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疗法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3
天灸的配方是怎样的?天灸,即在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天灸的配方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延胡索各半份,烘干磨粉,可加冰片少许。
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cm,厚约0.5cm大小饼状,正中可放少许麝香,备用。
取穴:大椎、风门(双)、肺俞(双)、定喘(双)、膏肓俞(双)。
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cm×2cm大小的姜片备用,取精细艾绒制作成底阔1cm大小的圆锥形艾炷数壮,每次敷贴药饼前先于大椎、风门行隔姜灸,每穴灸3壮,灸至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将做好的药饼置于穴位上,用4cm×4cm的风湿膏固定。
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于每年夏季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
在贴药期间如皮肤感觉特别疼痛者可提前取下。
按时取下者,如局部水泡较大,应用消毒针筒穿破水泡、排干,局部搽龙胆紫即可。
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海鲜品。
7月14日,由中国中医药报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独家承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医冬病夏治学术交流大会”在广西南宁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代表参加,1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操作、方法、经验等各方面发表了主题发言,浅谈“冬病夏治”,引发了与会代表对中医冬病夏治疗法的学术讨论与理性思考。
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冬病夏治应“顺时达变”冬病夏治是具有中医特色、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疗法,但它既不能包罗百病,也不是唯一的方法,必须正确把握,科学运用。
其应用原则是:整体认知、把握先机、顺时达变、辨证求本。
现在是“夏天敷贴热、冬天膏方热、南方凉茶热、北方药酒热”,归根结底,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东西地势迥异,南北气候不同,民众的生活习性差别很大,疾病的特点和表现也不尽相同。
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辨证原则,在不变的主导思想下寻求百变的防治疾病的途径,是中医学活的灵魂。
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三伏天大约会有30-40天。
你知道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夏天是做艾灸的好时机。
夏天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补阳气的好时候。
这时候做艾灸,就像在太阳底下晒湿衣服,一举扫除体内的湿气。
特别是“三伏灸”,就是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做艾灸。
适合调理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关节炎等冬天易发作,需要夏天缓解的疾病。
而且三伏灸还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三伏天进行艾灸的那些作用。
既然可以排毒养颜,那么身体自然无病,所以,夏季艾灸可以延年益寿,防治未病哦。
所以,如果想保健养生的话,可以夏天时不时的艾灸下哦。
这样的话效果会很好哦。
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达到最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艾灸效果是一年中最好的,三伏天艾灸毛孔全部打开的,艾灸的药效更容易渗透到经络里面去,从而调理身体,养生保健。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
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血不好的人,可以用艾灸哦。
因为可以很好的去湿气,所以,身体的湿气祛除的话,那么人就不会动不动怕热哦。
身体的机能就调整好了哦。
所以,夏天用艾灸的话,可以很好的解暑哦。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缓解身体炎症。
三伏天天气炎热,身上有创口的容易感染炎症,通过进行艾灸能够帮助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共鞥以及胸腺细胞的活力,增强人体细胞、体液的免疫力,防止炎症的发生同时也能缓解炎症。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促进消化。
三伏天天气炎热消化系统作用受限,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通过艾灸身体穴位刺激能够强盛消化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伏天养生最适合吃什么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些都是小麦做成的。
小麦做主食能提供能量和B族维生素,但它还有很多药食两用的功效,能帮助我们安度盛夏。
论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及护理体会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又称为天灸,是指将某些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经过辩证后贴敷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引起局部皮肤发红或发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本文对穴位贴敷疗法在多种中医儿科疾病中的治疗及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穴位贴敷在中医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穴位贴敷配置方法方法是将配制好的草药研成细末,用生姜汁调匀,成lcm×1cm大小膏状,放入2cm×2cm纱布块上,贴于相应穴位,透气胶布固定。
在治疗不同疾病时选择不同的穴位。
1.1 在肺炎喘嗽中的应用取穴:肺俞、大椎、定喘穴等,背部穴位均取双侧。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3h即可。
1次/d,5~7次为1个疗程。
张艳平等[1]研究显示,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喘嗽总有效率达96.67%。
