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培养思考(杜善义)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
科学人生复合之才———走近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吉星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
”在哈工大也有一位喜欢散步的长者,他身材高大,面容慈祥,说起话来逻辑缜密、声音洪亮,要是有机会能跟他多接触,你会经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已逾古稀之年的他依然“战斗”在科研工作一线,出国交流座谈、带领课题研究、报告讲学……时间表被排得满满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精神状态很好,现在最缺的是时间”。
这位喜欢“科学散步”,却常常忙得连散步的时间都没有的长者就是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航天学院首任院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20多年前,在国内,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其中有很多问题尤其是力学问题有待解决。
杜善义提出了用力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来解决复合材料应用和研究中的问题,以无可辩驳的实践证明和理论支持获得了国际国内一致好评,并先后在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分析、评价,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
渴求知识师从钱学森杜善义1938年出生在大连,那时正值伪满洲国统治东北。
特殊的历史环境令杜善义自小就形成了两个信念:第一就是我们国家需要强大起来;第二就是要多学知识,发奋努力,摆脱贫困。
年幼的杜善义聪明好学,渴求知识。
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重视教育的缘故,家里仍坚持将他送到学堂读书识字,而在自己的努力下,杜善义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也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高中毕业前夕,杜善义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当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面临着能否继续读书的窘境。
考虑到求学会给家里造成很大的负担,他心里便有了辍学工作补贴家用的念头。
这时母亲替他下了决心,她毫不犹豫地对儿子说:“就算我讨饭吃,也要供你把大学念完!”老师也找他谈话说,你资质这么好,不去念书太可惜了。
培养博士生设想培养博士生是一个复杂而令人兴奋的过程,需要在学术、研究和个人发展方面提供全面支持。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你设想如何有效地培养博士生:1. 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在博士阶段,研究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
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兴趣,并确保所选择的方向在学术界有一定的新颖性和重要性。
2. 建立导师-学生关系:与博士生建立良好的导师-学生关系是成功培养的基础。
提供定期的一对一会议,以便深入了解学生的进展、困难和需求。
3. 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博士生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提供空间让他们自主思考问题,鼓励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和方法。
4. 支持学术交流:鼓励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和研究活动,以扩展他们的学术网络,并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
5. 提供资源和设备:确保博士生有足够的资源和实验设备来进行研究。
这包括提供必要的图书、软件、硬件以及实验室设备。
6. 促进团队合作:博士生应该有机会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包括其他博士生、博士后和其他导师。
这种团队合作有助于交流思想,提供新的视角,并加速研究进展。
7. 关注培养技能:不仅仅关注学术研究,还要关注博士生的技能培养,例如写作、演讲、项目管理等。
这些技能在博士毕业后同样重要。
8. 提供支持和鼓励:博士生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挑战和困难。
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并保持对研究的热情。
9. 制定清晰的计划:博士生需要一个清晰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这有助于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并为学生提供方向感。
10. 定期评估进展:定期评估博士生的研究进展,并提供及时反馈。
这有助于调整计划,解决问题,并确保研究在预定时间内完成。
总体而言,培养博士生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和关怀。
通过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个人发展机会和持续的指导,你可以帮助博士生取得成功,并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浮躁是人才培养最大敌人作者:曹咏梅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08期五年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感叹,中国为什么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一“追问”,让中国教育界反思至今。
今年“两会”期间,钱学森的弟子之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以及曾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他们认为,普遍存在于社会的浮躁情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大敌人。
一、杜善义:“浮躁”情绪影响深远“老师说的人才,应该是像他和李政道这样儿的。
”杜善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
大学时期,钱学森曾是他的系主任。
回忆恩师,杜善义表示,那一辈科学家的两方面特质让他印象深刻。
首先,是献身科学的精神。
其次,就是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完全联系起来。
杜善义说,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这一代的很多科学家都是在40岁后才开始进行研究,错过了创造力爆发的黄金年龄。
虽然研究有些断层,但“帮助中国尽快改变面貌”依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现在环境变了”,杜善义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条件越来越好。
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影响到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
其中,对科学研究影响最深的就是浮躁情绪。
“我们基础人才储备充足,但缺乏顶尖人才,浮躁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杜善义说,年轻人有自己的目标,懂得为自己设计是好现象。
因为如果没有个人需求,国家也就缺乏前进动力。
但他也提醒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要过度关注眼前。
“只要你能捕捉、掌握科学研究的前沿,在你的领域作出成果,同时满足国家的需求,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给你相应的认可和回馈。
”二、陈和生:“诺贝尔奖不是唯一标准”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学生,“丁肇中获奖的秘诀”是陈和生经常需要回答的问题。
在陈和生看来,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过度”渴望中,也掺杂了不少浮躁的情绪。
他表示,诺贝尔奖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但绝对不是唯一和首要的。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几点思考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
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可见,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
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
教育学中有一种说法,天才和教育也不成之才处于教育之外,教育培养可造就的社会主体人才,杰出人才冒不出来,还有人才评估、管理与激励等诸多原因。
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
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
这样的学校和教师有可能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吗?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的沈正赋等11位教授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满足虚假的数字繁荣中惊醒过来,促使我们从更深的层次去去思考教育发展、考察人才培养。
面对“钱学森之问”,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急着去寻找方案,这样很可能会抓错药方;而是应静心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原因找到了,破解之道自然而然就会出来。
博士生培养人才培养定位、目标、未来5年的工作思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博士生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研究生阶段的最高学位,其培养工作尤为重要。
