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4
第2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体系架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构造地貌(背斜谷、向斜山、断块山等)、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裂谷、海岭、海岸山脉、岛弧、海沟。
[基本原理]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
课时26地质构造与地貌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1.褶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2)类型背斜向斜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早期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倒置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2.断层(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类型:有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两种。
(3)地貌①上升岩块:块状山或高地。
②下降岩块:谷地或低地。
③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思考断层和断裂有何区别?答案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仅为断裂,不能算作断层。
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②问构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2)具体方法方法及图示判读事例看新老关系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看岩层弯曲没有说明岩层新老关系的情况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地貌为谷地。
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看相关数据地点海拔(米) 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A 450 170B 520 140C 450 160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减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地理中的地质与地貌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人类活动的学科,包含了许多分支领域。
其中,地质与地貌是地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地质学关注地球内部结构、岩层和地壳运动等,而地貌学则研究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理中的地质与地貌。
一、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面造成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地质学家通过对岩石、矿物、岩层等地质要素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变动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岩石与矿物学岩石与矿物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岩石和矿物的成分、构造和性质,通过对其特征的分析判断地下岩层的变化情况。
1.2 岩层与地层学岩层与地层学研究岩层地层的分布、演化历史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研究,可以推测古生物的演化过程和古地理环境的变化。
1.3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构造特征、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运动等现象。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观察和研究,可以理解地壳运动的机制和地震的发生规律。
1.4 沉积地质学沉积地质学研究沉积作用的过程与特征,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界中的沉积过程和沉积物的形成。
二、地质现象对地貌的影响地质现象是地形地貌形成的基础,不同的地质过程会造成不同的地形特征。
常见的地质现象有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
2.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地质演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包括构造抬升、地壳变形和断裂错动等。
地壳运动导致的地形变化包括山脉的抬升、地表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
2.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表面物质和能量向地表释放的一种现象。
火山形成的火山喷发物质在地表堆积形成火山锥体,而喷发物质的不同特性会影响火山的形态。
2.3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会引起地壳的震动和位移。
地震活动可以导致地表的地貌改变,如断层和岩石的破裂等。
三、地貌的分类与形成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和地形特征,地形是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岩石圈第10专题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解析卷)【基础自检】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质构造是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2.地质构造的类型结合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表。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图中A表示,B表示。
从防水角度考虑,背斜处还适宜修建。
(2) 向斜是良好的储构造,常有“自流井”分布。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层,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
(3)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应回避,以免诱发、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答案:1. 地壳运动2.(1) 背斜老新谷地向斜新老山岭山岭谷地3. (1) 石油天然气隧道(2) 水(3) 断层地震【重难突破】一、地质构造类型与判别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两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易错提醒】1.背斜成谷,向斜成岭的地形倒置现象不是普遍规律,一般情况下背斜多为山地,向斜多为谷地。
只有当经过很长时间的外力作用以后,背斜顶部由于受到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从而成为谷地;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从而形成山岭。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区别: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千万不能根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生产、生活(1) 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成泉的地方。
