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09 KB
- 文档页数:4
1、八大山人瓶花八大山人这幅水墨写意画,运笔用墨,构图留白都十分精妙。
画瓶用了各类分歧的线条,有粗细、深浅多样的方式。
墨光浮动,漫笔点在瓶上的墨点,恰好施展出陶瓶的质感。
让我们看到了陶瓷支离破碎,色泽对比。
透露出作者意难平,悲愤却又无处诉说,只能将一腔热忱投注于绘画中的凄凉心境。
一枝孤零零的花枝看似随意漫不经心却又端端正正的立于瓶中,与端正摆放画面中央的花瓶相映成趣。
画面构图、用墨简单自如,有如神来之笔。
从描写物体的形象中,充分流露出八大山人豁达崛强、磊落不羁的个性,和果敢立异的肉体。
结合八大山人所处时代背景与身世经历,可想而知这幅《瓶花》看似简单却蕴藏玄机,作者脑海中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倾泻到纸面上的却是一副收敛后的理智与看破。
2、林风眠静物林风眠的油画作品具有现代特色,其中,这幅作品色彩偏暗,给人一种悲凉、孤寂、空旷的感觉。
构图简单规矩,蓝色窗帘背景与暗黄色花朵相得益彰,凸显作者并不轻快的心情。
我从前很少了解到中国由这样优秀的油画作家,林风眠先生无疑是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他具有创新开拓、中西合璧的精神。
但他又不同于西方浓墨重彩的油画创作方式,油墨仿佛是兑了水的,渲染渐变,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够创作出这样优秀的绘画作品,林先生想必是自小接受良好教育的。
画面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笔墨放纵、韵味醇厚。
3、梵高夹竹桃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总是具有一股火辣辣的明快性。
画面奇诡艳丽,浓墨重彩,夹竹桃的叶子整齐中却又带着一股邪气错落,让人心里发毛。
桌面的色彩丰富,几笔蓝色浑然天成,更增加画面的奇诡艳丽。
可以看出梵高着重抒发自我感受,同时表达主观感情和情绪跌宕。
对于夹竹桃的质量感和体积感,蛋糕致力于用色彩进行相关塑造,并不着重于追求光影的游戏。
他的《向日葵》《星空》都是传世杰作,对后来人具有积极有意义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看到,梵高对油画创作中,背景并不追求平滑的颜料分布,而是错落有致的深浅叠加,更有趣味。
世界名画赏析1、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2、路易斯.利奥波德.布瓦伊--桌球这可是人家1807年画的,看看两百年前欧洲人的生活吧。
3、达维特--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此幅作品是达维特第一次刻画现世的英雄,此前,作者只塑造和歌颂古代和已故的英雄,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拿破仑的崇拜之情。
本画的妙处在于,远景的简约和近景的细腻,色彩的冷暖对比极为强烈,人物和战马的细节刻画非常到位。
对于这个理想化的形象,拿破仑本人也十分满意。
4、普基廖夫--不相称的婚姻该画描绘了一青春少女与一老者结合的爱情悲剧。
老者被画家描绘得苍老憔悴,而少女则面色红润,充满青春活力。
画家以同情少女的笔调,鞭挞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5、安格尔--大宫女这幅画在巴黎展出时,曾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抨击。
评论家德·凯拉特里说得较为尖锐,他曾对安格尔的学生说:“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
”然而安格尔的学生阿莫里·杜瓦尔则辩解说:“凯拉特里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
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地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6、约翰.埃.密莱--盲女两个相依为命的孩子,一个是盲女,另一个更小的女孩紧紧依偎在盲女怀里,一边抬头去观看天上的彩虹,一边在给盲女讲解大自然的美丽。
云际彩带当空,原野一片金黄,空气是润湿的,在远景的小道上有几头走动着的牛羊,近处有飞鸟起落。
1.简要分析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参考答案】《秋郊饮马图》绢本重着色,画秋郊平原溪涧,林木萧疏,一红衣奚官骑马持竿驱策群马,群岛形态生动多样。
笔法凝练浑厚,设色典雅,土坡晕染无皴,树干提笔勾勒,树叶用双勾,作品工整严谨,不同于宋画精密不苟的画风,极富"古意"2.赏析委拉斯贵之的《纺织女工》。
【参考答案】《纺织女工》是一曲劳动人民的赞歌,画家以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典故作为背景。
画的中景和前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两个不同阶层的人们。
前景是辛苦的纺织女,中景描绘的一群贵妇,如此对比的手法加重了这幅画的社会意义。
画面技艺高超,色彩丰富,光色结合恰到好处画面前后多处光源,从左右射入房间,形成层层光波的变化,使画面虚实恰到好处,给人以真实感。
《纺织女工》是17世纪不可多得的杰作。
3.简要分析米开朗基罗的《大卫》。
【参考答案】《大卫》是米开朗基罗雕塑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这具雕像奠定了他充满意志与力量的雕塑风格。
