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0)乡村旅游区等级划分与评定细则
- 格式:xls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24
广西乡村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乡村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评定、划分及标志 (1)5 总则 (2)6 星级划分 (2)参考文献 (16)前言本标准以国家旅游局《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为依据,并参考了GB/T 17775-2003《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相关评定标准而制定。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肖建刚、余小军、马融、李肇荣、胡志勇、钟泓、谢雨萍。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广西乡村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乡村旅游区(点)的质量等级划分的依据、要求、条件及评定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范围内乡村旅游区(点)的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6889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5566(所有部分)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GB/T 15971 导游服务质量GB 16153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T 16868 商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SB/T 10001 酒店(饭店)服务规范SB/T 10002 酒店(饭店)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95)第5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安全措施与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乡村地区农业与农村旅游或者从事农村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的各类经营主体。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含勘误的内容)或者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6153-1996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T17217-1998 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GB/T19004.2-1994 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要素:第二部分:服务指南(idt ISO9004.2:1991)3.定义与术语本标准使用下列定义与术语3.1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点是指以具有一定数量的规模且地理较为集中的乡村房屋建筑设施与农民(渔民)家庭为接收单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农民(渔民)生产、生活等资源,以农业(渔业)体验为特色的吃农家(渔家)饭、住农家(渔家)屋、干农家(渔家)活、享受环境与生活的乡村旅游活动点(区)。
4.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及标志4.1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根据乡村旅游点的设施建设与服务要求,可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越高,表示乡村旅游点质量与服务水平越高。
4.2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的根据与方法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根据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与服务管理等软硬件水平进行评分确定。
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应由当地乡镇、村(行政村、自然村)或者农家联合体等集体性单位组织提出,由浙江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负责评定、实施与管理。
4.3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符号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用金色向日葵表示,用一颗向日葵表示一星级,两颗向日葵表示二星级,三颗向日葵表示三星级。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国家标准评定细则说明: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局令第23号)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GB/T17775-2003)的相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共分为三个部分:细则一: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细则二:景观质量评分细则细则三:游客意见评分细则各等级景区需达到如下条件:细则一: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说明:1、本细则共计1000分,共分为8个大项,各大项分值为:旅游交通130分;游览235分;旅游安全80分;卫生140分;邮电服务20分;旅游购物50分;综合管理200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145分。
2、5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950分,4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850分,3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750分,2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600分,1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500分。
