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标准
- 格式:pdf
- 大小:318.75 KB
- 文档页数:2
各国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标准饲料是畜禽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直接关系到畜禽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然而,由于饲料原料的多样性和保存条件的不同,饲料中往往会存在着各种霉菌毒素,它们对畜禽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着严重的危害。
因此,各国都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以保障畜禽生产的安全和质量。
本文将就各国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标准进行介绍和比较。
首先,美国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规定,玉米和小麦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得超过20ppb,玉米和小麦中的赤霉素的含量不得超过5ppb,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醇的含量不得超过10ppb。
此外,美国还对其他饲料原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饲料的安全性。
与此同时,欧盟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也有着严格的标准。
根据欧盟的规定,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得超过20ppb,赤霉素的含量不得超过5ppb,玉米赤霉烯醇的含量不得超过5ppb。
此外,欧盟还对其他饲料原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饲料的安全性。
除了美国和欧盟,中国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也有着严格的标准。
根据中国农业部的规定,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得超过20ppb,赤霉素的含量不得超过5ppb,玉米赤霉烯醇的含量不得超过5ppb。
此外,中国还对其他饲料原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饲料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各国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以保障畜禽生产的安全和质量。
饲料生产企业和畜禽养殖户在生产和使用饲料时,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生产和使用,以确保畜禽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饲料中霉菌毒素的监测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饲料,以保障畜禽生产的安全和质量。
玉米毒素检测标准值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它也容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
这些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对玉米中毒素含量的检测至关重要。
而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各国针对玉米毒素的检测标准值也都有相应的规定。
在国际上,对玉米中毒素的检测标准值主要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制定的。
根据他们的标准,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值为5μg/kg,而赭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值为20μg/kg。
这些标准值是根据对毒素的毒性、人体摄入量和长期暴露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后确定的,旨在保障人们食用玉米及玉米制品时的健康安全。
在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也对玉米中毒素的检测标准值进行了规定。
根据中国的标准,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值为5μg/kg,而赭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值为20μg/kg,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
此外,中国还对玉米中的其他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2、G1、G2等也有相应的检测标准值,以全面保障玉米及玉米制品的安全。
为了确保玉米毒素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标准。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
这些方法能够对玉米中的毒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除了对玉米原料的毒素含量进行监测外,对玉米加工制品中毒素的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加工过程中,玉米中的毒素有可能被浓缩或者转化,导致加工制品中的毒素含量超过标准。
因此,对玉米加工制品中毒素的检测同样需要严格执行相应的标准值。
总的来说,玉米毒素的检测标准值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据,各国都根据国情和科学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而各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也为玉米毒素的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只有严格执行标准值,加强监测,才能有效保障人们食用玉米及玉米制品的健康安全。
全球性的霉菌毒素问题:生物,绿色,环保的解决途径引言到目前为止,已知世界上有10000多种真菌。
