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辨识 第7章 模型结构辨识
- 格式:pptx
- 大小:303.65 KB
- 文档页数:9
1. 模型与系统1)模型:把关于实际系统的本质的部分信息简缩成有用的描述形式。
它用来描述系统的运动规律,是系统的一种客观写照或缩影,是分析、预报、控制系统行为的有力工具。
模型是实体的一种简化描述。
模型保持实体的一部分特征,而将其它特征忽略或者变化。
不同的简化方法得到不同的模型。
2)系统:有些书里也称为过程,按某种相互依赖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客体的集合。
本身的含义是比较广泛的,可以指某个工程系统、某个生物学系统,也可以指某个经济的或社会的系统。
这里所研究的“对象”是抽象的,重要的是其输入、输出关系。
2. 残差和新息1)新息(输出预报误差):是过程输出预报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
(P13)过程输出预报值: 输出预报误差: 过程输出量: 2)残差:是滤波估计值和实测值之差。
3. 系统可辨识的条件最小二乘方法满足开环可辨识条件;激励信号是持续激励,阶次至少要(na+nb+1)阶。
可辨识条件:为了辨识动态系统,激励信号u 必须在观测的周期内对系统的动态持续地激励。
满足辨识对激励信号最起码的要求的持续激励信号应具备的条件,称“持续激励条件”。
4. 建立数学模型1)建立方法:①理论分析法:机理法或理论建模,“白箱”问题②测试法:系统辨识,“黑箱”问题③两者结合:“灰箱”理论问题2)基本原则:①目的性-明确建模的目的,如控制、预测等。
因为不同的建模目的牵涉到的建模方法可能不同,它也将决定对模型的类型、精度的要求。
②实在性-模型的物理概念要明确。
③可辨识性-模型的结构要合理,输入信号必须是持续激励的;另外数据要充足。
④节省性-待辨识的模型参数个数要尽可能地少。
以最简单的模型表达所描述的对象特征。
5. 辨识:就是在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基础上,从一组给定的模型类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
1)试验设计:包括输入信号(幅度、频带等)、采样时间、辨识时间(数据长度)、开环或闭环辨识、离线或在线辨识(P19)目的:使采集到的数据序列尽可能多地包含过程特性的内在信息。
系统辨识步骤及内容系统辨识是研究如何用实验研究分析的办法来建立待求系统数学模型的一门学科。
Zadeh(1962)指出:“系统辨识是在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基础上,从一类模型中确定一个与所观测系统等价的模型”。
Ljung(1978)也给出如下定义:“系统辨识有三个要素——数据、模型类和准则,即根据某一准则,利用实测数据,在模型类中选取一个拟合得最好的模型”。
实际上,系统的数学模型就是对该系统动态本质的一种数学描述,它向人们提示该实际系统运行中的有关动态信息。
但系统的数学模型总比真实系统要简单些,因此,它仅是真实系统降低了复杂程度但仍保留其主要特征的一种近似数学描述。
建立数学模型通常有两种方法,即机理分析建模和实验分析建模。
机理分析建模就是根据系统内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概括其内部变化规律,导出其反映系统动态行为并表征其输入输出关系的数学方程(即机理模型)。
但有些复杂过程,人们对其复杂机理和内部变化规律尚未完全掌握(如高炉和转炉的冶炼过程等)。
因此,用实验分析方法获得表征过程动态行为的输入输出数据,以建立统计模型,实际上是系统辨识的主要方面,它可适用于任何结构的复杂过程。
系统辨识的主要步骤和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辨识目的根据对系统模型应用场合的不同,对建模要求也有所不同。
例如,对理论模型参数的检验及故障检测和诊断用的模型则要求建得精确些。
而对于过程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用的模型的精度则可降低一些,因为这类模型所关心的主要是控制效果的好坏,而不是所估计的模型参数是否收敛到真值。
2、验前知识验前知识是在进行辨识模型之前对系统机理和操作条件、建模目的等了解的统称。
有些场合为了获得足够的验前知识还要对系统进行一些预备性的实验,以便获得一些必要的系统参数,如系统中主要的时间常数和纯滞后时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参数是否随时间变化,允许输入输出幅度和过程中的噪声水平等。
3、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和决定:输入信号的类型、产生方法、引入点、采样周期、在线或离线辨识、信号的滤波等。
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它们在工程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系统建模及控制设计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系统辨识系统辨识是指通过实验数据对系统的动态行为进行建模和估计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性质和结构,并在控制系统设计中提供准确的数学模型。
系统辨识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系统的参数和结构,并评估模型的质量。
1.1 参数辨识参数辨识是系统辨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通过收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并根据建模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
常用的参数辨识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法、频域法等。
参数辨识的结果对建模和控制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结构辨识结构辨识是指确定系统的数学结构,即选择合适的模型形式和结构。
常用的结构辨识方法有ARX模型、ARMA模型、ARMAX模型等。
结构辨识的关键是根据系统的性质和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模型结构,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模型预测控制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系统动态模型的控制方法,它通过在线求解最优控制问题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通过对系统未来动态行为的预测,结合控制目标和约束条件,求解优化问题得到最优控制输入。
