发,我们的语法渐成体系。
该书作者是马建中的“西学东渐”、“洋为中用”运用得很好,他的“语言救国论”思想在当时也有很强的实用意义,对后世更是意义深远。
在与西方语言的对比中,马建忠感到了我们语法理论的匮乏,语言学习的费时低效,产生了也为汉语作一部语法书的想法,以便中国人更快地学好汉语,语法理论的开创贯穿的是爱国主义思想,而他深厚的汉语国学功底又为他写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他就借鉴西方尤其是拉丁语的“格朗玛”初步建构了汉语语法的大厦。
他以开阔的胸襟,积极选择借鉴,把前人的和国外有意义的东西都拿来为我所用。
马建忠对古人“实字”“虚字”之说加以借鉴。
他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分类法,把字分为虚实两大类,实字有五类(名、代、动、静、状),虚字有四类(介、连、助、叹)。
词类划分是《文通》的一大贡献,此前虽有其他的书论集,但多是以修辞的角度来谈,而《说文》《尔雅》等书又多从训诂、音韵的角度谈文字、词汇,也仍然缺乏从总体观察汉语和寻找汉语共同规律的高度和理论概括。
《文通》虚词的研究贡献很大。
《文通》认为“实字易训,虚字难释”。
又说:刘彦和云:‘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虚字所助,不外此三端,而因类别之者因是以。
马氏重视虚词研究,认识到虚词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句法,这是继承传统的虚字研究,又有自己新的观点。
从体系的角度说,《文通》是我国汉语虚词研究进入现代语言学阶段的一个标志,而在它之前的有关虚词研究的著作《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等都仍属于传统训诂学的范围。
在这方面《文通》表现出迥异于前人著作的风格,表现出一种时代的高度。
《文通》注意抓住每一类虚词的句法特征来说明问题。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指出:“从马氏对助词的解释来看,他提出助词有‘济夫动字不变之穷’的作用,这是前人没有说到的,是他的创新。
读《马氏文通》札记《马氏文通》就是清人马建忠所著得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汉语语法得专著,它得出现标志着中国语法学得诞生,它在中国语言学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得意义。
《马氏文通》全书共十卷,有两篇序言与一篇例言。
该书可以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卷)正名,对文中出现得语法术语进行定义,明确它们得概念;第二部分(第二卷至第六卷)实字,马氏将名字分为五卷,它们分别就是名字,代字,静字,动字与状字;第三部分(第七卷至第九卷)虚字,她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与叹字,其中介字与连字各一卷,助字与叹字合为一卷;第四部分(第十卷)句读,即我们现在所说得句子系统,它包括顿,读与句。
作者马建忠称《文通》就是“古今来特创之书”,作者在学习了西方先进得科学理论知识得背景下,愈发感到本国教育制度得滞后性,她在序言里提到“汉文典籍难掌握”“孩童入学,终日伊吾,结绳而后,积四千余载之智慧财力,无不一一消磨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因而她试图归纳出汉语得语法规律,“童蒙入塾能循就是而学文焉,其成就之速必不逊于西人”,作者希望通过缩短孩童学习汉语时间来学习西方先进得科学技术,她得这种救国图强得责任意识让人钦佩。
我,们将在文中具体分析《马氏文通》得语言学观,语法体系及其优缺点。
一.马氏得基本语言学观1.语言都有一套特定得语法规律,通过把握这些具体得语法规则来了解与学习这门语言。
马建忠试图建立一套能够反映当时汉语语言构成规律得语法系统,在序言中,她提到“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她得这种朴素得语法意识对于中国以小学为主导得语文学思想来说就是一种挑战。
早期对虚词得用法解释仍停留在训诂阶段,而语法体系得初步形成也标志着中国语法学从传统得训诂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得学科。
2.语言之间就是有共性得,通过中西语言共性与差异得观察,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汉语得语法体系。
《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褒贬不一,其中最为人诟病得就是她对西文文法得模仿。
《马氏文通》与中国语言学史汉语言文学师范1201 刘玉 2012013474一百多年前,中国语言学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即《马氏文通》的问世。
因为它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对后来的语法学界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
自《马氏文通》诞生之日起,语言学界就争论不休。
无论是从作品本身的优点与不足还是到作者其人,历代(指年代)语言学者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也得出了客观公正的结论,总之,《马氏文通》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以成此编”的《马氏文通》的作者是马建忠,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出生于1845年2月9日。
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
他精通拉丁语和法语,同时,作为清朝末年的大学者,他又精通古代汉语,因此,《文通》打上了西方语法思想的烙印。
此外,作者在“例言”里说此书系仿葛郎玛而作,此书又是一部开山之作必然会引起激烈的讨论和论证,下面就从语言学史的角度对此书进行总结和评价。
一、《马氏文通》与训诂学《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文法学。
在它刊出以前,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中便已立“静字”,“动字”之名。
但是这只是零零碎碎地讨论,还不能说已经开始了中国文法研究。
《马氏文通》才是我国新训诂学时期,在“在成熟的训诂学时期”小学作为经书的附庸是为了发明经义,在方法上也有很重的玄学气味。
但是到马建忠这里,尤其是清朝末年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期,马建忠明确提出了作此书的目的。
