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IP专享]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改

[VIP专享]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改

[VIP专享]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改
[VIP专享]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改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习题及答案

1.植株是显性AA纯合体,用隐性aa纯合体的花粉给它授粉杂交,在500株F1中,有2株表现为aa。如何证明和解释这个杂交结果?

答:这有可能是显性AA株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A 基因的染色体发生断裂,丢失了具有A基因的染色体片断,与带有a基因的花粉授粉后,F1缺失杂合体植株会表现出a基因性状的假显性现象。可用以下方法加以证明:⑴.细胞学方法鉴定:①.缺失圈;②.非姐妹染色单体不等长。

⑵.育性:花粉对缺失敏感,故该植株的花粉常常高度不育。

⑶.杂交法:用该隐性性状植株与显性纯合株回交,回交植株的自交后代6显性:1隐性。

2.玉米植株是第9染色体的缺失杂合体,同时也是Cc杂合体,糊粉层有色基因C在缺失染色体上,与C等位的无色基因c在正常染色体上。玉米的缺失染色体一般是不能通过花粉而遗传的。在一次以该缺失杂合体植株为父本与正常的cc纯合体为母本的杂交中,10%的杂交子粒是有色的。试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这可能是Cc缺失杂合体在产生配子时,带有C基因的缺失染色体与正常的带有c基因的染色体发生了交换,其交换值为10%,从而产生带有10%C基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它与带有c基因的雌配子授粉后,其杂交子粒是有色的。

3.某个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有所不同,一个是12·34567,另一个是12·36547("· "代表着丝粒)。试解释以下三个问题:

⑴.这一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是怎样联会的?

⑵.倘若在减数分裂时,5与6之间发生一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⑶.倘若在减数分裂时,着丝粒与3之间和5与6之间各发生一次交换,但两次交换涉及的非姐妹染色胆体不同,试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答:如下图说示。

*为败育孢子。

4.某生物有3个不同的变种,各变种的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分别为:

ABCDEFGHIJ、ABCHGFIDEJ、ABCHGFEDIJ。试论述这3个变种的进化关系。

答:这3个变种的进化关系为:以变种ABCDEFGHIJ为基础,通过DEFGH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形成ABCHGFEDIJ,然后以通过EDI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形成ABCHGFIDEJ。

5.假设某植物的两个种都有4对染色体:以甲种与乙种杂交得F1,问F1植株的各个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是怎样联会的?绘图表示联会形象。

甲种 乙种

ABCDE FGHIJ ADCBE FGMNO

----- ----- ----- -----

----- ----- ----- -----

ABCDE FGHIJ ADCBE FGMNO

KLMNO PQRST KLHIJ PQRST

----- ----- ----- -----

----- ----- ----- -----

KLMNO PQRST KLHIJ PQRST

答:F1植株的各个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联会。

6.玉米第6染色体的一个易位点(T)距离黄胚乳基因(Y)较近,T与Y之间的重组率为20%。以黄胚乳的易位纯合体与正常的白胚乳纯系(yy)杂交,试解答以下问题:

⑴.F1和白胚乳纯系分别产生哪些有效配子?图解分析。

⑵.测交子代(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黄粒或白粒,完全不育或半不育)的种类和比例如何?图解说明。

答:

7.曾使叶基边缘有条纹(f)和叶中脉棕色(bm2)的玉米品系(ffbm2bm2),叶基边缘和中脉色都正常的易位纯合体(FFBm2Bm2TT)杂交,F1植株的叶边缘和脉色都正常,但半不育。检查发现该F1的孢母细胞在粗线期有十字形的四分体。使全隐性的纯合亲本与F1测交,测交子代的分离见下表。已知F-f和Bm2-Bm2本来连锁在染色体1的长臂上,问易位点(T)与这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如何?

