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舞艺术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欣赏课《大河之舞》教案――选自西师版教科书六上第四单元主题音乐活动【教学内容】欣赏《大河之舞》【教科书分析】《大河之舞》是爱尔兰著名得大型舞剧,也是风靡世界得踢踏舞经典之作。
其结合了踢踏舞、音乐与歌剧的艺术形式,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佛拉门戈舞,并吸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的精华,它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得桥梁,将爱尔兰人重建家园得血泪史,以全新动人得百老汇音乐剧形式表现出来。
它成功发扬了爱尔兰舞蹈得精华,特别是具有爱尔兰民族特色得踢踏舞步与优美舞姿,同时将舞蹈与音乐完美结合在一起。
本课是整首舞剧第一场《与太阳共舞》。
同样的旋律在持续地重复着。
A+B+A1+B 但每一次旋律出现的时候,舞蹈演员都会采用不同的踏击方式,舞步越来越快,节奏变化越来越丰富,不同的节奏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伴随着小提琴激昂的弦乐主旋律配合着踢踏舞步节奏的变化,这也让欣赏者的情绪随之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激动。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经过了六年的音乐学习,对视唱、节奏以及乐器音色的辨别已经有了一定水准的学习水平,所以在学习欣赏这首乐曲时能够准确掌握所学的音乐要素,理解爱尔兰踢踏舞的文化背景。
从欣赏到加入节奏体验,融入音乐,积极开发孩子们的音乐创编水平,配合不同的节奏体验,共建和而不同的音乐效果达到和声课堂的教学理念。
在歌曲中,最高音出现在小字二组的升C,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唱好这样的音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规范学生的咬字发音来解决,并进一步地注重学生的演唱。
单个乐器的演奏动作表演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难点,但是四件乐器打乱顺序的动作表演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习动作的时候就必须强化对不同动作的反应。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大河之舞》感受爱尔兰踢踏舞严谨和谐得民族精神以及热情洋溢得民族风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听记节奏、创编、律动等教学活动感受热情动感的踢踏舞。
3、知识与技能:理解踢踏舞,聆听A主题旋律,巩固听记节奏得音乐水平,能利用已有得节奏积累实行B主题得节奏创编。
《大河之舞》赏析——行外人的角度一、总括《大河之舞》气势恢宏、庄重又不失轻松欢快、简单纯粹,感染力极强。
把每一场分开来看,或情感渲染,或感官刺激,或场景展现,都表现了一幕幕不同的特定情境;而如果把整个舞剧串起来,就犹如一部讲述爱尔兰文明的史诗,讲述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这些永恒的主题。
二、分场赏析和回顾(《大河之舞》2014年北京演出场)【第一幕】【第一场】与太阳共舞爱尔兰特色的吉格舞曲伴奏,在靛蓝灯光呈现的黑夜里,女舞者着黑色的短裙,行着庄重的步子入场,她们上身挺立神情凝视。
其间舞者们围成一个圈,就像是围着一团火跳着篝火舞,表达对造物的歌颂和敬畏,这个过程中音乐节奏特别快而舞者的舞步与节奏相合完美。
舞者们退去时一下子安静下来,非常辽远宁静而又庄重,神秘与敬畏在不经意就传达到听者的心灵最深处,非常像是宗教仪式。
【第二场】心灵的哭泣灯光依旧是蓝色和靛色的灯光,柔和而不失典雅。
大圆月的背景下,女子美声独唱先起,就像爱尔兰风笛的悠扬高亢,甜美声里又有隐约的颤抖。
接着美声合唱,凝重圣洁就像教堂的诗朗诵,而他们每人拿着一根白色温柔的蜡烛。
【第三场】康迪斯·凯瑟琳音乐忽转而轻快,一群着酒红色短裙的女舞者踩着精灵一样欢快的舞步出场,她们的舞蹈融入了芭蕾,跳跃轻快犹如“四小天鹅”。
接着女子独舞,肢体动作非常优美,舞步有了较多的旋转和滑步。
继而三位男舞者出场,音乐变得怪异和有挑衅气氛,那位有着贵族的气质的女舞者与他们好似挑战。
【第四场】致库丘林的挽歌笛子独奏,高、远,致一个短暂但却英勇的生命。
【第五场】雷电男子群舞,没有音乐,但舞步就是音乐,节奏、层次感,闭上眼睛听声音能感受舞者的动作。
而快速且铿锵有力的舞步绝对给人闪电的迅势。
【第六场】Shivna神话这段不是踢踏了,舞风转变。
月光照射的高黑的夜幕,蛮荒的树影下,一男一女各自舞动,演绎和述说着故事,给人原始的和英雄的感觉,他们的舞步野蛮但又不缺柔美。
【第七场】火舞蹿动的火苗里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身影,她开始舞动,那么柔美又矫健,红黄色的灯光打亮,西班牙风格的音乐响起,舞者一袭红裙加快舞步,热情奔放。
《大河之舞》浅析《大河之舞》(Riverdance,港译《舞起狂澜》)是爱尔兰的传统的踢踏舞舞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起源于1994年4月30日,欧洲歌唱大赛节目过场时段有一段7分钟的踢踏舞蹈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继而改编为一场约2小时的剧场秀,内容除爱尔兰的踢踏舞外,又融合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俄罗斯的芭蕾舞及美国纽约风格的的爵士踢踏舞等。
