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模型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844.00 KB
- 文档页数:54
生态系统模型的建立和模拟方法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互动系统,是地球生命形成和演化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维持需要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生态系统模型是对生态系统运行的简化和理想化,是生态学中常用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模型的建立和模拟方法。
一、生态系统模型生态系统模型是生态学中模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模型。
它是在背景理论、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的,可以定量或定性地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分析生态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变化和响应。
生态系统模型可以分为统计模型、机理模型和混合模型。
统计模型是在数据支撑下直接描述生态系统的模型,主要用于描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机理模型则是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学、化学、物理、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理解生态系统中发生的各个过程和机制,并对其对话建立的模型。
混合模型则是将机理模型和统计模型相结合,兼顾两者的优点。
二、生态系统模型的建立方法生态系统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研究,需要搜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并合理抽象化简。
其建立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研究问题和目标:建立生态系统模型需要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目标。
例如,研究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建立相应的生态系统模型来预测和评估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风险。
2、确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模型需要明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圈、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各个方面。
3、数据搜集和整理:生态系统模型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撑,需要搜集和整理相关的生态学、气象学、地理学、物理学等数据,并进行相关的处理和分析。
4、模型参数的确定:建立生态系统模型需要确定模型参数,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参数。
模型参数的确定需要结合实地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校正和优化。
5、模型的评估和验证:生态系统模型建立后需要进行评价和验证,与实际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同时发现模型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和方向。
简化复杂机械系统模型建立与仿真方法1. 引言在现代工程领域中,机械系统的建立和仿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可以预测系统的运行行为,提前解决潜在问题,节约时间和成本。
然而,由于机械系统的复杂性,模型的建立和仿真往往变得困难且耗时。
因此,本文将探讨一些简化复杂机械系统模型建立和仿真的方法,以提高工程效率。
2. 模型简化方法2.1 几何简化在建立机械系统模型时,几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几何简化,可以简化模型的复杂度,减少计算量。
几何简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2.1.1 模型尺寸缩放对于大型机械系统,直接进行建模和仿真可能会导致计算困难和耗时过长。
因此,可以考虑对模型进行尺寸缩放。
将模型的尺寸缩小到合适的比例,减少计算量,同时保持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2.1.2 简化复杂几何形状在建模过程中,某些复杂的几何形状可能会增加计算的复杂性。
可以通过简化这些复杂几何形状,例如用曲线代替曲面等方法,来减少计算量。
2.2 简化材料特性除了几何简化外,简化材料特性也是一种常见的简化方法。
在复杂机械系统模型中,通常需要考虑材料的力学特性、磨损特性等。
然而,有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简化材料特性以减少计算难度。
2.2.1 材料刚性假设在部分机械系统中,材料的刚性对系统整体行为的影响可能较小。
因此,可以假设材料是刚性的,以减少运算量。
2.2.2 材料特性简化在材料特性的考虑中,可以简化某些特性的模型。
例如,对于弹簧元件,可以常数化弹性模量,而不需要使用更为精确的材料模型。
3. 仿真方法在完成模型简化后,接下来是进行仿真分析。
对于复杂机械系统,选择合适的仿真方法可以更加高效地分析系统的性能和行为。
3.1 数值仿真数值仿真是一种常用的仿真方法,可以通过数值计算和模拟来预测系统的行为。
数值仿真通常基于物理方程和数值方法,通过迭代求解来近似系统的运行行为。
3.1.1 有限元法有限元法是一种常见的数值仿真方法,通过将连续体划分为有限数量的元素,再对每个元素进行求解,最终得到整体系统的近似解。
系统模型与系统建模方法在信息系统领域,系统模型是描述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关系的抽象表示。
而系统建模方法是指使用一套规范化的方法论和技术,以图、表、图形界面等方式,对系统进行描述、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系统模型和系统建模方法是系统工程学的重要核心内容,有助于理清系统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为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
一、系统模型系统模型是对系统进行概念化和抽象化的表示,它可以是一个图形、图表、符号等,以直观、简洁、形象的方式反映系统的实质内容和内部关系。
常用的系统模型包括输入-输出模型、流程图、数据流图等。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系统模型:1.输入-输出模型:这种模型通过输入和输出来表示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特征。
