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
- 格式:pptx
- 大小:5.39 MB
- 文档页数:11
4.3.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同步卷1一.选择题(共10小题)1.某同学测定肺活量时的三组数据分别是2800m1L、3000L、3260mL,受测者的肺活量应该是()A.2800mL B.3000mL C.3260mL D.3020mL2.如图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曲线ab段表示呼气B.图甲曲线bc段表示吸气C.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D.图甲曲线cd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3.“478呼吸睡眠法”可帮助身体放松,不仅有助于睡眠,还能缓解焦虑。
具体步骤为:步骤一慢慢用鼻子吸气4秒;步骤二憋气7秒;步骤三嘴唇微开吐气8秒,下列对此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进行步骤一时:呼吸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气体入肺B.进行步骤二时:呼吸肌收缩导致膈顶处于上升状态C.进行步骤三时:呼吸肌舒张→胸廓容积扩大→气体出肺D.进行步骤三时:气体依次经肺、气管、支气管、喉、咽、鼻4.如图所示为胸廓的两种运动状态。
从图甲到图乙的过程中,呼吸肌、胸廓、肺等的变化是()A.肋间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B.肋间肌收缩,胸廓缩小,肺收缩C.肋间肌舒张,胸廓扩大,肺扩张D.肋间肌舒张,胸廓缩小,肺收缩5.人进行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其变化是()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②水分增加③氧含量增加④二氧化碳含量减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③6.在一次模拟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的急救训练中,错误的是()A.让被救者仰卧,头后仰B.吹气时捏住被救者鼻孔C.每分钟吹气次数为16~18次D.为争取时间,可不清除口鼻内的异物,直接吹气7.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的变化是()A.动脉血→动脉血B.动脉血→静脉血C.静脉血→动脉血D.静脉血→静脉血8.打嗝是因为膈肌不由自主地痉挛,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骤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演示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说明:胸廓扩大和缩小导致吸气和呼气。
提问:为什么胸廓扩大就能吸进气体呢?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注射器的推拉”,知道气体会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方向流动,直到平衡为止。
过渡:过渡:进入肺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展示图片:小朋友在书房闻到厨房的香味。
利用生活经验给学生讲解气体扩散原理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想一想,议一议”并说出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说出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师生共同总结。
观察呼吸时膈肌的运动,并归纳运动规律。
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肺)橡皮膜代表什么?(膈肌)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感受归纳:气体容积减小时,压力增大,气体容积增大时,压力减小学生讨论后归纳肋间肌,膈肌的运动规律并分析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的差别,思考气体成分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借助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理解知识。
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空气进入肺内发生了气体交换。
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一、教材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一章《生命的世界》中的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主要从了解的角度认识生物学,本节内容可分为三个内容:第一,认识生物圈;第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第三,认识生物的特征。
主要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走入充满魅力的生命世界,领略生命的连续性、多样性、同一性的魅力,区别"生机勃勃"的生命与"死气沉沉"的非生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并使之以积极的态度去感受生命世界的无穷魅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物知识,认识和熟悉一些生物,其中有些学生还饲养过小动物、养过花草、参观过动植物园等。
学生虽然知道生物多种多样,但对生物多样性理论还较为陌生,有待系统的理论学习。
另外,一些学生通过阅读书籍、看电视等途径已经能够初步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但对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就很难表达清楚,有待进一步总结生物的特征。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是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内容的延长,同时也为以后学习血液循环系统奠定了根底,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第二课时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学情分析】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涉及气体体积改变、压力等物理学问题,七年级学生缺少相关学问的储藏。
这对学生来说内容抽象,较难理解。
【教学目的】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试验,培育学生的动手实力与沟通合作实力。
3.通过演示试验与图片视察,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
4.通过胸廓的构造以及肺的位置学习,认同构造与功能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教学重难点】1.重点、难点: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重难点打破:试验探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爱好、引发学生思索。
学生主动参加探究活动。
【教法方法】1、直观演示法2、活动探究法3、集体探讨法【教学过程】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试验探究、导入新课:师:提出问题;如何让瘪瓶内瘪气球鼓起来?活动:分组试验,探究如何让瘪瓶内瘪气球鼓起来小组内合作沟通,探究让瘪瓶内瘪气球鼓起来的方法。
生:答复,可以干脆向气球里吹气,有的同学说,可以将瓶壁鼓起,里面的气球就会鼓起。
过渡:激励学生大胆推想,气体进出瓶内的过程是不是跟人体的呼吸相像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外界气体是怎么进出人体的呢?二、新课内容:(一)肺的位置、构造以及胸腔、胸廓的构造点拨方法:1、展示人体体腔图2、展示肺与胸廓图结论:1、肺位于胸腔内2、胸腔由胸廓、膈围成的空腔。
探究胸廓容积的改变与呼吸的关系。
活动1、引导学生自我体验呼吸。
让学生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的吸气,再深深的呼气感受呼吸时胸廓的改变。
2、小组内同学沟通,总结并答复问题;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过渡:胸廓的扩大与缩小是由什么缘由引起?(三)探究与呼吸有关的肌肉。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
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
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
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2.三维目标2.1知识与能力(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2.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3.教学重难点3.1教学重点(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3.2教学难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二、学情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法学法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1.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1.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原理。