(2) 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煤、铁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背斜顶部矿产层易被侵蚀。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较轻分布于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 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选址——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避开向斜部位,大多选择在背斜或背斜与向斜之间,因为向斜处易积水。
关键能力·融会贯通能力1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2018·江苏高考改编)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
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读图回答(1)~(3)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3)关于甲、乙两地之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良好的储油构造B.良好的储水构造C.适宜工程隧道建设D.有色金属矿丰富【解析】(1)选A,(2)选A,(3)选B。
第(1)题,从图中甲、乙之间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的数值可知,甲、乙之间为山地;从材料中P、C岩层的新老顺序,可知甲、乙之间岩层分布状况是老-新-老,呈现为向斜的分布特征,为向斜山;符合上述要求的向斜山为A项。
第(2)题,丙处垂直向下钻探取芯,可能获取到比丙处D岩层更老的岩层S1和S2,即志留系岩层。
第(3)题,甲、乙两地之间是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背斜处适宜工程隧道建设;有色金属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而图中没有信息显示该处岩浆活动强烈。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 突破1 A.背斜岩层新老关系B.向斜岩层新老关系C.未受外力侵蚀地貌D.受外力侵蚀地貌(2) 突破1 A.岩层形态的变化B.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C.岩层新老关系的垂直变化D.岩层新老关系的水平变化(3) 突破2 A.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B.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C.背斜适宜工程隧道建设D.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答案:(1)BD (2)C (3)B【备用真题】(2016·北京高考)右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解析】选D。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是地下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受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山顶变平,随着岩石圈的下降,山顶部没入水下,进一步受海水的侵蚀变得更为平坦。
地理地质构造分析概述:地理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和土壤产生的分布、形态和变动的规律性的总体,它关系到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地貌和矿产资源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地理地质构造的分析,深入探讨其对地球表面景观形成和地质现象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地理地质构造的分类1.1 构造分类地理地质构造按照时间、形态、性质和地域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时间为基准,可以将地质构造分为构造古老、构造稳定和构造活动等类型。
以地域范围为基准,可以将地质构造分为大地构造、区域构造和局部构造等类型。
本节将详细介绍各类地理地质构造的特征和分布情况。
1.2 构造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地质构造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貌和地势上。
不同的构造类型在长期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单位,如山脉、高原、低地、河流等。
本节将具体介绍各类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形成的影响机制。
第二章:地理地质构造与地震2.1 地质构造的地震背景地质构造与地震有密切的关联,特定的构造环境容易引发地震。
本节将介绍地质构造对地震发生的影响以及构造背景下的地震活动特点。
2.2 构造应力与地震断裂地震是地壳运动导致的断裂释放能量的结果。
地质构造的应力分布直接决定了地震断裂的形成和发展,本节将详细探讨构造应力与地震断裂的关系。
第三章:地理地质构造与火山活动3.1 构造背景下的火山活动地质构造与火山活动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构造活跃的区域,火山活动频繁且剧烈。
本节将介绍地质构造与火山活动的关系及构造对火山喷发的影响。
3.2 火山形成机制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向外释放的结果,地质构造直接影响了火山的分布和形态。
本节将探讨不同构造背景下火山的形成机制及其特点。
第四章:地理地质构造与地质资源4.1 矿产资源与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的构造环境下,矿产资源有着差异化特征。
本节将详细介绍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影响机理和地质找矿的重要性。
4.2 油气资源与地质构造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地形与地貌:定义、差异及混淆原因解析一、引言在地理学中,地形和地貌是两个经常被混淆的概念。
尽管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本文将通过定义、差异和混淆原因三个部分来帮助读者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二、地形与地貌的定义1.地形(Topography)地形是指地球表面上的起伏形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高原等。
它主要关注的是地表形态的特征,如高度、坡度、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地形通常是由地质构造、气候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
2.地貌(Landform)地貌是指地表外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形态,包括流水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火山地貌等。
它关注的是形成地貌的外部因素,如水流、冰川、风、火山活动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塑造地表形态。
三、地形与地貌的差异1.形成因素不同地形主要是由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而地貌主要是由外部物理或化学因素(如水流、冰川、风、火山活动等)的作用形成的。
2.表现形式不同地形表现为地表起伏形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高原等,而地貌则表现为各种形态,如流水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火山地貌等。
3.研究重点不同地形研究关注地表形态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它们与地质构造、气候等的关系,而地貌研究则关注形成地貌的外部因素和它们如何塑造地表形态。
四、混淆原因解析1.语言表述不准确在中文中,“地形”和“地貌”两个词的表述有时不够准确,导致人们容易混淆它们的含义。
例如,“地形”一词有时被用来泛指地表形态,包括地貌在内。
这就导致一些非专业人士误以为“地形”和“地貌”是同一个概念。