作品以一个体魄健壮、结实,情绪昂扬而又洋溢着力量感的青年形象,表现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与勇敢、无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
《大卫》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是对人的英雄品格的赞颂,是对人的坚定意志和伟大精神的写照。
4.赏析李唐的《清溪渔隐图》。
【参考答案】《清溪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以巧妙的章法和淋漓粗放的阔笔水墨长皴,表现了雨后溪畔绿树覆荫,溪水潺潺,山石明净,渔翁垂钓于江苇浅滩间的幽静境界,具有鲜明的形象和诗一般的意境,充分体现了李唐晚年对山水画技法的创造。
5.试分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参考答案】《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被称为中国十大名世名画之一。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取法荆浩、董源等人的山水画法,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
中外美术史作品分析作品分析中国1.赏析董源的《潇湘图》《潇湘图》是五代画家董源的代表作,以横幅形式描绘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纵横的秀美景色,表现了南方的山势平缓、烟雨朦胧、淡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山头丛林杂树以水墨点染,平沙坡岸间以披麻皴擦描绘而成,开卷处有两位宫装女子并立,滩头列有五人击鼓奏乐,江面舟中有朱衣贵族端坐,后段近岸处有人拉网捕鱼,山水皆以花青运墨点染,平淡幽深,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气候湿润,烟雨迷蒙的特色。
人物以细笔重彩描绘,神采历历俱足,是董源的传世名作。
2.赏析八大山人的《孔雀牡丹图》《孔雀牡丹图》画了两只空气立于头重脚轻的卵石顶端。
作者于图中画形貌丑陋、白眼向天的孔雀,尾拖翎毛三支,站于不稳的石土之上,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往往从立意、构图和题诗方面表达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凄凉的心境。
同时宣泄着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在该幅作品中八大山人借用两只丑陋的孔雀、题诗及其独具风格的落款,通过诗画结合,嘲笑了哪些唯命是从的奴才,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3.赏析《霍去病墓石雕》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
《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
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称传神。
代表作品有“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
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
4.赏析帛画《人物龙凤图》这是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
此画表现楚国贵族妇女祈祷飞腾的龙凤引导她的灵魂登天升仙的场景。
此画主要采用墨线勾描的表现手法,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用色单纯。
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的结合,使形象有一定的重量感。
此画以墨线勾画,可以认为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国线描人物的传统风格并达到了较高水平。
对中外美术史的经典作品进行作品赏析
1.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哎呀,就像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你看她静静地坐在那里,似笑非笑的表情,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究背后的故事。
她难道不是美术史上最具魅力的存在之一吗?
2. 梵高的《星夜》哇,那旋转的星空简直要把人吸进去!就好像我们也置身于那奇幻的夜晚,感受着梵高内心的激情与狂热。
这画作难道不让你惊叹吗?
3. 大卫雕塑,多么雄伟啊!他站在那里,就如同一个真正的英雄,充满了力量和勇气。
你说他是不是让人感受到了那种阳刚之美呢?
4. 《最后的晚餐》里,每个人的表情都那么生动!就好像他们真的在进行那场紧张的对话,这场景真的太震撼了,不是吗?
5.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哇塞,那长长的画卷展现出的繁华景象,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古代城市!仿佛能听到集市上的喧闹声,你难道不想去逛逛吗?
6. 莫奈的《睡莲》系列,那柔和的色彩就像一首优美的诗。
它们像是在轻轻地诉说着什么,让人的心情也变得格外宁静,是不是很神奇?