⑵.易位点T与正常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F-T为7.16%、Bm2-T为45.52%。

其中:F t Bm2和f F bm2为双交换,则:

AaaaBBbb F2

自交

(n-2)II + IIyb1yb1 +OIyb21白

则正常株和白肋株的比例为1:1,而上表中只有O染色体单体后代表现为19:17接近于理论比例1:1,故推测Yb2基因位于O染色体上。

同理如Yb1基因位于单体染色体上,也表现为相同的遗传规律,因此Yb1基因也可位于O染色体上。

 ⑵.如果不在O染色单体上,则

(n-2)II + IIyb1yb1 +IIyb2yb2 ×(n-3)II + IIYb1Yb1 +IIYb2Yb2 + OI

(n-2)II+ IIYb1yb1 + IIYb2yb2 ;

(n-3)II + IIYb1yb1+ IIYb2yb2 + OI ×(n-2)II + IIyb1yb1 +IIyb2yb2

((n-3)II +OI)(n-2)II + IIYb1yb1 +IIYb2yb21绿株

((n-3)II +OI)(n-2)II + IIYb1yb1 +IIyb2yb21绿株

((n-3)II +OI)(n-2)II + IIyb1yb1 +IIYb2yb21绿株

((n-3)II +OI)(n-2)II + IIyb1yb1 +IIyb2yb21白肋株

则正常株和白肋株的比例为3:1,而上表中只有除O染色体株之外其它染色体单体后代的表现接近于这一理论比例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习题参考答案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1 ?植株是显性AA纯合体,用隐性aa纯合体的花粉给它授粉杂交,在500株F i 中,有2株表现为aa。如何证明和解释这个杂交结果 答:这有可能是显性AA株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A基因的染色体发生断 裂,丢失了具有A基因的染色体片断,与带有a基因的花粉授粉后,F i缺失杂合体植株会表现出a基因性状的假显性现象。可用以下方法加以证明: ⑴.细胞学方法鉴定:①.缺失圈;②.非姐妹染色单体不等长。 (2).育性:花粉对缺失敏感,故该植株的花粉常常高度不育。 (3).杂交法:用该隐性性状植株与显性纯合株回交,回交植株的自交后代6显性:1隐性。 2 ?玉米植株是第9染色体的缺失杂合体,同时也是Cc杂合体,糊粉层有色基因C 在缺失染色体上,与C等位的无色基因c在正常染色体上。玉米的缺失染色体一般是不能通过花粉而遗传的。在一次以该缺失杂合体植株为父本与正常的cc纯合体为母本的杂交中,10%勺杂交子粒是有色的。试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这可能是Cc缺失杂合体在产生配子时,带有C基因的缺失染色体与正常的带有c基因的染色体发生了交换,其交换值为10%从而产生带有10%G S 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它与带有c基因的雌配子授粉后,其杂交子粒是有色的。 3?某个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有所不同,一个是12 ? 34567,另一个是12 ? 36547 (" ?"代表着丝粒)。试解释以下三个问题: ⑴.这一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是怎样联会的 ⑵.倘若在减数分裂时,5与6之间发生一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抱子的育性。 ⑶.倘若在减数分裂时,着丝粒与3之间和5与6之间各发生一次交换,但两次交换涉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试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抱子的育性。

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知识点框架图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本章总概念图: 二、各节子概念图: 5.1.1基因突变 5.1.2 基因重组

5.2 染色体变异 5.3 人类遗传病

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列表比较 项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适用范围生物 种类 所有生物(包括病毒)均可 发生,具有普遍性 自然状态下,只发生 在真核生物的有性生 殖过程中,细胞核遗 传 真核生物细胞增殖过 程均可发生 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类型可分为自然突变和诱发突 变,也可分为显性突变和隐 性突变自由组合型、交叉互 换型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发生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Ⅰ间期减数Ⅰ前期和减数Ⅰ 后期 细胞分裂期 产生结果产生新的基因(产生了它的 等位基因)、新的基因型、 新的性状。产生新的基因型,但 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和新的性状。 不产生新的基因,但 会引起基因数目或顺 序变化。 镜检光镜下均无法检出,可根据是否有新性状或新性状 组合确定 光镜下可检出 本质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产生了新的基因,改变了基 因的“质”,出现了新性 状,但没有改变基因的 “量”。原有基因的重新组 合,产生了新的基因 型,使性状重新组 合,但未改变基因的 “质”和“量”。 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 生改变,没有产生新 的基因,基因的数量 可发生改变 条件外界条件剧变和内部因素的 相互作用不同个体间的杂交, 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减 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存在染色体的真核生 物 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 性、低频率性、多害少利性 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存在普遍性 意义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 异的根本来源,也是生物进 化的原材料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来 源之一,是生物进化 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生物的进化有一定 的意义 发生可能性可能性小,突变频率低非常普遍,产生的变 异类型多 可能性较小 应用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 育种 生物多样性产生新的基因,丰富了基因 文库 产生配子种类多、组 合方式多,受精卵 多。 变异种类多 实例果蝇的白眼、镰刀型细胞贫 血症等 豌豆杂交等无籽西瓜的培育等 联系①三者均属于可遗传的变异,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②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为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 变为基因重组提供大量可供自由组合的新基因,基因突变是基因重组的基 础;③基因重组的变异频率高,为进化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材料,是形成生物 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④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均产生新的基因型,可能产 生新的表现型。 四、染色体变异重难点解读 (一)染色体变异的种类

