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xm鉴赏诗歌中的语言风格
- 格式:ppt
- 大小:272.00 KB
- 文档页数:43
王浩新诗鉴赏与创作王浩:新诗鉴赏与创作王浩,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和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新诗创作家。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思想深刻,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和品味王浩的几首代表作,并探讨他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诗歌语言。
1. 《寻找星光的季节》在这首诗中,王浩以深沉的笔触展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描述,表达了对于追寻梦想和真理的追逐。
诗中的画面感极强,描绘了一个星光闪烁、色彩斑斓的季节,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王浩用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将读者带入一个畅游星辰大海的奇妙世界,引发人们对于未知和未来的思考。
2. 《时光的痕迹》这首诗以时光的流逝为主题,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诗中的描写细腻而深情,通过对一片青青草地、一朵绽放的花朵以及一个清澈的湖泊的描绘,表达了对于逝去的时光的珍惜和对美好回忆的怀念。
王浩借用这些景象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相结合,展示了他对于人生时间有限的理解和思考。
3. 《山河烂漫》这首诗表达了王浩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赞美和热爱。
以山河为主题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但王浩的诗却以独特的视角和对细节的把握更让人耳目一新。
他用如画的笔触勾勒出祖国的壮丽和美丽,通过丰富而精细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山水之间的美丽世界。
这首诗既有对山河壮丽景色的讴歌,也有对家国情怀的表达,给人以力量和激励。
从以上几首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浩在创作中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他善于借景抒情,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传达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表达。
同时,他的诗歌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除了创作优秀的诗歌作品,王浩还致力于新诗的传承和研究。
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也备受认可,广受瞩目。
他的新诗理论研究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理论观点突破传统的束缚,拓展了诗歌的边界,给新一代诗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
论李清照词(作品)的语言艺术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史上最为优秀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品受到了后世诗人和文艺爱好者的广泛喜爱。
从她的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语言艺术非常高超,表达了她深刻的情感和卓越的文学才能。
首先,李清照的语言非常清新自然,充满了诗意和韵律之美。
在她的词作品中,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对偶等,来表达她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如梦令》中,她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句话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以及对自己感情的表达,表现了她在溪亭中沉醉于美好的自然景色和情感之中的心情。
整首词流畅自然,让人感到恍如隔世的梦境。
其次,李清照的词作品常常追求意境和情感的准确表达。
她的词作品既有潮汐澎湃的忧愁之美,也有细腻温和的青春之情。
例如在《一剪梅》中,她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雨中黄叶树,疏影画窗扉远。
”这首词令人感受到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在雨中独自一人赏花、思念远方的情境之下应当是多么的让人心生波澜。
再次,李清照善于运用色彩和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在她的词作品中,经常使用色彩、花卉和山水等生动的景象来传达情感,达到意象丰富的效果。
例如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她通过描写不同的季节进而引出自己的感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楚楚。
烟笼沙岸云似雾,暮色残红花易落。
”最后,李清照的语言艺术还表现在她在古典文学和民间文艺之间的巧妙结合上。
她的词作品不仅保留了古典文学的高贵和典雅,还富有民间文艺的朴素与纯真。
例如在《如梦令》中,她的词既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的典雅与唯美之感,也有“终日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朴实与纯真之情。
词作品既有精致江南文化,又有真正的生活情感,如此平衡的表现力也是真正的词人所难得的。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语言艺术是非常高超的。
她的词作品在语言上充满了诗意、韵律和生动的画面感,同时也突出了她追求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梁颖诗论:谈谈诗歌语言的通俗与高雅、生涩与通透谈谈诗歌语言的通俗与高雅、生涩与通透诗人、中文系教授、中国编辑作家诗人精英群诗歌点评指导老师梁颖刚接到蒋老师的这个命题作业时,我内心很是忐忑。