7. 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那完美的姿态,不就像是运动场上最耀眼的明星吗?让人对力量和美有了新的认识。
8.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那飘逸的线条,就如同仙女的裙摆。
画中的故事是那么凄美,怎能不让人陶醉其中呢?
9. 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精准的比例就像一个完美的数学公式。
这难道不是人类对自身探索的一个伟大成果吗?
10.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扭曲的画面像是在呐喊!它强烈地表达着痛苦与愤怒,让人不得不深思战争的残酷,不是吗?
我觉得中外美术史的这些经典作品真的是人类艺术的瑰宝,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着美与力量,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震撼和思考。
中外美术史作品赏析1.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哎呀,你说那得隐藏着多少故事啊!就像一个充满谜题的宝藏,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
每次看到她,我都忍不住想,她到底在笑啥呢?达·芬奇咋就这么厉害,能画出这样让人捉摸不透的微笑呢!2. 梵高的《星夜》,哇塞,那旋转的星空简直太震撼了!这难道不是他内心激情的喷发吗?看着那绚烂的色彩,我仿佛能感受到梵高作画时的狂热与执着,就如同我们对梦想的追求那般不顾一切。
3. 中国的《千里江山图》,那可真是山河壮丽的完美展现啊!你想想,那么长的画卷,每一处细节都那么精美,这得花费多少心血啊!王希孟真的是个天才,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得如此令人神往。
4. 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那动态感十足的姿势,不就像运动场上正要拼搏的健儿吗?它生动地体现了力量与美,让人不禁感叹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5.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啊,那简直就是北宋生活的全景图!从繁华的街道到忙碌的人们,每一个场景都那么鲜活。
我们不就像是穿越到那个时代的旁观者吗,在欣赏着那时的热闹与喧嚣。
6. 莫奈的《睡莲》系列,那柔和的色彩和光影,就如同梦幻的世界一般。
看着那些美丽的睡莲,我都怀疑莫奈是不是生活在一个童话里,才能画出这样如诗如画的作品。
7.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那浪漫的爱情故事通过画笔展现得淋漓尽致!洛神的飘逸身姿,不正是爱情的美好象征吗?这画作真的能让人沉醉其中啊。
8.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扭曲的画面,不正是战争的残酷写照吗?看到它,谁能不心痛,谁能不反思战争带来的灾难呢?毕加索用这样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渴望。
9. 敦煌壁画,那可是艺术的宝库啊!那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题材,不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吗?每一幅壁画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10.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哇,那完美的身材和坚毅的眼神,真的太震撼了!他不就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吗?站在他面前,我都觉得自己也变得有力量了呢!。
中外美术史经典作品赏析
1.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不是让你特别着迷呀?就好像她在跟你悄悄说着什么秘密呢!想想看,达·芬奇是怎么做到让她的微笑如此有魔力的呀?
2. 《最后的晚餐》里每个人的表情都那么生动,这简直太神奇了吧!这不就像是一场发生在眼前的紧张戏剧吗?
3. 梵高的《星夜》哇,那绚烂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难道不是像在带你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吗?就如同在梦中遨游一样!
4. 《大卫》那健美的身姿,多让人惊叹啊!好像他随时要从石头里走出来跟你打个招呼呢!
5. 古埃及的壁画,那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不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吗?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6. 《呐喊》那惊恐的氛围,是不是让你也感同身受呀?仿佛能听到那声嘶力竭的呼喊呢!
7. 中国的《千里江山图》,那连绵的山脉和波光粼粼的水面,不就是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写照吗?真的太震撼了!
8. 古希腊的雕塑,那完美的比例和优雅的姿态,是不是像神一般的存在呀?让人忍不住顶礼膜拜。
9. 《向日葵》那灿烂的黄色,多像阳光洒在脸上的感觉呀!梵高对生命的热爱都在里面了呢。
10. 莫奈的《睡莲》系列,那如梦如幻的光影,不就像是在水上跳起了一场优美的舞蹈吗?真的太美啦!