它具有优良的鲁棒性和适应性,并且能够处理多变量、非线性以及时变系统的控制问题。
2.1 模型建立模型预测控制的第一步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通常采用系统辨识的方法得到。
模型可以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模型结构和参数。
2.2 控制器设计模型预测控制的核心是设计控制器,控制器的目标是使系统输出跟踪参考轨迹,并满足约束条件。
控制器设计通常通过求解一个离散时间最优控制问题来实现,常用的方法有二次规划、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
2.3 优化求解模型预测控制的关键是求解最优控制问题,将系统的模型和控制目标转化为一个优化问题,并通过数值优化方法求解得到最优解。
常用的优化算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遗传算法等。
系统辨识理论及应用本文旨在介绍系统辨识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背景。
系统辨识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技术,用于分析和推测系统的特性和行为。
通过系统辨识,我们能够对系统进行建模、预测和控制。
系统辨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控制工程学科,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如信号处理、人工智能和统计学等。
它在工程、科学和经济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系统辨识的目标是通过观察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从中提取出系统的特征和动态模型。
系统辨识理论和应用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复杂系统的行为,并能够对系统进行建模和预测。
通过系统辨识,我们可以获取关键的系统参数和结构信息,从而为系统设计和控制提供指导和支持。
本文将介绍系统辨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信号采集和预处理、模型结构的选择和参数估计等。
我们还将探讨系统辨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机械系统、电力系统和金融市场等。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关于系统辨识理论及应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激发对系统辨识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兴趣。
本文将概述系统辨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介绍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系统辨识是一种通过分析数据和模型之间关系来推断系统特性和行为的方法。
它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原理,将现实世界中的系统建模为数学模型,并利用实验或观测数据来验证和修正这些模型。
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获取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并根据数据推断系统的结构、参数和动态特性。
通过此过程,系统辨识能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内部机制和行为。
常用的系统辨识方法包括参数辨识、结构辨识和状态辨识。
参数辨识主要关注模型中的参数值,通过数据分析和优化算法来确定最佳参数估计值。
结构辨识则关注模型的拓扑结构,即确定模型的数学表达形式和连接关系。
状态辨识是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推断系统的状态变量值和状态转移方程。
系统辨识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控制工程领域,系统辨识可以帮助设计控制器和优化控制策略。
在信号处理领域,系统辨识可以用于信号分析和滤波。
系统辨识理论及应用引言系统辨识是通过对已知输入和输出进行处理,从而识别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建模的过程。
在现代科学和工程应用中,系统辨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设计、信号处理、预测和模型识别等领域中。
本文将介绍系统辨识的理论基础、常用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系统辨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系统辨识的理论基础系统辨识的定义系统辨识是一种通过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处理,来推导出系统的数学模型的方法。
系统辨识可以用来描述和预测系统的行为,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和优化。
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系统辨识建模的基本思想是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表示为一个数学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是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时变模型等。
在系统辨识中,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差分方程模型、状态空间模型、传递函数模型等。