[VIP专享]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改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习题及答案 1.植株是显性AA纯合体,用隐性aa纯合体的花粉给它授粉杂交,在500株F1中,有2株表现为aa。如何证明和解释这个杂交结果? 答:这有可能是显性AA株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A 基因的染色体发生断裂,丢失了具有A基因的染色体片断,与带有a基因的花粉授粉后,F1缺失杂合体植株会表现出a基因性状的假显性现象。可用以下方法加以证明:⑴.细胞学方法鉴定:①.缺失圈;②.非姐妹染色单体不等长。 ⑵.育性:花粉对缺失敏感,故该植株的花粉常常高度不育。 ⑶.杂交法:用该隐性性状植株与显性纯合株回交,回交植株的自交后代6显性:1隐性。 2.玉米植株是第9染色体的缺失杂合体,同时也是Cc杂合体,糊粉层有色基因C在缺失染色体上,与C等位的无色基因c在正常染色体上。玉米的缺失染色体一般是不能通过花粉而遗传的。在一次以该缺失杂合体植株为父本与正常的cc纯合体为母本的杂交中,10%的杂交子粒是有色的。试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这可能是Cc缺失杂合体在产生配子时,带有C基因的缺失染色体与正常的带有c基因的染色体发生了交换,其交换值为10%,从而产生带有10%C基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它与带有c基因的雌配子授粉后,其杂交子粒是有色的。 3.某个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有所不同,一个是12·34567,另一个是12·36547("· "代表着丝粒)。试解释以下三个问题: ⑴.这一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是怎样联会的? ⑵.倘若在减数分裂时,5与6之间发生一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⑶.倘若在减数分裂时,着丝粒与3之间和5与6之间各发生一次交换,但两次交换涉及的非姐妹染色胆体不同,试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答:如下图说示。 *为败育孢子。 4.某生物有3个不同的变种,各变种的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分别为: ABCDEFGHIJ、ABCHGFIDEJ、ABCHGFEDIJ。试论述这3个变种的进化关系。

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一、名词解释 1.染色体变异 2.位置效应 3.染色体组 4.染色体结构变异 5.交换抑制因子 二、选择题 1、易位是由于两条染色体的断裂片断错接形成的,这两条染色体 是(): (A)姊妹染色单体(B)非姊妹染色单体 (C)同源染色体(D)非同源染色体 2、缺体在下列哪一种类型的生物中最易存在()。 (A)单倍体(B)二倍体(C)多倍体(D)单体 3、染色体重复可带来基因的()。 (A)剂量效应(B)互作效应(C)突变(D)重组 4. 二倍体中维持配子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染色体称()。 (A)染色体组(B)单倍体(C)二倍体(D)多倍体 5. 以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可以诱导植物产生多倍体, 其作用原理在于秋水仙素可以(): (A)促进染色体分离(B)促进着丝粒分离(C)破坏纺锤体的形成(D)促进细胞质分离