我觉得这些经典作品真的是人类艺术的瑰宝,每一件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和力量。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于 1893 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现收藏于挪威国家美术馆。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人站在桥上,双手抱头,似乎在尖叫或呐喊。
他的形象被描绘得非常夸张和扭曲,背景是一片橙色和红色的天空,给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
这幅画是蒙克表达内心焦虑和恐惧的一种方式,他通过描绘人物的形象和背景的颜色来表达他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这幅画也被认为是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强调了艺术家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而不是客观现实的描绘。
总的来说,《呐喊》是一幅非常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它通过强烈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大师作品赏析
1《粉色的音调》康定斯基的《粉色的音调》,一幅抽象派的作品。
他用画笔在纸上弹奏色彩的音乐。
在苍蓝的天幕上,安装一块橙黄的方窗,方窗那神秘的瞳仁里,浑圆的五彩音符就飘出来;每一个音符都罩着一圈粉色的修饰音,围绕最大的那个粉红音圈跳舞。
就像和谐的万物自由生长,围拢着一个秘而不宣的宏大的主题——意蕴就藏在对音乐曲调与旋律的联想之中。
一幅抽象派的作品,在纸上弹奏的彩色音乐。
苍蓝的天幕上,橙黄的窗户正在打开,方方的窗户有神秘的瞳仁,在那里飘出浑圆的五彩音符;每一个音符都罩着一圈粉色的光晕,它们围着中间那个最大的粉红音圈,翩翩起舞,仿佛万物在一个神秘宏大的主题里,自由和谐地生长。
赏析美术作品《夜巡》《夜巡》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杰作之一,这是一幅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油画。
在这幅作品中,梵高用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色彩运用、构图布局、主题思想、意境表达、人物形象、线条韵律以及艺术价值,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充满活力和深刻内涵的画卷。
1. 艺术风格:梵高的绘画风格独特,充满了狂热的激情和动感。
他的画作中常常体现出对生活、自然和人类的热爱。
在《夜巡》中,这种风格尤为明显,梵高用鲜艳的色彩和粗犷的线条描绘出夜色中的巡警们,让观者感受到他们的紧张和兴奋。
2. 表现手法:梵高的绘画表现手法极具特色,他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粗细不一的线条来表现画面。
在《夜巡》中,他运用深浅不一的蓝色和橙色来表现夜色中的氛围,同时用粗犷的线条来勾勒出巡警们的身姿和武器,让画面充满了力量感。
3. 色彩运用:梵高的色彩运用是他的画作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夜巡》中,他用深蓝、橙色和黄色等鲜艳的色彩来表现画面,这些色彩在夜晚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明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构图布局:梵高的构图布局常常富有创意和想象力。
《夜巡》中,他运用了斜线构图的方式,将巡警们排列成斜线,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紧张感。
同时,通过将画面分成前景和背景两个部分,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5. 主题思想:这幅画作的主题是夜巡,即夜晚巡警们的巡视。
梵高通过这个主题,表现了夜晚的紧张和兴奋,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安和动荡。
6. 意境表达:在《夜巡》中,梵高通过描绘夜晚的巡警们,表达了他对夜晚的感受和理解。
他运用鲜艳的色彩和粗犷的线条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氛围,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巡警们的紧张和兴奋。
7. 人物形象:在《夜巡》中,梵高通过描绘巡警们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职业特征和个性特点。
他运用粗犷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来勾勒出巡警们的身姿和表情,让观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8. 线条韵律:梵高的线条韵律也是他的画作中的一大特点。
美术作品赏析全部美术作品赏析。
一、《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之一。
这幅画作描绘了一位神秘的女性,她微微一笑,眼神深邃,给人一种神秘而迷人的感觉。
画中的背景是一片模糊的山水,使得蒙娜丽莎的形象更加突出。
达·芬奇运用了光影的技巧,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给人一种立体的感觉。
整幅画作充满了神秘和魅力,让人不由得想要一探究竟。
二、《星空》。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星空》是一幅充满情感的作品。
画中的星空如同一片波澜壮阔的海洋,星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画家运用了浓烈的色彩和明暗对比,营造出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整幅画作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宇宙的探索,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
三、《午后的荷尔梅斯》。