教学难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原理。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新课前,我们来分享一个故事,一对夫妇杀溺女婴的故事(讲述故事)。
要想知道为什么,通过本节学习便知晓。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点PPT)。
二、肺的位置和胸廓的构成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有谁能告诉大家“肺”的位置在哪里?(学生描述)点名回答(点PPT2左)。
生:肺位于胸腔内。
师:好!肺位于胸腔内。
人的体腔由膈分为胸腔和腹腔。
胸腔的支架是胸廓,胸廓由肋骨、胸骨和一段胸椎组成(点PPT)。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
师:左肺有几叶,右肺有几叶?生:左肺有两几,右肺有三叶。
(点PPT3)你知道吗?在生活中,不管你们在忙什么,你的肺都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16次。
三、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师:究竟气体为什么能进出肺呢?为什么每分钟能进出肺16次呢?首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身体小游戏。
怎么做游戏呢?请起立,身体站直;双手轻放在胸部两侧,肋骨处,深吸气,深呼气各两次。
感受你的肋骨是怎样运动的?再将手放在胸前的肋骨处深吸气,深呼气各两次。
感受你的肋骨是怎样运动的?师:请坐下,吸气时,手向什么方向移动?2、呼气时,手向什么方向移动?请学生回答。
生: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
师: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是扩大还是缩小呢?同样地,问呼气的情况。
请在课本第45页倒数第二段划出这些内容。
板书,原来,肋骨间的肌肉(简称肋间肌)收缩导致胸廓扩张。
肋骨间的肌肉(简称肋间肌)舒张导致胸廓缩小。
初一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试题1.右图为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1)图甲表示代表___________状态,此时膈肌收缩膈顶部___________(下降,回升)。
(2)呼气时,肺内的气体的压力(大于、等于、小于)外界气体的压力。
【答案】(1)呼气回升(2)大于【解析】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甲膈肌顶部升高,肺缩小,表示呼气。
故答案为:(1)呼气回升(2)大于【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呼吸运动。
2.下列肺的结构特点中,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无关的是A.肺位于胸腔内B.肺泡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C.肺泡数目多,面积大D.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答案】A【解析】肺位于胸腔内,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无关,故A符合题意;肺泡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气体容易通过,故B不符合题意;肺泡数目多,增大了气体交换的表面积,故C不符合题意;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胚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D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3.人吸气时胸廓扩大是由于吸气引起的。
()【答案】错【解析】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人吸气时胸廓扩大是由于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的.故答案为:×【考点】呼吸运动.4.呼吸过程都是在呼吸系统中完成的。
( )【答案】错【解析】肺的通气是指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分别是指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如图所示:氧气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在气体的运输过程中没有发生气体交换,因此呼吸过程都是在呼吸系统中完成的说法错误.故答案为:×【考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5.下图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演示吸气,膈肌收缩B.乙图演示吸气,膈肌舒张C.甲图演示呼气,膈肌舒张D.乙图演示呼气,膈肌收缩【答案】C【解析】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直径变大,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当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即完成吸气;膈肌舒张时,膈顶部回升,胸上下直径变小,胸廓容积变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变大,当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时,肺内气体排出体外,即完成呼气,选项C符合题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 总结能力。
2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 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3.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分析、归纳能力。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教学难点:1 .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 .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软尺,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拔掉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
学生:复习上节内容,预习新课,完成“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教师通过提问上一节内容,自然引出本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有关内容, 这样可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更能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
提问: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那几部分?导入新课2•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能进行怎样的处理作用?转接: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进入 肺,在肺里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那么外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回顾上节内容,思考并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明 确本节学习的重点难点。
的气体是怎样进入肺内的?在肺中发生怎样 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板书课题)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深吸气和深呼气时胸 廓的变化。
提出问题:在深吸气和深呼气时,你感受到 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引导:这样的感觉一定准确吗?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了变化,还要进行准 确的测量。
从而引出测量的必要 测量胸 围差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及 注意事项。
在达成共识后,教师和两个学生 示范操作,再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前让学 生明确以下几点: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 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第一课时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十二师头屯河农场学校王艳一、说课内容各位老师好:我叫王艳,来自十二师头屯河农场学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过程。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解决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部的问题——这在本章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此,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呼吸过程中胸廓的变化,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观看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观察、缺乏思考,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
