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 格式:ppt
- 大小:6.41 MB
- 文档页数:3
测验的标准化实施步骤引言在教育和评估领域中,测验是一种常见的评估工具。
为了确保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比性,标准化实施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测验的标准化实施步骤,帮助教育工作者和评估专家在设计和实施测验时达到理想的结果。
步骤一:明确测验目标在开始设计和实施测验之前,需要明确测验的目标。
明确定义测验的目标可以帮助设计者更好地选择适当的测验形式、内容和评分标准。
测验的目标可能涉及到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设计者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明确目标。
使用列点方式,明确测验目标可以有以下步骤: - 确定测验的专业领域和教育级别; - 界定测验的具体目标,例如测试知识、技能还是态度; - 考虑测验结果的使用方式和目标。
步骤二:制定测验内容和结构基于测验目标,制定测验的具体内容和结构是一个关键步骤。
根据测验的目标和要求,设计者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的测验,如选择题、问答题、实践任务等,并确定每个题目的分值和难易程度。
制定测验内容和结构的具体步骤包括: - 设计测验的题目数量和分值分布; - 编写测验题目和选项,确保题目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 考虑测验题目的难度分布,保证涵盖到不同程度的学生; - 设置合理的时间限制,确保测验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步骤三:编制和修订测验材料编制和修订测验材料是确保测验的质量和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步骤中,设计者需要根据制定的测验内容和结构编写测验材料,并进行反复修订,确保测验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编制和修订测验材料的步骤包括: - 编写测验题目和选项,确保语言准确、简明; - 对测验材料进行语法和逻辑性检查,避免歧义和错误; - 进行试题的初步试用和修订,删减或修改不合适的试题。
步骤四:进行标准化实施在测验实施过程中,确保标准化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标准化实施可以帮助消除不同试卷之间的差异,确保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进行标准化实施时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设置相同的考试环境,包括考试时间、考场、器材等; - 确保考生遵守考试纪律,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 使用标准的考生指导说明,确保考生对考试流程和要求有清晰的了解; - 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和密度,避免考试时间过长或过短。
《教育学(一)》第十一章教育测验与评价考点61 教育测验的概念、功能和类型(★三级知识点,选择)1.测验的相关概念:(1)测量。
测量是给事物的某种属性给定数值的过程,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
测量不包含定性说明,也不对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测量局限于对学生的定量描述。
(2)测验。
测验是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发展指标的数量化测定,包括编制试题、施测、评分到报告成绩的全过程。
在教育领域,测验只是测量的一种形式,主要用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特点。
测验则回答了“做得怎么样”的问题,包含了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和评判。
(3)考试。
规范的考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例如期中、期末考试。
(4)评价。
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包含定性描述或价值判断,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
测量结果能够给评价提供依据,但评价还可借助其他非测量工具,如观察、访问、查阅文件等。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2.测验的相关功能(4点):(1)激励功能。
测验会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动力,激励大家取得好成绩。
测验还增强了学生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使他们可在毕业后更快适应竞争环境。
(2)诊断功能。
诊断性测验主要考查两个方面:一是看学习准备情况,即可否满足学习某种新知识的需要;二是看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反馈信息,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
(3)区分和选拔功能。
测验能够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成多个等级,为选拔提供了依据,使选拔更为公平可靠。
升学考试就体现了测验的选拔功能,如高考。
(4)评定功能。
总结性的测验能够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预测学生的学习潜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学质量。
3.测验的类型:依划分标准的不同,测验可分成不同的类型:(1)根据不同的测验目的,可分成: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①安置性测验:安置性测验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
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常常要进行摸底测验,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新内容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在进行乘法运算之前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乘法口诀表。
《教育测量与评价》复习资料教育测量与评价第⼀章教育测评概述第⼀节教育测量概述⼀、什么是测量(⼀)测量的定义⼀般认为,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分派数字。
具体来说,是指根据⼀定的法则和程序,对事物或现象在数量上的规定性加以描述和确定的过程。
这⾥包含了测量应有的三个特性:1、法则。
2、事物。
3、数字。
(⼆)测量的三要素1、单位。
2、参照点。
3、量表。
⼆、什么是教育测量(⼀)教育测量的定义教育测量是根据测量学的原理和⽅法对教育现象及其属性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教育测量的特点1、测量结果的间接性。
2、度量单位的相对性。
3、测量对象的复杂性。
4、测量⽬的的针对性。
第⼆节教育评价概述⼀、什么是评价评价就是根据某种价值观对事物及其属性进⾏判断、衡量,或者说是衡量、判断⼈或事物的价值。
⼆、什么是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根据⼀定的价值观或价值标准,运⽤可⾏的科学⼿段(包括测量或⾮测量),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价值判断,从⽽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三、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关系测量是依据⼀定的法则和程序,对事物或现象在数量上的规定性加以描述和确定的过程;评价是泛指根据⼀定的观念和标准衡量、判断⼈物或事物的价值。
测量的结果只有通过评价的解释才能揭⽰其实际意义。
测量是依据,评价是测量的具体体现。
测量关⼼的是数量的多少,评价关⼼的是价值的⾼低;测量是纯客观的,评价带有主观性;测量是⼀种单⼀的活动,评价则是⼀种综合的活动。
教育测量就是借助⼀定的⼯具,给教育现象赋值,来获取评价对象数量的⽅法。
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获得数据资料的重要⼿段。
教育测量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价值判断的基本数量事实,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是教育测量过程的延续,是对教育测量结果的解释与应⽤。
值得指出的是,教育评价并⾮⼀定以教育测量为基础,有时教育评价和教育测量是同义词。
⽐如,当教师对学⽣的成绩进⾏测验时,可以说是测量学⽣的成绩或评价学⽣的成绩。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主要研究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和教育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本课程致力于帮助面向中职师资的技术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生成为未来优秀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协助其掌握所必备的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和教育统计的全面知识、技能,进而有效提升其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管理能力。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体现在学习者的四大收获上:1.让学习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教育测量、教育评价以及教育统计的相关知识,构建完备的知识谱系。
2.让学习者能够在教育测量以及评价实践中使用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基本的测量与统计结果处理。
3.掌握编制测验的基本程序和原则,能够编制质量较高的测验,能对测验的题目进行难度、区分度分析,并学会评价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4.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先进的评价理念,应用先进的评价技术;能够有效进行课堂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以及能够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教学内容与授课安排本课程教学按照“模块+项目”的形式划分,共分为6大模块,其中理论模块5个,综合实践模块1个。
课程的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图1 课程模块结构本课程共有教学项目18个,每个项目设计3学时,合计54学时。
课程采用团队教学的方式,课程总负责人担任课程讲授的核心内容,并且所担任的课时数不少于总课时数的1/3。
根据课程团队的专长与分工,课程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表1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基于课程本身“项目主题式”的设计,以及本课程面向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进行采用“一师主讲,一师参与”的原则和特点,以共同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具体的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表2 主讲教师安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本课程的重点主要有:从模块来讲,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模块四是本课程的重点。
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