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褶皱、断层)
- 格式:ppt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29
第2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体系架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构造地貌(背斜谷、向斜山、断块山等)、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裂谷、海岭、海岸山脉、岛弧、海沟。
[基本原理]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
课时26地质构造与地貌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1.褶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2)类型背斜向斜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早期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倒置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2.断层(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类型:有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两种。
(3)地貌①上升岩块:块状山或高地。
②下降岩块:谷地或低地。
③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思考断层和断裂有何区别?答案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仅为断裂,不能算作断层。
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②问构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2)具体方法方法及图示判读事例看新老关系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看岩层弯曲没有说明岩层新老关系的情况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地貌为谷地。
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看相关数据地点海拔(米) 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A 450 170B 520 140C 450 160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减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和地层在地球内部力学作用下的形成和变动过程。
根据地质构造的不同形式和机制,可以将其分类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 折叠构造:折叠构造是指地层在挤压力和水平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和折叠的现象。
这种构造形式常见于造山带,并形成了褶皱山脉、褶皱高地和褶皱盆地等地貌。
2. 断层构造:断层构造是指在地层中存在的断层面上,由于竖直或近竖直方向的应力引起的岩层断裂。
断层可以是沿着一条线性断裂面,也可以是由多条平行断裂面组成的断层带。
断层构造会导致地壳的垂直位移,形成断崖、地震和断裂盆地等地貌特征。
3. 地塌构造:地塌构造通常是由于地下溶洞或岩层中的岩溶作用引起。
当溶洞或溶蚀空洞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地表会因为岩层崩塌而产生坑陷、地表塌陷或者凹陷等地貌特征。
4. 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是由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造成的地壳形变。
火山构造包括火山口、熔岩台地、火山锥等地貌特征,以及由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岩组成的地层。
5. 构造溃塌:构造溃塌是指处于应力状态下的地层或岩石发生破坏和塌陷。
这种构造形式常见于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产生的地貌特征包括塌陷陷落坑、构造滑坡和断层溃塌等。
这些分类只是地质构造的一部分,实际上地质构造的形式多种多样,常常是多种构造因素的复合作用。
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和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基础与构造地貌一、地质构造在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下,引起岩石圈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会使岩层发生变位或变形。
岩层的变位、变形的空间分布状态即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内力作用类型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
其中构造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最终趋势是使地表产生巨大的起伏,并形成大型的褶皱和断裂等构造;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型的隆起和坳陷产生海侵和海退现象。
庐山地处扬子地块与大别山地块交接带的边缘地带,各地质时期都有较大的构造活动性,岩浆活动强烈,混合岩化明显。
构造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东构造,前两者比较发育。
1.褶皱构造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力,岩层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而连续性未遭到破坏的波状弯曲状态称为褶皱,根据褶曲的外形可将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式。
背斜中部岩层向上弯曲;向斜中部岩层向下弯曲。
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庐山山体北部,褶皱轴线呈华夏系特征。
1)背斜大月山背斜—大月山为北部的主干,为一构造穹起的背斜,其轴线自东北向西南。
枢纽分别向西南与东北倾伏,趋向两端则背斜窄而低矮,其中西南在芦林湖附近隐没。
虎背岭—大马颈向斜:东北—西南向延伸五老峰背斜—东北—西南向。
其东北端被温泉断裂断开。
2)向斜大月山背斜两侧,各有一向斜。
西北侧的向斜由东谷—莲花谷—王家坡分段组成。
东谷向斜西南处倾伏于石门涧谷地。
莲花谷向东北倾伏至于王家坡谷地,且东北角为亚扭性断裂所切,而失去其连续性,高悬于王家坡谷地之上。
王家坡向斜起于莲花谷谷口。
东南侧的向斜为青莲寺向斜,起于五老峰山门处,越向东北越低,止于三叠泉。
上面的褶皱共同组成庐山复式褶皱。
2.断裂构造岩层受内力作用,当应力达到或者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发生破坏。
岩层破裂后,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者,称为断层。
无位移或位移不明显者称为节理。
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岩层或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盘。
【转】地质构造常识(节理、劈理、断层、褶皱)一、节理(一)基本概念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
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
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 型剪节理。
它具有以下特征:剪节理的裂口是闭合的,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常见有滑动擦痕和磨光镜面;剪节理的产状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可延伸很远;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剪节理常切砾石、砂粒、结核和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成带出现。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课件(共34张ppt)(共34张PPT)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学习目标:1.通过太空泥模拟实验和图片观察,能辨别褶皱和断层,说出其形成过程、特征及形成的地貌;2.以鄂尔多斯市页岩气开发为例,说出褶皱和断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概念1:地质构造裸露地表的岩层倾斜弯曲断裂错开岩层的变形和变位褶皱断层概念2: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任务一:褶皱和断层的判读活动1:利用手中的太空泥,压成片,按顺序叠放,模拟水平岩层,思考水平岩层的新老关系?活动2:观察课本26页图2.13希腊克里特岛变形的岩层照片,模拟褶皱的形成过程,画出示意图,标注受力方向?指出背斜、向斜?说出褶皱的形成过程?活动3:观察制作的褶皱模拟图,思考在同一水平面上,背斜向斜的岩层新老关系有何不同?活动4:观察制作的褶皱模拟图,说出不受外力影响下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貌及原因?在外力长期作用下又会如何演变?任务一:褶皱和断层的判读褶皱定义: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形变”,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内力作用永久性什么是褶皱?褶皱是如何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向斜背斜(从形态上划分)向斜背斜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岩层向下弯曲部分背斜山、向斜谷长江巫峡向斜山、背斜谷→ 地形倒置四川省四姑娘山为什么会发生地形倒置?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外力长期作用容易被侵蚀成谷地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向斜山、背斜谷→ 地形倒置那么如何准确地判断背斜和向斜呢?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准确判断(中间较新,两翼较老)(中间较老,两翼较新)背斜向斜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总结:1、褶皱的判读(1)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水平方向上,中间老两翼新的是背斜,中间新两翼老的是向斜。