本课中气体容积与气压的关系,涉及物理知识,这对学生来说内容抽象,较难理解,就没有深入的学习。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我拟定了以下重点、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通过学习,认识到呼吸过程中胸廓的变化。
(2)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难点:通过模型演示和测胸围差活动,说明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六、教法分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和我们学校所具备的条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2、实验探究法;3、自主合作探究七、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玩游戏:吹气球。
2吹气球用到肺,而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它是怎样工作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第一环节:认识到呼吸过程中胸廓的变化活动一:请同学们看课件,认识肺及它的家“胸廓”。
1教师指导看图,结合实物(教师本人)讲解。
2学生认图,在自己身上感受胸廓大体位置、膈顶部、膈肌、肋骨、肋间肌以及肺的位置。
3指名学生认图(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对学生激励评价)。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肺(1)位置。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分别与左右支气管相通。
(2)结构。
肺是由细支气管的树枝状分支和肺泡组成的。
①肺泡是由最细小的支气管的末端膨大形成的。
②肺泡的数目很多,约有3亿个。
③肺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④肺泡的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毛细血管的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其结构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例1】下列叙述中与肺内气体交换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肺泡数目极多B.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C.肺泡位于细支气管的末端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由一层细胞构成2.胸廓变化与肋间肌和膈肌的关系(1)胸廓的组成。
胸廓由脊柱、肋骨、胸骨和肋间外肌组成,底部由膈封闭。
(2)胸廓变化与肋间外肌之间的关系。
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胸骨上提,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胸廓扩大;当肋间外肌舒张时,胸骨下放,肋骨向下向内移动,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缩小,胸廓缩小。
(3)胸廓变化与膈肌的关系。
当膈肌收缩时,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容积增大;当膈肌舒张时,膈顶上升,胸廓上下径减小,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容积变小。
与呼吸有关的肌肉收缩,胸廓扩大;肌肉舒张,胸廓缩小。
【例2】下列关于肋间外肌和膈肌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肋间外肌和膈肌交替舒缩B .肋间外肌和膈肌同时收缩或舒张C .肋间外肌收缩可缩小胸廓容积D .膈肌舒张可扩大胸廓容积3.呼吸运动实现了肺通气呼吸运动是指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包括吸气和呼气。
(1)吸气。
人体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同时收缩,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新鲜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2)呼气。
人体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同时舒张,胸廓缩小,肺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泡内的部分气体呼出体外。
初一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试题答案及解析1.呼吸系统的哪一个结构特点与适于进行肺泡与血液内的气体交换无关()A.肺泡壁很薄B.毛细血管壁很薄C.气管比较长D.肺泡数量多【答案】C【解析】支气管入肺后反复分支,愈分愈细,形成许多树枝状的分支,这些分支的结构与气管相似,但随其管径变小,管壁变薄,软骨环逐渐变小,平滑肌则相对地逐渐增加.分支到细支气管时,管壁的软骨环消失,管壁几乎全部由平滑肌构成,它的收缩和舒张影响着细支气管口径的大小,从而控制进出肺内的气体量.细支气管再分支到呼吸性细支气管时,其管壁的某些部分向外突出形成肺泡,肺泡是肺的功能单位,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都佷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这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故选:C【考点】此题考查了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A.呼吸作用来完成的B.呼吸运动来完成的C.气体扩散来完成的D.渗透原理来完成的【答案】C【解析】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因为肺泡内的氧气含量大于血液(不论动脉血液还是静脉血液),(动、静脉)血液的氧气浓度大于组织内的氧气浓度.所以氧气不需要消耗能量也可以由肺泡到血液再到组织.因为没有消耗能量,就像做菜时菜香的飘散一样属于自由扩散.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则刚好相反,原理相同.因此,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它们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而实现的.【考点】气体扩散3.肺泡中的气体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至少要经过几层细跑( )A.2层B.3层C.4层D.5层【答案】A【解析】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佷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因此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两层细胞。
【考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4.当我们吸入气体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膈肌舒张B.肋骨间肌肉和膈肌均收缩C.肋骨间的肌肉舒张膈肌收缩D.肋骨间肌肉和膈肌均舒张【答案】B【解析】人体吸气时,肋骨间肌肉与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胸腔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过程。
初三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试题答案及解析1.人体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A.外界气体到达肺泡B.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答案】B【解析】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氧气进入肺泡。
人体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有利于气体在血液与肺泡之间的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有利于气体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交换,故选项B符合题意。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肺泡与气体交换功能相关适应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下图是人体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生理过程“1”是通过实现的。
(2)液体c的形成,需经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糖尿病患者经常检测到“c”液中有葡萄糖的出现,可采的方法治疗。
