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20)复习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9.68 MB
- 文档页数:10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演示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说明:胸廓扩大和缩小导致吸气和呼气。
提问:为什么胸廓扩大就能吸进气体呢?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注射器的推拉”,知道气体会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方向流动,直到平衡为止。
过渡:过渡:进入肺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展示图片:小朋友在书房闻到厨房的香味。
利用生活经验给学生讲解气体扩散原理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想一想,议一议”并说出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说出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师生共同总结。
观察呼吸时膈肌的运动,并归纳运动规律。
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肺)橡皮膜代表什么?(膈肌)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感受归纳:气体容积减小时,压力增大,气体容积增大时,压力减小学生讨论后归纳肋间肌,膈肌的运动规律并分析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的差别,思考气体成分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借助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理解知识。
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空气进入肺内发生了气体交换。
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一、教材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一章《生命的世界》中的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主要从了解的角度认识生物学,本节内容可分为三个内容:第一,认识生物圈;第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第三,认识生物的特征。
主要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走入充满魅力的生命世界,领略生命的连续性、多样性、同一性的魅力,区别"生机勃勃"的生命与"死气沉沉"的非生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并使之以积极的态度去感受生命世界的无穷魅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物知识,认识和熟悉一些生物,其中有些学生还饲养过小动物、养过花草、参观过动植物园等。
学生虽然知道生物多种多样,但对生物多样性理论还较为陌生,有待系统的理论学习。
另外,一些学生通过阅读书籍、看电视等途径已经能够初步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但对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就很难表达清楚,有待进一步总结生物的特征。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
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
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
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2.三维目标2.1知识与能力(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2.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3.教学重难点3.1教学重点(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3.2教学难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二、学情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法学法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考点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膈肌、肋间外肌胸腔前后径、左右径肺容积肺内气压气流方向吸气收缩增大外界—肺内
呼气缩小增大(高于外界)
巧记:肌缩胸廓氧气来(吸气),肌舒胸缩废气去(呼气)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1)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a. 肺由许多_______组成,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b. 肺泡外包绕着大量的___________;
c.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由_______上皮细胞组成
(2)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过程:
*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分子的扩散(一种气体总是有
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一直到平衡为止)
考点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膈肌、肋间外肌胸腔前后径、左右径肺容积肺内气压气流方向吸气收缩增大外界—肺内
呼气缩小增大(高于外界)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a. 肺由许多_______组成,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b. 肺泡外包绕着大量的___________;
c.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由_______上皮细胞组成
(2)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过程:
*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分子的扩散(一种气体总是有
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一直到平衡为止)。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学习目标】1.知道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运动)。
2.会描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重点难点】知道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运动)。
【学法指导】自学、讨论【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阅读课本45—46页)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它位于。
呼吸运动就是指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它包括和两个过程,你一分钟大约呼吸次。
2.【体验】大家体验一把,用双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可以感觉到肋骨在运动,胸廓;再深深的呼气,你可以感觉到肋骨在运动,胸廓。
你所感觉到的胸廓横向的扩张和收缩,是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胸廓容积的变化还和_____________有关。
3.观察图4-29“膈肌的运动”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吸气时,膈肌______,膈顶部_______,胸廓的上下径________。
(2)呼气时,膈肌______,膈顶部_______,胸廓的上下径________。
(3)演示膈肌运动模型(教材P46)图中玻璃管相当于人的,两个塑料管相当于,气球相当于,橡皮膜相当于,外面的罩相当于。
4、总结:(1)当肋间肌与膈肌收缩时→胸廓容积变→肺的容积变→肺内气压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肺,人体完成了吸气运动,(2)当肋间肌与膈肌舒张→胸廓容积变___→肺的容积变→肺内气压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肺,人体完成了呼气运动。
任务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阅读教材P47观察图4-30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回答:1.呼出气体在组成成分上发生的变化:呼出气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的含量。
2.气体交换的最小单位: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叶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3.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体积小、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的构成。
