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2
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三伏天大约会有30-40天。
你知道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伏天里天灸的好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夏天是做艾灸的好时机。
夏天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补阳气的好时候。
这时候做艾灸,就像在太阳底下晒湿衣服,一举扫除体内的湿气。
特别是“三伏灸”,就是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做艾灸。
适合调理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关节炎等冬天易发作,需要夏天缓解的疾病。
而且三伏灸还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三伏天进行艾灸的那些作用。
既然可以排毒养颜,那么身体自然无病,所以,夏季艾灸可以延年益寿,防治未病哦。
所以,如果想保健养生的话,可以夏天时不时的艾灸下哦。
这样的话效果会很好哦。
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达到最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艾灸效果是一年中最好的,三伏天艾灸毛孔全部打开的,艾灸的药效更容易渗透到经络里面去,从而调理身体,养生保健。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
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血不好的人,可以用艾灸哦。
因为可以很好的去湿气,所以,身体的湿气祛除的话,那么人就不会动不动怕热哦。
身体的机能就调整好了哦。
所以,夏天用艾灸的话,可以很好的解暑哦。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缓解身体炎症。
三伏天天气炎热,身上有创口的容易感染炎症,通过进行艾灸能够帮助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共鞥以及胸腺细胞的活力,增强人体细胞、体液的免疫力,防止炎症的发生同时也能缓解炎症。
三伏天艾灸能够帮助促进消化。
三伏天天气炎热消化系统作用受限,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通过艾灸身体穴位刺激能够强盛消化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伏天养生最适合吃什么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些都是小麦做成的。
小麦做主食能提供能量和B族维生素,但它还有很多药食两用的功效,能帮助我们安度盛夏。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天灸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天灸天灸疗法作用机理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
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天灸疗法有什么功效_天灸疗法的作用三九天正是天灸疗法适用的时候,其效果类似于艾灸,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也可提高免疫力。
下面店铺来详细为你介绍天灸疗法有什么功效。
天灸疗法简介天灸,灸法之一。
出自《针灸资生经》。
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
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药物灸、发疱灸。
天灸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
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被广泛重视,现在兴起的经皮给药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文献所载天灸法较多,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
另说将朱砂等药物点涂于穴位亦称天灸(《荆楚岁时记》)。
天灸疗法的功效天灸疗法是中医灸治疗法的其中之一,天灸疗法有什么功效?“三九”天灸的适应症包括呼吸消化运动三大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虚易反复感冒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胃痛、消化不良;运动系统疾病包括颈肩腰腿痛、关节痹痛等。
同时,本疗法能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保健强身的作用。
根据病种虚实敷贴这种传统的灸法一向是选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以辛温药物敷贴特定穴位,从而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抗寒能力增强。
“三九”天灸是夏季“三伏天灸”治疗与保健的延续和补充,一般从冬至日开始,每9天一次,原则上是一个疗程3次,为了加强和巩固疗效可适当增加1次。
因此,非一朝一夕之功,若能连续3年坚持接受一年冬、夏两次的天灸治疗,更能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过敏状态,提高抗病能力,减轻呼吸道疾病以及关节痛等病痛的症状。
慢性病患者一般在上午11时至下午1时进行贴药比较好,因此时人体阳气较盛,药物易尽快渗透进入体内,可以产生较好的疗效。
施灸方法1、蒜泥灸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克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灼热疼痛为度。
天灸的作用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三九天灸的功效与作用
冬至来临,三九天灸即将“开贴”。
天灸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患者如: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炎、腹泻、厌食),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肩周炎、慢性腰肌劳损、四肢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属寒证者),小儿疾病(厌食、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遗尿、生长发育迟缓),亚
健康调理(各种体虚、免疫力下降者)。
具又经济、无副作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优点。
是预防、保健、养生为一体的一种“内病外治”的传统疗法。
天灸疗法疗效确切,患者应该每年三九、三伏天贴药,坚持三年,体质将得到有效改善。
”。
把中药制成膏,贴在穴位上,就能治病,天灸的治病机制是什么?