穴位贴敷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能快速吸收肺部秽音,提高患者体内干扰素水平,增强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是治疗小儿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2]。
1.2 在泄泻中的应用方取穴:中脘、神阙、天枢等。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4h即可。
1次/d,7次为1个疗程。
黄琴等[3]研究显示,穴位贴敷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总有效率可达94.0%。
贴敷药物可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肤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
贴敷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1.3 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取穴:双侧涌泉穴、大椎、风门等。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12h即可。
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刘吉昌等[4]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感冒发热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开始出汗时间、起效时间较快,但痊愈时间与口服西药治疗无较大差异。
穴位贴敷疗法集腧穴、药物两者综合作用于一身,治疗感冒发热患者,无须经过辩证,只要符合“发热,无汗出”条件即可应用,有是证用是药,不涉及其后的个体化辩证治疗,适用范围较广,便于临床操作。
天灸基本穴位简易取穴法
1.哮喘
定喘——第七颈椎(大椎穴)棘突下旁开0.5寸(双)
天突——胸骨上端凹陷中(单)
2.慢支、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双)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
肺气肿、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者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
天突——胸骨上端凹陷中(单)3.虚寒性肺部疾患
脾俞——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
胃俞——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才(双)
中脘——脐上4寸(正中线)(单)足三里——外膝眼下3才,胫骨外一横指(双)
4.颈椎病
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单)百劳——大椎穴上二横指,旁开一横指(双)肩井——肩峰与大椎穴连线中点(双)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
附:常用几个穴位简易取穴法:
1.高盲——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才。
可与肺俞交替使用
2.上脘——脐上五寸,可与中脘交替使用
3.建里——脐上三寸。
可与中脘交替使用
4.脾俞——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与肾俞交替使用
5.大椎穴——第七腰椎棘突下可与定喘穴交替使用
6.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可与天突穴交替使用。
天灸疗法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疗效观察天灸疗法属于中医独特的外治法之一,最早见于南北朝。
古代称之为“冷灸法”“发疱疗法”。
是利用天时而做的灸治方法,故称为“天灸”。
现代属于“冬病夏治”方法中的一种,是采用一些刺激性的药物,贴敷在特定的穴位表面,使局部的皮肤充血、潮红,甚至起疱,通过药物,俞穴及经络的多重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某些疑难病症的目的,此法是有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
1临床资料1.1 适应范围天灸具有广泛的适应范围,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消化道疾病等各种痛症,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颈肩腰腿病等骨关节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对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2一般资料我院针灸理疗科从2010年至2012年共三年接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403例,共计1200余人次。
其中慢性呼吸患者共245人,约占总人数的60%;慢支170例、哮喘45例、过敏性鼻炎18例、慢性咽喉炎12例,除出现过敏反应3例,8例无效外,19例未坚持疗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得到控制和好转,总有效率88%。
2病因病机2.1 现代生活由于大多摄生不当,恣食生冷、吹空调、食冷饮以及大量输抗生素,导致人体阳气受损,加上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农药、化肥、添加剂等无孔不入,导致人体免疫力遭到破坏,抵抗力日渐下降,从而导致百病从生。
而呼吸道疾病大为突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课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哮喘的病因以痰为主。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主纳气,故而反复发病,必导致脾肾阳虚,继而形成肺、脾、肾三脏气虚与痰伏于肺的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
咳喘病位在肺,肩背通于肺,故在背部俞穴用药可使药力入肺。
现代研究表明,背部胸椎旁,交感神经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此区分布的穴位对治疗肺部疾病疗效显著。
通过穴位贴敷,一可使药物循经络到达相应脏腑,使药物对肺、脾、肾三脏起到补虚祛邪作用;二可使所属经络气机得到调节,气血运行通畅;三可通过药物的局部压迫刺激到为针刺的作用。
天灸疗法讲义第一章天灸疗法概论第一节天灸概述一、天灸的含义天灸是指利用有刺激性的药物,使局部皮肤充血发泡,通过刺激相应的腧穴或患处,调理脏腑,行气活血,调和阴阳,达到医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因为其能够引发皮肤局部起泡因此也叫做“发泡灸”;相关于火灸、艾灸来讲,因为不需要热源,因此也叫做“冷灸”;利用药物本身对皮肤的刺激性就能够够达到灸的成效,因此也叫做“自灸”。
古代天灸一词并非是发泡灸的专出名称,含义有四:一是指发泡灸。