有人将《大河之舞》比作一部史诗,叙述了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历史。
历史似乎无情,但一个坚强的民族总是不屈不饶的。
一个民族的历史所承载的血泪,浓缩成一部舞剧,这不仅是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和财富。
《大河之舞》不仅仅含有爱尔兰的踢踏舞,也融合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俄罗斯的芭蕾舞及美国纽约风格的的爵士踢踏舞等。
但从舞蹈的种类来说,这部舞剧也显示了其世界性。
然而其明显的爱尔兰民族气息,却使得爱尔兰民族为世界所知,将这个民族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的趋势下,《大河之舞》更是为世界其他各国的民族艺术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大河之舞》的音乐营造出了一个极具纵深感的背景。
器乐和人声无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悠扬苍凉的爱尔兰风笛延续着古老的情怀,激扬的小提琴挑动着每一根敏感的心弦,于是心灵随着音乐,时而奔腾在爱尔兰那如诗的旷野,时而翱翔于明亮的天空。
让人不可抑止地淹没在爱尔兰式的感伤和悸动之中,久久不能自已。
既然是一部舞剧,那么音乐和剧情永远只能充当岸边如画的景致,而舞蹈才是那其间川流不息的“大河”。
在音乐和剧情的烘托之下,踢踏舞如同倾泻的河流汇成了这部优美壮观的《大河之舞》。
《大河之舞》既有浓郁的爱尔兰民族风格,也包容了踢踏舞的所有流派。
上身挺拔的爱尔兰踢踏庄重典雅,美国黑人的踢踏随意不拘的幽默和百老汇踢踏的自信和洒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风格多变,却又完美流畅。
而踢踏舞的复杂的打击技巧,整齐划一的大群舞,气势如虹,像潮水一般冲击着视觉和心灵。
力感,动感,美感,质感力感,动感,美感,质感摘要:《大河之舞》是爱尔兰风格的踢踏舞,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本文从力感、动感、质感、美感等四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刻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大河之舞力感动感美感质感审美“河”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渊源和力量,具有包容一切的意境。
被称为爱尔兰国宝的大型踢踏舞剧《大河之舞》,看过它的人对其丰富的艺术元素和特殊的表达方式所震撼,这种无比的震撼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
在踢踏舞剧中的“河”也同样象征着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融合,展现了爱尔兰民族舞蹈的精髓所在。
同时还展现出对爱尔兰民族变迁的包容,对外来文明冲击的包容。
《大河之舞》具有一定的民族底蕴,它的主题既来源于历史又与自然紧密相连,深刻地揭示了它博大又浑厚的内涵。
历史宛如一条波涛汹涌的长河,它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是对一个民族文化融合做出的反映。
本文将从力感、动感、美感和质感这四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一、力感力感所创造的舞蹈意象是借助于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而被间接感知的。
在《大河之舞》这部作品中,力感的表现并不是表演者舞步上单纯出现的强与弱,轻与重。
在我们看来虽然都是几种相互作用的力,但也正是凭借着这些力在这部作品中才更能突显出舞蹈中的上举、前进、退缩或减弱。
我们看到的这些力是为知觉而创造的,因而也是专门为知觉而存在的。
在整部作品中,无论是单人舞、双人舞还是气势恢宏的整齐划一的大群舞,他们表现的力感是使作品活跃起来的力,是集聚的力,表演者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要创造出一个能够使我们真实地看到内在的东西。
在《大河之舞》舞蹈动作上,能够表情达意功能称为“力效”,不同的“力效”和不同的形式相结合,能产生各种有意味的形式,这时,舞蹈动作就成了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它能使不可感知的思想和情感成为可感知的舞蹈艺术形象。
二、动感“动”是物质存在的状态,艺术舞蹈上的动感其实就是要给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活动的神态,作为动感视觉形象实实在在地呈现于人们的感官,供人们直接感受和欣赏。
小学音乐鉴赏课《大河之舞》教学点评作者:张甜梦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03期摘要:来自于山东烟台一个小学的音乐老师李昕蔚带来的小学五年级音乐鉴赏课《大河之舞》,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学生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乐趣。