输入是系统接受的外部信息,输出是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反馈,通过对输入和输出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推导出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这种模型适用于描述关注系统的外部特性,而对内部结构关注较少的情况。
2.流程图:流程图是一种图形化的方式,通过表示系统处理过程中各个阶段和活动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系统的内部流程和交互情况。
流程图通常包括起始节点、中间过程、决策节点和结束节点等,通过这些节点之间的连接和条件逻辑,可以清晰地表示系统的工作流程。
3.数据流图:数据流图是表示系统中数据传输和处理的一种模型,它通过用箭头和圆圈等符号表示数据的流动和处理过程来描述系统的信息流。
数据流图常常包括数据流、处理过程和数据存储等组成部分,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连接和传输关系,可以描述系统的数据传递和处理过程。
系统建模方法是系统工程学的核心方法论,它通过一套规范化的流程和技术,辅助工程师对系统进行描述、分析和设计。
系统建模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分析方法:需求分析是系统工程的第一步,它通过对用户需求的调查、采集和整理,明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为系统的后续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
需求分析的方法包括面谈、问卷调查、头脑风暴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从而为系统设计提供合理的需求基础。
系统模型建模方法探索及实践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系统模型建模方法也日益重要。
它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也是一种语言,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更好地解决各种问题。
系统模型建模方法是一项使用研究、分析、综合以及建模工具来分析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系统的实践性科学技术,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系统的特征、结构和动态运行规律。
系统模型建模方法可以使研究者对系统建立模型,以便提出解决系统问题的解决方案,模拟系统状态下的运行情况,并为有效管理和解决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系统模型建模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比如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等。
系统模型建模方法一般由三个步骤组成,即定义模型空间、构建模型和验证模型。
首先,定义模型空间,指定模型的空间范围和模型元素属性,为构建模型提供依据和决策支持。
其次,构建模型,找出系统元素联系和变化规律,建立描述系统运行情况的定量模型,使用各种建模方法,如模糊建模、神经网络等,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模型。
最后,验证模型,通过实验或模拟,根据客观事实和数据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不断迭代调整模型,直到模型准确性达到要求程度。
我国正在积极探索系统模型建模方法的应用,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在智能技术、工业控制、计算机仿真和系统管理等领域建立了多个高效的系统模型。
同时,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结构、不同特征等方面的系统进行建模,发展出了多种建模方法,并不断完善和尝试。
基于系统模型建模方法,可以对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进行更加全面的认识,更深入地分析,从而更好地掌握系统的运行特征,更好地满足实践需求。
当前,系统模型建模方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为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运行机制,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也给实践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建议。
综上所述,系统模型建模方法具有许多优点。
它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系统运行机制,而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
系统模型建模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给实践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建议。
体系结构设计模型的表示方法体系结构设计模型的表示介绍体系结构设计模型是建立软件系统架构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准确地表示和展示系统的架构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体系结构设计模型的表示方法。
1. UMLUML(统一建模语言)是一种常用的软件工程建模语言,用于表示和描述系统的架构。
UML提供了多种图表,如用例图、类图、组件图、部署图等,能够很好地表示系统的结构和关系。
•用例图:用于描述系统功能和用户之间的交互。
•类图:用于描述系统中的类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组件图:用于描述系统中的模块和它们的依赖关系。
•部署图:用于描述系统的物理架构和部署方案。
2. 架构图架构图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表示方法,它能够直观地展示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架构图包括:•静态结构图:用于表示系统的静态组成,如层次结构图、模块图、包图等。
•动态行为图:用于表示系统的动态行为,如时序图、活动图等。
•部署图:用于描述系统的物理架构和部署方案。
3. 代码注释代码注释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体系结构表示方法。
通过在代码中添加注释,可以解释和说明代码的结构和设计思路。
代码注释可以采用各种规范和工具,如Javadoc、XML注释等。
4. 文档文档是另一种常用的体系结构表示方法。
通过编写详细的文档,可以描述系统的组成部分、接口细节、设计原理等,从而帮助人们理解和使用系统。
5. 绘图工具绘图工具是一种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创建和编辑各种类型的图表。
常见的绘图工具有Visio、Draw.io、Lucidchart等,它们提供了丰富的图形库和编辑功能,能够高效地创建和修改系统架构图。