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所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间也)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
谓之天灸。
”(《针灸资生经第三·疟》)即天灸是一种医治疾病的方式。
既本书所讲天灸外治法。
二是指露珠灸。
“露珠,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灸。
”(《本草纲目·水部第五卷》). 三是一种植物的名字。
“石龙芮,今有两种,水生者叶光而末圆,地生者其叶毛而末锐,入药用水生者,陆生者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臂上,一晚上作大泡如火烧,是也。
”(《苏沈良方·卷第一》)《本草纲目别名录》记载:“毛茛(毛建草、毛堇、自灸、水茛、天灸、猴蒜)”(《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上)》)石龙芮、毛茛别名都叫做自灸、天灸,与其功能有发泡作用有关。
四是指朱贴贴顶。
明徐春甫在其月令摄养中曰:“八月七日沐,令人伶俐,十日以朱贴小儿头上,名曰天灸,以厌疾也。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八》)是用来预防疾病的一种方式。
二、艾灸与天灸灸,《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中医的火灸法起源于远古时期,与火的发明有关,从用树枝灸到用艾灸,从单纯的艾灸进展到隔物灸、瘢痕灸、雷火灸,慢慢形成了灸法体系。
一样有火参与的医治方式为灸法,天灸是用自然界生长的药物做为刺激物,刺激腧穴或局部产生类似火灸的效应,因此被称为天灸。
体虚感冒的天灸疗法发表时间:2011-12-06T10:39:25.77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作者:周媛牛淑芳[导读] 这时,就可以通过天灸来增强体质,调动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强身健体之效,打断其发热-体虚-发热的恶性循环周媛牛淑芳(海口市中医医院海南海口570000)【摘要】天灸是在特定时间采用较强刺激作用中药贴敷与穴位的方法。
【关键词】天灸;中医;体虚感冒【中图分类号】R13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53-02天灸,又称“发泡灸”或“伏九敷贴”,是在特定的时间(三伏日和三九日)采用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位于患处,借助药物对穴位的袭击以激发经气,调整脏腑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体虚感冒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疾病,多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变病,以风邪为主因,因风为六淫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故外感为病,常以风位先导,但在不同的季节,每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而表现为不同症候,冬天寒冷之季节,风与寒合,多为风寒证,夏季时,风与热合,多见风、热、湿之邪亦常杂感为病,根据天人相应原理,选择一年中天气最热,阳气最盛的阶段,进行三伏天灸,[1]冬病夏治,温煦人体阳气,驱散内伏寒邪以治病求本的最佳时机,此时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自然界阳气达到顶峰,最有利于药物的吸收,采用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位或患处,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以激发经气调整脏腑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扶正驱邪,从而起到治未病的目的,在最严热的夏季治疗的方法称为“三伏天灸”。
冬天寒冷,人体阳气潜藏,虚寒病症容易发作加重,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
“三九天灸”正是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气里,利用人体阳气潜藏,同时自然界的阴气达到顶峰,于三伏天灸遥相呼应,标本兼顾。
“三伏天灸”与“三九天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特色疗法。
1体虚感冒天灸疗法的作用机理1.1根据“阴阳学说”: “三伏日”和“三九日”为一年中最严热和最寒冷的日子,夏季三伏之所以严热,是因为夏季中阳气上升到达了最高峰,抑制了冬季寒淳之气,[2]冬季进入“三九天”(即冬至后的三个九天,共计27天),是全年天气最冷、阴气最盛的时段。
天灸疗法简介:天灸疗法是人体特定穴位上贴敷有治疗作用药物的一种疗法。
“三九天”天灸是“三伏天”天灸的延续和补充。
早在《内经》就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记载。
三伏天灸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通过穴位贴药防治冬天寒冷时容易复发的支气管哮喘等顽固性疾病;三九天灸则是在一年最寒冷的时候,通过穴位贴药来加强三伏天的作用,提前预防冬天容易复发的疾病。
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够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
天灸疗法适应症:1.肺系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虚感冒等。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慢性消化不良等。
3.部分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膝骨性关节炎、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4.亚健康人群:心慌、疲倦、失眠、消化功能下降、经常出虚汗、怕冷等。
天灸疗法禁忌症: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孕妇、血证、发热者;恶性肿瘤患者;患有感染性疾病者。
3.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天灸治疗每次贴敷时间儿童:30分钟内成人:30-90分钟为宜。
若自觉皮肤灼热难以忍受,可以提前揭除药贴,以防灼伤皮肤形成水泡。
揭除药贴后,宜以柔软的纸巾擦拭干净,忌用冷水清洗贴敷部位。
贴药地点和时间:地点:广宁县人民医院门诊三楼中医康复科时间:8:00-12:00,14:30-17:30天灸治疗的注意事项:1、衣着:天灸当天宜穿宽松,易于暴露贴药部位的深色衣物,不宜穿紧身衣服,连衣裙。
不宜穿颜色太淡的衣物,以防药物粘在衣物上,影响美观。
2、饮食: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易化脓食物(如牛肉、烧鹅、鸭、花生、芋头、豆类等),戒食鱼虾等易致过敏的食物。
3、其他:天灸当天忌洗凉水澡及游泳。
天灸疗法一、应用举例二、天灸疗法理论特点和方法1.理论特点1)理同内治病从外入、由表达里,既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