从中医来看,首先是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
天灸方多选用的药物如白芥子、甘遂、细辛、生天南星等,多为性温热、味辛辣,较强刺激经络腧穴,从而温经通络、破血消积。
其次是天灸是发泡灸,使皮肤红肿甚至起泡、破溃,促局部气血运行,提高皮毛卫外功能。
天灸也有现代医学治病机制。
首先,天灸对局部形成化学性烧伤刺激,局部血管扩张,促血液循环而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大脑皮质、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受刺激而反射性调整;药物刺激局部皮肤,细胞膜蛋白质发生可逆性结构变化,增加皮肤渗透性,利于药物有效成分渗入。
其次,天灸是经皮给药,避免口服时胃肠道破坏药物,减低药物不良反应且保持生物利用度,维持一个较长的血药浓度扩散期。
天灸作用于经络腧穴表皮,这些地方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将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经络脏腑。
第三,实验表明,天灸通过免疫功能实现整体调节人体,包括调节细胞因子、白细胞、T淋巴细胞。
能明显提高免疫应答中关键的白介素2小平,能激活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能提高哮喘、慢支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G的转化率等;天灸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骨髓增生活跃,因而可提高外周血液白细胞计数,增强免疫力;近年的动物试
验还表明,天灸可抑制胸腺瘤生长,提T淋巴细胞的应答能力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天灸定义的名词解释天灸是中医疗法中的一种疗法,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利用艾草的燃烧热量,并结合特定穴位来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天灸能够有效改善人体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天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上古时代,天灸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根据文献记载,天灸最早起源于对火的崇拜,人们相信火具有神秘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医学的进步,天灸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疗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天灸的原理是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烟雾,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
艾草是一种具有温热性质的草本植物,它内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和活性成分,燃烧后可以产生温热的效果。
艾灸时,艾绒会冒出缕缕香烟,这些烟雾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穴位进入人体内部,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天灸的操作方法较为简单,主要是将艾绒点燃后,将艾灸罐或艾灸条直接放在特定的穴位上,使热量和烟雾渗透到穴位中。
在接受天灸治疗时,患者会感到一种热烘烘的感觉,但不会觉得疼痛或不适。
天灸的疗程一般为数次,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十数分钟。
患者在接受天灸治疗时需要放松身体,保持心情愉悦,以增强治疗效果。
天灸能够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尤其对于慢性病和脏腑功能失调有明显的疗效。
根据中医理论,天灸能够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天灸还能够舒筋活络,消除疲劳,缓解压力,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天灸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运用,不管是颈椎病、腰腿痛,还是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天灸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天灸还常常被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如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天灸的疗效通常会在几次治疗后显现,所以患者需要保持耐心和坚持。
尽管天灸在中医医学中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但是在现代医学中,对于天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争议。
一些专家认为,天灸疗法的疗效可能是心理作用、安慰剂作用或者是自然恢复的结果。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纷纷表示他们的症状在天灸治疗后明显改善,这使得天灸的疗效备受关注。
天灸疗法讲义第一章天灸疗法概论第一节天灸概述一、天灸的含义天灸是指利用有刺激性的药物,使局部皮肤充血发泡,通过刺激相应的腧穴或患处,调理脏腑,行气活血,调和阴阳,达到医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因为其能够引发皮肤局部起泡因此也叫做“发泡灸”;相关于火灸、艾灸来讲,因为不需要热源,因此也叫做“冷灸”;利用药物本身对皮肤的刺激性就能够够达到灸的成效,因此也叫做“自灸”。
古代天灸一词并非是发泡灸的专出名称,含义有四:一是指发泡灸。
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所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间也)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
谓之天灸。
”(《针灸资生经第三·疟》)即天灸是一种医治疾病的方式。
既本书所讲天灸外治法。
二是指露珠灸。
“露珠,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灸。
”(《本草纲目·水部第五卷》). 三是一种植物的名字。
“石龙芮,今有两种,水生者叶光而末圆,地生者其叶毛而末锐,入药用水生者,陆生者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臂上,一晚上作大泡如火烧,是也。
”(《苏沈良方·卷第一》)《本草纲目别名录》记载:“毛茛(毛建草、毛堇、自灸、水茛、天灸、猴蒜)”(《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上)》)石龙芮、毛茛别名都叫做自灸、天灸,与其功能有发泡作用有关。