细则一计分总表细则一: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345678910《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国家标准细则细则二:景观质量评分细则说明:1、本细则分为资源要素价值与景观市场价值两大评价项目、九项评价因子,总分100分。
其中资源吸引力为65分,市场吸引力为35分。
各评价因子分四个评价得分档次。
2、等级评定时,对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由评定组成员分别计分,最后进行算术平均求得总分。
3、“规模与丰度”评价因子中的“基本类型”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第9页附录A。
4、5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90分,4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80分,3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70分,2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60分,1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50分。
细则二计分总表细则二:景观质量评分细则细则三:游客意见评分细则说明:1、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对游客意见的评分,以游客对该旅游景区的综合满意度为依据。
2、游客综合满意度的考察,主要参考《旅游景区游客意见调查表》的得分情况。
3、《旅游景区游客意见调查表》由现场评定检查员在景区员工陪同下,直接向游客发放、回收并统计。
DB33/T589—2005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安全措施和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乡村地区农业和农村旅游或从事农村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的各类经营主体。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6153-1996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T17217-1998 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GB/T19004.2-1994 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二部分:服务指南(idtISO9004.2:1991)3.定义和术语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和术语3.1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点是指以具有一定数量的规模且地理较为集中的乡村房屋建筑设施和农民(渔民)家庭为接收单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农民(渔民)生产、生活等资源,以农业(渔业)体验为特色的吃农家(渔家)饭、住农家(渔家)屋、干农家(渔家)活、享受环境和生活的乡村旅游活动点(区)。
4.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及标志4.1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根据乡村旅游点的设施建设与服务要求,可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越高,表示乡村旅游点质量与服务水平越高。
4.2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的依据与方法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依据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服务管理等软硬件水平进行评分确定。
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应由当地乡镇、村(行政村、自然村)或农家联合体等集体性单位组织提出,由浙江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负责评定、实施与管理。
4.3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符号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用金色向日葵表示,用一颗向日葵表示一星级,两颗向日葵表示二星级,三颗向日葵表示三星级。
5.总则5.1基本要求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安全标准及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设施齐备、安全有序、卫生达标和服务规范。
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的评分细则乡村旅游示范村是指通过一定的评定标准,对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潜力、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村庄。
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的划分与评价是对示范村的综合评估和比较,为了明确评分细则,采取下面的评分指标:一、基础条件评分指标1.村庄位置:评估村庄的地理位置是否优越,便利游客的交通出行,评分范围为0-10分。
2.基础设施:评估村庄的水、电、路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评分范围为0-10分。
3.资源禀赋:评估村庄的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禀赋情况,评分范围为0-10分。
二、发展潜力评分指标1.产业发展:评估村庄的产业结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评分范围为0-10分。
3.政策支持:评估政府对村庄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政策配套性,评分范围为0-10分。
三、服务质量评分指标1.接待设施:评估村庄的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设施的现状和规模,评分范围为0-10分。
2.服务态度:评估村庄的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评分范围为0-10分。
3.游客满意度:通过游客调查评估游客对村庄服务的满意度,评分范围为0-10分。
四、发展规划评分指标1.规划编制:评估村庄的发展规划编制情况和可行性,评分范围为0-10分。