《马氏文通》自序上说:“士生今日而不读书为文章则已,士生今日而读书为文章,将发古人之所未发,而又与学者以易知易能,其道悉从哉?,,,,,,此岂非循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蔽也哉?后生学者将何考艺而问道焉?”从这一段话看,可以看出此书目的的积极目的,从消极目的看它仍然是为了经学而存在的一种经学的附庸。
然而,他在“例言”中又说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迅速掌握语文规律,缩短学习语文的年限,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学学习其他科学,达到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的,摆脱清朝末年落后的局面。
马氏文通后序注释
马氏文通是辽宁马大师智慧经验的集大成,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
的古典文献。
文通由马大师于元代(1271-1368年)编撰而成,主要是
关于中医心理学技术及其使用,诸如汤药疗法、中药熏法、帖纸搭配、调气药物、体术操作等,综合上述技术,从而构造一套完整的综合运
用技术。
一、古典文献的重要性
马氏文通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古代医
学理论精华的得汇,而且还形成了中医心理学技术及其使用的系统性
理论体系。
二、马大师编撰马氏文通的背景
马大师在编撰马氏文通之前,受过多位名医的青睐,兼承传统中医理论,受汉唐龙晔、卷一中医等传统医学家们思想的影响,罹患疟疾,
因而将冬至以后的冷气传入中花式的冷气治疗术,精确记录传统中医
技术和经验,利用西方科学的理超实践,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整体思想。
三、《马氏文通》的主要内容
马大师在《马氏文通》中总结了心理学技术和使用技术,全书一共包
括50经,主要内容有:心理学技术,如自然界调理法、心法、七种情
绪体质类型测试等;帖纸搭配,如花花物痹物帖纸配搭,组织蒸汽冷敷;调气药物,如气月调息用药,穴位调理药,那支调理药;体术操作,如针灸,梁吐法;汤药疗法,如归茂药,一拍药等。
四、马氏文通的学术影响
此外,《马氏文通》还收录了诸多有价值的技术记载,如唐朝官方研
发的汤药,以及宋朝被定点实施的中医护理学,使得中草药丰富多彩,形成了一种现代中药学与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思想的新结合。
马大师对
古代中医心理学实践的储备和思想的总结,也为中国思想家的研究奠
定了基础。
《马氏文通》的内容及其重要贡献作者:杨娟丽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作为汉语语法研究者的必读书目,《马氏文通》为汉语语法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马氏文通》的内容,第二部分先从这本书的内容、它在汉语语法史上的地位以及马建忠的个人优势等方面分析了《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的经验,然后通过剖析其不足之处,总结了《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带来的教训。
关键词:《马氏文通》;汉语语法;经验;教训马建忠作《马氏文通》奠定了中国语法学的基础。
众所周知,《马氏文通》在中国语法史上举足轻重。
学习《马氏文通》的内容,探索它对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将为我们的汉语语法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路。
一、《马氏文通》的内容《马氏文通》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宏伟。
分上下两册,共10卷,上册六卷出版于1898年,下册四卷出版于1899年。
书的内容分三部分,首正名,次字类,再次句读。
卷一正名,为书中提到的语法术语下定义,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界说,共23条界说,词类方面10条,句法方面13條,以使文章中的各名称名正而言顺,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
卷二至卷九为字类,他先将汉字分为实字和虚字两大类。
其中前五卷依次介绍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实字,后三卷则论述了四类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和叹字。
卷十论句读,是句法的总论,也是全书的本旨。
《马氏文通》不仅指明了实字和虚字的类别,而且关注实字充任的句子成分“词”和名字、代字在句读中的“位次”,还对句读、顿的结构及其运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本书用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语法学专著。
二、《马氏文通》对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一)《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的经验首先,就《马氏文通》的内容来说。
这本书第一次对古汉语语法材料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书中的古汉语语法材料上自春秋下迄唐韩愈,足见其调查研究的广泛了。
吕叔湘在1983年的“重印《马氏文通》”序中指出该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广收例句、摆出矛盾,他说:“《文通》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例句,大约有七千到八千句。
《马氏文通》与日本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李无未【摘要】日本广池千九郎的<中国文法>晚出于<马氏文通>4年,并尝试对<马氏文通>进行学术批评.二者文言语法研究内容体例编排特点突出,语法理论体系各自有差异,但或多或少都与西方语法理论有关,同时也注意吸收中国传统训诂成果,尽管程度有所不同.在语法研究方法上,二者划分词类皆以词义为标准,注意语法意义标准,同时也都考虑了汉语文言语法词类划分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马氏文通>一样,广池的比较法也有共时比较、历时比较、中英比较、中日英比较等几类,甚至比前者更为明显.<中国文法>和<马氏文通>文言语法研究理论体系的建立,对我国汉语文言语法和白话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功绩巨大,对当今文言语法研究也有诸多启示.【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8页(P133-140)【关键词】《马氏文通》;《中国文法》;汉语文言语法体系【作者】李无未【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受“西学东渐”学术思潮的影响,中国清末出现了像马建忠《马氏文通》(以下称《文通》,1898)那样的经典语法学著作,开创了中国学者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科学时代。