2、褶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内力作用:背斜成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成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地质作用与变质作用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三种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区别沉积物与沉积作用冰碛与冰蚀之间有何不同?在地理综合题解题时,有很多人因概念不清而导致书写错误。
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是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果不能清晰的分辨,怎么丢分的还不知道。
这里给出了区别的方法,希望以对大家有用。
1.地质作用与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
2.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而地壳运动又常被称为构造运动,按其性质和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属于内力作用中的一种。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图中地质构造:褶皱而构造地貌:褶皱山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等,如褶皱、断层等。
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断块山、背斜谷等。
通过构造地貌可以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变化4.三种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区别5.沉积物与沉积作用只有沉积物在地势低洼出,有沉积环境经过漫长地质年代,才能固结成岩-----沉积岩(多数在地表,也可能在海洋)。
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可以到地球内部,在岩浆喷出过程中,沉积岩受到岩浆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
或沉积岩重熔再生成新的岩浆。
判断abcdeA喷出岩b岩浆c侵入岩d变质岩e沉积岩6.冰碛湖与冰蚀湖冰碛湖与冰蚀湖都是由冰川作用而形成的湖泊,属于外力作用形成。
加拿大、西伯利亚、冰岛、格陵兰,甚至包括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南部这些地方的很多湖,都是冰川湖(高纬度)。
著名冰川湖有的中国天山天池、北美的五大湖等。
由冰川侵蚀产生的湖泊称之为冰蚀湖。
比如上图为典型的冰蚀湖,有明显的冰川刨蚀的痕迹。
冰川携带的冰碛物由于冰川消退而在地势较低洼的地方留下来,这些冰碛物围成一圈存住了水,这种由冰碛物形成的湖称之为冰碛湖。
上图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堆碛物。
冰川对沉积物没有分选性,颗粒大的与颗粒小的混杂在一起。
考点8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
褶皱、断层的判断方法及构造地貌常见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式.列表图示如下: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向斜背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1)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可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地质构造,如下图中①为背斜,②为向斜。
(2)当岩层形态不完整时,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最科学的依据。
例如,下面四幅图中A、C为背斜,B、D为向斜。
2.断层的判断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
完成(1)~(2)题。
地层新老关系地层代号观测点坐标新↓老C(31°38′13″N,117°50′12″E)(31°37′54″N,117°50′59″E) D(31°38′10″N,117°50′19″E)(31°37′57″N,117°50′52″E)S(31°38′05″N,117°50′32″E)(31°38′01″N,117°50′43″E)(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A.南北方向B.东西方向C.西北—东南方向D.东北—西南方向(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答案】(1)D (2)C【易错剖析】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构造地貌的形成》褶皱与断层解《构造地貌的形成——褶皱与断层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奇特而壮观的地貌景观。
从雄伟的山脉到深邃的峡谷,从广袤的平原到起伏的丘陵,这些地貌的形成都与地球内部的力量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
其中,构造地貌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过程,而褶皱与断层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地质构造。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褶皱。
褶皱就像是地球表面的“皱纹”,是由于岩石在受到强大的挤压作用时发生弯曲变形而形成的。
想象一下,一块巨大的橡皮被两只手从两端向中间挤压,它就会弯曲、褶皱起来,岩石的褶皱形成过程与此类似。
褶皱可以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类型。
背斜是岩层向上弯曲拱起的部分,它的岩层形态就像是一个倒扣的碗。
而向斜则是岩层向下弯曲凹陷的部分,如同一个正放的碗。
在地表形态上,有时候背斜会形成山岭,向斜会形成谷地。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在长期的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由于受到张力的影响,岩石比较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反而不容易被侵蚀,从而可能形成山岭。
褶皱的规模大小不一,小到在一块岩石上就能看到的微小褶皱,大到绵延数百甚至数千公里的巨大褶皱山脉。
比如,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都是由大规模的褶皱构造形成的。
这些山脉不仅是地球地质历史的见证,也为人类提供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资源。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受到强大的压力或张力作用时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的。
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正断层是指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这种断层通常是由于地壳受到张力作用而形成的。
比如,在一些地区,由于地壳的拉伸,地层会沿着断层断裂,上盘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
逆断层则与正断层相反,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它通常是在地壳受到挤压作用时产生的。
逆断层常常会导致地层的重叠和加厚,在地表形成隆起的山脉或高地。
是否是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然后比如褶皱基本形态的背斜,它的构造地貌是山地?而断层的地堑的构造地貌就是谷地??
岩层或岩体经地球内力引起的机械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四种。
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要区分这两个定义,首先要清楚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态,如山地、平原、河谷、沙丘、大陆架、海沟等。
因此构造地貌是指由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所控制的地表形态,侧重于地表形态。
而地质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经地球内力引起的机械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是指岩层或岩体的变形与变位(或形态位置)。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对象)——形态位置
构造地貌——地表(对象)——地貌
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褶皱使岩层发生弯曲,使岩层形态呈背斜或向斜。
而在地球表面,由于岩层弯曲,导致地表也弯曲不平,形成山地等地貌,这就是构造地貌。
断层是地质构造中的断裂构造,是指岩层的断层,断层后使岩体的形态呈地堑、地垒状态,都属于地质构造。
而岩层的断裂后形成的地堑导致地球表面形态下陷,成谷地形态,这是构造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