2.实施进度:评估村庄发展规划的实施进度和效果,评分范围为0-10分。
3.资金保障:评估村庄发展规划的资金保障情况,评分范围为0-10分。
五、村庄形象评分指标1.氛围营造:评估村庄通过文化活动、节庆、景观打造等手段,营造出的独特氛围,评分范围为0-10分。
2.文化传承:评估村庄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评分范围为0-10分。
3.环境整治:评估村庄的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情况,评分范围为0-10分。
以上评分指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重调整和细化,最终给出综合评分。
根据综合评分的结果,对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等级划分,例如:-优秀示范村:综合评分在90分以上;-良好示范村:综合评分在70-90分之间;-基本示范村:综合评分在50-70分之间;-一般示范村:综合评分在30-50分之间;-待发展示范村:综合评分在30分以下。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及评定要说旅游景区,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那些大山大水、古老遗址,或者是咱们耳熟能详的名胜古迹,像什么长城啊,故宫啊,或者是各种风景如画的自然景点。
这些地方的好坏,怎么评定呢?是不是要靠“老天爷”给个评语?其实不然,旅游景区的质量划分是有标准的,而且还是一套非常严谨的评定系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有点“复杂”但又不失趣味的主题——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
首先得说,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就像给餐馆打分一样,别看它简单,其实背后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
这个评定是由相关部门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的。
简单来说,景区分为几个等级,最高的就是5A,最低的可能就是1A。
说到这个,我就想起我上次去一个“1A”的景点,简直让人哭笑不得,风景还不错,但服务和设施真的是差得可以,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真是叫人忍不住发出感叹:“这是不是5A景区的反面教材啊?”所以说,这个景区的等级划分不仅仅看风景,还得看设施、服务、管理、文化内涵等等方方面面的东西。
比如咱们说5A景区,大家可能立马就会联想到那些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热点。
它们不但风景如画,设施设备也一流,服务态度更是让人倍感温馨。
更别提那种隐形的“魅力”了,像是周围环境的保护做得相当到位,游客们在游玩的时候,不用担心垃圾成堆,踩坏草地,破坏环境这些事儿。
至于景区内的导览,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更是杠杠的,不管你问什么问题,他们都能给你耐心解答,甚至能给你一些“私房推荐”。
5A就是那种走进去就能感觉到“完美”的地方,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五星级享受。
不过话说回来,并不是所有的景区都能轻松拿到5A的牌子。
很多时候,咱们去的那些景点,都是介于2A、3A之间的。
这个等级的景区呢,风景大部分都不差,就是在设施、服务上可能还需要提升一下。
像是那些地方虽然有点特色,景区的管理和游客的体验就差强人意了。
你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导游讲解不清楚,或者景区设施破旧,游客数量多了,环境反而变得嘈杂。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国家标准评定细则说明: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局令第23号)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GB/T17775-2003)的相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共分为三个部分:细则一: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细则二:景观质量评分细则细则三:游客意见评分细则各等级景区需达到如下条件:细则一: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说明:1、本细则共计1000分,共分为8个大项,各大项分值为:旅游交通140分;游览210分;旅游安全80分;卫生140分;邮电服务30分;旅游购物50分;综合管理195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155分。
2、5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950分,4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850分,3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750分,2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600分,1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500分。
细则一计分总表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说明:10 栏为打分点,所有 10 分值总和为1000分。
细则二:景观质量评分细则说明:1、本细则分为资源要素价值与景观市场价值两大评价项目、九项评价因子,总分100分。
其中资源吸引力为65分,市场吸引力为35分。
各评价因子分四个评价得分档次。
2、等级评定时,对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由评定组成员分别计分,最后进行算术平均求得总分。
3、“规模与丰度”评价因子中的“基本类型”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第9页附录A。
4、5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90分,4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85分,3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75分,2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60分,1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50分。
细则二计分总表细则二:景观质量评分细则细则三:游客意见评分细则说明:1、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对游客意见的评分,以游客对该旅游景区的综合满意度为依据。
