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和地貌
- 格式:pptx
- 大小:5.09 MB
- 文档页数:10
地球的构造地质学与构造地貌地球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奇迹的行星,它拥有丰富多样的地貌和构造。
了解地球的构造地质学以及构造地貌是了解地球本身和地球演化过程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构造地质学和构造地貌,揭示地球内部的奥秘。
一、地球的构造地质学地球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
它可以分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岩石圈的构成。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主要由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
它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为30-70千米;海洋地壳相对较薄,平均厚度约为5-10千米。
地幔: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
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4%。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的温度较低,下地幔的温度较高。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核的温度约为5000-6000摄氏度,非常高。
2. 岩石圈的构成岩石圈是地壳和上地幔的组合,是地球上固态岩石的层。
地壳和上地幔是一个巨大的岩石圈板块系统,这些板块以不断移动、相互碰撞和分离的方式塑造着地球的地貌和构造。
二、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是由构造活动造成的。
它可以分为山地、高原、盆地、河谷和平原等不同类型。
1. 山地山地是由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构造隆起和抬升形成的。
山地通常具有较陡峭的山脚、陡峭的山坡和尖峰。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等,都是由板块碰撞和挤压形成的。
2. 高原高原是由地壳板块的持续隆起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高原通常位于山地之上,表面相对平坦,海拔较高。
例如,西藏高原就是由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引起的。
3. 盆地盆地是由地壳板块的相对下沉形成的,通常被周围的山地或高原所环绕。
盆地通常呈现出平坦或低洼的地形。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各个方面的学科,包括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等。
其中,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是地球科学中两个重要的部分,对了解地球的现状和历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层结构、地殻运动和相对位置变化的学科。
地球表面的地层可以分为岩石圈和上层地幔。
岩石圈是地球表面和海底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壳和海壳。
岩石圈的厚度在大陆上为30-50千米,海底上平均为5千米左右。
上层地幔在岩石圈之下,厚度约为300千米。
地质构造和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的地壳由20多个板块组成,在板块之间存在各种构造关系和作用,并决定着地球表面地貌、地震、火山喷发和岩浆运动等自然现象。
地球板块运动主要有三种类型:海底扩张、大陆向内缩和板块碰撞。
二、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指地球地表的形态和地貌图案,包括山脉、河流、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峡谷、沙漠等各种自然地形。
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它们主要是由地质构造和自然力量(如水、风、冰、火等)作用的结果。
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变化非常丰富,其中山脉是最引人注目的地形之一。
山脉是由两个板块碰撞或隆起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板块的边界或内部。
山脉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构造性山脉、火山性山脉和侵蚀性山脉。
构造性山脉是由板块碰撞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火山性山脉也称火山链,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冰岛火山带等;侵蚀性山脉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如美国大峡谷、中国张家界等。
除山脉外,河流也是地球地形地貌中重要的一部分。
河流是受降雨和融雪引起的地表径流形成的,它们切割并侵蚀地表,形成山谷、河谷等地形。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分别位于非洲、南美和亚洲。
平原是地球地貌中的大部分。
平原是指地球表面平坦的、高度低于周围环境的区域,通常在海拔100米以内。
平原是由多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如水流、细粒物质的沉积等。
地理中的地貌与地质构造教案主题:地理中的地貌与地质构造一、引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活动的科学,其中地貌与地质构造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而地质构造则是地球内部的结构与成分。
地理中的地貌与地质构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地壳,因此对于地理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至关重要。
二、地貌的形成与类型地貌是地球表面地形的形态特征,它是由地质构造和风、水、冰等外力作用长时间形成的。
地貌可以分为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不同类型。
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下面将逐一进行探讨。
1. 平原:平原是指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地面,它通常是经过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的,主要分为河流平原、冰川平原和海洋平原等类型。
河流平原主要是由河流的冲击和沉积形成的,而冰川平原则是由冰川作用造成的。
2. 山地:山地是由陆地上的地壳断层活动引起的地表隆起或地壳抬升而形成的高山地带。
山地分布广泛,有雪山、火山、折弯山和褶皱山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山地形成原因不同,如折弯山是地壳的挤压和折叠作用造成的。
3. 高原:高原是指台地或坡度较小的广大地区,海拔相对较高。
高原通常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如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
4. 盆地:盆地是一种类似于凹陷的地形,四周由山脉或高原环绕,一般地势相对较低。
盆地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有关,例如塔里木盆地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阿拉伯板块的相互作用结果。
5.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一种地形类型,地势相对较平缓,起伏不大。
丘陵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三、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关系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的结构与成分,通过地质构造的改变和运动,地表的地貌得以形成和演变。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构造地貌和断陷构造两类。
1.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指由地壳的构造变动所引起的地表形态。