6. 三体在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配子是()。 (A)n, n (B):n, n+1 (C)n+1, n-1 (D)n, n-1 7. 利用单体进行隐性基因a定位时,以具隐性性状的双体为父 本分别与全套具显性性状的单体杂交,由F1的表现型确定该隐性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隐性基因在某单体染色体上,其F1的表现为(): (A)全部a表现型(B)全部A表现型(C)A表现型和a表现型(D)A表现型为缺体 8. 单倍体在减数分裂时只能形成单价体, 所以()。 (A)高度不育(B)绝对不育(C)一般不育(D)可育 9. 染色体倒位的一个主要遗传学效应是降低倒位杂合体的倒位 区段到临近区域连锁基因之间的重组率。导致这一效应的实质是()。 (A)倒位区段内不发生交换(B)倒位圈内发生交换后同时产生重复和缺失的染色单体(C)倒位区段不能联会(D)倒位圈内发生多次交换 10. 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和重复在染色体配对中都形成环 (瘤),但这两种变异形成的环所涉及的染色体是不同的,其中缺失环涉及()。 (A)缺失染色体(B)部分重复染色体(C)正常染色体(D)缺失和正常染色体交换 三、简答题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染色体变异》说课稿 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段瑞莹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染色体变异》这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中的第二节。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大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所做的延伸,又为本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及第七章中的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给与有关资料信息后,能够提取相关信息,以此激发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另外在学习“染色体组”这一概念时存在难度,需要联系以前已经掌握的“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等多个概念,以此突破本节重难点的掌握。在确定生物的染色体“倍”的问题上,应充分利用教材实例和练习题,调动和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辨别能力。 本节课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共安排2课时完成。第1课时完成理论教学部分,第2课时完成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在这里只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能描述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并能准确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这几个重要概念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 (2)通过利用计算机课件图片的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减数分裂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学习多倍体和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体会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教学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习题参考答案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1.植株是显性AA 纯合体,用隐性aa 纯合体的花粉给它授粉杂交,在500 株 F i中,有2株表现为aa。如何证明和解释这个杂交结果? 答:这有可能是显性AA 株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 A 基因的染色体发生断裂,丢失了具有 A 基因的染色体片断,与带有 a 基因的花粉授粉后,F1 缺失杂合体植株会表现出 a 基因性状的假显性现象。可用以下方法加以证明: ⑴.细胞学方法鉴定:①.缺失圈;②.非姐妹染色单体不等长。 ⑵?育性:花粉对缺失敏感,故该植株的花粉常常高度不育。 (3).杂交法:用该隐性性状植株与显性纯合株回交,回交植株的自交后代6显性: 1 隐性。 2.玉米植株是第9 染色体的缺失杂合体,同时也是Cc 杂合体,糊粉层有色基因C 在缺失染色体上,与 C 等位的无色基因 c 在正常染色体上。玉米的缺失染色体一般是不能通过花粉而遗传的。在一次以该缺失杂合体植株为父本与正常的cc 纯合体为母本的杂交中,10%的杂交子粒是有色的。试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这可能是Cc 缺失杂合体在产生配子时,带有 C 基因的缺失染色体与正常的带有 c 基因的染色体发生了交换,其交换值为10% ,从而产生带有10%C 基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它与带有 c 基因的雌配子授粉后,其杂交子粒是有色的。 3.某个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有所不同,一个是12 34567 ,另一个 是12 36547 ("-"代表着丝粒)。试解释以下三个问题: ⑴.这一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是怎样联会的? ⑵ .倘若在减数分裂时, 5 与 6 之间发生一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3 .倘若在减数分裂时,着丝粒与3 之间和5 与6 之间各发生一次交换,但两次交换涉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试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4.某生物有3 个不同的变种,各变种的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分别为:ABCDEFGHIJ 、ABCHGFIDEJ 、ABCHGFEDIJ 。试论述这3 个变种的进化关系。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一、生物变异的类型 1、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 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二、可遗传的变异 1、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 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 (1)诱发因素可分为: 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生物因素(某些病毒)。 (2)基因突变的特点:a、普遍性b、随机性c、低频性d、多数有害性e、不定向性 (3)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1、类型: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Ⅰ后期) b、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减Ⅰ前期) 3、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3)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 ②染色体组数=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 (4)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育种方法小结