2、游客综合满意度的考察,主要参考《旅游景区游客意见调查表》的得分情况。
3、《旅游景区游客意见调查表》由现场评定检查员在景区员工陪同下,直接向游客发放、回收并统计。
附录 A(规范性附录)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的评分细则表A.1给出了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的评分细则。
表A.1 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的评分细则1.1.2动物栖息地等。
每处0.5分,最高5分51.1.3 历史遗存,包括古庙宇、古民居、古遗址、古树、古道、古桥、纪念建筑物、红色遗址等。
每处0.5分,最高5分51.1.4 民俗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历史人物、成语典故、传说故事、民间文学、传统技艺、家风家训等。
每个0.5分,最高5分51.1.5 体验活动,包括庙会、灯会、集市、节庆、赛事、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生态文化体验、旅游创客等。
每个0.5分,最高5分51.1.6特色产品,包括特色农产品、手工业品、工艺品、美食小吃、非遗等。
每个0.5分,最高5分51.2 资源知名度251.2.1国家级(如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一处251.2.2省级(如省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一处201.2.3 地方级(市县级),至少一处101.3 乡村景观原真性(依保存完整度,0-10分)1053.2.1 至少有一处停车场地,有不低于100个小车车位15 3.2.2 至少有一处停车场地,有50-100个小车车位10 3.2.3 至少有一处停车场地,有50个以下小车车位。
5 3.3 游客中心103.3.1 设置有专门的游客中心,能提供游客咨询等综合服务10 3.3.2 依托村委会等公共场所为游客提供咨询接待服务 5 3.4 应有医疗救护服务点,有医护人员和设备103.5 标识牌253.5.1 通往村子的主干线路口有醒目、规范的旅游交通指示牌103.5.2 村内设置导览图、解说牌、警示牌等旅游标识牌,符合GB/T 31384和GB/T 10001.1、GB/T 10001.2的要求。
位置合理、数量充足、美观醒目、准确规范153.6有村文化广场、剧场、文化馆、乡村记忆馆等公共休憩空间与文化设施。
乡村旅游点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原创版)目录一、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的背景和意义二、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的标准和内容三、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的实施和影响正文一、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其中,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
为了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质量,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各地相继开展了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工作。
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是对乡村旅游点的服务质量、设施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推动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同时,等级划分与评定还有助于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加强对乡村旅游点的监管,保障游客合法权益,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二、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的标准和内容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旅游部门组织实施,根据地域、资源、设施、服务等方面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
这些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范围:乡村旅游点应具有明确的地域范围,以便于旅游部门的管理和监管。
2.设施与服务:乡村旅游点应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如停车场、旅游厕所、住宿餐饮等。
3.旅游资源与环境:乡村旅游点应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4.服务质量:乡村旅游点应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包括导游解说、游客接待、安全管理等。
5.管理水平:乡村旅游点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
三、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的实施和影响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的实施,有助于激励乡村旅游点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游客满意度。
同时,等级划分与评定的结果可为游客提供参考,帮助游客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乡村旅游点。
实施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还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标准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旅游形式,它以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为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为了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星级评定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标准应包括对乡村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的评估。
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评定标准应考虑景区的空气质量、水质状况、植被覆盖率等因素。