这是一节为小学五年级设计的音乐课,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这节课的优点很多,本文我主要从一个方面进行评述,即她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教学之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律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设计的音乐练习环节基于本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其现有的知识水平,激发了学生浓郁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问答。
关键词:《大河之舞》主动参与一、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教学整节课的刚开始,老师就以模仿节奏的游戏方式引入。
他用手在桌子上先拍击一个简单的节奏,让学生跟着学,进行节奏模仿练习。
后来到第二、第三、第四次的节奏模仿练习时,教师会做一些力度、速度和节奏型的变化,但是可以看出来,学生依然可以很准确的拍击出来。
这种简单的游戏式的节奏练习非常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其中。
心理学中指出:小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随意性,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就应该非常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李昕蔚教师采用的游戏的方式,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能激起孩子们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而且其节奏模仿游戏,由简到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最简单的节奏练习中学会了较复杂的节奏。
这也同时体现了奥尔夫教学理念中所提倡的教学要遵循“小苗长成大树”的教学原则。
不管怎样,教师通过简单的节奏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他们在玩的游戏中,不仅获得了快乐,而且也获得了知识。
二、练习环节设计基于每个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设计了一些音乐练习环节。
这些练习是考虑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现有的知识能力设计的。
爱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赏析《大河之舞》是爱尔兰凯尔特人的骄傲,这种以踢踏舞为主的舞蹈和为踢踏舞专门编制的音乐,被称作世界上最具震撼力的舞蹈和最富感染力的音乐。
《大河之舞》被誉为——地板上的精灵,该剧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并汲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异彩纷呈的绝世舞作。
(1)在欣赏《大河之舞》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欣赏点:首先,它的突出点来自于民族舞与当代性的高度结合。
因为它里面很多的基础、动律元素都来自于苏格兰民族、民间舞蹈,但它的内容又融会贯通了许多当代人的思想意识。
第二,我们要关注的是它以踢踏舞为主要元素,又吸收了弗拉门戈和黑人舞蹈的精华。
所谓的以踢踏舞为主要元素,这里面有很多的突破性,一般踢踏舞的脚腕是前后打动,而《大河之舞》里面所有的踢踏舞的脚打动关系是横向的,脚腕横向摆动。
由于这种横向摆动的关系,使得它的速度和旋律性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同时它又吸收了弗拉门戈的踢踏舞。
弗拉门戈是西班牙里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特征性的舞蹈的种类,事实上它是拿着响板,脚底下打着点的一种舞蹈。
弗拉门戈这一舞蹈种类也是世界上极具代表性的一个舞蹈种类,它的特点就是融舞蹈、歌唱、器乐于一体,同时它源自于西班牙吉普赛人的创造,因此它表现得非常奔放、活跃。
因为当时的西班牙人是以四海为家的,因此这种舞蹈形式特别具有国际兼容性,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蹈非常具有国际兼容性,它表现的情感类别也比较热情、奔放、激越、豪爽。
由于这样的一些因素,把这些元素放入到《大河之舞》里面,使得《大河之舞》这样的一些踢踏舞的动律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元化。
第三,在欣赏大河之舞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到的就是它是以爱尔兰民族的历史发展作为结构的发展脉络的。
每一场的《大河之舞》都有一个基本的历史发展的故事线,而这个故事线的源泉就来自于爱尔兰的民族、民间的发展史。
第四,我们必须要关注的就是它具有顶尖的舞台灯光、服饰等综合要素的设计。
音乐剧《大河之舞》赏析一学期的外国音乐作品赏析课程即将结束,我在感到不舍的同时也真切体会到自己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提升和充实。
在这短短的一学期中,每节课的内容对我来说都是莫大一种享受,每次上课都会怀揣着一份激动与期待的心情,并且不希望下课,只盼时光能停住。