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 习题参考答案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1.植株是显性AA纯合体,用隐性aa纯合体的花粉给它授粉杂交,在500株F1中,有2株表现为aa。如何证明和解释这个杂交结果? 答:这有可能是显性AA株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A 基因的染色体发生断裂,丢失了具有A基因的染色体片断,与带有a基因的花粉授粉后,F1缺失杂合体植株会表现出a基因性状的假显性现象。可用以下方法加以证明: ⑴.细胞学方法鉴定:①.缺失圈;②. 非姐妹染色单体不等长。 ⑵.育性:花粉对缺失敏感,故该植株的花粉常常高度不育。 ⑶.杂交法:用该隐性性状植株与显性纯合株回交,回交植株的自交后代6显性:1隐性。 2.玉米植株是第9染色体的缺失杂合体,同时也是Cc杂合体,糊粉层有色基因C在缺失染色体上,与C等位的无色基因c在正常染色体上。玉米的缺失染色体一般是不能通过花粉而遗传的。在一次以该缺失杂合体植株为父本与正常的cc纯合体为母本的杂交中,10%的杂交子粒是有色的。试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这可能是Cc缺失杂合体在产生配子时,带有C基因的缺失染色体与正常的带有c基因的染色体发生了交换,其交换值为10%,从而产生带有10%C 基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它与带有c基因的雌配子授粉后,其杂交子粒是有色的。 3.某个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有所不同,一个是12·34567,另一个是12·36547("· "代表着丝粒)。试解释以下三个问题: ⑴.这一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是怎样联会的? ⑵.倘若在减数分裂时,5与6之间发生一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⑶.倘若在减数分裂时,着丝粒与3之间和5与6之间各发生一次交换,但两次交换涉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试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染色体变异 、进化梳理

变异与进化 知识梳理 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但不一定都能传给后代。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⑴症状 ⑵病因 基因中的碱基替换 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 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 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基因数目未变。基因突变,性状不一定改变(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几种密码子决定,突变的隐性基因在杂合子中不表现);基因突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如皮肤细胞),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给后代的概率较低,而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通过配子传给后代的概率较高。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1、基因突变的原因 有内因和外因 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 射线 ⑴诱发突变(外因) 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 ⑵自然突变(内因) 2、基因突变的特点 ⑴普遍性 ⑵随机性 ⑶不定向性 ⑷低频性 ⑸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变的时间 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4.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进化的原始材料 三、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的概念 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基因重组的类型 交叉互换(四分体时期) 3. 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四分体时期) 4.基因重组的意义 第二节 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猫叫综合征) 概念 缺失 2、变异类型 重复 倒位 易位 注: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所以属于染色体变异。而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为基因重组。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染色体组的概念及特点 2.常见的一些关于单倍体与多倍体的问题 变异与育种的联系单倍体、一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1)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体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的一半。 (2)一倍体则指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植株弱小,高度不育。少见。 (3)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较为常见。 (4)多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茎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含量高。植物中很常见,如马铃薯是四倍体、香蕉是三倍体。

