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动网络管理系统结构模型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5.06 KB
- 文档页数:4
TCPIP体系结构TCP/IP体系结构及相关协议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属于理论上的结构模型,在实际⽹络中并没有具体的⽹络采⽤这样的体系结构,⽽使⽤最多的体系结构是TCP/IP结构。
TCP/IP体系结构使⽤最多的⽹络协议是TCP/IP协议。
在安装操作系统时,系统会默认安装TCP/IP协议。
⽤户可以在计算机的⽹络属性中查找到该协议。
本章着重介绍TCP/IP体系结构及TCP/IP协议的相关内容。
5.1 TCP/IP体系结构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ARPA为了实现异种⽹络间的互联,⼤⼒资助⽹间⽹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1973年9⽉,美国斯坦福⼤学的⽂顿·瑟夫与卡恩提出了TCP/IP协议。
1983年,ARPANET 全部转换成了TCP/IP协议。
⽬前,⼤部分的计算机系统都安装有相应的TCP/IP协议。
TCP/IP 协议是⼀个协议族,其中TCP和IP是两个重要的协议。
TCP/IP是国际互联⽹(Internet)采⽤的标准协议。
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得TCP/IP协议成为全世界计算机⽹络中使⽤最⼴泛、最成熟的⽹络协议,并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TCP/IP协议是⼀种异构⽹络互联的通信协议,它同样也适⽤于在⼀个局域⽹中实现不同种类的计算机间的互联通信。
5.1.1 基本概念1.TCP/IP的层次结构TCP/IP体系结构如图5-1所⽰分为4层,分别是物理和数据链路层、⽹际层、传输层和应⽤层,都是建⽴在硬件基础上的。
TCP/IP体系结构与OSI参考模型相⽐结构更简单,如图5-2所⽰。
2.TCP/IP体系结构的重要性(1)Internet从理论到应⽤与TCP/IP是密不可分的。
(2)TCP/IP是⼀些常⽤操作系统内置的⽹络协议。
(3)⼀些⽹络应⽤系统,如Oracle数据库系统等都⽀持TCP/IP协议。
传输层⽹际层物理和数据链路层图5-1 TCP/IP体系结构图5-2 TCP/IP体系结构与OSI参考模型相对⽐5.1.2客户机/服务器模型客户机/服务器⽅式是TCP/IP的进程间经常使⽤的通信⽅式,这种⽅式所描述的是进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浅谈一种基于WPDRRC的网络安全模型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网络通信面临越来越多的威胁。
尤其随着三网融合及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通信安全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在目标未受到严重损害前,加固网络并对目标进行预测、隔离、控制或消灭,将被动保护变为主动保护,提出了一种网络安全模型和纵深防护安全策略,构筑了网络通信安全立体纵深、多层次保护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模型进行了深入探析,从管理策略和技术策略两方面对策略进行优化。
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模型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主动保护技术作保障网络安全的有效手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然而,综合分析上述文献提到的安全策略模型,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过多地强调以目标为中心,检测到威胁信息流入后才有所响应,普遍存在缺乏主动性和对敏感信息的预测能力的问题。
(2)对模型中预测威胁信息阶段的关键技术未作深入实践研究,只停留在理论设想阶段。
(3)预检测结束后,对有效信息的智能化筛选存在缺陷,不能高效率地辨别出真正威胁到系统本身的敏感信息。
(4)缺少应急响应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反馈机制,不能在最短地时间内让网络管理人员对系统感应到的威胁信息进行有效处理。
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对动态的、主动的网络安全模型进行研究。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对信息安全策略进行了优化,改进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并加入了信息智能化处理模块。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WPDRRC的网络安全模型,一方面对来自外部的敏感信息进行提前预测和感知,使网络通信在受到危害之前做到拦截和响应等动作。