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收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然后利用数学方法来推导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参数优化的过程,通过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使得模型的输出与实际系统的输出尽可能接近。
系统辨识的常用方法系统辨识的常用方法包括参数估计方法、频域分析方法和结构辨识方法。
参数估计方法是最常用的系统辨识方法之一,它通过最小化模型的预测误差来估计模型参数。
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估计法、最小二乘法等。
频域分析方法是基于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进行辨识的方法。
常用的频域分析方法包括递归最小二乘法、频域辨识方法等。
结构辨识方法是用来确定系统的结构的方法。
结构辨识方法可以分为模型选择方法和模型结构确定方法。
常用的结构辨识方法包括正则化算法、信息准则准则方法等。
系统辨识的应用控制系统设计系统辨识技术在控制系统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系统辨识建模,可以对系统进行建模和优化。
控制系统设计中的系统辨识可以用来预测系统的响应、设计合适的控制器以及优化控制算法。
信号处理系统辨识技术在信号处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信号进行系统辨识建模,可以分析信号的特性、提取信号中的有用信息以及去除信号中的干扰等。
北京工商大学《系统辨识》课程调研报告题目类别:系统建模的分类现代辨识方法报告题目:基于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的辨识方法调研目录第一章系统辨识理论综述 21.1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 21.2系统辨识的经典方法 21.3神经网络系统辨识综述 21.3.2神经网络在非线性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2 1.4模糊系统辨识综述 31.4.1模糊系统的结构辨识 31.4.2参数优化的方法 31.4.3模糊规则库的化简 31.5小结 4第二章模糊模型辨识方法的研究 42.1模糊模型辨识流程 42.2模糊模型结构辨识方法 52.3模糊模型参数辨识方法 52.4模糊系统辨识中的其它问题 62.4.1衡量非线性建模方法好坏的几个方面 62.4.2模糊辨识算法在实际系统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62.4.3模糊模型的品质指标 62.5小结 7第三章基于两种模型的自行车机器人系统辨识 73.1基于ARX模型的自行车机器人系统辨识 73.2基于ANFls模糊神经网络的自行车机器人系统辨识 73.3 展望 7第一章系统辨识理论综述1.1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根据LA.zadel的系统辨识的定义(1962):系统辨识就是在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基础上,从一组给定的模型类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系统辨识有三大要素:(1) 数据。
能观测到的被辨识系统的输入或输出数据,他们是辨识的基础。
(2) 模型类。
寻找的模型范围,即所考虑的模型的结构。
(3) 等价准则。
等价准则一辨识的优化目标,用来衡量模型接近实际系统的标准。
1.2系统辨识的经典方法1、阶跃响应法系统辨识;2、频率响应法系统辨识;3、相关分析法系统辨识;4、系统辨识的其他常用方法;1.3神经网络系统辨识综述1.3.1神经网络在线性系统辨识中的应用自适应线性(Adallne一MadaLine)神经网络作为神经网络的初期模型与感知机模型相对应,是以连续线性模拟量为输入模式,在拓扑结构上与感知机网络十分相似的一种连续时间型线性神经网络。
系统辨识和降阶模型一、引言系统辨识和降阶模型是现代控制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和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
系统辨识是指通过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从而推断出系统的内在特性和行为规律的过程。
降阶模型是指将高阶系统模型转化为低阶系统模型,以简化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二、系统辨识系统辨识是一种通过实验数据来推断系统模型的方法。
它可以基于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利用统计学和数学建模技术来估计系统的参数和结构。
系统辨识可以分为参数辨识和结构辨识两个层面。
1. 参数辨识参数辨识是指通过对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分析,估计系统的参数值。
常用的参数辨识方法有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法和最大熵法等。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通过最小化实际输出与模型输出之间的差异,来估计系统参数的方法。
极大似然法是一种基于概率统计原理的参数估计方法,通过最大化样本数据的似然函数来确定参数值。
最大熵法是一种基于信息论的参数估计方法,通过最大化系统的不确定性来确定参数值。
2. 结构辨识结构辨识是指通过对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分析,估计系统的结构和模型形式。
常用的结构辨识方法有模型选择准则、系统辨识算法和系统辨识工具等。
模型选择准则是一种评估不同模型的性能和复杂度的方法,常用的准则有AIC准则、BIC准则和MSE准则等。
系统辨识算法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程序对系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到系统模型的方法。
系统辨识工具是一种用于辅助系统辨识的软件工具,常用的工具有MATLAB、LabVIEW和Python等。
三、降阶模型降阶模型是指将高阶系统模型转化为低阶系统模型的过程。
降阶模型可以简化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提高系统性能和控制效果。
常用的降阶模型方法有模型约简、系统分解和模型识别等。
1. 模型约简模型约简是一种通过舍弃系统模型中的一部分变量和参数,从而降低模型复杂度的方法。