第七章 染色体变异课后题解析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本章习题 1.植株是显性AA纯合体,用隐性aa纯合体的花粉给它授粉杂交,在500株F1中,有2株表现为aa。如何证明和解释这个杂交结果? 答:这有可能是显性AA株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A 基因的染色体发生断裂,丢失了具有A基因的染色体片断,与带有a基因的花粉授粉后,F1缺失杂合体植株会表现出a基因性状的假显性现象。可用以下方法加以证明: ⑴.细胞学方法鉴定:①. 缺失圈;②. 非姐妹染色单体不等长。 ⑵.育性:花粉对缺失敏感,故该植株的花粉常常高度不育。 ⑶.杂交法:用该隐性性状植株与显性纯合株回交,回交植株的自交后代6显性:1隐性。 2.玉米植株是第9染色体的缺失杂合体,同时也是Cc杂合体,糊粉层有色基因C在缺失染色体上,与C等位的无色基因c在正常染色体上。玉米的缺失染色体一般是不能通过花粉而遗传的。在一次以该缺失杂合体植株为父本与正常的cc纯合体为母本的杂交中,10%的杂交子粒是有色的。试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这可能是Cc缺失杂合体在产生配子时,带有C基因的缺失染色体与正常的带有c基因的染色体发生了交换,其交换值为10%,从而产生带有10%C 基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它与带有c基因的雌配子授粉后,其杂交子粒是有色的。 3.某个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有所不同,一个是12·34567,另一个是12·36547("· "代表着丝粒)。试解释以下三个问题: ⑴.这一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是怎样联会的? ⑵.倘若在减数分裂时,5与6之间发生一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⑶.倘若在减数分裂时,着丝粒与3之间和5与6之间各发生一次交换,但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内容 ①物种是可变的。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2)历史贡献: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3)局限性:缺乏事实依据,大都来自主观推测,说服力不强。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①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的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足够的选择材料。 ②生存斗争——选择的手段。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③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遗传的变异是幸存或被淘汰,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书p111 (3)进步意义 ①它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②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原因: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较好的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③它指出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④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4)局限性 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②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应立足于群体水平. ③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生物大爆发等现象。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种群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即种群内所有个体、所有细胞的所有基因。 ③种群的基因频率:一个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有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不同基因的基因频率是不同的,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等。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 计算: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数目/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④基因型频率:是指群体中具有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 计算: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复习)

班级姓名层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复习) 编写人:史小棉审核:高一生物组 寄语: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复习目标】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难点:基因频率的概念、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复习过程】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⒈内容:和。这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⒉意义:历史上的____________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⒈内容:过度繁殖、__________、遗传与变异、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是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 ⒉提出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一书的出版。 ⒊意义: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_______,生物多样性是_____的结果。 ⒋局限性 ⑴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观点,没有对 _________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⑵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___________水平。 ⑶强调物种形成都是_______________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______________等现象。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D.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2.下列有关自然选择的学说,错误的是() A.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B.是定向的 C.其结果是适应 D.导致了生物的变异 3.下列各项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做出科学解释的是() A.物种内生物多种多样 B.物种内生物适应性 C.适者生存 D.遗传变异

第七章 染色体变异

第七章染色体变异[关闭窗口] 本章习题 1.解释下列名词: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假显性、重复、顺接重复、反接重复、基因的剂量效应、基因的位置效应、倒位、臂内倒位、臂间倒位、易位、相互易位、染色体组、单倍体、一倍体、二倍体、整倍体、非整倍体、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同源联会、异源联会、超倍体、亚倍体、单体、缺体、双体、三体、四体。 2.植株是显性AA纯合体,用隐性aa纯合体的花粉给它授粉杂交,在500株F1中,有2株表现为aa。如何证明和解释这个杂交结果? 3.玉米植株是第9染色体的缺失杂合体,同时也是Cc杂合体,糊粉层有色基因C在缺失染色体上,与C等位的无色基因c在正常染色体上。玉米的缺失染色体一般是不能通过花粉而遗传的。在一次以该缺失杂合体植株为父本与正常的cc 纯合体为母本的杂交中,10%的杂交子粒是有色的。试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某个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有所不同,一个是12·34567,另一个是12·36547("· "代表着丝粒)。试解释以下三个问题: ⑴.这一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是怎样联会的? ⑵.倘若在减数分裂时,5与6之间发生一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⑶.倘若在减数分裂时,着丝粒与3之间和5与6之间各发生一次交换,但两次交换涉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试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5.某生物有3个不同的变种,各变种的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分别为:ABCDEFGHIJ、ABCHGFIDEJ、ABCHGFEDIJ。试论述这3个变种的进化关系。 6.假设某植物的两个种都有4对染色体:以甲种与乙种杂交得F1,问F1植株的各个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是怎样联会的?绘图表示联会形象。 甲种乙种 7.玉米第6染色体的一个易位点(T)距离黄胚乳基因(Y)较近,T与Y之间的重组率为20%。以黄胚乳的易位纯合体与正常的白胚乳纯系(yy)杂交,试解答以下问题: ⑴.F1和白胚乳纯系分别产生哪些有效配子?图解分析。