四是指朱贴贴顶。
明徐春甫在其月令摄养中曰:“八月七日沐,令人伶俐,十日以朱贴小儿头上,名曰天灸,以厌疾也。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八》)是用来预防疾病的一种方式。
二、艾灸与天灸灸,《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中医的火灸法起源于远古时期,与火的发明有关,从用树枝灸到用艾灸,从单纯的艾灸进展到隔物灸、瘢痕灸、雷火灸,慢慢形成了灸法体系。
一样有火参与的医治方式为灸法,天灸是用自然界生长的药物做为刺激物,刺激腧穴或局部产生类似火灸的效应,因此被称为天灸。
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天灸疗法,又称为艾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早在古代就有记录。
它是利用罐、灸、拔罐等工具,结合熏蒸手段,通过燃烧艾草制成的条状物或短小物,置于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理疗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
天灸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一、天灸疗法的原理天灸疗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烟气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皮肤、黏膜等途径,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艾草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祛风湿、调养气血、消毒杀菌等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调整正常的生理功能。
因此,天灸疗法在中医理论上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二、1. 治疗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慢性、常见的风寒湿邪入侵人体所致的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
天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风湿病的治疗中,通过热力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改善风湿病患者的症状。
2. 缓解肌肉疼痛:天灸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疼痛,例如颈椎病、腰肌劳损等疾病。
通过热力的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恢复肌肉的功能。
3. 调节内分泌系统:天灸疗法对于一些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平衡体内的阴阳气血,缓解内分泌失调带来的不适。
4. 改善免疫力:天灸疗法可以刺激穴位,增强体内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冒、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
5. 促进身体的康复:天灸疗法在古代就被广泛用于术后恢复、疗养保健等方面,可以帮助身体快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三、天灸疗法的注意事项在接受天灸疗法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避免在不正规的环境下接受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2. 在接受天灸疗法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过敏史,以便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3. 在治疗时应保持放松的状态,避免受到外界干扰,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天灸疗法简介:天灸疗法是人体特定穴位上贴敷有治疗作用药物的一种疗法。
“三九天”天灸是“三伏天”天灸的延续和补充。
早在《内经》就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记载。
三伏天灸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通过穴位贴药防治冬天寒冷时容易复发的支气管哮喘等顽固性疾病;三九天灸则是在一年最寒冷的时候,通过穴位贴药来加强三伏天的作用,提前预防冬天容易复发的疾病。
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够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
天灸疗法适应症:1.肺系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虚感冒等。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慢性消化不良等。
3.部分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膝骨性关节炎、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4.亚健康人群:心慌、疲倦、失眠、消化功能下降、经常出虚汗、怕冷等。
天灸疗法禁忌症: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孕妇、血证、发热者;恶性肿瘤患者;患有感染性疾病者。
3.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天灸治疗每次贴敷时间儿童:30分钟内成人:30-90分钟为宜。
若自觉皮肤灼热难以忍受,可以提前揭除药贴,以防灼伤皮肤形成水泡。
揭除药贴后,宜以柔软的纸巾擦拭干净,忌用冷水清洗贴敷部位。
贴药地点和时间:地点:广宁县人民医院门诊三楼中医康复科时间:8:00-12:00,14:30-17:30天灸治疗的注意事项:1、衣着:天灸当天宜穿宽松,易于暴露贴药部位的深色衣物,不宜穿紧身衣服,连衣裙。
不宜穿颜色太淡的衣物,以防药物粘在衣物上,影响美观。
2、饮食: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易化脓食物(如牛肉、烧鹅、鸭、花生、芋头、豆类等),戒食鱼虾等易致过敏的食物。
3、其他:天灸当天忌洗凉水澡及游泳。
天灸疗法的由来夏季天灸强身防病
【导读】天灸疗法的由来?夏季天灸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天灸全称为“三伏天·天灸”,即在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具体做法是,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上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效果的。
天灸包括“三伏天·天灸”和“三九天·天灸”,但是常见的为“三伏天·天灸”。