常用的模型约简方法有特征值分解、奇异值分解和模态分析等。
特征值分解是一种通过对系统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从而得到系统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的方法。
系统辨识综述一、系统辨识概述辨识、状态估计和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三个互相渗透的领域。
辨识和状态估计离不开控制理论的支持,控制理论的应用又几乎不能没有辨识和状态估计技术。
随着控制过程复杂性的提高,控制理论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其实际应用不能脱离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是不知道的,或者在正常运行期间模型的参数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利用控制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需要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系统辨识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形成的,他是现代控制理论中一个很活跃的分支。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已经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去观察、研究有关的系统辨识问题。
系统辨识是建模的一种方法,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应着不同的数学模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同学科的发展过程就是建立他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辨识问题可以归结为用一个模型来表示客观系统(或将要构造的系统)本质特征的一种演算,并用这个模型把对客观系统的理解表示成有用的形式。
当然也可以有另外的描述,辨识有三个要素:数据,模型类和准则。
辨识就是按照一个准则在一组模型类中选择一个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
总而言之,辨识的实质就是从一组模型类中选择一个模型,按照某种准则,使之能最好地拟合所关心的实际过程的静态或动态特性。
通过辨识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估计表征系统行为的重要参数,建立一个能模仿真实系统行为的模型,用当前可测量的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预测系统输出的未来演变,以及设计控制器。
对系统进行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根据输入时间函数和系统的特性来确定输出信号。
对系统进行控制的主要问题是根据系统的特性设计控制输入,使输出满足预先规定的要求。
而系统辨识所研究的问题恰好是这些问题的逆问题。
通常,预先给定一个模型类μ={M}(即给定一类已知结构的模型),一类输入信号u和等价准则J=L(y,yM)(一般情况下,J是误差函数,是过程输出y和模型输出yM的一个泛函);然后选择使误差函数J达到最小的模型,作为辨识所要求的结果。
系统辨识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系统辨识的基本概念系统辨识是指通过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进行观察和测量,利用数学模型和算法对系统的结构和行为进行识别和推断的过程。
它在工程技术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分析和预测系统的性能,对系统进行控制和优化。
系统辨识涉及信号处理、数学建模、统计推断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
二、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利用数学模型和算法对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进行识别和推断。
其基本步骤包括数据采集、模型建立、参数估计、模型验证等。
系统辨识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和算法,以及如何对系统的输入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
同时,还需要考虑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模型的简单性和准确性等因素。
三、系统辨识的方法和技术系统辨识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参数辨识、结构辨识、状态辨识等,具体有线性系统辨识、非线性系统辨识、时变系统辨识、多变量系统辨识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涉及到信号处理、最优控制、统计推断、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系统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应用。
四、系统辨识的应用领域系统辨识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控制系统、信号处理、通信系统、生物医学工程、工业生产等。
在控制系统中,系统辨识可以用来设计控制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在信号处理中,系统辨识可以用来提取信号的特征,分析信号的性质。
在通信系统中,系统辨识可以用来设计调制解调器,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系统辨识可以用来分析生物信号,诊断疾病和设计医疗设备。