对于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学校需要制定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并制定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思路,以确保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和效果。
一、博士生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博士生培养的定位在于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学术领军人才。
博士生应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创新的科研能力,具备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培养出能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端科研人才。
二、未来5年的工作思路1. 提高招生标准:要在招生入学时就把握好博士生培养的起点,加强选拔,提高录取门槛,确保招收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和研究潜力。
2. 优化培养计划:要根据博士生的学科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学术方向,确保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 强化导师指导:导师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人物,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加强对博士生的指导和激励,确保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获得充分的培养。
4. 加强学术交流:要鼓励博士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国际交流能力,促进国际合作,提高学术水平。
5. 强化实践能力:要培养博士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博士生主动申请国内外科研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6. 提高学术道德:要加强博士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直的学术素养,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风气。
通过上述工作思路的实施,可以确保博士生培养工作的全面推进,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和效果,为科学研究和学术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博士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博士生培养人才培养定位、目标、未来5年的工作思路如下:一、人才培养定位博士生培养的人才定位应该是培养具有深厚学术基础、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这要求博士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和方法,以及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
二、人才培养目标1.学术目标:培养博士生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并在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能力目标:培养博士生具备独立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够胜任高层次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3.素质目标:培养博士生具备严谨的科研态度、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三、未来5年的工作思路1.优化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博士生的招生、培养、考核和毕业等机制,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
同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
2.加强课程建设:优化博士生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强化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
同时,推动课程国际化,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3.强化科研实践:鼓励博士生参与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提高科研实践能力。
同时,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博士生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4.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鼓励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访学活动,提高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5.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完善博士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博士生顺利融入社会并实现职业发展。
总之,未来5年的博士生培养工作应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不断优化培养机制、加强课程建设、强化科研实践、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思路,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思路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
因此,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质量等方面,探讨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思路。
一、明确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具体来说,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创新能力。
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中提出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方法,为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2. 实践能力。
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3. 学术素养。
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广泛的学术视野和良好的学术道德,能够在学术界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总和。
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是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导师制度。
导师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育经验。
导师应该与博士研究生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关注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博士研究生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 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的内容,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科基础。
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博士研究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科研实践。
科研实践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该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师应该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充足的科研机会和条件,鼓励博士研究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博士生教育成为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培养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当前博士生培养的困境。
一、缺乏全面评估机制目前,博士生培养中存在一种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倾向。
以发表论文数量为唯一考核指标,忽视了博士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很多学校也没有建立健全的博士生培养评估机制,导致培养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建立一个多维度的博士生培养评估体系。
除了考核发表论文数量外,应该评估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以及学术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建立起评估的具体指标和标准,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学术导师不当行为的存在博士生培养中,学术导师在学生的科研成果和发展方向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一些学术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存在不当行为,如不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过度要求或者过度控制学生的研究方向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发展,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对学术导师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其科研指导和教育能力。