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通常包括地壳的隆起、断层、抬升等活动。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课件(共34张ppt)(共34张PPT)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学习目标:1.通过太空泥模拟实验和图片观察,能辨别褶皱和断层,说出其形成过程、特征及形成的地貌;2.以鄂尔多斯市页岩气开发为例,说出褶皱和断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概念1:地质构造裸露地表的岩层倾斜弯曲断裂错开岩层的变形和变位褶皱断层概念2: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任务一:褶皱和断层的判读活动1:利用手中的太空泥,压成片,按顺序叠放,模拟水平岩层,思考水平岩层的新老关系?活动2:观察课本26页图2.13希腊克里特岛变形的岩层照片,模拟褶皱的形成过程,画出示意图,标注受力方向?指出背斜、向斜?说出褶皱的形成过程?活动3:观察制作的褶皱模拟图,思考在同一水平面上,背斜向斜的岩层新老关系有何不同?活动4:观察制作的褶皱模拟图,说出不受外力影响下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貌及原因?在外力长期作用下又会如何演变?任务一:褶皱和断层的判读褶皱定义: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形变”,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内力作用永久性什么是褶皱?褶皱是如何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向斜背斜(从形态上划分)向斜背斜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岩层向下弯曲部分背斜山、向斜谷长江巫峡向斜山、背斜谷→ 地形倒置四川省四姑娘山为什么会发生地形倒置?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外力长期作用容易被侵蚀成谷地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向斜山、背斜谷→ 地形倒置那么如何准确地判断背斜和向斜呢?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准确判断(中间较新,两翼较老)(中间较老,两翼较新)背斜向斜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总结:1、褶皱的判读(1)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水平方向上,中间老两翼新的是背斜,中间新两翼老的是向斜。
2、褶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内力作用:背斜成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成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地理中的地貌和地质构造地球是整个宇宙中最尤为特殊的一个具有生命的星球。
它的表面覆盖着各种各样特殊的地形和构造,这些不仅让人们得以休闲和度假,更为重要的是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分析和研究。
因此,本文将介绍地理中的地貌和地质构造。
一、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地形特征的总和,地形地貌是地壳内作用和地表运动的结果,造成了各种特殊的形态和特征,例如:山脉、河流、湖泊、峡谷、洞穴、冰帽、草原、沙漠、海岸等等。
其中最明显和最著名的就是山脉。
山脉是地球表面地质运动的结果,它们通常是由大型板块碰撞,变形,断裂和隆起而形成的。
许多著名的山脉都在海岸线周边,例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等等。
此外,河流和湖泊也是地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由水的冲击,侵蚀和堆积形成的。
比如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等等都很有名。
最后,海岸也是地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浪的侵蚀和泥沙的积聚,海岸线会出现各种风景异卉,例如白沙滩、礁石、沙丘、峭壁等等。
二、地质地质是指地球下部分的物质构造和运动规律构成,也就是地球的内中外部分,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地壳、花岗岩层和地球的金属核心。
作为地理的组成部分,地质对人类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举个例子,地质成因的地热能被用来发电和提供热水供应;地质原因导致了地震和火山喷发,但是同时也为土地的肥力和天然资源的储藏提供了必备条件。
此外,地质还能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和地球表面的地形变迁,这些可以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研究提供支持和指导。
总结综上所述,地貌和地质在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反应了地球自然演化的过程和变化,揭示了地球自然环境的丰富多样性。
根据对地貌和地质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人类能够更好地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保障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
第18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素养考查] 1.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及实例,掌握常见地质构造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其对地表形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板块分布图,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地理实践力:联系实际解释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考点一地质构造与地貌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1.褶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3)地貌褶皱类型岩层变化最初形成的地貌侵蚀后的地貌背斜一般向上拱起山岭谷地向斜一般向下弯曲谷地山岭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
(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2.地形倒置注意:“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为地形倒置,主要是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2.断层(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类型:有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两种。
(3)地貌①上升岩块:块状山或高地。
②下降岩块:谷地或低地。
③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断层和断裂的区别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岩层形态上判断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判断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移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地貌与地质构造第一节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中国地貌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的地貌单元常构成中国自然地域的分界线。
地形对水热状况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从而影响到自然景观在水平地域上的差异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地貌在自然区划低级单元划分,常成为主导因素。
分析起来,中国地貌轮廓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递减燕山运动以来,中国地貌发育的趋势是西部隆起,东部沉降。
特别是新生代喜山运动第二幕以来,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形成了一个以青藏高原为中心,藏北高原为核心的大山原,使中国位于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的东斜面上。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递减,并通过宽广的大陆架,把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大洋盆地连接起来。
早在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教授曾指出:中国地貌的显著特点是分成了几个巨大的台阶。