初三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试题答案及解析1.人体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A.外界气体到达肺泡B.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答案】B【解析】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氧气进入肺泡。
人体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有利于气体在血液与肺泡之间的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有利于气体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交换,故选项B符合题意。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肺泡与气体交换功能相关适应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下图是人体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生理过程“1”是通过实现的。
(2)液体c的形成,需经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糖尿病患者经常检测到“c”液中有葡萄糖的出现,可采的方法治疗。
(3)小华的尿液中出现了蛋白质,医生给他开了消炎药物治疗,请问小华口服消炎药物到达其患处要经过“B”次。
(4)使血液在血液循环中沿一定方向流动的结构是心脏内、心脏与血管间的和四肢静脉内的静脉瓣。
(5)写出图中表示的人体排泄途径(用图中数字表示)。
(6)某人在一起交通事故中颈椎受伤导致高位截瘫,以针尖刺其下肢上的皮肤,该伤者会感觉到疼痛吗?。
【答案】(1)呼吸运动(2)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注射胰岛素(3)1(4)瓣膜(5)1、3、4(6)不会【解析】(1)生理过程“1”是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2)液体c是尿液的形成,需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糖尿病患者经常检测到“c”液中有葡萄糖的出现,原因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只能用注射的方法治疗。
(3)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是肾小球肾炎的表现,药物到达患部肾脏的过程为组织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②右心房A右心室B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左心房C左心室D主动脉①肾动脉肾部毛细血管(4)心脏内部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是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一)知识1.概述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通过测量胸围差,阐述膈肌的运动,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有变化。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通过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变化,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通过探究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准备教师:新鲜的猪肺、多媒体课件、模拟隔肌运动的模型。
澄清的石灰水,干净的玻璃管,烧杯,香水,广口瓶.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学生根据图概括肺泡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结构特点: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进一步探究:6、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通过香水的扩散作用,启发学生认同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扩散作用来完成的.引导观察课文中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演示肺泡的结构,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
引导学生小结: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总结 师生总结归纳呼吸的全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引言: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
演示猪肺的通气,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板书: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师: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做深呼吸.提问:用双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再深深地呼气,你有什么感觉?学生推测胸腔体积的变化: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吸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成分明显变化的是增多,减少。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完成的。
这种作用的原理是:一种气体总是从浓度的地方向浓度的地方扩散,直到为止。
3.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与之间。
空气进入肺泡后,由于肺泡中的氧高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以肺泡中的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扩散进入肺泡。
血液中的
增多,含量减少。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和之间的气体交换。
组织细胞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并产生二氧化碳,因而组织细胞处氧的含量低于血液中氧的含量,二氧化碳却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就由血液扩散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内的扩散进入血液。
血液中的增多,减少,获得氧,排出。
参考答案
1.二氧化碳;氧气
2.呼吸系统;高;低;浓度平衡
3.(1)肺泡;毛细血管;氧气;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
(2)血液;组织细胞;氧;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氧;组织细胞;二氧化碳。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道人体能够通过呼吸将氧气吸入肺部,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2.了解肺部的结构和功能;3.理解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作用;4.掌握肺部气体交换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1.肺部的结构和功能;2.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作用;3.肺部气体交换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1.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作用;2.肺部气体交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先从学生们日常经常接触到的气体交换的例子开始引入本课的内容,比如跑步后的长时间呼吸急促,就是因为身体消耗氧气导致二氧化碳的排出不足,从而积累在体内,引起呼吸急促的现象。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呼吸系统的好奇,对于本课的学习状态也有所准备。
2. 呈现环节(10分钟)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讲解PPT等形式将章节中的内容呈现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了解肺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3. 操作环节(30分钟)通过讲解,学生对于气体交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更加深入地让孩子们围绕着气体交换的过程进行学习,养成科学思维。
实验材料:1.一只透明玻璃杯;2.水;3.吸管;4.铁丝或铜丝。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杯倒满水;2.向水中加入一些盐,使水变得有色;3.用一根铁丝或铜丝,将一端插入水中;4.用吸管将另一端呼进水中,然后用力吸气,同学们可以看到水渐渐变为浅红色,说明吸入了氧气;5.然后呼出气后,可以看到水变回原来的颜色,说明散发出了二氧化碳。
4. 反思环节(10分钟)最后,老师可以借助课堂技巧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回答与讨论,回顾本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所学的知识点,以便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总结实验中的过程与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让学生参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