有幸的是,大部分都是对人类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面包,芝士,抗生素等。
大约有50多种真菌对畜禽和人类是有害的,它们可产生毒素,总称为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是真菌在代谢饲料和饲料原料中的营养物质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
真菌在大田作物上产生霉菌毒素,称为“大田毒素,镰刀菌毒素”;在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毒素称为“贮存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或即是大田毒素,又是贮存毒素。
霉菌毒素主要由曲霉菌,镰刀菌,青霉菌和麦角菌产生。
当条件适宜时,这些真菌生长在大田的作物上,收获时,贮存期间或在饲料加工期间就会产生霉菌毒素。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躲过这些无声的杀手。
霉菌毒素对动物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Devegowda 等, 1998a)。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世界上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
每年由霉菌毒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上百万美元。
这里面对农作物生产者,动物养殖者和食品生产者的影响最大。
影响食品和饲料的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和Cyclo piazonic acid(肝毒素,免疫抑制)∙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和桔青霉毒素Citrinin(肾毒素,痛风)∙T-2毒素T-2 toxin和蛇形菌毒素Duacetixyscripenol(口腔溃烂,食欲不振,皮肤和胃肠道发炎)∙伏马菌毒素Fumonisins和串珠镰刀菌毒素Moniliformin(神经学疾病,肝脏受损)∙呕吐毒素Vomitoxin和萎蔫酸Fusaric acid(拒食,皮肤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假冒的雌激素,繁殖机能紊乱)(Devegowda等, 1998b)影响饲草的霉菌毒素生物碱Ergot alkaloids葚孢霉毒素Sporidesmin羊茅草毒素Fescue toxin震颤素Tremorgens展青霉毒素Patulin,呕吐毒素Vomitoxi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霉菌毒素对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霉菌毒素对动物表面和生理的影响主要是降低采食量,抑制生长,降低饲料转换效率。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HACCP控制2004-7-6 17:20:12 美尔雅期货-->>武昌部之窗-->>饲料天地黄曲霉毒素属剧毒物质,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并且具有强列的致畸、致突变作用。
动物饲料中玉米、花生饼、棉籽饼等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常常超过国家《饲料卫生标准》中的最高限量。
因此,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对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及其毒性进行有效的系统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points)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是一种以食品和饲料安全为基础的预防性控制体系。
它适用于控制影响食品和饲料安全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其最大的优点是将以产品最终检验来保证产品质量转变为在生产过程中鉴别并控制潜在的危害,确保了饲料产品的安全性。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环节:1危害分析顾薇等(2003)报道,新加坡百奥明化验所对中国1999?2001年饲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结果表明,其平均值分别为:14μg/Kg(1999年,样品数166个),67μg/Kg(2000年,样品数59个)和49μg/Kg(2001年,样品数17个)。
国家《饲料卫生标准》中饲料产品黄曲霉毒素的的最高限量为10?20μg/Kg,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超标现象相当严重。
2关键控制点2.1原料验收玉米水分<14%,饼粕类水分<12%;玉米籽粒完整,无虫蛀、无霉变。
饼粕类原料无结块。
2.2原料贮存环境温度、湿度和氧气是造成饲料霉变的三个主要因素。
黄曲霉属耐温菌,在12?41℃条件下都能生长并产生黄曲霉毒素,25?32℃生成量最多。
2.3加工过程黄曲霉菌更容易在已加工粉碎的谷物上生长,饲料加工生产过程中要避免料仓、成品仓中的结拱,定期清理螺旋输送机和斗式提升机中的残料,及时通风除尘。
制粒过程中要控制好蒸汽质量,制粒后冷却要充分,防止包装后水气凝结。
一种真菌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真菌毒素,不同的真菌亦可产生相同的真菌毒素。
目前已知能产生真菌毒素的真菌有150余种,产生的真菌毒素约有300种,其中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以及其衍生物类毒素、A型单端孢霉烯族、B型单端孢霉烯族等。
一般真菌的生长和繁殖都需要一定的温、湿度条件,最适宜生长温度一般为20~30℃。
当真菌处于干燥、低温或与其他真菌竞争的应激情况时,就会产生霉菌毒素,由于真菌生长有一定的地域性,因此,不同区域占优势的真菌毒素种类也不同。
真菌毒素的分类主要的真菌毒素有以下几种:DON(呕吐毒素)DON主要以玉米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小麦麸,小麦及菜棉籽粕中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前者。
抽样检测中配合饲料检出率100%,仔猪配合饲料超标率46%,肉大鸡配合饲料未见超标,并且禽类对DON耐受性较强,而猪较敏感,仔猪尤为如此。