我觉得欣赏课程是如今大学生所必须的重要基础课,通过对西方音乐作品的欣赏,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了解作品及作品的作者,及其背景,使学生欣赏大量的不同风格的作品,了解西方音乐的异同及审美的异同。
我想这些对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学期中,我们欣赏了众多的外国音乐作品,有知名的音乐剧、歌剧,影响世界的音乐家及其著名作品等等。
但是这其中最令我震撼的莫过于著名音乐剧《大河之舞》。
首先,《大河之舞》是伟大的,因为它的深层主题是伟大的。
它的根部主题既来源于历史又紧紧结合于自然,这点就深刻地揭示了它博大浑厚的内含。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
”所以,真正有意义的音乐也应该是有民族底蕴的。
《大河之舞》这部音乐剧就是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爱尔兰民族。
通过种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地体现了纯粹的爱尔兰艺术。
《大河之舞》犹如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他们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但最终却又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历史宛如一条波涛汹涌的长河,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
千江万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顾历史,这些的确值得现代的我们珍惜和拥有。
《大河之舞》是什么?是利落流畅的爱尔兰踢踏舞,还是忧郁热情的西班牙弗朗明哥?是气质优柔的古典芭蕾,还是活力动感的现代舞?都不是,又都是,这就是《大河之舞》——一座连结过去与未来的巨桥,将爱尔兰人民重建家园的血泪史,以全新动人的百老汇音乐剧面容呈现!超级制作人莫亚·多何第在这场《大河之舞》百老汇音乐剧中以严谨的舞蹈编排与精准的场面调度要求,力图展现多样化的表演艺术风貌。
该剧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佛朗明哥舞,并吸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剧力万钧的精彩舞作。
舞蹈——生命的灵动(大河之舞赏后)以前觉得舞蹈只是舞步的不断变化,没有一丝灵动,但是经过舞蹈鉴赏五次课的学习,我明白了舞蹈部仅仅是舞步的变化,更是舞者心灵境界的体现。
舞蹈可以反映舞者对生命,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实在高中我就看过一些爱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的片段,那时候只是觉得它的气势很宏伟,场景布置也很漂亮,但从没想过这个舞蹈里面所具有的对生活的激情。
这次在老师的课上又欣赏到了《大河之舞》的片段,那种有力的踏步,响亮的踏声,整齐的群舞,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那种精湛的舞技给人以一次次震撼,原来舞蹈也可以这样诠释生命。
再加上灯光处理和布景恰到好处,以蓝色灯光做基调并且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变换,更给这个舞蹈增添了神秘感,使《大河之舞》变成了力感,动感与美感的统一体,充分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表明了爱尔兰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精神。
《大河之舞》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和爱。
舞者的庄严和凝神,更加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并把这份爱在舞蹈中深动地表现出来,使整个舞蹈充分体现出生命的灵动。
如果说《大河之舞》是阳刚的,用激情来演绎对生命的热忱,那么《水月》则是阴柔的,把舞蹈与太极结合起来,体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生命的绵延不断,用柔和的背景来衬托,越发显示出舞者对生命的绵绵情意,对生命阴阳调和的赞美,更充分显示出一种生命的灵动。
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
说到对于生命的诠释,不得不提到《牵手》,这是一场感人至深的舞蹈,表达了舞者对于生命的永不言弃。
断臂的女主人公,拄着拐杖的男主人公,在舞台上尽情地演绎着生命的奇迹,那一个个动作牵动着多少人的心,使多少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虽然他们身残,但他们心不残,他们用他们的残躯演绎了一份对生命的热忱,演绎了对生的信念,演绎了一段神话。
我们都明白手脚对于舞者来说有多重要,没了手脚,舞蹈就像蝴蝶失去了翅膀,飞不起来了,可他们蜕变了,使自己再次高飞。
他们用他们的顽强毅力和对舞蹈的热爱演绎了神话。
大河之舞艺术赏析大河之舞艺术赏析在大学以前接触舞蹈等艺术方面的东西不多,对舞蹈的种类也不是很了解,通过对《艺术概论》的学习,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对艺术的对舞蹈的种类也有了大致地了解,还观看了许多舞蹈,每次都对他们的舞蹈而感到惊叹。