《文通》不仅带动当时中国汉语语法学的迅速发展,而且名声也远播国外,其中,对日本汉语语法学研究的冲击也不小。
日本称为“支那文典”的语法书有几部,比如大槻文彦《支那文典》(1877)、村上秀吉《支那文典》(博文馆,1893)、广池千九郎《支那文典》(译为《中国文法》,简称《文法》,1905),都是以研究汉语语法而闻名于世。
前两部语法书以研究汉语口语语体语法为主,而后者则以研究汉语文言语体语法为主。
就当时日本的学术风气来看,“中国语”研究是“非正统”的学术,而“汉学”中“汉文”语言研究才是“正统”的学术。
论《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文学院101班温璧君10111135摘要:作为科学的语法学的一部分,汉语的词类研究是从《马氏文通》开始的。
《马氏文通》词类理论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实际影响极深,然而它又是人们指责马氏“机械模仿”的重要证据。
80年代以来在语法科学总体迅猛发展的“盛世”,否定马氏的人拿不出足以取代《马氏文通》的词类理论,继承它的人又无法根本摆脱马氏的框架。
为走出词类研究的迷谷,我们有必要追本寻源。
本文将从四个层面探讨分析,当代的我们究竟应如何评价《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关键词:词类研究马氏文通贡献孙中山先生在《孙文学说》里说:"中国向无文法之说,……自有《马氏文通》之后,中国学者乃始知有是学。
"可见《马氏文通》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在中国汉语语法学史上具有何等跨时代的意义。
一、为中国学术引进了语法科学的重要观念——词类《文通》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仅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语法学系统,尤其是引进了一个全新的观念——语法学的观念,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方法,使国人看到:古老的汉语竟可以用崭新的方法来研究并指导人们使用。
马氏说小学一端不外训诂、音韵、字书三者之学,“而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者,则古无传焉。
”这种关于语言文字学中应有语法学地位的主张对于中国传统语言学恰恰弥补了薄弱的一环也是中心一环,确令人耳目一新,由此引发了中国学人的语法学兴趣。
而词类的观念,就是这新观念的重要部分。
马氏引进语法学观念,是基于他对世界语言共性的研究。
汉语词类在世界语言中最具特殊性,马氏对汉语与印欧语在词类上的巨大差别在《文通》中多有论述,然而他却仍将西方语法中的词类观念引进汉语研究。
在语言类型学已证明一切语言都有词类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更加佩服马氏的理论卓识。
《文通》说:“夫华文之点画结构视西学之切音虽难,而华文之字法句法视西文之部分类别,且可以先后倒置以达其意度波澜者则易”等等,都已认识到汉语语法简易的特点根源于词类不借助形态因而组合极其灵活,汉语轻形式重意合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词类上。
马氏文通名词解释
马氏文通是指清朝时期的一种文学风格,主要是指以马端绪为
代表的文学流派。
马氏文通的特点包括对古文的模仿和借鉴,注重
修辞和文辞的华丽,追求文笔的工整和精细。
马氏文通在文学创作
中注重对古代文学经典的继承和发扬,强调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模仿
和借鉴,尤其是对唐宋八大家的文学风格的模仿和继承。
此外,马
氏文通也注重对文辞的雕琢和精细,追求文笔的工整和辞藻的华丽,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求达到文笔的精湛和表达的精细。
从历史角度来看,马氏文通是清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当时,马氏文通代表了一
种文学的主流趋势,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马氏文通
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文学观念的变迁,对
于研究清代文学史和文学思潮具有一定的价值。
此外,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马氏文通也引发了一些文学理
论上的争议。
一些文学批评家对马氏文通提出了批评,认为其过于
追求华丽的文辞和修辞手法,而忽略了对于内容和思想的重视,使
文学作品显得空洞和浮华。
因此,马氏文通也在文学批评界引发了
一些争议和讨论。
总的来说,马氏文通是清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其特点包括对古文的模仿和借鉴,注重修辞和文辞的华丽,追求文笔的工整和精细。
它在当时代表了一种文学的主流趋势,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文学理论上的争议。
马氏文通批评经传释词马氏文通是宋代末年儒学家,其学术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将南宋以来的经学发扬光大,同时采纳了理学的某些观点。
在经学方面,马氏文通批评了一些经传的释词,对“经传释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马氏文通批评经传释词的论点及其意义。
一、批评经传释词虚假歧义在经典中,有很多造成歧义的词语。
这些歧义可以是多义性的,也可以是语义相反的。
南宋以来,经学家们为了对经典进行解释,就采用了“经传释义”的方式,即用古文注释古文。
马氏文通认为,在这种方式下,解释经典的目的成为了体现注释者自身的学问和观点,而非真正恢复经典原意。
这种释义虚假和歧义的结果是使得我们更难以理解经典,也更容易对经典产生误解。
二、提倡经学精神马氏文通认为,解释经典的目的应该是尽可能恢复经典原意,而非注释者的意见。
他倡导的是经学精神,即真实、神圣、客观地去了解和传播经典。
在这种解释中,注释词汇的选用和翻译都应该顺应经典语境和前后衔接的逻辑关系,而不是根据注释者自身的观点加以解释。
三、呼吁经传文人审慎解释在马氏文通看来,经传释义的问题不只在于词汇的选择,还在于注释者的拥有自己的学说和观点后所持的主观性。