AFT(黄曲霉毒素)蛋白原料易受到霉菌的感染,如花生、大豆、棉籽粕、苜蓿草等。
花生极易感染黄曲霉菌,因此在使用花生麸时应严格检测其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另外,玉米中也较易感染黄曲霉毒素。
在全国内抽样的1000份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棉粕、家禽配合饲料、菜粕、玉米、仔猪配合饲料、麦麸、豆粕、鱼粉和小麦。
我国饲料普遍受到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其含量在不同区域和饲料种类间存在差异。
ZEN(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雌性激素亢进,能引起猪和牛的不孕或流产。
猪对霉菌毒素敏感,特别是哺乳或哺乳仔猪。
在所有家畜中,猪对ZEN最为敏感,饲料中含有1mg/kg以上的ZEN就足以引起猪的雌激素中毒症,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也可污染小麦、大麦、燕麦和小米等。
OTA(赭曲霉毒素)OTA主要产生菌是赭曲霉、纯绿青霉,这类产毒素的真菌广泛生栖在玉米、大麦、小麦、花生、大豆、高粱、荞麦、大米、棉籽以及某些青干饲草中,动物食用被其污染的原料生产的饲料,可引起中毒。
饲料卫生标准霉菌标准饲料卫生标准霉菌标准一、原料要求1.饲料原料应干燥、无霉变、无有害物质污染,并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
2.饲料原料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尽量保持储存环境的干燥、通风。
二、生产工艺1.饲料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生产工艺规程,确保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
2.生产过程中,应对原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清洗,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
3.生产过程中,应控制好温度、湿度等关键工艺参数,防止霉菌生长。
三、质量检测1.每批饲料产品应进行质量检测,包括营养成分、卫生指标等方面。
2.霉菌毒素是饲料卫生标准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应定期进行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3.质量检测结果应记录存档,以便追溯和保证产品质量。
四、包装要求1.饲料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无毒、无异味,并能有效防潮、防虫、防腐。
2.包装标识应清晰、规范,包括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家信息等。
3.包装时应保证封口严密,避免饲料受潮、污染。
五、储存要求1.饲料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防潮的仓库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2.饲料堆放时应保持间距,避免压迫和混放。
3.定期进行仓库清洁和消毒,防止霉菌生长。
六、使用要求1.使用饲料前,应检查产品包装和标识是否符合要求,确保产品质量。
2.使用过程中,应按照饲料使用说明进行配比和投喂,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动物中毒或环境污染。
3.使用后剩余的饲料应妥善保管,避免污染和变质。
七、运输要求1.运输过程中,应保证饲料包装完好,防止受潮、污染和破损。
2.运输车辆应保持清洁卫生,避免与有毒物质混装运输。
3.运输过程中应防晒、防雨淋,并注意防潮、防火等安全事项。
八、卫生管理1.饲料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确保饲料生产和使用的全过程符合卫生标准。
2.生产车间和仓库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防止霉菌生长和污染。
3.员工应进行健康检查和培训,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和防护用具,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稻谷a、糙米、大米10a稻谷以糙米计小麦、大麦、其他谷物5小麦粉、麦片、其他去壳谷物5豆类及其制品发酵豆制品5花生及其制品20其他熟制坚果及籽类5植物油脂(花生油、玉米油除外)10花生油、玉米油20调味品酱油、醋、酿造酱(以粮食为主要原料)5b以大豆及大豆蛋白制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婴儿配方食品b 0.5(以粉状产品计)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b 0.5(以粉状产品计)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0.5(以粉状产品计)婴幼儿辅助食品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0.5婴儿配方食品b0.5(以粉状产品计)b以乳类及乳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b 0.5(以粉状产品计)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0.5(以粉状产品计)大麦、小麦、麦片、小麦粉1000饮料类果蔬汁类50酒类50婴幼儿配方食品黄曲霉毒素M1特殊膳食用食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谷物及其制品检验方法: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助食品按GB5009.24规定的方法测定,其他食品按GB/T18979规定的方法测定。
黄曲霉毒素B1谷物及其制品坚果及籽类油脂及其制品检验方法:按GB/T23503规定的方法测定。
仅限于以苹果、山楂为原料制成的产品检验方法:婴幼儿配方食品按GB5009.24规定的方法测定,乳及乳制品按GB5413.37规定的方法测定。
展青霉素谷物碾磨加工品5豆类及其制品豆类5玉米、玉米面(渣、片)60检验方法:按GB/T5009.185规定的方法测定。
检验方法:按GB/T5009.209规定的方法测定。
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检验方法:按GB/T23502规定的方法测定。
谷物及其制品产品类及乳蛋白制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品。