建立学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评估机制,确保学术导师履行其职责,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
三、学术能力培养不足博士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博士生在科研能力培养上存在不足。
部分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实际项目的锻炼,导致博士生在面对实际科研问题时较为薄弱。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博士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过程应该注重博士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项目的参与,使其在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时能够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能力。
学校和导师也应该鼓励博士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增强其团队合作和学术交流能力。
四、博士生就业压力和就业前景不明朗当前,博士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同时就业前景也不是很明朗。
第五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名单主席:杨士勤(博士生导师)副主席:王树国(博士生导师)刘永坦(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委员:黄文虎(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雷廷全(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蔡鹤皋(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王仲奇(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马祖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孙胜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吴林(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杨涤(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谈和平(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黄梯云(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程树康(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王祖温(博士生导师)李生(博士生导师)李一军(博士生导师)刘家琦(博士生导师)刘明珠(博士生导师)吴从忻(博士生导师)杜善义(博士生导师)胡铭曾(博士生导师)钱乙余(博士生导师)贾世楼(博士生导师)强文义(博士生导师)丁雪梅(教授)关士续(博士生导师)张满山(教授)徐崇泉(教授)耿完桢(教授)贾玉新(教授)秘书长:丁雪梅(兼)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名单主席:王树国副主席:周玉刘永坦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丁雪梅王仲奇王树国王宝贞王广雄王骐王哲人王祖温刘永坦刘家琦孙圣和孙德兴关士续杜善义张杰沈世钊杨涤杨士勤吴林吴从忻李圭白李淳飞李生李一军周玉欧进萍胡铭曾谈和平黄文虎黄梯云梅季魁谢礼立程树康强文义雷廷权蔡鹤皋秘书长:丁雪梅(兼)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名单主席:王树国副主席:周玉刘永坦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丁雪梅王骐王祖温王树国王哲人邓宗全叶以正刘永坦刘明珠刘家琦齐中英关士续任南琪孙圣和孙德兴沈世钊杜善义杨涤杨士勤吴林李生李一军李圭白李建中李淳飞张伶伶周玉欧进萍段广仁谈和平徐晓飞徐殿国顾学迈游宏强文义谢礼立雷廷权秘书长:吴志林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八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名单主席:王树国副主席:周玉刘永坦委员(共35人,以姓氏笔划为序):丁雪梅王骐王子才王树国叶以正安实刘永坦刘家琦任南琪孙秀冬孙德兴李生李一军李圭白李桂文沈世钊杨士勤吴林吴林志张健杜善义周玉金广君顾学迈谈和平徐晓飞徐殿国黄玉东梁迎春曹喜滨游宏强文义谢礼立雷廷权薛小平秘书长:甄良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名单主席:王树国副主席:周玉刘永坦委员(共35人,以姓氏笔划为序):丁雪梅于渤王子才王骐王树国叶以正安实刘永坦刘家琦任南琪孙秀冬孙德兴陈予恕李生李圭白李桂文沈世钊杨士勤吴林吴林志张健杜善义赵连城周玉金广君顾学迈谈和平徐晓飞徐殿国黄玉东梁迎春曹喜滨强文义谢礼立薛小平秘书长:甄良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名单主席:王树国副主席:周玉刘永坦丁雪梅委员(共37人,以姓氏笔划为序):丁雪梅于渤王子才王树国冯吉才任南琪刘永坦刘家琦吕志伟孙秀冬安实吴林吴林志张健李生李钰杜善义杨士勤沈世钊陈予恕周玉范峰金广君赵连城徐晓飞徐殿国谈和平顾学迈崔福义曹喜滨梁迎春梅洪元黄玉东强文义谢礼立甄良薛小平秘书长:刘林华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名单(修改)主席:周玉副主席:刘永坦丁雪梅委员(共41人,以姓氏笔画为序):丁雪梅于渤王子才王亚东叶强冯吉才吕志伟任南琪刘永坦刘林华刘家琦安实孙秀冬杜善义李生李钰杨士勤吴林吴林志沈世钊张健陈予恕范峰周玉郑萍赵连城赵杰姚英学顾学迈徐晓飞徐殿国谈和平黄玉东梅洪元曹喜滨崔福义梁迎春谢礼立强文义甄良薛小平秘书长:高栋。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No.9,2021 Sum No.5252021年第9期总第525期摘要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
针对我国博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该文对博士研究生创新的培养机制、导师配置、课程体系和激励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新思路,为促进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机制;博课程体系;创新能力激励Research and Think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UANG Zheng,WANG Hui,JIA NanAbstract Doct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country to train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reflects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more or less problems that still exist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this paper discussed and proposed new ideas such four aspects as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doctoral students’innovation,the allocation of tutors,the curriculum system,and incentive measur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Key words doctoral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training mechanism;PhD course system;innovative ability incentive1新形势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挑战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
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措施
牛智有;廖庆喜
【期刊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S1
【摘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博士生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指出了目前直接影响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普遍性问题。
【总页数】3页(P166-168)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思考
【作者】牛智有;廖庆喜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
【相关文献】
1.提高农林院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基于南京林业大学近十年校级优秀博士论文产出的视角 [J], 高江勇
2.对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J], 刘爱忠;陈龙
3.从博士研究生质量状况调查,谈博士研究生质量提高之措施 [J], 阿迪拉·艾山;卢武红
4.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研究——基于某综合性高校教育博士研
究生就读体验调查的实证分析 [J], 王亮; 郭丛斌
5.关于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基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博士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案例的分析 [J], 董云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