总结在体系结构设计过程中,合适的表示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开发人员理解和描述系统的架构。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体系结构设计模型的表示方法,包括UML、架构图、代码注释、文档和绘图工具。
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
生态系统模型与分析方法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生态系统模型和分析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生态系统模型和分析方法。
一、营养链模型营养链是指生物之间由食物转化而成的能量关系。
营养链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营养链模型中,每个物种被划分为一个营养等级,即它在食物链中所处的位置。
能量从一个营养等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等级,直至最后得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的总产量。
营养链模型还可以被用来预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如果某个物种在营养链中被消除,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何种影响。
营养链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中。
二、物种多样性模型物种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比例。
物种多样性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物种多样性模型可以通过测量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量、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来确定。
物种多样性模型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生态系统受到干扰的程度。
例如,在一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中,物种多样性可能会下降,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因此,了解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
三、生境模型生境是指生物栖息的地方,包括自然生境和人工生境。
生境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所处的不同生境类型,并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生物在这些不同生境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生境模型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生物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生境模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不同生物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四、生态经济模型生态经济模型是指将生态系统看作一种经济系统,分析其中的生产、消费和交换行为。
生态经济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系统资源。
生态经济模型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各种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呼吸系统模型制作方法引言呼吸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呼吸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研究与之相关的疾病,建立一个呼吸系统模型是非常有价值的。
本文将介绍呼吸系统模型的制作方法。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呼吸系统模型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材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制作材料选项:1. 硬纸板:可用于制作模型的框架和主要结构。
2. 泡沫板:可用于制作肺部和其他呼吸系统器官的形状。
3. 塑料管:可用于模拟气管和支气管。
4. 橡胶带:可用于模拟肺部的膨胀和收缩。
5. 丝线和弹簧:可用于模拟肌肉和骨骼结构。
制作过程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制作呼吸系统模型的步骤:步骤一:绘制和剪裁1.使用硬纸板绘制和剪裁呼吸系统的整体形状。
根据实际尺寸和比例,可以绘制出气管、支气管、肺部等器官的形状和位置。
步骤二:制作肺部1.使用泡沫板制作肺部的形状。
可以根据实际尺寸和比例,剪裁泡沫板为肺部的形状,并使用胶水将其固定在合适的位置。
步骤三:模拟气管和支气管1.使用塑料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的形状。
可以将塑料管剪裁成合适的长度,并使用胶水将其粘贴在正确的位置上。
步骤四:模拟肺部膨胀和收缩1.使用橡胶带模拟肺部的膨胀和收缩。
将橡胶带固定在肺部和框架上,通过拉伸和放松橡胶带,可以模拟肺部的膨胀和收缩的过程。
步骤五:模拟肌肉和骨骼结构1.使用丝线和弹簧模拟肌肉和骨骼结构。
将丝线连接到适当的位置,并利用弹簧来模拟肌肉的活动和骨骼的支撑。
步骤六:添加细节和标记1.使用彩色纸或标笔添加细节和标记。
在模型上添加肺部、气管、支气管等器官的名称和标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
关键要点•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如硬纸板、泡沫板、塑料管等。
•绘制和剪裁:根据实际尺寸和比例绘制并剪裁呼吸系统的形状。
•制作肺部:使用泡沫板制作肺部的形状并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
•模拟气管和支气管:使用塑料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的形状并粘贴在正确的位置上。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模型建立方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的学科,而生态系统模型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模型是指用数学语言描述真实世界的一种方法,而生态系统模型的建立则是描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的一种方法,它以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过程和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模拟为基础,用数学方法数值模拟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和互动。