2.学科交叉性地形和地貌都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而地理学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
在不同的领域中,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和解释也可能存在差异,这容易导致混淆。
3.语境理解问题在不同的语境中,“地形”和“地貌”两个词的含义也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军事学中,“地形”通常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态,而在地貌学中,“地貌”则更强调形成地貌的外部因素和它们如何塑造地表形态。
地理地形地貌分析教案主题:地理地形地貌分析引言地理地形地貌分析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了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揭示了地球表层的结构和演化过程。
本节课将以中国的地形地貌为例,通过分析山脉、平原、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让学生了解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深入探讨形成地形和地貌的原因。
第一部分:地形地貌简介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是地球地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情况,地貌则是地球表面地形的总体形态。
地形地貌的特征和分类体系将在本课中进行详细介绍。
第二部分:山脉与高原地貌山脉是由连续的山峰和山谷组成的地形地貌,主要由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活动造成。
本节将以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为例,解析山脉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演化a) 地壳运动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b) 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壳运动特点和原因c) 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貌特征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a) 高原的地貌定义和特点b)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和地貌演化c) 青藏高原对气候、生态和人类经济的影响第三部分:平原地貌和河流地貌平原是地球表面较为平坦的地区,河流地貌则是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结果。
本节将以中国的华北平原和长江流域为例,介绍平原地貌和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1. 华北平原的形成与演化a) 平原的地貌特点和分类方式b) 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c) 华北平原对农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2. 长江流域的形成与演化a) 常见的河流地貌类型和特征b) 长江流域的地貌演化过程和原因c) 长江流域对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第四部分:其他地形地貌除了山脉、高原、平原和河流,地球上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地形地貌。
本节将介绍几种典型的地形地貌,展示地貌多样性和地球表面的复杂性。
1. 湖泊地貌和海洋地貌a) 湖泊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分类b) 北京周边的湖泊地貌案例研究c) 海洋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2. 沙漠地貌和冰川地貌a) 沙漠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定义和特征b) 中国的沙漠地貌和冰川地貌案例研究c) 沙漠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结论地形地貌分析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认识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也可以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地理中的地貌和地质构造地球是整个宇宙中最尤为特殊的一个具有生命的星球。
它的表面覆盖着各种各样特殊的地形和构造,这些不仅让人们得以休闲和度假,更为重要的是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分析和研究。
因此,本文将介绍地理中的地貌和地质构造。
一、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地形特征的总和,地形地貌是地壳内作用和地表运动的结果,造成了各种特殊的形态和特征,例如:山脉、河流、湖泊、峡谷、洞穴、冰帽、草原、沙漠、海岸等等。
其中最明显和最著名的就是山脉。
山脉是地球表面地质运动的结果,它们通常是由大型板块碰撞,变形,断裂和隆起而形成的。
许多著名的山脉都在海岸线周边,例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等等。
此外,河流和湖泊也是地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由水的冲击,侵蚀和堆积形成的。
比如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等等都很有名。
最后,海岸也是地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浪的侵蚀和泥沙的积聚,海岸线会出现各种风景异卉,例如白沙滩、礁石、沙丘、峭壁等等。
二、地质地质是指地球下部分的物质构造和运动规律构成,也就是地球的内中外部分,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地壳、花岗岩层和地球的金属核心。
作为地理的组成部分,地质对人类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举个例子,地质成因的地热能被用来发电和提供热水供应;地质原因导致了地震和火山喷发,但是同时也为土地的肥力和天然资源的储藏提供了必备条件。
此外,地质还能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和地球表面的地形变迁,这些可以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研究提供支持和指导。
总结综上所述,地貌和地质在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反应了地球自然演化的过程和变化,揭示了地球自然环境的丰富多样性。
根据对地貌和地质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人类能够更好地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保障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
考点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拓展提升】图尔卡纳湖(下图)位于肯尼亚北部,是东非大裂谷干旱沙漠地区的内陆湖。
甲地是一处全年都能提供发电条件的“风洞”,风能资源丰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尔卡纳湖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火山口湖B.盐度南高北低C.深度北深南浅D.盐度逐年降低2.甲地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①狭管效应显著①距离冬季风源地近①常年受东北信风控制①湖陆风显著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1.B 2.C【解析】1.由材料可知,图尔卡纳湖是东非大裂谷干旱沙漠地区的内陆湖,属于断陷构造湖,A错误;湖泊北部由唯一的长年支流奥莫河注入湖泊,淡水注入,湖无出口,因此,盐度南高北低,B正确;北部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沉积,湖泊深度北浅南深,C错误;属于内陆湖,盐分不断累积,盐度逐年增大,D错误。
