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疗法
- 格式:pdf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16
热敏灸引言热敏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利用特定的热敏灸药物在人体经络穴位上施行热敏刺激,以达到调理人体机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热敏灸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改进,已经成为中医理疗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介绍热敏灸的原理、方法和适用病症,以及注意事项和效果评估。
热敏灸的原理热敏灸的原理是通过将特定的热敏灸药放在穴位上,并通过燃烧或加热的方式使其释放出热能,刺激经络系统和人体内部的机能。
这种热能刺激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加速病理代谢物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改善人体健康的效果。
热敏灸的方法热敏灸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穴位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和中医诊断,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热敏灸。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涌泉等。
2.热敏灸药物的准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热敏灸药物。
常用的热敏灸药物有艾叶、艾草等。
3.热敏灸药物的加热:将选择好的热敏灸药物进行加热处理,使其达到合适的温度。
4.穴位的热敏灸:将加热后的热敏灸药物放在选择好的穴位上,并适当施加刺激,使热能充分渗透到经络系统和人体内部。
5.热敏灸的时间控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能力,控制热敏灸的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左右。
热敏灸适用病症热敏灸适用于多种病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风寒湿痹:由于寒湿引起的关节肌肉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常见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
2.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的炎症和疼痛,常见于炎症性疾病或过度使用引起的损伤。
3.肩颈痛:由于肩颈肌肉痉挛或劳损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4.腰腿痛:腰部和下肢出现的疼痛和不适,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
5.冷痹症状:由于寒冷引起的肢体冰冷、麻木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注意事项在进行热敏灸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灸前的准备:在进行热敏灸前,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确定病因和病情,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2.穴位的选择和确定:选择合适的穴位非常重要,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中医诊断来确定。
热敏灸什么是热敏灸疗法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感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
什么是热敏穴热敏穴即穴位热敏化,是一种疾病体表反应现象。
健康的机体无穴位热敏化,当人体出现疾病或亚健康状态下,相关的穴位会发生热敏,而这些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会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此时其他穴位对艾热只有局部和表面的热感)。
具体灸感为: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等6种。
在用艾灸刺激穴位时,只要有以上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就表示该穴位为热敏穴。
在操作过程中,能否正确找到热敏穴是此疗法的关键所在。
灸量因个人不同而不同传统悬灸的灸量每次每穴一般从10分钟到15分钟,或者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而热敏灸,在施灸时,每穴的时间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个体化的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施灸时间。
做到了个体化充足灸量。
热敏灸疗法适合病症呼吸系统疾病:感冒伤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肠胃疾病: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胃病妇科:原发性痛经、盆腔炎、卵巢保养、乳腺保养男科:阳痿、性功能障碍、慢性前列腺炎神经性疾病: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枕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失眠、痹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亚健康患者:易疲劳、乏力、记忆力下降、精神紧张热敏灸疗法禁忌症婴幼儿、昏迷患者、感觉障碍者、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病、大量吐血、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
过饥、过饱、过劳、醉酒等不宜施灸。
热敏灸疗法理论常用灸法分类第一节热敏灸疗法什么是热敏灸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能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
热敏灸与传统的温和灸法不同之处:1、灸感不同传统灸只产生热感,没有传导的现象;腧穴热敏化的特征是呈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现象。
只要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达到热敏化。
2、灸位不同传统灸法未认识到穴位有静息态与敏化态的区别,因此施灸时很少有激发以气传感的现象。
而热敏灸要求施灸的穴位是敏化态穴位,易激发经气传导。
3、灸量不同传统灸法一般灸量:施灸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或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热敏灸要求灸量:施灸时间因人而异,热敏灸感消失为度(饱和消敏灸量)。
4、灸效不同热敏灸的疗效远比传统灸疗效好。
一、热敏灸的理论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相关部位会出现病理反应,这种病理反应伴随疾病的发生而产生,随病情的改善而减轻或消失,这个体表相关部位在出现病理反应期间,就称为疾病反应点。
人体穴位存在两种状态:静息态(健康状态)与敏化态(疾病状态)。
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会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
1、热敏化的特征:当受到艾热刺激时呈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现象。
2、具有普遍性,艾灸热敏化穴位易激发经气传感:出现率约90%。
3、证候相关性:热敏穴位分布的高发区与中医证候高度相关。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初步掌握了某些疾病的腧穴热敏化分布部位的高发区,如面瘫在翳风、感冒在风府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阴交、眼科疾病在耳垂区耳穴等。
3、动态性:热敏穴位的出现部位随病情变化而变化,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可能是穴位标准定位的上下左右的大致位置。
4、遁经感传,气至病所。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热敏灸的功效与作用热敏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它利用灸的原理来治疗疾病。
灸疗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热量的传导,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热敏灸具有温阳通络、祛寒驱湿、舒筋活络、疏散寒湿、驱散寒邪、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热敏灸的功效与作用。
一、温阳通络热敏灸利用燃烧的热能,通过激发穴位,使其发生变化,从而传导给经络,进而调节脏腑功能。
热量的输入能够通过经络直接进入体内,促使气血运行,通畅经脉。
它可以加速气血循环,增强阳气,消除寒湿,从而达到温阳通络的作用。
温阳通络作用的实践表明,它对于寒邪侵袭引起的胸痛、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二、祛寒驱湿热敏灸对于寒湿的驱除也有一定的疗效。
寒湿是中医学中经常提及的致病因素之一,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热敏灸可以通过温热的刺激作用,祛除体内的寒湿邪气。
在疗法过程中,热量的传导可以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寒湿的病理变化,恢复阳气的活力。
这对于湿冷性疾病如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具有良好的疗效。
三、舒筋活络热敏灸的疗法中,通过灸热的刺激,可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软组织的营养供应,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和弹性,促进筋骨的修复和再生。
这对于肌肉痉挛、扭伤、劳损等症状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热敏灸还可以缓解肌肉的僵硬和疼痛,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达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四、疏散寒湿寒湿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因素,它可以引起血液循环不畅,血液黏稠,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热敏灸能够通过温热的刺激,加速寒湿的疏散。