在工业生产中,系统辨识可以用来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五、系统辨识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系统辨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未来,系统辨识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方法的创新,将更多的数学、统计和信息理论方法引入系统辨识中,提高系统辨识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二是算法技术的提高,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先进的算法技术,对系统进行更加准确和高效的辨识;三是应用领域的拓展,将系统辨识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和行业中,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系统辨识》第1讲要点●引言课程名称:系统辨识(System identification)现代控制论:辨识、状态估计和控制理论什么是辨识(Identification)?System Identification系统辩识,又译为“系统识别”和“系统同定”,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记述为:系统辩识是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函数,确定系统行为的数学模型,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分支(中国大百科自动控制卷486-488页)。
(1) 辨识是研究建立系统或生产过程数学模型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2) 辨识是种从含有噪声的测量数据(输入、输出数据)中提取被研究对象数学模型的一种统计方法。
(3) 辨识模型是对象输入输出特性在某种准则意义下的一种近似。
近似的程度取决于人们对系统先验知识的认识和对数据集性质的了解程度,以及所选用的辨识方法是否合理。
(4) 辨识技术帮助人们在表征被研究的对象、现象或系统、过程的复杂因果关系时,尽可能准确地确立它们之间的定量依存关系。
(5) 辨识是一种实验统计的建模方法。
通俗地说,系统辩识是研究怎样利用对未知系统的试验数据或在线运行数据(输入/输出数据)建立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的科学。
钱学森把系统广义概括为“依一定顺序相互联系着的一组事物”。
“系统辩识”是“系统分析”和“控制系统设计”的逆问题。
基于实际系统的复杂性,描述其特性的数学模型具有“近似性”和“非唯一性”;辩识方法亦有多样性。
没有绝对好的数学模型和绝对好的辩识方法。
什么是较好的模型?依据辩识的不同目的,有不同答案。
一般说,能够满足目的要求的,比较简单的模型,是较好的模型。
参考书:1.方崇智、萧德云编著,《过程辨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882.蔡季冰编著,《系统辨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北京,19893.Lennart Ljung,《系统辨识-使用者的理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预修课程:线性系统理论、自动控制理论基础、概率统计与随机过程第1章系统辨识的一些基本概念1.1 过程和模型1.1.1 过程(Process)●过程的描述框图(“黑箱”模型)●过程的行为特性表现在过程的输入输出数据之中。
.系统辨识作业一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班级控制二班姓名学号2018 年 11 月系统辨识所谓辨识就是通过测取研究对象在认为输入作用的输出响应,或正常运行时的输入输出数据记录,加以必要的数据处理和数学计算,估计出对象的数学模型。
辨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实验设计;②模型结构辨识;③模型参数辨识;④模型检验。
辨识的一般步骤:根据辨识目的,利用先验知识,初步确定模型结构;采集数据;然后进行模型参数和结构辨识;最终验证获得的最终模型。
根据辨识方法所涉及的模型形式来说,辨识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另一类是参数模型辨识方法。
其中,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又称为经典的辨识方法,它主要获得的是模型是非参数模型。
在假定过程是线性的前提下,不必事先确定模型的具体结构,广泛适用于一些复杂的过程。
经典辨识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阶跃响应法、脉冲响应法、相关分析法和普分析法等等,本次实验所采用的辨识方法为阶跃响应法和脉冲响应法。
1.阶跃响应法阶跃响应法是一种常用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近似法、半对数法、切线法、两点法和面积法等。
本次作业采用面积法求传递函数。
1.1面积法①当系统的传递函数无零点时,即系统传递函数如下:G(S) = a a a a+a a−1a a1−1+⋯+a1a+1(1-1) 系统的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求取微分方程的系数来辨识系统的传递函数。
在求得系统的放大倍数K后,要得到无因次阶跃响应y(t)(设τ=0),其中y(t)用下式描述:a a a(a)a−1(a)a a aa a a aa (1-2) 面积法原则上可以求出n为任意阶的个系数。
以n为3为例。
有:a3a(a) a2a(a) aa(a){aa|a→∞ = aa|a→∞ = aa|a→∞ = 0a(a)|a→∞ = 1将式(1)中的y(t)移至右边,在[0,t]上积分,得a2a(a)a3 aa aa (1-4) 定义:a1(a) = ∫0a[1 − a(a)]aa (1-5) 由式(1-3)条件可知,当t→∞时,a aa (1-6)同理,定义a2aa (1-7)由式(1-,3)条件可知,当t→∞时,a aa (1-8)因此,可得a a(a) = ∫0a[a a−1(a) − a a−1a(a)] dt (1-9)a a= a a(∞) (1-10)②当系统的传递函数存在零点时,传递函数如下:=kG(s)b s mmn +ba s mn-1-1s mn-1-1 ++LL ++a sbs1+1+1,(n m)(1-11)1a s n +其中,K h= ( ) / U0定义1G(s)=KP(s)其中,P(s) = b sa s n mn ++ba s mn-1-1s mn-1-1++LL ++a sbs11 +1+1 = +1 i=1 C s i i(1-12)m根据[1−h*(t)]的Laplace变换,求出一阶面积A1,确定L[h(*1 t ]),并定义二阶面积A2 ,以此类推,得到i 阶面积A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