天灸一般灸三次,之前及之后也可以再进行加强灸,其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天、中伏天、末伏天。
天灸疗法的由来
天灸疗法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即公元420-589年间,它是不用火,不用艾,系用几种中草药研成粉末贴于穴位上,而达到灸治效果的一种方法。
明代李时珍于公元1518-1593年编《本草纲目》也介绍了天灸疗法可以截疟。
天灸适应症
凡有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常年感冒者(包括儿童)慢性肾炎慢性结肠炎、颈肩腰腿痛、过敏者等。
对儿童反复长期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平常虚弱多病而体质偏寒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天灸禁忌症
急性发作期、发烧、咽喉发炎、一岁以下幼儿、孕妇、肺结核、严重心肺功能不足、短时间内敷贴即会大量起水泡患、皮肤贴外用药容易过敏者等。
中华天灸的功效及注意事项中华天灸,又称蜡烛燃灸法,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中医疗法,使用燃烧蜡烛或艾叶等物质来对人体的特定部位进行燃灼,以达到疏通经络、疏风散寒、驱除寒湿、通畅气血的效果。
中华天灸的功效与注意事项如下:功效:1. 促进血液循环:中华天灸可以刺激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从而提高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和废物排泄。
2. 改善机体免疫力:中华天灸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 缓解疼痛:中华天灸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作用,缓解疼痛和肌肉酸痛,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具有明显的效果。
4. 舒缓神经系统:中华天灸可以舒缓神经系统,减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缓解焦虑和疲劳,提高睡眠质量。
5. 调节内分泌系统:中华天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助于调整荷尔蒙的分泌,改善月经问题,减轻更年期症状。
注意事项:1. 不宜对哺乳期妇女、孕妇、小儿和老年人进行中华天灸,特别是对于孕妇和小儿,因为他们的体质较为脆弱,容易受到伤害。
2. 中华天灸过程中当蜡烛或艾叶燃烧,会产生烟雾和火焰,因此确保疗程环境安全,避免燃烧物品引起火灾。
3. 进行中华天灸前需要清洁皮肤,并确定燃灸的部位与方位,避免燃灸部位的毛发过长、皮肤有损伤或患有皮肤病等情况。
4. 进行燃灸时需保持部位的温度适宜,避免过热引起皮肤烫伤,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和病变部位。
5. 使用蜡烛或艾叶时,需注意用火处置,避免造成烫伤,确保使用中没有意外发生。
6. 中华天灸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尤其是对于特殊部位,如脸部、眼部等,不可随意操作。
7. 燃灸前后需注意个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疗效的影响。
8. 对于心脏病、高血压、哮喘等患有严重疾病的人,以及皮肤敏感、过敏体质的人,不宜进行中华天灸。
综上所述,中华天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免疫力、缓解疼痛、舒缓神经系统和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效。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天灸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1天灸天灸疗法作用机理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
更重要2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三九天灸小知识
三九天灸是一种在冬天三九天进行的天灸疗法。
它利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于人体的穴位,通过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充血,甚至起泡,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三九天是冬天最冷的时期,此时人体易受寒气入侵,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三九天行天灸疗法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
三九灸治疗一般用到的穴位有命门、中脘、神阙、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根据患者的不同,配穴可有不同。
三九灸适合在白天中午进行,因为此时一天的阳气最盛,气血畅通,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三九灸是应用人体经络循行规律、穴位功效、24个节气规律和时间治疗的原理,根据人体体质情况和发病特点进行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
选择在冬季“三九天”的时候进行施灸,主要是通过艾灸,在具有特定治疗作用的穴位与部位施灸,使药气进入人体达到祛除疾病的效果。
三九灸调理时间性强、疗效好,适合人体各种症状的调理与治疗;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部分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以上是关于三九天灸的一些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天灸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天灸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在每年的三伏天和三九天这六天,将特制的中药敷贴在一定的穴位上,使局部充血红赤,甚至发泡,如同艾火灸疗。
它利用三伏天和三九天这几个特殊的日子,使药物发生特殊药理变化,并通过经络穴位刺激机体,调节机体的平衡,增强抵抗力,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它结合了时间医学、针灸、中药等各方面的优势,操作简单,无痛苦,无副作用。
现代实验室研究证实:天灸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皮质醇增高。
天灸通过穴位的刺激及药物的吸收,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调整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对机体防御系统起良性调整作用。