热量的输入可以促使血液循环加速,寒湿逐渐被排出体外,从而改善寒湿引起的各种症状,如水肿、风湿痛等。
疏散寒湿作用的实践证明,热敏灸对于慢性关节炎、湿疹等寒湿内蕴的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五、驱散寒邪中医学将寒邪视为一种致病因素,它可以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热敏灸能够通过温热的刺激,驱散体内的寒邪。
热敏灸热敏灸疗法理论常用灸法分类第一节热敏灸疗法什么是热敏灸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能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
热敏灸与传统的温和灸法不同之处:1、灸感不同传统灸只产生热感,没有传导的现象;腧穴热敏化的特征是呈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现象。
只要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达到热敏化。
2、灸位不同传统灸法未认识到穴位有静息态与敏化态的区别,因此施灸时很少有激发以气传感的现象。
而热敏灸要求施灸的穴位是敏化态穴位,易激发经气传导。
3、灸量不同传统灸法一般灸量:施灸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或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热敏灸要求灸量:施灸时间因人而异,热敏灸感消失为度(饱和消敏灸量)。
4、灸效不同热敏灸的疗效远比传统灸疗效好。
一、热敏灸的理论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相关部位会出现病理反应,这种病理反应伴随疾病的发生而产生,随病情的改善而减轻或消失,这个体表相关部位在出现病理反应期间,就称为疾病反应点。
人体穴位存在两种状态:静息态(健康状态)与敏化态(疾病状态)。
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会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
1、热敏化的特征:当受到艾热刺激时呈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现象。
2、具有普遍性,艾灸热敏化穴位易激发经气传感:出现率约90%。
3、证候相关性:热敏穴位分布的高发区与中医证候高度相关。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初步掌握了某些疾病的腧穴热敏化分布部位的高发区,如面瘫在翳风、感冒在风府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阴交、眼科疾病在耳垂区耳穴等。
3、动态性:热敏穴位的出现部位随病情变化而变化,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可能是穴位标准定位的上下左右的大致位置。
4、遁经感传,气至病所。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热敏灸疗法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优于一般临床针灸。
该技术因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副作用,效果却超越临床针灸而闻名,属于临床针灸替代疗法。
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
热敏灸方法,就是将点燃的艾材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
“十六字”总结操作关键陈日新说,热敏灸的操作技术关键可用16字来概括:探感定位、辨敏施灸、量因人异、敏消量足。
探感定位热敏灸在穴位选取上是以感觉法确定最佳施灸部位,即6种热敏灸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的出现部位为最佳施灸部位。
因此,需要以艾热为刺激源探查不同部位的灸感,从而确定热敏穴位作为施灸部位。
辨敏施灸热敏穴位有首选与后选、主选与次选之分,需要分析和辨别,从而采用相应的悬灸方法施灸。
如以出现热敏灸感经过,或直达病变部位的热敏穴位为主选热敏穴位;以出现非热灸感的热敏穴位为主选热敏穴位,而非热灸感中又以痛感优于酸胀感;以出现较强的热敏灸感的热敏穴位为首选热敏穴位。
量因人异艾灸剂量由艾灸强度、艾灸面积、艾灸时间三个因素组成,在前两个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艾灸剂量主要由艾灸时间所决定。
在施行热敏灸疗法时,每穴的施灸时间,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个体化的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施灸时间。
不同热敏穴位施灸时从热敏灸感产生至热敏灸感消失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从10~200分钟不等,这就是热敏穴位的最佳个体化施灸剂量。
敏消量足热敏灸疗法强调每次艾灸要达到个体化的消除穴位敏化状态的饱和灸量,这是保证热敏灸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程【概述】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优于一般临床针灸。
腧穴热敏化是疾病在体表的敏化类型之一,它既能反应疾病的性质、病理,同时又能作为艾灸的治疗切入点,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研究表明,腧穴热敏化的最佳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刺激。
临床上凡是出现腧穴热敏化的疾病,无论热证、寒证,或是虚证、实证,均是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原发性痛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盆腔炎症、阳痿、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枕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脑梗塞、失眠、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
【操作规程】一、选穴原则1、先选强敏化腧穴,后选弱敏化腧穴2、先选躯干部,再选四肢部3、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4、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二、灸法操作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全部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结合临床运用及腧穴热敏化的特性,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
(一)单点灸单点灸是指对单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灸操作。
根据临床操作需要,将单点灸分为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与循经往返灸。
1、回旋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均匀地左右方向或往复回旋施灸。
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
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 1~3分钟为宜。
2、雀啄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
雀啄灸有利于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
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
3、循经往返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优于一般临床针灸。
二、操作规程一、选穴原则1.先选强敏化腧穴,后选弱敏化腧穴2.先选躯干部,再选四肢部3.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4.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二、灸法操作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全部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结合临床运用及腧穴热敏化的特性,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
(一)单点灸单点灸是指对单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灸操作。
根据临床操作需要,将单点灸分为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与循经往返灸。
1.回旋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均匀地左右方向或往复回旋施灸。
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
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 1~3分钟为宜。
2.雀啄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
雀啄灸有利于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
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
3.循经往返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
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
临床操作 1~3分钟。
4.温和灸将点燃的纯艾条对准已经施行上述三个步骤的腧穴热敏化部位,在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无灼痛感为度。
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
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见下述施灸剂量),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二)双点灸即同时对两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
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
双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
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三)三点灸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时对三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