生态系统模型建立是解决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和环境基础研究等课题的基础方法之一。
一、生态系统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生态系统模型建立的基础是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包括生态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方法、生态系统近似化和构建方法、关键过程和因素的选择和建立方法、数学模型的选择和参数标定方法和模型的模拟和结果评价方法等。
生态系统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如下:1.生态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方法生态数据是生态系统模型建立的基础数据,包括物种数量、生物密度、生物体积、环境参数、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等。
数据采集方法一般可采用随机采样和定点采样两种方法,其中随机采样常用于大面积的调查和监测,而定点采样则常用于小面积的调查和分析。
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排序、频数分布、统计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
统计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揭示生态系统中个体或种群间的关系,并为进一步模型建立提供参考。
2.生态系统的近似化和构建方法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生物、非生物和环境因素。
为了建立生态系统模型,需要将生态系统近似化为一个简单的模型。
这样可以使模型更加可操作,更好的加入不同的变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或模型建立方法可以采用自顶向下的储能流程方法和自底向上的物种群落方法。
自顶向下方法主要依赖物质和能量流的控制方程,自底向上方法主要依赖于群落结构和生境类型等。
3.关键过程和因素的选择和建立方法关键过程和因素是指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功能和关键因素。
它们是构建模型的核心部分,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建立。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方法系统动力学是一种研究复杂系统行为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结构和动态变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方法。
一、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方法1. 确定研究对象: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系统对象,可以是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等。
确定研究对象后,进一步明确系统的边界和要素。
2. 构建系统结构图: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系统结构图。
结构图应包括系统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流程图、框图等形式进行表示。
3. 确定系统变量和参数:根据系统结构图,确定系统的变量和参数。
变量是描述系统状态和行为的因素,如人口数量、资源利用率等;参数是影响系统动态变化的常数或函数,如增长率、捕食率等。
4. 建立动力学方程:根据系统结构图和确定的变量和参数,建立动力学方程。
动力学方程描述了系统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通常采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的形式进行表示。
5. 确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为了模拟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需要确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初始条件是系统在时间初始点的状态,边界条件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条件。
6. 进行模型验证和修正:建立模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
可以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较,或者与其他已有模型进行对比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分析方法1. 稳态分析:稳态分析用于研究系统在长时间运行后的稳定状态。
可以通过求解动力学方程的稳态解,或者通过模拟系统在不同参数条件下的稳态行为来进行分析。
2. 动态分析:动态分析用于研究系统的瞬态和周期性行为。
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或解析方法求解动力学方程,观察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周期性和混沌性等特征。
3.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用于研究系统对参数变化的响应程度。
可以通过改变某个参数的值,观察系统的响应变化,评估参数对系统行为的影响程度,进而优化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模型理论与系统建模方法模型理论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它研究的是复杂系统的描述、分析和仿真方法。
系统建模则是模型理论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它涉及到将实际系统抽象为可计算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方法来揭示系统的本质特征和行为规律。
本文将介绍模型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以及一些常用的系统建模方法。
一、模型理论的基本概念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简化和抽象,它包括了系统的组成、结构、行为和关系等基本要素。
模型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构建、验证和应用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模型可以是数学模型、物理模型、仿真模型等形式,不同类型的模型适用于不同的问题领域。