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改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习题及答案 1.植株是显性AA纯合体,用隐性aa纯合体的花粉给它授粉杂交,在500株F1中,有2株表现为aa。如何证明和解释这个杂交结果? 答:这有可能是显性AA株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A 基因的染色体发生断裂,丢失了具有A基因的染色体片断,与带有a基因的花粉授粉后,F1缺失杂合体植株会表现出a基因性状的假显性现象。可用以下方法加以证明:⑴.细胞学方法鉴定:①. 缺失圈;②. 非姐妹染色单体不等长。 ⑵.育性:花粉对缺失敏感,故该植株的花粉常常高度不育。 ⑶.杂交法:用该隐性性状植株与显性纯合株回交,回交植株的自交后代6显性:1隐性。 2.玉米植株是第9染色体的缺失杂合体,同时也是Cc杂合体,糊粉层有色基因C在缺失染色体上,与C等位的无色基因c在正常染色体上。玉米的缺失染色体一般是不能通过花粉而遗传的。在一次以该缺失杂合体植株为父本与正常的cc纯合体为母本的杂交中,10%的杂交子粒是有色的。试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这可能是Cc缺失杂合体在产生配子时,带有C基因的缺失染色体与正常的带有c基因的染色体发生了交换,其交换值为10%,从而产生带有10%C基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它与带有c基因的雌配子授粉后,其杂交子粒是有色的。 3.某个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有所不同,一个是12·34567,另一个是12·36547("· "代表着丝粒)。试解释以下三个问题: ⑴.这一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是怎样联会的? ⑵.倘若在减数分裂时,5与6之间发生一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⑶.倘若在减数分裂时,着丝粒与3之间和5与6之间各发生一次交换,但两次交换涉及的非姐妹染色胆体不同,试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答:如下图说示。 *为败育孢子。 4.某生物有3个不同的变种,各变种的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分别为:ABCDEFGHIJ、ABCHGFIDEJ、ABCHGFEDIJ。试论述这3个变种的进化关系。

染色体变异 进化梳理

变异与进化知识梳理 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但不一定都能传给后代。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⑴症状 ⑵病因基因中的碱基替换 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 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 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基因数目未变。基因突变,性状不一定改变(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几种密码子决定,突变的隐性基因在杂合子中不表现);基因突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如皮肤细胞),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给后代的概率较低,而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通过配子传给后代的概率较高。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1、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 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 ⑴诱发突变(外因)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 ⑵自然突变(内因) 2、基因突变的特点 ⑴普遍性⑵随机性⑶不定向性⑷低频性⑸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变的时间 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4.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进化的原始材料 三、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的概念 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基因重组的类型 交叉互换(四分体时期) 3.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四分体时期) 4.基因重组的意义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猫叫综合征) 概念缺失 2、变异类型重复 倒位 易位 注: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所以属于染色体变异。而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为基因重组。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染色体组的概念及特点 2.常见的一些关于单倍体与多倍体的问题 变异与育种的联系单倍体、一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1)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体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的一半。 (2)一倍体则指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植株弱小,高度不育。少见。 (3)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较为常见。 (4)多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茎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含量高。植物中很常见,如马铃薯是四倍体、香蕉是三倍体。 (5)它们之间的联系 雌性配子二倍体 单倍体合子生物体 雄性配子多倍体 特别提醒: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染色体变异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教材从“猫叫综合征”讲起,介绍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之后安排了“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选做)”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并学习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的方法。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其中后一类变异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是教材重点介绍的内容。 4.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分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而得出。然后,根据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不同,区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几种主要类型---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重点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最后教材用小字讲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5.本小节可以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识记);(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识记)。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实施方案:通过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多媒体教具(教室安装方可使用),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抓住关键,学会知识。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2.突破策略:通过生殖细胞中的两套不同的染色体,引导学生从全部染色体的许多特征中抓住共同的关键特征。结合教具及具体实例,搞清难点所在。突破难点,理清思路。 六、教具准备:1.果蝇的精子与卵细胞图;2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结构挂图;3·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 七、学法指导:本节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与学生谈话,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出应得的结论。 八、课时安排:2课时 ----------------------------------------------------------------------------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程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