病从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
内服汤药在体内通过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天灸疗法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在体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同样作用于经络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
因此,内服汤药与天灸有“殊途同归”之效,如《理瀹骈文》所言:“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
2)经络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
《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
”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
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因此,经络学说是天灸疗法的理论核心。
3)天人相应:《灵枢·邪客》载:“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变化。
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因此,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4)春夏养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此时扶阳祛寒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为严寒所伤。
天灸疗法介绍---2天灸疗法介绍---2 一、历史渊源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1 发泡灸源流之为“天灸”,王执《针灸资生经》卷三中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
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为药物发泡疗法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表明,在宋代,以发泡灸疗法防病治病已相当普遍。
明、清时期:2 现代应用及研究近百年来,发泡疗法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专家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创新,并开始用于疑难痼疾的治疗。
例如发泡疗法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腮腺炎、风湿性关节炎、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变应性鼻炎、额窦炎、梅核气、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椎炎、胃脘痛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临床例证不胜枚举。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泡疗法治病机制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亢进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趋向协调平衡,正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论的体现。
综上所述,发泡灸起源于战国时期,奠基于晋代,定名于宋代,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近代,发泡灸已引起国内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发泡疗法的治病机制将成为研究的热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大放光彩。
二、客观评价1、确有一定疗效,但非秘方、也非祖传族祖传。
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
经文献检索,近年来也有数十位学者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报告。
尽管对配方作一些改良,但基本原理完全相同,疗效也相似。
“八五”攻关课题中有一个中医药项目主要诊对发泡疗法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这足以说明,发泡疗法已纳入现代中医学研2、应加强病例的科学总结发泡疗法疗效各家报道不一,有的甚至达到95%以上或达到100%,或治愈率高达90%以上,或称之能将慢性疾病“一次根治”“一次治愈”,可谓比神药还灵,这似乎有夸大疗效之嫌。
艾灸与天灸一、适应症凡是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浮肿、水肿、痞块、寒性胆病、头部和四肢的“黄水”症、瘰疬、炭疽、虚热证、神经错乱、健忘症、脉病、热病的后期等,皆可用火灸法施治。
总之,凡是“培根”与“龙”型的寒性病、脉病、“黄水”病等,皆可以火灸施治。
二、禁忌症所有的热性胆病、血病、五官疾病、男女生育脉道病等,均禁忌火灸施治。
在脉位于前后阴之间的会阴部,有三脉并行,中为水脉,右为命脉,左侧即为在脉。
此外,在阴毛之间隙上部有一动脉,该处亦不宜艾灸,误灸则阳痿不举,但对老年人、两性人及欲求绝育者,亦可破例灸治。
三、艾灸的制作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待干后,用棍把它打碎,再揉成团。
艾绒团的大小因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
一般做成下宽上尖的圆锥体,便于点燃。
用于关节者,大小如拇指;用于头部和四肢者,大小如小指尖;用于脉窍者,大小如羊粪粒或制成条形;用于瘰疬和痞块者,大小如诃子;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四、灸治部位艾灸取穴,包括依据病人自诉症状部位定穴(阿是穴)和医生根据脏腑经络选穴两类。
阿是穴患病的穴位按之则疼痛而且舒适,按后肌的,恢复原状,脉象数,疾病在何处即在何处火灸。
医生选定穴位1.背部穴位第一椎为“龙”穴,主治疯癫、痴呆、颤抖等疾病,左右旁开各一寸,连同本穴三处进行灸治,对老年病人最有良效。
第二椎为“赤巴”穴,用于治疗寒型“赤巴”病、瘿瘤、上肢沉重等症。
第三椎为“培根”穴,用于治疗肺、心、头部病症,如鼻塞不通、口干舌燥等症。
第四椎为母肺穴,第五椎为子肺穴,用于治疗目中流泪和风痰入肺等病。
灸四椎三口,治食不知味,肺病胸痛,陈旧热病及高热昏迷等症;灸五椎三口,治肺病咯血,瘟病,背部刺痛及恶心呕吐等症。
第六椎为心包穴,第七椎为心窍,火灸主治疯癫、心跳、昏厥、“培根”与“龙”的合并症。
第八椎为膈膜穴,第九椎为肝窍,火灸主治噎气、呕吐、肝区和膈膜疼痛、受寒疼痛、肝脏痞块、“培根”与“龙”犯肝等症。
第十椎是胆穴,主治消化不良、目黄、胆痞瘤、呕吐胆汁、经常头痛、胃火衰败等症。