故选B。
2.甲地两侧等高线密集,甲地等高线稀疏,位于两山地之间,狭管效应显著,①正确;位于赤道附近,没有冬季风影响,①错误;湖泊位于东非高原,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封闭,湖盆除北部外,气候炎热干旱,东北信风影响不到,①错误;湖泊水面狭窄,湖泊东西两岸湖盆宽阔,湖陆风显著,风能资源丰富,①正确。
故选C。
阿塔巴斯卡瀑布位于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阿塔巴斯卡河上。
每年夏季有大量的冰雪融水注入阿塔巴斯卡河。
经过上万年的冲刷,河床上的石英砂岩被水流切割出25米深的峡谷,塑造出壮丽的瀑布奇观。
地形地貌形成与地质过程解析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它们是由多种地质过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本文中,我将全面解析地质过程对地形地貌形成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多个因素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地质过程。
地质过程包括构造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风化作用等。
构造运动主要指地壳的运动,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的隆起与沉陷等。
这些构造运动造成了地球表面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山脉、高原和盆地等各种地形特征。
地形地貌的形成还受到侵蚀作用的影响。
侵蚀作用是指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破坏和搬运的过程。
水的侵蚀作用包括河流侵蚀和海岸侵蚀,它们能够切割岩石并形成峡谷、峡湾和海蚀平台等地形特征。
风的侵蚀作用主要体现在沙漠地区,形成了沙丘和沙漠山脊等特征。
冰的侵蚀作用则主要发生在极地和高山地区,形成了冰川和冰碛地貌。
沉积作用也是地理地貌形成的重要过程。
当水流、冰川和风力减弱时,它们会搬运并沉积搬运物。
这些沉积物形成了各种地貌特征,如河流冲积平原、沙漠戈壁和冰碛平原等。
沉积作用还可以形成湖泊和河口三角洲等特殊地貌。
此外,海平面的变化也是形成各种沉积地貌的重要因素。
风化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在大气、水和植物等自然因素作用下的破坏和分解过程。
物理风化包括温度变化、震荡和冻融等作用,化学风化则是指岩石与水和气体发生反应,形成新的矿物质。
风化作用能够改变岩石的性质,加速侵蚀过程,形成独特的地貌特征,如喀斯特地貌和火山口地貌等。
总之,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地质过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造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风化作用等地质过程共同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
了解和分析这些地质过程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表面的演变史,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A基础练·等级考测试】时间:20分钟总分:40分[知识点1:地质构造与地貌。
知识点2: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知识点3: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B.流水作用C.外力作用D.内外力共同作用【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库区所在谷地是一个背斜谷,是岩层受张力作用被侵蚀而形成的。
第2题,该地区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所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知识点1]读某山地形成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4.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中所示不同的是( )A.庐山B.喜马拉雅山脉C.华山D.泰山【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山地M是由于中间岩层相对上升,两侧岩层相对下降而形成的,为断块山。
第4题,庐山、华山和泰山都属于断块山,喜马拉雅山脉属于褶皱山。
[知识点2]读部分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和①所处板块位置类似地区的地表形态多为( )A.山地B.平原C.裂谷D.盆地6.关于②③两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②地位于非洲板块B.③地位于印度洋板块C.②③两地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D.②③两地靠近海沟、裂谷,地壳不稳【答案】5.A 6.C [解析]第5题,①地位于两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多形成褶皱山。
第6题,②地位于美洲板块,③地位于非洲板块,②③之间为生长边界,两地之间距离会不断扩大;海沟属于消亡边界。
[知识点3]下图为甲、乙两地附近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甲、乙间计划修建一条公路。
一、教案名称: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教案二、课时安排:共5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掌握地壳的构造和运动规律。
2. 使学生了解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能够分析不同构造地貌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2. 地壳的构造和运动规律3. 构造地貌的形成和特点4. 不同构造地貌的实例分析5. 构造地貌在我国的分布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图像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模型和教具,直观地演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3. 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特点。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运用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1. 导入新课,展示地质构造的图像和视频资料。
2. 讲解地质构造的定义,介绍地壳的划分和构造单元。
3. 讲解地质构造的分类,包括皱褶和断层。
4.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地壳的构造和运动规律1. 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引入地壳的构造和运动规律。
2. 讲解地壳的构造,包括地壳的板块划分和板块运动。
3. 讲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包括板块碰撞、挤压和拉伸。
4.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构造地貌的形成和特点1. 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引入构造地貌的形成和特点。
2. 讲解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地壳运动、侵蚀和堆积。
3. 讲解构造地貌的特点,包括山脉、高原、盆地等。
4.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构造地貌的特点。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不同构造地貌的实例分析1. 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引入不同构造地貌的实例分析。
2. 分析山脉的形成和特点,包括褶皱山和断块山。
3. 分析高原的形成和特点,包括侵蚀高原和堆积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