在观看的舞蹈中,爱尔兰的踢踏舞《大河之舞》深深吸引了我,虽然是第二次观看,但比以前看的更加令我震撼。
踢踏舞是现代舞蹈风格的一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当时的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把各自的舞蹈带到美国,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踢踏舞。
踢踏舞的形式比较自由开放,着重趾间与脚跟的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
踢踏舞有一种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一种魅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吸收了爵士乐节奏、即兴表演等元素,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运动,更具自娱性,也更加开放而具有挑战性,给人的感觉是轻快、活泼、自由与节奏感十足。
踢踏舞是爱尔兰的特色,更是爱尔兰的国粹。
爱尔兰的踢踏舞《大河之舞》是著名的踢踏舞剧,曾经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过《大河之舞》的片段。
《大河之舞》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
《大河之舞》是一部结合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剧的艺术盛宴,它成功地发扬了爱尔兰舞蹈的精华,并且与其它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内容多元且丰富,看后使人赏心悦目。
《大河之舞》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气势磅礴,超强的节奏感。
不管多快的节奏、多复杂的舞步、多轻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踢踏舞可以说是溢于趾间的舞蹈。
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击,发出各种踢踏声,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自己也想跟着他们一起跳舞。
在春晚上没有将《大河之舞》的布景表现出来,因此也少了那份感觉。
在舞蹈鉴赏课上所看的《大河之舞》可谓是一场艺术盛宴。
灯光的处理和布景让我印象很深刻。
灯光处理别具一格,整场演出中以蓝色的灯光作为基调并具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柔和而不失典雅,不仅亲切而且舒适。
大河之舞是由爱尔兰民族古老的舞蹈----踢踏舞和古典芭蕾还有西班牙佛朗明哥结合成的一场气势如虹、剧力万钧的精彩舞作。
我看完以后,觉得这是我看过的舞蹈表演最好的一部。
它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
这一次观看感触颇多,他们灯光柔和,音乐美妙、动听,演员们穿戴都很讲究,让人觉得他们很有气质,舞台场面十分豪华。
布景更是将其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
全场采用日月星辰、河流山川等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气息的实在物质作为布景。
将爱尔兰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精神表现得尽善尽美。
如果说剧情和音乐是岸边如画的景致,那舞蹈就真的是在那其间川流不息的“大河”。
正是在音乐、剧情的烘托下,踢踏舞如同倾泻的河流汇成了这部优美壮观的《大河之舞》。
《大河之舞》里的舞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上身挺拔的爱尔兰踢踏多了一份庄严与凝重。
所有的踢踏舞在《大河之舞》中都同样表现了毫不逊色的复杂的技巧,整齐划一的群舞,气势如虹,像潮水一般冲击着我的视线和心灵。
大河之舞中融合了踢踏舞的利落流畅,古典芭蕾的优柔气质,西班牙佛朗明哥的热情奔放。
舞剧里的合唱团是我最喜欢的,他们的女高音和男低音结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唱出的音韵更像一股灵泉般流进了我的心里。
从演出开始到结束,这只架在舞台上的乐队会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他们并不是安分地待在舞台的一角,每位乐手在演出过程中都有单独秀的华彩乐章。
这时他们会一边演奏乐器,一边与演员共舞,挥洒激情。
可以说,在整部舞剧中,他们并不是“配角”。
据记者了解,《大河之舞》乐队成员都是“狠角色”,国际化团队构建奠定了它的大牌地位。
乐团的领军人物是爱尔兰本土鼎鼎大名的作曲家、著名U2乐队的御用制作人比尔·维兰,他也是《大河之舞》主题音乐创作者。
小提琴手凯西、打击手诺尔、鼓手雷等人都曾是U2、恩雅、神秘园、西城男孩等知名团体的御用班底。
《大河之舞》赏析(1)在欣赏《大河之舞》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欣赏点:首先,它的突出点来自于民族舞与当代性的高度结合。
因为它里面很多的基础、动律元素都来自于苏格兰民族、民间舞蹈,但它的内容又融会贯通了许多当代人的思想意识。
第二,我们要关注的是它以踢踏舞为主要元素,又吸收了弗拉门戈和黑人舞蹈的精华。
所谓的以踢踏舞为主要元素,这里面有很多的突破性,一般踢踏舞的脚腕是前后打动,而《大河之舞》里面所有的踢踏舞的脚打动关系是横向的,脚腕横向摆动。