(3)小华的尿液中出现了蛋白质,医生给他开了消炎药物治疗,请问小华口服消炎药物到达其患处要经过“B”次。
(4)使血液在血液循环中沿一定方向流动的结构是心脏内、心脏与血管间的和四肢静脉内的静脉瓣。
(5)写出图中表示的人体排泄途径(用图中数字表示)。
(6)某人在一起交通事故中颈椎受伤导致高位截瘫,以针尖刺其下肢上的皮肤,该伤者会感觉到疼痛吗?。
【答案】(1)呼吸运动(2)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注射胰岛素(3)1(4)瓣膜(5)1、3、4(6)不会【解析】(1)生理过程“1”是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2)液体c是尿液的形成,需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糖尿病患者经常检测到“c”液中有葡萄糖的出现,原因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只能用注射的方法治疗。
(3)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是肾小球肾炎的表现,药物到达患部肾脏的过程为组织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②右心房A右心室B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左心房C左心室D主动脉①肾动脉肾部毛细血管(4)心脏内部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是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一)知识1.概述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通过测量胸围差,阐述膈肌的运动,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有变化。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通过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变化,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通过探究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准备教师:新鲜的猪肺、多媒体课件、模拟隔肌运动的模型。
澄清的石灰水,干净的玻璃管,烧杯,香水,广口瓶.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学生根据图概括肺泡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结构特点: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进一步探究:6、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通过香水的扩散作用,启发学生认同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扩散作用来完成的.引导观察课文中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演示肺泡的结构,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
引导学生小结: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总结 师生总结归纳呼吸的全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引言: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
演示猪肺的通气,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板书: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师: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做深呼吸.提问:用双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再深深地呼气,你有什么感觉?学生推测胸腔体积的变化: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吸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二节。
本节可以以“人体是怎样将气体吸入的?”为题,让学生感受到呼吸的存在,引起学生的直觉分析,提出各种猜测和假设。
尽管这些猜测和假设可能有缺陷或不科学,但对于创选性思维的形成却是一种锻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可很大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能力目标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制定教学目标的意图是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根据生物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重点1。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
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以上这些重点内容是本节课内学生一定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而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可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制定这些教学难点的目的是对于抽象的知识点,要让七年级的学生具有感性上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五、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软尺.3.挂图、自制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
4.针筒。
六、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讲解法。
实施以上教学方法的意图是老师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探索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只有积极参与,才能真正体验,才能深刻领会,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肺有什么功能?组织活动,请四位同学轮流念祝词,要一口气读完。
初三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试题1.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②③表示人体不同的系统。
请据图回答问题:(1)①的主要器官是,氧气通过①进入血液后,被组织细胞利用之前至少经过心脏次。
(2)葡萄糖等营养物质通过②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血液流经③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填“增加”/“减少”)。
(3)图中的“?”应填写。
(4)人体各个系统协调有序,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的调节。
【答案】(1)肺 1(一)(2)吸收减少(3)氧气和营养物质(4)激素【解析】(1)图中的①是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氧气通过①进入血液后,被组织细胞利用之前至少经过心脏1次。
(2)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因此图中②进行血液的过程表示的是吸收,各段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③泌尿系统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减少,原因是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又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3)当血液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就扩散到组织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就扩散到血液里,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后,在线粒体里参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图中的“?”应填写氧气和营养物质。
(4)人体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同时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对人体也有调节作用,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调节方式,必须靠体液来运输,它的作用途径自然是体液的传送,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自我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它具有作用时间短,快速准确的特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使人体成为一个复杂、协调、统一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