同时,还应对景区的生态保护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的考量。
其次,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标准还应考虑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这些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游客的出行和生活体验。
服务设施包括餐饮、住宿、卫生等,这些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是评定景区星级的重要指标。
此外,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标准还应考虑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评定标准应对景区的文化传承和民俗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估。
景区是否有丰富的文化展示和体验项目,是否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和民俗表演等,都是评定景区星级的重要参考。
最后,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标准还应考虑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景区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安全和秩序,评定标准应对景区的安全管理、环境卫生、导游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还应考虑景区的宣传推广和游客满意度等因素,以客观反映景区的整体运营水平。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标准应综合考虑景区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文化内涵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定标准,才能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的品质和竞争力。
同时,评定标准的实施也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以确保评定结果的公正和准确。
希望通过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国家标准:旅行度假区等级评定目录1旅行度假区等级区分和分值标准 (13)1.1旅行度假区等级区分 (13)1.2旅行度假区等级分值标准 (13)2旅行度假区等级详细评定方法 (13)3标记 (13)4旅行度假区等级评定的强迫性前提条件 (14)附录 A (规性附录) (15)旅行度假区等级评定强迫性指标 (15)附录 B(规性附录) (16)旅行度假区等级评定 (16)旅行度假区等级评定细则 B1 (16)1度假资源条件 (16)说明: (16)1.1骨干资源的丰度(专家组) (17)1.2骨干资源的质量(专家组) (18)1.3骨干资源的独到性(专家组) (18)1.4骨干资源利用的可连续性(专家组) (18)1.5其余资源(专家组) (19)1.6度假资源的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19)2区位条件 (19)2.1区位吸引力 (20)地区度假氛围(专家组) (20)地区著名度(专家组) (20)2.2交通可达性 (20)航空班次(技术组) (20)列车或轮船班次(技术组) (20)高速公路数目(技术组) (20)2.3交通便利度 (21)灵活车程(技术组) (21)公共交通(技术组) (21)便利度专家组主观评论(专家组) (21)便利度旅客主观评论(旅客问卷) (22)3市场条件 (22)3.1市场构造 (22)3.1.1.年留宿旅客的均匀逗留天数(技术组) (22)3.1.2.年留宿旅客人天数与年旅客总人数的比率(技术组) (23)3.1.3.外埠旅客的比率(技术组) (23)3.1.4.年招待人数中境外旅客的比率(技术组) (23)3.2市场规模 (24)年招待人天数(万人天)(技术组) (24)3.3市场竞争力 (24)综合品牌形象(专家组) (24)市场吸引力(专家组) (24)品牌形象和吸引力的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25)4空间环境条件 (25)4.1自然生态环境 (25)天气舒坦度专家组评论(专家组) (25)天气舒坦度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25)天气舒坦度评论(技术组) (25)空气质量(技术组) (26)地表水水域环境质量(技术组) (26)土壤质量(技术组) (26)自然灾祸的威迫程度(技术组) (26)4.2规划编制与开发建设 (26)空间界限(技术组) (26)规划文件拟订和审批级别(技术组) (27)规划构造布局(专家组) (27)规划的环境影响评论(技术组) (27)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论(技术组) (28)开发建设的实行状况(专家组) (28)度假区的管理能否经过 ISO9001 质量管理系统认证(技术组) (28)4.3人工环境 (28)住宿招待设备及周边噪声环境质量(在22 点— 6 点时段,依照 GB3096城市地区环境噪声标准)(技术组) (29)建成区均匀容积率(技术组) (29)建成区均匀绿地率(技术组) (29)建筑、景观的整体风格特点专家评论(专家组) (30)建筑、景观的整体风格特点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30)度假定施的装饰装饰资料(技术组) (30)5 中心度假定施及服务条件 (30)5.1住宿招待设备条件 (30)总床位数(技术组) (30)三星级以上或相当于三星级标准以上的住宿招待设备所占比率(技术组)31住宿招待设备级配的专家评论(专家组) (31)住宿招待设备级配的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31)舒坦度(专家组) (32)服务质量(专家组) (32)5.2餐饮条件 (32)级配的合理性(专家组) (32)便利度与舒坦度(专家组) (32)菜系的丰富性(技术组) (33)地方特点的专家评论(专家组) (33)地方特点的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33)服务质量(专家组) (33)7dX24h 餐饮服务(技术组) (34)餐饮品牌认证(技术组) (34)5.3休闲度假定施及活动条件 (34)户外类休闲度假定施种类的多样性(技术组) (34)室类休闲度假定施种类的多样性(技术组) (34)休闲度假定施种类多样性的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35)休闲度假定施的使用评论(专家组) (35)休闲度假定施的使用评论( 1 组) (35)老年人、残疾人度假条件(专家组) (35)小孩度假条件(专家组) (35)休闲度假定施种类配置的合理性(专家组) (35)无固定设备度假活动的质量(专家组) (36)有固定设备度假活动及服务的质量(专家组) (36)5.4度假配套设备及服务 (36)托儿(少儿)服务质量(专家组) (36)多国语言支持(技术组) (37)营救装备及服务质量(技术组) (37)度假指导的多样性及质量(技术组) (37)度假区信息服务质量(技术组) (37)6支撑性设备及服务条件 (38)6.1旅行购物条件 (38)购物设备的便利性(专家组) (38)旅行商品的地方特点性(专家组) (38)购物服务质量(专家组) (38)6.2区交通条件 (38)交通安全标记(技术组) (38)泊车场布局与容量(专家组) (39)区整体交通的便利性和次序性(专家组) (39)灵活车交通的环保性(技术组) (39)建设区步行交通环境状况(专家组) (39)建设区自行车交通环境状况(专家组) (39)公共交通和代步工具租借服务状况(技术组) (40)6.3其余设备及服务条件 (40)给排水、供电保障(技术组 ) (40)中水(技术组) (40)挪动通信信号覆盖率(技术组) (40)7dX24h 医疗服务的质量(技术组 ) (40)邮政、银行、商务中心等商务设备布局(专家组 ) (41)三星以上公共卫生间比率(技术组) (41)民众信息资料服务的完美性(技术组) (41)“综合服务中心”职能的完美性(技术组) (41)公共信息标记系统(技术组) (42)6.4防灾避险 (42)自然灾祸的预警和防(技术组) (42)灾祸防设备(技术组) (42)救灾举措贮备(技术组) (43)6.5节能环保 (43)节水(技术组) (43)节能(技术组) (44)一次性用品(技术组) (44)环保举措(技术组) (44)7管理条件 (44)7.1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 (44)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监测状况(专家组) (44)环境保护监测状况(专家组) (45)环保存理制度(技术组) (45)度假区环境经过ISO14001环境管理系统认证(技术组) (45)7.2旅客管理 (45)旅客行为管理的科学性、有序性专家评论(专家组) (46)旅客行为管理的科学性、有序性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46)旅客统计体制的科学性、全面性(技术组 ) (46)7.3社区管理 (46)为度假区社区居民供给的就业时机比率(技术组) (46)为度假区周边社区居民供给的就业时机比率(技术组 ) (46)社区管理综合收效( 专家组 ) (47)7.4经营管理 (47)经营管理综合收效(专家组 ) (47)管理机构和体制(专家组) (47)上岗人员拥有比率及年度人员培训比率(技术组) (47)旅客投诉及建议办理(技术组) (48)7.5安全管理 (48)旅行安全事故状况(技术组) (48)旅行度假区等级评定汇总表B2 (49)附录 C(规性附录) (54)旅行度假区旅客评论检查 (54)旅行度假区旅客问卷 (55)附录 D(资料性附录) (59)室外休闲度假定施种类 (59)和分值标准 (13)1.1旅行度假区等级区分 (13)1.2旅行度假区等级分值标准 (13)2旅行度假区等级详细评定方法 (13)3标记 (13)4旅行度假区等级评定的强迫性前提条件 (14)附录 A (规性附录) (15)旅行度假区等级评定强迫性指标 (15)附录 B(规性附录) (16)旅行度假区等级评定 (16)旅行度假区等级评定细则 B1 (16)1度假资源条件 (16)说明: (16)1.1骨干资源的丰度(专家组) (17)1.2骨干资源的质量(专家组) (18)1.3骨干资源的独到性(专家组) (18)1.4骨干资源利用的可连续性(专家组) (18)1.5其余资源(专家组) (19)1.6度假资源的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19)2区位条件 (19)2.1区位吸引力 (20)地区度假氛围(专家组) (20)地区著名度(专家组) (20)2.2交通可达性 (20)航空班次(技术组) (20)列车或轮船班次(技术组) (20)高速公路数目(技术组) (20)2.3交通便利度 (21)灵活车程(技术组) (21)公共交通(技术组) (21)便利度专家组主观评论(专家组) (21)便利度旅客主观评论(旅客问卷) (22)3市场条件 (22)3.1市场构造 (22)3.1.1.年留宿旅客的均匀逗留天数(技术组) (22)3.1.2.年留宿旅客人天数与年旅客总人数的比率(技术组) (23)3.1.3.外埠旅客的比率(技术组) (23)3.1.4.年招待人数中境外旅客的比率(技术组) (23)3.2市场规模 (24)年招待人天数(万人天)(技术组) (24)3.3市场竞争力 (24)综合品牌形象(专家组) (24)市场吸引力(专家组) (24)品牌形象和吸引力的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25)4空间环境条件 (25)4.1自然生态环境 (25)天气舒坦度专家组评论(专家组) (25)天气舒坦度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25)天气舒坦度评论(技术组) (25)空气质量(技术组) (26)地表水水域环境质量(技术组) (26)土壤质量(技术组) (26)自然灾祸的威迫程度(技术组) (26)4.2规划编制与开发建设 (26)空间界限(技术组) (26)规划文件拟订和审批级别(技术组) (27)规划构造布局(专家组) (27)规划的环境影响评论(技术组) (27)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论(技术组) (28)开发建设的实行状况(专家组) (28)度假区的管理能否经过 ISO9001 质量管理系统认证(技术组) (28)4.3人工环境 (28)住宿招待设备及周边噪声环境质量(在22 点— 6 点时段,依照GB3096 城市地区环境噪声标准)(技术组) (29)建成区均匀容积率(技术组) (29)建成区均匀绿地率(技术组) (29)建筑、景观的整体风格特点专家评论(专家组) (30)建筑、景观的整体风格特点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30)度假定施的装饰装饰资料(技术组) (30)5中心度假定施及服务条件 (30)5.1住宿招待设备条件 (30)总床位数(技术组) (30)三星级以上或相当于三星级标准以上的住宿招待设备所占比率(技术组)31住宿招待设备级配的专家评论(专家组) (31)住宿招待设备级配的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31)舒坦度(专家组) (32)服务质量(专家组) (32)5.2餐饮条件 (32)级配的合理性(专家组) (32)便利度与舒坦度(专家组) (32)菜系的丰富性(技术组) (33)地方特点的专家评论(专家组) (33)地方特点的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33)服务质量(专家组) (33)7dX24h 餐饮服务(技术组) (34)餐饮品牌认证(技术组) (34)5.3休闲度假定施及活动条件 (34)户外类休闲度假定施种类的多样性(技术组) (34)室类休闲度假定施种类的多样性(技术组) (34)休闲度假定施种类多样性的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35)休闲度假定施的使用评论(专家组) (35)休闲度假定施的使用评论( 1 组) (35)老年人、残疾人度假条件(专家组) (35)小孩度假条件(专家组) (35)休闲度假定施种类配置的合理性(专家组) (35)无固定设备度假活动的质量(专家组) (36)有固定设备度假活动及服务的质量(专家组) (36)5.4度假配套设备及服务 (36)托儿(少儿)服务质量(专家组) (36)多国语言支持(技术组) (37)营救装备及服务质量(技术组) (37)度假指导的多样性及质量(技术组) (37)度假区信息服务质量(技术组) (37)6支撑性设备及服务条件 (38)6.1旅行购物条件 (38)购物设备的便利性(专家组) (38)旅行商品的地方特点性(专家组) (38)购物服务质量(专家组) (38)6.2区交通条件 (38)交通安全标记(技术组) (38)泊车场布局与容量(专家组) (39)区整体交通的便利性和次序性(专家组) (39)灵活车交通的环保性(技术组) (39)建设区步行交通环境状况(专家组) (39)建设区自行车交通环境状况(专家组) (39)公共交通和代步工具租借服务状况(技术组) (40)6.3其余设备及服务条件 (40)给排水、供电保障(技术组 ) (40)中水(技术组) (40)挪动通信信号覆盖率(技术组) (40)7dX24h 医疗服务的质量(技术组 ) (40)邮政、银行、商务中心等商务设备布局(专家组 ) (41)三星以上公共卫生间比率(技术组) (41)民众信息资料服务的完美性(技术组) (41)“综合服务中心”职能的完美性(技术组) (41)公共信息标记系统(技术组) (42)6.4防灾避险 (42)自然灾祸的预警和防(技术组) (42)灾祸防设备(技术组) (42)救灾举措贮备(技术组) (43)6.5节能环保 (43)节水(技术组) (43)节能(技术组) (44)一次性用品(技术组) (44)环保举措(技术组) (44)7管理条件 (44)7.1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 (44)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监测状况(专家组) (44)环境保护监测状况(专家组) (45)环保存理制度(技术组) (45)度假区环境经过ISO14001环境管理系统认证(技术组) (45)7.2旅客管理 (45)旅客行为管理的科学性、有序性专家评论(专家组) (46)旅客行为管理的科学性、有序性旅客评论(旅客问卷) (46)旅客统计体制的科学性、全面性(技术组 ) (46)7.3社区管理 (46)为度假区社区居民供给的就业时机比率(技术组) (46)为度假区周边社区居民供给的就业时机比率(技术组 ) (46)社区管理综合收效( 专家组 ) (47)7.4经营管理 (47)经营管理综合收效(专家组 ) (47)管理机构和体制(专家组) (47)上岗人员拥有比率及年度人员培训比率(技术组) (47)旅客投诉及建议办理(技术组) (48)7.5安全管理 (48)旅行安全事故状况(技术组) (48)旅行度假区等级评定汇总表B2 (49)附录 C(规性附录) (54)旅行度假区旅客评论检查 (54)旅行度假区旅客问卷 (55)附录 D(资料性附录) (59)室外休闲度假定施种类 (59)旅行度假区等级评定1旅行度假区等级区分和分值标准1.1 旅行度假区等级区分旅行度假区区分为 2 个等级,从高到低挨次为:国家级旅行度假区、省级旅行度假区。
海南省乡村旅游点(区)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试行)目次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术语和定义........................................................................... .......................................等级划分及评定项目构成....................... ................................... ..................................... .....等级评定机构、程序及方法..................................... ............... .... ....................................附录(规范性附录)海南省乡村旅游点(区)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的说明及评定表附录(规范性附录)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 ......... .........前言为规范海南省乡村旅游点(区)的服务管理,提高海南省乡村旅游点(区)服务质量,促进乡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推动海南省乡村旅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细则( 2015 年 4 月 17 日国家旅游局网站发布)说明:根据《旅游度假区等级管理办法》和《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 GB/T26358-2010)的相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共分为两个部分:细则一:旅游度假区等级基础评价评分细则细则二:旅游度假区等级综合评分细则各等级旅游度假区需达到如下条件:细则一细则二综合评价表总分(1000游客分( 100强制性指标(100 分)分)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标85 900 85省级旅游度假区达标70 750 70细则一:旅游度假区等级基础评价评分细则说明:1、本细则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强制性指标,主要依据《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 GB/T26358-2010 )中规定的旅游度假区的基本条件;第二部分为资源环境与度假产品综合评价。
2、进行第一部分强制性指标评价时,须对每一项指标进行评分,结果分为“达标”和“不达标”两种: 10 项指标均达标时,总评为“达标” ;有任意一项或以上指标不达标,总评为“不达标” 。
3、进行第二部分资源环与度假产品综合评价时,由评定组成员分别对评价项目计分,最后计算算术平均分。
4、第一部分强制性指标,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均须“达标”;第二部分资源环境与度假产品综合评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须达到85 分,省级旅游度假区须达到 70 分。
1第一部分强制性指标指标内容是否达标应具备适宜度假的气候条件和环境,区内无1被污染的水体、空气或土壤,无多发性不可规避的自然灾害。
应具有明确的空间边界和统一有效的管理机构。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面积应不小于28km2;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应不小于 5 km2。
应具备至少 3 个国际品牌或国际水准的度3假酒店。
以接待过夜游客为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过夜游客中应有至少1/3 平均停留 3 夜以上或42/3 平均停留 2 夜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过夜游客中至少 1/3 平均停留 2 夜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