因为主观性原因,注释者可能会在解释中曲解真正的含义。
因此,他强调经传文人需要具备审慎解释的素养。
他们需要准确理解经典,尊重并兼顾经典各方面的信息,从而更好的发挥注释员的作用。
四、对于曲解传统观念诵偏口舌的责备马氏文通的另外一个观点是,许多注释者在解释经典时发生了诵偏口舌的现象。
因为他们的个人思想或实际需要,这些注释者倾向于错误解释部分信息或遗漏一些关键信息,导致在学术领域引起了误解。
因此,他警示注释者应当警惕自身的思想冲动,通过主动反思和讨论,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观点的合理性。
马氏文通的这些论点对于今天的学术界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方面,我们仍然面对着经传释词虚假歧义的情况。
因为中文的多义和含糊性,我们很容易在阅读中理解出偏差的词义。
马氏文通的用途马氏文通,是指中国文学史上马氏家族所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主要包括马之纯的《文通》、《文心雕龙》和马钧的《文通初终》等。
马氏文通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文学史上,它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马氏文通的用途。
首先,马氏文通解决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问题。
在《文通》一书中,马之纯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总结出了文学的创作法则和文学批评的原则,为后来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文学创作的要求,提出了“文义必本、采讲合一、机谴通达”的创作原则,强调创作要从本源出发,要有独特的见解和个性化的表达。
马之纯还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认为批评要基于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分析,要以风格独特、思想深刻、形式完善等为评判标准。
这些理论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马氏文通提升了文学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文学的地位一直相对较低,受到儒家礼教的压制。
然而,马氏文通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文学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自己的规律和价值。
他们认为文学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马氏文通的传播,文学逐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推崇,文学家的地位也得到提升。
这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再次,马氏文通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
马氏文通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要统一,提出文学要“采讲合一”。
这与传统的文学批评观点有所不同,传统上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往往被分离对待。
但马氏文通的观点更加注重作品的整体性和内在逻辑,强调作品的形式要与内容相得益彰,以达到艺术的最佳效果。
这种文学批评观点的提出,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最后,马氏文通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新天地。
第26卷第4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6 No.4 2008年7月JOURNAL OF G U I ZHOU UN I V ERSI TY(Social Sciences)Jul.2008《马氏文通》的语义结构分析袁本良(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马氏文通》中关于句子语义结构的大量阐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书语法体系的特点。
文章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梳理,试图从语义成分、语义关系、语义结构类型,以及语义结构与句法形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文章认为,《文通》注重语义结构分析,一方面是该书实用性目的的体现,另一方面是汉语语法自身特点所使然。
《文通》所反映出的“句法—语义”两个结构层面观以及该书对汉语“语义语法”的开创性研究,对后世的汉语语法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马氏文通》;句法结构;语义结构;语义语法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08)04-0079-07一 王海 先生曾经指出:“百年来的中国语法学批评,几乎是以对《文通》的评论为主线的。
把这成百上千篇(部)的评论文章和著作汇集起来,真可称得上‘《文通》学’了。
”[1]《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汉语语法学界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入的过程;而最近20多年的《文通》学研究,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可以说,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已经涉及到了《文通》内容的所有方面。
不过,正如人们对汉语语法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一样,对于《文通》一书内容和价值的研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拓展认识的空间。
作为一部属于传统语法的著作,《文通》的语法体系具有注重意义的特点。
这一点应该是学术界的共识。
不过,《文通》一书在语义分析方面有些什么特点,语义分析在马氏语法体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对此我们似乎还缺乏比较明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