中国自西向东倾斜的地形面,由东、西两列山岭所分隔,形成三级阶梯,并具有明显的地势优越性(见表1~1)。
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以东,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和岛屿带,水深大多在200米以内。
这里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海洋鱼类种类繁多,是中国主要的海洋水产和海洋矿藏资源集中分布地区。
二、地貌复杂多样,类型齐全中国地貌具有形态各异、成因不同、类型齐全的特点。
形态地貌类型,全国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
其面积构成如表1~2。
上述五种地貌类型,是按地表起伏的形态分类的。
如果侧重于外营因力的成因方面,那么就有:由于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流水地貌;由于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由于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冰川地貌;由于风对地面的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风成地貌;由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地貌,以及湿热条件下形成的红层地貌等。
这些地貌(成因)类型在中国都有大面积分布(见表1~3)。
三、山地面积广,地势高差大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根据约略的统计,全国的山区(包括各级山地,多山的高原和丘陵)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左右。
考点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拓展提升】图尔卡纳湖(下图)位于肯尼亚北部,是东非大裂谷干旱沙漠地区的内陆湖。
甲地是一处全年都能提供发电条件的“风洞”,风能资源丰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尔卡纳湖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火山口湖B.盐度南高北低C.深度北深南浅D.盐度逐年降低2.甲地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①狭管效应显著①距离冬季风源地近①常年受东北信风控制①湖陆风显著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1.B 2.C【解析】1.由材料可知,图尔卡纳湖是东非大裂谷干旱沙漠地区的内陆湖,属于断陷构造湖,A错误;湖泊北部由唯一的长年支流奥莫河注入湖泊,淡水注入,湖无出口,因此,盐度南高北低,B正确;北部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沉积,湖泊深度北浅南深,C错误;属于内陆湖,盐分不断累积,盐度逐年增大,D错误。
故选B。
2.甲地两侧等高线密集,甲地等高线稀疏,位于两山地之间,狭管效应显著,①正确;位于赤道附近,没有冬季风影响,①错误;湖泊位于东非高原,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封闭,湖盆除北部外,气候炎热干旱,东北信风影响不到,①错误;湖泊水面狭窄,湖泊东西两岸湖盆宽阔,湖陆风显著,风能资源丰富,①正确。
故选C。
阿塔巴斯卡瀑布位于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阿塔巴斯卡河上。
每年夏季有大量的冰雪融水注入阿塔巴斯卡河。
经过上万年的冲刷,河床上的石英砂岩被水流切割出25米深的峡谷,塑造出壮丽的瀑布奇观。
考点8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
褶皱、断层的判断方法及构造地貌常见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式.列表图示如下: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向斜背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1)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可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地质构造,如下图中①为背斜,②为向斜。
(2)当岩层形态不完整时,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最科学的依据。
例如,下面四幅图中A、C为背斜,B、D为向斜。
2.断层的判断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
完成(1)~(2)题。
地层新老关系地层代号观测点坐标新↓老C(31°38′13″N,117°50′12″E)(31°37′54″N,117°50′59″E) D(31°38′10″N,117°50′19″E)(31°37′57″N,117°50′52″E)S(31°38′05″N,117°50′32″E)(31°38′01″N,117°50′43″E)(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A.南北方向B.东西方向C.西北—东南方向D.东北—西南方向(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答案】(1)D (2)C【易错剖析】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地理地球的结构与地貌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多个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并且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结构和地貌,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层。
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深处,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由固态铁和镍构成。
地核的运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这是地球与其他行星不同的重要特征。
地球核的上方是地幔,地幔是由固态的岩石和矿物质组成的,它占据了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地幔的上层是软流圈,地球板块的运动正是在软流圈的作用下发生的。
地幔的高温和压力条件对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壳的形成和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外层是地壳,地壳是地球最薄的一层,它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陆地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而海洋地壳则主要由镁铁质岩石构成。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它们的运动和碰撞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二、地球的地质构造地球的地质构造是由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组成的。
内部构造主要指的是地球的板块构造,即地球表面上的巨大板块。
地球板块有三种运动状态:边缘发散、边缘碰撞和边缘滑移。
这些运动产生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外部构造则包括地球表面的山脉、平原、高原、盆地、河流等地貌特征。
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的碰撞和隆起形成的,而平原则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高原是由抬升或侵蚀作用形成的,盆地则是由地壳下沉形成的。
河流则是地壳表面水文循环的产物。
三、地球的地貌特征地球的地貌特征丰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山脉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地貌特征之一,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高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例如青藏高原和巴西高原。
平原是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广泛分布于大陆板块。
河流是地壳上的水流,它们通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貌。
湖泊是地壳上积水形成的,它们既是地球的天然水源,也是美丽的风景胜地。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地貌特征,它们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