天灸疗法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天灸操作方法1、治疗时机的选择:天灸治疗疾病虽然一年四季皆可运用,但多在“三伏天”集中治疗,此时环境温度较高,人体阳气趋于体表,对刺激性药物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反应而获得发泡效果,而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则较难发泡,作用效果不明显。
2、敷贴时间的选择:每次敷贴的时间因药、因人而异。
这与刺激性药物的性味和患者皮肤对其敏感程度有关。
具体敷贴时间以患者局部产生灼痛时为度,参考时间为2h。
局部水泡多在第2天形成。
但有些患者由于皮薄肤嫩,耐受性差,时间应适当缩减,有些只能耐受敷贴20—30min,不必强求发、泡,敷贴时必须灵活对待。
3、灸治疗咳嗽、哮喘等症的基础用药,配以姜、冰片、生南星、生半夏4、敷贴穴位的选择:肺俞、风门、定喘、至室、肾俞、心俞、脾俞、膏肓天灸疗法的注意事项1、注意天灸治疗的适用人群。
天灸疗法会使病人出现疼痛、起泡、瘢痕等现象,因此在施治前,必须对病人解释清楚,并严格把握操作过程,避免感染。
对孕妇、严重心脏疾患、瘢痕体质者等不宜采用天灸疗法。
2、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敷贴穴位不宜过多,敷贴面积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天灸(三伏天)知识介绍1、什么是天灸疗法?天灸,又称三伏灸,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在每年的头伏、中伏、末伏这三天(三伏天),将特制的中药敷贴在一定的穴位上,利用三伏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使药物发生特殊的药理变化,并通过经络穴位刺激机体,来调节机体的平衡。
它结合了时间医学、针灸、中药等各方面的优势,操作简单,无痛苦。
2、为什么要选择三伏天进行贴药?三伏天的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是第四个庚日,末伏为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庚日在五行中属金,根据中医学理论,肺属金,肺系疾病在庚日治疗的效果最好。
另外,三伏天又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在夏天,阳气最旺,特别三伏天,属阳中之阳,此时治疗能增强阳气,对于秋冬季节易发的“寒质”疾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谓之“冬病夏治”。
并且三伏天时,人体皮肤松弛,毛孔大张,这样药物更易于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
3、什么病种适合天灸?以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最佳,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各种慢性咳嗽、体质虚弱虚容易感冒等。
其次小儿慢性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胃痛等,成人关节痛、腰痛、肌肉疲劳等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4、天灸的效果如何?天灸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捶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经过后世历代医家的不断变革与实践,已经证实天灸对于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天灸也因为它独特的效果,被称为“中医疫苗”。
尤其对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如能坚持贴药3年,对预防复发有非常理想的效果。
5、三伏天灸有什么禁忌症?因贴药的药膏中含有麝香等芳香辛窜药物,因此怀孕妇女忌贴药。
其他如皮肤长有疱疖、皮肤有破损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都不宜进行敷贴治疗。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天灸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天灸天灸疗法作用机理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
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三伏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
●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
●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等由体虚、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疾病。
例如慢支和哮喘均是呼吸道系统疾病,临床上同时患有慢支和哮喘也不少见。
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伴有喘息,每年发作累计3个月,并持续2年或2年以上。
支气管哮喘,临床上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气急、咳嗽、咯泡沫痰,中医认为这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肺为贮痰之器”,即是说肺气虚弱,痰贮藏于肺内,咳和喘与痰停聚于肺有关。
脾为生痰之源”,脾运化人体水湿,脾气虚弱即运化失常,水湿停滞于体内而生痰。
肾阳虚的人,则水液代谢失常,留于体内,积聚生痰,痰停留于肺则喘咳。
肾气虚则不纳气,呼出气多,吸入带有氧气的空气少,就上气不接下气。
内脏的虚弱,功能低下,这是致病的内在条件,这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这些疾病一般寒冬季节发作较频繁,症状明显,这时,常以治标缓解症状为主,不便从本质进行治疗。
但到了夏天,这类疾病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正是根治的好时机。
通过一些特殊的治疗来补益人体元气,增强抗病能力,以预防冬季来临时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冬病夏治”。
而三九天灸是在三九天进行,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行天灸疗法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
同时,三九天灸还可以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的疗效。
三九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果:●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虚寒头痛●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慢性腹泻●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天灸(自灸、冷灸),方法是把毛茛等植物(如毛茛、石龙芮、铁线莲、铁脚威灵仙等)的新鲜全草捣成糊状,放入直径约4 厘米的酒杯内,平杯口为度,不要压紧,然后贴附在一定穴位上固定约一小时左右、病人觉局部有烧灼或痛痒感时即应取下,此时皮肤上可产生大的深黄色水泡。