二、系统建模的基本步骤系统建模是将实际系统转化为可计算的模型表示的过程,它涉及到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 确定建模目标:明确系统建模的目的和需求,确定需要关注的系统特征和行为。
2. 收集系统数据:收集与系统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包括系统组成、结构、参数等。
3. 确定建模假设:根据实际情况,对系统行为进行合理假设,以简化模型复杂度。
4. 选择建模方法:根据建模目标和系统特点,选择适合的数学模型或仿真方法。
5. 构建数学模型:根据系统的动态和静态特性,建立数学方程或描述系统的状态转移关系。
6. 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根据实际数据,估计模型参数,并通过模型验证方法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7. 模型分析和优化:通过数学和仿真分析工具,对模型进行性能评价和优化,以获得系统的最优设计和控制策略。
三、常见的系统建模方法系统建模涉及到多种建模方法和技术,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1. 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方法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通过建立状态方程和变量关系来描述系统的演化过程。
2. 离散事件模型:该方法关注系统中事件的发生和变化,通过事件驱动的方式来表示系统行为。
3. 概率统计模型:该方法利用概率统计的原理,对系统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进行建模和分析。
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该方法模仿和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的结构和学习机制,用于解决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预测问题。
系统建模的原理与方法随着大数据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系统分析和建模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系统建模则是解决问题和优化问题的重要手段。
那么系统建模是什么?它有哪些原理和方法呢?本文将会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什么是系统建模?系统建模是指根据具体问题和要求,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图形方式、模拟方法及工具软件等手段,将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性质、结构、特征、规律等方面抽象出来,并进行描述、分析、说明和预测的过程。
系统建模的结果可以是一个理论模型、实际模型、仿真模型,也可以是决策模型等多种形式,以期有效实现对目标系统的研究和控制。
系统建模常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求解,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工科、管理、经济、社会科学等领域,如金融风险管理、市场分析、质量控制、环境管理、物流优化等。
二、系统建模的原理系统建模中的原理主要包括系统思考、系统论、模型理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五个方面。
1. 系统思考系统思考主要考虑整个问题背景,了解相关的因素和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系统建模过程中,则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和相互作用,理清各种逻辑关系。
2. 系统论系统论是指把研究对象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动态特性和层次性。
在系统建模过程中,则需要通过分析主要成分,确定系统的决策指标,以便准确了解问题的本质。
3. 模型理论模型理论则是指利用数学和逻辑等方法来描述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在系统建模过程中,则需要通过寻找合适的模型来描述问题,管理和预测相关数据。
4. 信息论信息论主要是研究信息的生成、存储、传输、处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在系统建模中,信息论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各种信息的传输过程,提高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效率。
5. 控制论控制论则是指控制和改进系统状况的方法和技术。
在系统建模过程中,则需要通过采用各种控制策略来调节研究对象的状态和特性,以改善其运行效果。
三、系统建模的方法在系统建模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马尔可夫模型、差分方程模型等多种方法。
系统模型建模方法探索及实践系统模型建模方法探索及实践,例如系统建模方法!系统建模方法: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描述过程的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这里,输入变量包括作用于过程的控制作用和干扰作用;输出变量为过程的被控变量,输入变量到输出变量的信号联系称为通道,其中,控制作用到输出变量的信号联系为控制通道;干扰作用到输出变量的信号联系为干扰通道,模型的建立途径可分为解析法和实验辨识两大类,亦可将两者结合起来叫。
1、机理演绎法:机理演绎法又被称为解析法或是白箱法,它是根据被控对象或过程的内在机理,运用已知的静态和动态平衡关系,用数学推理方法来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在系统设计前完成数学模型推导,模型不但显示了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数学关系,同时给出了,系统状态的输入和输出间的关系,有利于不同系统方案设计和分析,但是采用机理建模的首要条件是对被控过程的特性和机理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准确地加以数学描述,对内在机理复杂,难以完全明确内部变化状况的被控过程,数学模型建立则非常困难。
2、实验辨识法:该方法也称为试验辨识与参数估计法或黑箱法,它根据被控过程输入,输出实验测试的数据,通过系统辨识和参数估计建立对象的数学模型,确定出模型结构和参数,该方法完全由系统外部的输人-输出特性来构建数学模型,对内在机理复杂的被控过程,它比机理建模相对容易,但是受数据所对应工况的限制,模型往往难以对外推广应用。
3、混合法:该法也被称为灰箱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①对被控过程中机理比较清楚的部分采用机理演绎法推导其数学模型,对于机理不清楚或不确定部分采用实验辨识法获得其数学模型,该方法适用于多级被控过程,②先通过机理分析确定过程模型的结构形式,然后利用实验辨识法确定模型中的参数.显然,混合法是将机理知识与实验数据相结合,比实验辨识法具有更好的推广能力,比机理模型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