由于这种横向摆动的关系,使得它的速度和旋律性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同时它又吸收了弗拉门戈的踢踏舞。
弗拉门戈是西班牙里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特征性的舞蹈的种类,事实上它是拿着响板,脚底下打着点的一种舞蹈。
弗拉门戈这一舞蹈种类也是世界上极具代表性的一个舞蹈种类,它的特点就是融舞蹈、歌唱、器乐于一体,同时它源自于西班牙吉普赛人的创造,因此它表现得非常奔放、活跃。
因为当时的西班牙人是以四海为家的,因此这种舞蹈形式特别具有国际兼容性,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蹈非常具有国际兼容性,它表现的情感类别也比较热情、奔放、激越、豪爽。
由于这样的一些因素,把这些元素放入到《大河之舞》里面,使得《大河之舞》这样的一些踢踏舞的动律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元化。
第三,在欣赏大河之舞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到的就是它是以爱尔兰民族的历史发展作为结构的发展脉络的。
每一场的《大河之舞》都有一个基本的历史发展的故事线,而这个故事线的源泉就来自于爱尔兰的民族、民间的发展史。
第四,我们必须要关注的就是它具有顶尖的舞台灯光、服饰等综合要素的设计。
我第一次看到《大河之舞》的表演是在1998年的美国洛杉矶,当时他们的表演着实让我震撼,因为我第一次看到现场的观众是因为看到了一种兴奋而流泪和激动,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看艺术作品的时候都是因为同情和悲哀而流泪和激动,而那场舞蹈的演出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之处就在于现场的观众都被它的激情所感染的流泪了,这一点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所以它的综合设计要素是顶尖的。
力感,动感,美感,质感WTT摘要:《大河之舞》是爱尔兰风格的踢踏舞,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本文从力感、动感、质感、美感等四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刻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大河之舞力感动感美感质感审美“河”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渊源和力量,具有包容一切的意境。
被称为爱尔兰国宝的大型踢踏舞剧《大河之舞》,看过它的人对其丰富的艺术元素和特殊的表达方式所震撼,这种无比的震撼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
在踢踏舞剧中的“河”也同样象征着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融合,展现了爱尔兰民族舞蹈的精髓所在。
同时还展现出对爱尔兰民族变迁的包容,对外来文明冲击的包容。
《大河之舞》具有一定的民族底蕴,它的主题既来源于历史又与自然紧密相连,深刻地揭示了它博大又浑厚的内涵。
历史宛如一条波涛汹涌的长河,它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是对一个民族文化融合做出的反映。
本文将从力感、动感、美感和质感这四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一、力感力感所创造的舞蹈意象是借助于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而被间接感知的。
在《大河之舞》这部作品中,力感的表现并不是表演者舞步上单纯出现的强与弱,轻与重。
在我们看来虽然都是几种相互作用的力,但也正是凭借着这些力在这部作品中才更能突显出舞蹈中的上举、前进、退缩或减弱。
我们看到的这些力是为知觉而创造的,因而也是专门为知觉而存在的。
在整部作品中,无论是单人舞、双人舞还是气势恢宏的整齐划一的大群舞,他们表现的力感是使作品活跃起来的力,是集聚的力,表演者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要创造出一个能够使我们真实地看到内在的东西。
在《大河之舞》舞蹈动作上,能够表情达意功能称为“力效”,不同的“力效”和不同的形式相结合,能产生各种有意味的形式,这时,舞蹈动作就成了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它能使不可感知的思想和情感成为可感知的舞蹈艺术形象。
二、动感“动”是物质存在的状态,艺术舞蹈上的动感其实就是要给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活动的神态,作为动感视觉形象实实在在地呈现于人们的感官,供人们直接感受和欣赏。
浅谈《大河之舞》的赏析浅谈《大河之舞》的赏析舞蹈,它最保守的意思就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出人的、思想和感情,并且一般有音乐伴奏。
起初,每当谈起舞蹈,可能让我感到无地自容,就更不用说让我跳舞了,无异是赶鸭子上架。
自从这学期选了舞蹈鉴赏,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是仍不会跳舞,但多少对舞蹈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大可不至在别人面前“谈舞色变”了。