然后用消毒镊子将水泡挑破,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但不要用凡士林纱布处理)。
此法多用于治疗疟疾、哮喘、关节炎等病。
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蒜泥灸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
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二、斑蝥灸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
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然后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涂患处。
适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
三、白芥子灸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 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
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
四、其他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g,白糖50g,明矾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起捣烂成膏状分成3份,每次1份,分别敷贴于神阙、至阳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治黄疸的阳黄,若阴黄可用胡椒(每岁1粒)、麝香1g、雄鲫鱼1条,混合捣烂成膏,敷贴神阙、肝俞、脾俞穴等。
天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1【文献】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方法。
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
其上载有:“�NC166�,……以蓟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NC166�蛇咬伤的方法。
《神农本草经》中有:“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
”《普济方》中载有:“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顷发泡,揭去。
”总之这种将生鲜药物捣泥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古代十分盛行。
其中《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本草纲目》等均载有较多的验案。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不仅应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肌肉皮肤的外疾,还治疗内症。
如《肘后备急方》有:“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
”《太平圣惠方》中有:“治阳黄,面黄,全身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
”等等。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
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
正可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
”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外出之品为引。
”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
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2【临床应用概况】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成药饼外敷肺俞、膈俞等治疗支气管哮喘157例,有效率高达94.90%.施氏[2]用发泡膏外敷中极、关元治疗妇人痛经82例,总有效率达90.25%.耿氏[3]用轻粉加蒜泥天灸阳溪穴治疗风火牙痛1次痊愈,效果十分可靠。
龚氏[4]用雄黄、斑蝥、麝香等药发泡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达95.93%.刘氏[5]用天灸饼三伏天敷肺俞等穴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总有效率达83.20%.朱氏[6]用斑蝥鸡矢膏治疗各种痹证止痛效果较理想。
杨氏[7]用药灸神阙穴治疗女子肾虚不孕症150例,效果亦较好。
杨氏[8]用保真膏外敷肾俞穴可明显改善老年男性肾虚症状。
刘氏[9]用杜仲膏贴穴治疗寒湿腰痛200例效果亦十分明显。
总之,虽然天灸疗法会造成局部皮肤较强的刺激,甚至发泡形成轻度皮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法的更广泛应用,但由于它对某些顽症痼疾有着奇特疗效,仍使许多医生和病人愿意选用该法。
3【研究现状及思考】天灸的研究是伴随着透皮吸收和经皮给药的研究而深入的,虽然目前仍无法全面解释它治病机理的内涵,但已开始有了很可喜的进展。
一般认为天灸作用途径是从两方面体现的,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
“等等。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
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
正可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
”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外出之品为引。
”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
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4【临床应用概况】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巢?仅可以治疗胆绞痛,而且还发现药物进入靶器官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
李氏[6]在进行天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天灸可对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提高骨骼抵抗外力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