天灸(三伏天)知识介绍1、什么是天灸疗法?天灸,又称三伏灸,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在每年的头伏、中伏、末伏这三天(三伏天),将特制的中药敷贴在一定的穴位上,利用三伏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使药物发生特殊的药理变化,并通过经络穴位刺激机体,来调节机体的平衡。
它结合了时间医学、针灸、中药等各方面的优势,操作简单,无痛苦。
2、为什么要选择三伏天进行贴药?三伏天的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是第四个庚日,末伏为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庚日在五行中属金,根据中医学理论,肺属金,肺系疾病在庚日治疗的效果最好。
另外,三伏天又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在夏天,阳气最旺,特别三伏天,属阳中之阳,此时治疗能增强阳气,对于秋冬季节易发的“寒质”疾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谓之“冬病夏治”。
并且三伏天时,人体皮肤松弛,毛孔大张,这样药物更易于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
3、什么病种适合天灸?以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最佳,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各种慢性咳嗽、体质虚弱虚容易感冒等。
其次小儿慢性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胃痛等,成人关节痛、腰痛、肌肉疲劳等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4、天灸的效果如何?天灸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捶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经过后世历代医家的不断变革与实践,已经证实天灸对于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天灸也因为它独特的效果,被称为“中医疫苗”。
尤其对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如能坚持贴药3年,对预防复发有非常理想的效果。
5、三伏天灸有什么禁忌症?因贴药的药膏中含有麝香等芳香辛窜药物,因此怀孕妇女忌贴药。
其他如皮肤长有疱疖、皮肤有破损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都不宜进行敷贴治疗。
天灸疗法
一、应用举例
二、天灸疗法理论特点和方法
1.理论特点
1)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既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
病从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
内服汤药在体内通过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天灸疗法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在体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同样作用于经络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
因此,内服汤药与天灸有“殊途同归”之效,如《理瀹骈文》所言:“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
2)经络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
《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
”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
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
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因此,经络学说是天灸疗法的理论核心。
3)天人相应:《灵枢·邪客》载:“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变化。
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因此,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4)春夏养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此时扶阳祛寒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为严寒所伤。
5)冬病夏治: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夏天气候暖和病情缓解,通过伏夏的调养,可以不失时机地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正而祛邪,以预防其在冬季复发或减轻发作症状。
2.操作
(1)药物制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榨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不宜超过2小时),将药末和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克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
(2)操作:
1)充分暴露患者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2)施术部位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分泌过多应擦干。
3)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4)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三、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等)、胃肠疾患(慢性胃肠炎、胃脘痛等)以及慢性颈肩背痛。
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亦可参考使用。
三、注意事项
1、贴药当日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2、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瘙痒、水泡,避免搔抓破损。
水泡溃破者保护创面,防治感染。
3、贴药时背部皮肤应干燥,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4、14岁以下儿童贴药时间不宜超过45min,年龄越小则贴药时间相应缩短,但不少于20min。
以贴药处皮肤潮红或自觉背部瘙痒、灼热、刺痛,随即移去膏药。
5、老年人贴药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不宜超过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