选舞蹈鉴赏这门课,不仅仅使我学到了去认识和欣赏舞蹈,而且使我得到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国藏族舞蹈的特点及其分布,从而了解他们的宗教,地区分布。
对欧洲国家的一些舞蹈也有了很多了解,比如,起源于意大利,而形成于法国,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芭蕾舞;还有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的踢踏舞。
在踢踏的课上,我们欣赏了著名的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看完之后,我们的身心深受震撼,用一个字来形容我们的那刻的心情,那就是“帅”,用两个字形容,就是“真帅”,用三个字形容,那叫做“太帅了”。
本来自以为是本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现在才知道叫江郎才尽,悲哀哪!踢踏舞来源自美国百老汇,一种民间风俗的舞蹈,将爱尔兰民间舞和非洲民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结合发展形成。
表演者穿着特别的踢踏舞鞋,用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击,发出各种踢踏声,加上舞者的各种优美舞姿,形成踢踏舞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表现力非常丰富的艺术魅力。
《大河之舞》的开场气势便将我深深震撼了。
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颂着智慧、、生命与爱。
我没有去现场看过《大河之舞》,只是在舞蹈鉴赏课上听老师介绍开始留意踢踏。
在舞蹈鉴赏课上,我欣赏到了踢踏舞《大河之舞》。
几年前在电视上就有看过一点,但是因为当时太浮躁,静不下心来,看了一会儿就换台了,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上课时,当老师播放她时,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借这一机会认真看了一遍《大河之舞》,立刻被踢踏舞深深地迷住了。
我折服于舞者富有激情而不失细腻的表演,惊叹那复杂多变的节奏,明朗的舞步。
踢踏舞《大河之舞》欣赏通过几次课的欣赏我了解了许多古典舞和现代舞,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爱尔兰的踢踏舞了,时而奔放、雄壮,时而轻柔、风趣。
整个舞蹈结束,真是一个荡气回肠,虽然之前有看过大河之舞,这次较完整地看了一遍,从中认识了不少。
先从踢踏舞说起吧,踢踏舞来源自美国百老汇,但主要成型是爱尔兰和美国,这部《大河之舞》中,主要是爱尔兰的踢踏舞,但又融合了西班牙弗朗明哥舞、俄罗斯的和美国纽约风格的爵士舞。
舞剧中,导演是借爱尔兰人的历史运动,将不同地区的风格和自己国家的踢踏舞融合在一起,给人全新的感受,尤其是在美国百老汇街头三个爱尔兰人与三个美国小伙的冲突与融合,很幽默地展现了两种风格的踢踏舞,先是双方的格格不入,最后拥在一起成为朋友。
我想,导演也是通过这一代表着爱尔兰民族的舞种,来展现爱尔兰的民族和文化。
再来看看《大河之舞》是怎么反映爱尔兰民族的。
整个演出分二幕十三场,从与太阳共舞到雷电、神话,春天、收获,再到梦醒、新世界,无一不是在讲述爱尔兰的历史,一个重建家园的血泪史,这不是一个人的表演,是一群人共同铸造的大河。
演出中多次出现群舞场景,这也是整个舞剧的高潮,在春天之后的大河之舞。
一排人并伴随着节奏强有力的踢踏,这一刻震撼了我的内心,正如一条长河,汹涌澎湃,气势如虹,这一刻不仅厚重的民族文化得以升华,我的内心也融入到群舞中,认识又一次升华。
爱尔兰民族犹如一条大河充满生机,川流不息。
一个优秀的舞剧能在艺术上能打动人心,单靠舞蹈本身是不行的,还在于音乐和布景该舞剧的音乐也很出众,特别是管弦乐团和合唱团。
在悠扬的爱尔兰风琴声和激扬的小提琴生中,能感受到爱尔兰民族的波澜壮阔、生命不息。
特别记得有一场景是只有乐团的演奏,没有踢踏,没有炫美的身姿,有的只是动人的琴弦和沉醉的演奏和吟唱。
每次的欣赏都是一种艺术感官上的冲击,每一次重音都像是舞者强力的踏地,那旋律一直在心中荡漾,让人不可抑止地沉醉在爱尔兰式的感伤和悸动中。
《大河之舞》赏析【组图】《大河之舞》(Riverdance,港译《舞起狂澜》)是爱尔兰的传统的踢踏舞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起源于1994年4月30日,欧洲歌唱大赛节目过场时段有一段7分钟的踢踏舞蹈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继而改编为一场约2小时的剧场秀,内容除爱尔兰的踢踏舞外,又融合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俄罗斯的芭蕾舞及美国纽约风格的的爵士踢踏舞等。
《大河之舞》犹如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的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
千江万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顾历史,这些的确值得我们珍惜和拥有。
《大河之舞》是利落流畅的爱尔兰踢踏舞,还是忧郁热情的西班牙弗朗明哥?是气质优柔的古典芭蕾,还是活力动感的现代舞?都不是,又都是,这就是《大河之舞》,一座连结过去与未来的巨桥,将爱尔兰人民重建家园的血泪史,以全新动人的百老汇音乐剧面容呈现!超级制作人莫亚·多何第(MOYA DOHERTY)在这场《大河之舞》百老汇音乐剧中以严谨的舞蹈编排与精准的场面调度要求,力图展现多样化的表演艺术风貌。