一来我习诗时间不长,写诗之于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技不精悟不深,群里诗歌写得比我多、比我好的人大有人在,在他们面前谈论诗歌问题无异于班门弄斧;二来是基于个人的性格原因吧?现实中的我喜静木讷、不善言辞,很少在公开场合说话,一紧张就更是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所以我极少接受邀约撰文或课外讲座。
今晚在那么多大师面前,我真的非常担心会辜负了蒋老师的厚望以及诗友们的期待,如果有什么错漏或者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下面,我就根据这几年的涂鸦经历,针对诗歌语言问题,谈谈自己个人的感想吧。
一、对文字的敬畏才是对诗歌的真热爱记得上大学时,我就爱上诗歌并开始学着涂鸦。
一天,我终于鼓起勇气,拿着在抽屉里放了很久的一首小诗(应该算是处女作吧),忐忐忑忑地敲开了老师的家门,向老师讨教。
那首小诗是这样写的:梅子把离别的日子串成思念的种子零落在飘飞的梦里看得见发芽看得见开花却看不见模糊又清晰的你就让日子把我的思念成熟结一个酸涩的果吧不要问我为什么如此老师看过之后,先大大表扬了我一番,说我的处女作能有这样的起点相当不错,接着再肯定我在选材立意、托物寄情等方面的优点,然后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个真正爱字之人,对文字应该怀有深深的敬意,如果没有对文字十二分的虔诚,我建议你不要写诗,因为那是对诗歌的亵渎。
对文字的敬畏,才是对诗歌的真热爱。
你这首小诗除个别字词外,锻句和炼意还是不错的,希望你再接再厉,将来在诗途上走得更远。
”老师的教诲,言犹在耳。
在以后的创作中,我总是拿老师的话当准绳,特别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尤其是写诗时。
后来,诗读得多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建立起了自己的诗歌审美标准。
尽管好诗的标准有很多重,但语言好应是无二的条件。
【初中语文】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一.知识储备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凝练、生动、形象、重意境、有韵律美。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1)豪放。
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和炽热的感情灌输到诗作中,就使自己的诗作的风格变得豪迈奔放,明朗潇洒。
“诗仙”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
(2)沉郁。
豪放好似火山爆发,沉郁仿佛海底潜流。
诗人沉思默想,幽愤填膺时,就使自己的诗作风格变得深沉忧愤、情感浓郁。
沉郁风格的代表诗人是“诗圣”杜甫。
(3)委婉。
抒情或叙事,不直接说出,而是经过委曲婉转之后才流露出来,使感情表达得更深沉更有余味。
(4)含蓄。
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5)通俗。
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就是通俗。
中国古代许多文学家都推崇通俗,白居易就是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的大诗人。
(6)自然。
自然而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指的是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用荷花作比来说明自然这一风格。
(7)平淡。
与自然相同之处在于不加雕琢,与自然不同之处在于语言力求朴素。
自然讲究天然而成,平淡显现朴实无华,平淡中蕴涵深意。
(8)工丽。
既讲究对仗工整,又讲究辞藻华丽。
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写得极工丽,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
是否工丽,不仅要看辞藻是否华丽,对仗是否工整,而且要从意境着眼。
(9)雄浑。
气势雄伟,含意深沉。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及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堪称雄浑佳作。
(10)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物,而且动静得宜,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11)风趣。
具有这种风格的诗歌,不单纯是让人发笑,而是在幽默诙谐之中含有深意,严肃而不油滑。
浅析诗歌鉴赏中的修辞和含蓄之美作者:谭惠民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4年第12期摘要:修辞和语言是我们学习诗歌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学习的重点内容。
也是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在高考中也是诗歌鉴赏最常见的考点,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3-0066-01长期以来,诗歌鉴赏题都是令广大考生极为头痛的,究其原因,就是不明白诗歌在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各种技巧,也就是诗歌鉴赏中所提到的"表达技巧"。
2013年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
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
在全国卷各省市的考题中,均涉及到对"表达技巧"的考察。
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第8题通过对比,说明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第9题通过用典(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中,两个题均考查到了"表达技巧"(对比、用典),可见,在诗歌鉴赏时,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解读诗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