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代表作《午后的荷尔梅斯》是一幅充满阳光和活力的画作。
画中描绘了一处阳光明媚的荷兰田园风景,荷尔梅斯河上的船只在阳光的映衬下闪闪发光,田间的麦穗在微风中摇曳,整幅画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莫奈运用了明快的色彩和轻快的笔触,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四、《吉他手》。
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的代表作《吉他手》是一幅充满了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画中描绘了一位弹吉他的男子,他的形象被简化成了几何图形,给人一种抽象而神秘的感觉。
毕加索运用了明快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营造出了一种前卫而奇特的氛围,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整幅画作充满了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让人不由得陶醉其中。
五、《夜巡》。
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伦勃朗的代表作《夜巡》是一幅充满了戏剧性和动感的作品。
画中描绘了一场夜间的军事巡逻,士兵们整齐列队,气势恢宏,给人一种庄严而壮观的感觉。
伦勃朗运用了明暗对比和细腻的笔触,营造出了一种紧张而激烈的氛围,给人一种紧张而震撼的感觉。
整幅画作充满了对战争和军事的描绘,让人不由得感叹伦勃朗的艺术造诣。
六、《自由领航》。
1.相比洞窟壁画,拉文特岩画有什么特点?答:绘画逐渐由洞窟转移到露天岩壁,人类的活动开始成为绘画的主要对象。
岩画以表现人物、动物的运动为主要的特点,人物以剪影的效果表现出来,以拉长的四肢和夸张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动势,富有生活气息。
2.赏析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大卫》。
答:《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品。
成功地塑造了圣经故事中的一位英勇的少年角色,雕像并没有表现大卫将歌利亚人的头部踩在脚下的胜利时刻,反而把所有的力量聚集在弹弓将发未发,大卫聚精会神的一刻,体现大卫的果敢、机制、冷静等良好品质。
整个雕塑看上去比例十分协调,那是因为我们的角度是仰视,如果平视就会发现,大卫的比例是“上大下小的”,之所以这种变形会给人带来和谐的享受,那是因为米开朗基罗在雕刻时熟练地掌握解剖和透视,结构突出运动感十足(通过表现投出石子前的一刻,增强紧张感)。
体现了画家以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态度,是西方雕塑史上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
3.试分析达芬奇的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
答:(1)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画家、科学家和发明家。
画家所处的时期正是文艺复兴最为鼎盛的时期,绘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壁画作品,画面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
达芬奇以他独到的匠心、卓越的构图、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写而成为不朽的杰作。
达芬奇紧紧抓住耶稣与12个门徒共进晚餐时,突然说出的一句话后众门徒顿时显出各种不同的神态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瞬间,着重刻画了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微的鲜明爱憎,进而对人物的精微描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3)构图十分完美:横幅的画面以耶稣为中心,组成严格对称的构图。
12个门徒平均分成对称的四组,这几组人物之间彼此具有紧密的联系和各种不同的姿态,显得丰富而统一。
此外,在画面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用透视法画出了深远的空间。
(4)所有这些使这一作品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典范,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作品。
美术作品赏析——马拉之死
一、缘由
《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一幅名画,它因马拉的特殊身份和简洁有力的形式而为人们所熟知。
马拉(Marat,1743-1793年)是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
雅各宾派当政以后,他因为卓越的号召能力而成为该派的主席,但同时也是一位残忍嗜血的活动家,往往不经审判便将政敌送上断头台。
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于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
1793年7月11日,一位反对暴政的女士借口商谈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并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结束了这位暴戾政客的生命。
二、背景
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和皮肤病。
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
1793年7月13曰,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终年50岁。
马拉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
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
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