该剧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佛朗明哥舞,并吸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剧力万钧的精彩舞作。
而爱尔兰管弦乐团的演奏及合唱团的天籁美声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大河之舞》是一场力感、动感、质感与美感兼具的百老汇音乐歌舞盛宴。
百老汇超级制作人莫亚·多何第在1994年的欧洲电视歌唱比赛中,别为大会制作了7分钟的舞剧短片,令3亿观众看得心醉神迷,意犹未尽。
于是莫亚便与著名作曲家比尔·惠南以及名导约翰·麦根共同策划制作,在充实了原始版本的构架后,完成了这部精彩绝伦的歌舞作品——《大河之舞》。
1995年,《大河之舞》在都柏林的波音剧院首演,结果大获成功,并且引燃了全球的踢踏舞热潮,更是被全球艺评人一致推崇为当代最具爱尔兰民族风格的经典音乐剧,全剧精心动魄的庞大制作令人叹为观止。
大河之舞艺术赏析
在大学以前接触舞蹈等艺术方面的东西不多,对舞蹈的种类也不是很了解,通过对《艺术概论》的学习,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对艺术的对舞蹈的种类也有了大致地了解,还观看了许多舞蹈,每次都对他们的舞蹈而感到惊叹。
在观看的舞蹈中,爱尔兰的踢踏舞《大河之舞》深深吸引了我,虽然是第二次观看,但比以前看的更加令我震撼。
踢踏舞是现代舞蹈风格的一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当时的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把各自的舞蹈带到美国,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踢踏舞。
踢踏舞的形式比较自由开放,着重趾间与脚跟的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
踢踏舞有一种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一种魅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吸收了爵士乐节奏、即兴表演等元素,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运动,更具自娱性,也更加开放而具有挑战性,给人的感觉是轻快、活泼、自由与节奏感十足。
踢踏舞是爱尔兰的特色,更是爱尔兰的国粹。
爱尔兰的踢踏舞《大河之舞》是著名的踢踏舞剧,曾经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过《大河之舞》的片段。
《大河之舞》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
《大河之舞》是一部结合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剧的艺术盛宴,它成功地发扬了爱尔兰舞蹈的精华,并且与其它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内容多元且丰富,看后使人赏心悦目。
《大河之舞》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气势磅礴,超强的节奏感。
不管多快的节奏、多复杂的舞步、多轻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踢踏舞可以说是溢于趾间的舞蹈。
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击,发出各种踢踏声,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自己也想跟着他们一起跳舞。
在春晚上没有将《大河之舞》的布景表现出来,因此也少了那份感觉。
在舞蹈鉴赏课上所看的《大河之舞》可谓是一场艺术盛宴。
灯光的处理和布景让我印象很深刻。
灯光处理别具一格,整场演出中以蓝色的灯光作为基调并具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柔和而不失典雅,不仅亲切而且舒适。
布景更是将其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
全场采用日月星辰、河流山川等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气息的实在物质作为布景。
将爱尔兰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精神表现得尽善尽美。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这一幕——火舞,在古爱尔兰,火,自豪和美丽的象征,太阳把它自身的力量蕴于舞者的激情里。
里面的舞者一身火红的衣裙,张扬而奔放。
虽然她的年龄有点大了,但丝毫不减损踢踏舞的速度与节奏,令我非常的佩服。
《大河之舞》里的舞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上身挺拔的爱尔兰踢踏多了一份庄严与凝重。
而所有的踢踏舞在《大河之舞》中都同样表现了毫不逊色的复杂的技巧,整齐划一的群舞,气势如虹,像潮水一般冲击着我的视线和心灵。
我看完之后还觉得回味无穷。
《大河之舞》带给人们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也深深震撼了我的心。
随着他们脚与地板摩擦拍击的声音,我心潮澎湃,自己也想与他们一样可以用脚跳出那干净利落、节奏感强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