另一方面使整个网络环境都处于更高的实时循环的安全状态。
1研究背景1.1信息安全策略(1)BLP模型、Biba模型BLP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由Bell和LaPadu-la[6]提出,作为对强制访问控制形式化描述,对数据进行分级别的完整性保证。
其核心思想是在自主访问控制上添加强制访问控制,从而实施信息流策略。
CIGRE(WG C6.19~C6.22)的研究内容本⽂是国际⼤电⽹会议(CIGRE)配电及分布式发电(C6)技术委员会的WG C6.19~ WG C6.22⼯作组的研究内容,希望国内⼀些有志于引领未来电⽹研究的科研⼈员能够参与这些项⽬的研究⼯作,“active distribution systems”先翻译为“主动配电系统”,以往的译法为有源配电系统,但是,我国现有配电系统为⽆源⽹络,加上DG等可以视为有源⽹络,但是,未来的配电系统并不仅仅是有源,⽽且还要能够最⼤限度利⽤RES,最⼩化CO2,平衡负荷。
所以,我建议“active”翻译为“主动”。
实际上,即使在中国,分布式资源(DER,包括DG、DSI、EV、DES(储能)等)的使⽤也会越来越多,整合和管理分布式资源的管理模式,将与现有的集中控制的管理模式有极⼤的不同,⽽且还将要求在公⽤通信标准,DER整合标准,业务流程管理⽅法等⽅⾯有新的研究进展。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还需要考虑在建设新的电⽹的同时考虑DER集成的问题。
我国不能在未来电⼒系统⽅⾯⼜成为他⼈的巨⼤市场。
恕我直⾔,国⼈开展研究活动与⽇本⼈最⼤的差别是,国⼈⼀听到⼀个新名词,就马上主动地赋以其具体内容,⾃以为⾮常明⽩;⽽⽇本⼈就有些死⼼眼,⼀般要开很多Seminar,通过讨论确定内容。
我希望能够从研究伊始就明确研究的⽬的和内容。
唉,傅雷说,中国⼈“中庸、苟且,⼩智、⼩慧”,法国⼈倒退200年就是中国⼈。
如果中国⼈不能正视⾃⼰的缺点,则很难屹⽴于世界之林。
我们现在很怕⼈家看不起⾃⼰,不给国际⼤奖觉得不够国际⽔平,给了⼜不敢正视,真是⼀个没有⾃信⼼的民族。
以下译⽂由我院与清华⼤学的⽼师共同翻译:Ø 建⽴主动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模型Ø 适合不同场景和管制机制的主动配电系统的扩展/升级规划算法。
其中包括分布式储能(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DES)和分布式发电DG的优化定容和定址的⽅法和模型,以及微电⽹及多微电⽹接⼊的设计。
信息安全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1、请说出平时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以及当时的解决方案。
答:略。
2、什么是信息安全?答: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3、什么是P2DR2动态安全模型?答:P2DR2动态安全模型研究的是基于企业网对象、依时间及策略特征的(Policy,Protection,Detection,Response,Restore) 动态安全模型结构,由策略、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等要素构成,是一种基于闭环控制、主动防御的动态安全模型,通过区域网络的路由及安全策略分析与制定,在网络内部及边界建立实时检测、监测和审计机制,采取实时、快速动态响应安全手段,应用多样性系统灾难备份恢复、关键系统冗余设计等方法,构造多层次、全方位和立体的区域网络安全环境。
4、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有哪些?答: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有物理层安全威胁,网络层安全威胁,操作系统层安全威胁,应用层安全威胁,管理层安全威胁等。
5、信息安全实现需要什么样的策略?答:信息安全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信息安全策略,它是指为保证提供一定级别的安全保护所必须遵守的规则。
实现信息安全,不但靠先进的技术,也得靠严格的安全管理、法律约束和安全教育。
6、信息安全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答:信息安全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早在20 世纪初期,通信技术还不发达,面对电话、电报、传真等信息交换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第二阶段: 20 世纪60 年代后,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进入了实用化和规模化阶段;第三阶段: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得到极大开放,由此产生的信息安全问题跨越了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