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三、作品赏析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
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
画面的背景是暗淡和低沉的,光线集中在马拉身上,这这种明暗对比的手法,使马拉的形象具有了纪念碑雕刻的立体感,画面营造了一种肃穆宁静的气氛,通过仔细观赏,我们会发现整个画面色调是偏绿的,绿色是和平之色,是人们极其喜欢的颜色,这些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的刻画,都反映了大卫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与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追求一种世道所需要的理想英雄主义精神。
同时画面给人强烈的第一感觉是马拉遇刺时真真切切的场景。
画家只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入画中,构图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空旷而幽深,下半部分明亮的光线从左侧射入,照亮玛拉顿身躯和面部;马拉身体松弛无力,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胸口流血,他下垂的右臂突破无情的水平线,他的左手仍握着那谋杀者得以进屋的信,凶器被抛在地上。
其用色明快且单纯,写实的表现方式具有纪念碑似的立体感。
右下方摆放着一个木箱,作用不小,它填补了整体画面的空缺感,而且恰到好处,不会显得多余。
这种种都体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特点。
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
《马拉之死》既是一幅历史画又是肖像画是不朽名作。
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时成为职业革命家,他是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浴盆中被与反对雅各宾党的吉伦特党有勾结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尔黛刺杀身亡马拉的死激
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抗议,也深深震惊了大卫,他真实的刻画了马拉之死的真相,画风极为写实,局部刻画也很详实。
这是一副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结构简洁而严谨的作品,大卫成功的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起来。
四、历史评价
作为一张画,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能够博得众多人同情的革命领导人形象,不过在现实中,人们对马拉的所作所为则颇有争议。
他的言论过激,煽动性强,革命的狂热往往代替了理性的分析。
雅各宾派对旧式贵族和反对派采取的暴力和恐怖措施,与马拉的倡导不无关系。
政治,不是一种能用好与坏、善与恶来简单概括的东西,尤其当身陷斗争的漩涡中,公正而恰如其分的表达更不是件容易的
事,不同的立场,便会导致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好在不管怎样,《马拉之死》并没有因为雅各宾派的倒台而过时,它超越了人物和事件本身,成为一次祭奠、一种理想。
五、作者背景及绘画风格
雅克·路易斯·大卫,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
雅各宾党执政期间,大卫成为共和政府的文化与教育委员。
他以充沛的感情创作了《网球场宣誓》、《马拉之死》、《列弗列蒂埃》、《少年巴拉》等一系列讴歌法国大革命的优秀作品。
雅各宾党失败后,他一度消沉,直到拿破仑执政,他又成为拿破仑的首席画师,以古典主义的宏大形式创作了《皇帝的加冕礼》、《皇后的加冕礼》、《拿破仑骑马像》等歌颂拿破仑的作品,极受恩宠。
1816年,拿破仑失败后,大卫流亡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作有《萨平的妇女们》、《疲倦的战神马尔斯》等,流露出对于斗争的厌倦。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雅克·路易·大卫早年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影响,被认为是法国新古典主义主要的代表之一。
1793年雅各宾党的领导人马拉被刺,雅克·路易·大卫怀着悲愤的激情创作了《马拉之死》。
强调了古典主义庄严、静穆、崇高的特点,而对客观现实真实的刻画,似乎逾越了古典主义的规范。
六、谋杀背后的秘密
“人民之友”还是“嗜血马拉”?
著名历史学家法朗索瓦·米涅在他的《法国革命史》中特别指出,马拉的言论和行径“带有一种毫不顾忌的残酷性,既不考虑法度,也不考虑人的生命。
……在革命时期,有过一些完全和马拉一样残忍嗜血的活动家,但是哪一个都没有比他对那个时期起更为恶劣的影响”。
1793年7月13日,马拉在浴盆边的桌子上处理事务,记下他可疑的“反革命分子”名单,然后迅速审讯,判刑——往往是不加审判便将他们送上断头台。
马拉的这种暴戾行为激起激进分子夏洛特·科黛的极度痛恨直至刺杀了马拉。
科黛没有逃跑,于是当场被捕。
在“革命法庭”受审时,科黛声称杀马拉是她一个人的单独行动。
她的无所畏惧的答辩有这样几句:“你为什么要刺杀马拉?”“为了平息法国的暴乱。
”“这件事你计划很久了吗?”“从5月31日国民代表被处死之后我就有了这种意图。
”“那么你是从报纸上知道马拉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吗?”“是的,我知道他在扰乱法国……”
接着,她大声说道:“我是为了拯救10万人而杀了一个人,我是为了拯救无辜者而杀了大恶人,为了使我的国家安宁而杀了一头野兽,在革命前,我就是共和派,我从来就是精力充沛,无所畏惧的。
”
1793年7月17日,科黛被送上断头台。
马拉之死,作为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不但被写进每一部法国革命史,甚至法国历史著作中,也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激动人心的素材。
在林林总总的描述这一场政治谋杀的作品中,最著名的画是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